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结果是什么?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结果是什么?,第1张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结果是:脊休克及其恢复,正常情况:蟾蜍静置时安静,触之四肢挣扎,将其腹面朝上放置能迅速翻正。脊休克:初制成的脊蟾蜍四肢瘫软无力,触之无反应,将其腹面朝上,记录到脊休克恢复,出现翻正反应,腹面朝上放置后翻正。用时:6分22秒。

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出现脊休克现象。其原因不是因为脊髓受到损伤刺激,而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髓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易化作用)。搔爬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由脊髓产生,不需要大脑参与。

反射弧实验过程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规律的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一旦反射弧的任一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遭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将蟾蜍俯卧固定于蛙板上,于右侧大腿背侧纵行剪开皮肤,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沟内找到坐骨神经干,在神经干下穿一细线备用;手术完后,用蛙夹夹住蟾蜍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用浸润了2%硫酸溶液的小滤纸片依次贴在蟾蜍下腹部(搔扒反射),左后肢趾间、右后肢趾间(屈肌反射),观察其后肢有何反应,每次完成观察后需擦净皮肤表面硫酸,再继续操作。

去皮肤在左后肢趾关节上作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的皮肤全部剥脱,贴上硫酸滤纸片,观察左后肢反应;将硫酸片贴在左大腿皮肤,观察左后肢的反应;

狗狗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是股骨头血液流动受阻,蒙受破坏而引起的骨质缺血,所以一般也能够成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这类病在小型犬身上发病率很高,我们常见的家养宠物犬贵宾就是多发病犬种之一。 狗狗股骨头坏死的介绍 狗狗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是股骨头血液流动受阻,蒙受破坏而引起的骨质缺血,所以一般也能够成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这类病在小型犬身上发病率很高,我们常见的家养宠物犬贵宾就是多发病犬种之一。

狗狗股骨头坏死的病例诊断 病犬为标准型贵宾犬,发病前饲养状况良好,食欲精神均正常,饲料以犬粮为主。一个月前发现该犬开始不喜欢运动,出门散步时走一会儿就不愿再走七天前发现该犬左后肢不愿着地,跛行,并且看着比另外一后肢细,有轻度肌肉萎缩症状。 狗狗股骨头坏死检查与诊断 1、临床检查

犬体温385摄氏度,心率75次/分钟,呼吸30次/分钟,鼻子湿润,精神状态正常。左后肢悬吊,跛行,触诊有明显疼痛,肌肉明显薄于右侧,伴有轻度肌肉萎缩症状。

2、实验室检查

X光拍片发现左后肢股骨头表面不平滑,干骺后端密度不一致,生长板结构消失,两侧股骨头不对称。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均未见异常。根据临床症状和X光片能够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狗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治疗 与宠主协商后决定采取手术治疗。患犬侧卧保定,患肢朝上。阿托品皮下注射,15min后,丙泊酚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异氟烷吸入麻醉。术部常规剃毛、消毒、隔离。在股前外侧切口,切开阔筋膜张肌和股二头肌间筋膜,钝性分离并前后牵引股外直肌和股直肌,暴露髋关节囊。切开髋关节囊,剪断圆韧带,游离出股骨头,尽可能分离股骨头上的组织,在基部近股骨端打孔,插入克氏针,沿克氏针用骨凿凿断股骨颈,修剪磨平断端,闭合关节囊,逐层节结缝合肌肉和皮下筋膜,缝合皮肤。术后7d内患肢使用悬吊绷带固定,注射抗生素,并服用止痛药物。第7天患肢能够着地,以后每天逐渐增加患肢的使用频率,主人对患肢肌肉按摩且伸拉患肢。第9天后拆线后出院,半个月后回访,情况良好,基本不再跛行。

狗狗股骨头坏死小结 1、股骨头坏死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股骨头的主要血液供应是股骨头韧带动脉、关节囊动脉和股骨颈髓内营养动脉。上述血管解剖特征使骨的供血不足。一旦有其他外部影响引起血管病变,很容易造成供血中断,局部循环紊乱,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各种创伤所致股骨头血运障碍,因为供给当区域的侧支循环很少,当血管发生中断,即可引起缺血性坏死,这类情况常见于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脱位。 某些情况下,当股骨头发生创伤时,虽不足以引起骨折,但能够引起血供障碍,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3)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原因有长期使用激素、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及脂肪栓塞等都可诱发股骨头坏死病,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2。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发现该病可能与创伤、短暂性滑膜炎、生长发育异常、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缺陷、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公认的品种大多是小型犬,如贵宾犬、鹿犬、凯恩犬、西高地白梗、曼彻斯特犬(细目)、约克郡犬、奇瓦瓦犬等。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公犬和母犬的发病率相似,一般在3~13个月龄,6~7个月龄更为频繁。10%-17%的狗患有双边疾病。到医院就诊时,病程已超过2周,部分病例甚至超过1个月。对于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股骨头颈部切除术以减轻疼痛。功能锻炼后,形成假关节,恢复负重功能。药物保守疗法的应用只能缓解疼痛,很难改善其功能。手术治疗应尽快进行,否则会导致肌肉萎缩,对术后的功能锻炼危害很大。术后最重要的是尽快负重,尽快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运动越早,恢复效果越好。如果股骨头两侧都有病,应首先切除股骨头和颈部的一侧。30-45天后,另一方应完成。

3、要是患犬的症状不是很严重或者患犬因为本身身体的原因没法进行手术治疗的话,能够采取保守疗法,即服用止痛药缓解犬的疼痛感,并适当进行游泳训练。可是保守疗法通常只能暂时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等到犬身体状况合适还是要主动地采取手术疗法将病根去除。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腓总神经损伤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病因 10 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101 运动 102 感觉 103 营养 11 腓总神经损伤的并发症 12 检查 121 电生理检查 122 超声检查 13 诊断 14 诊断要点 15 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151 腓总神经的显露 152 胫后肌腱转移纠正足下垂畸形 153 针灸治疗 16 预后 17 腓总神经损伤的预防 1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穴位 1 拼音

féi zǒng shén jīng sǔn shāng

2 英文参考

mon peroneal nerve inju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腓总神经损伤为病症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1]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分支,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缘斜向外下,穿过腘窝外上方,到达股二头肌腱和腓肠肌外侧头之间,经腓骨长肌深面绕过腓骨颈,分为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二终支。腓浅神经于腓骨长、短肌间下行,小腿下1/3穿出深筋膜至足背内侧和中间。腓深神经于趾长伸肌和胫前肌间,贴骨间膜下降,与胫前动、静脉伴行,于拇、趾长伸肌之见之足背。支配腓骨长短肌、胫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短伸肌、趾短伸肌及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

腓总神经易在蝈部及腓骨小头处损伤,导致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呈内翻下垂畸形。以及伸拇、伸趾功能丧失,呈屈曲状态,和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

4 疾病名称

腓总神经损伤

5 英文名称

injury of mon peroneal nerve

6 腓总神经损伤的别名

mon peroneal nerve injury

7 分类

骨科 > 四肢损伤 > 周围神经损伤 > 下肢神经损伤的处理

8 ICD号

S841

9 病因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分支,由于腓总神经在腓骨颈部,位置表浅,并在骨的表面,周围软组织少,移动性差,易在该处受损。如夹板、石膏压伤及手术误伤;膝关节韧带损伤合并腓总神经损伤亦非罕见;危重患者长期卧床,下肢在外旋位也可压伤。

10 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101 运动

由于小腿伸肌群的胫前肌、长短伸肌、趾长短伸肌和腓骨长短肌瘫痪,出现患足下垂内翻。

102 感觉

腓总神经感觉支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故该区感觉消失。

103 营养

足背部易受外伤、冻伤和烫伤,影响功能。

11 腓总神经损伤的并发症

腓总神经损伤可合并足下垂内翻。

12 检查 121 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可见患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下降,F波或H反射潜伏期延长;SEP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波间期延长;腓总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检查多为失神经电位,而健侧正常。

12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能确切显示外周神经特别是腓总神经,能为临床提供腓总神经病理状况的形态学资料,可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3 诊断

腓总神经损伤主要根据外伤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受伤史,由于小腿伸肌群及腓骨长短肌瘫痪,呈足下垂内翻,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丧失。肌电图检查能确定损伤及损伤程度。

14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要点:①有外伤或局部受压史。②足不能背屈,外翻,不能伸踇趾。呈垂足畸形。小腿外侧及足背大部感受障碍。⑨电 及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1]

15 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注意预防,如上石膏或夹板前在腓骨头后加用衬垫保护,腘窝或腓骨头处手术时应防止腓总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应尽早治疗,多数可通过神经直接吻合进行修复,如果神经缺损过大,可考虑选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临床治疗表明,伤后3个月以内手术的效果最好。闭合性腓总神经伤尽管有自行恢复的可能,但也应尽早手术探查,行松解术、吻合术或神经移植术,如无恢复,可转移胫后肌或行三关节融合术,以改善功能。感觉障碍不在负重区,可不处理。

151 腓总神经的显露

(1)腘窝部腓总神经的显露(图1):俯卧 ,患肢稍垫高。手术步骤如下:

①切口:自股后腓骨头上约8cm处,沿股二头肌内缘,由下外经腓骨头后方,转向腓骨颈前下,长约12cm。必要时可延长切口(图1A)。

②切开筋膜:在股二头肌内侧深部游离出腓总神经,用橡皮条轻轻牵引,继续向远侧游离,至腓骨头后外稍下。必要时在此处分离出腓总神经浅支与深支(图1B)。

(2)小腿部腓深神经的显露(图2): ,仰卧位。手术步骤如下:

①切口:沿胫骨前肌外缘切开,其部位及长度视需要而定(图2A)。

②沿切口线切开深筋膜,于胫骨前肌与长伸肌之间分离,显露胫前动脉,静脉紧贴于动脉旁,腓深神经位于动脉外侧(图2B)。

152 胫后肌腱转移纠正足下垂畸形

转移胫后肌腱至足背以代替伸肌功能,有经胫腓骨骨间膜孔转移和经胫骨前内侧皮下转移两种方法。

仰卧 ,手术步骤如下:

(1)足背内侧缘舟骨结节处做一长2~3cm之纵行切口(图3A),显露及游离胫后肌腱,于紧靠其止点处连同骨膜一起切下。

(2)于小腿下1/3内侧、胫骨后缘后方做一长5~6cm之S形切口(图3A),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显露及游离胫后肌腱,将其远段由此切口抽出(图3B)。注意勿损伤该肌后面的胫后神经血管束。

(3)于足背正中相当于外侧楔状骨处做一长2~3cm之纵切口(图3A),显露楔状骨,剥离骨膜后用手鉆向足底方向鉆一骨洞。

(4)在足背切口与小腿内侧切口之间做一皮下隧道,将胫后肌腱经皮下隧道拉至足背切口。此时即可缝合足背内侧切口及小腿内侧切口(图3B)。

(5)使足背屈至80°位,用拉出钢丝法将胫后肌腱末端缝合固定于外侧楔状骨的骨洞内(图3C)。缝合固定时肌腱要保持适当张力。缝合足背正中切口。

(6)术后用短腿石膏固定于上述位置,6周后去除石膏及拔除固定钢丝,开始功能训练。

15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取用患肢委中、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太溪、商丘等穴。刺委中要求有触电样感觉向足底或足背外侧放散,足三里、阳陵泉、太溪行提插捻转补法,解溪、太冲、商丘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另外,可配合梅花针、电针、穴位注射等法。[1]

16 预后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不满意,但胫后肌肌腱转移术,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17 腓总神经损伤的预防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是矫正外科医生治疗的一种肘部常见疾病。事实上是一种称为 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 (拉丁语病名)的附着在肱骨外上髁的肌腱炎。可能由突然的伤害或胳膊的反复使用导致。许多医生认为肌腱微小的撕扯导致毛细血管疼痛症。疼痛通常因肘部在外上位置的用力抓握而加重,比如网球后手击球,但这种问题同样能发生在高尔夫球或其他反复使用工具的运动中。

在考虑采用外科手术之前,至少要采用6个月的保守治疗,包括安置前臂夹板,限制肘部行动。 "我没有发现抗炎症药疗法或物理疗法对此有任何作用"。如果上述治疗无效,可体松(一种荷尔蒙)注射会对病情有益,但推荐一年中同一患处注射不要超过三次。

传统治疗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后,疼痛感解除;第二阶段,防止复发很重要,然后做伸展练习,在未来的日子里,轻微的拉伤就不会发生。

当传统治疗失败后,要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有许多已记载的手术方法。记载的手术方法从简单的把肌腱从骨骼上透皮切除,到最近更多的采用关节手术,或其他关节和韧带切除术也有记录。今天最流行的手术方法是从肌腱内简单的切除受伤组织,刨去一些骨骼,重新连接肌腱。此法可用于局部麻醉(只麻醉胳膊)的门诊病人治疗,只需在患处切开一3厘米长的小切口。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 85-90%的病人通常可在两三个月康复后无痛苦地完成所有的动作。大约10-12%的病人病情有好转,仅仅在做有进攻性的动作时有疼痛感,只有2-3%的病人没有好转。

肌肉拉伤的处理

一、立即:

1.休息,在3天内尽量不要活动,如果有必要,可用石膏固定;

2.冰敷,标准做法是冰敷15分钟间隔30分钟;

3.加压包扎;

4.抬高患肢;

5.三天内可用消炎镇痛药口服;

6.等长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运动,以疼痛为界限。

二、三天后处理:

1.拉伸受伤肌肉,从每次伸展10秒逐渐延长至每次1分钟,以疼痛为界限;

2.逐步恢复运动,但在3周后才能恢复全部活动;

3.局部热敷或和冷敷交替使用。

以上内容来自国际上几位运动医学权威人士的相关论文,是目前通用的治疗措施,实际操作中可按具体情况适当改动,比如可能外用消炎镇痛药,用些中药也可。注意在急性期(3天内)不要用活血的中药。

肌肉拉伤的预防必须做好准备活动,可升高身体和肌肉温度,提高肌肉灵活性,从而提高肌肉抵抗损伤的能力;此外,平时加强锻炼,提高肌肉力量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要确定受伤的是肌肉还是肌腱。肌肉如受伤,用手按压会有痛感。而肌腱只有在运动伸拉时才会感觉痛。

对于肌肉拉伤的诊断来说,拉伤的机制和疼痛的部位是很重要的,肌肉拉伤的部位一般在肌肉和肌腱结合部,在膝关节周围的损伤,应与半月板、韧带等其它组织的损伤鉴别。在治疗方面,大强度的活动在近期应该避免,根据研究,肌肉损伤后7天其抵抗损伤的能力仅恢复77%,在恢复初期,明智之举是避免过度疲劳以防止再次受伤,如果可能的话,肌肉应该用低强度活动外加使用热敷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恢复期的活动,也应以疼痛为界限。

裙子的下摆围是指裙子最下边靠上5厘米位置一周的长度,若有叉口开口等,要把叉口或开口的长度去掉。

扩展资料:

1:袖长的测量

袖长分短袖,分袖,七分袖,长袖,以肩膀最高的地方为起点,肩到二头肌中间的位置是短袖的长度;肩到手肘中间的位置是七分袖的长度;肩到手腕以下1厘米的位置,是长袖正装衬衫的长度;肩到手腕平齐的位置的长度是一般长袖上衣的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入下图。

2:衣长的测量

合适的衣长测量是从锁骨上方1~2cm处量为起点,到手腕上方2-3厘米的位置是短夹克,短袖,长袖上衣的长度;到手虎口位置的长度,是正装上衣,正装衬衫,短款大衣的长度;到到膝盖中间的位置是中长款外套或者大衣的长度;到膝盖下方10厘米左右是长款外套或者长大衣的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入下图。

3:裤长的测量

以腰围为起点,到膝盖中间或膝盖上1厘米左右的位置,是五分裤的长度;到脚裸上方2-3厘米的位置,是九分裤的长度;到脚裸下方1厘米的位置,是长裤的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入下图。

合适的衣长,袖长,裤长等,所选到的衣服才会合身,穿着舒适。

目录 1 概述 2 疾病名称 3 英文名称 4 静脉血栓的别名 5 分类 6 ICD号 7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8 发病机制 9 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91 浅静脉血栓形成 92 深静脉血栓形成 921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922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10 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11 辅助检查 12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121 询问外伤史 122 局部检查 123 辅助检查 124 静脉测压 13 鉴别诊断 131 浅静脉血栓形成 132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133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14 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41 治疗目的 142 一般疗法 143 病因疗法 144 全身疗法 1441 抗凝剂 1442 溶栓剂 1443 低分子右旋糖酐 1444 非甾体类抗炎剂 145 中医疗法 1451 单味中药 1452 辨证论治 14521 湿热蕴毒型 14522 湿热瘀阻型 14523 血热瘀阻型 14524 阴虚瘀阻型 14525 气血两虚型 1453 针刺疗法 146 手术疗法 1461 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1462 静脉结扎术 1463 血栓摘除术 1464 静脉剥离术 147 术前准备 148 麻醉要求 149 术中注意点 1410 术后处理 1411 出院标准及随访 15 预后 16 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17 相关药品 18 相关检查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静脉血栓形成 已经自动替换为 静脉血栓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静脉血栓(phlebothrombosis)是各种原因引起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其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偶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

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278%。下肢静脉血栓61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43%,两者共占755%;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41%。其中并发肺栓塞2%。

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2 疾病名称

静脉血栓

3 英文名称

phlebothrombosis

4 静脉血栓的别名

静脉血栓形成

5 分类

皮肤科 > 皮肤血管病及淋巴管病

6 ICD号

I809

7 静脉血栓的病因

静脉血栓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感染性者则由于血液淤滞所致,且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

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静脉血栓的三大主要原因,多发生于各种手术后、慢性病长期卧床以及因多种原因造成肢体活动受限的人群。

8 发病机制

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造成血栓形成,进一步引起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由各种原因所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使血小板黏附于局部形成血栓,接着纤维蛋白沉着使血栓增大,导致管腔闭塞。甚至波及附近或远离的静脉。

9 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91 浅静脉血栓

浅静脉血栓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92 深静脉血栓

按深静脉血栓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921 (1)小腿深静脉血栓

小腿深静脉血栓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922 (2)髂、股静脉血栓

髂、股静脉血栓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深静脉血栓由于侵犯主干静脉,同时能产生静脉周围炎,影响邻近淋巴管或引起动脉痉挛,所以症状和体征较重。另外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为本病首发症状。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10 静脉血栓的并发症

静脉血栓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11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血管的有效分支处就中止。在血栓形成后,可发生血栓溶解,同时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一步机化及形成新血管和出现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12 静脉血栓的诊断 121 询问外伤史

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时间及治疗情况,有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药物史,有无反复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史。症状和病期是否一致,起病的部位及发展情况,疼痛的性质,有无发热、患肢肿痛等。

122 局部检查

局部检查时应注意患肢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肿胀情况(须每日用卷带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测量周长,并与健侧同一平面作比较),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否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123 辅助检查

诊断有困难时或为明确病变范围,可行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可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

124 静脉测压

静脉测压,行足背静脉穿刺,针接压力传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满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测量静脉压,正常压力一般为127kPa(130cmH20),作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腓肠肌收缩,压力明显下降,一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动后压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20s。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无论静息或活动时的压力均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增速,一般不超过12s。

13 鉴别诊断 131 浅静脉血栓

浅静脉血栓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形形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132 小腿深静脉血栓

小腿深静脉血栓,依据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腓肠肌周径增大和Homan征阳性等可确诊,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133 髂、股静脉血栓

髂、股静脉血栓,依据下肢肿胀、疼痛和股三角区压痛、皮温降低、颜色改变和浅静脉曲张即可诊断。深静脉血栓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14 静脉血栓的治疗 141 治疗目的

使静脉血栓形成病变局限化;消除水肿;预防肺栓塞发生。

142 一般疗法

卧床,抬高患肢,应用湿热敷,待疼痛消失和体温脉搏恢复正常后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动。用弹力绷带缠肢3~6个月,可有效地减轻下肢水肿。

143 病因疗法

积极处理或去除感染灶,如扁桃体炎和癌肿等。

144 全身疗法 1441 (1)抗凝剂

抗凝剂如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不仅可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而且能阻止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应用时必须每天测定凝血时间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

1442 (2)溶栓剂

在发病3~5天内,可应用人纤溶酶,促使血栓溶解。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也可使用。

1443 (3)低分子右旋糖酐

低分子右旋糖酐为血浆增容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减轻疼痛。剂量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5天为1疗程,7~10天后可重复。副作用为偶然可致过敏性休克,有人认为有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有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1444 (4)非甾体类抗炎剂

非甾体类抗炎剂,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和保泰松等。

145 中医疗法 1451 (1)单味中药

如丹参注射注射液(40g/2m1)8~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或丹参注射注射液2~4ml,肌内注射,1~2次/d;或丹参片3~4片,口服,3次/d。

1452 (2)辨证论治 14521 ①湿热蕴毒型

治以化湿行痹,清热解毒。方用生苡仁、黄芪、板蓝根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柏、玄参、当归、苍术、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天服2次:

14522 ②湿热瘀阻型

治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方用丹参、黄芪各30g、黄柏、当归、赤芍、金银花各15g,苍术、红花、玄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4523 ③血热瘀阻型

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用紫草20g,丹皮、赤芍、益母草、毛冬青各15g,广西角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4524 ④阴虚瘀阻型

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方用黄芪、水牛角各30g,白芍、生地、金银花各15g,丹皮、红花、当归、蜈蚣、全蝎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4525 ⑤气血两虚型

治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方用黄芪30g,党参、白术、当归各15g,白芍、茯苓、熟地、川芎、肉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453 (3)针刺疗法

上肢取曲池、内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0min~1h,10~15天为一疗程。

146 手术疗法

中度以上倒流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应控制深静脉血液倒流。现有的手术方法包括瓣膜修补术、半腱肌股二头肌腱袢腘静脉瓣膜代替术和带瓣静脉段移植术。

对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有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除选择上述控制深静脉血液倒流的手术外,应同时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和筋膜上或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

1461 (1)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交感神经节阻滞术可减轻疼痛和水肿,对伴有动脉反射性痉挛者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深部大静脉血栓形成形形形成的急性期应用,疗效更为显著。

1462 (2)静脉结扎术

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1463 (3)血栓摘除术

当急性静脉血栓时施行血栓摘除术,可缩短病程和预防肺栓塞,还能减少和减轻在非手术疗法或结扎静脉后所遗留的静脉功能不全现象。

1464 (4)静脉剥离术

可行隐静脉系统剥离术。

147 术前准备

(1)按手术前一般准备常规。

(2)按下肢静脉曲张术前准备(见下肢静脉曲张)。

148 麻醉要求

一般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149 术中注意点

(1)瓣膜修复时,使游离缘处于弧形的半挺直状态,既不过紧,也不太松,如以生理盐水冲洗,可见二瓣叶的游离缘有弹性的对直、拉紧,合拢后呈弧形。

(2)半腱肌股二头肌袢成形术,应注意形成的肌袢有足够的长度(距切口5cm),不可过短,以免术后持续压迫胭静脉回流。

(3)如同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和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术中注意点见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4)腹股沟区切口中的细小管道应仔细结扎,以防术后发生淋巴瘘而影响切口愈合。

1410 术后处理

(1)按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护理。

(2)瓣膜修复成形术后应予肝素抗凝1周,此后过渡到华法令口服抗凝,至少持续半年。

1411 出院标准及随访

切口愈合能行走,无并发症,即可出院。3个月及半年后复查治疗效果,注意有无复发。

15 预后

静脉血栓若不经治疗,预后不佳,继发感染后果严重。

16 静脉血栓的预防

静脉结扎术: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17 相关药品

肝素、双香豆素、凝血酶、纤溶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吲哚美辛、保泰松、丹参、丹参注射液、葡萄糖、丹参片、板蓝根、益母草、毛冬青

18 相关检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颈肋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颈肋的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颈肋的临床表现 121 神经型 122 血管型 123 神经血管型 13 实验室检查 14 辅助检查 15 颈肋的诊断 16 鉴别诊断 161 肋锁综合征 162 胸小肌综合征 163 椎间盘脱出症 164 颈椎关节病 165 腕管综合征 17 颈肋的治疗 171 非手术治疗 172 手术治疗 1721 具体适应证 1722 手术方法 18 预后 19 颈肋的预防 附: 1 颈肋相关药物 1 拼音

jǐng lèi

2 英文参考

cervical rib

3 概述

颈肋是一种先天性的畸形肋骨,可由于外伤、肩部负重因素等引起。

在人为颈肋退化了,但在部分人中(05%)还存留有颈肋,有颈肋的人并非都有症状。畸形的颈肋其长短的变化很大,按其形状可分为四类:①小结节状,在第7颈椎横突的外方突出。②不完整的肋肯,以纤维束与第一肋骨相连。③完整的肋骨,以关节面与第一肋骨相连。④完整的肋骨,以软骨与第一肋骨与胸骨相连。第七颈椎发生的颈肋很易出现症状,颈肋可发生于颈椎第六、第五,但极为少见。颈肋综合征很少发生于30岁以下的人。

颈肋的非手术治疗包括 、理疗、止痛剂,加强提肩胛肌的锻炼,避免手提重物,减少患侧上肢过度外展活动,适当休息。颈椎牵引对此症无效。如经过3~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较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颈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良好。

4 疾病名称

颈肋

5 英文名称

cervical rib

6 颈肋的别名

costa cervicalis;costae cervicales

7 分类

神经外科 > 脊柱和脊髓疾病 > 脊柱脊髓先天性疾病

8 ICD号

Q068

9 流行病学

颈肋的发生率为05%~1%,以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1:3,初诊年龄为20~40岁。约半数为双侧性,单侧者以左侧居多。

10 颈肋的病因

颈肋的病因有外伤、肩部负重、骨膜炎、肩下垂、第一肋骨畸形、前斜角肌肥厚、异常纤维束带等。

11 发病机制

解剖学上,臂丛及锁骨下动脉穿过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第一肋骨上缘所构成的三角形间隙,进入腋部,臂丛的下组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方,二者形成神经血管束(图1)。颈肋多见于第7颈椎,有时也见于第6颈椎,其长短不一。一般根据颈肋的形态分为4型:Ⅰ型,颈肋短小,刚超过横突,一般无压迫症状出现。Ⅱ型,颈肋超过横突较多,末端游离并能直接抵触或压迫臂丛。有时由纤维束带与第一肋相连,此纤维带压迫臂丛神经。Ⅲ型,颈肋几乎完整,并以纤维带与第一肋软骨相连,常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Ⅳ型,颈肋完整,并以肋软骨与第一肋软骨连接,亦常致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和静脉受压。

12 颈肋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颈肋无任何症状,只有当血管、神经受挤压时才表现症状。此病的一般体征为患者肩部多肌肉饱满,锁骨上窝浅,有时可触及隆起的包块或肥厚的斜角肌。此外,根据受累的成分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121 神经型

(1)手、肩钝痛是神经型颈肋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间歇性。当上肢及肩向下牵引,或手拿重物时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常把上肢举起置于头顶之上。受第Ⅷ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减弱,表现在握、捏及细小的动作方面。晚期可见手骨间肌和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无腱反射改变。感觉障碍以尺神经分布区为主。

(2)由于交感神经受压,出现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如手下垂时皮肤变色,呈灰蓝色,出汗,水肿,上举后则消失。遇冷手指变苍白。有时出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综合征(Horner’s syndrome)。

(3)颈肋有时可触知,压迫该处可引起局部疼痛并向手臂放射。

122 血管型

血管型颈肋较少,间歇性上肢皮肤颜色改变或静脉怒张,严重者发生溃疡或坏疽,伴随疼痛或痛觉障碍。锁骨上窝常能听到杂音是一重要体征,有时双侧均可听到,患侧声大。牵引上肢上述症状加重。前斜角肌试验(Adson试验):取坐位,臂自然下垂,头用力转向病侧并后伸,嘱深吸气并屏气,病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阳性。

123 神经血管型

神经血管型颈肋指神经型与血管型混杂的病例。

肩胛带下垂、高位胸骨、第一肋骨高位、低位臂丛与前斜角肌肥厚均能引起与颈肋相似的症状,因为它们都压迫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症状。

颈肋好发于40岁以后,女多于男,右侧比左侧多,即使两侧都有也是右侧容易发病。主要症状是疼痛、不舒适、颈部强硬,头偏向病侧可以减少神经、血管的张力而缓解疼痛。肩痛,放射到肘关节、前臂的尺侧、手的四、五指。日间疼痛严重,休息则可缓解。有的出现感觉异常如麻刺感与麻木,当抬起上肢时疼痛消失或减轻,向下牵拉上肢时则疼痛加剧。感觉的变化说明下神经干受牵扯,但严重者三个下神经干均可受牵扯。血管受累的症状为手与手指出现反复的肿胀、寒凉、苍白、发绀与麻刺痛,在极严重的病例可发生手指尖的坏疽。血管受累时常有锁骨下动脉受压、桡动脉暂时性阻滞,锁骨下动脉的销赃骨上部分搏动增加与杂音。其病理变化锁骨下动脉的第三部分呈动脉瘤样扩张,甚至粥样化产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闭锁。

在许多颈肋综合征中可出现交感神经的症状,与血管的症状不易区别。

检查可发现,颈部基底压痛,颈椎活动受限。旋转颈椎使向健侧倾斜,在颈肋部加压均能引起局部压痛及放射痛。在锁骨上区偶而可以触及饱满的搏动。扪诊可扪及一个压痛的肿物。在锁骨下动脉部位可闻及一杂音。一般不影响功能活动,当表现出运动的症状时则病变较为严重,可能有力弱、萎缩,与手部内在肌的颤动。尺神经受压时第4、5指可出现感觉过敏现象,肌间肌,不鱼际肌与拇内收肌萎缩;正中神经受影响表现为大鱼际肌萎缩,也可有二头肌、三头肌与桡骨骨膜反射等减低。

X线片所见,颈胸椎处有颈肋,可以看出其大小形状与锁骨及第一肋骨的关系。颈肋综合征也可以是一个起自第七颈椎横突到第一肋骨的纤维束引起的,在照片上不显影,只能借助血管造影法才能证实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及其部位。

13 实验室检查

无异常表现。

14 辅助检查

颈椎X线正位片可确定颈肋的存在及大小。

15 颈肋的诊断

中年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有上述临床表现者应怀疑颈肋,进一步行X线检查。有时X线片未发现颈肋的存在,但可能有异常纤维束引起压迫。

16 鉴别诊断

颈肋为胸廓上口综合征组成内容之一,应与下列情况鉴别:

161 肋锁综合征

肋锁试验为阳性,即当肩部受重压,使肩关节向后向下时,由于第一肋骨与锁骨间隙变窄,桡动脉搏动变弱或消失,是鉴别本征的依据。

162 胸小肌综合征

胸小肌综合征是胸小肌与胸壁挤压神经血管束而引起的综合征,可依据超外展试验阳性,即肩外展、后伸、牵引胸小肌而出现桡动脉搏动消失,而做出诊断。

163 椎间盘脱出症

椎间盘脱出症多发生于壮年,发病较急,常有外伤史,经牵引后,症状可缓解,脊髓造影显示椎间盘组织压迹。

164 颈椎关节病

颈椎X线片显示椎间孔狭窄或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

165 腕管综合征

压迫腕管时,则正中神经分布区出现感觉障碍。

17 颈肋的治疗 171 非手术治疗

首先采用保守疗法,对于大多数病例保守治疗可以解除疼痛。颈肋的非手术治疗包括 、理疗、止痛剂,加强提肩胛肌的锻炼,避免手提重物,减少患侧上肢过度外展活动,改变病人的工作与睡眠的习惯使肩部不下垂,适当休息。颈椎牵引对此症无效。

172 手术治疗

如经过3~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较严重的颈肋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721 (1)具体适应证

①持续性剧烈疼痛者。

②上肢及手的神经征或血管征在发展者。

③锁骨下动脉明显受压而引起手指苍白及青紫的短暂发作,甚至有栓塞现象出现者。

④臂丛神经下束受压出现感觉障碍或手的小鱼际肌肉萎缩者。

1722 (2)手术方法

①颈肋切除术:适合于发育较完全的Ⅲ型和Ⅳ型颈肋。一般经锁骨上路切断前斜角肌及颈肋。

②第一肋骨切除术:适合于Ⅰ、Ⅱ型颈肋伴纤维束带致神经血管受压者。一般经腋窝入路施行。

手术疗法:锁骨上切口,在锁骨上窝作一个6~8cm横切口,开始于胸锁关节的上外侧,自此向上向后,在皮肤切口下方切断颈阔肌,同时找出胸锁乳突肌的锁骨止端并切断,在前斜角肌的前方找到颈外静脉与肩胛横动脉、颈横动脉,分别结扎之。将肩胛舌骨肌切断,在前斜角肌的前方可找到斜行向下的膈神经。将它游离并向内侧牵开,分离前斜角肌的前后缘,在它的附着点处切断,避免损伤锁骨下静脉。此静脉位于前斜角肌的前下方。在前斜角肌的后方有锁骨下动脉与臂丛。注意将前斜角肌切断能否缓解对这些组织的压力,细心察看处于中斜角肌内侧的神经血管束,是否有任何纤维筋腱束压迫这些组织、斜角肌是否畸形,探查颈肋或第7颈横突过大等。颈肋通过前、中斜角肌间隙,臂丛最下的神经根与锁骨下动脉跨越颈肋时被压成弓状,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与血管的压迫。对颈肋要小心地游离,切除其一部分或全部。切除全部纤维束,如发现中斜角肌夹紧臂丛,则应切除足够的肌肉解除压迫。要注意在一些病例中臂丛神经的一部分可以穿入斜角肌,则盲目地切断斜角肌可损伤臂丛。术后关闭伤口放置橡皮条引流,24小时后取出引流条,一周拆线。

18 预后

颈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良好。

19 颈肋的预防

无特殊。

颈肋相关药物 氯化筒箭毒堿注射液

的除极作用,使骨骼肌松弛,由眼部开始,继之肢体、颈部、躯干,最后肋间肌松弛,出现腹式呼吸,剂量过大

氯化筒箭毒堿注射液

的除极作用,使骨骼肌松弛,由眼部开始,继之肢体、颈部、躯干,最后肋间肌松弛,出现腹式呼吸,剂量过大

氯化筒箭毒堿注射液

的除极作用,使骨骼肌松弛,由眼部开始,继之肢体、颈部、躯干,最后肋间肌松弛,出现腹式呼吸,剂量过大

硝酸一叶秋堿注射液

尚不明确。药物过量中毒症状:血压升高,面、颈肌抽动、痉挛。强直发作时因膈肌和肋间肌痉挛而致呼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492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