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型?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型?,第1张

安全型依恋是指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一种稳定、安全、信任和亲密的情感联系。父母在培养孩子安全型依恋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父母需要时刻给予孩子情感方面的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关爱。

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体现出相互信任、尊重和支持的态度。

3 保持一定的亲密时间: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亲密时间,例如共同做家务、一起玩耍等,增加亲子关系的互动性和紧密性。

4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父母需要鼓励孩子表达情感,不要对孩子的情感表达置之不理或加以批评。

5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需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信心,让孩子建立起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6 提供安全感的环境:父母需要提供安全感的环境,例如安全的住所、温暖的家庭氛围等。

7 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与孩子分享生活的点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总之,父母在培养孩子安全型依恋方面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安全感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

 我会对每日照顾自己生活起居、每天陪伴关爱我的人产生一种依恋心理。好像一时一刻也不能与这个人分开,这种依恋程度有时会超过我对父母的需要。其实这是我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与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表现。

 心理关键词:依恋感

  行为描述

 吴女士是做外事工作的,在全国各地奔波。宝贝3个月大的时候,她又重返职场了。虽然业务很忙,她还是平均一两个月回家住上几天陪陪宝贝。可是宝贝半岁以后,她发现他与自己渐渐不亲了,整天都跟阿姨腻在一起,她招呼他,他却不要她,有时还烦躁地推她。吴女士特别伤心,要是宝贝长大了不认她怎么办?

  心理分析

 吴女士的烦恼来自对宝贝依恋这种心理需求与发展特点的不了解。依恋是宝贝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0-3个月宝贝处于无差别的依恋阶段

 他还不认人,对谁的反应都一样,没有明显的偏爱。

  3-6个月宝贝处于有差别的依恋阶段

 他能够区别出熟人和生人,对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排斥陌生人,对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阿姨等熟悉的看护者都有依恋感。

  6个月-2岁的宝贝处于依恋对象单一化阶段

 他能够把自己的主要看护者从熟人中辨别出来,并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当他们一离开就焦虑哭喊,这个依恋对象既有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爷爷、奶奶、阿姨,谁与他朝朝暮暮在一起,他就依恋谁,并对陌生人开始防备、怯生。这就是吴女士疑惑的原因,宝贝的依恋对象开始出现单一化了!

  2岁以后的宝贝处于依恋对象伙伴化阶段

 他发现自己的依恋对象只是暂时离开,不会抛弃自己,还把依恋对象变成自己的交往伙伴。同样道理,这个“伙伴”就是自己朝夕相处的看护者,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其他人。

  心理疏导策略

 1摆正心态,不过分担心宝贝的冷淡

 如果宝贝很小就被其他人养育,他就可能对父母以外的其他看护者产生依恋心理,对亲生父母反而陌生了,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其实这是宝贝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表现,只要父母一如既往地关爱宝贝,随着宝贝依恋水平的继续发展,他会认识并爱恋父母的。如果强迫宝贝亲近自己,可能适得其反,父母要摆正心态,尊重宝贝已经形成的情感。

 2用积极的态度接纳宝贝天生的依恋类型

 反抗型依恋的宝贝——适应新人新环境的变化速度比较缓慢,焦虑情绪反应激烈,不能马上接受别人的抚慰而安静下来,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样的宝贝不易转移依恋对象,特别需要家长有较好的耐心接受这一特点,慢慢等待和帮助逐渐适应新人新环境。

 安全型依恋的宝贝——也会产生分离焦虑,但是他很容易被劝好,只要得到大人的温暖和帮助,家长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抚慰策略,他们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回避型依恋的宝贝——比较腼腆,新人新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他们太大的情绪波动,照看起来比较省心,父母要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积极主动态度和敏锐的发现能力。

 3妈咪不要过分霸占宝贝对自己的依恋

 对于0-2岁处于依恋期的宝贝,妈咪要积极回应宝贝的各种需求,2岁以后,妈咪要舍得放手宝贝,不要过分霸占宝贝对自己的依恋,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的独立性,除了跟依恋对象玩以外,还要乐意并学习跟其他成人玩,尤其是幼儿园老师,这样宝贝的社会性才能发展得更好。

 4帮助宝贝把依恋对象从成人转向同龄伙伴

 成人是宝贝早期发展最重要的人ψ试矗岁左右家长要积极帮助宝贝寻求和建立良好的同龄伙伴关系,发展宝贝另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最初宝贝还没有掌握熟练的同伴交往技巧,妈咪要一点一滴地教宝贝,例如跟人礼貌地打招呼,学会轮流、等待和与人分享,有需求要用语言向他人陈述和求助而不是动手打和抢等等。如果宝贝学会了从家庭这个狭隘的圈子走向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他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同步增长。

 自主性培养从小起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独立自主一岁始

 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进行自主性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孩子

 你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

 你还要了解你孩子的“特别性“。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对这些特别之处,你要相应地采取特别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你孩子的强项,那么你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若你的孩子生性敏感、胆小,那么你应该多鼓励他大胆尝试。

  二、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爱。与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从而使他对你和周围事物都具有信任感。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你应该陪伴在他身边,给他鼓励。

  四、循序渐进,不随便批评

 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要求,就横加斥责。请先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没有达到要求的原因,以科学的准则来衡量,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良好亲子依恋关系是有关键期的。一般来说:

一岁以内,妈妈的角色很关键。孩子饿、尿、拉、痒痒、、、、、、都会哭闹,细心的妈妈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满足其需要,能够是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关系。

一岁至三岁,爸爸的角色很关键。爸爸带孩子胆子大,放得开,善于发散思维,孩子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爸爸经常和孩子互动,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性格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

这些不是绝对的,而且,到了四岁左右孩子开始出现自我中心意识或倾向时,上述方式就要有所调整。那就进入“延迟满足”的问题了。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超出了这个年龄,那就得用别的方式方法了。

如何帮助孩子渡过依恋期

如何帮助孩子渡过依恋期,孩子在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是特别依恋父母,这有可能是孩子的依恋期,依恋期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做好引导和教育的,下面分享如何帮助孩子渡过依恋期。

如何帮助孩子渡过依恋期1

一、要多给孩子拥抱

孩子的依恋是他们情感萌芽的开端。所以,对于刚出生的孩子,父母要多向他表达父母的爱,而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抱抱孩子,多抚摸孩子。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抚摸、拥抱。一个充分得到父母爱和抚摸、拥抱的孩子,依恋感的发育健康,身心发展也会比较健康、稳定,对外界环境比较信任,与父母的关系比较融洽,目后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而一个没有满足依恋感的孩子就会情绪不稳定,或者烦躁,或者冷漠,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感,与父母以及他人的关系比较紧张。

由此可见,拥抱和抚摸与要求食物一样,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依恋感,对于处在依恋期的。孩子,要多给他们拥抱和抚摸。让孩子在接触安慰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从而顺利度过依恋期。

二、形成安全的依恋

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从出生开始到两岁半之间都比较强烈。这一时期,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妈妈最好与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不要经常让孩子生活在被剥夺母爱的环境里。

有时,妈妈即使在自己需要外出、孩子不愿分离的情况下,也不要采取恐吓或打骂的行为,这会导致孩子不良的依恋后果,削弱亲子关系。

那些没有形成安全性母子依恋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以后他们会很难适应或者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和孩子一起玩耍

让孩子和妈妈一起玩玩具,创造母子同乐的机会,这对减少分离焦虑,促进孩子对妈妈的'安全依恋有很大的帮助。

开始时,妈妈可以抱着宝宝玩玩具,然后让孩子一个人坐着,妈妈在旁边和他一起玩。之后,妈妈可以先将游戏方法示范给孩子看,然后让孩子自己玩,慢慢地让他能够自己一个人玩。

在孩子玩得很好时,妈妈可以去做一些家务事,但要记住,妈妈一定要待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如何帮孩子渡过依恋期

1、别把孩子交与他人

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现在的许多父母生完孩子后,就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或保姆,这样做等于把自己的责任给推出去了。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到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伤害,但是,这种“只生不养”的教养方式必将是影响孩子日后成长质量的一个隐患,同时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所以,父母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父母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同时,父母也不要整天只想着工作,对孩子的要求不理不睬,而是要认真地对待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寸时光,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2、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有些父母确实因为工作或者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带孩子的,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知道父母每天都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

孩子不在身边时,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打电话,多沟通感情,并且定期去看望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着他,这样孩子的失落感会大大减少,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如何帮助孩子渡过依恋期2

孩子依恋妈妈怎么办

1、多注意锻炼孩子独立能力

有的父母,可以说绝大多数父母都想尽力给孩子做好一切,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喂饭等等,这样对孩子来说很不好,不仅容易让他们养成懒惰的坏习惯,而且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多让孩子自己完成,既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积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要注意培养成乐观向上的,比如乐观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比如自己的鞋子提不上了,不要让孩子着急,可以告诉孩子,是鞋子给你开玩笑呢,你坐下穿就行了。这样一想,孩子也会很高兴的。乐观向上的性格,能让孩子轻松化解很多难题的。

3、对于孩子能离开父母独立玩耍的良好表现

父母表扬时不要太夸张,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或成绩来表扬孩子。表扬的程度应该和孩子的进步程度同步,比如孩子能独立穿袜子,家长可以说不错,继续加油穿别的衣服;孩子能独立穿裤子,家长就要说很好,继续努力;孩子能独立穿系扣子的衣服,家长可以说真的不错,你又进步了。这样不断加强表扬力度,孩子更能容易接受了。

孩子过分依恋妈妈的原因

1、父母忙碌,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宝宝,早期依恋关系不稳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从而容易黏妈妈。

2、妈妈对宝宝发出的信号不敏感,觉得宝宝吃饱穿暖了,就置之不理了,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在这样的情绪下,宝宝也会依恋妈妈。

3、当宝宝受到惊吓,妈妈没有陪在身边或没有及时给予安慰,宝宝会因紧张而依恋妈妈。

怎么解决孩子太过依赖父母

1、接受他的行为

粘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每个孩子会在不同的时间经过这个阶段,而且粘人程度不一,但这是正常的,你不需要为这个问题担心。不要因为孩子粘人,而责骂、惩罚或是把他或她推开。这么做只会让原本就脆弱的小孩感觉被忽视及害怕。

2、评估你自己的行为

孩子的粘人行为是否有可能是你无意中造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总是尽量避免让他们受伤或出现负面情绪。你或许需要先让自己放松,不过度紧张,才能慢慢让孩子自在地表现自己的独立性。

3、避开使孩子变得更粘人的场合

你可以先暂时避开会使孩子变得更粘人的场合。举个例子,如果拥挤的游乐场或是和某个人一起玩耍会使孩子变得更粘人,先避开这些场合或活动,直到孩子更独立为止。

4、尽量别过度保护孩子

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机会。你可能必须先学习克服自己的恐惧与忧虑,才能教会孩子这么做。

5、给孩子必要的支持

粘人的孩子寻求庇护和安全感。不要因为孩子的粘人行为而拒绝、忽视或责备他。在你鼓励孩子独立的当儿,也别忘了给孩子拥抱和安慰。

6、认真看待孩子的情绪

尝试了解他或她的恐惧与焦虑,在不影响这些情绪的前提下,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这些场合是安全的。告诉孩子你理解他或她的感受,即使你正在努力使孩子不那么粘人,也别忘了告诉他这一点。

7、不要惩罚粘人的孩子

孩子只是需要你在身边,别为此惩罚他或她,让他们感到失望。惩罚无济于事。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依恋关系如下:

想要建立与宝宝之间的健康依恋的关系,首先要与宝宝取得相应的联系。如果想要让宝宝依赖自己的话,那么首先就要在触觉以及嗅觉之上让宝宝认识到自己,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经常抱着宝宝,那么宝宝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味道。

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会将这种味道刻进自己的脑海里,所以说宝宝对于自己的依赖首先就起于这种嗅觉,除此之外触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多和宝宝对视。

并且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或者是其他的长辈,如果想要让孩子依恋自己的话,那么首先就要和孩子取得眼神上的交流,在孩子能够看见自己的时候就经常和宝宝对视,并且和宝宝说话的时候也可以看着宝宝的眼睛。

这样就能够让小孩子认识到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就对自己也出现了一种依赖的情绪。宝宝在很小的时候经常会有哭闹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懂得给宝宝相应的回应。

回应孩子的哭泣。

如果宝宝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不管不顾的话,那么小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安全感,在这个过程当中小孩子就会渐渐的离自己的爸爸妈妈越来越远。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如果小孩子哭了的话那么就要回应小孩子的哭泣,无论是帮助小孩子解决问题还是帮助孩子缓解如今的状态,这都是很好的做法,不要让孩子独自一个人的哭泣。

由迈克尔艾伯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7 up》,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7岁的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孩子。每隔七年,艾伯特都会重新采访这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真实的记录了他们50年不同的人生。

看完这部纪录片,不禁会有这样的感慨: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身影响竟然如此的巨大!

儿童心理学家戴安•鲍姆林德( Diana Baumrind )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

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响应维度);

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允许维度(要求维度)。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

权威型(接受+控制)

专断型(拒绝+控制)

放纵型(接受+允许)

忽视型(拒绝+允许)

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孩子的帮助。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及时热情地对儿童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

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的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与权威型父母有显著的差异。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断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与权威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放纵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

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贪玩、看电视。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

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安全型、不安全(反抗型)、不安全(回避型)、混乱型

个体在依恋对象接近与适度时都感到舒适,但是太远的距离也会使他们痛苦。这种风格被认为是最好的,因为这种依恋保证了接近与亲密的关系,又鼓励孩子探索他的环境从而更有效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更好地独立行动,同时也不会因为有离父母跳远的风险。

在父母接近时会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并极度渴望保持距离。这种类型是适应不良的,因为这会使得孩子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减少了孩子从父母那学习的机会(孩子较少在意父母并较少受到父母的影响),不利于儿童后期与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

同样是适应不良的,但这种孩子极度渴望亲近,只要父母稍远离便会感到极度不安。当时当父母与之分离再度接近时,他们又会报之以愤怒的反应。这种风格不利于探索性行为、学习和独立,并且很可能导致将来糟糕的亲密关系。

这种类型太过依赖,并试图控制反复无常的父母。这种儿童既不渴望亲密也不为分离感到痛苦,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有高程度的接近-回避焦虑。

回顾父母对我的教养,总体来说是属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我的父母性格温和但有原则,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又习得了规则。他们从不放纵我,如果犯错,就会受到严厉的管教,他们总是给我明确的边界感。

但是他们很忙,陪我的时间并不多,虽然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关注和关心,但社会性的发展仍然受到了限制。回忆我的整个童年,很少跟小伙伴一起玩耍,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姐姐在家,直到大学,在社交上,我仍然比较害羞和不够自信。

虽然我在社会性发展上有所欠缺,但父母权威性的教养方式,他们给予的足够的爱仍然让我可以有很好的安全感和能量。这种能量让我在大学毕业后,重新发展了良好的社会性,现在已经完全正常和健康。

所以,我和父母的亲子依恋关系也非常健康。我们在一起总是感觉愉快和安全,分开就会彼此挂念。

父母对我成长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们对我的爱和支持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身心健康充满能量,继而发展出探索世界的各种能力。我的父母彼此尊重,他们相爱而且看重家庭。父母的婚姻模式深刻的影响着我对婚姻的看法。我在婚姻中很有安全感,虽然和先生也经常有矛盾但我们总是可以正确认识,而且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成长。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像开头提到的纪录片《7 up》里显示的一样:你永远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身影响竟然如此的巨大!

  心理学家把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亲密情感关系定义为依恋。依恋是许多物种的本能行为。印刻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指某些物种的幼崽会受到他们出生后第一眼所见的移动物体或个体的强烈吸引。印刻现象对妈妈们可不公平哦。妈妈生完宝宝后往往很累。孩子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往往不是妈妈。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人类的依恋是天生的。而且早在出生后的几个星期就开始了。这是婴儿的一种生存策略。研究发现,当母亲将自己2到4个月大的孩子留在房间后,自己离开时,婴儿会产生抑郁情绪。如果让一个陌生人代替离开的母亲来陪伴他们,那么它们的体温会下降的更多,抑郁的更严重。看到这里,我便想起了自己照料儿子的时候,大概也是在他2-4个月的时候吧,趁他睡觉的功夫,我去楼上坐了一会儿,回家的时候发现儿子已经醒了,正躺在床上哭呢!,现在想来,这是大大的错误,这破坏了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洛斯把依恋分为两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会很放松的,与他们的照料者相处,并且能够忍受陌生人和新的环境。

  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可以分为两类-----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焦虑矛盾型的儿童,想要亲近自己的照料者,但是与之分离后,他们会因为恐惧而愤怒地大哭。即使照料者回来了,也很难安慰他们。他们会变得很焦虑,并一直黏着自己的照料者,当探索新环境时,他们会变得很不自在。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接触并不感兴趣。他们在与照料者分离时,不会表现出痛苦的状态,在照料者回来后,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的喜悦。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依恋类型呢?

  多年来,人们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教养。他们认为,好的父母会教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而前后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会教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忽略孩子的教养方式,会教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不过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天性和教养在依恋类型发展中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婴儿的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互相作用。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可以适应良好并且轻松地与他人互动。而焦虑矛盾型个体长大之后,往往会变得很多疑。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最不可能与他人形成亲密的情感连接。

  尽管依恋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但是在婴儿期和儿童期缺乏健康依恋的个体并不一定会一生失败。。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在个体出生后的前18个月。婴儿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没有对社会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婴儿,很难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

  心理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儿童的一种先天的心理结构,成为语言习得机制。他提出,人类生来就具备一种心理软键程序,能够帮助儿童习得词汇语法,以及他们接触到的语言规则。尽管人类拥有西德语言的先天能力,这一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我们还是不能忽略环境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0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