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力:
主要就是梁和柱,梁主要承受的就是水平力,柱主要承受的就是竖向力,板分双向板和单向板,板传力给梁,梁传力给柱子,柱子传力给基础。板基本上不受地震力,而柱子在地震的作用下容易破坏,故一般用强柱弱梁来设计框架结构。
二,特点:
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抗震房-房屋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体系的缺点为: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著;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坏数量多,吊装次数多,接头工作量大,工序多,浪费人力,施工受季节、环境影响较大;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 框架是由梁柱构成的杆系结构,其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特别是水平方向的(即使可以考虑现浇楼面与梁共同工作以提高楼面水平刚度,但也是有限的),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其总体水平位移上大下小,但相对于各楼层而言,层间变形上小下大,设计时如何提高框架的抗侧刚度及控制好结构侧移为重要因素,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当高度大、层数相当多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整体的侧移亦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对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就可能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故一般适用于建造不超过15层的房屋。
正常。因为梁和柱子本来就是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个结构体系。
现在混凝土结构都是现浇的,梁柱的连接方式为固接,所以节点处会传递弯矩。
首先,在竖向力作用下,梁端的弯矩会由柱子承担(如果连续梁的中柱,那么承担的是两侧梁端弯矩的差值)。而这个弯矩大小,与梁柱线刚度的比值有关。如果减小梁,那么传递到柱子上的弯矩就会增大,反之减小。
其次,在侧向力(地震力,风荷载)的作用下,柱子会受弯,而这个弯矩会传递到梁上,再经由梁传递到其他柱子上。这个工况下,如果梁刚度越大,那么梁分担到的应力就越大,相对而言柱子受到的应力就小。
然后,在地震作用下梁柱连接节点还可能出现扭转,这就是核心区受剪的问题。如果把梁加大,那么即使作用力不变,但是受力的范围大了,所以配筋一样能减小(这道理和加大受力面积就减小压强差不多)。
最后,调整梁的截面,会影响结构整体的刚度分布,可能加大或者减小周期以及扭转情况。这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构整体受力都会发生变化,也会影响配筋。
调了梁的截面对柱子的影响,主要就是上述这四点。
在靠近梁的跨中区域,弯曲变形是向下凸起,靠近柱子附近是往上凸起的。
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始终保持直角关系,因此梁会出现弯曲曲线。只要抓住大的曲线方向,则拉压变形相对容易理解。在靠近梁的跨中区域,截面的下翼缘板受拉,截面的上翼缘板受压。相反柱子附近的情况是截面的上翼缘板受拉,截面的下翼缘板受压。
在框架结构中,使用H型钢梁的居多。在风力、地震力等水平力的作用下,梁的变形曲线表现为不同的形状。
作用在屋面板上的永久荷载及可变荷载,单位KN/m²,经板端支座传递给大梁(或屋架),作为大梁(或屋架)上的永久荷载及可变荷载之一部分,单位KN/m,再加上梁(或屋架)的每米长的自重后成为大梁(或屋架)上的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当屋架有吊挂荷载时按集中荷载作用)。大梁(或屋架)上的永久荷载及可变荷载,经两端支座传递给柱子,作为柱子顶上的永久荷载及可变荷载单位KN,有吊车梁时,吊车梁支座传给柱子牛腿面的各种荷载也是下柱荷载之一部分,再加上柱子自重,构成柱子的永久荷载及可变荷载全部,(不包括厂房受到水平荷载引起柱子的竖向力),柱子的永久荷载及可变荷载全部,经柱脚传递给基础,再传至地基地壳。以上说得较详细,最简单的回答是:屋面板→屋面梁→柱子→基础→地基岩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