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又渴望被爱,对对方有很高的期待(往往不切实际)。在工作等外在方面非常认真,想通过外在表现被别人特别是是亲密关系对象认可,觉得这样别人才会爱自己。和恋人相处时常会感到纠结和矛盾,明知道某些事对亲密关系不好,但往往去做了。内心深处并不太想去亲近别人。当伴侣在身边,可能会觉得厌烦,不能温柔的对待伴侣。但恋人离开时,又因为内心的惶恐而想要去抓住TA,害怕被抛弃是回避的主要原因,有时会怀疑自己,担心自己不够好。焦虑和不安很少直接表达,多通过拒绝对方等方式来试探对方到底有多爱自己。一旦发觉关系受到威胁,就假装从没有依恋需求,把自己的感受埋藏起来,压抑它们,有时甚至自己都感受不到它们。
敏感,只能去赞美他们,一旦有意或者无意说了伤人的气话或没有注意好措辞,就会触发防御机制,他们就会逃开,所以当感情出现问题需要沟通解决时比较困难。等同于依恋人格理论书籍中的羞耻感,觉得自己有愧疚,害怕去面对对方,愧疚感越强,羞耻感越明显,让他们特别容易选择回避。
为何会形成恐惧型依恋类型?
根源常来自某个童年阴影或关爱缺失,被父母忽视的经历让内心建立起自觉防御机制。
是从婴儿期到成年的今天这么多年逐步形成的,已经是性格的一部分,要改善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与这类型的人相处?
一是强大的内心和稳定的情绪。不论恐惧型表现出逃跑还是抓取,都要告诉自己,这是他们爱你的表现,哪怕这个过程很煎熬,也不要表现出很大的情绪波动。用一种长时间的,让他们感觉舒服的,不远不近的方式去和他们相处,给他们安全感。
二是做好对方不会有太多正面情感回应的心理准备,并且尽量不要和对方提亲密方面的要求,以一种只看到对方的状态去相处,你对亲密的需求会给他们压力,而且就算你总是提,他们也难以满足你。
要做到这两点非常难,恋爱阶段就不容易,婚后更难。婚后的关系复杂的多,双方家人和孩子都会介入到关系中,恐惧型在恋爱中都会纠结痛苦,很难想象婚后的生活他们如何承受,特别是和孩子的依恋关系,虽然他们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且他们的伴侣也希望自己被好好爱,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压力,情绪不可能一直保持积极,这个时候恐惧型可能不能给予支持,反而会敏感的防卫,或者觉得和他们的高期待不符,甚至觉得对方是不是不爱了,要抛弃他们了,然后回避到自己的世界中,让伴侣承受不被爱的情绪煎熬。
恐惧型依恋的人如何治愈自己?
培养能稳定情绪的兴趣爱好,练字,摄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多与安全型的朋友交往,在安全型的人身边我们更容易感到安全和信赖,能很大程度降低焦虑,学习他们对待关系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回避。
自己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书籍,尝试治愈自己,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根据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的强弱,我们可以将依恋型人格分为4种:安全型、回避型、痴迷型、恐惧型。 所谓焦虑程度,即是当面对一个难题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悲观多一些还是平静多一些;回避程度,指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本能产生的要逃避的程度是多少。根据排列组合,即可得到以下4种依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安全型人格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痴迷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回避型人格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人格 第一、安全型人格: 大概50%-60%。是4种人格中最适合做恋人关系的,是最理想的状态。 第二、痴迷型人格: 极度恐惧害怕,当在开始一段恋情时候,会快速和另一半进入状态,但是缺点就是他们总是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 第三、回避型人格: 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反应冷漠,人性格独立,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拒绝和他人靠近,讨厌亲密关系,他们就是所谓的渣男和渣女。 第四、恐惧型人格: 人群中占比约4%。他们面对一段恋情的时候,常常伴随着很高的焦虑感,害怕另一半离开他们,但是当另一半试图亲近他们时,他们又表现出极强的排斥,冷漠对方,这样的心理是很矛盾的。 安全型人格适合和另一个安全型人格交往;回避型人格和痴迷型人格往往会相互吸引,相爱相杀,相互折磨,爱并痛苦着,一个是疯狂逃避,另一个则是疯狂追赶;最后,如果是倾向于恐惧型依恋人格的人,是很不健康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其他3种依恋人格的人交往,结果大都会不满意。 当然,心理学家只是将上述依恋型人格分为4个区间(没有绝对化),并不代表我们每个人可以对号入座,为自己贴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标签,我们内心的那个自己,远比当下的心理学理论要复杂的多。看心理学书籍、文章,并不是在里面找寻答案得出结论,好给自己套上一个所谓心理学名词,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行为套上了枷锁。 最后:其实是哪一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学家:为了自己,为了以后你要爱的那个人。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2 1、 主要有四种依恋类型:全依恋、回避型、痴恋型以及破裂型 全依恋: 他们的需求在小时候被完全满足,就会觉得人们都很善良并且值得信任,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回避型: 这类人的童年被父母忽视,你觉得别人不好,但觉得自己很积极并且只相信自己。 痴恋型: 痴恋型也叫矛盾型,你的需求没有被试试满足,你开始过于重视爱并且怀疑自己的价值。 破裂型: 破裂型是指孩子在混乱和暴力的家庭中长大,这些人一般都很受伤变得情感麻木,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这也叫做不安依恋。 2、依恋类型对生活的五种影响 1、感情 破裂依恋的人难以维持有意义的感情,因为他们会将童年不健康的模式延续到长大,寻找相似点是人类的本能,哪怕那个相似点是消极的,毕竟相似点就意味着舒适;回避型会犹豫与人亲近并且在长期承诺上有问题,担心被抛弃,他们会和对象保持距离,好在被抛弃前离开;相反,痴恋型人会极度渴望亲密关系,他们会紧紧贴在对象身边,依附在上面,由于不信任别人,他们会容易嫉妒、控制。 2、亲近的朋友关系 全依恋的人更加友善外向,很容易就能交上朋友;回避型的人则倾自己呆着,不和亲友走太近;矛盾型对于拒绝异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变成老好人,渴望社会认可和被受欢迎。 3、伴侣 不论亲子关系是不是很糟糕,我们会倾向于找到与父母类似的伴侣。回避型会找到容易忽视感情需求的那类人,焦虑矛盾则喜欢感情上不满足的伴侣,让自己成为全身心投入感情的人,实际上研究显示,回避和破解型更容易陷入含有暴力的感情。 4、养育后代 功能失调的家庭留下的伤痕是很难愈合的,能够很好地调解情绪的人,背后一般都有健康的家庭;回避型的人会长成情感距离很远的父母,不知如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会过于强调独立和自足,告诉孩子没有人会一直帮你;同时,矛盾型的父母最可能打压孩子,他们控制欲强、严格、过于强势。 5、世界观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值得被如何对待,期待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全依恋的人们外向,因为他们长大时就相信人的善良,他们可以轻松与人交往,自如面对亲密关系;回避型会很小心周围的人,充满怀疑,他们认为世界可能是一个冰冷且严苟的`世界;矛盾型觉得问题都是再自己,太粘人、自找麻烦、没有自尊等等,不断的寻求确认。 你的童年以及和父母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你,决定了你的想法,以及你对他人的态度。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你并不需要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你必须从自我入手,接受自己的缺点,且同时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你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也不是一无是处。当你遇到一件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后,你可以多给自己加加油,比如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的,其他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一定也可以。当你多感受过几次,自己以为会失败但是却成功的事情之后,你的紧张焦虑感就会慢慢消失。袒露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别人并不会因此看低你,反而会觉得你很有勇气,你也会收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依恋类型有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能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
依恋类型有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能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渴望与人亲密,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亲密,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饥渴,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关注和爱,对别人的负面评价非常敏感。
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独立,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内心期待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而表现出犹豫和抗拒,既想依赖又希望独立,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
可以很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值得爱,他人也值得爱和信任。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
渴望与人亲密,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亲密,很担心失去,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饥渴。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关注和爱。对自己的评价消极,觉得自己低价值、不值得爱。
总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赞许,寻求认同。容易感觉被误解和不被重视,对别人的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喜欢夸大负面信息,让自己更加焦虑。常处于怀疑、又爱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们常说的“作女”大多出现在这种类型。
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独立,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不需要对方为自己付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打算有所报答。出现冲突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望。人们常说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现在这种类型。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内心期待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而表现出犹豫和抗拒。既想依赖又希望独立。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怕被拒绝,或担心自己离不开对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又担心被抛弃,时常感到恐惧。
爱人不在身边时不安,爱人在身边又有点厌烦。在亲密关系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价值的证明感,追求平静与轻松。与爱人有冲突时,他们更喜欢以间接方式表达不满,如疏远冷淡。
他们也容易做“爱的逃兵”,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缓解内心的焦虑和被控制的感觉。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让他们表现得若即若离,总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因而,恐惧型最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
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依恋的机会。一般家庭环境生活的婴儿和学步儿都有父母的照顾,因此一般都能与抚育者建立依恋关系。但要注意的是现今双职工家庭中,婴儿和学步儿很多由祖父母辈或保姆抚育,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这些替代抚育者的频繁更换,则对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抚育的质量。通过录像技术观察记录和编码分析发现,“相互作用的调谐性”的交往模式能将安全型和非安全型的抚育方式区分开来。可形象地描绘为“情绪舞蹈emotional dance”,即母子的情绪交往跟跳舞一样非常合拍,母亲对婴儿的信息很敏感,能及时做出反应,对婴儿的照顾是亲切的、体贴的和周到的。
3、婴儿和学步儿的心理特点。抚育困难型的婴儿更可能发展为非安全型的依恋。研究表明,父母的抚育方式适合婴儿的气质特点,适合婴儿的需要,则带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婴儿都能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4、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对婴儿的态度、重大变故如父母实业、工作调动、婚姻危机和第二个孩子的出生等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从而影响依恋的质量。
文化也是影响因素,如德国的父母鼓励儿童独立性,导致回避型儿童比例(约35%)高于日本(约5%)和美国(约20%);而日本文化中婴儿很少有与母亲分离的经验,抗拒型的婴儿(约27%)则高于美国(约13%)和德国(7%)。
恐惧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型依恋,表现为对分离,抛弃的高度焦虑和对亲密的高度回避,其在依恋中最大的困难是恐惧感,是一种即渴望亲密又害怕靠近被伤害所带来的进退两难的痛苦。会有害怕分手,过度查岗等行为。
更像自卑式单身,你不是害怕这个感情你会失去,而是你觉得这个感情无法驾驭,核心的问题在于自卑。自卑式单身。顾名思义,就是遇到喜欢的人,第一反应是自卑,不敢主动去追求喜欢的人。
恐惧型依恋的人往往显得很犹豫。他们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十分害怕在关系中受困、受伤。他们总是会预想许多自己被抛弃、被背叛的可能性,有时候这种对被伤害的恐惧甚至会让他们宁愿长久孤独也不愿进入一段感情。
他们的犹豫有时还会表现为对亲密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在等待“对的人”,认为只要等到这样的人,自己就会不害怕被抛弃也甘心相互依赖。
当伴侣不在身边时,恐惧型依恋者会感到不安,但当伴侣回到自己身边时,又会感到厌烦。他们自己总是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徘徊,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分分合合的戏剧化关系之中。他们也总是试图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是感受和想法,害怕在伴侣面前暴露自己脆弱、依赖的一面。
不过我也不建议你贴标签,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1、首先继续努力做到更优秀,你不仅可以参加两个大型比赛,还可以有更多,越多的经验越积累你的自信,技多不压身,积极不会错。
2、尝试感情沟通,像你这样的心态,网恋,书信交友的方式可以是不错的开始,先建立自信和感情,再建立关系,这样自卑的压力会小很多。
3、优先考虑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孩,很多人都有一点自卑的,并不影响优秀,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孩更懂得珍惜,你就不要挑战难度去追太过于个性的女孩了。
依恋类型有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现在的依恋理论,采取的是四象限的分类模式,这个四象限在依恋理论系列的文章有更完整的说明。寻求依恋对象不断保证不会离开自己;有时候又和逃避依恋一样,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隔绝在外。
四类分别说明
安全依恋,顾名思义的就是,他们能够和依恋对象,建立起一段有安全感的关系。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如果从依恋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当自己有需要时,总能获得主要照顾者的响应,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个世界是温暖的。
如果从依恋理论来看,焦虑依恋的孩子,尽管需要经历不断地呼喊,主要照顾者终究还是会响应他们的需求。也因此,他们在面对主要照顾者的不理睬时,就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呼唤自己的主要照顾者。
对逃避依恋的人来说,他们在童年时期采取初级依恋策略时,依然无法得到依恋对象的响应,因此他们也会采取次级依恋策略。
矛盾依恋,在一些教科书上又称为紊乱依恋,它同时也是上文所说的恐惧型逃避依恋。他们同时有着高焦虑与高逃避的特质,有时候想要和焦虑依恋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