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尿病的人把血糖控制好了,体重没有增加还在不断消瘦是为啥?

有糖尿病的人把血糖控制好了,体重没有增加还在不断消瘦是为啥?,第1张

糖尿病人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口渴、多饮、多尿,消瘦,当然不一定都会出现这些症状,有些人只表现其中的一个症状或者根本什么症状也没有,有些人就是通过查体,或者无意中查出来的。

通常在血糖控制以后,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的好转,原来出现的口渴、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状就会明显的好转,具体表现为不口渴、不易饥,体重会逐渐的增加。这是因为血糖下降,吃进的糖分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高渗性利尿得到纠正,蛋白质和脂肪的消耗减少,脂肪合成增加的原因。

但是有的病人却发现血糖下来了,其他症状都在改善,但是体重却还在不断的下降。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常见的,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患者本身体重超标或者肥胖状态

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这部分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础。对于这部分患者,减少体重能明显的改善高血糖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等。

标准体重用BMI表示,用体重(公斤)除去身高(米)的平方,按照中国人的标准,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对于合并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平稳下来以后,体重通常都会有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这部分人群,建议要继续减重,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血糖。如果体重再次增加,那么血糖也会逐渐的升高,并会合并血脂高、血压高、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的情况。

这种情况逐渐的继续减轻体重,直到标准体重。一般采用减少每天热量摄入,增加运动量的方式,也就是每天的摄入量要

  第1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583mmol/L;如大于583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大于等于70mmol/L考虑糖尿病;如血糖低于28mmol/L,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低血糖”。所以你母亲得的是糖尿病

  第2 、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1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 50%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第3、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还有消瘦等体征;

2型糖尿病:主要是在成年以后,继发肥胖之后引起的血糖升高;

其它型糖尿病:LADA(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

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治疗建议

西医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建议用我们的中药“闻喜通关散”每天早晨取一包,放入有盖的口杯(大约五百毫升容量)中,开水浸泡几分钟(水煮五分钟效果尤佳),像冲茶一样,饮取上清汤液,可续水频服,味尽弃渣;一般三两天就能见到明显效果,连用七到十天,效果尤佳。疗效稳定持久。祝您好运!

有数据表明,我们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已经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并且有个可怕的事实提醒我们,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仅在2000年到2017年,这十七年的时间就增长了近247亿患者。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病变,这种患者已经增加到了3400万,晚期的患者已经达到了670万。这样下去,有大概60万的人会在近30年内失明。

高血糖

吃得多,并不是你一直吃得多就是血糖高了。而是你突然你的食量增大了很多,要吃很多才会有饱腹感。并且非常容易饿,这种情况你就要注意了。

出现了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高血糖影响了我们神经功能,导致了糖代谢异常,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我们产生没有吃饱的感觉。会大量的进食,导致血糖越升越高。这样就会出现恶性循环。所以如果我们的食量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增大,一定要及时检查,看看是否是血糖升高了。

高血糖

由于血糖过高而导致的酮症酸中毒患者,最早的症状便是口渴和尿多。患者会不停地喝水和上厕所,这是因为身体想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内多余的葡萄糖。当排尿过多,又无法及时补充水分时,将会出现身体脱水的情况。身体脱水会导致心跳加速、皮肤苍白、嘴巴干燥,甚至昏迷等问题。

高血糖

酮症酸中毒可能会导致脑水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酮症酸中毒患者都会出现脑水肿,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儿童中。患者出现脑水肿的时候,会伴随着出现头痛、思维迟钝、嗜睡等症状。脑水肿还可能会压迫眼睛的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

当糖尿病患者未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时,高血糖就会损害身体健康,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酮症酸中毒。根据国际糖尿病协会的建议最好能及时就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495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