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报告给我们的警醒是什么?

今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报告给我们的警醒是什么?,第1张

这份调查能给我们的警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记全人发展的教育使命。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报告指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达到幸福需要什么?这当然是复杂的,需要有机遇,但更依赖于能力,比如面对挫折的态度;从各种欲望和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放自己的能力;尊重他人、乐观、坚持等,这些都是通向幸福生活需要的,是知识学习远不能够提供的。清华和北大的高考状元们也许能为此提供佐证。据统计,这些学霸们进入社会后能有所成就的,似乎寥寥无几。

二、更新观念。

9 月8 日上午,国内一所知名大学与OECD 同步举办“ 超越学科学习”的调查结果发布会。知识学习与情感发展国际上都是一体的,我们要“ 超越”,说明我们过去的观念落后了,需要补课。

三、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动,作出改变。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一再重申的要点。这表明,我们的教育大观念与国际一致,可是实践中为什么落后了,只剩下“智育”,现在需要“超越”,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有人说“决定教育的因素在教育之外”,教育似乎显得既无奈又无辜。那么,教育者在变革中真的只是无辜的旁观者?有多少人真正地做了什么努力呢?曾听人说,荷兰小学生10 岁就开始兼职打工,赚钱捐助他人,从小培养学生的意志德行,这不值得我们些许反思?

当然,这种改变不能是打运动站,吹“ 龙卷风”,而是要贯彻到日常教育中,真正实现党和国家教育整治的初衷,让教育“ 内卷”的势头得到根本扭转。

综上所述:从内容看,本次调查不能说新颖。二十五年前,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学习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包含了相关内容。比如,学会做事指要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会做事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要具备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集体合作的态度、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学会共同生活指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学会生存指要学会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因此,OECD 的调查内容可以看作是四大学习支柱思想的延续和具体化。

一、单选题:

1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你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偶尔会 D从来不会

2考试前后你总会心情紧张吗?

A总是 B有时,特定在考前 C偶尔 D从不

3你认为紧张情绪会给你的考试成绩带来影响吗?

A会,很大 B会,有点 C不会 D没感觉

4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A正面影响,会为学习带来动力 B没感觉 C较为负面影响,会影响情绪

D完全负面影响,会使我无心向学

5学业成绩的排名是否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影响?

A肯定会 B大多程度上会 C偶尔会 D不会 E 无所谓

6你认为大学英语四级是否会给你带来心理压力?

A会 B一般 C不会 D无所谓

7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满意?

A很满意 B一般 C有所不满 D非常不满

8毕业后你的选择是什么?

A就业 B考研 C不知道

9你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好吗?

A很好 B一般 C不太好 D很差

10你认为考研压力大吗?

A很大 B一般 C不太大 D无

11你认为与周围同学相比自己的经济状况处于何种水平?

A 高 B一般 C较低 D低的多

12你是否曾因同学间的攀比而产生困扰?

A 经常 B有时 C较少 D无

13你是否会为了同学间的攀比而向父母要钱

A 经常 B有时 C较少 D无

14你每月的生活费大概是多少

A 200元以下 B 200—500元 C 500—1000元 D1000元以上

15你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满意吗?

A很满意 B不满意 C没考虑过,无所谓

16你心目中理想的消费状态和结构是:

A够花就行 B有较细的消费计划 C每月都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 D其它

17你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您的影响程度如何?

A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B有较小影响,具体的购买行为还是取决于自己 C没有影响

18你知道你每月的花费占全家月支出的比例吗

A30%以下 B30—50% C50—80% D80%以上

19你有没有参加过勤工助学

A经常参加 B偶尔参加 C较少参加 D从不参加

20你认为身体健康重要吗?

A非常重要 B一般重要 C没想过

21你是否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

A经常有 B偶尔有 C较少有 D无

22你与同学相处如何?

A很好 B还可以 C不太好 D很不好

23你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

A有很大障碍 B有时有障碍 C比较少 D无

24你是否有知心朋友?

A 有 B无

25你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会让你感到压力?

A经常会 B偶尔会 C较少会 D根本不存在

26当你对异性表白时,会感到有压力吗?

A 会有很大压力 B论情况而定 C压力较小 D不在乎

27如果你单相思异性朋友,是否会有压力?

A 会有很大压力 B有一定压力 C压力较小 D无

28你是否曾为如何恋爱与其他关系而产生不快情绪?

A 经常有 B有时有 C较少有 D无

29你如何评价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A非常高 B较高 C一般 D无

30你认为父母的期望会带给你压力吗?

A很大 B一般 C较少 D无

二、多选题:

1 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救助?

A家人 B 亲友 C 男/女朋友 D 知心朋友 E老师 F学长 G专业人员

H不找任何人

2你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

A转移(心理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 B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

C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D顺其自然、自然调整

3你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A学校奖学金 B困难资助、勤工助学 C父母给予 D亲友资助

E贷款 F社会资助 G其他

4你在校期间主要支出是什么?

A伙食 B学费 C购书 D服装 E大小型学习工具(电脑、文具等) F 医疗

G旅游 H租房 I其他

论文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缺)

图33 自测表得分示意图

我们对于以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四、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3细致分析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反之,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训这种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1)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但朝臣采取哪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又以本章开头提及的杨修为例,他是个机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杨修自恃聪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来杀身之祸。若他的主公是个宽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杨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

  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里主要是指其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1.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学生的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注意、记忆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1)学生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及注意品质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他们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并且常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到了小学高年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成熟及教学任务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断增强,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也在逐渐提高。

  (2)学生记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三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

  (3学生思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发展。

  2.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绪、情感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情感往往是由个别事物产生的,而且情绪、情感的表现比较外露。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社会性增强,学生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向对社会、对集体和同伴的产生的情感过渡。中学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要求的提高,情感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内容日渐丰富的同时,高级的社会情感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友谊感等也日益加深。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与成人比这种高级的社会情感还显得狭隘和肤浅,如常容易把友谊局限在小范围,甚至脱离群体,出现哥们儿义气等容易带来消极影响的情感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学生的社会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使了高级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学生的理智感着重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表现为求知欲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具体事实和日常生活感兴趣,兴趣笼统和泛泛。到了小学高年级,兴趣逐步分化,学生逐渐对学习内容、作业独立思考的能力及社会、政治生活感兴趣。中学以后,由于求知欲的加强,认识活动的深刻,追求真理的兴趣更浓,理智感也相应深刻和具体。

  在成人的影响下,儿童从很小就开始有一定的美感,到了小学,由于生活、学习范围的扩大,学生的美感进一步发展。但此时对美的体验仍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和理解上,受制于在一定社会生活下对美的需要上。总体而言,经常接触的、具有明显外部特征的客观事物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而那些接触少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美体现于内在特征的事物不容易引起他们的美感体验。升入中学后,学生的美感开始变的深刻,能逐渐对具有一定内涵的、美体现于内在特征的事物产生美的体验。同时,中学生已开始重视自己外表的美化,力求使自己做到外表美和内心美的统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还不强,易受情境的感染而产生多变、不稳定的情绪、情感。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的调节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他们逐步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冲动,能够推迟需要满足的时间或改变满足需要的方式。中学以后,随着知识、智力、意志力和个性意识的发展,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情绪逐渐趋向稳定。

  3.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心、内疚感、羞愧感和自豪感等。随着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成分,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制、自主、自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学生对社会关系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关系和对友谊的认知)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这些社会交往会不断发生变化。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5-9 08:4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提供一些资料供您参考: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公民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方式可以在原来的学生大会、个别谈话、政治宣传等“硬性教育”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各种培训、通过多种媒介交流等“软性教育”方式,达到互动增值的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还是处于较高层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日益增长,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是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规约社会现实的作用,特别在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规范其行为上不能表现出相当的正向结果,从而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作用产生疑问,否认其在社会结构中应有地位的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以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政治信念上

  大学生们坚信中国***的领导,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但不从深层次上把握政治理论的内涵,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12 人生价值取向上

  积极务实地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也往往出现短视行为: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呼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作弊、投机;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或者说是得过且过,有的甚至自己也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的矛盾心态。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

  13 思想观念上

  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等等,冲击、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想观念,极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分散主义和利已主义等思想,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们的思想心态越来越复杂多变,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弱,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发放特困补助、保送研究生等个人利益问题时时困扰着他们,当他们的自身利益得不到满足时,当他们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时,当他们遭受挫折失败时,又往往显露出对学校及社会的不满情绪,有的还形成强烈的反叛意识,更有甚者还有丧失生活信心走上绝路的例子。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只停留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灌输式教育上,“两课”教材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空洞的说教、抽象的理论远远多于对实践的具体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思想政治辅导员”除了思想政治辅导之外,他们还承担着更多的管理服务工作,并协助院系教学行政工作。随着高校生源的大规模扩招,这批工作者更加面临着以一对百甚至数百的困难,无法保证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思想交流。 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进行思想引导的机会越来越少。少数教师本身政治观念淡薄、学风不严、个人利益至上,反而给学生作了坏榜样。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和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的学习和贯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集中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上,要通过系统教育和日常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政治倾向、理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修养。

  22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荣辱体验。胡锦涛同志突出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具体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非常及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校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引导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学校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知行统一、争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表率。

  23 形势政策教育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不仅关心个人的幸福,更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从“苏联、东欧剧变”到“柏林墙倒塌”,从“巴以冲突”到“朝核问题”,从“台海危机”到“三农政策”等等,高校只有以丰富生动的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大事,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珍惜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24 法治安全教育

  进行法治教育,重点是让大学生们知法、懂法,让其了解一些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法律法规,让其有针对性地了解其中的有关条款,让其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划清违法与守法的界限。

  25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会遇到诸如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感恋爱、就业选择、学习、经济压力等问题,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26 就业指导及教育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就业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起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就业形势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创新就业思想教育和指导的理念与机制,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有效性选择

  胡锦涛同志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认真坚持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追求思想教育形式的丰富多彩。 可以构建起以党建为龙头、“第一课堂”为基础、“两课”为主渠道、学生党组织为核心、社会实践为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信息网络技术为新载体、人文关爱为催化剂、严格管理为辅助手段、创建良好学风校风和师德师风为落脚点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运行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3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课堂教学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课、专业课、党课等。“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能让学生系统地接受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知识。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旨在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与尊严,实现人的综合发展。专业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通过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性的内容。党课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让他们了解党的基本知识,掌握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 学生科技学术活动、 文娱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智力竞赛、书法美术展、作品欣赏、影视评论、专题论坛、辩论会、报刊选读等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直观性、形象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援助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军政训练等实践活动,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时代新风的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

  34 建立交互式的网络教育形式

  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形象性、交互性和可选择性,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5 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

  随着学生住宿公寓化,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立以学生寝室为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小组、理论学习室、党员文明示范寝室等,加强思想教育的贴近性,发挥学生公寓组织在教育大学生的积极功能,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自我教育效果。

  36 与勤工助学、扶贫励志相结合

  在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外,要在校内外收集并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不仅培养这些成员的服务意识,还可以使他们获得自立自强的信心。

  37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理念,深入开展“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定期与学生谈心,注重情感交流,实现情感育人,要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在人生路上的明灯和充满人格魅力的精神导师。要深入学生的微观心理世界,对他们在个人生活、人际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以德遗后者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重要工作,高校应该通过具体的、有效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严格要求与人文关爱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生思想的改变和政治素质的提高,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优生和差生学习差异的认知因素分析

虽然影响学习成绩的认知因素很多,但目前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知识水平、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一)知识水平的差异

任何人头脑中的知识都是以一种逐渐积累的方式学得的。千里之行,靠的是“积跬步”。由于种种原因,优生与差生之间在知识的积累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异既有量的差异,更有质的差异。

1知识量的差异。在一个领域中学习落后的学生,往往伴随着在这一领域内有关知识的积累的量的不足。例如,一项研究中对大学优生和差生进行了有机合成的基础知识的测定,结果发现,优生正确率为85%,而差生为19%。知识积累的量的不足,给后来的学习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其后有关知识学习上的记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关于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头脑中有关的知识组块越多,短时记忆的能力则越强。关于阅读理解的实验也证明,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主题越是熟悉,所具备的有关背景知识越丰富,那么阅读理解的效果则越好。解决数学应用题的研究证明,短时记忆能力越强,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越强。

学科知识的学习具有系统性和累积性。前面知识的掌握如果在量上不足,出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那么将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学习上的障碍,所以,帮助差生时,要特别注意知识掌握上的查漏补缺,及时加以弥补,以免积重难返。

2知识质上的差异。优生和差生之间不仅在知识掌握的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概念掌握水平上有明显差异。差生虽然也能背诵一个概念的定义,但他们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了定义,并未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理解,这是一种水平十分肤浅的理解。他们也可能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产生对概念的曲解。他们把握不住相似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在做习题时,不是用科学的概念去思维,而是采用生搬硬套老师例题的方式去解答习题。

(2)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同。优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十分熟练,甚至达到了自动化程度,因此思考问题时反应快,显得思维“敏捷”,这是由于“熟能生巧”的缘故。而差生由于基本知识和技能达不到熟练的程度,所以显得反应“迟钝”。

(3)知识的组织程度不同。头脑中的知识是逐渐累积的,但不应是堆积的。头脑中的知识应该加以有机架构,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有条不紊。优生与差生头脑中知识的架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差生头脑中的知识点是罗列式的、水平的、堆积的,而优生头脑中的知识点是有机架构的、按层次排列的。又例如,在一项研究中(Chi et al, 1982),让被试对24个物理问题进行归类,结果“新手”(刚学物理一个学期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倾向于依据表面特征来归类,例如把所有“斜面”问题归为一类, 把所有“弹簧”问题归为一类; 而“专家”(物理学博士生)则依据物理定律来分类,将某些“斜面”问题和某些“弹簧”问题归为一类,其理由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理运动”。这一研究中还向被试呈现了20个物理学术语(包括斜面、质量、摩擦力、能量守恒、加速度等),让被试看了这20个术语之后要求他们用3分钟时间叙述所看到的概念。结果发现,“新手”首先回忆那些具体的、表面特征的术语, 最后才提到与物理定律有关的术语。 而“专家”首先提到抽象的、与物理运动定律有关的术语(如,能量守恒和牛顿定律),紧接着叙述了牛顿定律的适用条件:假如有加速度,用牛顿第二定理;假如没有加速度, 合力为零, 则用牛顿第一定律

……最后才提到具体的、表面特征术语,例如,斜面、高度、长度等等。由此看来,差生不善于像优生那样用抽象的、带规律性的知识来统帅具体的、形象的知识。知识构造方式上的这些差异,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定着学生知识掌握的优劣。

(二)学习策略上的差异

无疑,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测定了学习策略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该项研究主要测查了9种学习策略:①组织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组合;②搜集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努力获得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③复述与记忆:通过练习活动尽力记住所学材料;④寻求社会帮助:努力寻求同学、老师或父母的帮助;⑤复习:对课文、笔记等进行温习;⑥自我评估与诊断:对自己学习的进度或质量进行检查、评定;⑦目标与计划: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目标的计划;⑧记录与自我监控:对学习状况进行记录,以监督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进程;⑨环境建构:力图选择或安排有利于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适宜环境。其中前五种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策略,后四种是关于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的学习策略。

研究者根据每种策略的具体表现,编制出共36题的调查问卷。研究结果证明,学习策略测查的分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初中一、二年级期末全市统考的语文、代数、几何、物理、英语、历史、政治、生物、地理共九科的平均成绩)具有显著相关。差生组和优生组的对比表明,在学习方法方面测试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学习自我调控方面,测试结果具有更显著的差异(P<00001)。

这一研究证明优生和差生之间在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上(特别是自我调控策略的掌握和运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三)思维策略上的差异

优生和差生之间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与思维策略运用上的差异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造成优生和差生之间显著差异的认知因素的研究,刚刚处于开始阶段,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面世。

二、优生和差生学习差异的人格因素分析

(一)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三)个性健康上的差异

某些学生的人格适应不良与他们学业失败具有密切关系,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不仅人格适应影响学业成就,同时,学业成就也会影响人格适应。

对学生来说,没有哪样东西会像学业的失败和挫折那样对学生的人格适应产生那么大的不良影响。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学生人格适应状况与他们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或等级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学业成绩高的学生很少有人格适应的问题,通常表现出诸如高度自我整合,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性。

人格适应不良的学生往往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多动、分心、情绪波动、易怒、爱寻衅闹事、易产生敌对情绪、志向水平低等。这样的学生缺乏自信,感到焦虑,挫折容忍力低,有退缩反应(回避那些他们自认为可能会使他们受到批评或嘲笑的学习任务,常常逃避困难的学习情境)。这些学生的人格不成熟,常表现为缺乏责任感、独立性和长远的目标,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能延迟享乐需要的满足,对复杂的学习任务缺乏坚持性。所以,如何对差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健康人格的教育,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差生的教育措施

我们知道,提高中差生的学习成绩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许多优秀教师从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方面着手,采取了许多有效的转变差生和防止出现差生的有力措施,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介绍差生教育的四种有效措施:个案分析、策略训练、挫折教育、合作学习。

(一)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是指教师通过剖析特定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个案分析法的具体实施办法是:选择一些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如,

解答习题、自学教材、背问题答案),让几名优生和几名中差生一个一个地当着老师的面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思考过程中自言自语地出声思维),研究者详细地记录下他们的学习思考过程,并将优生和中差生的思考方法加以对比分析,概括出优生的学习或思维策略,找到中差生策略上的缺陷。国内关于平面几何思维策略的一项研究,就是采用的这种个案分析法。

(二)策略训练

这里所说的策略训练是指结合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认知策略(包括接受知识的学习策略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的训练,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认知策略的训练主要采用讲练法和过程对比法两种形式。

讲练法是指由教育者事先通过优生和差生的个案对比分析,总结出有效的认知策略,然后再编写训练教材。实际训练时,先由老师结合例题讲解成功的思维策略,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待比较好地理解了有效认知策略的使用方法之后,最后进行元认知自我监控训练。上述关于平面几何思维策略的研究中,研究者在第二阶段在四所学校五个实验班上采用讲练法进行了平面几何思维策略训练,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过程对比法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使差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专家”的过程作比较,从而体验到自己“方法”上的不足,进而自觉改进自己的方法。这里的“专家”思路既可以是学科内真正专家的思路(例如,教学法专家在著作中所阐述的思路),也可以是教师或者优生的思路。思路对比的具体实施办法是在传授新的思维技巧之前,先让学生自发地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然后体验或口头表达出自己用的什么方法,最后由教师优先讲出“专家的思路”(或看参考书中所讲思路),切不可在学生没有自行体验之前就和盘托出“专家的方法”。

贯彻这一措施的另一种办法是把优生和差生配对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向学习小组提出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自行给出自己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思路,相互切磋,最后由学习小组向教师提出本组最佳的解决方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实验证明,经过l0-12次的训练,参加过这种训练的学生比未参加训练的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而且更有学习自信心 (Bloom & Brod

er, 1950)。运用这种措施进行学习训练,不仅对差生具有补救作用,而且对优生也是有益的。对优生来说,表述自己的思想,就会使自己的思想更明确,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优生通过和别人方法的比较,会发现自己“高明”之处,从而使良好思路的运用由自发向自觉过渡。而且,这样做还可以提高优生的助人为乐精神、合作精神和自我价值感。

(三)挫折教育

差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更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而这种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学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是成绩越差越不想学,越不想学则成绩越差。

因此,有必要在加强认知训练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将知、情、意、行四者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差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是有效的综合措施之一。依据当代心理治疗的理论,“知-行-情”教育模式是挫折教育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知”是指思想认识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和坚持性,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挫折忍受力的重要性,树立正确对待挫折的应有态度并了解应付挫折的适当方法。

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就要“导之以行”,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到的挫折应付技巧去克服挫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成功。因此,在这一阶段上,学生所面临的挫折必须是他们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成功”的评价标准是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是跳起来能够摘到的桃子。

在取得成功或进步的基础上,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动之以情”。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正视困难、克服挫折、战胜自我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成为吃苦耐劳行为的一种正强化。这也是外部诱导或强制要求的一个内化过程,是培养学生自觉行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当然,上述的知一行一情三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视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循环上升,逐步达到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又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目标。

(四)合作学习

国外大量实验证明,合作学习对差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差生能在优生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作业,不仅在坚持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弥补知识的缺陷,而且能模仿并掌握优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同时能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教学形式。

合作学习是由学生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一般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2—4人为宜),向他们布置学习任务,并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学习了材料。然后学生们相互讨论材料,相互促进对教材的理解,相互鼓励努力学习。教师的责任是引导、指导、鼓励和督促。

一般说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越带有情感教育的目标、所要学习的知识越复杂难掌握、所需教材设备越不够用、越需要学生相互借鉴学习技巧,就越应该使用合作学习。高水平的概念推理和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所占时间比例最大,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最适于使用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进行。为保证课外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1加强事先的指导。一般来讲,教师要加强如下几方面的指导。第一,要指导学生区分哪些内容适宜合作学习,哪些内容不适合于合作学习。第二,要给学生以如何确立学习目标的指导。第三,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事先指导学生在合作时应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第四,要加强合作技巧的指导,事先告诉学生,针对当天的学习任务应如何合作。

2保障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在时间上应该制度化,要有明确规定。每天合作学习的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

3形成共同负责的体制。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对小组负责,各小组必须对全班负责。为形成集体负责的体制和风气,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应能保证组员轮流担任各种不同角色(如,组长、目标检测员、思路评价员等)。

4注重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学生加强自我认知过程的反思,有助于元认知体验的形成和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提高。在合作学习时必须重认知过程,重方法,以真正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5班级内的考核、评比、排名次,都必须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不宜以个人为单元进行。

四、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全班学生学习进度一致,结果优生求知欲得不到充分满足,差生往往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是各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人们设计了许多新的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个别化教学系统、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掌握学习、分层教学等四种教学模式。

(一)个别化教学系统

个别化教学系统(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又称凯勒计划,简称PSI,由凯勒(PSKeller)及其同事于1968年创立,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 PSI能给学生以更多的个人选择机会,被称为适应个人的教学系统。

在凯勒计划中,每一门课程通常划分为大约二十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般导言、一张列出所有要达到的目标的表格、一份建议程序(包括阅读注释或参考教材中的特定部分)。每个学生在学完某个单元之后,必须接受各要点的提问考查,只有对这些知识点达到高度掌握之时(通常达到90%或更高些的正确率)才能被准许进入下一单元学习。如果未达标准,教师或“监督者”(通常是已学完该单元的学生)会要求学生重新复习该单元,并再次接受此单元的另一次测验。这种测验可在学生认为自己已达标的任何时候进行,较低测验成绩不记人其评分等级内。教师或监督者只记录每个学生已通过的单元测验,等级由每个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季度内学完的单元数确定。对于成功完成各单元学习的学生,给予听报告、看**和参加演示的优先权,以资鼓励。

PSI具有五个鲜明特点:

1自定进度。在限定时间内,学生可按自己意愿控制单元学习的进度。

2掌握。学生在未达标之前不准许进入下一单元学习。

3学生相互辅导。PSI为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指定已通过该门课程的学生担任新学生的辅导员。

4指导。在各个单元学习指导中提出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建议,指出了可利用资源及有关实验。

5自由式讲课。学生对教师讲课不是非参加不可,而是自愿参加。授课目的是启发指导和补充提高。

PSI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有共同参与感,有效地促进了教学个别化,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PSI一般更适应于年级较高、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在小学生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中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另外它与课程时间安排和评分的传统概念的冲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学辅导教学方法

自80年代以来,卢仲衡等人进行了系统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协调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研究均采用实验者自编的自学辅导教材。教材包括三个本子: ①课本,它是便于学生阅读的自学教材,与普通课本不同;②练习本,它留有让学生做练习题的空白,并且位置固定,便于教师批阅辅导;③测验本,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自学辅导教材的编写贯彻了九条心理学原则,即:适当步子;立即知道结果;铺垫性;直接揭露本质特征;从展开到压缩;变式复习;按步思维;可逆性联想;步步有根据。

实验者根据教学实验目的和现状,提出了七条自学辅导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强化动机;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启(启发引导)、读(阅读教材)、练(做练习)、知(及时反馈)相结合;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尽量多用变式复习;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

在自学辅导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一节课有30-35分钟的自学时间,最后留l0分钟时间启发、提问、答疑和小结。一系列有关实验表明采用此种教学形式的班级不仅在学习成绩、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上超过对比班,而且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如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卢仲衡等人创立的这种自学辅导教学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它为我们开辟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它的指导思想是:“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入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掌握学习的原型是哈佛大学的卡罗尔(JB.Carroll)于60年代中期提出的“学校学习模式”。其主要观点为:第一,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课题;第二,在现实中出现的学习达成度的差异,是由于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量与实际耗费的学习时间量的差异所致。

布卢姆的主要贡献在于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并对掌握学习的效果及其在学校学习中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包括两部分:掌握学习的准备和掌握学习的操作。

1掌握学习的准备

(1)确定掌握的含义。掌握的含义一般由明确的课程目标(长期的)和单元目标(短期的)、与目标相对应的终结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以及学业成绩标准来体现。

(2)把整个课程计划分成一系列较小的学习单元,确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安排好单元的序列,使单元间紧密衔接,以便于学生的学习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3)确定构成每一单元掌握的因素。一是编制与单元目标相对应的形成性测验,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错误和误解;二是规定掌握标准,以确定学生在该单元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4)制定掌握计划。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做好三种计划:初始教学计划;“反馈—矫正”计划;教学时间计划。

2掌握学习的实施

(1)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使学生适应掌握学习方法。

(2)为掌握而教。教师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授每一个单元。重要的是这一单元教完后,教师不应紧接教授下一单元,而是进入反馈—矫正环节。这是掌握学习的一大关键。这一环节包括:①对全班施行形成性测验。②对形成性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学生掌握与否;找出学习困难所在;分析困难原因。③根据学生困难所在,教师提供各种供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材料和矫正措施。④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矫正学习。已掌握该单元的学生可自由进行巩固性活动,或者充当未达到掌握水准的同学的“小老师”。

3评定掌握等级

在教材全部学完后,教师对全班进行总结性测验,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成绩评定,其得分即为学生学习该教材的成绩。所有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掌握水平标准的学生都能得到A等。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被誉为“乐观的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以来,被改造为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教学”,在我国影响很大,效果也十分显著。

(四)分层教学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取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所有的学生,“一刀切”,力图让学生“齐步走”。实践证明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的校长形象地把这种教学比喻为“一件衣服让所有的学生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结构和个性发展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应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课程选择的自由,能够主动地得到发展。我国一些学校尝试的分层教学体现了这一思想。

分层教学中,学校在一个年级内的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例如开设A、B、C三种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A级课程不受现行大纲教材限制,教学要求明显高于现行大纲,采用新的实验教材;B级课程略高于现行大纲要求,采用统编教材;C级课程按照现行大纲的最低要求进行授课。三级课程的课时不变,安排在相同时间,供学生跨班选择。而一些学科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依赖性不强,不存在前面知识未掌握后面就学不会的情况,则不采用分层教学。这样,学生原有的班级仍保留,班集体的作用仍要充分发挥出来。

在分层教学中,学生参加哪一学科的哪一个层次的学习,采用“动态管理”,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整。

分层教学不同于分快慢班,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今后的专业取向来选择,可能某学科参加A班学习,而另一学科参加C班学习。不像快班对各门学科要求都高,慢班则要求都低。

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成才意识、超前意识、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学生的专长的培养。

(五)以电脑为基础的学习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出现,面向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将会出现更为迅速的发展,甚至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电脑为基础的学习 (CBL)将成为最重要的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92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