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的发病率较低,居于其他各型颈椎病之后。 此型颈椎病是由于经椎管狭窄,使颈髓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颈椎椎管为颈椎各锥孔相连所构成的管状孔道,而精髓则位于其中。 椎管可由于本身发育不良而造成椎管狭窄,也可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继发颈椎骨质增生。萎缩的椎间盘向椎管膨出部分与椎体后缘的骨刺从椎管的前方压迫脊髓,又由于颈椎退变后不稳定,黄韧带代偿性增生肥厚,可从经椎管后方压迫脊髓。颈髓居于椎管孔道中而受到椎体的影响,处于“身不由己”的态。 颈椎做屈伸活动时,颈椎也随之上下移动;颈椎前屈时,精髓即受到牵拉应力而变细 前移;颈椎后伸时,精髓随之变粗,变短,贴向椎管后方。这样动荡不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摩擦损伤而引起颈椎病。根据颈髓受损的部位,程度及临床表现可将脊髓型颈椎病分为中央型,椎体束型,横贯型三种类型。 (1)中央型又称“上肢型”,为脊髓的前角和后角细胞受损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前角运动细胞受损者多见。也由于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病状,双侧受压表现为双侧症状,患者感觉上肢麻木,乏力,手指伸屈活动不能自如。有的患者手部骨间肌及鱼际肌萎缩,受累肌肉的肌张力及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2)锥体束型由于中央型颈椎病病变加重,使脊髓的椎体束受到压迫和损伤。其主要症状为缓慢的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乏力,走路飘飘然,像踩在棉花上,步态不稳,易跌跤。发病初期,常呈间歇性症状,每天走路过多或劳累后出现。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症可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上述病状多为双侧下肢,单侧较少见。 (3)横贯型锥体束病变继续向周围扩展,位于颈椎前,侧所部的脊髓丘脑束受损。患者表现为胸部以下感觉麻木,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颈椎是人体连接身体与大脑的重要连接处,对支撑大脑和发送脑部信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人体内的神经系统,是通过颈椎连接全身的,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脖颈,这样才会让身体更健康,你们当颈椎出现问题时会有哪些警报?颈椎受伤后有哪些后果?
1、颈椎的作用
为脑供血,抵御病菌
脖子连接着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而且里面“别有洞天”,包含颈椎、气管、食管和密集的神经、血管等。
对于脖子,大部分人只是觉得它让人看上去美观、优雅,很少与健康挂钩。事实上,脖子的“疆域”包括从后脑勺到肩膀上方的锁骨。
1脖子是脑袋的支架
脖子向上支撑头颅,向下连接后背腰腹。主要功能有3个方面:
一是支架作用。其中,第1颈椎与头颅的枕骨相连接,与下面几节一起支撑着头部和后背。二是保护脊髓神经、血管。颈椎椎体相互连接,之间构成的神经、椎动脉血管和脊髓的通道。三是运动杠杆作用。颈椎最上面两节,是颈部活动的枢纽,帮助颈部屈伸和旋转,完成点头、仰头、左右转头的动作。
2大脑供血离不开脖子
它两侧分布着颈动脉,又与椎动脉一起负责大脑血供。其中,颈动脉为大脑提供80%以上的供血,我们可以在喉咙突出部分两侧大约5厘米的地方,触摸到它的跳动。
3脖子上的淋巴是人体的免疫防线
脖子里分布着密集的淋巴结与神经干。病毒、细菌最易侵犯呼吸道和口腔,受到感染的淋巴液回流时,第一站就是脖子,因此,脖子上的淋巴结也是人体第一道防线。
4脖子里的神经调节全身
大脑发出的神经都要经过颈部下行,其包含的神经可以说是各司其职:8对脊神经支配人体的运动和感觉;4对脑神经调节血压、呼吸和胃肠蠕动;交感神经能使人心跳加快、肢体血管收缩、让人出汗等;副交感神经兴奋能使人心跳减慢、变弱。
5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脖子还是全身经络的贯穿之处
包含督脉、膀胱经、小肠经、胆经及三焦经等5条重要经络。脖子后面的风池、风府、大椎穴等穴位,是养生保健“要点”。
2、颈椎有问题的警报
走路不直,握拳没劲
从某种意义上说,脖子跟呼吸一样重要。可生活中,大家经常是出了问题才后悔,下面几种情况最易损伤脆弱的脖子。
1慢可爱染
一些看似和颈椎完全不相关部位的炎症,特别是慢可爱染,可能增加颈椎病发病的几率。常见的有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这些部位的炎症可直接刺激颈部软组织,或通过淋巴系统引起颈枕部软组织病变。因此,一旦发现要积极治疗,不能“手软”。
2错误锻炼
不少伏案工作的人,经常“摇头晃脑”,或学些颈部操来锻炼颈椎。可锻炼要因人而异,头上顶书练平衡、频繁扭头、鸡啄米等动作并不适合颈椎已有慢性劳损的人,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最好拍个颈椎X片,弄清自己的情况。
3头颈部外伤
50%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一旦受到外伤,很可能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诱发症状的产生。
4经常受凉
不少年轻人穿着越来越“清凉”,一年四季都爱穿低领、露背装。可颈椎特别怕冻,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而产生无菌性炎症,诱发颈椎病。
5衰老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位的损伤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改变,压迫刺激神经根和椎动脉,导致颈椎病发生。
因此,从小注意平衡饮食,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促进骨骼发育;成年后注意正确坐姿,不要睡高枕头,多跑步、游泳等,都可以让颈椎“老”得慢一些。
3、颈椎病自测
1肢体某一部位发生像触电一样的放射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如果同时伴有头晕、恶心、视物旋转的症状,则往往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
2手指麻木,特别是双侧都麻木,可能是得了颈椎病,导致脊髓重要结构受到压迫。
3手指屈伸实验:手握拳,然后完全伸开,10秒钟做20次以上才算正常。
4试图两只脚在一条线上走,颈椎病患者是走不了直线的。
4、颈椎受伤的后果
颈椎受伤,牵连全身
脖子如此重要,却很“娇气”,是各类疾病偷袭的“重灾区”,首当其冲的就是颈椎。
颈椎由七块骨头组成,与肩膀构成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支撑着分量不轻的脑袋。颈椎受伤,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170%的头痛跟脖子有关
松井孝嘉指出,70%的头痛跟脖子有关,被称为颈源性头痛,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枕部、耳后闷胀或酸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诊。
2脖子供血不足易眩晕
颈椎病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颈性眩晕,特别是在颈部活动后。
3颈椎错位导致颈胸综合征
颈椎骨质增生、错位失稳、椎间盘突出等会导致颈胸综合征,使人出现阵发性胸闷、心前区疼痛、窒息感。
4颈椎病可引起吞咽不畅
这是因为食管上端和第六颈椎相邻,后者增生就会压迫食管。如果颈椎增生压迫到颈交感神经,还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诱发便秘、腹胀。
5脖子还是其他疾病的“信号灯”
美国睡眠协会的研究发现,脖子粗的人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等。此外,还有学者指出,脖子越粗,患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5、颈椎的养护
抬头挺胸,忌猛回头要确保脖子这条“生命线”畅通无阻,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1坐立行走保持正确姿势
站立或行走时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切忌低头弓背;久坐时戴好护颈枕。
2适当抬头后仰,按压穴位
需要长期低头工作者,养成每15分钟抬头后仰一次的习惯,适当扩胸、耸肩等。也可适度按压风池穴(后脖颈两根比较粗的肌肉的外侧)和天柱穴(风池穴左侧约一指左右的位置)。
3防止外伤
回头转颈不要过急、过猛;开车或坐车系好安全带,防止急刹车或颠簸时因惯性发生颈部脱位性损伤;不要用脖子夹着电话。
6、颈部保健操
1支撑头部:身体前倾,将肘部放在桌子上,用手掌托住额头,保持3~5分钟。
2抬升运动:双手放到椅子边缘,支撑身子,腿部向上抬高,保持5秒钟。
3收缩肩部:坐直,伸直脊椎,双手放到腿上,同时双肩向后靠拢,保持15秒钟。
4“乌龟探头”:模仿乌龟向前探头,并保持下巴水平。
5转动颈部:每隔1小时,低头让下巴尽量靠近胸部,然后慢慢旋转颈部
颈椎间盘突出是由于颈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等,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椎管内,造成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引起头痛、眩晕;心悸、胸闷;颈部酸胀、活动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胀痛;步态失稳、四肢无力等症状和体征。
诱发因素
1、年龄因素:年长者身体各部件的磨损增加,颈椎也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关键原因。
2、慢性劳损: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还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伤: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
4、咽喉部炎症: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因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
5、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相对较差。
6、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7、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容易产生颈椎病。
分型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侧方突出型: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的外侧,钩椎关节的内侧。该处是颈脊神经经过的地方,因此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症状;
2、旁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偏向一侧而在脊髓与脊神经之间,因此可以同时压迫二者而产生单侧脊髓及神经根症状;
3、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因此可以压迫脊髓双侧腹面而产生脊髓双侧的症。
临床表现
①侧方突出型:表现为单侧的根性症状。轻者有上肢麻木感,重者可出现受累神经节段支配区的刀割样或烧灼痛,同时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窜麻感,疼痛症状可因咳嗽而加重;
②旁中央突出型:单侧神经根及脊髓受压的症状,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可以表现为引起头痛、眩晕;
③中央突出型:表现为双侧脊髓受压。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活动不灵,走路不稳,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
问题解析
所以你的这个颈椎间盘脱出应该是旁中央型突出。
治疗措施
急救 由于受伤者受力点多在头顶部,有时患者可有昏迷。现场应首先考虑有无颅脑及其他重要脏器的合并伤。注意搬运时颈部的合理保护,以免加重损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尤其是颈6椎节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更有可能由于呼吸肌麻痹而造成呼吸困难,肺部痰液无法咳出,导致呼吸衰竭。必要时应尽早气管切开,机械辅助呼吸。
恢复椎管形态 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牵引复位或手术撬拨首先恢复椎管的正常形态,消除对脊髓的压迫,避免脊髓变性水肿的加剧,并通过牵引维持对立。
消除椎管内致压因素 尽管通过牵引可以恢复力线,但椎体骨折片、椎板塌陷及椎间盘组织后突等仍有可能继续侵入椎管,构成对脊髓的压迫。凡经CT和MRI等明确的致压物应设法及早去除,根据致压方向,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手术应在牵引下进行。但全身情况不佳以及完全性瘫痪者可暂缓。
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在减压的的基础上,应尽快地消除脊髓水肿及创伤反应。应用脱水利尿剂及大量激素,有一定的疗效。早期高压氧治疗也有一定效果。纳洛酮、神经节苷酯等药物尚处于实验及临床试验阶段,其作用有待于证实。目前常给予神经营养剂及改善血循环药物。脊髓完全性损伤者,应着眼于手部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包括神经根减压(腕部应有部分功能保留)及肌腱移位手术等。有时行椎管减压术虽无济于脊髓完全性损伤的恢复,但有望通过局部减压使脊髓损伤水平下降1~2节段,提高手的功能。
后期病例 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妨碍脊髓功能进一步恢复的骨性及软组织性致压物。利用肢体的残余功能进行功能重建。
颈椎骨折脱位是下颈椎各类损伤中最严重的损伤,因常伴有脊髓的严重损伤,预后较差,只有不伴脊髓伤的所谓的“幸运性损伤”者例外。
颈椎骨折后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曲度及稳定性,椎管彻底减压,解除脊髓的压迫,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前提条件。但有时单纯的前路或后路手术不能完全解除同时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不能同时矫正前后方畸形,影响了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自19991~20006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颈椎骨折17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13例,女4例。18~43岁,平均31岁。其中骨折脱位伴关节绞锁5例(C54例,C61例),爆裂型骨折6例(C5-7),椎体骨折伴原发性椎管狭窄2例(C5、C7),椎板骨折伴急性椎间盘突出4例 (C5/63例,C6/71例)。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9例。24h内手术者9例,2~5d内手术者8例。其中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 5例,D级2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及MR检查,以确定颈椎骨折脱位程度及有无关节绞锁、颈椎管狭窄程度及颈髓损伤范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前路再减压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气管插管全麻后,颅骨牵引下,先取侧卧位,后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上、下一个椎骨的椎板及棘突,先切除伤椎全椎板,清除血肿、黄韧带及碎骨块。绞锁关节撬拨复位或凿除阻碍复位的关节突关节。向上、下减压直至正常脊髓,大量盐水冲洗,在将减压取出的棘突及椎板制成骨条摆放在在关节突周围植骨,必要时用10号丝线固定在关节突关节囊上,放引流管缝合刀口。患者再取仰卧位,于颈前右侧作斜切口,逐层显露致颈前筋膜,用“C”臂透视确定需要减压的椎体间隙,用环钻及刮匙取出前方压迫颈髓的骨块、椎间盘。并向上、下方潜行减压,再用大量盐水冲洗,取自体髂骨块植入减压间隙。采用Sofmmor-Danek的Orion前路钢板,按颈椎生理曲度预弯后固定牢固,放置皮片引流,依次缝合。
术后常规应用激素、脱水剂、抗生素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颈部用颈托固定8~12周,术后第3天行高压氧治疗,每疗程10次,治疗2~3个疗程。同时积极预防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13 随访 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及最后1次随访时均行放大率相同的颈椎正、侧位片检查,中立侧位片上测量C2_-C7椎体高度h及h’,椎体高度丧失率(%)为:(h-h’)/h100%。最后1次随访时拍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屈伸总运动范围[1]α=α1+α2。最后1次随访时的X线片上观察融合率。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
2 结 果
17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平均42个月。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平均提高18级。术后颈椎总伸屈活动范围平均16º,与单纯后路双开门后颈椎活动范围165º[3]相近。椎体高度丧失为17%,融合率100%。见图1,图2。
无颈肩痛等轴性症状[4]发生,无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无食道损伤及刺激症状。
图1 颈5骨折术前X线片、CT、MR Fig1 Preoperative X-ray 、CT and MR of C5 fracture
图2 颈5骨折术后X线片 Fig2 Postoperative X-ray of C5 fracture
3 讨 论
31手术指征 我们把单纯前、后路手术不能获得彻底减压或满意复位的情况列为手术指征。①爆裂骨折同时累及前、后柱,椎管内前方有骨块、破裂突出的椎间盘,后方有关节突、椎板骨折伴有血肿、皱褶的黄韧带。宜从前后方同时减压及融合固定,方可获得彻底减压及牢固融合;②发育性椎管狭窄或伴后纵韧带骨
化发生颈椎骨折后,应先从后路减压获得充分的缓冲空间,使前路的植骨融合变得安全易行;③颈椎前方骨折脱位伴后方关节突关节绞锁。
32本术式的优点 ①颈椎骨折后先后路减压植骨再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一方面前、后路同时减压,减压彻底,同时前后方用生理盐水对损伤的脊髓进行冲洗降温、清除内毒素减少了对边缘部脊髓组织的继发性损害[5],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②前后路同时植骨,植骨充分,加上钢板的固定,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避免了手术后椎间高度的丧失和因椎间隙塌陷造成的后突畸形和继发性神经损害[6];③颈椎骨折后,颈髓明显受压,缺血水肿,椎管容积明显变小。如果单纯从前路减压,由于手术入路深,操作器械对脊髓的任何刺激,都会加重脊髓的损伤,引起术后症状加重的可能。先从后路行椎管减压,使绞索的关节突关节复位,可明显扩大椎管的有效容积,增大了颈髓的缓冲空间,提高了再从前路手术的安全性;④患者的平均屈伸运动范围和单纯的后路减压椎管成形术相近[3],说明前后路同时手术并不严重影响颈椎的活动度。由于前后路同时植骨融合,加上前方钢板内固定,使融合率明显提高,远期的稳定性好。椎间盘切除加椎板切除可引起三维运动的明显不稳[5],而前后植骨加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稳定颈椎的作用。因此前后路手术很好的调和了颈椎手术后运动与稳定的矛盾;⑤前后路一次手术既满足了椎管减压的彻底性,又获得了颈椎远期稳定性,降低了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另外,前后路手术一次完成比分别实施前后路手术,缩短了住院时间。
33注意事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手术时应先后路解除关节突关节绞锁,使之复位,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后,再前路减压内固定。后方有关节交锁存在时,如不先凿除上关节突或撬拨关节突关节使之复位,单纯的前路手术将难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手术务必在颅骨牵引下进行,由侧卧位转换成平卧位时,一定保护好颈部,严防加重颈椎骨折脱位。术后颈部应用颈托固定8~12周。因为前后路一次手术后,颈椎的骨性结构明显受到破坏,其稳定性主要依靠钢板的固定作用,因此术后一段时间必须有可靠的外固定。8~12周后颈椎骨折可得到初步愈合,方可开始循序渐进的颈部活动。另外,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创伤较大,术后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全身营养。本术式的远期并发症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微创治疗颈椎骨折 附二医开全国首例
附二医成功开展了一例微创治疗陈旧性颈一二骨折脱位手术。全身麻醉的患者被固定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池永龙在其颈部前面切开了两个5毫米的切口,沿切口插进小导管并置入内窥镜。池医生就看着电视显示器为患者切除压迫脊椎的骨头、疤痕,对颈一二前的软组织进行松解,同时进行复位,最后用螺丝钉固定好。整个手术持续了3个多小时,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仅20毫升左右。据悉,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来源:中华健康网 发布时间:2006-4-21 14:42:53
颈椎骨折与脱位:
1、颈椎半脱位:比较多见。可因汽车急刹车,乘客头部受惯作用,猛向前倾引起。这种损伤易被忽视,可引起截瘫。
2、颈椎椎体骨折:多发生于颈5~7椎体,由于强力过度屈曲引起。常合并脱位及椎间盘急性突出,引起脊髓损伤。
3、颈椎脱位:多由屈曲性损伤引起。下一椎体的臆缘被压缩后,脱位之椎体向前移位,一侧或两侧椎间小关蕞可发生交锁,脊髓常被挫伤或压迫。
4、环枢椎骨折与脱位:在颈椎屈曲型损伤时,环椎横韧带断裂,环椎向前脱位。也可枢椎齿突基底部发生骨折、环椎向前脱位。两种情况均可引起脊髓损伤。但扣者因断裂之齿突与环椎一齐向前移位,脊髓受压的危险性较小。枢椎齿突基部骨折时,也可能因当时环椎移位不明显,而被忽视,骨折未能及时固定而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以后症状减轻,病人开始活动时,可发生环椎迟发性脱位或迟发性截瘫。环枢椎亦可发生伸展型骨折-脱位,齿突基底骨折,环椎向后脱位,黄韧带挤入椎管内,引起脊髓损伤。暴力垂直向下,击于头部,挤压侧块,使其向两侧分开,环椎前、后弓较薄弱,可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
(一)有严重外伤史,如从高空落下,重物打击头、颈、肩或背部,跳水受伤,塌方事故时被泥土、矿石掩埋等。
(二)颈椎损伤时,有头、颈痛、不能活动,伤员常用两手扶住头部。
急救搬运
(一)用木板或门板搬运。
(二)先使伤员两下肢伸直,两上肢也伸直放身旁。本板放在伤员一侧,两至三人扶伤员躯干,使成一整体滚动,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躯干扭转。或三人用手同时将伤员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搂抱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因这些方法将增加脊柱的弯曲,加重椎骨和脊髓的损伤。
(三)对颈椎损伤的伤员,要有专人托扶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使头、颈随躯干一同滚动。或由伤员自己双手托住头部,缓慢搬移。严禁随便强行搬动头部。睡到木板上后,用砂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颈的两侧加以固定。
治疗
(一)若有其它严重复合伤,应积极治疗,抢救伤员生命。
(二)颈椎骨折或脱位
1压缩或移位较轻者,用颌枕吊带在卧位牵引复位。牵引重量3~5kg。复位后随即用头颈有石膏固定,固定时间约3个月。石膏干硬扣即起床活动。
2有明显压缩或移位,或有斗脱位者,用持续颅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3~5kg,必要时可增加6~10kg。及时摄X线片复查,如已复位,即用头颈胸石膏固定,固定时间同前。
3颈椎骨折脱位有关节突交锁者,病情较复发样,危险性较大。须行闭合或切开复位,但要特别谨慎。
截瘫
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胸、腹部以下对称性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的,称完全性截瘫,还有一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者,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 脊髓损伤后,应进行系统的神经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治疗原则:
(一)及早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是保证脊髓功能恢复的首要问题。对椎骨骨折或骨折脱位,应尽早予以复位。不完全性截瘫的伤员经正确治疗后,脊髓功能可有程度不等的恢复。
(二)电针和推拿按摩治疗:电针和推拿、按摩能促进神经恢复功能,又能使瘫肢肌肉被动收缩,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对避免肌肉萎缩、肢体水肿和关节僵硬、畸形有所帮助。
(三)功能锻炼
(四)并发症的防治
1、防治褥疮 2、防治泌尿道感染和结石 3、便秘的处理:作腹部按摩,可用单味大黄3-4钱煎服,或服麻仁丸,也可灌肠。 4、防治呼吸道感染:经常注意翻身,鼓励病人作深呼吸运动,按腹咳嗽,辅助排出分泌物或用吸引器吸出。 5、体温失调的处理:颈脊髓损伤时,伤员常产生高热或低温,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丧失了调节和适应的能力所致。体温异常是病情危险的征兆。死亡率很高。治疗主要针对高热,采取物理降温,如冰敷、醇浴、冰水灌肠等。药物降温无效。同时应调节室温,治疗并发症,使用抗生素,输液等措施
水疗,针灸
颈椎(jǐng zhuī)(cervical vertebrae):
一般形态:
2~6颈椎棘突末端分叉;横突上具有横突孔,有椎动脉穿行;关节突近于水平位特殊形态:寰椎: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枢椎:椎体上有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隆椎:即第7颈椎,棘突长,不分叉,作为记数椎骨的标志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从齿状突上缘至第7颈椎椎体下缘(齿状突是上颈椎关节重要的骨性联结结构,位于脊柱的最顶端)。颈椎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
颈椎病的特征:1、神经根型是压迫或刺激椎管单侧或双侧的神经根引起的症状。病人表现为颈肩痛、颈僵硬,且反复发作。常因劳累、寒冷、睡眠不佳或伏案工作过久而诱发,仰头、咳嗽、打喷嚏时加重,疼痛沿神经根支配区放射至上臂、前臂、手和指,颈部活动受限,有时可有头皮痛、耳鸣、头晕,重者手指麻木,活动不灵。2、脊髓型此型发生于40岁-60岁的中年人,是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引起。早期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软弱无力,有麻木感,以至行走困难,脚好似踩在棉花上样感觉,胸或腰部有束带感。少有疼痛,继而出现上肢发麻,手部肌无力,严重者发展至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3、椎动脉型沿大脑走行的椎动脉从第6颈椎横突孔开始通过,当颈椎的横突孔附近发生病变,颈动脉受压迫或刺激,除有颈部压痛、活动受限等颈椎病一般表现外,有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其甚发生猝倒。其症状常为一过性缺血或脊髓缺血的表现。当体位改变时,供血恢复,症状也得以缓解。4、交感型颈椎病由于刺激或压迫颈椎旁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枕部痛、枕大孔压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球震颤、流泪、鼻塞、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律紊乱、血压升高或降低、肢体发冷、皮肤瘙痒、麻木感、多汗或少汗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局限于单侧,也可见于双侧。
自己可以判断是否得了颈椎病吗?
颈椎病是可以自行判断的。方法如下:
凡是有以下其中一条者,即表明患有颈椎病。
1. 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可减轻,而向下加压则加重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
2. 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与麻木者(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3. 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者(大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 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或(与)下肢肌力减弱及肌体疼痛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是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症)。
5. 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者)。
具有以下症状中一两条者,仅仅可能患了颈椎病,明确诊断,还需要作进一步检查。
1. 单纯性颈部不适,颈部置于任何位置都有一种不舒服感觉(可能为颈型)。
2. 不明原因的上肢麻木,尤其是指尖明显者(可能为脊神经根型)。
3. 手指有放射性疼痛者(可能为脊神经型)。
4. 身上有束带感,即好象身上被布带缠绕一样(可能为脊髓型)。
5. 走路时突然跪下,或是行走时腿部有“打漂”的感觉(可能为脊髓型)。
6. 手中持物突然落下(可能为脊髓型)。
7. 心电图正常的“心脏病”、内科检查不出异常的“胃病”(可能为椎动脉型)。
8. 伴有颈痛的吞咽困难(可能为吞咽困难型)。
颈椎的病变:
如颈椎的肿瘤、结核,化脓性感染等均可引起颈部疼痛、肌肉痉挛、颈椎活动受限及生理曲度变直。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由于不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
了解颈椎的生理构成,对于患者日常保健、描述病痛、配合治疗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颅骨与胸椎之间的椎骨称为颈椎,颈椎由7块颈椎骨,6个椎间盘(其中包括第7颈椎骨和第1胸椎骨之间的椎间盘,而第1、2颈椎骨之间无椎间盘)和所属的韧带构成。
第1、2颈椎骨
第1、2颈椎骨比较特殊,分别称为寰椎和枢椎,其形状也与其他5个椎骨不一样。
第1颈椎位于脊柱的最上端,上面与头颅的枕骨相连接。由于第1颈椎呈不规则的环形,因而又被称为寰椎。寰椎没有一般的脊椎骨所具有的椎体和棘突等组成部分;其前后两部分分别呈半环形的弓形,称作前弓及后弓;两侧的部分稍大一些,称为侧块。前弓、后弓以及两侧的侧块围起来呈一完整的环状,形成寰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关节称寰枕关节,左右各有1个,主要起颈部屈伸的作用,即点头与仰头的作用。寰枕关节是控制颈部屈伸活动,即点头与仰头动作的主要关节,颈部点头与仰头动作的一半由寰枕关节完成,另一半则由其他的几个椎骨间的关节共同完成。
第2颈椎又名枢椎,是颈椎骨中最坚固者,在其椎体上方有一手指样的突起,称为齿突。齿突前面的卵圆形关节面与寰椎前弓的关节面构成关节,称为寰声关节或寰枢关节,主要起颈部左右旋转的作用,也就是向两侧转头的作用。寰枢关节是控制颈部旋转活动也就是向两侧转头活动的主要关节,颈部旋转活动的一半由寰枢关节完成,是颈部旋转活动的枢纽所在,而齿突则是这个旋转枢纽的旋转轴,所以第2颈椎又被称为枢椎。颈部旋转活动的另一半是由其他的几个椎骨间的关节共同完成的。枢椎的棘突长而粗大,末端分叉,因此,它是X线拍片检查、手术及临床查体时重要的定位解剖标志。大家可以用手指在自己的颈后部摸一摸,后发际附近最上面、最大的骨突起就是枢椎的棘突。医生在对病人进行临床查体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枢椎的棘突,也就可以往下按顺序地找出其他各颈椎的棘突了。
由于寰椎和枢椎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稳定性比颈椎的其他部分要差一些,若有外伤很容易造成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枕骨、寰椎与枢椎之间常存在先天畸形,被称为枕骨大孔区畸形,包括齿突缺如、齿突发育不全、齿突不连、寰枕融合、颅底凹陷以及扁平颅底等。这些先天性畸形或发育异常容易导致脊髓刺激或受压,从而引起四肢麻木无力等脊髓损害症状,容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
其他5个颈椎骨
其他5个颈椎骨的形态与胸椎及腰椎等典型的椎骨形态基本相似,他们是由前方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构成,椎体和椎弓围成一孔,称为椎丸。椎骨排列连接起来以后,各个椎骨的椎孔也相互连成一长的管道,称为椎管,其中容纳脊髓和神经根及其被膜。
颈椎椎管从横断面看是以椎体后缘作底边的三角形,椎管左右横径大,而且侧壁为不活动的椎弓根,因此,脊髓和神经根不易受到来自侧方的压迫;而椎管的前后径就要小得多了,因此,各种原因导致椎管前后径的狭窄是造成颈脊髓受刺激或压迫的重要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些原因包括先天性或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后缘骨刺形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以及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等。
根据测量,颈4、5处的椎管最窄,颈2处的椎管最宽。由于颈椎的退变最早出现在颈5、6两个节段,所以,颈椎退变后出现的颈椎椎管狭窄一般在颈4、5、6三个节段较为多见。
在颈椎屈伸活动时,颈椎椎管的长度也有所改变。前屈时,椎管被拉长,其内的脊髓也被牵长变细而且紧张。后伸时,椎管变短,脊髓松弛而变粗,则易于受到挤压。颈椎椎管由于先天性狭窄或发育性狭窄及椎管内有占位病变时,脊髓更易受到挤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头颈部极度后仰时 可以出现四肢及全身的放电样串麻的感觉。
椎弓呈弓形,由左右各一对椎弓根,左右各一对椎板,上下两对关节突,左右各一对横突和一个棘突构成。
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凹陷,使相邻椎骨的椎弓根围成一孔,称为椎间孔。椎间孔实际上是一个短的管道,有颈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及其被膜通过。
由于颈椎的椎弓根又细又短,因此,颈椎椎间孔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均较小,在钩椎关节退变出现骨刺时使椎间孔的前后径更小。当椎间盘退变而变薄时,椎间隙变窄,椎体间不稳,使椎间孔的上下径及前后径也可变得更为窄小,这样就容易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
与胸椎和腰椎相比,颈椎的横突较小,且短而宽,这种结构有利于颈椎的灵活运动。颈椎横突发自椎体和椎弓根的侧方。在颈椎两侧横突的根部各有一个圆孔,称为横突孔,多数人的颈7椎骨没有横突孔。在颈2—6椎骨的横突孔中有颈动脉、静脉和交感神经通过。椎动脉为两侧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一般由颈6横突孔进入,在寰枕关节处入颅腔,在颅内合成椎基底动脉营养小脑及内耳。横突孔的位置及横突的长短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及症状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有个体间解剖差异的影响,在颈椎活动时,横突孔的四壁能使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受到牵拉或挤压,特别是在椎间不稳定时,更容易影响椎动脉与其周围的交感神经。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凡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如打字、写作等都会因姿势不当造成颈椎伤,此外,其发病还与受寒及潮湿等因素刺激有关。要防止颈椎病的发生,除了要纠正不良姿势、注意防潮、防冷外,还应积极加强锻炼,经常活动颈部。
这里特介绍八式颈椎保健操,以供大家在平时练习。
前俯后仰: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两肩平行,然后双手叉腰。动作时先抬头后仰,同时吸气,双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胸部位低头,同时呼气,双眼看地。做此动作时,要闭口,使下颌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后,再上下反复做四次。动作要旨是:舒展、轻松、缓慢,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举臂转身: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先举右臂,手掌向下,抬头目视手心,身体慢慢转向左侧,停留片刻。在转身时,要注意脚跟转动45度,身体重心向前倾,然后身体再转向右后侧,旋转时要慢慢吸气,回转时慢慢呼气,整个动作要缓慢、协调。转动颈、腰部时,要尽量转到不能转为止,停留片刻,回到自然式后,再换左臂。而换左臂时,放下的手要沿耳根慢慢压下,换好手臂后同样再做,来回反复做两次。
左右旋转: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先将头部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吸气于胸,让右侧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再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呼气,让左边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这样反复交替做四次。要注意的是,整套动作要轻松、舒展,以不感到头晕为宜。
提肩缩颈: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双肩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放松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注意在缩伸颈的同时要慢慢吸气,停留时要憋气,松肩时要尽量使肩、颈部放松。回到自然式后,再反复做四次。
左右摆动: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头部缓缓向左户倾斜,使左耳贴于左肩,停留片刻后,头部返回中位;然后再向右肩左耳贴于在左肩,停留片刻后,头部返回
以上就是八式颈椎保健操,坚持做操习惯,基本上就可以预防颈椎病。但是要想绝缘颈椎腰椎病,就需要多多了解颈椎腰椎知识,成为颈腰专家,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让自己远离颈椎腰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减弱,向外膨出;椎体骨质增生,使颈椎椎管狭窄或椎间孔变小变形,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被压迫或刺激,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病理改变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形成的。颈部长期受风寒、肌肉劳损、反复落枕、坐姿不当、外伤或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人的头颈部活动范围较大,因此也易受损伤,其中第5~6颈椎受累最为常见,第6~7颈椎和第4~5颈椎次之,第3~4颈椎再次之。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放射性的一侧颈肩和上肢疼痛、麻木,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病因是颈神经根受压后使一侧颈后部和肩背部及上肢出现疼痛、麻木,轻者仅表现为隐痛麻木及酸软不适;重者为阵发性剧烈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向前臂和手指放射,伴有触电样麻刺感。咳嗽、排便及用力时症状加重。
(2)检查时可见颈部肌紧张,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颈椎棘突、椎旁、冈上窝及肩胛区有压痛。上肢牵拉试验阳性:术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颈部,另一手握患侧腕部,向相反方向牵拉,此时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受压的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压顶试验阳性:患者取坐位,头后仰或低头位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此时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上肢可有轻度肌萎缩,手握力减弱,前臂和手感觉减退,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减弱。
(3)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线消失,颈椎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小、变形。CT或磁共振(MRI)显示椎间盘变性、突出,椎管狭窄,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
2﹒脊髓型颈椎病
(1)肢体运动障碍。由于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钙化,使椎管狭窄,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病初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沉乏无力,渐至行走不便。严重时下肢不能行走,有大、小便失控症状。上肢亦可出现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无力,不能提取重物,手的精细动作欠灵活。
(2)检查时下肢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强,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踝阵挛、髌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即患者呈仰卧位,上肢置于躯干两侧,下肢伸直,令患者抬头屈颈,此时出现上下肢放射性麻木。一侧或双侧霍夫特征阳性。
(3)CT和MRI显示颈部椎管相对较小,脊髓受压移位,受压处变形,脊髓前后径变小。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颈椎横突孔增生,致该孔狭窄,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后稳定性降低,椎间关节过度移动时可牵拉椎动脉;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以上原因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旋转或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畏光、惧动、耳鸣、肢体麻木等。常于头转动时发生,起病多为突发性,并有反复发作倾向。少部分病人出现猝倒多在头部旋转或屈伸时发生,与椎动脉受刺激突然痉挛有关。
(2)检查时阳性体征较少,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震。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患者呈坐位,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抱住患者头枕两侧,将患者头向后仰,同时转向一侧,此时出现眩晕症状。
(3)超声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出椎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血流速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见到椎动脉纡曲、变细或受压征象;CT和MRI显示出颈椎横突孔的变小程度。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由颈椎退变引起的结构变化刺激颈段交感神经,出现了一系列症状。①头部症状:头痛,多出现在枕部,为持续性隐痛,也可表现为偏头痛,常伴有头晕。②眼部症状:视物模糊,眼冒金星,眼窝胀痛、流泪。③心脏症状: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④周围血管症状: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烧灼感多汗或少汗。
(2)检查时可发现瞳孔散大或缩小,眼球外凸或内陷,眼裂增大或缩小,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或降低,皮温降低。
(3)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
上述各型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时,以其中一种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者较多。
1﹒康复目的
(1)减轻颈神经根、硬膜囊、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受压导致的刺激症状。
(2)缓解颈、肩、臂肌痉挛与疼痛
(3)增强颈部肌肉力量,保持颈椎稳定。
2﹒康复治疗方法
(1)颈椎牵引疗法:
1)颈椎牵引的作用:
颈椎牵引时,颈椎所处的角度和颈部肌肉的状态与平常有所不同。牵引时向上的作用力使颈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减轻了骨赘或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开被嵌顿的关节滑膜,调整紊乱的小关节,调整扭曲的椎动脉,促进神经根水肿的吸收,起到减压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牵引还可以使椎管的纵径延长,韧带张力增高,有利于膨隆的椎间盘复位。颈椎牵引使已经破坏了的颈椎平衡得到改善使颈椎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促进颈椎正常功能的恢复。
2)颈椎牵引方法:
颌枕吊带法:取坐位,牵引角度按病变部位而定,上颈椎病变头稍前屈0°~10°,颈5~颈6病变头前屈15°,颈6~胸1病变头前屈20°~30°。牵引重量由3kg开始,若无不适则每1~2次增加1kg,逐渐增加至10kg左右。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日1~2次,有条件者可多次,20次为1个疗程。年老体弱的患者可取仰卧位牵引,以保证舒适、安全。重症病人住院牵引,时间可长达2小时。若进行2个以上疗程治疗,疗程间歇一般为1~2天。
牵引力过大可使病人颞颌关节酸痛、牙痛,或头痛、头晕,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牵引,一般可自行缓解。
牵引疗法适用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但脊髓型颈椎病慎用轻型的可试用,颈椎管矢状径大于10mm的较安全;如重型的,则不宜行牵引,以避免加重脊髓的损伤。
(2)颈托和围领:
颈托内充气,戴在颈部时,可使颈椎舒适地固定于适当位置限制颈椎过度活动,减轻头部负荷,并有一定的撑开牵张作用,减轻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受压症状,而且病人行动不受影响。围领也有同样的治疗作用。
(3)理疗:
1)理疗的作用:
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疲劳,减少粘连,消除神经根水肿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2)理疗方法:
超短波疗法:电极板2块,置于颈后两侧,或分别置于颈后与患侧前臂,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6cm×12cm电极板2块,置于颈后两侧,或分别置颈后和患侧前臂,电量大小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紫外线疗法:颈后平发际处至第2胸椎,弱红斑量,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红外线疗法:颈后照射,温热感,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椎动脉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超声波疗法:声头与颈部皮肤密切接触,沿椎间隙与椎旁移动,强度08~10W cm2,每次治疗8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两电极并置,滤纸或纱布浸药物溶剂后置衬垫上,紧贴皮肤。电流密度为005~01mA/cm2,电流密度的大小以主电极为准。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其他物理疗法如蜡疗、毫米波、激光穴位照射等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4)手法治疗:
就是通过操作者的手推压椎体的棘突、横突、放松痉挛的肌肉增强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配合牵拉、旋转等手法,提高椎间关节的活动功能,改善椎间盘的营养,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骨刺和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因此,手法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1)手法治疗的作用:
①提高椎间关节的活动功能:操作者的手作用到椎间关节时,通过适当的活动,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减轻关节囊周围纤维组织挛缩,松解粘连纠正小关节的紊乱;同时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减轻疼痛。②改善椎间盘的营养:手法治疗时,推压和牵拉动作有助于淋巴液进入到椎间盘,起到营养椎间盘的作用。
2)手法治疗的操作:
A﹒分离牵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去枕,头伸出治疗床外。治疗者一手掌心托住患者头枕部,另一手掌心托在下颌处,上身后倾,双手将头部沿身体长轴向头顶远方牵拉,保持一定的拉力。持续几秒钟后放松,再牵拉,再放松,反复操作数次。
临床作用:扩大椎间隙,缓解疼痛。
B﹒自后向前推压棘突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去枕,双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前额放在手心上,下颌轻度内收,颈部伸直。治疗者双手拇指重叠放在所推压的棘突上,双手其他4指分别放在颈部的两侧。治疗者双手固定,双上肢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棘突由后向前推压,使椎体自后向前水平滑动。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尤其能增加颈椎后伸活动范围。
C﹒自后向前推压横突
操作方法: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所压的横突上,两拇指指尖相对两手其他4指自然地放在颈部的两侧。治疗者双手固定,肘关节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横突由后向前推压。
临床作用:有利于该侧椎体由前向后复位。增加颈部的稳定。
D﹒侧方推棘突
操作方法: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所推棘突的一侧,指尖相对,两手其他4指分别放在枕后部和颈项部。治疗者双手固定,肘关节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棘突向对侧推压,使椎体自推压侧向对侧移动。
临床作用:增加颈部侧屈活动范围。
E﹒侧屈摆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部伸出治疗床外,下颌稍内收。头向右侧屈时,治疗者右手托住头枕部,左手放在左侧头顶部,右手固定,左手将头摆向右侧。头向左侧屈时,动作则相反。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侧屈活动范围。
F﹒旋转摆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伸出治疗床外。向左侧旋转时,治疗者右手托住头枕部,左手放在下颌处,双手同时使头向左侧转动。向右侧旋转时则动作相反。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旋转活动范围。
(5)运动锻炼:
1)运动锻炼的作用:
增强颈部肌力和肩胛带肌力,增加颈部韧带的弹性,提高颈椎各关节的功能,改善颈部和肩关节活动范围,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目的。
2)运动锻炼的方法:
A﹒前屈后伸:颈部缓慢前屈,下颌接近胸前,然后颈部再缓慢后伸,枕部接近后背。
B﹒侧屈:颈向左侧屈,左耳垂接近左肩峰;颈向右侧屈,右耳垂接近右肩峰。
C﹒旋转:头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眼望左前方,再将头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眼望右前方。
D﹒环绕:头颈部自左向右环绕一周,然后再自右向左环绕一周。
E﹒耸肩:两肩峰同时向上耸动,然后自然下垂。
F﹒旋肩:两手触肩,以肩关节为轴,臂带动肩,缓慢地由前向后旋肩,然后再由后向前旋肩。
G﹒绕肩:两臂外展,以肩关节为轴向前环绕,然后再向后环绕。
H﹒抚项摸背:左臂屈肘,掌心抚项,右臂屈肘,手背贴背,然后再右臂屈肘,掌心抚项,左臂屈肘,手背贴背。
以上动作的运动幅度和运动量应由小到大,轻柔缓慢地进行操作。每个动作重复8遍,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若进行第2个疗程训练,中间可间隔3天。
注意事项:运动锻炼一般应在颈椎病症状大部分消失后进行为宜。运动中如感觉有头晕、手麻、颈部不适发生,即减少运动幅度或停止。
(6)按摩疗法:
1)按摩治疗的作用:
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使滑脱的颈椎复位,有利于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解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
按摩时颈部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放松,有三个方面的治疗作用:一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有利于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松弛;二是提高痛阈,缓解和减轻疼痛;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有利于颈椎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2)按摩治疗方法:
A﹒颈项疼痛
抚摩颈肌:用手掌抚摩颈部30~40次,运作由轻到重,由小到大,使局部有舒适温热的感觉。
按揉颈肌:坐位,医生左手扶住其前额部,予以固定,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颈椎两侧肌肉隆起处,自上而下进行按揉,边按揉边下移;然后自下而上进行按揉,边按揉,边上移。重复操作10次。此法可解除颈项部疼痛,增加颈椎关节的活动范围。
捏拿项肌:坐位,医生用两手拇指和示指、中指捏拿患者两侧的斜方肌,自上而下,动作一张一弛;然后再自下而上操作。反复进行20次,其作用可深达肌层。
按枕下部:坐位,医生将双手拇指置于枕下缘的外侧,分别由外向内按摩,至中线后再由内向外按摩,反复操作20次,病人颈下部有酸胀感。
牵伸颈部:坐位,医生位于其侧方,双手分别托抬下颌和枕部,向上平托,缓慢用力,反复进行10次。此法有助于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
B﹒头痛、头晕
叩头顶:坐位,医生一手扶住前额部,另一手第2~4指垂直,轻叩头顶部,自左及右,再自右及左,反复进行10次。此法对颈椎病引起的头顶部疼痛、头晕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推前额:仰卧位,医生将两手拇指置于两眉之上,自眼眉向额部发际处推移,反复操作20次;再将两手拇指置于前额中线部位,由内向外缓慢推移至太阳穴处,反复进行10次。此法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前额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C﹒上肢疼痛、麻木
推摩后背:俯卧位,医生位于其头顶部,双拇指放于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推摩其肌力可深达肩胛内。此法用于治疗颈背部酸痛不适。
按揉肩周:坐位,医生先用手掌在肩关节周围做大范围的抚摩,使肩部肌肉放松再用拇指在肩前、肩后、肩上部点按,每处点按10次,以出现酸胀感为度。对治疗肩臂疼痛效果较好。
点按肩井:坐位,医生将双手拇指指端分别置于两侧肩井穴(肩井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与肩连线中点处)反复点按,一压一松,以病人能够忍受为度,操作20次对缓解肩痛疗效显著。
捏拿臂肌: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用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另一手拇指和其余4指自上而下捏拿上肢的每块肌肉,一张一弛,反复进行10次。有助于消除上肢疼痛、无力症状。
点按曲池: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用一手拇指点按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尽头),另一手握住该侧腕部,轻抖前臂,病人可有肘部酸胀感,甚至向前臂放散。此法反复进行20次。对肘关节和前臂疼痛、麻木疗效较佳。
捋手指:医生用拇指和食指,捏持病人的手指,自手指近端向远端捋去,轻重适中,以病人手指有温热感为度,每指反复进行5次。对手指麻木、疼痛、无力有良好疗效。
抖上肢:坐位,医生用双手握持患手的手掌两侧,快速抖动上肢,抖动的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此法多用于每次按摩结束前。
搓上臂:坐位,医生用双手掌夹持病人的上臂,自上而下搓动,有放松肌肉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每次按摩结束前。
(7)针灸疗法:
1)针灸治疗的作用:
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提高痛阈,改善血液循环,起到缓解疼痛、麻木的作用,并对眩晕、心慌、无力亦有一定的疗效。
2)针灸治疗方法:
A﹒神经根型:风池、风府、翳风、大椎、肩井、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阿是穴等。
B﹒脊髓型:大椎、肩中俞、夹脊、肩井、肩贞。
C﹒椎动脉型:风池、天柱、翳风、百会、头维、上星、太阳、听宫。
D﹒交感神经型:百会、四白、太阳、曲池、劳宫、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进行第2个疗程,中间间隔5天。
(8)药物治疗:
1)西药:
A﹒镇痛药: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物。
B﹒扩血管药:头晕较重者,为了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可给予尼莫地平氟桂利嗪(西比灵)、地巴唑等。
C﹒营养神经药: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肌内注射,也可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片。
2)中药:
如颈复康、骨刺消痛液、元胡止痛片、复方丹参滴丸,这些药物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壮骨、减轻神经根水肿和止痛的作用。
(四)预防
颈椎痛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颈椎的退变,引起颈椎退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伤、受寒、不良的姿势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均与本病发生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危害人们 健康 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
1﹒避免损伤
外伤是引起颈椎发生退变的常见原因。例如高速行驶的 汽车 突然刹车,头颅由于受到惯性作用,先向前冲去,然后迅速向后反弹,易损伤颈椎。平时在乘车时要坐稳或站稳,随时注意拐弯或突然停车时破坏身体重心,对颈椎造成损害。
2﹒注意保暖
在寒冷气候作用下,颈部肌肉痉挛,韧带挛缩,使颈椎间盘压力增加,椎间盘向四周膨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颈肌和韧带的挛缩易致椎动脉扭曲,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了避免寒冷造成的损害,应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加衣服,冬天宜穿高领衣服或系围巾,注意颈部保暖。
3﹒治疗落枕
落枕后,颈部的某些肌群痉挛,牵拉颈椎,使颈椎歪斜。反复落枕可促使颈椎退变,易发生颈椎病。一旦发生落枕,应及时治疗,消除颈椎退变的病理过程。平时睡眠枕头高低要适中,颈部勿受风寒,预防落枕。
4﹒改变坐姿
固定于一种姿势工作的人(如从事财会、教师、IT行业者),颈部长时间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的僵直状态,颈部的某些肌肉发生痉挛,再加上颈椎承受着头颅的负重,易使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化。为了避免这种病理变化,工作中应适当改变坐姿,或向相反的方向活动数次。坐位时,坐靠背椅可协助支撑脊柱。从预防颈椎病的角度来说,应选择高靠背的坐椅,靠背的高度应达到颈后部,起到对颈椎的支撑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