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讲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纳喀索斯。一天,他于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无心恋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终于憔悴而死,后来,心理学上便以纳喀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
一、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对其特征有如下定义: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5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二、心理分析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封自恋型人格的人写给医生的信,这是哈特考列斯(Hartocollis)在1980年的一篇报告中介绍的:
“如果我过分接近某人,我会产生彻底占有他的念头。我希望那人每分每秒与我在一起,可一旦他真的这样做,我又感到十分不舒服,因为我恐怕他会批评我,会不喜欢我……”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自恋型人格的自我中心特点。这种人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他们一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辞,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之他们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往往易在各方面遭受失败。
病案
“我是一名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从小学到大学,我一切顺利。大学毕业后,又被推荐上了研究生。但最近,我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我很难念完博士学位。
前不久,我写了篇论文。我认为那是篇很有价值的论文。我相信,它会在文学界产生极大的轰动,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写到2/3时,却很难进行下去。因为我的导师们对我的文章大不以为然,而且,还软磨硬施,阻碍它早日成稿。我知道,他们是在妒贤嫉能,他们怕我的文章出来后,自己脸上无光。其实,这正说明他们固步自封。不过,我会尽力而为,用行动证明自己能超越他们。
还有一件事令我苦恼。近来我严重失眠。常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本来平时和女友关系还可以,近来却很紧张,这些情况,不知怎么回事,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这是一位咨询者的来信。
为了更清楚了解这位青年,并尽可能给他一些指导,医生去了封信,约他来谈一次。
他是和女友一起来的,双方的谈话是从他那篇论文谈起的。一触及此,他便眉飞色舞,似乎正在万人会场上,慷慨陈词,表达自己的观点。
施治者:“你有孤独的时候吗”
求治者:“我一直在孤独中。不过,这没关系,我知道,有成就的人总是孤独的。”
施治者:“你和女友关系怎样”
求治者:“不怎样。和女人相处,只是一种调节剂,不会有太大的收获。”对此,他毫不隐瞒。
于是,施治者请他到外面稍等片刻,请他的女友进来,侧面了解一些情况。
据其女友说,在她以前,他曾结交过好几个女孩子,但不知什么缘故,谈的时间不长,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了。“我同他认识时间也不长,开始他似乎对我很迷恋,但不到两个月,便逐渐冷淡我。现在,我越来越受不了他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了。”据她说,他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连元旦联欢时,也没有人愿同他搭话,他也不理别人。
恰巧有个机会,施治者了解到这个研究生的其他情况,据反映他那篇被他吹成惊世之作的论文,后来勉强完成了,但他的导师和其他几位教授都认为,那是一篇平庸之作,既无新的见解,论述也不够全面。他的同学也反映,他这人极无涵养,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人相处,令人难以接受。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便会妒性大发,或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
上面那位研究生,就是一位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三、治疗方法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道:“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是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能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句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
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大之下,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于自恋者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使我们更倾向于将其非人化看待。根据DSM-4的定义,在社区样本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62%。
在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个体中,50%—75%是男性。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
概念介绍
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
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自恋型人格障碍 (又称NPD),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其特征是夸大自我重要性、过度地需要钦佩、同情他人感受的能力减弱以及人际剥削行为。
隐性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4种表现
遇见了,就快逃!!!
什么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
相比显性npd来说,隐性npd其实更不易被人察觉,因为他们非常会伪装自己,他们不仅是亲密关系里的黑洞、伪装达人;而且他们还极具表演性,千人千面,内心深处实则空虚,自卑。
1主动关闭社交通道
比起显性npd的左右逢源,大部分的隐性npd他们的性格其实是比较孤僻的,甚至没有朋友、没有交际圈。
他们之所以封闭交际的渠道,是因为当他们在交朋友中得不到自恋供养,反而会暴露自己交际能力低下的问题时,让自己自恋受损的话,他们宁愿关闭这样的通道。
2假装有内涵
虽然NPD有一种膨胀的自我重要感,容易夸大成就,并期望被承认为优秀,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有助于他们营造一种自信的形象。
但其实,他们的讲话是没有深度的,就算是有也好像模仿别人的观点,机械化且漏洞百出。他们也许会学习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观点或句子包装自己,但经不起推敲,在稍懂行的人面前就容易露馅。
3存在回避型依恋
大多NPD从小在冷漠、疏离没什么人情味的家庭中长大,他也同样延续家庭的模式,非常惧怕冲突。再加上他们根本没法承担责任,就选择逃避,一旦局面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落荒而逃了。
4利用他人同情心伪装自己
NPD与显性NPD不同,他们往往不会那么张扬,而是常常先通过强调自己的不好来获得别人的注意力。
但是他们的内在依然是自恋的属性,所以他们经常把自己包装成弱势方,包装成一个让人同情、让人怜爱、让人包容的一种形象,想利用你的同情以及拯救欲来获得你对他更多的付出。
遇见隐性npd人格该怎么办
如果你觉得在对方身边,很难真实的做自己,总是被忽略,被伤害,即使你和TA坦诚的交流也无济于事,你不要对TA心存幻想,也不要试图感化TA,而是放弃这段有毒的关系,做到心理和生理上远离TA。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成年人的世界,太多不易,好好爱自己,好好生活,或许才是对生命认真负责的一种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