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优裕的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精谙经史,擅长诗文。母亲王氏,亦为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格非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崇尚真情与个性的苏轼的影响,于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与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传统不同,这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三岁就能将歌吟熟谙在心;四五岁就读书认字,念念有词;六七岁就博览诸子百家唐诗宋韵。就这样,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的名字成为聪颖智慧的代名词。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
李清照的夫婿为赵明诚,两个人彼此欣赏。赵给她带来了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做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
李清照前半生虽说没有受过生计之苦,但是官宦门第中政治活动的耳濡目染,使她对国家大事也有所了解,并怀有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宋亡后,其辗转江南,倍受流离之苦,加之明诚病殁,更是雪上加霜。
李词根据婚前、婚后、南渡后时间分界线,三个阶段所抒写的内容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但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遵礼守规的大家闺秀,或家庭妇女,而是有了个性、气质、人格,有了生活理想追求的知识女性。
由如以上所述,李清照由于自身的天赋禀性、加之家庭教育熏陶、曲折的个人经历、自觉的艺术追求,她在词的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下就此作以简单论述。
1,锤炼语言见“本色”,清新淡雅显自然
古典诗词对遣词造句的要求尤为严格。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的造诣被公认是特别出色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形象,清新隽永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的词,语言虽经千锤百炼,却毫无雕琢痕迹,而以自然、本色的面貌出现。她还善于提炼口语,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李清照词在语言上的独特个性,在其代表作《声声慢》中得到了充分表现。这首词情真、意深、语新。姑且不论其它,仅就语言艺术而言,即令人叹为观止。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的如行云流水,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如《怨王孙》中“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1](以下文中所引李词语句不加说明的,均同此出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菩萨蛮》)……这些语言明白晓畅,让人觉得:“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即使在她奇句中,如“绿肥红瘦”(《如梦令》)“宠柳娇花”(《念奴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永遇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也不露斧凿之痕,反给人留下“人工天巧”、词家本色的天然美感“易安体”独特的语言风格。
词由民间转入文人之手后,成了所谓“艳科”,花间派人开了艳丽的词风,他们认为词应“镂玉雕琼,拟化工而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2]。和这种丽的审美观相反的是淡雅。艳丽属华美,有如牡丹、芍药;雅属素美,有如秋菊、春兰。虽各有特色,但填词尚雅,却大家名家所公认。李清照却把淡雅这种词风推向了一个所未有的高峰。她只用极寻常的词语写出典型的形象,绝的细节意义和深刻的内心情感,令人一读就懂,而又百读厌。她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词章,用的都是很平常的词语,“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牵牛织,莫是离中,甚霎而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宠柳骄花”(《念奴娇》)等,几乎全是口语,信手来,全无雕琢痕迹,但是细细品味起来,却又蕴含深意,言有情,自然天成,犹如鬼斧神工。做到了既生动又浅近,既然又淡雅。如“肥”、“瘦”二字,本来极为普通,简直平常不得了,缺少文学色彩,但一经李清照运用到《如梦令》中,就大不一样了。她把“肥”、“瘦”两个形容词巧妙地与“绿”、“红”搭配,并把“绿”、“红”两个形容词名词化,使他们由叶颜色、花的颜色变为直接代替叶和花的名词。不但形象地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而且十分生动传地表达了寂寞深闺中**怜春、惜春的细腻感情,做到了贴切又深刻,又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用日暮、溪亭、花等词语,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荷塘日暮图。又用“回”、“误入”、“争渡”、“惊起”等词组,渲染迷离动荡的悦氛围,把景、物、人、情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整首词都是人人易懂的浅近语言,却表现得清新隽永、自然天成。
有人称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返朴归真,李清照的语言无疑达到了这个境界。她的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的语言在其词中比比皆是,如“渐一番风,一番凉”(《行香子》);“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物是人非事事休”(《武陵春》)……李清照词淡雅自然这一特色,在她的《永遇乐》中体现得更典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情调低徊抑郁,愁苦凄凉,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和盛衰的感慨。在语言风格上是淡雅自然的,如“落日”是平常而自然的,“熔金”则雅;“暮云”是平常而自然的,“合璧”则雅;“融和天气”是平常而自然的,“香车宝马”则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是平常而自然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则雅。凡此种种,都说明李清照能把自然朴实的口头语言与色彩雅丽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浓淡相宜的淡雅自然风格,显示了女词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清照善于从平常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其高深的艺术造诣,浅近中显现精美的文采。李清照词中的语言看起来寻常,实际上却颇具功力;读起来似乎朴素,但却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酒精太浓,不能饮用,而白开水,也淡而无味,李清照的语言却浓淡相宜,将清新与朴素,自然与淡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李清照词语言艺术的可贵之处和魅力所在。
2,追求韵律美,富于节奏感
在李清照的《论词》六条标准中,批评前人苏轼等作词为:“皆句读不葺之诗而,又往往不谐音律者。”[3]即她自己认为协律是主要的一条,在她的词作中也充分地表现出这个特征。
她的《如梦令》词的用韵,抑扬相间,传情而动听。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哪怕在这方面她也用心炼字,做到上去递换使用,像“骤”、“酒”、“旧”、“否”、“瘦”,抑。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作中,运用叠字的句子约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摹形状景物的,如“寒日萧萧上寒窗”(《鹧鸪天》),“淡云来往月依依”(《浣溪沙》),“萧萧两鬓生华发”(《清平乐》)
另一类是抒情表意的,如“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等。尤其是《声声慢》中运用的叠字,达到了奇绝的妙境。为了便于分析,现将全词引录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一开头连用 14 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女词人用有限的文字,抒发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显现了她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其中“寻寻觅觅”四字是由舒徐的音调转入急促的音调,“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0 个字,又由舒徐转入急促,从而形成高下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把人物感情上的波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作者似乎是特意运用这种吞啮抽泣的音调描写忧郁恍惚的心情;同时让这种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以烘托这种心情。真可以说是深得音律之妙。
“寻寻觅觅”,突兀而起,反映了她后期孤独寂寞、精神恍惚的情态。女主人公像丢了什么珍爱的东西一样,东寻西觅。这“东西”可能是她前期的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可能是她心爱的文物书画,也可能是昔日中原的盛世气象。“寻”、“觅”两字作重叠,家国衰亡的双重打击的剧痛和不堪忍受的哀伤、孤寂,便极其概括、形象、委婉、含蓄地全部表现出来了。词人似乎想“寻觅”回一点什么来慰籍孤痛的心,但环顾四周,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由外而及内,仿佛内心也无依无靠、倍觉冷清,因情取景,因景生情,情与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委婉含蓄、曲折蕴藉。“凄凄惨惨戚戚” 六字纯粹是写内心的感受,“凄”、“惨”、“戚”三字的涵义本来很相近,再加上各自重叠构成一句,则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加强了抒情性。环境的凄、冷、清,内心的凄、惨、戚,种种心理情绪一泻如注,真是声声泪,字字血,一字千钧。以上十四字七组重叠,一气呵成,细腻婉曲而又浑成一体,构成心理描写的绝唱!浓厚的悲凉氛围一开头就笼罩全篇。词的下阕结尾处,又用叠词“点点滴滴”,与开首十四字遥相呼应,气势贯通。遣词造句精炼,准确,传神,并且富有节奏感,音律美。
在李词中以叠字、重笔来描述环境,表现心境的不在少数,不仅有利于展现其难以言表的情怀,更有使词自然流动,增加了词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如《行香子·天与秋光》中“凄凄惶惶”,“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都有着同样的艺术效果。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概而言之,其声调特点约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加倍衬写自己的感情。如开头的十四叠字及后面的“点点滴滴”,都很形象而准确多层次地展现了自然景象以及作者的情怀。
其二是舌音与齿音交相重叠,自然的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迷茫。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未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其三是特别的韵位安排:韵位的疏密与所表达的感情的起伏变化,轻重缓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抵隔句压韵,韵位排得均匀的它所表达的感情都比较舒缓:句句压韵或不断转韵的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急促。“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共协八平,首句“觅”,后面的“第”共协二仄,作为主韵;“清”、“心”、“窗”、“昏”共协四平,“损”加协仄音;“侯”、“酒”、“雨”换协三仄。这首词韵位非常复杂,对划分起伏,调节情感,起着极大的作用。因主韵的韵位大多隔句压韵,它所表达的情感比较舒缓,而平韵也宜于表现幽咽感伤的情绪。宾韵就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以影响于整体的幽咽哀怨,若断若续的愁苦心情。
3,善用经典故实,写景含蓄,抒情蕴深
李清照在《论词》里曾批评贺铸的词里少典重,说明她自己正是自觉地追求以典重为美的风格。事实上,李词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
《小重山》中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长门”和“长信”一样都是汉宫名,在诗词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金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词,而相如为文,以语主上,陈皇后复得幸。”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此典的由来和寓意。
赵明诚远游,分别两三年,李清照引薛词首句入文意在以冷落的“长门宫”隐喻自己曾经寂寞独守空闺。虽然李清照并非因妒被打入冷宫,然而赵明诚的出游使她深闺独居,其寂寞、愁闷与悲凄是有相同之处的。又一度春草青,红梅开,在这个洋溢着盎然春意的美好时节,抒情主人公苦闷孤寂的心情也开始明朗起来。她现在似乎得到了明诚归来的信息,就像春汛一样令人振奋,欣慰。清照引全句入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一面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早春景象,一面隐含独处索居的寂寞愁思,真是妙趣横生,更饶风趣。
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下阕“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人”源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此特指离家远行之人——赵明诚。“烟锁秦楼”即烟雾封锁秦楼之意。《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风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尾。公为做风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去”。全句是说心爱的人已经远离家乡,烟雾封锁了我的住处,红妆空帷,孤凄难耐。曾经的夫妻和鸣已经成为梦中故事。此处用典,使爱情更具浪漫色彩,表情益加绵婉。
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以《鹧鸪天》为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自是花中第一流”道出了其内涵的隐情。李清照曾因感于项羽伟人气魄写下了“尘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诗,这虽然是表达了其对南宋朝廷在劲敌面前软弱、退缩、卑下,屈膝求和的政治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但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她的人生观。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她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做一个英雄豪杰,万世流芳。
李清照对花卉的欣赏同样反映出她的审美观。桂花隐于叶丛几乎不可见,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绰约的姿态,然而它浓郁的芳香足以让行人止步,去追寻它的芳踪。李清照观人赏花的标准不甚注重外表之美,却很重视内在的因素或灵魂之美。她之所以极力赞美“桂花”,不是因为它的绰约娇艳,而是因为它永存特殊浓烈的芳香,这也是其本人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作品通篇没有写明其的人生目标,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桂花的“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香留”既而推测“傲雪寒梅”“斗霜秋菊”也因略逊桂花一筹,对之妒,为之羞。“妒”“羞”本是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情。梅、菊本无情感,其采用一种拟人手法,表现出居心叵测的人对精忠报国,有所建树的人嫉妒,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大的人,也会感到自惭形秽。“花中一流”者众,“冠中秋”者寡,桂花不仅因淡雅轻柔的芳香居花中一流,更是仲秋开放,居群芳之首,用语精确严密。
最后以议论收束全篇,对桂花未被文人骚客称赏而鸣不平。通过议论赞美花,使主题深化,并有余音绕梁之感,耐人寻味,意味深远。
4.巧妙构思,造境新奇
李清照词作的构思独具风格,奇巧曲折,含蓄委婉。她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小词先写昨夜风雨袭来,闺房中酒醒的女主人担心庭院中的海棠花已经遭到了风雨的摧残,于是急忙询问来为她卷拢珠帘的小侍女: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呢?可是小侍女的态度却十分的淡漠:大概没什么事情吧,海棠花依旧还是老样子。这当然不是女主人心里所想,她自然难以心平气和了。语气十分紧迫与不满,从中也曲折地透露了女主人对海棠花的十二分怜惜与珍爱之情。
再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事事休。
词人晚年,国破家亡,流离颠沛,晚境是十分悲凉的,她想找个人来倾吐衷肠,可是,还没有开口便先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终于没有说出口来,想去双溪泛舟,借景消愁,却只恐借景消愁愁更愁,更加难以排遣心中这些惆怅了,“真是欲语难语!欲游难游”,凄婉哀绝,波澜跌宕,极尽吞吐之能事,收到了曲折跌宕的艺术效果,正如司空图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4]
李词除却南渡前少有的几首反映青春生活的词篇外无不贯穿着“愁苦”与“思念”。巧妙的构思,为其表情达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武陵春》为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景,然此景非往景。狂风扫百花,尘中有余香,一副凄惨衰败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此刻什么样的心境已可见一斑。“日晚倦梳头”主人公出现在大家面前,太阳已经高挂天上,慵懒无聊蓬头乱发的中年妇女,何事忧伤“物是人非事事休”,直抒胸臆,这是“欲语泪先流”的原因。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发出“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委婉含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换头一转,但笔断意未断,如此浓愁何不借春光美景来驱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锋又转,恐怕双溪春光明媚,撑船泛游也难遣自己的情愁。一个物化的“愁”字,变精神为物质,并赋予它重量,使人感觉更强烈。
此词上片景中有情,缘情布景。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一副惨景、一种悲情起句;缘何悲,愁何状接承;下片换头一转,笔断“经”未断,欲借景驱愁,末两句又一转“愁”,清浓郁无法驱散。波澜跌宕,吞吞吐吐,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5,女性视角,感伤情怀
李清照多选与女性相通或相关的事物入词,表现这些题材时,又往往使景物体现主人公的眼光。其中歌咏花卉的词作十多首,是因为花卉与女性不论从外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像写梅的《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咏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菊花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咏桂花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这些花卉入词,浸注了女词人观察事物、摄取对象的审美情感。她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写到:“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以女性的敏感怜惜梅花难以经受风雨践踏摧损,在她看来,梅花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于是对花一般的必然命运的深切同情成为她关注的焦点。
李清照在写这些花时,喜欢以人喻花或以花比人,使花富于女性美的特征,使人具有花的神韵《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柳眼梅腮”,以少女喻梅花,引人遐想;《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首句:“红酥肯放琼苞碎”,用形容女性的字眼来写梅花花苞的美好。
除过选择题材,表现题材的角度除了对花卉情有独钟外,值得一提的是她词中涉及许多闺中妇女的服饰,穿戴及起居细节,通过这些东西的描绘,透露出词人心灵的信息《点降唇》 (蹴罢秋千)中的“袜划金钗溜”,传递出惶促不安的微妙心理。《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中的“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通过衣上花绣抒写念旧情怀;《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写烛光照映下她头上插戴的凤钗以及凤钗上的装饰物的美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些生活服饰的细节描写,很充分地体现李清照词的闺阁气。
李清照的哀国词感伤意味更浓。“靖康之变”对于很多宋代词人来讲,是件颇为“突然”的事。因此,在缺乏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这一猝然而沉重的打击,他们所发出的呻吟之声,便是十分痛楚而低咽的。其时,最能表达这一时代所普遍存在之哀伤情绪的词人,就非女词人李清照莫属。这些词虽然同时伴随着善于概括富有哲思的特色,但作品的感伤色彩却并未冲淡,反而酿出了更强的感染力量。如下列词句: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永遇乐》)
这些词句多写亡夫丧国后的悲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恋,但这里面更包含了许多超出个人之外的对于国势的忧伤,对于乡关的思念。这些“感伤”正是她内心深处爱国思想的一种隐约而自然的流露。这种“感伤之音”表现最为充分的便是她的那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里写元宵节时的感受,将“中州盛日”与“如今”对照,饱含沧桑之感和家国沦亡之痛。上片运用侬丽的词语,描绘了一个辽阔深邃的场景,用以表现苍茫愁惨的情怀。下片回忆中州盛日的欢乐情景,细加描绘,以乐衬悲。又以苦涩语结尾,既表现词人坚强的生活意志,又因强作欢态而愈显悲哀。往事容易唤起人们深切的追忆,美好的回忆更能萦人心怀,而因祖国沦丧而葬送的美好生活更是使人揪心难忘。血泪的词章,凄楚的忧伤,反映出时代动乱、社会衰败沉积在内心中的戚苦。而这恼人的痛苦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甚至跨越人的有限之生,怎能不惹人伤感万分呢?于是哀国的痛苦激起了感情的洪波,创造了具有悲剧美的意境。
哀别、哀情、哀国是体现李词感伤美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这些词风格沉郁悲凉,具有浓厚而又含蓄的意境,较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的晏殊和“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柳永来说,其思致情调都是决然不同的。李词的感伤是建立在事件的基础上,择取凄厉哀婉的意象,寄寓强烈而又外露的情感,合成一种能冲击读者感性体验的感染力量,而表现出具有感伤美的感伤内涵。
总之,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她的某些思想品格也至今仍有光彩。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但作者从自己的个人经历、情感脉搏中,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从其词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李清照由于自身独特的天然禀赋、家庭熏陶和曲折经历,使她的词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正是由于如上所述的,其鲜明高绝的艺术表现力。
zhua zai
#教案# 导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 人!你这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 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
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3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圈点文中关键词句,总结出咬文嚼字的实质和方法。
2、结合语境,探知字句含义,严谨的推敲、运用语言。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古代有个将军老吃败仗,他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臣……屡战屡败……”他的一个谋臣看了后,把奏折中的“屡战屡败”这四个字稍稍改动了一下,变成了“屡败屡战”奏折呈上后,那个将军不但没有被皇上治罪,反而受到了皇上的嘉奖,那么,皇帝嘉奖将军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不放弃,越挫越勇,为国杀敌不顾个人安危荣辱,在连连败北的情况下仍坚持奋勇杀敌。
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精妙,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就会不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语言文字的文章,《咬文嚼字》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朱光潜,我国的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咬文嚼字》这篇随笔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奋斗不息的精神。
字词梳理: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没镞、岑寂、蕴藉、付梓、尺牍、下乘、倒涎
“咬文嚼字”在词典中的含义和在本文中的含义: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形容卖弄才学
(3)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既然这个词在词典中的含义是带有贬义的,作者却它作为自己的观点,可见作者有自己的道理和想法,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语句,说说“咬文嚼字”在本文中是指什么?作者赋予了“咬文嚼字”什么样的新意呢?(用原文回答)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咬文嚼字”在朱光潜先生这里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作者在这里贬词褒用,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联想到的或是自己通过预习搜集到的一些有关于语言文字锤炼的诗句或故事。
3、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为了给我们说明咬文嚼字这个问题,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分析讨论:
(1)郭沫若改台词
(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是单纯的叙述语。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憎恶的情感。
说明的道理:同一种改法,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去改,应分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进行修改,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后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欧阳修原本将《醉翁亭记》开头写作:“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用了几十个字,后来改定,仅“环滁皆山也”五字。
这一句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示例。
说明的道理: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情感。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
(3)韩贾“推敲”
对于推敲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作者是如何咬文嚼字的,他对于二人的推敲故事有着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也运用这种精神对诗句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的道理:无论用哪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关键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文字是否更漂亮华丽也不是评判的标准,而是词句是否合乎情感的表达。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就不同。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4)苏轼写诗
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正负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正面:点石成金
负面:陈词滥调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道理: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更加丰富、有蕴藉
(5)套板反应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王嫱、西施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别离都是“柳岸霸桥”……
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一事物立即联想到套语滥调;弊端是束缚了语言创新,是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
4、深入课文、体悟探究:
《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告诉了我们哪些品味语言的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总结,分析要有理有据。
质疑的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创新的精神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北宋哲学家张载也说“学则须疑”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都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比如,推敲的故事已经早有定论,可是作者却却持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番道理,由此可见,先生是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精神的,只有敢于怀疑,善于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
5、拓展训练——咬文嚼字的运用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思考: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四、教学总结
那么我们在用词时遵循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是不是看这个字是否能准确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原句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文字的推敲,实际上就是意味,意境,思想感情的推敲,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管大家不管大家填的是怎样的字,只要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努力思考,努力创新的精神,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好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坚持下去,继续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身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意蕴美、创新美。
五、作业布置
咬文嚼字的运用
相传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他的妹妹苏小妹,黄庭坚在一起赏画,评文论诗。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小妹说:“如果在这两句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
请同学们在四字句中间各添加一个字更好的表现诗句的意境。
4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给学生们上的是高中必修五第三单元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反思,由于这是一篇文艺随笔,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故事形式导入课文,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讲述联想到的或是通过预习搜集到的一些有关于语言文字锤炼的诗句或故事。同时对他们的讲述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成为教学的热情参与者,在拓展训练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学生们表现出的热情与智慧让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5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二、文学常识
咬文嚼字,也许有的人认为是语文学习中的事。其实,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对所学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推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从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点字词
深恶痛绝:(shen wu tong jue)厌恶、痛恨到极点。
锱铢必较:(zi zhu bi jiao)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较:计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比喻气量狭小。
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索然无味:(suo ran wu wei)形容枯燥乏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四、内容赏析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
第四段,描写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
第五段,强调更改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服务的。
第六段,强调阅读和写作。
第七段,对“误用”而生流弊的条分缕析。
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
咬文嚼字”是一个 成语 ,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 文章 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一些好的文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心;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3、训练咬文嚼字,学以致用。通过拓展迁移,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 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训练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作者
简介
三、课文
研习
教学过程 一、猜 对联 导入 林则徐巧对主考官 (幻灯片1显示)
林则徐小小年纪就参加科举考试,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累,便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场时,主考官以其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以父作马;这使林的父亲羞得面面红耳赤,怪难为情,可是骑在父亲肩膊上的小子可真不凡,他眼睛一转,马上对道:“ ”。由上联的贬到下联的褒,色彩逆转。其父见儿子不仅解嘲了,还深知为父的希望,喜不自禁。主考也很满意其对,放他入场。
你能猜到小林则徐对的下联吗
望子成龙。这四字,看来似平易,却言简意丰,褒贬逆转,意蕴也与上联相去甚远。
我们要想达到知文明义、出口成章的地步,就要对文字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幻灯片2显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从中会受很大启发。
二、师生明确《学案》文学常识1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三、把握主要内容,理清 议论文 的观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
请简要概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举这些例子想说明哪些观点(交流《学案》中内容感悟第三题)
教 学 内 容
激趣导入
介绍
检查预习
点拨
教师活动
思考
了解
回答
合作交流
比较不同
学生活动
四、自主
探究
总结
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幻灯片3显示)
实例
道理
角度
郭沫若改字
炼字的重要性
情感不同(句式)
王若虚改《史记》
文字表现
思想情感
意味不同(字数)
韩愈改诗
更动文字就
更动了情感
意境不同(字眼)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义使文章色
善用联想
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误用联想意义造成流弊
套用滥语
全无新奇
同学们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并得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体现出论文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密切相关,相互对应的。
四、你在《学案》中筛选哪些文句作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原文第三自然段:在文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二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来考考各位一个 歇后语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当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只很有品味的小老鼠!
例子一:展示四个字:“中”“国”“在”“吃”。请各位调整字词顺序,表达以下三种意思:
1、食 文化 在中国,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吃在中国
2、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中国,是品尝美食的 -----在中国吃
3、讽刺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是国家的蛀虫
---在吃中国
同样四个字, 短语 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在中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子二:贵州人、湖南人、四川人的饮食习惯,都比较喜欢哪种口味 辣,那到底谁是最重口味的,咱们可以通过每个省份的描述可知:
湖南人自诩:辣不怕;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
请各位判断一下,哪个省份的口味最重贵州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有辣椒,嗜辣如命,哪天没有辣椒,可能就会心慌意乱、形容枯槁。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见,有时候,文字的排列组合不同, 句子 的意义不同;有时候,同一句话,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写作时,要学会字斟句酌,这便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
二 、作家作品。
首先知人论世,了解一些作家作品,朱光潜,听说过没上学期名著导读《谈美》,回顾一下,《谈美》是以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政治等问题。是一本议论美感修养的文艺理论学著作,因此,朱光潜被称为“美学老人”。咱们看看,这位“美学老人”,是怎样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三、信息筛选。
(一)明确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大家认为它是褒义还是贬义贬义:“死抠字眼,卖弄学问。迂腐。掉书袋。”请学生说成语的意思!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的积极意义,咱们看,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定义的阅读第三自然段。
与其说是“咬文嚼字”,不如说是字斟句酌,这是做学问必备的一种态度严谨、步步留心的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咬文嚼字”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出门沽酒时, 大雪 纷纷扬扬,施耐庵用了一个什么字使得境界全出呢
“紧”。《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为何
学生讨论明确:
“紧”好处:
1、生动朴实的写出大雪纷飞、紧凑。
2、渲染出气氛的紧张,主人公命运前途未卜。所以,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正如朱先生所说,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因为文字它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咱们现在明白,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就是一种“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那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请各位同学在文中找一下。
定位在总结性的语段当中,齐读最后一段。告诉我,“咬文嚼字”的意义是
明确“咬文嚼字”的意义:追求“艺术的完美”,尽善尽美。我们讲,言由心生,有的人说话也好、写作也罢,想的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所谓的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这是因为你没有仔细地咬文嚼字,本课我们着重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咬文嚼字!怎样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提问:班上有位同学,有个坏毛病,就是特别爱迟到,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很生气地准备批评他,你们挑选以下两种句式:哪个语气更强烈!更适合批评人:
A、你是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B、你这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原因。
阅读1、2自然段,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所以在批评人时,这句感情比较强烈!
结论:事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别说咱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大部分都是精益求精,苦心孤诣之人,有诗词为证:
202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三
教学设计与 反思
课题: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2 提供者:张卫东 单位: 永胜县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 随笔 ,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焦文饺子的精神,刻苦自勉,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 课前预习 ,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诗歌背景;
2、品味文中的妙语佳句,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过程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一年级的 语文学习 ,学生储备了议论文学习的相关要素,也具备了理解一般 散文 的能力。但是存在“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的问题;并且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高二学生没有了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容易出现倦怠心理,能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提到的相关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加入了很多趣味性强且能够体现主旨的句子和 故事 ,以“初读——精读——探讨——总结”的方式,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把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请你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认真思考
交流不同意见 通过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结合课本上的相关介绍,了解作者,并做好补充。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信息筛选
1、什么是“咬文嚼字”
解题: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的意思是: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通常是贬义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第三自然段“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梳理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考,翻阅词典
查阅资料
回答问题
在原文相关文段寻找答案,并作出圈点勾画
思考作者赋予这个词新的意思的用途
梳理全文
做好相关记录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词义,同时明确作者赋予这个词的新意。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理清文章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阅读1—3段,找出本文的基本观点。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活动:请用“酒、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组话,各自的意味是什么
酒好喝——酒的味道不错
喝好酒——要喝质量好的酒
酒喝好——劝客人开怀畅饮
喝酒好——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
好喝酒——酒的质量不错,可以放心喝
好酒喝——批评一个人是酒鬼
通过以上练习总结出语言表达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什么
明确:句式不同,句子包含的感情不同。
分析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1)婵娟骂宋玉说: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石秀骂梁中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
(3)《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4)郭沫若: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思考:比较这组句子, 说说 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通过“你这” “你是” “你有”的比较,说明不同句式的句子包含的情感不同。关键看哪一个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学就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的。
(二)阅读第4段,读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选段,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改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思考: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 阅读第5段,分析“推”和“敲”的故事。
思考: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意境,分析用“推”和“敲”各自有什么效果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小结:朱光潜先生举上面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人们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在受到挫折时有效地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常见的方法有:
其一,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的”、“事情并不像我相象的那么糟”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其二,放松调节。
还可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放松调节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
呼吸调节也是放松调节的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
其三,想象调节。
受挫心理调节能力并非要等到受挫后再来培养,而是在平时就要训练。想象调节法即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挫折情境和紧张的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想象调节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学会有效的放松;其次把挫折和紧张事件按紧张的等级由低到高排列出来,制成等级表;然后依据等级表由低到高逐步进行想象脱敏训练。
自我心理调节的七种方法
1.倾诉
倾诉可取得内心感情与外界刺激的平衡,去灾免病。当遇到不幸、烦恼和不顺心的事之后,切勿忧郁压抑,把心事深埋心底,而应将这些烦恼向你信赖。头脑冷静、善解人意的人倾诉,自言自语也行,对身边的动物讲也行。
2.旅游
当一个人心理不平衡、有苦恼时,他应到大自然去。山区或海滨周围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阴离子。阴离子是人和动物生存必要的物质。空气中的阴离子越多,人体的器官和组织所得到的氧气就愈充足,新陈代谢机能便盛,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增强,有利于促进机体的健康。愈健康,心理就愈容易平静。
3.读书
读感兴趣书,读使人轻松愉快的书,读时漫不经心,随便翻翻。但抓住一本好书,则会爱不释手,那么,尘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会抛到脑后。
4.听音乐
音乐是人类足美好的语言。听好歌,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会使人心旷神怕,沉浸在幸福愉快之中而忘记烦恼。放声唱歌也是一种气度,一中潇洒,一种对长寿的呼唤。
5.求雅趣
雅趣包括下棋、打牌、绘画、钓鱼等。从事你喜欢的活动时,不平衡的心理自然逐渐得到平衡。“不管面临何等样的目前的烦恼和未来的威胁,一旦画面开始展开,大脑屏幕上便没有它们的立足之地了。它们隐退到阴影黑暗中去了,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工作上面。”伊丽莎白就是通过画画治好了忧郁症。
6.做好事
做好事,获得快乐,平衡心理。做好事,内心得到安慰,感到踏实;别人做出反应,自己得到鼓励,心情愉快。从自己做起,与人为善,这样才会有朋友。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你的手,施一份关心给人。仁慈是最有价慎的品质,你不可能去爱每一个人,但你尽可能和每个人友好相处。要热情,缺乏热情,一事无成。
7.忘却
忘却也是保待心理平衡的好办法。忘记烦恼、忘记忧愁、忘记苦涩、忘记失意、忘记昨天、忘记自己、忘记他人对你的伤害、忘记朋友对你的背叛、忘记脆弱的情怀。忘记你曾有的羞悔和耻辱…这样你便可乐观豁达起来。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对于荣辱、富贵、贫穷、诽谤、嫉妒、酸楚等社会附加物,一笑置之,那么你就得到解脱了,心理就平衡了。忘却有害无益的人和事吧,保持心理的平衡。
自我意识调节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控制情绪的变化。如一个人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以及角色意识等均可对情绪起到调节作用。因此,当自我意识失去控制时,就需要借助外力进行调节,使自我意识水平保持最佳状态,只有提高自我意识的支配能力,才能保证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从而发挥正常的自我意识的功能。
情感调节
大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常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难以释放出,就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因此,要学会情感调节,使不良情感得到转化,即将不良情绪带来的能量引向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行动。如把大学生充沛的精力与丰富的情感引导上升为自我教育的动力,多组织大型集体活动,以此调节他们的情感。
语言暗示调节
语言是人们用来彼此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大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不断丰富,他们具有独立思维、独立意识能力,因而通过科学的运用语言暗示,可解决一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理智调节
大学生往往好强气盛,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现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每当此时,思维变得狭隘、情绪难以自控而失去理智。因此,大学生要学会理智调节,无论遇到什么事件,产生什么情绪,都要唤回理智,用理智的头脑分析并进行推理,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注意转移调节
转移注意力在心理保健中是必不可少的,当你心绪不佳,有烦恼时,可以外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换换环境,换个想法,因为新异刺激可以忘却不良的情绪。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对于调节情绪有特殊的意义。例如,考完一门课,就不要再想它考得如何不好、有什么问题,而应尽快将自己的注意转移,调节心理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下一门课考试,否则哪一门课都考不好。
合理渲泄调节
情绪有的可以升华,有的也不一定有必要升华,在适当的场合下,合理的渲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样可以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因此要学会合理渲泄情绪,首先要注意情感渲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渲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后果。
交往心理调节
交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社会性需要,它不仅是利益和物质的交流,也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当你心情不愉快时,不妨向同学和朋友交谈倾诉一番,特别是向异性朋友倾诉,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研究表明,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同异性倾诉中获得比同性倾诉中高的解决抑郁的功效。
群体阶段性的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校四年或五年,各年级时的心理特点不同,情况有别,因此,要注重不同年级大学生群体心理的调节。例如,一年级新生刚进入大学,应注意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调节;而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应引导他们对未来目标的选定,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舍弃与服从等方面的调适,以保证大学生在各阶段均有良好的心理。
审美心理调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人人追求美,社会才显得更富有活力。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注重美的猎取,因此,应引导他们对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调节。只有高尚的心灵与美好的外部形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不俗的气质和高雅的风度。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
(4)苏《惠》诗
(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2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3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B红杏枝头春意闹
3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