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情感淡漠,能调整吗?

为什么会情感淡漠,能调整吗?,第1张

情感变得淡漠是需要调整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对于新鲜事物都是有一个保质期的,当这个保质期过去之后,情感会逐步的进入到新的一个阶段,所以慢慢的情感会变得淡薄,这个时候需要及时的去调整,让。彼此双方有一种仪式感,新鲜感。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1、对亲人关心少 自己父母、兄弟姐妹都不会有关心的行为,内心缺乏情感,俗称冷血动物。  2、内心孤独 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包括社交,那么这种人内心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交流,也没有事物可以提起兴趣,可谓生活像是一张黑白照片。  3、迟钝、精神涣散 与周边的人难以建立关系,没有真心也没有热情,天生低温无表情。  4、病态反应 虐待狂,极端的人会有折磨人和杀人的倾向,明显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情感冷漠的人怎么进行心理治疗  1、与其多交流 冷漠症的人也许是被人关注的很少,从小缺少关爱导致,出现这种扭曲的人格,在前期要与他们保持交流,即使是无意义的交流,多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心,也会慢慢付出情感,改善症状。  2、多接触有刺激性的事物 冷漠缺少刺激,可以坐下过山车、蹦极这些刺激性运动,通过刺激生理反应从而改善心理活动。  3、出去旅游 世界万千,有趣有感情的事情那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对情感冷漠者起到引导的作用,出去遇到的人情世故,也许会解开内心的一些心结,缓解冷漠的情绪。  4、多跟内心冷漠的人笑 一个微笑可以融化沉重的'脸,一句安慰可以激励丧气的心,所以多跟冷漠的人微笑,在时间推移中,他们也会慢慢被感染,学会微笑面对生活,微笑会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情感冷漠症是什么造成的  1、遗传因素 根据心理学在临床上的研究发现,情感冷漠症跟遗传因素有关,近亲结婚发病率较高。  2、人格障碍诱因 在情感冷漠症发病前,发病人的人格已经存在问题,抑郁、轻度躁狂都有所体现。  3、社会心理因素 情感冷漠症的患者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其大。 情感冷漠症患者平时表现是看不出异常的,在进一步交往会发现异于常人,当发现不正常时,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严重者可以联系心理医生协助治疗,在无力改变他们并通知亲人的情况下,建议远离交往,以免造成人身伤害,毕竟情感冷漠症的人的表现症状之一就是有虐待狂的倾向。 情感冷漠症特点2  情感冷漠症的人的表现 心理专家解释,冷漠症又叫空虚症,情绪减退症。主要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冷漠麻木,做什么都嫌麻烦,对学业不感兴趣,成绩下降,其实这是一种异常心理变态,或称“心理障碍”。 心理专家说,这种状况追早发现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校里,后来日本等国家也陆续出现这种状况,近年来,我国大中学校园里也出现了这种状况。  是什么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和蔓延的呢 心理咨询师分析,这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现在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很差,无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状态。现代社会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发展一天一个样,如果没有良好地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力很容易造成社会脱节。如今社会竞争力增大,社会井真激烈,而个别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退避三舍,逐步形成冷漠无欲的病态心理。 其次是因为自制力差。自制力是自我控制的体现,好的自制力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自控力差,心里的负面情绪就会得不到很好地控制,面对困难的时候情绪就会一落千丈,造成心理失衡。 冷漠症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造成社会冷漠加剧,影响社会的健康良好发展。心理咨询师说必须防治学生心理冷漠症。对学生要进行及早的适应性训练,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善意的诱导,促使他们想健康的方向的发展。  情感冷漠症 大脑异常既可以解释为“精神变态”,也可以解释为“情感冷漠症”,一种反社会人格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冷血”。 冷血有两种:一种是虐待狂式的,以折磨和杀人为乐;另一种是生理性的,他们天生皮肤温度低,心跳速度慢。有趣的是,这种人往往很有魅力。吉姆教授认为比尔·克林顿身上就有“冷漠症”的一些明显特征:聪明、迷人、不诚实、行事冒险、野心勃勃、不负责任、缺乏关心的能力。 “好坏是一种道德判断,但人的个性和行为更大程度上是由大脑和基因决定的,至少50%以上。” 当然,还有一些情感冷漠症是后天形成的,具体的症状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 。冷漠,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 如果对周围的人和事养成了冷漠的心态,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性格特征,危害其身心健康成长。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凄凉和空虚,最后导致心灵失控。情感冷漠症,严重的话只能说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但决不能说情感冷漠就是精神病,由一个的性格人格、思想认识、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所决定,基本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情感冷漠症特点3 情感冷漠症是一种内心的麻木,对于别人的关心和付出视若无睹,也丧失了爱的能力。我们在生活中受到了创伤之后,就会出现一种对人情世故都非常淡漠的状态,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关心与呵护,就像一只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漠里,不肯与人沟通。即使面对别人的好感,也一样不给回应,其实这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只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孤僻的人,亲朋好友也会离自己而去。 第一,所谓情感冷漠症,其实是一种逃避,不愿意去面对别人的关怀。在我们生活当中,总会遇到一些非常自私麻木的人,不管我们付出多少,他们都不会为之心动。我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从小就缺乏母爱,所以就养成了非常孤僻的性格。其实这种性格多半是因为生活的创伤导致的,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能去刺伤别人。 第二,做人要懂得去接纳和感激别人,面对亲人和朋友绝不能太过冷漠。我们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追求,尤其是在爱情当中,更要学会主动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因为自己不好好把握的话,只会失去真心爱自己的人。面对优秀的人,如果自己心存爱意的话,要有表达爱的能力,不能有任何逃避对方的想法。 第三,做人要将心比心,要怀有一颗乐观的心态,多去发现这世间的美好。不管我们过去遭遇了什么样的变故,都不能一蹶不振,更不能去伤害爱自己的人,要对生活怀有一颗信仰之情。在生活当中,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都不能太冷漠,要怀有一颗热情的心,去接纳身边的人。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人格”谈恋爱时,为什么会显得冷漠无情?

回避型人格(这里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回避型依恋)的冷漠,是他们自欺欺人的假象。

更准确地说,他们是用冷漠来武装自己,来自我保护。他们把“冷漠”当成政治正确,在这份正确选择面前,他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本性,选择无视自己的潜能,自以为客观理智地,孜孜不倦地去扮演一个冷漠者,直到成为习惯。

一、

回避型依恋的人为什么以看似“冷漠”为主?

从目心理学角度来说,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来源于早年的原生家庭。当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父母的做所作为,对待你的一切形式,等于在白纸上面画画,画成什么样子,就注定了你的基调是什么样子。而回避型人格的父母,给如白纸的孩子构成的画面基调是:

1、忽视情感需求:

他们从不会认真倾听你的想法,哪怕是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想念。

面对你的热情,他们从不认真反馈,甚至会驳回;不在乎你的心情和情绪,时常以“小孩懂什么”“小孩哪会心情不好”等理论,忽视你的情感需求。

2、不鼓励表达感情:

他们不仅忽视你的表达,还会用言语和行动告诉你“这种表达是错的”。

于是,男生从小会被教育“像个男子汉”,女生从小会被教育“别那么矫情”。

他们从不鼓励你的情感外露,甚至觉得这是无病呻吟,还时常在你耳边灌输一些“心理问题都是吃饱了撑的”之类的极端定义,直到让你以为自己所有的情感变化都是不正常的。

3、用“情绪”

定义“人品”:父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你的情绪代表了你个人品质。

也就是说,情绪的任何表现,都可能与是个“软弱、无能”的人成因果关系;你需要别人,需要安慰,也是个人能力不足的表现。总之,是丢人的,是不光彩的。

常见的以上三种教育模式,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在状态中固化为严肃又冷漠的人设。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家庭中立足,才能不被父母诟病,才能不遭到父母的打击,才能变成一个父母眼中“正常人”的存在。他们的情感需求经常落空,经常失望,于是长出了厚厚的外壳,给自己镀上了铠甲。

但是,他们最深层的情感需求和人情味儿,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被深深压抑在了内心深处,只是习惯了带着冰冷的面具而已。

二、如何揭开回避型人格的冷漠?让他对你主动热情?

回避型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这也就说明,这种特质可以被更正,只不过从时间角度而言,可能比童年时期更加艰难。

所以,想靠近一个回避型人格的人,你需要做好两样准备:一,充足的时间;二,足够的耐心。即急不来,又不能因为他的反馈不佳而轻易放弃。改变是一点一滴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接下来,详细剖析与回避型人格的正确相处方式:

1、良好温柔的态度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回避型人格看似无坚不摧,冰冷无情:但其实,他们的情绪承受力比谁都差,也正是因为害怕情感上的失落,他们才会铸就高高的壁垒。

所以,跟他们相处时,你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因为你不难发现只要自己的情绪发生一点变化,对方立刻会激起逃避的反射机制。不要试图用负面情绪将他们击垮,因为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自我孤立,两耳不闻。

回避型人格者,真正需要的是你关注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脆弱,用你的温柔与理解,孜孜不倦地感化他们。

2、不要吝啬你的称赞

回避型人格之所以回避一切,最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害怕被拒绝。小时候怕被父母拒绝长大后怕被恋人拒绝,他们的感情观是畸形的,或者说他们自身无法判断自己的情感外露是否恰当,是否合适。

所以,与之相处的过程中,你要着重称赞对方。用认同和赞美,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外露其实是正确的,是有人欣赏的。逐渐地,他才敢于敞开心扉,慢慢地会回避的壁垒中走出来。

3、表明自己的坚定

回避型人格的冷酷,其实都是被粉饰的脆弱。他们看似无所谓,是因为他们早就告诉自己:结局本该如此,一切不在掌控。他们对任何一段关系都有着最坏的打算,也干脆不会过度投入自己的热情,所以仿佛无坚不摧。他们觉得你会离开,其实还恐惧你会离开,但又不得不接受你的离开。

换句话说,他们挺没有安全感的。所以,与之相处的过程中,给足他们安全感是必要的。多阐述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多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多诉说想念,别怕肉麻。总之,用热情和坚定,让他们感觉到你不会轻易离开,争取他们的信任。

4、理解他的冷漠,且懂得邀功

做那个懂他的人。但这种懂,不能低调行事,一定要懂得邀功。让高调地让他知道:你与别人看待他的方式不一样,你会了解他内心深处的需求,你会理解和包容他。

如此一来,他们会从一开始的疑惑,变得逐渐认真思考你的动机,然后可能会设置一些关卡考验你,但这番考验过后,你在他心中的地位就与他人不同了。

面对回避型依恋,将计就计是无效的。你要互补,要追随,甚至要死皮赖脸;来弥补他们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对自我需求的压抑,要通过自己明晃晃的一举一动,让他们看到原来这样表达爱也不是错的。

重新树立他们的感情观,会逐渐地感化他们,潜移默化中,陪他们改变,让他们重新敢于信任别人,信任亲密关系,并也敢于做出新的尝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4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