六祖慧能不识字,那他怎么知道佛祖的起源历经了多少人物,还一字不漏的说出来?

六祖慧能不识字,那他怎么知道佛祖的起源历经了多少人物,还一字不漏的说出来?,第1张

《六祖坛经》以及禅宗典籍,都记载了六祖的一些预言很准确的,比如《六祖坛经》记载他预言怀让禅师会有一个杰出的弟子,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果然后世出了马祖,弘扬禅宗。又,当石头禅师问六祖百年后自己依止谁,他对石头禅师说“寻思去吧”,以后石头禅师果然是在行思(寻思)禅师的座下开悟。等等有很多此类记载。

《坛经》记载,当无尽藏问佛经的字的读音时,六祖说不识字,无尽藏问,“不认识字,怎能懂佛经?”,六祖回答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也就是说,佛学知识,与认字多少无关的。这是历代祖师都承认的事。所以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综上所述,六祖知道很多的佛学知识,一是因为他已经是法身大士,是大菩萨,有神通。二是因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佛学修养与认字多少没关系的,所以《往生传》里有许多不识字的人能高品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六祖慧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目识丁的人。认为慧能大师在听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后,心有所悟,往黄梅,求法于五祖座下,因为他根深机利,得五祖心法与衣钵。成为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之奇葩。慧能大师真的是一个文盲吗?饶宗颐教授的“六祖与新州”和净因法师的“慧能之南禅”的讲座,可以给大家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六祖并不是目不识丁,而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

一、 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州哺育着慧能成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就从哺育慧能大师成长的新州谈起。《通典》卷184:“新州郡新州(今新兴县),秦属南海郡,两汉属合浦郡。晋分置新宁郡,宋、齐因之。梁置新州。隋属信安郡,大唐亦为新州,或为新兴郡。领县三:新兴、永顺、索庐。”《通鉴》卷158:梁武帝“大同中征俚有功,为新州助防。”这两则史实充份体现了历代统治者,是非常重视对新州管治,也说明新州在历史上之地位;《陈书》世祖纪:“文帝天嘉四年七年(571)新州刺史庐子雄。”《隋书》杜僧明传:(563)新州刺史华皎进平南将军。”从新州设刺史官,并且新州刺史还可升任为平南将军,可知新州在当时历史时期之知名度和战略之重要性;唐贞观五年(631),倭国使者入贡,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使日,浮海数月方至。小小的一个新州刺史,既然能作为大唐国派往日本的使者,可以看出新州官员之文化素养;还有史料记载隋代之合浦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很发达,与新州地理位置相毗邻,同属信安郡,所以新州之经济也相对发达。以上的史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信息:“在六祖出生之前,新州已经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它有了很深的历史文化沉淀,并且文人辈出”。

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大环境是分不开了,如孟母为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家。六祖的启蒙思想时期,都是在新州度过了。慧能耳熏目染新州的文化,不能不说新州之大环境对六祖慧能的影响,应此慧能在这个时期应该接触到很多新州的文化。

二、 幼年的慧能有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赞宁宋高僧传》中:“其先为范阳人,唐武德三年(620)六祖父卢行瑫贬新州司马。”说明慧能父亲被贬以前是在北方,并且官比司马还要大。按古代北方士族婚姻门当户对的风俗习惯,慧能的母亲不太可能来自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慧能的母亲当出生于北方大家族,知书识礼应是大户人家最起码的要求。《祖堂集》慧能传:“唐先天二年七月一日,别诸门人,归新州。云:“落叶归根,来时无口……”八月三日迁化,春秋七十六。”这个叶落归根的儒家思想,可以看出慧能大师受母亲教育影响极大。因此,虽然慧能大师三岁丧父,但他仍然生活在具有一定家庭教育传统的环境里。

慧能出家前并非一贫如洗,而是有一定产业的。据《释氏稽古略》记载:“唐中宗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祖新州旧居为国恩寺。”还有史料记载,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七月命弟子于新州故宅,建塔一所。如果慧能是家徒四壁,住的是毛草屋,又怎能被赐为寺和建塔呢?这说明了慧能老家有一定的产业,并不是一贫如洗的。在《释氏稽古略》中有生动的描述:“母守节育之。及长,家益贫。祖乃采薪,鬻而供母。”可以看出幼年的慧能,家境原是不错的。只是他父亲去世后,孤儿寡母的残酷现实使得家境一天比一天差,这也是意料中事。等到惠能长大成人,家境日益贫寒,慧能不得不以砍柴为生,侍奉老母。这说明了小时候的慧能,是可以接爱良好的母教的。

三、 辉煌的求法和宏法经历

据《宋僧传》记载,咸亨元年,慧能33岁北上求法,母亲已去世,到韶阳遇刘志略结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当比丘尼,法名无尽藏,每天诵读涅槃经,慧能听了为她解说经中大义。34岁那年到乐昌县(今广东省北)西边的石窟跟随智远禅师学禅,又依慧纪禅师,听他讲说《头陀经》。就拿现代之大学生来说吧,他们都觉得理解文言文是很难。如果说慧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怎能理解全是文言文之经文的含义呢?当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各述心偈,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后立刻也和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说慧能是个目不识的人,他怎能写出怎么有韵味和禅意的诗呢?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再说慧能在悟道后,南下避难,潜猎人中十五年,后去广州受戒,听闻了法性寺印宗法师讲《涅磐经》和法达诵《法华经》。慧能住世说法四十年,接引学人的方法除随机点化外,还经常引经据典,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慧能大师为达法说《法华经》,阐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之深意,为智通释《楞伽经》,解答永嘉玄觉禅师学习《维摩经》时的疑惑,为内侍薛简阐述《净名经》真谛。在《坛经》中,引用佛经开示弟子是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说慧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怎能够处处引经据典呢?

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师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和求法经历,我们岂能把六祖看做一个不识字的人呢?不错,在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由于他自谦的美德。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还有更深的含义,就是警示后学不要拘泥和执着于文字,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六祖慧能大师不是真的不识字,而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

六祖慧能大师并没有任何著作的。所有著作都是后人编撰而来的就是《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

扩展资料:

惠能不识字,是《坛经》等共传的古说。但他听经即悟,能对弘忍说“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从《坛经》所表现的思想,他对很多大乘经都很明了。《别传》说惠能去黄梅前,曾在曹溪无尽藏尼那里学《涅槃经》,又去乐昌从智远禅师学禅,所以早有所积累了。

佛教中,也承认无基础就能顿悟的这种根性。比如阿含经和律藏中,佛的时代,能言下大悟、“如新毡易染”的证入者很多。在中国佛教,不识字但住过几年丛林禅堂的,有的也熟悉公案和经典要义。

有证据表明,惠能可能并非赤贫且目不识丁。他所成长的新州,在唐代是名宦贬谪之地。比如张柬之、杜位皆莅其地。在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便毗邻新州,商贾往来频繁。惠能之父其实出自世族大姓,其母应该也是大户。

后来唐中宗为惠能崇饰旧宅,说明也不是家徒四壁,可能有一定的产业。只是因为丧父后,孤儿寡母才逐渐贫寒,惠能长大才靠卖柴维生。

——惠能

在禅宗的传说中,禅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中得以传佛之心印,并传承至今。因此禅宗也叫“佛心宗”,它不是以经书、以文字来传承的。也因此,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的传承是心的传承,是自身具有的佛性的明了和觉悟。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说,佛性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所谓成佛,只是通过禅的修行明悟自身具有的佛性。即所谓“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陀。”而悟的途径有千万条,不一定必须借助经书和文字来达到。每个人对禅的领悟不同,达到禅的意境后的感受也不同,禅不是语言和文字所能够表达的。所以禅是无法解说的。“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是错。”

相传无尽藏尼向六祖慧能请教一段佛经,慧能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书念出来,我为你解说。”无尽藏尼大吃一惊,对慧能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回答:“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要看到天上的明月,不一定必须通过手指啊。”

这段话将禅宗对文字的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禅宗看来,文字只是一个工具,只是一根拐杖。它本身并不是佛性,有无文字也无关佛性。

如沩山灵佑问仰山慧寂:“佛经中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慧寂回答:“都是魔说的。”沩山灵佑高兴地说:“好!好!以后不会有什么能阻碍你的了。”这就是说,如果拘泥于文字,困囿于文字,反而对领悟禅的意境有害,反而会妨碍对佛性的明悟。

因此,禅宗始终坚持“不立文字”,原因正在于此。

当然,“不立文字”并不是“不要文字”,不是抛弃文字。这是需要说明的。文字作为工具和拐杖,还是需要的。

1、“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不生不灭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般涅槃经,是自性本有的,没有生灭,是宝藏啊!如果要是能真正锲入这个境界,就不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自性是永无生灭的,是无量寿啊。

2、“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是指没有想到的意思,没有见性之前不知道啊!一见性才恍然大悟,没有想到自性本来这么清静,一丝毫染污都没有,那自性在迷的时候染不染呢?迷的时候也一尘不染,那个染是自己无知,自以为染污,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染污。

3、“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具足就是指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艺,具足相好,相好就是福报。本来一丝豪欠缺都没有,而且在德能里面讲,就讲到神通变化,智慧无碍,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啊!

4、“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宇宙是自性变现的,个人也是自性变现的,人类和动物乃至有生物的空间称之为三度空间,三维空间里面都是虚妄的,都是妄念变现出来的,都不能解决我们未来的问题,跟佛讲的理论一点问题也没有,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宇宙完全是个波动现象。

介绍:

惠能不识字,是《坛经》等共传的古说。但他听经即悟,能对弘忍说“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从《坛经》所表现的思想,他对很多大乘经都很明了。《别传》说惠能去黄梅前,曾在曹溪无尽藏尼那里学《涅槃经》,又去乐昌从智远禅师学禅,所以早有所积累了。

佛教中,也承认无基础就能顿悟的这种根性。比如阿含经和律藏中,佛的时代,能言下大悟、“如新毡易染”的证入者很多。在中国佛教,不识字但住过几年丛林禅堂的,有的也熟悉公案和经典要义。

“北宋五子”指的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编辑本段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赋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延。

周敦熙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少年时都会读过他的《爱莲说》,一个名篇。

编辑本段邵雍

邵雍 (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他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邵雍,虽然不象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人称“邵夫子”、“家先生”。葬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2公里处,墓地1964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等有邵夫子社恢复安乐书院,在常安镓老师的倡议下,成立伊川县邵雍研究会,今年是邵雍千年诞辰,将举办大型活动。目前,安乐佳城(墓地)前开辟广场,硬化道路,广植树木, 引入水源,民众广泛关注。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后来,为了增长见识,他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于是就不再云游。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宋史》记载道: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北宋理学的另一位始祖程颐说他:"其心虚明,自能知之”。于是,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余万言。他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相传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的《铁板神数》和《梅花心易》都是出于邵雍。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中年后,他淡泊名利,隐居洛阳,著书教学。当时的名流学士,如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人都很敬重他。曾集资为他买了一所园宅,题名为"安乐窝”,邵雍也自号为"安乐先生”。他不仅学贯古今、奇才盖世,而且品德浑厚,待人至诚。这使他远近驰名,所到之处士大夫们争先请他留宿,有人还把邵雍留宿过的地方,称为他的"行窝”。他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可见一斑。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民间仍然流行着他所说过的一些警句。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就是出自邵雍。邵雍,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惊人准确的预言,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 --《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如果不是懂得道学佛理的修炼人,是不易弄懂的。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

梅花诗(预言)

北宋·邵雍 著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编辑本段张载

一般来说,你可以不知道张载,但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这就是有名的“横渠四句教”。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

张载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就是宋儒濂、洛、关、闽四大家的“关”,因生于陕西而以地望名。另外三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以地望称濂溪。程颢、程颐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学”。朱熹原籍徽州婺源,他本人生于福建龙溪县,学者因此以“闽学”括概。

张载最被二程子等同时诸大儒称许的是他的《西铭》。其实是他的著作《正蒙》最后第十七篇“乾称”中的一段文字,他自己视为可以张之墙牖的座右铭,曾以《订顽》为题录之于书室,程颐改称《西铭》,学者悉宗之。《正蒙》中的另一段文字,张载以《砭愚》为题也曾书于墙牖,伊川改为《东铭》。但《西铭》影响最著,全文只有252个字,兹全录以共饷。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之。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编辑本段程颢

程颢 hào (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程颢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葬伊川县城西部,伊川县政府建为程园,内有程氏父子三人墓,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园前有广场,与伊川县高中相邻,有西山圣林,为伊川八大景之一。今有程道兴先生投资过亿扩建程园,届时将有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编辑本段程颐

程颐(1033~1107),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盘经》来问字。慧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六祖慧能画像

慧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又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智远劝他到黄梅东山禅寺(今湖北黄梅县,寺在黄梅双峰之东,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慧能于咸亨三年(672)到了黄梅东山,

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慧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因为慧能身份卑贱,其他有心争夺继承人之位的弟子肯定不服,必将加害慧能,所以弘忍让慧能赶快返回南方,

六祖慧能画像

并且不到必要时不能显露六祖身份。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

几大弟子知道传位无望,非常恼怒,暗地里派人打听慧能行踪,伺机抢夺衣钵,但慧能住在神秀等人不熟悉的岭南,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弘忍死后,神秀名义上继承了掌门之位,形成了禅宗的“北宗”。

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六年,至广州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按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六祖殿诸古迹)。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从此之后,慧能开始公开收徒传教,不久,慧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今广东曹溪南华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形成了禅宗的“南宗”,与神秀的北宗分庭抗礼。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异本,四、宗宝本。参照本书“法宝坛经”条)。从此以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其间,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师于宫中供养,并问禅法。二师皆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神龙元年(705),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712)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713)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宪宗时(806—820)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磨六传而至慧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

慧能的遗体未坏,弟子方辩裹纻涂漆于其上,形像生动逼真,现存于广东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630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