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患急性炎症时,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细胞数可能是: 16000个人体患甲状腺肿或肿瘤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 碘人体所需的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食物中含锌量最高的是: 牡蛎人体散热主要靠什么来完成? 皮肤人体是对称的吗? 不是人体最先老化的部位是: 眼睛人体最先衰老的器官是: 胸腺人体最可能肥胖的部位是: 肚子人体最坚硬的物质是: 牙釉质人体最坚硬的部分是: 牙齿人体最大块的肌肉是: 臀肌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是: 甲状腺人体最大的器官是: 皮肤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肝脏人体最大的细胞是: 卵细胞人体最大的肌肉是: 臀大肌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是: 肝脏人体最小的一块骨头是: 耳朵人体最小的器官是: 甲状旁腺人体最小的肌肉是: 镫骨肌人体最灵活的关节是: 肩关节人体最硬的组织是: 牙齿人体最粗的血管是: 主动脉人体最能耐受缺氧的器官是: 脑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 肝人体最长的器官是: 小肠人体最长的神经是: 坐骨神经人体最长的骨是: 股骨人体有多少个脊椎骨? 33人体有多少根肋骨? 24人体有多少块骨骼? 206人体本身能生成铜吗? 不能人体每日平均流失多少毫升的水分? 3000人体气管和支气管的内表面是: 纤毛上皮人体水份约占体重的: 70%人体汗腺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手掌和脚底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是: 小肠人体热量源于主食的比例约为: 60%-70%人体热量的最大供给源是: 糖人体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是: 蛋白质人体的DNA上带有遗传信息吗? 带有人体的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是: 受精卵人体的各个部位有不同的温度,请问以下哪个部位的温度最高? 大脑人体的器官能分泌各种各样的体液,分泌胆汁的是哪个器官呢? 肝脏人体的安全电压是多少? 不高于36V人体的平均体表面积大约是多少? 2平方米 人体的平衡感受器在: 内耳人体的心肌是终生跳动永不休息的吗? 不是人体的毛发、皮脂腺、汗腺和指甲等都属于: 皮肤的衍生物人体的白细胞是不是白色的? 不是人体的第一次心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胚胎发育到第3星期人体的肉体骨养份由炭与水构成,其比例是: 3:7人体的肌肉共有多少块? 600多块人体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红细胞含红色的血红素人体的血管有几种? 3种人体的身高与哪一种最有主要的关系? 遗传人体的部位中,皮肤最薄的地方是? 眼睑人体皮肤的哪一层对保持体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皮下脂肪人体细胞有多少条染色体? 46条人体缺乏碘是造成什么疾病? 甲状腺肿人体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下列哪种明显的疾病? 角膜软化症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 坏血症人体缺少什么会造成甲状腺肿大? 碘人体缺少哪种元素会造成甲状腺肿大? 碘人体缺少哪种微量元素会造成甲状腺肿大? 碘人体肌肉剧烈运动时会有酸痛感,引起这种感觉的物质是: 乳酸人体肌肉由三种类型,胃肠蠕动、呼吸、循环等活动都依靠: 平滑肌人体肌肉的胃肠蠕动、呼吸、循环等活动都依靠: 平滑肌 人体能直接消化利用纤维素。 错人体营养的基本组成是: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人体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运动系约占成人体重的: 60%人体通常可以自制哪种所需的维生素? 维生素E人体随尿液排出的尿素,是下列哪种物质的代谢最终产物? 蛋白质人体感染“SARS”病毒后,会导致患者肺部组织纤维化,进而危及患者生命,那么导致患者肺部纤维化最直接的原因是: 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反应
一、前言及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了解《神经生物学》的概念、主要内容:
分子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系统生物学、系统神经生物学、行为神经生物学、比较神经生物学 (免疫系统衰退与寿命密切相关)
掌握神经元胞体结构和功能:
胞体的结构:核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胞体的细胞质称为核周质,含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微丝、神经丝、微管以及Golgi 复合体。
功能: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集中了几乎所有蛋白合成的装置。
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中的:Schwann 细胞、卫星细胞
二、神经生理学基础
掌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特征:
动作电位只发生在阴极;
其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遵循“全或无”定律;
动作电位可无衰减地传递。
掌握离子通道与门控电流:
离子通道的特性:
不同的离子通道是相互独立的
通道是孔洞而不是载体
离子通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孔洞大小、形成氢键的能力及通道内位点相互作用的强度与通道的通透性有关 离子通道的分类:
1)按通道门控的方式分类
电压门控通道
配体(/化学)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门控电流的原理:
膜离子通道的开闭是一种完全受制于膜内的内在过程,是膜上通道蛋白的带电基团或偶极子在膜电位改变时,在电场作用下发生位移或转动,或重新分布,从而导致通道关闭。通道的开闭伴随有电荷移动,称为门控电流或闸门电流。
三、神经化学与神经药理学基础
1、电镜下的突触由三部分组成化学性突触: 是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所构成,呈单向性传导 电突触: 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突触间隙极窄,约2-4nm 左右; 突触前、后膜的构造完全相等,无增厚,紧相贴附,突触前膜无突触囊泡。电信号的传递是通过连接子通道进行的。
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动作电位的到来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激活突触前膜的电压门控Ca2+通道,细胞外Ca2+进入轴突末梢,导致突触前膜内Ca2+浓度升高。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可促使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将囊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通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出现离子跨膜移动,即可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产生去极化或者超极化的突触后电位。
2、细胞信号转导第二信使,再经过后面的各级信号传递途径进行级联传递,最终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或基因表达的整个过程。
3、神经元信号转导: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神经营养因子等细胞间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生物化学信号并产生后续神经细胞功能改变的过程。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征:(1)级联放大作用 (2)是复杂的网络系统,某种信号分子往往可以同时激活几种不同的下游通路中的信号分子。 4、神经系统信号传导
神经信号是一种电信号,其传导速度是极快,信号在神经上传递时表现为电位变化,但在胞体间传递时却有不同的介质。产生不同的介质是因为,电冲动打开了电压门通道,使得末端中的一些化学物质释放,被相邻神经元的受体结合,打开这个神经元的配体门控通道,有转变为电冲动
5、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熟悉)
神经化学传递是神经系统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的特殊化学物质。
神经调质: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它本身并不能直接跨突触进行信息传递,只能间接调节递质在突触前末梢的释放及其基础活动水平,增强或减弱递质的效应,进而对递质的活动进行调节。
作用:它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递质肯定是调质,但调质不一定是递质。
递质共存: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同时存在于一个神经元内。 递质不仅共存,还能同时释放。
生理学意义:
(1)共存在递质释放后,起协同传递信息的作用;
(2)可通过突触前调节的方式,改变相互的释放量,加强或减弱突触传递活动;
(3)可直接作用于突触后受体,以相互拮抗或协同的方式来调节器官的活动,使机体的功能调节更加完善、更加协调。
6、突触整合
• CNS 内的突触传递的复杂性:
中枢神经元的各个部位每时每刻都接受着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突触传入活动的影响,在神经元上产生幅度大小不一、持续时间不一的EPSP 和IPSP 。
• 突触整合:
神经元将各种传入冲动引起的突触后反应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最终决定是否输出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突触整合。
• 突触整合的本质就是突触处被激活的电导和离子流的对抗;脑的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的本质就是进行突触整合。
• 突触整合的简单形式就是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前者指某一突触连续活
动时,相继产生的多个突触后电位进行的叠加过程;后者指几个相邻突触同时活动时产生的多个突触后电位的叠加过程。
• 突触整合的关键部位在轴突起始段,此处是动作电位的触发区,其细胞膜具有高密
度的电压门控钠通道,阈电位较其它部位低。
• 突触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 和IPSP 的代数和。当总趋势
为超极化时,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抑制;当突触后膜去极化时, 则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如去极化达阈电位,即可爆发动作电位。
7、受体
1 受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受体指能与配体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由两部分组成:接受部分(特异性结合)和效应成分(换能)
• 功能:识别和结合;信号转导;产生生物学效应
• 配体(ligand )是指能与受体呈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分子。
• 受体的基本特性
• (1)饱和性
• (2)专一性(最重要)
• (3)可逆性
2 受体分类
(1)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受体。(快速非酶受体)
如:ACh 受体
(2)G 蛋白偶联型受体
如:肾上腺能受体、胆碱能M 型受体、阿片受体等
(3)催化型受体(酶活性受体)
如:心钠肽、脑钠肽 、胰岛素受体等
(4)核内受体(甾体激素受体和神经甾体受体)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
四: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神经节
纤维束:在中枢部,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称为纤维束 神经:在周围部,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称为神经
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
白质:在中枢由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称白质
皮质: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
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网状结构:在中枢布,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较小的和团区域称为网状结构
掌握临床常用的脊髓深反射的传入传出神经对应的中枢阶段及反应表现
答:肱二头肌反射,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传入神经为肌皮神经内的感觉纤维,传出神经为肌皮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表现是产生屈肘,前臂快速屈曲,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反射,反射中枢在,颈髓7-8节,传入传出均为绕神经,表现为肱三头肌收缩,肘关节伸直;
桡骨骨膜反射,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传入神经为绕神经,传出神经为正中神经,绕神经,肌皮神经,表现屈肘,前臂旋前;
膝腱反射,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传入传出均为股神经,表现为小腿伸直
跟腱反射,反射中枢在,骶髓1-2节段,传入传出均为胫神经,表现向跖面屈曲
五、神经系统发育
了解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分化;胚胎诱导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管和神经嵴演变而来,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管发育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嵴发育成外周神经系统的一些结构。
胚胎的第一个区域(或组织)与第二个区域相互作用,影响第二个区域的分化或行为的过程,称为胚胎诱导作用。
六、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填空)
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是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淋巴器官;二是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淋巴器官
前者主要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后者以内分泌激素(包括神经激素)为媒介。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从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免疫细胞中间代谢和细胞内信号转导(催乳素与白介素Ⅱ之间的协同作用)
2) 调控与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
3) 影响胸腺内淋巴细胞的阳性与阴性选择
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途径:
1) 脑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在感染、炎症、出血和其他脑损伤等病理过程中,脑内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等通过级联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对神经内分泌、代谢、神经行为反应等活动的调节。
2) 外周产生的细胞因子免疫信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入脑:
A 血液中的细胞因子通过脑室周围缺少血脑屏障的部位(如闹得室周器官、延髓最后区、终板血管器等)进入脑实质
B 在高血压、创伤、饮酒、发热、缺氧、妊娠、饥饿等状态下,BBB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在免疫应急过程中,细胞因子有入脑的可能
C 少量的细胞因子也可能以主动转运方式入脑
D 细胞因子和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可以产生很多介质,例如前列腺素(PGs )、NO 等,可作为第二信使传递信息,间接影响脑功能。
3)免疫信息通过神经途径影响脑功能:细胞因子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向脑内传递,外周组织和淋巴器官的穿入神经纤维具有免疫分子受体,与受体结合后,可把信息传递至脑。
总之,免疫信息传达到脑有两种方式:一是神经机制,如上述迷走神经;二是被称为体液性“流动脑”途径,包括可饱和运输机制,以及通过闹事周围器和通过介质如前列腺素
七、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一般:联络调节系统和器官活动
高级:学习,记忆,语言,思维,觉醒,睡眠及情绪
A :
八、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功能障碍
伤害性感受:是指中枢神经对各种伤害性传入信息的加工和反应,可以发生在中枢的各个水平
痛觉:对身体某一部分不愉快的主观体验,尽管其信息的传递和调制同样历经外周和中枢各个水平,但其感知主要脑的高级部位尤其是在大脑皮层,并且是为人类所特有。
九、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
熟悉跨神经元变性的概念
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
十一、认知神经科学概论
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原理的科学。主要包括:心理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学,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计算认知科学与哲学认识论。
十二、神精疾病的脑科学基础
判断人体肥胖有三个维度:
1、人体BMI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按中国标准来对照,BMI指数在185~239之间为正常体重、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
2、腰围: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都属于腹型肥胖。
3、人体体脂肪率: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当男性体脂>25%、女性>30%就是肥胖一族。
看清上面这三个标准,我们不仅可从外形上判断是否肥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查判断人体内脏脂肪是否超量。在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通过“人体成分分析”检查,还可以帮助你分析人体的脂肪占比、肌肉含量甚至是内脏器官的脂肪含量,让减肥更有针对性。
扩展资料:
“糖”吃得太多 不长胖才怪
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营养摄入失衡,即摄入了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及能量过剩。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之一,每天给我们的身体源源不断的能量。碳水化合物也可以理解为“糖”,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食物中。
正常人体通过糖分获得能量。你如果天天糖分(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超过你自身的日常所需,碳水化合物会变成大量的葡萄糖,肝细胞便会将过剩的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储存于体内,从而导致了肥胖。
因此,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和脂肪”,主要目的是“减脂肪”。减少摄入碳水化合物来阻断葡萄糖对人体过多的能量供给,从而动用你自身的脂肪,通过燃烧脂肪供给能量实现减肥的目的。
人民网——你有多胖?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
糖尿病患者应有规律和长累积时间低强度运动,帮助控制血糖;同时避免大强度的运动,防止血糖的大幅波动。如果出汗多,可以加低糖或运动饮料,避免血糖造成伤害迅速增加。糖尿病人常做什么运动能让血糖更稳定?
一、慢跑
慢跑是一种相对温和的运动。慢跑时,身体里面的心脏和血管受到刺激,还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很多出汗,而且这个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汗,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不仅能够降血糖,还有身体多余的水和垃圾,让身体能量被消耗掉,进而起到降血糖和稳定血糖的作用。
二、散步
对于某些中老年人,如果你患有糖尿病,散步是更好的方法运动,因为中老年运动的功能比较弱,如果你做有氧运动运动很容易受伤身体,这次选择散步避免过度的运动造成其他意外的发生,同时散步强度小,在身体出现一些不适的现象时能及时停止并且采取措,而在散步的过程中也能让血糖有下降,从而让血糖稳定。
在运动的同时,我们可以使用先锋鸟控糖工具,自动记录我们运动量,分析我们消耗的热量,辅助糖友们控制血糖。
三、游泳
如果你是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想要用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来帮助自己下降,也可以防止关节的负担,同时游泳消耗的能量也比较大,可有效降低肌力,同时增加肌力,还能起到有效降血糖和稳定血糖
一般来说,糖尿病人想要通过中老年人来稳定自己的血糖,当运动运动时可以采取以上方法,只有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可以有效发挥血糖,让血糖连续稳定。除了运动之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才能使血糖不易反复波动。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减弱,向外膨出;椎体骨质增生,使颈椎椎管狭窄或椎间孔变小变形,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被压迫或刺激,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病理改变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形成的。颈部长期受风寒、肌肉劳损、反复落枕、坐姿不当、外伤或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人的头颈部活动范围较大,因此也易受损伤,其中第5~6颈椎受累最为常见,第6~7颈椎和第4~5颈椎次之,第3~4颈椎再次之。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放射性的一侧颈肩和上肢疼痛、麻木,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病因是颈神经根受压后使一侧颈后部和肩背部及上肢出现疼痛、麻木,轻者仅表现为隐痛麻木及酸软不适;重者为阵发性剧烈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向前臂和手指放射,伴有触电样麻刺感。咳嗽、排便及用力时症状加重。
(2)检查时可见颈部肌紧张,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颈椎棘突、椎旁、冈上窝及肩胛区有压痛。上肢牵拉试验阳性:术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颈部,另一手握患侧腕部,向相反方向牵拉,此时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受压的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压顶试验阳性:患者取坐位,头后仰或低头位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此时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上肢可有轻度肌萎缩,手握力减弱,前臂和手感觉减退,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减弱。
(3)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线消失,颈椎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小、变形。CT或磁共振(MRI)显示椎间盘变性、突出,椎管狭窄,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
2﹒脊髓型颈椎病
(1)肢体运动障碍。由于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钙化,使椎管狭窄,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病初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沉乏无力,渐至行走不便。严重时下肢不能行走,有大、小便失控症状。上肢亦可出现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无力,不能提取重物,手的精细动作欠灵活。
(2)检查时下肢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强,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踝阵挛、髌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即患者呈仰卧位,上肢置于躯干两侧,下肢伸直,令患者抬头屈颈,此时出现上下肢放射性麻木。一侧或双侧霍夫特征阳性。
(3)CT和MRI显示颈部椎管相对较小,脊髓受压移位,受压处变形,脊髓前后径变小。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颈椎横突孔增生,致该孔狭窄,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后稳定性降低,椎间关节过度移动时可牵拉椎动脉;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以上原因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旋转或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畏光、惧动、耳鸣、肢体麻木等。常于头转动时发生,起病多为突发性,并有反复发作倾向。少部分病人出现猝倒多在头部旋转或屈伸时发生,与椎动脉受刺激突然痉挛有关。
(2)检查时阳性体征较少,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震。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患者呈坐位,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抱住患者头枕两侧,将患者头向后仰,同时转向一侧,此时出现眩晕症状。
(3)超声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出椎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血流速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见到椎动脉纡曲、变细或受压征象;CT和MRI显示出颈椎横突孔的变小程度。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由颈椎退变引起的结构变化刺激颈段交感神经,出现了一系列症状。①头部症状:头痛,多出现在枕部,为持续性隐痛,也可表现为偏头痛,常伴有头晕。②眼部症状:视物模糊,眼冒金星,眼窝胀痛、流泪。③心脏症状: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④周围血管症状: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烧灼感多汗或少汗。
(2)检查时可发现瞳孔散大或缩小,眼球外凸或内陷,眼裂增大或缩小,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或降低,皮温降低。
(3)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
上述各型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时,以其中一种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者较多。
1﹒康复目的
(1)减轻颈神经根、硬膜囊、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受压导致的刺激症状。
(2)缓解颈、肩、臂肌痉挛与疼痛
(3)增强颈部肌肉力量,保持颈椎稳定。
2﹒康复治疗方法
(1)颈椎牵引疗法:
1)颈椎牵引的作用:
颈椎牵引时,颈椎所处的角度和颈部肌肉的状态与平常有所不同。牵引时向上的作用力使颈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减轻了骨赘或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开被嵌顿的关节滑膜,调整紊乱的小关节,调整扭曲的椎动脉,促进神经根水肿的吸收,起到减压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牵引还可以使椎管的纵径延长,韧带张力增高,有利于膨隆的椎间盘复位。颈椎牵引使已经破坏了的颈椎平衡得到改善使颈椎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促进颈椎正常功能的恢复。
2)颈椎牵引方法:
颌枕吊带法:取坐位,牵引角度按病变部位而定,上颈椎病变头稍前屈0°~10°,颈5~颈6病变头前屈15°,颈6~胸1病变头前屈20°~30°。牵引重量由3kg开始,若无不适则每1~2次增加1kg,逐渐增加至10kg左右。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日1~2次,有条件者可多次,20次为1个疗程。年老体弱的患者可取仰卧位牵引,以保证舒适、安全。重症病人住院牵引,时间可长达2小时。若进行2个以上疗程治疗,疗程间歇一般为1~2天。
牵引力过大可使病人颞颌关节酸痛、牙痛,或头痛、头晕,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牵引,一般可自行缓解。
牵引疗法适用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但脊髓型颈椎病慎用轻型的可试用,颈椎管矢状径大于10mm的较安全;如重型的,则不宜行牵引,以避免加重脊髓的损伤。
(2)颈托和围领:
颈托内充气,戴在颈部时,可使颈椎舒适地固定于适当位置限制颈椎过度活动,减轻头部负荷,并有一定的撑开牵张作用,减轻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受压症状,而且病人行动不受影响。围领也有同样的治疗作用。
(3)理疗:
1)理疗的作用:
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疲劳,减少粘连,消除神经根水肿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2)理疗方法:
超短波疗法:电极板2块,置于颈后两侧,或分别置于颈后与患侧前臂,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6cm×12cm电极板2块,置于颈后两侧,或分别置颈后和患侧前臂,电量大小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紫外线疗法:颈后平发际处至第2胸椎,弱红斑量,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红外线疗法:颈后照射,温热感,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椎动脉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超声波疗法:声头与颈部皮肤密切接触,沿椎间隙与椎旁移动,强度08~10W cm2,每次治疗8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两电极并置,滤纸或纱布浸药物溶剂后置衬垫上,紧贴皮肤。电流密度为005~01mA/cm2,电流密度的大小以主电极为准。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其他物理疗法如蜡疗、毫米波、激光穴位照射等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4)手法治疗:
就是通过操作者的手推压椎体的棘突、横突、放松痉挛的肌肉增强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配合牵拉、旋转等手法,提高椎间关节的活动功能,改善椎间盘的营养,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骨刺和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因此,手法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1)手法治疗的作用:
①提高椎间关节的活动功能:操作者的手作用到椎间关节时,通过适当的活动,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减轻关节囊周围纤维组织挛缩,松解粘连纠正小关节的紊乱;同时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减轻疼痛。②改善椎间盘的营养:手法治疗时,推压和牵拉动作有助于淋巴液进入到椎间盘,起到营养椎间盘的作用。
2)手法治疗的操作:
A﹒分离牵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去枕,头伸出治疗床外。治疗者一手掌心托住患者头枕部,另一手掌心托在下颌处,上身后倾,双手将头部沿身体长轴向头顶远方牵拉,保持一定的拉力。持续几秒钟后放松,再牵拉,再放松,反复操作数次。
临床作用:扩大椎间隙,缓解疼痛。
B﹒自后向前推压棘突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去枕,双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前额放在手心上,下颌轻度内收,颈部伸直。治疗者双手拇指重叠放在所推压的棘突上,双手其他4指分别放在颈部的两侧。治疗者双手固定,双上肢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棘突由后向前推压,使椎体自后向前水平滑动。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尤其能增加颈椎后伸活动范围。
C﹒自后向前推压横突
操作方法: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所压的横突上,两拇指指尖相对两手其他4指自然地放在颈部的两侧。治疗者双手固定,肘关节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横突由后向前推压。
临床作用:有利于该侧椎体由前向后复位。增加颈部的稳定。
D﹒侧方推棘突
操作方法: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所推棘突的一侧,指尖相对,两手其他4指分别放在枕后部和颈项部。治疗者双手固定,肘关节伸直,借助肩胛带和上肢的力量将棘突向对侧推压,使椎体自推压侧向对侧移动。
临床作用:增加颈部侧屈活动范围。
E﹒侧屈摆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部伸出治疗床外,下颌稍内收。头向右侧屈时,治疗者右手托住头枕部,左手放在左侧头顶部,右手固定,左手将头摆向右侧。头向左侧屈时,动作则相反。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侧屈活动范围。
F﹒旋转摆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伸出治疗床外。向左侧旋转时,治疗者右手托住头枕部,左手放在下颌处,双手同时使头向左侧转动。向右侧旋转时则动作相反。
临床作用:增加颈椎旋转活动范围。
(5)运动锻炼:
1)运动锻炼的作用:
增强颈部肌力和肩胛带肌力,增加颈部韧带的弹性,提高颈椎各关节的功能,改善颈部和肩关节活动范围,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目的。
2)运动锻炼的方法:
A﹒前屈后伸:颈部缓慢前屈,下颌接近胸前,然后颈部再缓慢后伸,枕部接近后背。
B﹒侧屈:颈向左侧屈,左耳垂接近左肩峰;颈向右侧屈,右耳垂接近右肩峰。
C﹒旋转:头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眼望左前方,再将头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眼望右前方。
D﹒环绕:头颈部自左向右环绕一周,然后再自右向左环绕一周。
E﹒耸肩:两肩峰同时向上耸动,然后自然下垂。
F﹒旋肩:两手触肩,以肩关节为轴,臂带动肩,缓慢地由前向后旋肩,然后再由后向前旋肩。
G﹒绕肩:两臂外展,以肩关节为轴向前环绕,然后再向后环绕。
H﹒抚项摸背:左臂屈肘,掌心抚项,右臂屈肘,手背贴背,然后再右臂屈肘,掌心抚项,左臂屈肘,手背贴背。
以上动作的运动幅度和运动量应由小到大,轻柔缓慢地进行操作。每个动作重复8遍,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若进行第2个疗程训练,中间可间隔3天。
注意事项:运动锻炼一般应在颈椎病症状大部分消失后进行为宜。运动中如感觉有头晕、手麻、颈部不适发生,即减少运动幅度或停止。
(6)按摩疗法:
1)按摩治疗的作用:
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使滑脱的颈椎复位,有利于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解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
按摩时颈部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放松,有三个方面的治疗作用:一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有利于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松弛;二是提高痛阈,缓解和减轻疼痛;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有利于颈椎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2)按摩治疗方法:
A﹒颈项疼痛
抚摩颈肌:用手掌抚摩颈部30~40次,运作由轻到重,由小到大,使局部有舒适温热的感觉。
按揉颈肌:坐位,医生左手扶住其前额部,予以固定,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颈椎两侧肌肉隆起处,自上而下进行按揉,边按揉边下移;然后自下而上进行按揉,边按揉,边上移。重复操作10次。此法可解除颈项部疼痛,增加颈椎关节的活动范围。
捏拿项肌:坐位,医生用两手拇指和示指、中指捏拿患者两侧的斜方肌,自上而下,动作一张一弛;然后再自下而上操作。反复进行20次,其作用可深达肌层。
按枕下部:坐位,医生将双手拇指置于枕下缘的外侧,分别由外向内按摩,至中线后再由内向外按摩,反复操作20次,病人颈下部有酸胀感。
牵伸颈部:坐位,医生位于其侧方,双手分别托抬下颌和枕部,向上平托,缓慢用力,反复进行10次。此法有助于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
B﹒头痛、头晕
叩头顶:坐位,医生一手扶住前额部,另一手第2~4指垂直,轻叩头顶部,自左及右,再自右及左,反复进行10次。此法对颈椎病引起的头顶部疼痛、头晕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推前额:仰卧位,医生将两手拇指置于两眉之上,自眼眉向额部发际处推移,反复操作20次;再将两手拇指置于前额中线部位,由内向外缓慢推移至太阳穴处,反复进行10次。此法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前额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C﹒上肢疼痛、麻木
推摩后背:俯卧位,医生位于其头顶部,双拇指放于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推摩其肌力可深达肩胛内。此法用于治疗颈背部酸痛不适。
按揉肩周:坐位,医生先用手掌在肩关节周围做大范围的抚摩,使肩部肌肉放松再用拇指在肩前、肩后、肩上部点按,每处点按10次,以出现酸胀感为度。对治疗肩臂疼痛效果较好。
点按肩井:坐位,医生将双手拇指指端分别置于两侧肩井穴(肩井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与肩连线中点处)反复点按,一压一松,以病人能够忍受为度,操作20次对缓解肩痛疗效显著。
捏拿臂肌: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用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另一手拇指和其余4指自上而下捏拿上肢的每块肌肉,一张一弛,反复进行10次。有助于消除上肢疼痛、无力症状。
点按曲池: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用一手拇指点按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尽头),另一手握住该侧腕部,轻抖前臂,病人可有肘部酸胀感,甚至向前臂放散。此法反复进行20次。对肘关节和前臂疼痛、麻木疗效较佳。
捋手指:医生用拇指和食指,捏持病人的手指,自手指近端向远端捋去,轻重适中,以病人手指有温热感为度,每指反复进行5次。对手指麻木、疼痛、无力有良好疗效。
抖上肢:坐位,医生用双手握持患手的手掌两侧,快速抖动上肢,抖动的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此法多用于每次按摩结束前。
搓上臂:坐位,医生用双手掌夹持病人的上臂,自上而下搓动,有放松肌肉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每次按摩结束前。
(7)针灸疗法:
1)针灸治疗的作用:
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提高痛阈,改善血液循环,起到缓解疼痛、麻木的作用,并对眩晕、心慌、无力亦有一定的疗效。
2)针灸治疗方法:
A﹒神经根型:风池、风府、翳风、大椎、肩井、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阿是穴等。
B﹒脊髓型:大椎、肩中俞、夹脊、肩井、肩贞。
C﹒椎动脉型:风池、天柱、翳风、百会、头维、上星、太阳、听宫。
D﹒交感神经型:百会、四白、太阳、曲池、劳宫、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进行第2个疗程,中间间隔5天。
(8)药物治疗:
1)西药:
A﹒镇痛药: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物。
B﹒扩血管药:头晕较重者,为了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可给予尼莫地平氟桂利嗪(西比灵)、地巴唑等。
C﹒营养神经药: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肌内注射,也可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片。
2)中药:
如颈复康、骨刺消痛液、元胡止痛片、复方丹参滴丸,这些药物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壮骨、减轻神经根水肿和止痛的作用。
(四)预防
颈椎痛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颈椎的退变,引起颈椎退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伤、受寒、不良的姿势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均与本病发生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危害人们 健康 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
1﹒避免损伤
外伤是引起颈椎发生退变的常见原因。例如高速行驶的 汽车 突然刹车,头颅由于受到惯性作用,先向前冲去,然后迅速向后反弹,易损伤颈椎。平时在乘车时要坐稳或站稳,随时注意拐弯或突然停车时破坏身体重心,对颈椎造成损害。
2﹒注意保暖
在寒冷气候作用下,颈部肌肉痉挛,韧带挛缩,使颈椎间盘压力增加,椎间盘向四周膨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颈肌和韧带的挛缩易致椎动脉扭曲,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了避免寒冷造成的损害,应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加衣服,冬天宜穿高领衣服或系围巾,注意颈部保暖。
3﹒治疗落枕
落枕后,颈部的某些肌群痉挛,牵拉颈椎,使颈椎歪斜。反复落枕可促使颈椎退变,易发生颈椎病。一旦发生落枕,应及时治疗,消除颈椎退变的病理过程。平时睡眠枕头高低要适中,颈部勿受风寒,预防落枕。
4﹒改变坐姿
固定于一种姿势工作的人(如从事财会、教师、IT行业者),颈部长时间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的僵直状态,颈部的某些肌肉发生痉挛,再加上颈椎承受着头颅的负重,易使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化。为了避免这种病理变化,工作中应适当改变坐姿,或向相反的方向活动数次。坐位时,坐靠背椅可协助支撑脊柱。从预防颈椎病的角度来说,应选择高靠背的坐椅,靠背的高度应达到颈后部,起到对颈椎的支撑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