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认知指的是什么?

情感认知指的是什么?,第1张

首先情感认知是人特有的,是一个人心理的基本过程。那么我们首先来解剖一下这个名词,情感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固有的心理活动。对世间万物的一个对待方式,表达方式。而认知是人们对某个物体,对某件事情所理解的程度。那就不难理解,情感认知就是我们对待世界,对待自己的时候所表现,表达方式的认识,理解程度。就像你对自亲人的情感认知就是除了血缘关系还有抚养这些直接的联系,但是还有一层感情就是你对亲人的爱,但是每个人对这个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每个人的情感认知也是独有的。

1896年,在瑞士的纳沙特尔,有一个名叫皮亚杰的孩子出生了。据他自己说,他是一个早慧的少年。10岁那年,就发表了他的第一个作品。19岁的时候,获得学士学位,三年以后,获得博士学位。但是,这些学习经历都和教育学无关。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了心理学,他认真研究儿童作答过程中的推理过程,他相信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

到了30岁的时候,皮亚杰因他在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而有了名气。他一直在日内瓦大学,从事着研究和教学,出版了许多著作,直到1980年去世。

皮亚杰是一个发展心理学家,因为他所关心的是揭示个体的认知功能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变化。他的作品,都是用法文写就,这影响了他的理论的及时传播,尤其是在美国。

皮亚杰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理论引入教育和教学,但是他关于儿童如何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理论,却明显的提供了许多与教育有关的东西。

大多数有志于为教育工作者阐述皮亚杰理论的人都认为,那种试图告诫教师该如何教学的“烹调书”式的研究是不恰当的。不能把皮亚杰的理论简化为一套运算程序,皮亚杰理论只提供了一种视角,通过它,教师能够了解儿童,了解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和不学习的原因。

逐渐地去把握皮亚杰的理论的教育工作者,最终定会找到把皮亚杰理论和教育儿童的工作结合起来的途径。

第六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念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定义最多的概念。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义,他吸收了认知认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③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评价的单纯性,如你对一个人了解多少,你在评价的时候都是十分简单的: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的条件:①态度是在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外界环境。③态度是经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其具体过程是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

 纽科姆1935年做了一项有关女大学生态度的研究。

 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它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因此,有关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学习论支配。

 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方案。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

 认知反应的主要假设是:人们是信息的主动处理者,他对信息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预期价值论强调人们的主观效用,而这种效用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每种结果的价值和采取这种立场时对各个结果的预期。

 关于态度的理论主要有: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论又包含:平衡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平衡理论:海德1958年提出的的平衡理论的假设主要有两个①强调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这一观点源于格式塔的“完形原则”。②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这个假设是平衡理论的核心。

 失调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为认知失调理论,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

 认知失调理论的重点在于讨论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两种来源:决策及从事违反态度的行为。

 归因理论由贝姆(1965,1972)提出,他指出: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出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态度改变既存在着可能性,也存在着必要性。

 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西尔斯对这和模型进行了简化与补充,整个说服模型由4部分组成:外部刺激、目标对象、作用过程及结果。

 伊格列等人(1972)得出了差距与态度改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限度后,如果差距继续啬,态度的改变反而减少。

 贾尼斯对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研究结果认为:被唤起的恐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恐惧越高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愈大,超过某一限度后,由于唤起的恐惧太强烈反而会引起防卫作用,因此所产生的态度改变反而变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倒U形曲线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论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及减少失调的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并成为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决策后失调 当决策后失调与购买行为相联系时,又称为购买后失调。

 怎样减小像这种购买后失调呢?人们在决事常倾各于增加对所选事物的喜爱程度,而减少对没选择事物的喜爱;人们认为被自己选中的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没有被选择的方案更缺乏吸引力。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以及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具体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行为则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它们只是心理学的几个名词。

如果说理论的话,倒是有几种学习理论里面包涵了这几个词语:如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单纯的只是认知、情感、行为的话仅仅就是几个名词。推荐你看一看《青少年心理学》,里面会有相关的介绍~~~知道的就这么多了,望笑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1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