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正确姿势

俯卧位正确姿势,第1张

俯卧位正确姿势如下:

卧位关键点在于始终保持面部朝下,与地面基本平行,床上俯卧位、头低坐位、头低站位或行走多种卧位姿势可交替。

坐位或俯卧床时,额头可用眼科专用头垫辅助,胸前垫一软枕,以确保头面部持续保持与地面水平的体位,又可防止口鼻部受压,减轻胸闷、心慌等不适感。另外,俯卧位时双足踝关节可垫一软枕,以增加舒适度。

做俯卧注意事项

1、运动量不宜一次过大,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轻到重。

2、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控制合适的运动量,并长期坚持。

3、要做好准备和放松活动,防止受伤和肌肉拉伤。

4、做俯卧撑的个数应该可以一分钟在二十个,总数可以做三十个左右。可以慢慢的加。以后越做越多。

5、老人禁用指式、击掌、负重练习法。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禁用此法。

6、俯卧撑为重力训练,长期做俯卧撑容易对指关节(拳式)、腕关节和肩关节造成较大的压力和冲击,引发以上部分疼痛和受损,所以平时需对这些关节多加保养。

1 承扶准确位置

标准定位:大腿后面,臀横纹中点处。

快速取穴法:

1俯卧位,穴在臀横纹下,大腿与臀部交界处,即臀沟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2俯卧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按压有酸胀感。

2 承扶的功效作用

承扶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性感带密集的地方,常按承扶穴有舒筋活络,通便消痔,活血化瘀的功效,坚持按摩,对腰腿痛,下肢瘫痪,生殖器官疼痛等病症,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调理作用。

3 承扶主治疾病 主治腰腿痛

不少人在腰痛的时候,常伴随大腿部后侧正中的疼痛或麻木,这时除了按揉腰痛的局部以缓解疼痛之外,点按承扶也可有效缓解腰痛,该穴位于大腿后侧正中上部,两侧臀横纹中点,其深层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坐骨神经通过的地方,时常点揉,可以刺激坐骨神经,使之兴奋,以减轻腿部疼痛,麻木等不适感,对于大腿保健是个重要穴位。

治疗肛肠疾病

本穴有调理肛肠,清热化瘀之功,用以治疗痔疮,生殖器官疼痛,尿潴留等症。配伍次髎,长强,会阳,承山,二白可治湿热瘀滞痔疮。

治疗性冷淡

长期坚持按揉承扶穴,可以用来治疗性冷淡,也可以强化括约肌的收缩力,增加性器的敏感度。

4 承扶穴按摩方法

1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向上按摩本穴,每次左右各1-3分钟,也可以同时进行。

2将背挺直,肛门夹紧,慢慢吸气,用拇指以外的四根指头按压承扶穴,往上按压6秒钟时,将气吐出,如此重复10次,早晚各1轮。

翻身过程中需多加胶布固定气管导管预防脱落,翻身全程关注生命体征,预防导管脱落,保持呼吸道通畅。

根据试题:实施俯卧位通气具体操作中下列错误的是?A患者右肩处护士为总指挥,负责指挥翻身,观察病情。B翻身过程中需多加胶布固定气管导管预防脱落。C翻身前已经吸痰,翻身后不必再吸痰,避免反复刺激患者。D翻身全程关注生命体征,预防导管脱落,保持呼吸道通畅。答案是BD,所以是翻身过程中需多加胶布固定气管导管预防脱落,翻身全程关注生命体征,预防导管脱落,保持呼吸道通畅。

俯卧位通气(proneventilation)是2018年公布的呼吸病学名词。定义患者俯卧位进行的机械通气。是一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措施,其机制利用重力作用,增加前胸部的血流量和背部的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至于怎么治疗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①肾虚督寒:

 主症腰骶,脊背疼痛,痛连颈项,背冷恶寒,肢节游走性疼痛,酸楚重着,或晨起腰骶,项背僵痛,或僵硬弯曲,活动不利,得温痛减,舌苔薄或白,脉沉弦或细迟。

 治法补肾强督,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补肾强督治旭汤加减。

 川续断,金狗脊,*羊藿,炒杜仲,鹿角霜(或胶),制附片,桂枝,骨碎补,生熟地,赤白芍,生薏苡仁,伸筋草,白僵蚕,地鳖虫,知母,麻黄,干姜,羌,独活,草乌,防风,牛膝。

 临床体会:娄多峰认为此证病人素体肾气不足累及督脉,督脉与足太阳经在风门交会,辅助太阳经起卫外作用,督脉通,卫阳振,腠理致密,邪不能犯,当肾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郁而不化,影响督脉致气血凝滞,经脉痹阻,故发为腰背痛,临床上除太阳经症状外,还有项背挛急,作冷作痛等督脉受累的特征,正如《内经》所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以肾虚为本,寒盛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寒邪入肾,内舍于督,故治以补肾强督,祛寒,化湿通络之法。

 ②肝肾两虚,筋骨失荣:

 主症腰背疼痛,腰骶及项背强直畸形,活动功能障碍,胸廓不张,低热形赢,腰膝酸软,头晕目糊,耳呜耳聋,畏寒肢冷,阳痿,面色苍白,舌质略红,少苔或薄白,脉沉细数,尺脉弱。

 治法滋补肝肾,壮骨荣筋。

 方药健步虎潜丸合补肾强督治旭汤加减。

 骨碎补,补骨脂,羌,独活,生,熟地,赤,白芍,白蒺藜,山萸肉,乌蛇,蜈蚣,炙山甲,威灵仙,桂枝,络石藤,鸡血藤,寻骨风,松节,川断,制附片,伸筋草,地鳖虫,炒黄柏,红花。

 ③督脉邪壅,久郁化热:

 主症背脊钝痛,腰,股,髋部酸着重滞,甚或掣痛欲裂,脊柱强直,畸形,活动严重障碍,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或有低热,口干,肌肉触之热感,肢体喜放被外,不久又怕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脉象滑数或弦滑数。

 治法益肾壮督,清热活络。

 方药补肾清热治旭汤加减。

 生地,川断,地骨皮,骨碎补,秦艽,赤芍,知母,炒黄柏,忍冬藤,威灵仙,羌,独活,地鳖虫,蚕砂,络石藤,透骨草,红花,制乳香,没药。

 (2)综合治疗:

 ①中成药:肾虚督寒可选旭痹冲剂,寒痹停片,金关片,肝肾亏虚可选壮腰健肾丸,益肾通督片,久郁化热可选正清风痛宁,二妙丸,五加皮酒。

 ②药物外治:

 A药袋热敷:羌活,独活,川芎,白芷,徐长卿,青木香,苏木,桂枝,当归,制乳香,制没药,细辛各等份,冰片少许,上药共研细末,与淘洗干净的细砂2份拌匀,装入布袋内,留置05~1小时,1次/d,10天为1个疗程,具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功效。

 B乌桂散(经验方):药用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细辛,山萸肉,干姜,公丁香,藿香,白芷,麝香,上述各药共研粗末,用醋拌湿,敷于脐部,每次6~10g,根据情况2~3天更换1次,适用于背部僵硬,疼痛剧烈,活动困难者,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C温经通络膏(《中医伤科学讲义》):药用乳香,没药,麻黄,马钱子各250g,上药共为细末,饴糖调敷背部痛处,适用于寒湿伤筋,胸椎骨节酸困疼痛,筋脉不利者。

 ③专方治疗:

 王为兰用益肾通督片(狗脊,菟丝子,骨碎补,枸杞子,生熟地,猪脊髓,牛脊骨,鹿角胶,水蛭,炒白芥子)治疗57例,显效17例,有效3l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42%。

 朱良春应用益肾蠲痹丸(主药地黄,当归,仙灵脾,全蝎,蜈蚣,蜂房,鹿衔草,地鳖虫)治疗,疗效满意。

 娄玉钤等认为本病的关键是肾督亏虚,自拟肾痹汤(狗脊,桑寄生,牛膝,木瓜,首乌,炒山甲)治疗本病67例,有效率92%。

 吴启富用右归丸加减治疗160例,有效率86%。

 李瑞林用雷公藤治疗80例,有效率为89%。

 田常炎等用洋金花制剂治疗54例,亦取得一定的疗效,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6例,对肝肾无毒性作用,注射作用更好。

 吴志成用蚂蚁治疗本病也取得一定疗效。

 另外,临床上以身痛逐瘀汤治疗本病积累了一些经验,并进行了相关的基础及用金关片,壮腰健肾丸,正清风痛宁,二妙丸,五加皮酒治疗本病的研究。

 A肾痹汤:由赤芍,白芍,王不留行,川断,红花,葛根,黄芪,蒲公英,独活,金银花,土茯苓,生地黄20~90g组成,杨爱国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强脊炎30例,有效率为93%。

 B强脊汤:由桂枝,姜黄,川芎,千年健,全蝎,地龙,葛根,白芍,当归,狗脊,川断,补骨脂,独活,桑寄生,络石藤,老鹳草,党参,威灵仙,黄芪,甘草组成,水煎服,每天1剂,30剂为1疗程,高飞等报道,治疗30例,有效率98%。

 C舒督通痹汤:由麻黄,桂枝,独活,甘草,当归,赤芍,木瓜,伸筋草,青风藤,乌梢蛇,杜仲,五加皮组成,有寒象加川草乌;热象重加连翘,栀子,3个月为1疗程,李现林等报道治疗47例有效率913%。

 D独活寄生汤加味:由独活,桑寄生,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防风,生地黄,熟地黄,杜仲,淮牛膝,秦艽,细辛,桂心组成,随证加减,颈项强直加羌活,姜黄,白僵蚕,葛根;腰骶疼痛,加狗脊,菟丝子各10g,并加重杜仲,桑寄生用量;病久痰瘀交阻者,加三棱,莪术,白芥子,钱先报道,治疗22例中,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

 E雷公藤配合补肾通痹汤:雷公藤煎剂12~15g/d,14岁以下按1岁1g剂量给予,补肾通痹汤方由独活,寄生,杜仲,淮牛膝,枸杞子,补骨脂,黄芪,鸡血藤,生地黄,赤芍,丹参组成,每天1剂,张思霖报道25例,总有效率927%。

 F益肾通督方:由鹿角胶,龟版胶,狼狗骨胶(烊化),*羊藿,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炒杜仲,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当归,白芍,炒白芥子,水蛭,熟地黄,蜈蚣(研面冲服),降香,川乌各,细辛组成,王为兰报道,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51例,总有效率947%,实验研究优于双氯芬酸(双氯灭痛)及大活络丹组。

 G骨痹汤:由狗脊,杜仲,淮牛膝,骨碎补,独活,陈皮各15g,*羊藿,威灵仙,生地黄,枸杞子各15~30g,僵蚕,熟地黄,当归各12g,桂枝9~15g,蜈蚣2条组成,随症加减,水煎服,每天1剂,30天为1疗程,刘红丽报道治疗47例,1~3疗程后,显著好转21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

 H蝎蚣汤:由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丹参,秦艽,威灵仙,白芍,甘草组成,方建志报道治疗血瘀型痹证总有效率为79%。

 I补肾强督治旭汤:由熟地黄,制附片,鹿角胶,川断,羌活,独活,桂枝,赤芍,白芍,知母,土鳖虫,防风,麻黄,干姜,淮牛膝,炙穿山甲,炙草乌,骨碎补组成,随症加减,阎小平报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J乌头桂枝汤:由川乌,川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红枣7枚,每天1剂,水煎服,可随症加减川萆薢,薏苡仁,威灵仙,土茯苓,防己等,戴朝寿报道,治疗89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达764%。

 K散痹汤:由青风藤,生麻黄,桂枝,生姜,制附子,生石膏,木通,甘草组成基本方,寒盛者,重用附子,加细辛;热盛者,去附子,加知母,黄柏,风盛者,加蜈蚣,葛根;湿盛者,加薏苡仁,土茯苓;夹瘀者,加土鳖虫,水蛭;痛甚者,加刘寄奴,水煎服,每天1剂,潘青海报道,治疗32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

 ④单验方治疗:

 A雷公藤片:每片含生药3g,每次服3~5片,3次/d,1个月为1疗程。

 B昆明山海棠片:每次服100mg,3次/d,1个月为1疗程。

 C腰痛宁胶囊:由马钱子,土鳖虫,乳香,没药,全蝎,牛膝,麻黄,苍术组成,适用于瘀血阻络兼寒湿痹阻之强直性脊柱炎,每次3~5粒,2次/d,用黄酒适量(10~30ml),兑白开水冲服,1个月为1个疗程。

 D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白芍,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制附片,水煎服,每天1剂。

 E骨碎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荆芥穗,制附片,牛膝,肉苁蓉各30g,骨碎补,威灵仙,砂仁,广地龙,没药,自然铜(酒淬九遍),草乌,制半夏,共为细末,酒煮神曲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7丸,温黄酒送下,妇女可用当归汤送服,孕妇忌服。

 F青风藤:味辛苦,性温,具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湛铁民以青风汤30~50g,秦艽,寻骨风各15g,何首乌30g,治疗本病效佳。

 G枸杞羊肾粥(《饮膳正要》):枸杞叶500g,羊肾2对,羊肉250g,葱茎少许,五味子,佐料适当,粳米50g,先煮枸杞叶,羊肾,羊肉,调料,汤成下米,熬粥,晨起及晚上各食1次,枸杞叶可用枸杞子30g代之。

 H羊脊骨羹(《饮膳正要》):羊脊骨1具,槌碎,肉苁蓉30g,草果3个,荜拔6个,熬成汁,入葱白,做面羹食之,腰脊疼痛明显者适用。

 I乌头粥(《本草纲目》):生川乌10g为末,香白米粥1碗,再慢熬适当,下姜汁1匙,蜜3大匙,空腹服,或再加薏苡仁6g亦可,适用于风寒湿痹阻肾经及肾阳虚证。

 J上海市中医院风痛散(《痹症论治学》):马钱子,麻黄等量,同煮4~6小时,马钱子去皮,芯;麻黄炸至黄而不焦,表面起泡立取出,擦去表面油,共研末装胶囊,每天临睡前服1次,每次03g,黄酒1匙或温开水送服,每3天加1次量,每次递增03g,以出现轻微头晕和偶然抽搐为度,每次最多09~12g,不能过量,也不宜白天服用,如抽搐较多,可多饮白开水或用镇静剂拮抗,本方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痰瘀互阻之痹痛较甚者。

 K旭痹冲剂:每袋10g,每次1袋,2~3次/d。

 L益肾蠲痹丸:水丸:每次8g,3次/d,饭后服。

 M金蛇注射液:针剂,每次4ml,2次/d,肌内注射,1个月为1疗程。

 N蠲痹汤(《百一选方》)

 O虎潜丸(《丹溪心法》)适用于本病后期阴虚内热,肝肾不足,肢体痿软无力之症。

 P朱良春教授药袋热敷法:药袋处方为:山柰,羌活,独活,川芎,白芷徐长卿,青木香,苏木,桂枝,当归,制乳香,制没药,细辛各等分,冰片少许,共研细末,与淘洗干净的细砂2份拌匀,装入布袋内,放锅内隔水蒸30min取出,叠在另一未蒸之药袋上,放于疼痛处,留置05~1h,1次/d,10次为1疗程,具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功。

 ⑤针灸疗法:针灸治疗本病,多从足太阳经和督脉选穴论治,还应重视足少阴经腧穴的选用,既要注意近部取穴,更应重视整体治疗,针灸治疗本病,当以补肾强腰,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为法。

 A体针:

 a寒湿痹阻型:取肝俞,肾俞,膈俞,风池,大椎,腰阳关,针用泻法, 1次/d,10天为1疗程。

 b湿热阻络型:取大椎,风池,腰阳关,肝俞,肾俞,环跳,合谷,针用泻法,1次/d,10次为1疗程。

 c肾虚督空型:取肝俞,肾俞,膈俞,阳陵泉,三阴交,委中,关元,针用补法,1次/d,10天为1疗程,每次留针15~25min。

 d肝肾阴虚型:取肝俞,肾俞,三阴交,关元,大椎,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1次/d,10次为1疗程,每次留针15~25min。

 e瘀血阻络型:取大椎,风池,肝俞,肾俞,环跳,阳陵泉,三阴交,针用泻法,1次/d,10次为1疗程。

 B耳针:

 a寒湿痹阻型:取腰椎,骶椎,肾,神门,交感,每次留针10~15min,隔天1次,3~5次为1疗程,以王不留行贴压,2~3天1次,轮换穴位。

 b湿热阻络型:取腰,骶椎,髋,交感,肾,肾上腺,每次留针10~15min,隔天1次,3~5次为1疗程。

 c肾虚督空型:取腰,骶椎,颈椎,胸椎,肾,肝,神门,每次留针10~15min,隔天1次,3~5次为1疗程。

 d肝肾阴虚型:取肝,肾,腰,骶椎,神门,交感,每次留针10~15min,隔天1次,3~5次为1疗程。

 e瘀血阻络型:取腰,骶椎,肾,屏间,神门,交感,每次留针10~15min,隔天1次,3~5次为1疗程。

 C灸法:

 取穴:同“毫针”。

 方法:常用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每次选3~5穴,灸10~20分钟或5~7壮,1次/d,10天1个疗程,间隔2~3天行第2疗程。

 禁忌:孕妇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推拿疗法:早期以和营通络,滑利关节为原则,后期骨性强直者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为原则。

 A患者俯卧,上胸部及大腿前分别垫2~3个枕头,使前胸及腹部悬空,两手臂屈肘置于头前,医者站于旁,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两侧,用擦法上下往返治疗,同时另一手掌在背部沿脊柱按压,按压时要配合病人呼吸,当呼气时向下按压,吸气时放松。

 B接上势,用指按法按压脊柱两侧膀胱经及臀部秩边,环跳,居髎等穴。

 C患者仰卧,用 法治疗髋关节前部,配合髋关节的外展,外旋被动活动,再拿大腿内侧肌肉和搓大腿。

 D患者坐势,医者站于后方,用 法施于颈项两侧及肩胛部,同时配合颈部左右旋转及俯仰活动,然后按揉或一指禅推颈椎两侧,上下往返数次,再拿风池及颈椎两侧到肩井。

 E接上势,嘱患者两肘屈曲,抱于后脑枕部,两手指交叉握紧,医者站于背后,以膝部抵住患者背部,再以两手握住患者两肘,作向后牵引及向前俯的扩胸俯仰动作,在进行这种背动活动时,患者要配合呼吸运动(前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俯仰5~8次。

 F患者坐势,将腰背暴露,上身前俯,医者站于旁,用肘压法施于脊椎两旁,再直擦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横擦骶部,均以透热为度,可加用热敷。

 辅助治疗

 ①药物治疗:见“治疗”部分。

 ②姿势治疗:活动期关节炎症状明显,应卧床休息,睡硬板床,颈部枕头应低平或不用,以保持颈腰部脊柱生理弧度,经常取俯卧位有利于预防脊柱及髋关节变形,1~2次/d,时间递增,腰椎弧度消失或僵直可平卧时背部垫一小枕,防止脊柱畸形形成,坐,站位时应保持挺腰,练习背靠墙站立姿势,以保持良好姿势。

 ③运动疗法:医疗体操是运动疗法首先选用的方法,主要有预防畸形,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伸肌力,改善肺功能等作用,常用方法有呼吸体操,脊柱活动度,背肌锻炼等。

 A呼吸体操:进行深呼吸练习能最大限度地扩张胸廓,促进膈肌运动,亦可进行腹式呼吸练习,气功疗法可增加肺活量,放松肌肉,全身入静,是很好的改善肺活量的方法。

 B背肌练习:利用徒手或器械均可进行背肌练习。

 C脊柱活动度练习:在“四肢着地”位进行脊柱活动度练习,亦可进行爬行练习,祖国传统医学中洗髓经为主的功法亦有良效,颈椎活动练习包括缓慢而柔和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动作,患者骑在椅上扭动,可增加胸椎旋转活动。

 D髋关节练习:可代偿腰椎功能,主要是髋伸肌和外旋肌的练习。

 E耐力性运动练习:病情稳定,可作游泳,登山,羽毛球及网球运动,可增强全身肌力,促进心肺功能,防止脊柱畸形。

 ④物理治疗:温热疗法可镇痛及缓解僵硬,超声波,音频可增强肌腱的延展性,在温热疗法后再给以运动疗法,对改善韧带及肌腱的挛缩有较好的效果。

 A温热疗法:用于消除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急性期不用),种类有:蒸气药浴,砂浴,蜡疗,红外线灯照射等。

 B电疗法:可用高,中,低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干扰电疗等。

 C超声波透人治疗:配合一些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中药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浸泡电子端棉垫等。

 ⑤推拿,针灸疗法:对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及关节肌性强直均可采用推拿,按摩等手法,解除肌痉挛,改善关节功能,针刺,艾灸穴位,对解除肌端炎症性疼痛效果十分明显。

 ⑥夹板及矫形器的应用:急性期可用夹板固定疼痛关节部位,但每天应卸下夹板几次,并进行关节活动;不严重畸形可使用矫形器。

 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进行穿着,排便下蹲,进食,洗漱,行走等训练。

 ⑧心理治疗:患者一般有自卑与悲观情绪,医务人员要同情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变化,安慰,鼓励,说服,开导使患者配合和坚持治疗。

 ⑨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滑膜切除术,骨切除术,关节固定术,髋关节成形术等。

 强直性脊柱日常预防方法:

 1、注意防范风寒,潮湿:本病的成因,与风寒湿等外邪入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平时注意预防范风寒,潮湿等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身体虚弱的时候,当季节变化,气候剧变的时候,要及时增减衣服;夏日酷暑或炎夏分娩,不可挡风而卧,居处潮湿或梅雨季节,晴天宜经常暴晒,以祛潮气,天晴时更宜打开窗户,以通风去湿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风,防寒,去湿,截其来路,是预防调养之良策。

 2、坚持经常锻炼:坚持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御邪能力,因“痹者,闭也”,风寒湿邪内留滞,痹阻气血而成,通过活动肢体,使全身气血流畅,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日久可达到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目的,但锻炼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切勿一次运动量过大,用力过猛,必须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必要时可请医生或有关人员指导,此外,寒冷季节晨练不宜太早,免受风寒,对疾病不利。

 3、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发生于人的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七情内伤可直接致病,亦可以,由七情内伤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亏损,抵抗力减弱,而易为外邪入侵,因此,避免情志过激或闷闷不乐,忧郁寡欢,保持精神愉快带来身体健康,正气内存,病安从来。

看了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方法的人还看:

1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疗法有哪些

2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特征

3 中药熏蒸配方

4 风湿病什么原因

5 腰痛的原因

 护士必备护理知识大全

 1、国际护士节是:5月12日

 2、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办地:英国圣托玛斯医院;中国第一所:广州

 3、现代护理学桑发展阶段: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4、护理学的任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5、护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6、护理工作方式: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小组制护理、责任制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

 7、护士素质的内容: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8、护士角色的功能:照顾者、计划者、管理者、咨询者、协调者、教育者、研究者、代言人和保护者

 9、现代护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人、环境、健康、护理

 10、人的基本需要:生理方面、社会方面、情感方面、认知方面、精神方面

 11、健康的概念:不仅没有躯体的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12、护理的概念: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反应。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4、压力的应对技巧:1、减少压力的刺激;2、正确认识、评价压力;3、减少压力反应;4、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15、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促进和恢复健康为目标,科学地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有

 计划地为护理对象提供系统、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方法。护理程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且具有决策反馈功能的过

 程。

 16、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17、资料的分类:主观资料、客观资料

 18、交谈法:1、交谈方式:正式交谈、非正式交谈;2、提问方式:开放式、封闭式

 19、NANDA确立的护理诊断由名称、定义、诊断依据、相关因素四个部分组成。

 20、排序原则:1、首优问题;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护理对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分析护理诊断之间是否存

 在相互关系,应先解决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考虑由此产生的结果;5、不要忽视潜在的护理问题

 21、医院的任务:以医疗工作为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

 研水平。同时做好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和计划生育的技术工作。

 22、抢救物品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23、急救物品完好率要求达到100%

 24、急救过程中医生未到,护士应做的:测量血压、给养、吸痰、配血、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

 压

 25、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凡口头医嘱必须向医生复诵一遍,双方确认无误后再执行,抢救完毕后,请医生及时补写医

 嘱和处方。急诊病人观察时间一般为3-7天。

 26、病区的物理环境:整洁、安静(白天病区的噪声强度应控制在35-40dB)(医护人员应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

 操作轻、关门轻)、舒适(一般病室的温度为18-22,新生儿及老年病室为22-24)(相对湿度为50%-60%)(每次通风时

 间为30min)

 27、特殊病人需留陪护人员,以便询问病人病史。

 28、平车以大轮端为头端

 29、卧位分为:主动、被动、被迫

 30、半坐卧位适用范围:1、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的病人,可减少局部出血。2、心肺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病人,减轻肺

 淤血和心脏负担。3、腹腔、盆腔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增进舒适

 感,有利于切口的愈合。4、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有利于病人向站立过渡,使其有一个适应过程。

 31、头低足高位适用范围: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2、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3、妊娠时胎膜

 早破,可防止脐带脱垂,4、下肢骨折牵引时,可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32、头高足低位适用范围:1、颈椎骨折的病人作颅骨牵引时,作为反作用力。2、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3、颅脑手

 术的病人。

 33、约束带分:款绷带约束(常用语固定手腕和踝部;肩部约束带(用语固定肩部,限制病人坐起;膝部约束带(用于固

 定膝部,限制病人下肢活动);尼龙褡约束带(可用于固定手腕,上臂、膝部、踝部)

 34、医院感染:指病人,探视者、医院工作人员等在医院活动期间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干扰或疾

 病。

 医院感染的3个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乙肝宿主。

 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病原体来源广泛,环节污染严重;易感人群增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

 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消毒灭菌不严格和无菌技术不恰当;感染连的存在;介入性诊疗手段增多;医院布局不合理,隔离措

 施和隔离设施不健全。

 35、清洁:清除物体表面的一切污秽,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

 消毒:清除或杀灭物体表面除细菌芽孢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物体上的全部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36、燃烧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法。

 37、无菌技术: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进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38、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7天;无菌持物钳和浸泡容器每周灭菌2次,干置的容器及持物钳应4-8小时更换

 一次。无菌容器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已打开的无菌溶液,如未污染,可保存24小时。打开的无菌包

 ,如包内物品一次未用完,在未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24小时。无菌盘不宜放置过久,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

 39、常用的漱口液有:碳酸氢钠溶液、醋酸溶液、甲硝唑溶液。

 40、洗发的水温在40-45℃;

 淋浴和盆浴的水温在40-45℃为宜;

 擦浴的水温在50-52℃;

 背部按摩的水温在50-52℃。

 41、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缺损和坏死。压

 疮的力学因素: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三者共同作用。

 42、压疮的`好发部位:1、仰卧位: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部。2、侧卧位:耳廓、膝关

 节的内外侧、内外踝处。3、俯卧位:耳廓、面颊部、女性乳房、膝部。4、坐卧位:坐骨结节。

 43、压疮的分期: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溃疡期。

 44、成人正常体温值:腋温:360-370℃;口温:363-372℃;肛温:365-377℃

 45、发热过程: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2、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

 平衡。3、退热期,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调节水平恢复至正常。

 46、异常脉搏:1、脉率异常(速脉与缓脉)2、节律异常(间歇脉与绌脉)3、强弱异常(洪脉、丝脉、交替脉、奇脉、

 水冲脉)4、动脉壁异常

 47、声音异常(蝉鸣样呼吸、鼾声呼吸)

 呼吸困难(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

 48、影响血压的因素:1、袖带过宽,袖带过窄;2、袖带过紧,袖带过松;3、肱动脉高于或低于心脏水平;4、视线低于

 或高于汞柱。

 49、医院饮食分类: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50、确定胃管在胃内的三种方法:1、胃管末端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2、将听诊器放于胃部,用注射器从胃管末端

 快速注入10ml空气,能听到气过水声。3、将胃管末端放入水中,无气体逸出。

 51、出入液量的记录内容:摄入量:饮水量、食物中含水量、输液量、输血量。排出量:尿量、粪便量、其他排出量。

 52、尿量:1、多尿:24h尿量超过2500ml者,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2、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

 17ml,常见于心、肾疾病和休克。3、无尿:24h尿量少于100ml或12h内无尿者,常见于严重休克和急性肾衰竭。4、膀胱

 刺激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常见于膀胱及尿路感染。

 53、尿的颜色分为: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乳糜尿。

 粪便的颜色: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暗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陶土色见于胆道梗阻,果酱样见于阿米巴痢疾和肠

 套叠,粪便表面有鲜血或便后有鲜血滴出见于直肠息肉、肛裂和痔疮,霍乱、副霍乱粪便呈白色“米泔水”样。

 54、灌肠注意事项:消化道出血、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病人禁忌灌肠;肝性脑病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准确

 掌握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灌肠时病人如有便意或腹胀时,应嘱病人做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55、药物的保存:1、易被热破坏的药物,需放置冰箱内保存。2、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需装瓶密闭保存,用后盖

 紧瓶盖。3、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装入有色密盖瓶中,置于阴凉处,而针剂类则应放在黑纸遮光的药盒内。4、易

 燃易爆的药物,应单独存放于阴凉处,远离明火,以防意外。5、易过期的药物,应定期检查,按有效期时限的先后,有

 计划地使用,避免浪费。6、各种中药均置于阴凉干燥处,芳香性药品应密盖保存。

 56、安全用药的原则:根据医嘱给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安全正确给药。

 57、注射原则: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交叉感染、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选择合适的注射

 部位、药液应现用现配、注射前排尽空气、注射前检查回血、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58、常用注射技术:皮内注射术、皮下注射术、肌内注射术(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十字法、连线法)(对2岁以下婴儿一

 般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臀大肌尚未发育完善,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静脉注射术(四肢浅静脉注射、

 股静脉注射术)

 59、药物过敏反应的特点:仅发生于用药人群中的少数、很小剂量即可发生过敏反应、与正常药理反应或毒性无关、一般

 发生于再次用药过程中、过敏的发生于体质因素有关。

 60、青霉素过敏的预防措施: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使用结果阳性应禁用、青霉素应现

 用现配、加强工作责任心。

 61、青霉素试验液每ml含青霉素G200-500U,用等渗盐水作为稀释液,注入4ml稀释。先锋霉素每ml含先锋霉素500微克,

 用2ml等渗盐水稀释。破伤风注射液每ml含破伤风抗毒素1500IU,取01ml,加等渗盐水09ml。

 62、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一卧二肾三氧四药物(激素、升压纠酸、抗组胺)五病情

 63、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物理原则。静脉输液的目的: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供

 给热能,促进组织修复、输入药物,治疗疾病、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改善微循环。

 64、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已知输入液体总量与计划所用输液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每分钟滴数=液体总量点滴系

 数)/输液时间min。

 65、输液反应: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

 66、静脉输血的目的:补充血容量、补充血红蛋白、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补充血浆蛋白、补充抗体、补体。

 67、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大量输血后反应(急性肺水肿、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其他反应(

 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以及因输血传播的疾病)

 68、冷疗的作用:控制炎症扩散、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减轻疼痛、降温。冷疗时间一般为20-30min。

 69、冷疗禁忌症:血压循环明显不良、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组织损破裂、对冷过敏者、禁忌冷疗的部位。

 70、热疗的作用:促进炎症消散和局限、减轻深部组织充血、减轻疼痛、保暖。时间同冷疗。

 71、热疗禁忌症:急腹症未明诊断前、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时、软组织损伤或扭伤早期、各种脏器内出血时、其他。

 72、表白采集原则:遵照医嘱、做好准备、严格查对、正确采集、及时送检

 72、危重病人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灰暗、目光黯淡、憔悴、精神萎靡。重点观察血压。

 73、意识状态: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74、危重病人直肠支持性护理:病区观察与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病人安全、加强临床护理、提供心理护理。

 75、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开放祈祷、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即ABC桑步骤。口对口呼吸的方法:仰面抬颏法、

 仰面托颈法、双手抬下颏法。定位法:双乳头线与胸骨中线交叉点。按压频率:成人100次/分钟。按压深度:成人胸骨下

 陷4-5cm。人工呼吸与雄伟按压比例:成人为2:30

 76、氧浓度和氧流量换算公式: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77、停用氧气时应现拔出鼻导管,再关闭流量表。单侧鼻导管插入长度,鼻尖至耳垂的2/3

 78、用氧安全: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指针降至5kg/cm2,即不可再用。

 79、洗胃的目的:解毒、减轻胃粘膜水肿、为手术或某些检查做准备。酒精中毒超过4h不采用洗胃法。

 80、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以互联照顾为主、尊重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注重心理支持

 81、死亡的标准:不可逆的深度昏迷、自发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

 82、死亡的分期: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83、病案记录的意义:提供病人的信息资料、提供教学与科研资料、提供法律依据、提供评价依据。原则:及时、准确、

 客观、完整、简要、清晰。

 84、医嘱的分类: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备用医嘱(长期备用医嘱、临时备用医嘱)

 85:护理病历:入院护理评估单、护理计划单、PIO护理记录单、出院护理评估单

颈椎病的正确睡姿

颈椎病的正确睡姿,颈椎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职业病,除了常规的医学治疗,颈椎病病人也要在睡眠方面做好自身保养,正确的睡姿能有效缓解并且,本文讲述颈椎病的正确睡姿。

颈椎病的正确睡姿1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经过治疗病情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单凭治疗还是不够的。颈椎病人要做好自身的保养。伏案工作的人,头颈不要长时间地扭向一侧,要汁意休息,让颈背肌肉放松。许多人睡觉喜欢侧卧伏卧,整夜的头向一侧歪着,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它使颈背部肌肉,颈椎韧带处于扭曲状态。

长期如此,会造成年轻人经常落枕,但较易恢复;而这些人到了中年,就会发生颈椎病。所以,睡觉时要注意枕头柔、轻,以平卧为主,侧卧要注意翻身,绝对不允许歪着头伏卧。 另附: 颈椎病人宜选择何种睡姿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颈椎增生从而直接或间接刺激或 压迫颈部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所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 由此可见,颈椎病的治疗方法纵然很多,但单凭治疗还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做 好自身的保养。

例如:经常伏案工作的科研、科室工作人员,头颈部不要长时 间地扭向一侧,要不停的更换位置,间断休息,一般45分钟左右就最好适当休 息一下,让颈背部肌肉得到放松,这样就可以相对减缓颈部的疼痛。 特别是睡眠姿势,应予足够的重视。 许多人睡眠时喜欢侧卧,或伏卧,整夜的头偏向一侧歪着睡,这是一个很不相 宜的习惯,因为头偏向一侧,颈部扭曲,会使颈部、背部的肌肉以及颈椎韧带 处于一种扭曲状态。

长期如此,将会经常发生落枕样症状,在年轻人还容易恢 复,但这些人到了中年就很容易发生颈椎病。已经患有颈椎病的人,更容易影 响颈椎的进行性病变,而加重疼痛等症状。 所以,患有颈椎病的人,睡觉时一定要注意枕头要柔软,不可过高或过低,要 经常调整,寻求最合适、最舒适的枕头高度和位置。头枕时需从头部枕到颈 部,不要只枕头枕部而使颈部悬空,并注意颈肩部的保暖。通常以平卧为主, 侧卧位时要注意经常翻身,最好不要歪着头俯卧。

很多人还有一个很坏的习惯,就是中午在办公桌上伏案午睡,各种姿势都有,但 统统不免使颈背部肌肉、颈椎韧带等处于扭曲状态,这不仅容易引发颈部疼 痛,而且还使脑部相对缺氧,进一步加重头昏、头痛、耳鸣、恶心等不适,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应尽量避免。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进行适当的自我防治, 则可预防发生或减轻症状,特别是睡眠的姿势应适当多加注意。

上面我们一起了解的就是关于颈椎病的睡姿了,对于这个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要求睡姿呢,因为颈椎病危险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平时的时候要注意起来,良好的睡姿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疲劳,而且可以帮助有颈椎病的人得到更好的休息,这样的话才不会太疲劳。

颈椎病的正确睡姿2

1、右侧卧位

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右侧卧位的睡觉姿势是可取的,因为右侧卧位能够减少颈椎的压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但是要注意,不能长时间的进行右侧卧位,一段时间后要变化一下,左右相互交替,才能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2、左侧卧位

采取左侧卧位的方式也能减少颈椎压力,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但是要注意,在选择侧卧位时,应经常改变侧卧的左右方向,不能长期的取一侧卧位,这样可能会使脊柱受力失衡,不利于颈椎恢复,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3、仰卧位

仰卧位是辅助治疗颈椎病的最佳睡觉姿势,因为这一睡姿能够更好的维持脊椎的自然弧度,利于病情的更好恢复。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对于治疗颈椎病更有效,实现健康更有保障。

良好的睡姿对于缓解颈椎病有很大的好处,尽量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的姿势睡觉,能够减少颈椎压力,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而对于俯卧位睡姿,颈椎病一定要避免,因为这种姿势对于颈部的平衡状态及生理曲度极为不利,而且还影响呼吸,是最不健康不科学的睡姿,必须要纠正。除了这一点之外,治疗颈椎病还要做好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彻底性的有效治愈,恢复健康生活。

关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俯卧位通气说法正确。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也推荐将俯卧位通气作为病情发展较快、重症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手段之一,所以是正确的。

(一)主治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共67个腧穴(图8-55),主要可以治疗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腰、臀、下肢后侧等部位的疼痛。

图8-55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二)腧穴歌诀

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目内赤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寸半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旁,大杼挟脊第一行,直下风门肺俞长,又厥阴俞与心俞,督俞膈俞俱一行,肝胆脾胃接三焦,肾俞气海大肠乡,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挟脊第二行,魄户膏盲神堂走,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仍胃仓,育门志室续胞育,二十一椎秩边扬,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到,委中合阳承筋乡,承山飞扬踝跗阳,昆仑仆参申脉忙,金门京骨束骨接,通谷至阴小趾旁。

(三)腧穴

1睛明

[取法]在目内眦外上方的凹陷中取之(图8-56)。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目翳、夜盲、色盲;急性腰痛。

[刺灸法]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

2攒竹

[取法]在眉毛的内侧端,当眶上切迹处取之(图8-56)。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口眼斜;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眼睑下垂;腰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治疗头痛和面瘫,可平刺透鱼腰。禁灸。

图8-56

3眉冲

[取法]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4曲差

[取法]在神庭旁15寸,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1/3与内1/3的连接点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5五处

[取法]从曲差直上,当入发际1寸处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视物不明;癫痫、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6承光

[取法]在五处后15寸,当五处与通天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视物不明、鼻塞。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7通天

[取法]在承光后15寸,当承光与络却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渊;颈项转侧难。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8络却

[取法]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之(图8-57)。

[主治]目眩、癫狂痫症;耳鸣、口、鼻塞;项肿。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图8-57

9玉枕

[取法]督脉旁开13寸,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取之(图8-58)。

[主治]头项痛;目痛、视物不明、鼻塞。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0天柱

[取法]在哑门旁开13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的外缘取之(图8-58)。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症;肩背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图8-58

11大杼(八会穴之骨会)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肩胛痠痛、颈项强急。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2风门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鼻塞、多涕;项强、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3肺俞(肺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吐血、骨蒸、潮热、盗汗;皮肤瘙痒、隐疹。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4厥阴俞(心包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5心俞(心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癫狂痫症、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心痛、心悸;咳嗽、吐血、胸引背痛;梦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6督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心痛、胸痛、气喘;腹痛、腹胀、呃逆。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7膈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隐疹。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8肝俞(肝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衄血;目赤、近物不清、眩晕、夜盲;癫狂痫症;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9胆俞(胆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黄疸、口苦、舌干、呕吐、胁痛、饮食不下;肺痨、潮热;腋下肿。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0脾俞(脾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完谷不化;水肿、黄疸;背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1胃俞(胃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胃脘痛、腹胀、翻胃、呕吐、肠鸣;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三焦俞(三焦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肠鸣、腹胀、泄泻、痢疾;腰背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3肾俞(肾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多、遗尿、小便不利、水肿;耳鸣、耳聋;咳嗽少气;腰膝痠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4气海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腰痛、腿膝不利;痛经、痔漏。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5大肠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方(约与髂嵴高点相平),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痔疾;腰脊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6关元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或频数、遗尿;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7小肠俞(小肠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59)。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多、疝气;小腹胀痛、泄泻、痢疾;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8膀胱俞(膀胱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骶骨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59)。

[主治]小便赤涩、淋浊、遗精、遗尿;腹痛泄泻、便秘;女子瘕聚、阴部肿痛;腰脊强痛、足膝寒冷无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9中膂俞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三骶后孔,当督脉旁开1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痢疾、疝气、消渴;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0白环俞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四骶后孔,当督脉旁开1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白带、疝气、遗精、月经不调;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1上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2次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疝气、小便赤淋;腰痛、腰以下不仁。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3中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不利;泄泻、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4下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小腹痛、肠鸣、泄泻、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5会阳

[取法]在尾骨下端两旁,当督脉旁开0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带下、阳痿;痢疾、泄泻、便血、痔疾。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图8-59

36承扶

[取法]俯卧位,在臀横纹中央取之(图8-60)。

[主治]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1~25寸,可灸。

37殷门

[取法]俯卧,在承扶与委中连线中点上,当承扶下6寸取之(图8-60)。

[主治]腰脊强痛、大腿疼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38浮郄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上方,当肱二头肌腱内侧,委阳上1寸处取之(图8-60)。

[主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9委阳(三焦下合穴)

[取法]微屈膝,在腘横纹外侧缘,当肱二头肌腱内侧取之(图8-60)。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拘挛疼痛或痿厥不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横纹当中,当肱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取之(图8-60)。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泻;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丹毒、疗疮、发背。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可灸。

图8-60

41附分

[取法]俯卧,在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2魄户

[取法]俯卧,在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项强、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3膏育

[取法]俯卧,两手抱肘,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吐血、盗汗;健忘、遗精;虚痨羸瘦;肩胛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4神堂

[取法]俯卧,在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满;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5譩譆

[取法]俯卧,在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咳嗽、气喘、鼻衄;疟疾、热病无汗;肩背痛、季胁引少腹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6膈关

[取法]俯卧,在平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饮食不下、呕吐、嗳气、胸中噎闷;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7魂门

[取法]在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胸胁胀痛、背痛;饮食不下、呕吐、肠鸣泄泻。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8阳纲

[取法]在平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9意舍

[取法]在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呕吐、饮食不下。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0胃仓

[取法]在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腹胀、胃脘痛、小儿食积;水肿;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1育门

[取法]在平第一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上腹痛、痞块、便秘;妇人乳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2志室

[取法]在平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遗精、阳痿、阴痛下肿、月经不调;小便淋沥、水肿;腰脊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3胞育

[取法]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之(图8-61)。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大小便不利、阴肿;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4秩边

[取法]在胞育直下,骶管裂孔旁开3寸处取之(图8-61)。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大小便不利、阴痛、痔疾。

[刺灸法]直刺15~3寸,可灸。

图8-61

55合阳

[取法]在委中直下2寸,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取之(图8-62)。

[主治]腰脊痛引腹、下肢痠痛、麻痹;崩漏、痔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6承筋

[取法]在合阳与承山之间,当腓肠肌肌腹中央取之(图8-62)。

[主治]小腿痛、膝痠重、腰背拘急;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7承山

[取法]在当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的交角处取之(图8-62)。

[主治]腰背病、腿痛转筋、脚气;痔疾、便秘。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8飞扬(络穴)

[取法]在承山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之(图8-62)。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痔疾;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图8-62

59跗阳(阳跷郄穴)

[取法]在足外踝后上方,当昆仑上3寸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头重;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60昆仑(经穴)

[取法]在跟腱与外踝之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61仆参

[取法]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癫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取法]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痛、眼睑下垂;癫狂痫症;腰腿痠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3金门(郄穴)

[取法]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4京骨(原穴)

[取法]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5束骨(输穴)

[取法]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66足通谷(荥穴)

[取法]在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的凹陷处,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67至阴(井穴)

[取法]在小趾外侧,距趾甲约01寸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刺灸法]直刺02~03寸;胎位不正者,可灸。

图8-6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326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