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1张

雨果曾形象地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数字与文字代表逻辑思维,音符代表形象思维。人类要达到心灵丰满、智慧通达、情才并茂,必须通过德、智、体、美等几方面的教育。”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

  1 音乐教育重在情感体验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要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情感体验是第一位的。

  1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并非仅指人对音乐作出感官上的反映(如感觉好听不好听),也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而是指人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音区、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作出正确的心理反应。换言之,音乐感知能力是指人对于“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的审美教育将无法进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加强音乐欣赏课教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旋律上行使人感到兴奋、情绪高涨、紧张;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情绪低落、松弛。快节奏表现出热烈、紧张、欢快的气氛;慢节奏表现出宁静、抒情、忧郁的气氛。快速度营造出热情、激动、欢快的情绪;慢速度体现出抒情、柔美、深沉的情感。在表现激动、强烈的情绪时,往往力度强;在表现优美、抒情的情绪时,则力度弱等等 。

  12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音乐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在音乐作品中,往往只是某种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表现,其中包含着内在的生命、情感、灵魂、风格和精神,但并没有具体的指向。“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可塑性,给学生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较之“文学语言”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经验,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做出不同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由此可见,联想和想象是丰富的,是加深情感体验的审美心理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情感体验得到扩展和深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13 结合音乐作品欣赏给学生讲述必要的音乐知识。在音乐欣赏中,特别是在欣赏大型的器乐作品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应该给学生传授与欣赏作品有关的音乐知识,如音乐常识,声乐、器乐基础知识,常见声乐、器乐作品的体裁曲式结构等,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但在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不要讲得太深、太专业化,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为尺度。对于较难弄懂的问题尽量采用知识迁移的办法来使学生理解掌握。比方说,在讲解曲式结构中的乐汇、乐节、乐句、乐段时,就可以与语文课中的字、词、句、段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并且也容易理解和记忆。

  2 音乐教育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21 要表现音乐的美,首先必须全面的理解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音乐可以根据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第二,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标题音乐)的标题,乐谱上表情术语,力度、速度等;第三,根据歌曲的歌词内容和意境;第四,根据作者的思想观念、创作个性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22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唱歌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作品的艺术处理”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比方说,当学生学会了演唱一首作品之后,应从情感体验、音乐形象等方面启发学生来理解音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就作品的演唱形式,表演中速度、力量、表情的设计,高潮的处理,伴奏的安排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23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堂。比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参与的乐趣。制作完毕,让学生讲创作思路,并展开互评。在互评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又形成了同学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关系。互评后,根据乐器的特点,分成若干组,然后根据乐曲特点设计伴奏型,进行竞赛。这样做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激活了他们各自潜在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3 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现在中小学生普遍热衷于流行音乐,有的甚至到了狂热的程度,但他们不知道这类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有的是对他们有害的。要使学生分清流行音乐中的良莠,主动学习并热爱高雅音乐,就必须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31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从审美的角度和生理的角度,让他们知道流行音乐中什么是好的,是适合他们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适合他们的,甚至是有害于他们身心健康的。

  32 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学习高雅音乐,引导他们体会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比方说,可以先把高雅音乐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给他们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使他们对高雅音乐产生兴趣,排除认为高雅音乐深不可测的思想障碍,然后给他们听一些管弦乐作品,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等。在它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再指导他们学习欣赏交响乐作品,如:《命运》等,欣赏交响乐有一定难度,开始可采取欣赏片段的方式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欣赏完整的作品。

  总之,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趣,使之具有更加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人格和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学生已不满足那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音乐的耳朵”,成为具有高尚音乐趣味的人。

 声乐艺术是演唱主体在一定艺术意识与心理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歌唱行为,以追求自由性、审美性与创造性艺术为目标的人类特有精神文化实践活动之一。声乐演唱中该如何表达情感下面是我分享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歌唱是表达情感的因素

 1、歌唱的本质是人们情感的表达

 在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理解其声乐作品,准确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和手段,才能深刻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草原之夜》这首歌曲,我们演唱时要唱的圆润,自然不能在情感上无动于衷,那么对于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见其表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的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演唱者的情感活动与音乐作品的内涵的情感体验。把歌曲中的内容,情感表现出来,不会令听者索然无味,才能感染,感动人。

 2、歌唱表达情感的特点

 歌唱是最清楚,最直接表达人们情感的艺术。感人的歌渲染气氛。能曲能打动人心,欢快的歌曲。每首歌曲的歌词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的感受来描绘它把它写成一首歌曲。在演唱的时,对于感情的表现一定要细腻,追求情感的表现要细腻而且真实的演唱,一定不能放松对歌曲一字一声的情感体验和处理,不仅不会影响整体的表现,而且还能发挥深化主题的作用。演唱《草原之夜》这首歌曲,歌唱者用深情倾诉性的音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远深邃的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唱出了军垦战士热爱生活的情绪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二、分析声乐演唱中情感体现

 在声乐学习中,歌曲演唱是声乐课堂中最核心的部分。要演唱好一首歌曲,演唱者必须对歌曲有深刻的理解,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并充分运用表现歌曲的各种音乐手段和歌唱技巧来完满地表达歌曲的内容一与情感。现在就歌曲处理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艺术环节。

 1、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着唱谱,而应该把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的环境和思想感情。《草原之夜》是一首60年代流行的二段体创作歌曲,田歌作曲,创作于1955年。这首流传广泛,被誉为“中国的小夜曲”的抒情歌曲。作曲家在音乐融汇了维吾尔族素材,用深情倾诉性的语调,唱出了军垦战士热爱生活的情愫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除了要了解作品背景之后,还要理解作品的思想,这样才能体会到浓郁的草原气息,感受到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才可能仔细读谱,合理科学地运用声音表现上述的情愫和追求。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2、意境的想象

 意境的想象,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话句话说,就是要像戏剧 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你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在演唱《草原之夜》时,在你的眼前又会出现一幅悠远深邃的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军垦战士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美好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总之呢,用这样的想象和意境会很快帮助你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主人公的形象来,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这样就会到情真意切。因此,作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诉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乐,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把握作品的情感变化

 歌曲情感就是歌曲的基本情绪,演唱者必须通过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歌曲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歌曲是要表达歌曲内容和情感,想要打动听众,必须以情带声。如果演唱者只片面追求声音,虽然声音有一定的力量和亮度,但缺乏情感因素,声音也就苍白无力的,一定要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如果演唱者只是按照音符办事一板一眼地完成任务,又如何能够感染人、打动人呢《草原之夜》

 在尾声以富有新疆民歌特色的衬词“唻”,一字一音,速度渐快,推向再现的第四乐句,表达了边疆战士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演唱时应注意音色柔美、语感细腻,体现歌曲的抒情性。

 4、韵味的体现

 演唱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对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位的。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不仅要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情感,同时还需要自己的在一步创造,挖掘歌曲中潜在的甚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这首歌被你们唱白了。”意思是指演唱者只是按照音符办事,一板一眼地完成任务,没有激情没有热情,更没有味道在里面。这个“味道”就是我们音乐中所指的韵味。韵味就是我们吃得菜肴里面的各种辅助调味料,同样一首歌,有的人唱得声情并茂,有的人唱的味如嚼蜡呢其基本的区别还在于韵味上。优秀的歌唱者并不会局限于歌曲谱子中上所记录的音符而是会在谱子之外下功夫。当我们唱熟一首歌曲作品时,我们需要根据歌词内涵,语言情感的需要,就会在原有音调的旋律音上增添一些个别元素,使之成为装饰音、滑音、倚音等。在演唱的时候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和自然,就会更加有韵味和美感,这样就会给作品赋给新的生命力。

 三、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构成了歌唱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的整体化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不是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能完成的,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不仅全部身体器都要参加,而且包括你的灵魂。歌唱应成为各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艺术,要达到“唱情”,必须借助于“唱声”,以“声”表“情”,寓“情”与“声”,没有“唱声”之功,也就是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融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草原之夜》这首歌,声音一定要控制在轻柔的半音上来演唱,既体现了夜色安静的美,又表现了草原青年男女纯洁爱情的美。我们在演唱任何一部声乐作品,都要方方面面小细节处理好,才能达到万无一失,才能用心诠释和演绎。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地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需要到达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总得来说情感是声乐演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少了情感的表现就如同少了歌曲的灵魂。“以情动人”才是最能打动观众最能诠释作品的。理论是需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论证的。关于怎样才能融入更好地情感应进一步的研究解决,需要从实践出发,发掘其中的含义。情感表现的挖掘是无止境的,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它的发展前景有很好的价值。“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歌曲是从产生、演唱到欣赏都是因情而发,是曲作者动心,听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成功的演唱必须唱心、唱情,在动声之前先动情,才能以己之心去感人之心。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即美育。而音乐教育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音乐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验到审美的愉悦。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同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二是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的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诱发和感染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形象化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潜心钻研、灵活运用教材,把音乐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亲近可爱的形象传授给学生。

三是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在课堂里师生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通过唱、奏、唱等手段体现音乐之美。

四是愉悦性原则

审美愉悦性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易于形在兴奋中心,这种就业“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应在音乐教学中体现。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休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五是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出积极的反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使学生既听且动,能够体验乐曲内在情感,呤唱出音乐主题,编配出较好的伴奏,编创出有趣的音乐情境表演……。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组织、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通过组织器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方面的第二课堂,和带领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等校外活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

六是相互交流性原则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音乐课堂上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纽带首先抛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亲近,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和老师之间畅所欲言,充分沟通。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非常重要。

音乐审美教育中科学教法,主要有两个内容:

一是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也可称“听、感、动”教学法。

音乐教学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有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而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中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音乐,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践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教学必须突出的体验。听,还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唱歌、演奏、创作活动,都是围绕“听”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

感,是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感知和感受音乐之美的审美实践。这是审美教育的核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

动,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重要手段,是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动,包括眼动——凭借视觉看乐谱,有理解的神、情、意的表露;手动——有情感地体验音乐的起伏变化,即兴指挥、奏乐、动作和表演,即兴编舞等;耳动——用心听、感知、听辨、分析、理解音乐的重要手段,喉动——用心去有表情地朗读、歌唱及表达;脑动——用脑去感知、体验、分析、理解、联想、思维、用脑去指挥全身器官按音乐的规律去感知。

那么在音乐课的实践中,听是基础,感是核心,动是手段。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充分“听”和“动”的基础上,感知体验与理解音乐美的旋律、美的形象。

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与不同唱法对于表现乐曲的不同作用;要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适合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题材、不同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和音色,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音乐艺术形象的加工与创造,在充分参与器乐、声乐、舞蹈、表演等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感知、创造及表现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3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