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陈海贤,欢迎回到《改善亲密关系16天》课程。
前几节课,我们分别介绍了几种不良的沟通方式:争吵、追逃和冷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形成积极的关系模式。
消极的关系模式会消磨彼此的感情,而积极的关系模式会增强彼此的情感联结。那么,如何才能形成积极的关系模式呢?
在与伴侣的相处过程中,我们经常因为感觉不到跟对方的联结而陷入无休止的争吵或冷战。怎样才能增强彼此的情感联结?你可以尝试下面四个方法。
跟对方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其实很不容易,因为你需要承认自己依赖他,同时承担被拒绝的风险。
在亲密关系中,有的人很少直接提出需求,而是习惯性地躲在抱怨背后,指责对方不懂自己的心思,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导致双方都不开心。直接表达出来,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
有个朋友跟我说:“以前过节或过生日时,我很想让老公送礼物,但我就是不说,等老公自己觉悟。但他每次什么表示都没有,搞得我很生气。慢慢地我学聪明了,比如过生日之前,我会跟他说:我快过生日了,还缺块手表,你是不是要表示表示?老公就会笑笑,提前给我买好礼物。有时候不仅买我要求的,还会买点别的,我就更高兴了。”我问她:“别人都觉得老公主动送礼物才浪漫,你是要求了オ买,不会觉得少了点意义吗?”她说:“不会的。我提出要求,他答应、记得并且真的做了,就是在意我的表现。”
在亲密关系中,“礼物”之类的物品需要比较容易表达,但 与依恋相关的情感需要很难表达出来,因为它太重要,人们太害怕被拒绝,以至于提前出防备的姿态,选择用抱怨包装自己的需要 。
所以,当你在抱怨伴侣时,要多想想抱怨背后的需要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向他表达自己的需要。听到伴侣在抱怨时,你也不要直接回应他的抱怨,而是 了解他的抱怨背后隐藏的需要,并试着直接回应他的需要 。
“分享自己的脆弱”,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这意味着 你承认自己需要对方、依赖对方、对方很重要,同时给了对方伤害你的权力 。倘若你在关系中缺乏安全感,分享自己的脆弱无异于一场冒险。这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失控,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如何反应,这种失控又反过来强化了你对关系的怕。所以有时候,你宁愿违背自己的心意,也不肯承认自己其实很需要他。
可是,承认自己需要对方,把自己的脆弱展露给对方,是彼此产生联结的开始。
很多人认为,脆弱是没用的东西,是弱小的表现。可是在亲密关系中,能够袒露脆弱的人反而是最勇敢的,因为他们能够勇敢面对“对方如何回应和接纳我”的不确定。
不仅如此,在亲密关系中,脆弱是联结的信号,它代表了信任和接纳。有位女性在讲述自己对另一半的幻想时说:“我希望他在外面英勇杀敌,像个盖世英雄,回到家能跟我讲讲他的害怕,到我这里疗伤。”其实这是大多数人对家的幻想。在外人面前,你需要表现得坚强,但在家里,你可以表现得真实,把自己的脆弱完全展露出来。
怎样向对方分享自己的脆弱?你可以这么说:“我很孤独”“我很想你”“当你.…………的时候,我很怕你离开”“那天发生……的时候,我觉得你不再爱我了”“我在你面前自卑极了”,等等。
每个人表达脆弱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 当你能够把脆弱说出来,就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跟对方产生联结了 。可以说, 两个人有多亲密,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他们能够分享彼此的脆弱 。
有时候, 一个人越是表现得强硬,他背后越有需要防御的焦虑 。 如果你能看到对方的“怕”,也许你会更接纳他的脆弱,而他也更愿意放心地靠近你 。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妈妈总是对他的爸爸唠唠叨叨,可是爸爸几乎不还嘴,也不生气,有时候实在被唠叨烦了,也就嘟囔几句了事。有一天他问爸爸:“妈妈每天这么说你,你怎么受得了?”爸爸却说:“别看你妈妈这人表面强势,其实特别胆小。她一紧张就会唠叨。所以每次我都让着她。”能看到妈妈强势和唠叨背后的脆弱,就是爸爸的高明之处,也是这对夫妻一直很恩爱的秘诀。
无论表达需要、分享脆弱还是接纳对方的脆弱,本质都是做一场不同于日常的深度沟通,把藏在心底的话、那些对关系的“怕”讲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们一方面会藏起它,另一方面又希望对方看见它,接纳它。当这些藏在心底的柔软角落能够被袒露出来时,夫妻之间就能进行深度的沟通,而他们的情感联结也会变得更紧密。
当我们能够直面彼此,分享彼此的担心和脆弱,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时,心结才有机会解开,两个人的心才会靠得更近。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种增强情感联结、形成积极关系模式的方法,比如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分享自己的处弱等,都十分简单又实用,建议你和伴侣一起实践起来。下节课,我们会开始“关系空间”的学习之旅。
一亲子沟通的三原则之一:尊重
尊重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
1尊重孩子:主要指的是尊重孩子的气质特点、性格、情绪、能力和潜力等。
要尊重孩子首先则是要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
(1)活动水平(2)生物节律性(3)注意转移情况(4)注意广度和持久性(5)去向和退缩的情况(6)适应性情况(7)反应强度(8)了解孩子的反应阈限(9)了解孩子的心境
尊重孩子的第二个方面是要注意和孩子换位思考。家长要把自己放到和孩子一样的高度,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孩子。
尊重孩子的第三个方面是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2尊重家长:主要是指尊重家长的情绪、能力、承受力、需要等。作为家长也是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情绪和需求的。所以家长也需要尊重到自己的需要。作为家长,要分清情绪归属,自己的情绪问题不要推给孩子,而孩子情绪问题也不要干涉和解救,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和自己情绪的主人。
3尊重客观情形:主要是指尊重孩子、家长、他人和环境的安全;尊重秩序等。
二亲子沟通的三原则之二:看到行为背后的信念
对于孩子来说,他所有的感知、诠释、信念和行为都是为了要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追求的首要目标就是价值感和归属感。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无论孩子行为表现的好还是不好,都是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所以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一个美好的需求和愿望,但是其行为却并非是能被我们认可和接受的,如果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愿望,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到建设性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三亲子沟通的三原则之三:先联结再纠正
意思就是说要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在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有在家长和孩子有良好的情感联结的时候,孩子才会更愿意信任家长,才能够更理性的和家长合作。
所以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
如果孩子年龄比较较小,可以通过情绪词汇表或情绪脸谱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当家长和孩子都能觉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话,亲子沟通也就更为顺畅了。
如何才能和孩子有效的进行沟通
如何进行有效亲子沟通
以上链接内容,参考一下!
是指乡亲们友爱的情感。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扩展资料
搭石是人们在过往没有架桥的溪流、河沟,或浅水枯河、泥泞路面等时用石块铺设的一种简易通道。所选石块一般为天然呈方形状或平顶状,所有石块按等二尺距离摆放。
不很平稳,走快才能保持平衡。也为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石头型状方正,这样平稳)。
本文作者(刘章)写了自己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每年汛期,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如图)。作者借摆搭石、走搭石来赞扬家乡人们之间美好的的情感,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文|小淘气鬼日记
我女儿和儿子两个人相差一岁,我没有来得及问一下女儿的意见老二就已经来临。对于弟弟的到来,女儿也是似懂非懂,随着两个孩子年龄的增长,女儿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上多了一个玩伴,两个孩子相伴了三年,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深。
很多人因为二胎的到来,把大宝推给奶奶带或者是给姥姥带。我没有这样做,尽管二宝出生了,我依然把大宝带在自己的身边,我唯一后悔的就是坐月子的前20天让大宝跟着奶奶睡觉。不是因为奶奶带的不好,而是,我看到女儿看我的眼神变得陌生了,我很心疼她,也很自责。所以,月子没有做完就让女儿继续跟着自己睡觉。
怀二胎时,女儿一直在我身边没有离开过,我会给她讲一讲肚子里的小宝宝,胎动时会让她摸一摸,当她感受到我肚子里的小脚踢到她的手时会很开心的笑。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女儿很好奇的跑过来,我让她拉拉弟弟的手,女儿充满好奇的看着这个小小的人一直笑。我告诉她:“这就是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
我之前的一位同事,她前年准备要二胎,但是,好一段时间,她家女儿都不愿意她要二胎。她家女儿5岁了,害怕自己的弟弟或妹妹给自己争抢玩具、零食。尽管后来同意了,但是,在妈妈怀孕后还是会时不时的担心这些问题。
其实,这是很多想要二胎的家庭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怀孕期间让大宝与胎儿建立“ 情感 联结”
1、带着大宝去买二宝需要的东西
在怀孕期间,宝妈可以带着大宝去超市购买二宝出生时需要准备的东西,让大宝帮忙挑选,这样,在小宝出生后,如果看到自己挑选的东西被小宝使用,那么,大宝心理会有一种小小的自豪感,这样也会增加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
我在怀孕的时候带着女儿去给弟弟选小包被,让女儿帮忙挑选了一个,到现在拿出来用的时候,女儿还得意的说这是她给弟弟选的。
2、告诉大宝,小宝想要快点见到自己的姐姐(哥哥)
我怀孕的时候,会给女儿读绘本,讲故事,听儿歌,讲一讲肚子里的小宝宝。告诉女儿肚子里的小宝宝想要快点见到自己的姐姐,想要和姐姐一起玩。女儿总是问我:“妈妈,肚子里的小娃娃什么时候出来和我玩”。
3、让大宝抚摸一下自己的肚子
怀孕后,很多家长不敢让大宝动自己的肚子,其实,这样会让大宝感到失落,失望,然后会想弟弟(妹妹)还没有出生,妈妈都开始不爱我了,会让大宝在二宝没有出生时就对二宝产生了一种讨厌的心理。出生后自然不会对二宝好了,相反的还会动手打二宝。
宝妈可以在自己怀孕的时候让大宝轻轻的摸一摸自己的肚子,特别是胎动的时候,让大宝摸一摸,与胎儿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动。他们对于妈妈肚子里的小家伙产生一种好奇,想要快点见到宝宝。 我们可以告诉大宝妈妈肚子里的宝宝能听见她唱歌、说话,给宝宝讲话多,宝宝出生后会听出姐姐(哥哥)的声音。
4、让大宝帮忙给二宝取乳名
让大宝给二宝取小名,是对大宝的一种肯定。如果采纳了,会让大宝心里上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也会为此感到自豪,从而促进大宝与二宝的感情。
在怀孕的时候,只要身体允许,就要抽空陪陪大宝,不要因为怀孕了,老二出生了,就把大宝推给家里的老人带。 即使要分开,也要给大宝一个适应的时间,让大宝慢慢的接受,千万不可强行让与大宝分离,这样不仅会造成大宝心理上的安全感的缺失,还会让大宝有被抛弃的感觉,导致大宝的性格发生变化,比如变得内向、胆小、敏感等。
1、让大宝与新生儿有互动
出于对新生儿的保护,很多家长会让大宝离新生儿宝宝远一点,因为他们害怕大宝会伤害到新生儿。这样做只会让大宝感到失落,对小宝产生敌意。
劳拉·马卡姆在《平和式教养法》一书中写道:“婴儿头部散发出信息激素,当我们吸入后,就会爱上小家伙,产生保护欲。老大拥抱老小的次数越多,就会越有保护欲”。
所以,让大宝与新生儿有互动,会让大宝爱上小宝,增加两个孩子之间的 情感 联结。
2、改变大宝的习惯要循序渐进
突然转换照顾的对象,孩子一时间很难接受,所以,在转换接送对象的时候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还有平时生活中一直是妈妈照顾,突然转换了照顾对象,也会让孩子产生影响。
3、不强迫大宝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有些宝妈会让大宝帮忙照顾二宝,尽管大宝很不愿意,或者是大宝在专注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让他帮忙照顾二宝,或者是帮忙拿东西。我们要知道,大宝也是一个孩子,他也是爱玩的。当我们想让大宝帮忙时,大宝如果不愿意,我们再另外想办法,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对大宝讲话。
4、不把注意力都放在小宝身上
家里添了新成员,全家的注意力都会放在二宝身上,不再向以前一样先满足自己的要求,所以,大宝会受到打击。
我儿子出生后,我老公没有在身边,但是,我婆婆和公公每天都会带着女儿玩,我也会趁小宝睡觉的时候也会带着女儿玩。我婆婆和公公就说,别因为小的让大的难过。
在南希·萨马林《尽力爱每个人》一书中写道:“你可以做到尽力爱每个孩子,这意味着你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所以他们不会羡慕别人的带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需要被重视,所以,尽力抽出时间陪陪大宝,如果自己实在抽不开身,就让孩子第二亲近的人帮忙照顾一下。
1、第一次见面时互相赠送礼物
之前,看到林宥嘉发布了一条微博:
想让大宝对小宝表现出好感,在大宝和小宝初次见面的时候互相赠送礼物,爸爸妈妈可以代替小宝买一件礼物以小宝的名义送给大宝。爸爸可以带着大宝去买一件礼物送给小宝。当大宝看到弟弟或妹妹玩着自己送她们的礼物时会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帮助建立两个孩子的感情。
2、多在二宝面前赞美大宝
不管是肚子里的胎儿还是已经出生的二宝,我们都可以故意的讲给大宝听,比如,给二宝说:“宝宝,你看哥哥(姐姐)帮你拿的奶瓶,你有一位疼你爱你的好哥哥(姐姐)”。
我在给儿子换尿布的时候,会让女儿帮忙拿一块尿布,女儿很乐意的跑过去拿过来,然后,我会告诉儿子:“姐姐帮你拿的尿布,你有一个这么爱你的姐姐真好”。女儿很愿意听我夸她,所以,每次都很乐意的帮助我。
3、鼓励孩子们一起玩
很多时候,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会出现分歧,比如我女儿和儿子,每天都会出现各自玩各自的 游戏 时间,当然,这些时间我也不会去打扰他们。
但是,我会鼓励他们在一起玩一种 游戏 ,因为两个人玩一种 游戏 会让两个孩子产生互动,交流,共享时光能够为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打下基础。当然,有时候两个孩子会因为这个 游戏 而出现矛盾,但是,没有关系,这也是相处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不是完美的妈妈,但是,我们要做到尽力的爱每一个孩子,不让孩子感受到失落,多用言语肢体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这样,孩子在相处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妈妈是公平的,自然也不会因为缺少妈妈的爱而攻击、嫉妒对方。
1、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情感,也联结着两地的思念。
2、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你我的爱心,也联结着你我的友谊。
3、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满怀深情的你,也联结着热切期盼的我。
我们还是胎儿时,联结、断裂和重新联结的戏剧就开幕了,之后不停地循环重演,伴随着我们长大。在生命的头九个月,我们和母亲是直接联结的,分享着她的血液和呼吸。之后,为了独自拥有生命,我们被迫放弃。在遭遇寒冷空气和刺眼光线的那一刹那,我们立刻试图与母亲重建联结,寻找她给予的温暖、抚摸和食物。再后来,我们才开始打量四周,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
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很难言传,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经历不同形式的联结。在婴儿期,孩子和他所依赖的大人之间的联结,经常表现为一种“目光之爱”:深深的彼此凝视,目光间流淌的情感,是相互归属和融为一体的。无论童年、少年、还是成年,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都在不停地联结、断裂、重新联结。后来,我们和自己的孩子也有了这样的关系模式。每一阶段之间,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别管我了,开车送我到朋友家去。”
如果一切正常,婴儿期的“目光之爱”之后,联结的幸福感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稳固。我们和孩子能够随意聊天,嬉戏闲逛,大家还都彼此喜欢着对方,我们也还算比较知道孩子的心思。这种状态可能发生在安静的时候,例如上床入睡前,也可能发生在孩子活蹦乱跳的时候。等孩子再大点,我们与他之间的联结就更趋随意,平常意识不到,只有在发生冲突、产生了距离时,我们才注意到那种难以言传的联结状态似乎出了问题。
当联结断裂到了极端,就会是噩梦般彻骨的孤独感、退缩并自我封闭、以及对外界的愤怒甚至仇恨。在帮助那些入狱的暴力罪犯,以及刑满释放人员的过程中,我对“断裂”有了最深刻的体验与认识。但即使是正常、健康的孩子,他们也会有联结断裂的时候。当孩子觉得寂寞、害怕,感觉无法承受压力时,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在他们的心中发生了断裂。没有孩子会走到我们身边说:“我觉得我被孤立了。”当我们质问孩子为什么那么讨人嫌时,他们也不会说:“因为我觉得很孤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