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渔父词赏析

西江月·渔父词赏析,第1张

这首词是写江行采石所见所感的,虽自称“戏作”,其实寄慨遥深。

上片写江行所见。“千丈悬崖”,言采石江岸高峻陡峭;“削翠”,言江岸壁立如削,却草木葱茏。如果说“千丈”句写江岸,而“一川”句则写江水。廖世美《好事近》词说:“落日水_金。”此句化用廖词,言落日的余辉照射在江面上,一川江水像_金那样灿烂。落日熔金,悬崖削翠,作者从这两个侧面,表现出采石水光山色之壮美。“白鸥”句写江上的沙鸥;“选甚”句写江上的游人。白鸥在江上自由飞翔,毫无戒心,与人和谐相处;而人则乘舟遨游,任其所之。张志和《渔歌子》说“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还谈什么“今日任风波”,则其江行之安闲可知。

下片写江行所感。“别浦”二句写江行生活。“别浦”句映带开头两句,写长江沿岸水产丰富,鱼蟹肥美,可供享用。“前村”,和“别浦”对应,言前行途中有江村可以沽酒。“重斟”二字,足见其逢酒必饮。苏轼《渔父》词说:“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又说:“酒醒还醉醉还醒,不论人间今古。”“前村美酒重斟”,似与苏词意近,所不同者,苏写渔父,辛写自己而已。采石为江防要地,历代南北战争,多于此渡江。宋开宝七年(974),曹彬率师攻取南唐,于此渡江不必说了。隋开皇九年(589),韩擒虎灭陈,也是由此济师。至于东汉、晋、梁之师,出入建康,率皆由此。因而,采石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见证。“千年”二句,言上述历史的变革,王朝的兴衰,均已成为往事而销声匿迹,为何还去管他?作者借渔父之口出以旷达之语,实质上是反映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不管兴亡,正是对于兴亡之事的执着,这里不过是故作反语而已。在稼轩词中反映出世思想的作品,有些是出于一时的愤激,有些则的确表达了真情实感,必须根据作者当时的具体处境,结合同时的其他作品,以及这类词篇的本源,来作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时代决定命运,翻阅历史,一个“错”字写就了李煜悲情的一生。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嗣位,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南唐在中主李璟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是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按照嫡长子袭位的封建传统,他绝对没有做皇帝的可能,本不该成为执政治国的一国之君。在极其复杂的宫廷权势斗争中,李煜懦弱多病,天性喜文厌武,他的人生志向,就是要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经纶满腹的高人隐士。“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李煜少年的理想追求,在早期作品《渔父》中不难看出。随着太子弘翼莫名其妙的病逝,李煜的其他几个哥哥也都早卒,在中主病亡后,年仅25岁的李煜硬生生地被历史的激流卷进政治漩涡中,纵然身与愿违,也别无选择。

李煜生于金陵的帝王之家,那里文人的儒雅和悲哀歌哭,那里的微风暖雨落絮飞燕,那里江南秀美的旖旎风光,把他悄悄地塑造成一个多愁、善感、柔弱、伤怀的文人。个性决定命运。家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一种亡国的紧迫感沉重地压在李煜心头。风雨欲来,大厦将倾,李煜也想振作,也想图强,但他天性懦弱,他没有拯救危局的政治魄力和才能,强国谈何容易?以其父李璟的英武明断,尚不能保社稷于不衰,一介懦弱文士又怎能力挽狂澜于乱世?所以,当面对日渐没落的江山,他不知所措——没有整顿朝纲,指挥征伐,复兴南唐的勇气,没有伟丈夫铁骨铮铮的刚烈血性,没有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的宏图大志,有的只是一味修好的纳贡,苟延残喘。“外示恭俭,内怀观望”,李煜只希望以自己的一片赤诚忠心,换取宋太祖的宽容之恩,求得南唐小朝廷的一时苟安。但他也深知,南唐,注定必亡,那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强不能,弱不甘,外有患,内而乱,既然无能为力改变命运和现实,唯有放纵性情,耽于声色任情而动,随意而行,无奈地等待命运的摆布,一如当年被命运无奈地推入政治激流中。

在位十五年,是李煜生命中屈辱难堪的十五年,在无奈的命运中,李煜唯一可以选择的,只有自己的性情和才情。所以在李煜的内心世界里,仿佛隔绝了腥风血雨的杀伐,隔绝了勾心斗角的争名夺利,有的只是纯净的心灵,美丽的飘逸的爱情。整天与大周后、小周后沉湎于温柔乡中,歌唱“霓裳羽衣曲”,或者把玩玉石,品评书画,作赋填词,于是,历史上便出现了一位集昏庸无为失败于一身的皇帝,集风流倜傥天才卓绝于一身的词家。

李煜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而词的成就尤高,在南唐时期的艺术造诣,堪称绝顶!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李煜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但词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空前绝后。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一改词之风格,转琦香绮丽为哀怨伤婉,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他后期的词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归故国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故人、故事”的无限留恋,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凄凉悲壮,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赢得生前身后名。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李煜42岁的生日,国恨家仇,千愁万绪无从释怀,李煜让歌妓吟唱新作《虞美人》,太宗大怒,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李煜毒死,死后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从25岁即位开始,身与愿违的李煜早已是醉生梦死,苟活人世,17年后,他终于可以从沉重而无奈的生命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追求“一槕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渔夫》)的理想生活境界。

人生错位的李煜做了无为无能的昏君,国亡家破,妻离子散,千古蒙羞,那是他对自己错位人生的别无选择,这错位人生造就的深刻痛苦反而成就了词曲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但如果不错位,李煜的人生,又会如何?

今夜,一轮皎洁的明月下,又见李煜的绮丽词句,引发了我对这位才华横溢的亡国之君的深切怀念。人生,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题,也许正如李煜的生命初衷: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是啊,政治上碌碌无为的李煜,最终以词曲艺术的辉煌不朽于世,此生,纵然错位悲情,亦不空虚。

不朽李煜,词人李煜,不朽!

结合当时的情景或许能理解的深刻些!

希望能帮到你!

渔父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诗词作品: 渔父 诗词作者: 唐代 张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全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扩展资料: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上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下阙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句》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_泥扬波”、“哺糟_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_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渔父

纳兰性德

收却纶杆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注释:

收却二句:谓渔人在夕阳落照,晚霞红遍之时,收起钓竿归棹,秋风阵阵吹拂,莲花齐齐整整地摇曳。 纶竿,钓竿。 宁为,乃为、竟为。 剪,剪剪,齐整、摇动貌。

翻译:

渔人在夕阳落照,晚霞红遍之时,收起钓竿归棹。莲花在秋风阵阵吹拂下整齐地摇曳。淡淡的人影,蒙蒙的流水,从芦花荡中传来的短笛之声,一切都那么恬淡从容。

赏析:

此篇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据唐圭璋考,谓此篇系题在徐虹亭《枫江渔父图》上的一首小词。且“一时胜流,咸谓此词可与张志和《渔歌子》并传不朽。”

渔父,出自于《饮水词》,作者纳兰性德,创作于清代,此篇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作品描绘的画面极其优美。

阅读训练:

1词中的“渔父”是一个什么形象试着简要分析。(4分)

2王国维曾这样评论纳兰性德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物……北宋以来,只此一人”。依据这句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4分)

参考答案:

1随适任性、自由自在的渔父形象。因“落照红”而“收却纶杆”,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自由自在的情绪;“淡淡”两字,勾勒出渔父淡泊名利的品性。(4分)

2“收却纶杆落照红”秉承了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写出渔人在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时悠然收杆的景象;“秋风宁为剪芙蓉”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还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人淡淡”二句,描写渔父形象和画面水雾迷蒙的景象,人与景融合。(4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32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