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贝依恋阶段理论(Bowlby's attachment theory)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John Bowlby)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是对婴幼儿情感依恋发展的一种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婴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依恋,并且这种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鲍尔贝的理论,婴幼儿的依恋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非特异性反应阶段:出生至6周龄,婴儿对人类和非人类刺激的反应差不多,没有特定的情感依恋。
预定向阶段:6周龄至6个月龄,婴儿开始表现出与特定人类对象的亲密性,但还没有形成完全的情感依恋。
真正依恋阶段:6个月至18个月龄,婴儿形成了对特定人类对象的稳定情感依恋,这种依恋会影响到婴儿的情绪、行为和认知发展。
互相调节阶段:18个月龄至3岁龄,婴儿逐渐学会了在情感上和成年人进行相互调节的互动过程,能够更加独立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此外,鲍尔贝依恋阶段理论还提出了“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和“混合/不确定依恋”等概念,以描述儿童依恋形式的不同类型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些不同类型的依恋会影响儿童的情感、社交和认知发展,对其成长和未来人际关系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此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母亲,又称为母婴依恋。是婴儿与母亲在相互交往和感觉交流中形成的,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重要作用。
(一)婴儿依恋的表现
1,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牙牙学语、注视、拥抱等都指向母亲;
2,最喜欢与母亲在一起,感到舒适、愉快;
3,感到很大的安慰,与母亲分离则感到极大痛苦;
4,在陌生环境和见陌生人时产生的焦虑会随母亲的出现而增加安全感;
5,平时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是首先想到母亲。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对人的反应没有分别,喜欢所有人,所有人对孩子的影响一样,各种接触能让婴儿愉快,没有对任何人产生偏爱。
2,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偏爱,对所熟悉和人和陌生人反应不同。向母亲多表现出积极性行为;对陌生人反应少,但还不怯生。
3,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与母亲在一起特别高兴,离开则哭,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母亲给婴儿欢乐;只要在母亲身边就能安心玩和探索周围环境;明显的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情感联结。见到陌生人态度变化大,紧张、恐惧或哭泣,产生怯生。
(三)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在母亲身边能安静的玩玩具,不总是依偎母亲,更多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有距离的谈话,母亲在场时感到安全感,能在陌生环境中积极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探索、操作会受影响,明显表现苦恼、不安;母亲回来便要即刻与其接触,容易被安慰,继续玩,这类婴儿占65-70%
2,回避型依恋:对母亲是否在场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很少紧张与不安;回来时也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显得高兴,有时欢迎其回转,但短暂接触便离开。没有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占20%
3,反抗型依恋:每当母亲要离开时显得很警惕,离开时的表现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都大喊大叫。母亲回来时又矛盾,既想接触却又反馈,不能放心的回去游戏,不时看母亲,也称“矛盾性依恋”占10-15%
安全性依恋是积极、良好的依恋,回避与反抗型依恋都是不安全性依恋,消极的。
一、婴儿依恋的类型
研究者(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赖。
2、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者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用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
3、反抗型依恋(又叫矛盾型依恋)
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季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需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属于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于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二、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
(1)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2)早期依恋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年幼儿童的依恋可以确定个体内部工作的基本模式。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可以见,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三、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母亲如何教养婴儿,才能保证孩子是安全型依恋。
(1)反应性。指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应答和反馈。
(2)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3)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的需求。
1、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是其中最好的一种依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较好的合作性,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比较好奇,有创意,对同伴的需求比较敏感,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好。
形成安全依恋一般需要对婴儿的需求,能做到非常敏锐的察觉,和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陪伴,可以很好的理解婴儿的心情,需求,困难,可以给予恰当的支持。
2、第二种是沉溺型的依恋。
沉溺型依恋一般会表现为,就算妈妈陪在身边也不肯去自主玩耍,一直守着妈妈。妈妈要离开也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哭闹,不让妈妈离开。
而妈妈重新返回的时候又非常的难以安抚,很生气不让妈妈抱、碰触。沉溺型依恋的孩子,主要养育者的照顾能力差,不懂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养育者的表现行为有些口是心非,或者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3、第三种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会表现为冷漠,不管妈妈在不在都可以自己玩。妈妈离开或者返回他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很容易被人安抚,不管这个人是陌生人还是亲近的人。
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原因是,养育者比较没有耐心,对婴儿的需求也不敏感,经常表达出负面的情绪,也拒绝和婴儿的身体接触,对婴儿的负面情绪也非常敏感。
4、最后一种就是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婴儿对于要接近还是逃避母亲,显得比较茫然,或者有时会纠缠而有时又显得很无感,也会在想要接近还是逃离中摇摆不定。
混乱型依恋更有可能出现在被虐待的婴儿身上,主要原因也是没有得到及时与合理的照顾,婴儿不能感觉到自己的环境是安全的。
依恋和信任的类型可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和依赖型。
儿童依恋表现为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接近某些特定的人。依恋不仅成为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
扩展资料:
婴儿的这种灵活性和复原力似乎是和母亲互动的产物,这些敏感的母亲能够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和发起的交流进行反应。
一般而言,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但是母亲只在婴儿希望被抱的时候才这么做。
-儿童依恋
依恋是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这两天眼睛不舒服,脑子也不想动,就着重学习下。
一、依恋的含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社会抚养着(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或者重要关系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
二、依恋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研究者(鲍尔比等)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即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对人不加区分地积极反应,喜欢所有的人,他们能把“人”这一刺激物视为比其他刺激物对自己更有益。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即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如对母亲更加偏爱,对其他家庭成员和熟悉人的依恋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的反应更少。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即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
4、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即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能把母亲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肯定会回来的。因此,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