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岁多孩子会特别是黏妈妈

为什么两岁多孩子会特别是黏妈妈,第1张

2岁宝宝是会这样,在妈妈走开的时候会痛苦,会伸着手大哭大叫,仿佛要抓住妈妈似的,而真的眼看妈妈出了门,并关上了门后,哭得可能会更凶。这时宝宝身边的人对他说:“咦,这是什么”宝宝马上就会止住哭声,跟随“逗”他的人的目光去寻找“这是什么”的东西,还会跟着指给他看的人一起思考、研究这个东西有什么新奇之处,甚至还会跟你搭腔。你以为已经“控制”了宝宝的情绪,谁知随着“这是什么”结果的揭晓,宝宝又开始哭着找妈妈了。这就是2岁宝宝与1岁宝宝最大的不同。1岁宝宝对妈妈的渴求会随着注意力被转移而转移,而2岁宝宝对妈妈的思念,虽也会随着注意力被转移,但在转移后却又会自动“转移”回来。更令宝宝的亲人们惊奇的是,2岁宝宝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也有可能突然哭闹着想要妈妈,这在1岁宝宝身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导致这样变化产生的原因就是宝宝的思念。

妈妈,真的想你

1岁的宝宝对妈妈的依赖是因为生理的需求,因为妈妈是维系他原来熟悉的世界——子宫与现代陌生世界的唯一纽带,而且妈妈会给他喂奶,解决宝宝饥饿的问题,所以宝宝依赖母亲。然而,宝宝到了2岁后,宝宝对母亲的情感则完全变了,由单纯的生理需求,开始转变为心理的需求,从情感上依赖于母亲,并学会了思念。

一直陪伴宝宝、给宝宝安全感的母亲离开宝宝之后,宝宝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带给他一种不适感,而想念母亲似乎能缓解这种心理不适。当然,我们已经明白这就是思念。但对刚刚体会这种情感的小家伙来说,这个情感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而且每

当看见一些长得像妈妈的人,或者和妈妈玩过的玩具,甚至只是听别人唱妈妈独有的摇篮曲,都会让宝宝体会这种带给自己不适的情感,也会令他们一再想念起妈妈来。这也是他们经常在其他亲人陪伴下忽然想念妈妈的原因。

其实,幼儿体会到思念的痛楚从6个月时就有了,那时比较黏人的宝宝会在妈妈出去一会儿时,就哭得哭天抢地,甚至把嗓子哭哑。不过,这种情绪并不是完全的思念,宝宝大哭是因为已熟悉了妈妈的怀抱,是由于妈妈上班导致的分离焦虑。这时转移了宝宝的注意力后,除非他看见妈妈,否则他还会想念。

2岁幼儿表达思念的方式很单一,需要构筑与妈妈在一起时的环境。比如听见妈妈的声音、看到妈妈的视频等才能缓解思念,而拿出妈妈经常用的东西,或者勾起宝宝回忆起妈妈的东西,都有可能加深宝宝的思念。

幼儿能够思念母亲,代表着幼儿情绪、情感的成长,因此让幼儿体会思念的滋味并不是坏事。但是这种思念的情绪对幼儿来说,太过于痛苦了,如果让幼儿长时间沉浸在思念中,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幼儿的成长,一直带宝宝的妈妈不妨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到了该工作的时间就去工作,回家之后,就好好地与幼儿在一起,陪他玩耍。即使幼儿想念妈妈了,这也是正常的,妈妈可以给幼儿打一个电话,告诉他妈妈在工作,或者回家的时间,甚至还可以与幼儿约定,回家后的游戏,等等,都可以帮助幼儿缓解思念的情绪。

幼儿园小朋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1、晨间讨论:老师可以围绕感恩话题,在晨间谈话时间让小朋友表达对妈妈的感激和爱。

2、制作礼物:小朋友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小礼物,如手工花、彩色卡片等送给妈妈。

3、组织美食节活动:以绘制一张绿色健康饮食食谱作为活动内容。小朋友将画好的食谱作为母亲节礼物送给妈妈,表达对妈妈的关心和爱。

4、绘制心愿卡:老师可以组织教学活动《给妈妈的心愿卡》,让小朋友在卡片上绘制简单的心愿和祝福送给妈妈。

5、书信绘画:学前组的小朋友可以以绘画的形式写一封信给妈妈,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正确方式

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做错了事情时,对父母总有一种“爱的期望”,孩子通常在“关键时刻”判断父母的爱。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在冷静中寻找好的对策,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非常高兴看到他从学校回来,让孩子有向父母倾吐一天来发生的趣事的愿望。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回到家一定想告诉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花些时间全神贯注地和孩子相处,跟孩子轻松自由地谈话。“你看起来又有什么高兴事。”或是“你这么沮丧,今天在学校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啦?”这样的问话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了解他、关心他。

孩子的需求:陪读妈妈可能认为她的孩子需要她的陪伴和关注,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对母亲的情感支持和监督可能对他们的成长和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孩子的教育:一些家庭可能认为通过陪读,他们可以更好地监督孩子的学业和学习进程,确保他们在学校取得好成绩。他们可能相信这将为孩子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机会和选择。

职业牺牲:放弃个人事业追求可能对陪读妈妈本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独立性产生影响。这可能导致她在事业方面失去机会、经济依赖于配偶或家庭,并可能对她的自尊心和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平衡与权衡:陪读妈妈需要权衡家庭的需求和她个人的追求。这是一个个人和家庭之间需要进行的平衡过程,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

最终,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和价值观都不同。重要的是陪读妈妈和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理解,以便做出最适合他们的决策。

应该在平时就要注意培养,从一点一滴中做起

摘要幼儿时期不仅是一个人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想使他们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成为21世纪国家的栋梁,就必须使他们自动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时期爱憎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长大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416716htm

  关键词幼儿教育;培养情感

  

  幼儿规程中明确规定,要初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向幼儿进行热爱妈妈,感恩妈妈对自身的情感培养幼儿从小尊敬、热爱妈妈,也为爱别人、爱祖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形成奠定基础,下面谈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对3~4岁幼儿进行爱妈妈的情感教育的几点需求与做法:

  一、爱妈妈先要感受妈妈的爱

  (1)通过观察幼儿的成长过程,让幼儿亲身感受妈妈的爱,一些幼儿只知道妈妈是爱自己的,却不懂妈妈是怎样爱他的,根据幼儿更多地依赖于生动鲜明的形象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特点,通过录像让幼儿观察自己的成长过程,婴儿生下的第一声啼哭到学会爬,学会走路,是妈妈用乳汁把我们一点点养大。平日生病,是妈妈送我们去医院打针,看病……每天给我们洗衣做饭,送我们上幼儿园。使幼儿懂得,我们每一天的成长都离不开妈妈的爱,同时,还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宝贝成长园地”把幼儿出生时的照片或百日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进行比较,让幼儿随时感受到母爱,使幼儿懂得妈妈的爱就是给我们喂奶、喂饭、教我们走路,生病时找医生看病……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

  (2)游戏中感受妈妈的爱。根据幼儿善于观察、喜爱游戏,在游戏中最易接受教育的特点,启发幼儿把妈妈对自己的爱用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幼儿感受妈妈的爱的程度。例:同同小朋友告诉我,他晚上发烧,是妈妈匆匆忙忙抱着他上医院扎针,回家后妈妈不睡觉,给他用酒精擦身体退烧,我就让他扮演妈妈,把妈妈的爱形象的表现出来,有个幼儿不小心在商店和妈妈走散了,妈妈找了很长时间,嗓子都喊哑了,当妈妈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他的时候,妈妈再也控制不住情感把他抱在怀里放声哭了起来,这个幼儿在扮演妈妈找到孩子时也不禁真的哭了。他告诉我:“以后不会走丢了,丢了妈妈还会哭的。”通过幼儿扮演妈妈的游戏,使幼儿幼小的心灵再次感受那种伟大无私的爱。

  二、理解妈妈的辛苦,关心帮助妈妈

  由于现在是“6+1”的教育,(六个大人教育一个孩子)幼儿经常得到别人的爱,却不懂得爱别人,他们只知道“六一”是自己过节,妈妈在这一天要买许多食品和玩具送给自己,还要带自己到游乐场游玩,却不知道妈妈和阿姨也有自己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因此启发幼儿回家帮妈妈做好事,使幼儿懂得妈妈的辛苦,学会关心帮助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大部分能回家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为妈妈扫地,擦桌子,摆碗等。我班有个刘思宁小朋友,性格孤僻,她的妈妈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到外地,孩子对妈妈的感情有些淡薄,每次妈妈出差她都是不理不睬的样子。可是有一次妈妈临走时,她却把自己平时喜欢吃的水果、妈妈需吃的药都给妈妈装在袋子里,因为妈妈这几天感冒了,并给妈妈要穿的鞋打上了鞋油,虽然孩子把鞋油弄得哪儿都是,但妈妈却很受感动,说明孩子懂得了关心、帮助妈妈。为了让幼儿理解妈妈的辛苦,关心、帮助妈妈的良好品德成为习惯,组织幼儿开展这方面的主题讲述活动,让幼儿把自己如何关心体贴妈妈,帮助妈妈做事的经过讲给大家听。

  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班里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社会环境和特殊的家庭位置,幼儿已初步形成了自私、任性,懒惰的不良习惯,他们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独立生活能力差,因此为了使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体验得到真正发展,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教育。刚开始幼儿不会穿衣,系鞋带等,我让幼儿用系列教具进行锻炼,如穿衣、系扣子、梳头,并注意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技能,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表现的十分好,家长说他们懂事了。

  四、不仅爱自己的妈妈,还要学会关心帮助周围人

  通过“爱妈妈”的培养,幼儿对他人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初步懂得关心帮助别人,一次我感冒了,一天没上班,第二天,小朋友一个个围过来问这问那,十分关心我,还有的幼儿给我带来水果。幼儿对周围人的关心帮助,类似的好事举不胜举,通过爱妈妈的教育培养使我深深的体会到:

  (1)对幼儿“热爱妈妈”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幼儿可以接受的,是以后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不可少的基础教育。试想一个孩子连他自己的妈妈也不爱,怎么可能去“爱家乡、爱祖国”呢?因此,爱妈妈这是人生一个永恒的主题。

  (2)“热爱妈妈”的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应贯彻和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如游戏、集中活动。使幼儿在生活中反复练习,情感不断深入,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

  (3)家长与老师必须密切配合,和幼儿园要求一致,为幼儿创造条件,才能帮助幼儿园完成教育要求,使幼儿的良好品德习惯得到巩固和提高。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9/view-6416716htm

孩子的很多表现都说明爱妈妈,基本上,和妈妈发生的一切联结,都可以看出他们不但爱、而且是无条件爱妈妈。

他们不会要求妈妈做出什么改变,更不会去控制妈妈,他们对妈妈是真爱。

真爱就是,“你的存在对我来说就是价值,只要你在那里,我就满心欢喜”

孩子爱妈妈的具体表现是:

1会经常以亲吻、拥抱、语言来表达“我爱妈妈”,丝毫不吝啬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不挑剔妈妈,从来不会要求妈妈去为他改变什么

3不会去控制妈妈,会接受当下这个真实的妈妈,妈妈做什么他们都是接纳的、乐意的、开心的

4从不会去拿妈妈跟其他的父母比较,在她心目中她的妈妈就是最好的

5当妈妈表现出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会非常不安,想尽办法想让妈妈开心。

6在妈妈面前,任何其他事情都可以让步,妈妈在心目中是他第一位的

7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的依恋,特别是在小的时候特别愿意黏着妈妈,就算妈妈陪伴自己的时间不是最长的,就算妈妈偶尔会对孩子发脾气,但是孩子还是无条件地依恋和信任妈妈

8对妈妈偶尔的一些不妥行为总是很快地原谅,不会记在心里。

孩子是天然爱妈妈的,这种无条件的爱,甚至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爱

(精读300本育儿好书的思思。公众号:思思说育儿)

依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持续而特别深远的心理连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时期的经历,对于之后的行为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根据依恋理论, 早期的依恋模式是建立在婴儿期和养育者的关系 。安全感是父母能提供给孩子的重要人生基础。

数千项科学研究证明, 有安全感的孩子大部分都会蓬勃发展,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复原力 ,更勇于探索周围的世界,更容易成长为健康快乐的成年人。

依恋类型的特点

❶  婴幼儿只与少数密切照看Ta的人产生依恋 ,比如父母、祖父母或者比较专业的照看孩子人员。和照顾自己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是宝宝的本能,因为这些人会保护Ta。

宝宝建立依恋关系的人不仅限于喂母乳的妈妈,即使很少喂他们的人,比如 爸爸、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孩子也可以与之建立依恋关系 。但是,宝宝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宝宝和其他成年人(比如爷爷奶奶)建立了依恋关系,也并不会影响宝宝和父母之间特殊的依恋关系。

❷  当孩子处于脆弱状态时,依恋需求突出 。比如,孩子在疲倦、生病或者受到惊吓、感到孤独的时候,Ta的依恋需求会特别明显。对于依恋的需求,宝宝不是时刻都特别突出,比如宝宝在很熟悉没有压力的环境中,Ta知道爸爸妈妈就在身边,感觉很舒服,Ta对手上的玩具或者对做游戏更感兴趣,这个时候孩子对依恋的需求就没那么明显。

但是,当孩子不舒服的时候,或者Ta觉得不安全的时候,比如在一个陌生环境中,或者受到惊吓、害怕的时候,Ta的依恋需求就特别突出,这个时候家长及时给孩子支持和安抚就很重要。

❸  依恋需求得到满足(照顾者及时回应,支持和理解),孩子获得安全感

孩子需要我们及时的回应,支持和理解Ta。当孩子依恋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会知道我的家长,是可以信任的,Ta 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对于早期的婴幼儿,家长要及时快速给孩子回应。如果宝宝哭了,我们不要让Ta就那么哭着,而要马上快速回应,这是向孩子表明自己是安全和被爱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用拥抱的方式来轻轻摇晃,或者轻声的说话都可以促进宝宝的依恋。

当你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也会回应你。你会发现,安抚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孩子希望能够靠近你。孩子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你很兴奋的跟你打招呼,其实就是在跟你建立依恋关系。

❹  安全型依恋不等于「过度依赖」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我如果对孩子太过于关注,会让孩子变得过度依赖。其实在婴幼儿时期(两三岁), 你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依恋关系能够预测孩子长大后,Ta的适应能力,亲密关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如果早期的时候把基础打好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会更自信,更独立。反而是有些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因为不确定我的父母能不能及时的回应, 总是很担心妈妈在哪里,反而会变得更粘人、缺乏自信,并且依赖性会很强 。

典型的依恋标志性场景

分离焦虑(6月龄)

宝宝半岁左右,开始认生了。因为宝宝会对妈妈或者其他主要照料者(比如奶奶)产生持续性的依恋,Ta 不愿意分离,害怕分离。随着宝宝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主要抚养人的依恋,但 由于没有时间观念,宝宝对妈妈或者主要抚养人的离开没有时间上的认知 。所以,即使是任何短暂的离开,宝宝都会表现得很焦虑。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以前谁抱都可以,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是现在特别粘妈妈,当照料者离开时,宝宝会表现得 焦躁不安 ,产生 分离焦虑 。这个阶段,你会觉得有点麻烦很棘手,但其实是孩子社会和情绪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 恰恰是宝宝有安全感的表现 ,说明宝宝信赖妈妈, 把妈妈当成安全感的来源 。

随着孩子认知发展日益成熟,婴儿期的分离焦虑会得到缓解。但是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或者进入小学,Ta 要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又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

陌生人恐惧(8-11月龄)

特别是当宝宝受到惊吓,或者感到脆弱时,依恋需求会特别明显,更需要从妈妈这里寻求帮助。比如,一个八个月左右的宝宝,正处在陌生人恐惧的阶段,宝宝能够明确区分哪些人是让 Ta 安心的,哪些人需要谨慎对待。

当陌生人试着和宝宝互动时,宝宝不信任这个人,于是Ta就会转头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如果家长不理解宝宝的发展规律,可能会觉得宝宝的这个行为不好,于是会拒绝宝宝去依靠,并要宝宝跟陌生人打招呼。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和孩子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

那么,好的做法是怎样的呢?比如图中的这个妈妈,她发现宝宝对陌生人既好奇,还有一些担心和害怕。于是妈妈在宝宝靠近陌生人时,稳稳的抱住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平静以后,她微笑着鼓励孩子,给孩子及时的安慰回应,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很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宝宝逐渐建立自我价值和自信心。

孩子的依恋类型知多少?

刚才给大家介绍了 什么是安全感 ,以及 几个典型的依恋标志性场景,那么孩子和家长的 依恋关系有哪几种呢?

在一岁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宝宝都会跟主要的照料者形成依恋。但 依恋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有的宝宝觉得更有安全感些, 相信照料者(通常是爸爸妈妈)是可靠的 ,会给自己提供有效的支持;另一些宝宝则 显得焦虑 , 对爸爸妈妈缺乏信心 。

「 我的宝宝是安全型依恋吗 ?」这是很多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怎样测试依恋质量呢?来看一看典型的依恋实验,这个实验叫做「 陌生情境实验 」(strange situation)。

心理学家让宝宝跟妈妈经历一次短暂的分离,跟陌生人待在一个房间里,之后妈妈重新跟宝宝重聚。根据宝宝对妈妈的反应,将孩子的依恋类型划分为两种: 安全型依恋 和 不安全型依恋 (包括回避型、焦虑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宝宝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安全型依恋

研究人员发现,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孩子,妈妈在场的时候 Ta 会毫无障碍地积极探索周围的环境,偶尔,也会和妈妈有眼神上的交流。回到妈妈身边抱一抱,然后又重新去玩玩具。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表现出不安,有可能会哭泣想要找回妈妈,等妈妈重新回来之后,孩子会马上去寻求关注安抚。但是 这个安抚很短暂,很快宝宝的情绪就会恢复正常 ,可以继续玩耍了。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进入一个复杂的新环境时, 依恋和探索的需求平衡不断发生变化 ,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跟随孩子的速度。不要去催促孩子,及时给孩子回应和鼓励,让孩子感觉安全之后,他会慢慢的去探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依恋

根据陌生情境实验,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不安全型的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 :在实验中,这种孩子是不在乎妈妈存在或不存在的,Ta 表现得很冷漠。有的时候呢,也误认为孩子很平静。妈妈离开或回来的时候,这些孩子都没有什么反应,就自己玩自己的。这些孩子看起来虽然很独立,但其实Ta 的内心是有很大的压力的,表面的冷漠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当依恋对象离开的时候,有研究者测量这些孩子的心率,发现各项生理指标,都表明 他们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 , 只是压抑着不表现出来。他们认为哭泣没用,只会带来痛苦,而不会让自己得到任何安慰。 因为父母平时常常忽略或者控制他,于是孩子自己就干脆放弃了。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 :完全无法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妈妈在的时候他总担心妈妈会离开。妈妈离开之前,他就非常警觉,妈妈离开之后呢,Ta 会表现得非常苦恼,反抗情绪很严重。任何一次很短暂的离开,都会让孩子出现大喊大叫的情况。

但是当妈妈回来以后, 他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他既渴望被安抚又害怕被拒绝, 就会表现出反抗和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比如抱ta时,ta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让Ta 重新回去做游戏,去玩玩具又很不容易,宝宝会不停的看母亲。

这种矛盾型的孩子是怎么产生?父母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态度不太一致。有的时候特别特别的关心,有的时候又很冷漠,孩子就不确定父母是什么态度,从而形成很矛盾的依恋关系。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 :是兼具回避型和矛盾性两类的特征。这种孩子混乱没有目标,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父母不仅没有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还给孩子造成恐慌,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生活是危险的,这样宝宝会陷入到茫然慌乱中。

本来孩子的先天预设是受到惊吓时,要让父母来保护我,但 如果父母也是危险源,孩子就会卡在我到底应该靠近,还是避开父母的矛盾冲突之中 。

研究发现,被虐待的孩子容易出现这种混乱型依恋,另外,特别贫困的家庭或者有精神疾病、药物滥用等类似这种压力源下的家庭,会养育出混乱型依恋的孩子。

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形成这种安全型依恋呢?

❶  敏感回应

首先我们对孩子的敏感回应特别重要。 什么是敏感回应?是指家长能够亲近孩子,用热情而合作的方式去和孩子互动。对孩子的需要和信号,能够及时地作出恰当的回应。 比如孩子哭闹时,你知道如何有效地安抚孩子。研究表明,父母的敏感性,对于安全型依恋关系是非常强的预测因子。

敏感的家长,能够对孩子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反应。敏感的父母对孩子行为所隐含的信号,能够感知和准确的解释。父母能够意识到哪些?包括两方面: 首先对信号的敏感 。敏感的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很小的信号,可能是表情、声音或者孩子的某个动作。不敏感的家长,只能发现孩子特别明显的社交信号,有时候没办法理解孩子的需求。

其次,对信号的解读 。特别是对于孩子早期语言能力弱的时候,能不能准确解读孩子的信号,这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关注,有些不太敏感的家长会用自己的感受来解读孩子信号,比如,一个不太愿意照顾孩子的妈妈,她可能会觉得孩子哭闹就是孩子累了,该睡觉了;或者孩子吃饭速度很慢,孩子已经吃饱了,而不考虑其他的因素。甚至,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是在和他对着干,用扭曲的方式解读孩子的行为。

有的妈妈非常清楚孩子的行为,以及让孩子情绪不好的原因。但是妈妈没办法从孩子角度去看待,就可能会笑话孩子或者不理解孩子,比如孩子看到陌生人很紧张,明知道孩子现在是害怕的,但是我觉得孩子的行为很幼稚,于是去嘲笑甚至批评孩子,这种回应做得不够好。

敏感父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及时做出恰当的回应,比如一个妈妈看到孩子嘴巴在动,并且有些烦躁,她会意识到孩子肚子饿了。但是过一会儿很快就要吃饭了,妈妈就给孩子就拿一些小零食垫垫肚子和孩子做游戏,等待一会儿吃饭。如果是不敏感的父母,可能孩子已经饿了、累了、烦躁了,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还在和孩子继续做游戏,那么孩子状态就会非常不好。

最后是合作 。孩子大一些后,我们对孩子信号做出反应的时候,会在孩子的意愿和让 Ta 安全舒适之间,做出一个权衡。有时候我们会以孩子好为借口,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或者以妈妈的方便为主,按照自己想法来做出反应,做出决策。孩子已经大一些,Ta 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这样做出决策,孩子心里是不情愿的。有时候我们对孩子信号的过度解读或者反应,可能也会让孩子不舒服。

因此,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更好的方式是像孩子表示, 我们之间是合作式的关系,共同参与做决定。 在这种互动中,敏感的家长就会承认孩子的愿望。但是,我们也不是无条件的答应孩子,而是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如果Ta 的决定、想法是不合理的,家长要引导把不合理的意愿做出改变,同时还要热情地鼓励孩子尝试合理的行为。

要注意敏感恰当的反应,不代表完全顺从孩子的意愿,还是需要恰当的引导。总之, 我们要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育儿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和自己意愿不相符的事情,家长需要能够接纳和承受挫折,尽量尊重孩子。

❷  考虑孩子的感受

除此之外,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性依恋,还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Ta 的情绪,通过共情来理解孩子。比如,宝宝很努力地搭了几层积木,不小心全倒了,孩子很伤心。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点儿事儿,别哭了,重新开始!但是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辛苦一上午的努力成果被毁了,你的最初反应是什么? 即使一个成年人面对挫折,也是有情绪的,更别提发育中的孩子。

我们可以 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身体接触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同时向孩子传达我理解你很难受,我可以帮助你一起去应对 。对于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谈论难受的体验,比如孩子正在医院打针,很多孩子打针的过程中都会哭,你会如何去安慰孩子?

图中这个妈妈,给孩子带了很喜欢绘本一起读,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打针还是很痛,孩子还是大声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妈妈就抱着孩子轻声地安慰,告诉宝宝正在做什么事情,表达自己也很理解孩子的感受。这个妈妈就能很敏感的判断孩子不同阶段的需求,并且能够灵活做出回应,后面妈妈还亲吻孩子的脸,然后抱着孩子去安慰她的情绪,通过身体接触和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难受的情绪。

❸  父母自身状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父母的自身状态。 养育孩子父母的状态是很重要的,父母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的幸福感会影响孩子的依恋模式 。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压力比较小的家长,孩子更有能够形成安全型的依恋。相反,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处在焦虑、抑郁的状态,就很难给孩子一个敏感的照看。如果父母自己对自己都无暇顾及,更别提能够照顾到孩子很敏感微小的情绪信号了。所以,要提醒大家,父母自身的状态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对母亲的爱形容的方法是:

1、充满敬意的爱。母亲养育了我们,母亲用自己的无私抚育了我们,那种精神,那种本能的母爱是是伟大的。我们感激她们的那种精神。

2、充满感谢,而又温馨的港湾。母亲就像是一个港湾,当我们再犯错时给我们正确的指引,包容我们的一切坏脾气。在我们历尽千辛时给我们依靠。

3、那是一种归属感的寄托。遇见困难,想起母亲顿时感觉温暖。想吃母亲做的一顿饭,想听母亲的唠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