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

《感遇·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第1张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句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意思红红的橘子,本是给贵宾的佳品,无奈何山岭重叠,江河幽深!唉,人的命运也只好象它顺其自然,随偶而安吧!世上万物循环的道理恐无法探寻。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全诗赏析1

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像这样经严寒而仍绿,所结果实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的自喻。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这两句既写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达了诗人之感慨!

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思考。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捉摸,不可探究。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复杂。既有无可奈何的自责,又有不甘沉默之情,难言之隐,深沉委婉。

全诗赏析2

张九龄是开元后期的著名“贤相”,矜尚直节,敢言朝政得失,注意提拔智能之士;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也早有觉察,建议唐玄宗及早剪除,免贻后患,然而未被采纳。终因受到李林甫等权奸的诽谤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牛仙客等专权,正直朝臣遭受打击,国事日非,所谓“开元盛世”,也就一去不返。

组诗《感遇》十二首,就是作者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重要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例如高棅《唐诗品汇》(卷一)云:“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云:“《感遇诗》,正字(陈子昂)古奥,曲江(张九龄)蕴藉,本原同出嗣宗(阮籍),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这些评论都很中肯。

这里所选的是组诗的第七首,有如屈原的《橘颂》,是“丹橘”的赞歌。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地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地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由于独得地利,与本性无关,也就不值得赞颂。诗人抓住这一要害问题,以反诘语气排除了前者。“岂伊地气暖”中的“伊”在此处作“那里”讲,指江南。全句意谓难道是由于江南“地气暖”的缘故吗?这种反诘语如果要语意的话,只能作否定的语意,然而它照例是无需回答的,比“不是由于气暖”之类的否定句来得活。以反诘语一纵,用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本来是讲松柏的。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那么,张九龄为什么不是通过松柏而是通过丹橘来歌颂耐寒的节操呢?这除了他谪居的江南正好有“丹橘”,自然联想到屈原《橘颂》而外,还由于“丹橘”不仅经冬犹绿,“独立不迁”,而且硕果累累,有益于人。作者特意在“橘”前着一“丹”字,就为的是使你通过想象,在一片“绿林”中看见万颗丹实,并为下文“可以荐嘉客”预留伏笔。

汉代《古诗》中有一篇《橘柚垂华实》,全诗是这样的:“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倘欲知我,因君为羽翼。”作者以橘柚自喻,表达了不为世用的愤懑和对终为世用的渴望。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历年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嘉客”是应该“荐”以佳果的,“丹橘”自揣并非劣果因而自认可以“荐嘉客”,然而为重山深水所阻隔,到不了“嘉客”面前,又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感叹之声。“运命”两句,不能被看成宣扬“天命观”。“运命惟所遇”,是说命运的`好坏,只是由于遭遇的好坏,就眼前说,不就是由于有“阻重深”的遭遇,因而交不上“荐嘉客”的好运吗?“奈何阻重深”中的“奈何”一词,已流露出一寻究竟的心情,想想“运命惟所遇”的严酷现实,就更急于探寻原因。然而呢,“循环不可寻”,寻来寻去,却总是绕着一个圈子转,仍然弄不清原因、解不开疑团,于是以反诘语气来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经冬犹绿林”,是肯定它有“阴”,又说“可以荐嘉客”,是肯定它有实。不仅有美荫,而且有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去齐走赵,简主问曰:‘吾闻子善树人。’虎曰:‘臣居鲁,树三人,皆为令尹;及虎抵罪于鲁,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齐,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树人。’主俯而笑曰:‘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树桃李,而偏偏排斥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这首诗句句写“丹橘”,构成了完整的意象,与“我心如松柏”之类的简单比喻不同。其意象本身,既体现了“丹橘”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读这首诗,当我们看到“丹橘”“经冬犹绿”,既有甘实供人食用,又有美荫供人歇凉的许多优点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到具有同样优点的一切“嘉树”吗?当我们看到“丹橘”被排除而“桃李”却受到精心栽培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到与此相类的社会现象吗?就作者的创作动机说,显然是以“丹橘”之不为世用比自己之远离朝廷,以“桃李”之得时比李林甫、牛仙客等小人之受宠得志,但由于创造了具有典型性的意象,所以其客观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简单譬喻的范围。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精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聘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诗人评诗,探骊得珠,是耐人寻味的。

作者小传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登进士第后又登道侔伊吕科第,授左拾遗。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史称贤相。二十四年被李林甫排挤罢相,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享年63。两《唐书》有传。其诗清淡和雅。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桔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

感遇的解释

(1) [grateful for good treatment]∶对他人的知遇表示 感激 且先帝谬顾,情同 布衣 ,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 《晋书·庾亮传》 (2) [sigh forth one's sufferings]∶对自己 命运 的感慨 (3) [sigh with emotion]∶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详细解释 (1)感激知遇。 晋 庾亮 《上疏乞骸骨》 :“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 《旧五代史·唐书·明帝纪六》 :“ 琪 , 梁 之故相,私怀感遇,叙 彦威 在 梁 历任,不欲言伪 梁 故也。” 明 皇甫汸 《奉答 子安 兄》 诗:“感遇兴长谣,来章缅幽契。” (2)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 :“又有事物牵於外,情理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3)感应遇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 林塘 知其异人,因问以神仙感遇之事。”

词语分解

感的解释 感 ǎ 觉出: 感触 。感觉。感性。感知( 客观 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 直接 反映 )。感官。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 刺激 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 感动 。感想。反感。好感。 情感 。 敏感 。感染。感召。感慨。 感喟 遇的解释 遇 ù 相逢 ,会面,碰到:遇到。 遇见 。遇事。奇遇。 遭遇 。 境遇 。 机会 :机遇。 际遇 。知遇。 对待,款待:待遇。冷遇。 姓。 逢遭 部首 :辶。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感遇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滞:拖延,搁置。沈:沈没,消沉。

隐士独自回到屋内,没有忧虑,独自品位孤独与清高的滋味怀着这种感受辞别高空的飞鸟,并且依靠它将我的心思传递到远方每天淡然自若,心中无所挂碍,谁能体会这种深邃的奥妙呢飞鸟消失了踪迹,传达我胸怀的使者自然看也不到了,那么拿什么来安慰我这颗赤诚的心呢

这个是白居易谈诗歌创作所说,大概意思是这样:

咏叹:咏,即唱,叹,即感叹。古代的诗歌是可以唱出来的,咏叹即是指诗歌。

外界的事物牵动,搅动了内心中的情感,将这情感寄予在咏叹的形式上。

就是说:写诗歌的时候,是由于自己对于外界的事物有所感悟,从而激发灵感,将心中的感受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鄙人陋见,仅做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14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