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分别包括哪些?

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分别包括哪些?,第1张

人的胸大肌、背阔肌、臀大肌属于大肌肉群。二头肌、三头肌、胫骨前肌、腹肌属于小肌肉群。

一、大肌肉群:

1、胸大肌

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锁骨、胸肋和腹三部。近固定时,可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如跳绳和爬杆等动作。

此外,该肌还能提肋,是吸气辅助肌。胸肌发达时,胸脯高挺,呼吸更为充分和畅通。采用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卧推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

2、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外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 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如向后摆臂动作,还能使上臂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时,可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如单杠引体向上等动作。

由于背阔肌部分纤维起于肋骨,在远固定时,可提起肋骨,所以也称吸气辅助肌。采用单杠引体向上、向后拉力器、俯立划船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背阔肌有助于体形的改善。

3、臀大肌

这块肌肉很发达,直接位于骨盆后外侧面,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近固定时,使大腿后伸和旋外,如后摆腿和后踢腿动作。该肌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内收。

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转动,如转体动作,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采用俯卧“背腿”,负重腿屈伸和负重体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二、小肌肉群:

1、股二头肌

位于大腿后面外侧皮下,有长短二头。近固定时,使小腿屈和旋外。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伸,如后踢腿跑和后蹬跑动作。远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采用负重腿屈伸,深蹲起和后蹬跑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2、胫骨前肌

位于胫骨的外侧。 近固定时,使足伸(背屈)、内收和外展,如勾脚动作。远固定时,拉小腿向前,以维持足弓。 采用负重勾脚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3、小腿三头肌

位于小腿后面浅层,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它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的深层。近固定时,能使小腿和足屈。远固定时,使股骨远侧端和小腿骨拉向后方,使膝关节伸直,从中维持人体的直立。 

4、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浅层,为扁阔肌。 下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可使脊柱 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上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采用负重体侧屈和负重体侧转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5、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与腹外斜肌形状相同,走向相反。 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与腹外斜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时除使脊柱向同侧屈外,还使脊柱向同侧转动,此作用与腹外斜肌相反。

所以,体侧转的运动实际上是同侧腹内斜肌与对侧腹外斜肌协同作用的结果。采用负重体侧屈和负重体侧转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扩展资料:

如果在此之前没有去过健身房锻炼或是缺少一定的运动基础,建议还是以身体的大肌肉群为基础(包括胸部、背部、肩部、腹部、上臂、腿部等部位肌肉)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来增强肌肉群不平衡区域的肌肉。

1、哑铃侧平举。双手持哑铃或以其他重物代替(重量视自身情况而定),做侧平举运动,此运动可改善背部肌肉线条的形状使之更有力度感和饱满感。每天2-4组,每组12次左右。

2、哑铃弯举。手持哑铃向身体一侧做弯举运动。通过练习可以增强上臂前侧肌肉的力量,同时改变形状肌围度。每天1-3组,每组12-15次。

3、坐姿颈部臂屈伸。双臂尽力向后拉伸,尽量使双手扶于背部。这种运动可以增强上臂后侧肌肉的力量,同时让后侧肌肉变得饱满。每天1-3组,每组12-15次。

4、徒手箭步蹲(正压腿)。双手叉腰,做正压腿运动。长期坚持练习可以增强腿部力量,改变腿部肌肉线条,减少纤细感。每天2-4组,每组12次左右。

5、跪姿俯卧撑。针对你力量弱、四肢单薄的特点,采用跪姿俯卧撑的方式会简单一些。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增加胸部肌肉的力量。每天2-4组,每组12次左右。

6、卷腹练习。卷腹练习可以帮助你增加腹直肌的力量和围度,让你的腹部肌肉不至于少得可怜。每天2-3组,每组15-20次左右。

7、俯姿哑铃划船。此锻炼项目有一定难度,最好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通过这项锻炼可以增加你背部的纬度,让你看起来不至于那么单薄。

除了进行上述的锻炼项目外,还应该配合一些增强心肺耐力训练,比如跳绳、快步走、游泳等。在锻炼期间的饮食方面应该适当增加自己的饭量,特别是主食的摄入量。

可以多吃一些谷类食物,在每日锻炼前的一小时前进餐,锻炼后的半个小时之内再进餐一次,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又能增加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量。

-肌肉群

颈部的浅筋膜一般较薄,含有少量脂肪,在颈前部和颈外侧部浅筋膜内含有颈阔肌。浅筋膜内还有浅静脉、浅淋巴结和皮神经,均位于颈阔肌的深面。

颈部浅结构

1.皮肤

颈部的皮肤较薄,活动性较大,横纹明显,手术时,宜作横切口,以利愈合。

2.浅筋膜

颈部的浅筋膜一般较薄,含有少量脂肪,在颈前部和颈外侧部浅筋膜内含有颈阔肌。浅筋膜内还有浅静脉、浅淋巴结和皮神经,均位于颈阔肌的深面。

(一)颈阔肌platysma(图6-2)为阔而薄的肌片,起于胸大肌上部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行,前部肌纤维附于下颌下缘。后外侧部纤维越过下颌骨下缘延至面部,与口角的肌肉纤维交织。前部纤维在颏下方与对侧颈阔肌纤维交织,而越往下两侧肌间的距离越远。颈阔肌变异较大,可一侧或双侧缺如。收缩时,颈部皮肤出现斜行皱纹。其前部纤维可协助降下颌,后份纤维可牵下唇和口角向下。颈阔肌受面神经颈支及颈丛皮支支配。

图6-2 颈阔肌及颈部浅层结构

(二)颈部浅静脉

(1)颈外静脉externaljugularvein(图6-3、4)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它由前、后支合成。前支是面后静脉的后支;后支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合成。两支在下颌角处汇合,沿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外下方,在距锁骨中点上方25厘米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穿入处深筋膜与静脉壁愈着,当静脉损伤时,管腔不能闭合,易发生气栓。颈外静脉末端,通常只有一对瓣膜,不能完全阻止血液倒流,故当上腔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时,可使颈外静脉怒张。

图6-3 颈部浅静脉

(2)颈前静脉anteriorjugularvein(图6-2、3、4)起自颏下部,沿正中线两侧下降,进入胸骨上间隙内,呈直角转向外侧,经胸锁乳突肌深面,注入颈外静脉,偶有注入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者。在胸骨上间隙内,两侧颈前静脉间常有横吻合支相连,称颈静脉弓,颈前静脉无瓣膜,离心脏距离较近,受胸腔负压影响较大,故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手术,气管切开术等)时,需注意防止空气吸入静脉。颈前静脉有时只一条,其位置居于中线。

(三)颈浅淋巴结 superficial cervicallymphnodes(图6-5) 沿颈外静脉排列,收纳外耳部份、腮腺区下部和下颌角等区域的浅淋巴管,其输出管注入颈深淋巴结。

(四)颈部皮神经 包括颈丛发出的皮支和面神经的颈支两种。

(1)颈丛的皮支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出颈深筋膜浅层分布于皮下(图6-2、4)

枕小神经lesseroccipital nerve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布于枕部皮肤。

耳大神经greatauricular nerve 绕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上方行,分布于耳廓及其周围的皮肤。该神经较粗大,受麻疯杆菌侵犯时经皮肤可触及。

颈横神经transversecutaneous nerve of neck经胸锁乳突肌浅面横行向前,呈扇形分支,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图6-4 颈丛皮支

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s行向下外,分为前、中、后数支,分布于颈前外侧部、胸前壁第2肋以上及肩部皮肤。

(2)面神经颈支cervical branch of facial nerve从腮腺下端穿出,行向前下方,分布于颈阔肌,为该肌的运动神经。腮腺手术时,面神经颈支可作为寻找面神经主干的标志之一。

颈部浅层肌

1.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图6-6) 以两头分别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合成一个肌腹,斜行向外上方,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项线的外侧部。一侧收缩时,可使头倾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并可屈颈。受副神经和第2、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支配。

2.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图6-6)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下颌骨、颞骨茎突、乳突之间,主要为封闭口底的肌肉,由浅面的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深面的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组成。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它们的具体起止见表6-1:

图6-5 颈淋巴结浅群

图6-6 颈部肌

表6-1舌骨上、下肌群各肌的名称、起止点、作用及神经支配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

颈部的深筋膜位于浅筋膜及颈阔肌的深面,包绕颈部的肌肉、血管、神经和脏器,形成浅、中、深三层。颈部器官借致密的筋膜互相分隔,筋膜之间有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的间隙,称筋膜间隙。(图6-7、8)。

1.浅层

颈深筋膜的浅层 又称套层,环绕颈部。后部附着于项韧带及颈椎棘突,向外侧再转向前方,依次包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后,被覆于舌骨下肌群表面至正中线与对侧者愈合,构成颈白线。

浅层筋膜上方附着于枕骨上项线及乳突,向前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继而在下颌骨下方,分为两层,包绕下颌下腺,附着于下颌骨,形成下颌下腺鞘。浅层筋膜下方附着于肩峰、锁骨及胸骨柄。在颈静脉切迹上方,分为浅、深两层,分别附着于切迹前、后缘,两者之间的间隙称胸骨上间隙,含有颈静脉弓及淋巴结。

2.内脏筋膜即颈深筋膜中层

又称气管前筋膜,可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薄而疏松包绕颈部器官,如喉、气管、甲状腺、咽和食管,包绕甲状腺的部分构成甲状腺假被囊。壁层较致密,位于颈部器官的前面,贴于舌骨下肌群的后面,向两侧形成颈动脉鞘,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脏、壁二层之间形成气管前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左、右甲状腺下静脉构成的甲状腺奇静脉丛,位于间隙内。在幼儿的气管前间隙的下段有胸腺上部,向下通上纵隔前部。因此,颈部气管前间隙有感染或出血时,可沿此间隙向下到达前纵隔。前纵隔如有气肿亦可沿此间隙上延到颈部。

3.椎前筋膜

即颈部深筋膜深层,覆被椎前肌、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臂丛及锁骨下血管,构成颈外侧三角的底,并向外下方伸展,包绕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与腋鞘相续。向上附着于颅底,向下与脊柱的前纵韧带融合。椎前筋膜与咽后壁之间为咽后间隙。此间隙的脓肿,可向咽腔膨出,患者可出现吞咽和发音困难。感染时可向下延至后纵隔。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有椎前间隙,颈椎结核的脓肿,脓液多积于此间隙内,也可顺此间隙向下蔓延至后纵隔,或向两侧扩散至颈侧部,或穿破椎前筋膜至咽后间隙。

图6-7颈筋膜及颈筋膜间隙(正中矢状切面)

图6-8颈筋膜及颈筋膜间隙(横切面)

4.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

颈动脉鞘为内脏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周围增厚形成,内部包绕着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该鞘上达颅底,下至纵隔,周围以疏松结缔组织与颈部深筋膜浅层及椎前筋膜相连续。

颈部的分区

图6-9 颈部分区

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标志划分为三区,即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颈前区的境界是胸锁乳突肌前缘、前正中线和下颌骨下缘,呈尖向下、底朝上的三角形,故又名颈前三角。颈前区又可分为下列四个小(三角)区,即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容纳下颌下腺;由左、右二腹肌前腹和舌骨体围成的颏下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前正中线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的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即肌三角),内有甲状腺和气管等;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颈外侧区的边界是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是一个底朝下、尖向上的三角形,又名颈外侧三角。颈外侧区可分为二个小(三角)区,即以斜行的肩胛舌骨肌下腹划分为上方的枕三角和下方的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锁骨上大窝)。枕三角内有副神经从中点向外下方斜过。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的深部有锁骨下动脉越过,并有肺尖和胸膜顶自胸腔突入(图6-9)。

人体的主要肌肉群分为七大部分:

腿部肌群〈thighs〉,胸部肌群〈chest〉,背部肌群〈back〉,腹部肌群〈abdominal〉,肩部肌群〈shoulder〉,肱三头肌〈triceps〉,肱二头肌〈biceps〉。

人体肌肉群分布如下图所示:

前臂肌肉群

1、肱桡肌 

位于前臂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 近固定时,可使前臂屈。远固定时,可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2、桡侧腕屈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3、桡侧腕长伸肌 

位于前臂背面的浅层外侧,能使手伸并外伸和外展。 采用反缠重锤和反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核心稳定训练

核心肌群的增强可以帮助训练时增加重量

核心稳定训练

·核心肌群按功能不同分为局部稳定

肌和整体原动肌。

整体原动肌

Global

muscles

·腹直肌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

·竖脊肌

·腰方肌

膈肌

局部稳定肌

Local muscles

·腹横肌

·多裂肌

盆底肌

局部稳定肌主要是深层肌肉,其特点是小、短、薄,它们直

接连接到脊柱上,以个别或整体收缩的方式维持脊柱稳定,

并使腰椎维持在中立位,最主要有腰部多裂肌、腹横肌、膈

肌盆底肌、腰大肌后束、髂肋肌、最长肌和腰方肌的内侧

束,这些局部稳定肌在维持核心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

整体原动肌主要是浅层肌肉,其特点是较大、长,收缩时产

生躯干动作,如前屈、后伸、旋转等,主要作用是控制脊柱

的运动方向,产生较大的动作力矩,对抗施加在躯干上的外

来负荷。主要包括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竖脊肌、

腰方肌和臀部肌群等。

核心稳定训练

·核心稳定的重要性:

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平衡能力激

活深层小肌群增强控制力和协调性,从而改善运动能力,预

防和减少运动损伤。

·核心肌群的作用:

核心肌群,包含腹部、下背部、和骨盆部位的肌肉,核心肌

群几乎在所有的动作中都参与发力;强壮的核心可以支撑脊

柱,还可以让你在重力训练时使用更重的重量;还可减少下

背部酸痛。

核心稳定训练

增加核心稳定性练习

悬空抬腿4组12次卷腹轮4组10次

平板支撑4组30S山羊挺身4组15次

肌肉有2种类型:

一种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随意肌;

另一种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不随意肌(如运送食物入胃的肌肉);

按肌肉的位置,分有胸肌、腹肌、腰肌等;按功能,分有屈肌、伸肌等;

按形状,分有长肌、短肌、阔肌等;按肌头数,分有二头肌、三头肌和股四头肌;按纤维排列方向,分有羽状肌。羽状肌又分为羽状肌和半羽状肌以及多羽状肌 1、肱桡肌 位于前臂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 近固定时,可使前臂屈。远固定时,可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2、桡侧腕屈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3、桡侧腕长伸肌 位于前臂背面的浅层外侧,能使手伸并外伸和外展。 采用反缠重锤和反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4、尺侧腕屈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全部浅层肌的最内侧,有两个头,能使手屈和内收。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5、尺侧腕伸肌 位于前臂的背侧皮下,能使手伸和内收。采用反缠重锤和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肌、三角肌、喙肱肌。

一、肱三头肌:系上臂后群之伸肌。起端有3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粗隆;外侧头和内侧头都起自肱骨的背面,向下,3个头共续于一个腱,止于尺骨鹰嘴。此肌功能为伸前臂,并助内收上臂。受桡神经(颈6~8)支配。手臂背侧的肌肉。覆盖整个肱骨后面。由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合成,作用是伸肘。

二、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肱二头肌有长、短二头,故名。肱(gōng)二头肌(Musculus biceps brachii)属于骨骼肌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

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短二头于肱骨中部汇合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三、肱肌系上臂肌群深层的屈肌。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四、三角肌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五、喙肱肌与肱二头肌短头同起于喙突尖,沿肱二头肌内侧向下,止于肱骨内侧缘的中点。此肌亦受肌皮神经支配,为肩肱关节的屈曲与内收肌。 该肌损伤有时可造成喙突部撕脱骨折。受肌皮神经(颈5~7)支配。

扩展资料:

肱二头肌作用

近固定时肱二头肌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和旋外使上臂在肩 关节处屈远固定时,肱二头肌使上臂向前臂靠拢。肌电观察表明,当前臂旋外使掌心向前并屈肘时,肱二头肌才有明显的肌电活动。

而当前臂旋内即使掌心侧向身体或身后屈肘时,肱二头肌的电位活动很小或不出现电位活动。这也是肱二头肌练习基本上皆使掌心向前握持器械的主要原理之一,位于上臂前群肌浅层。作用: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后。

当肱二头肌收缩时,使肘关节屈曲;当肱二头肌舒张时,使肘关节伸展或前臂下垂。

-喙肱肌

-三角肌

-肱肌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0405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