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UA的基本概念
PUA,全称Pick-up Artist,即情感操控艺术家。这是一种以技巧和心理学为基础的情感操控行为。PUA希望通过技巧和心理学的应用,达到与异性交往、建立关系、发展情感的目的。然而,相对于纯粹的社交技能,PUA更强调情感操控的技巧。
2 精神控制PUA的基本理论
精神控制PUA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心理学。例如,挑战与回应原则,基本上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感官紧张的原理,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同时,精神控制PUA的实践过程中,会应用一些诸如催眠术、语言暗示等心理技巧。这些技巧能够迅速操控对方的情感,达到自己的目的。
3 精神控制PUA的实践技巧
(1) 对话技巧
在对话中,重要的是采取阳性和信任的口吻来与对方对话,这样会让对方感到更加放松。因此,不要使用一些直接攫取,或让对方失去控制的选项。
(2) 非语言沟通
除了语言之外,非语言沟通也非常重要。例如,微笑和一些小动作等可以引起对方的好感,从而引起对方的注意和互动。
(3) 感官紧张
感官紧张也是构建情感控制的一种重要技巧。其中包括在对话过程中加入掩饰和嘲讽等内容,从而控制对方的情感。
4 精神控制PUA的注意事项
(1) 对对方的尊重
虽然PUA的本质是情感操控,但是必须要尊重对方的意愿。不要强行推销自己的东西或者要求对方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2) 不应滥用操纵技巧
在使用情感操控和操纵技巧时,要谨慎使用。如果滥用这些技巧,则有可能会对对方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会导致对方对自己的厌恶。
(3) 通过正当渠道建立信任
虽然情感操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达到目的,但是,还是应该通过正当的渠道来建立对方的信任,例如在对话中与对方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
结语
有了适当的PUA技巧,可以提高与异性交往的成功率,让自己的情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只有谨慎地使用这些技巧,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目的,通过正当渠道建立信任,不要伤害对方和自己。
情感PUA的五大标志——在恋爱时请务必保持清醒,不要陷入他/她的情感操纵。
第一、引发你的愧疚。
一种最常见的情感操纵方法便是引发愧疚感。被操纵者往往因为愧疚心理,而慢慢对另一半言听计从。
第二、打击你的自信,强化自身的优越。
操纵者会经常,有意无意地提及对方身上的缺点,比如身材、样貌、收入、家世等等,并以此来对比突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优越,以此来打击对方的自信,让你产生:“我很多地方都不如他/她,更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她……“类似这样的想法。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卑微。
第三、剥夺你的成就感。
操纵者会时不时地向对方提出一些小要求,但在对方完成时,却总会表现出不是那么满意,类似“明明你可以做得更好,但却不够努力”这样的感觉。让你觉得自己总是努力地还不够,越是得不到认可,你就会越想要从对方身上获得,慢慢地,就开始变得对对方言听计从。
第四、弱化你的自我价值。
对方会常常否定你所表达的情绪或价值观的合理性,并用一种强烈的语气让你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不可理喻的。比如“你怎么会这么想”,或者“这点小事,和我以前的经历相比……”等等。用这种方式,否定你对自己的认可和认知,让你慢慢失去自我的价值判断,让自己的言行为他/她所左右。
第五、无原则地赞美你。
赞美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发糖衣炮弹,却很容易让你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情感操纵者的技巧在于,在初期对你言听计从,事事顺心;而当你对这些甜蜜的感觉产生依赖之后,便以此为要胁,来操纵你的行为。而一旦你因害怕失去这种“被关心”的感觉而开始满足对方的要求时,你就陷入了情感操纵的漩涡,无法自拔了。
PUA 是一个英文缩写,全称为 Pick-Up Artist,其中pick up 除了“捡起、学习、收获等”熟悉的意思外, 还有“撩妹、与搭讪”的意思。
PUA这里是把pick up这个动词短语用连接符连起来,变为Pick-Up。Pick-Up Artist:搭讪艺术家。PUA 本质是“控制”,通过一系列手段操控精神,让你对其百依百顺,从而达成对方骗财骗色或自我满足的目的。
防止PUA方法:
1 核查现实,寻求第三方观点:
当你察觉到不对味时,就要寻求第三方的观点,例如身边的朋友、网上发帖求助、跟心理咨询师面谈。俗话说“旁观者清”,如果这些人对你的感情状态提出置疑,那你就得真正警惕了。
2 找到自我价值:
从心理角度来说,人的行为都是由心理意识来引导,而对自我的评价,会强烈影响我们的行为。PUA手段打压,正是对自我价值的打压,所以要破除其精神控制,就得积极认知自我。你可以给自己列一个“优点清单”,发掘自身的价值,列出这些优点后,再用一些事实来佐证。
3 建立边界:
我们要建立明确的情感边界,并在对方触犯时,告知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人工智能,是中外所有互联网、科技大会绕不开的主题,不过,科学家与企业家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以马斯克、霍金为首的阵营,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而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科技界大佬,则坚称AI之于人类,利远大于弊。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了太多人工智能能够做的事情。Alpha Go攻克人类最后一项棋类游戏;代替记者、编剧、作曲、剪辑、设计、翻译等各类专业技能;从零开始像一个孩子学母语那样,学会一种新的语言。
虽然AI的一些成果,有些不够聪明,还不够成熟,但想一下他们学习的速度之快,需要的辅助之少,能融汇的信息之多,就会发现,这些AI真的很快就能在各个方面,帮助或代替人类,完成现实中的重要工作了。
当然,对于越发显示出超凡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的概念,依旧是它在技术方面的强大优势,但一旦将到感情、交流、创造力上,就立刻比不上人类了。不过,最近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却再一次突破了想象中,人工智能的边界。目前,他们正在指导人工智能,操纵人类的情感。
MIT的实验室与咨询公司麦肯锡,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让人工智能观摩**、电视剧、网络短片,并让AI从中分析出某一片段到底拍出了怎样的特殊感情,这些情绪是依靠怎样的细节组织呈现出来的。为了测试AI的精确度,实验人员还招来了人类对照组,记录下他们观看相同片段时,对于音乐、对话的反映。
以《飞屋环游记》为例,在前12分钟里,Carl和Elii回忆童年相识相知长大结婚,经历没有孩子的挫折,但是最终还是相爱相守,一直到Elli生病过世的全过程。在跌宕的情节中,人类观影者们,无一不被感动,流下泪水。
同时,机器也根据**的画面和音乐,给出不同的正面和负面的反馈。就这一段情绪多次欺负的影片中,AI就能发现正向情感回应的高峰,比如快乐的童年,以及迅速的向负面情感的转变,比如女主角收到惊吓后的反映。
在对几千部**的分析之后,人工智能就分析出了**的“套路”,最直白的,就是各种情绪的转接。这样的分析,最后几乎可以精确地给出一种情绪拍摄的时长、情绪变化的时间点、情绪变化的频率等标准答案。以家庭**为例,影片总会在刚开始的的时候,放入一个负面的情感,然后让后面的决大不分时间,保持在积极的情感方向上,并以此收尾。
除了对**本身的分析,受众对于影片的观感和反馈,也是AI研究的重点。有了社交媒体这个免费且巨大的信息平台,每一条片子AI都有可能获得成千上万的反馈,从影片上线的时间,到评论上线的时间点、讨论频次、热烈程度、内容,都会被考虑进去。从而分析出,社交平台对于**的早期反映,会对最终的票房和口碑产生的影响。
不过,他们目前获得的结论,喜剧结尾比悲剧结尾更受欢迎的结论,倒并不出奇。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AI掌握更多的细节,推导出更精准的结论,也许,我们真的会发现影视作品拍摄中,不为人知的那些致命性的小技巧。
MIT的研究者们相信,人工智能的技术,最后会帮助编剧们做出一套精巧而有效的模型,让影视作品能够找到最能满足观众欲望的方式。光是听到研究者的这个期许,作为一个**或者艺术爱好者,你心中一定马上就出现了大大的惊叹号。如果**,真的成了完全满足人类欲望的填塞物,那么它将消解**电视作为艺术品的全部意义。
当肥皂剧、轻喜剧的套路,被定到了几分几秒,当情绪的转折被分析成了确定的数字,我们的情绪反馈真的也会跟着这些套路,被固化下来吗?事实上,我们其实不太能确定,像迪士尼、Netflix这样的制片公司,其实早就在运用类似的技术,将情绪价值利益最大化。未来,我们也许只能依照着他们的操控,感受技术下越发真实的特效,越发精准的情绪了。
更可怕的想象,当然是在人工智能掌握人类的情感反馈之后,在精准的模型指导下,他们又将怎样把内容塞到我们脑子里,并操控我们的情感呢……
职场中,能够维持稳定的心态和情绪非常重要,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可以实践的建议:
1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观: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观,保持明确的使命感和职业定位。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职业轨迹,不被他人的观念和声音影响自己的决策。
2维持积极的工作态度:遇到挑战和困难时,不要放弃或退缩,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心态,以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3保持自我成长和学习: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信心。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4不过度自我期望:不要给自己过高或过低的期望,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避免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产生过度情绪波动。
5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在职场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也可以减少人际冲突和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你认为善解人意是自己的最大优点,大家也都这么评价你,可是有一天,因为你没有满足好朋友的要求,而被指责,他故意说,“你只会为自己着想”。
你会不会想马上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你的行为,被他的这一句话影响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在情感上被他操控了。
回想生活中遇到的事,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如果很容易动摇自己的立场,长此以往,会慢慢形成惯性,深陷“满足别人、委屈自己”的泥潭。
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女士,把这种人际关系定义为“情感勒索”,也就是,你被他人操控。这可不是单纯的缺乏沟通,而是双方心理能量上的较量。
在这种病态的人际关系中,无论你付出多少,总是被对方要求给予更多,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你会不会认为,强势的人才会在情感上操控别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勒索者还有可能以弱者的形象出现。
比如,老同学混的不如你,三番两次求你帮忙,你都帮了,但这次涉及到公司制度,没办法走后门,他却很委屈的说,“除了你,没人能帮我了,你总不能看着我丢掉工作吧,那我这一家子的生活怎么办?”你是不是又心软了?
在情感勒索的案例中,都包含了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依次是:
对方提出要求
你发出抵抗
对方开始施压
对方步步威胁
你最终屈服
进入下一个循环。
有时候你隐隐感觉到自己被操控,而更多时候,你只是心理不舒服、不情不愿,甚至有点自我怀疑,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长时间被情感勒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改善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从识别情感操控开始。
在前面的两个小例子中,我们知道了情感勒索者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看上去弱势的一方。但是,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情感勒索》的作者苏珊·福沃德这样总结,“控制你的行为,不理会你的抗议,深信性格和动机优于你,对于你们之间的真正的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情感勒索者的不同类型,学会识别操控者。
1 施暴者:
有的“积极施暴者”通过语言暴力进行威胁,还有的“消极施暴者”通过沉默给对方造成压力,也就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冷暴力”。
2 自虐者:
“施暴者”伤害别人,而“自虐者”伤害自己,最严重的情况是“以死相逼”。
3 悲情者:
与直接进行语言威胁的“施暴者”相比,“悲情者”更像演技派,用苦大仇深的样子让人感到良心不安,再实施操控。
4 引诱者:
这是四种类型中,最不易被察觉的,因为“引诱者”常常披着伪善的外衣。他们就像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完成一个关卡,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不符合他们心意,游戏暂停,直到你屈服了,游戏才能继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情感勒索者的惯用伎俩,进一步识别操控行为,在第一时间看出对方的“套路”,才有可能摆脱操控,重拾自信。
1 二分法
情感勒索者善于把自己塑造成正义、合理的一方,而所有问题都出在我们身上,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不少长辈喜欢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来控制晚辈,不听话的是“坏孩子”,听话的是“好孩子”,但转念一想,晚辈是怎么被归类为“坏孩子”的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长辈的意愿去做。
二分法走向极端,演变成了病态化。 也就是说,操控者暗示或明示你,你现在没有判断能力,你有性格缺陷,你需要我的帮助,所以要听我的。
一步步让你产生自我怀疑,落入到他的掌控中。
2 联盟
当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劝说你时,情感勒索者便会拉帮结派。一个阵营里的人轮番上阵,让你招架不住。
例如,家庭伦理剧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丈夫出轨,妻子得知后提出离婚,而丈夫不同意,但也劝不住妻子,于是去找双方父母,先是痛哭流涕承认错误,然后利用双方父母劝说妻子。在这里,妻子一对五,不仅要承受丈夫出轨的痛苦,还要顶住“不准离婚正义联盟”的压力,苦不堪言。
3 比较
负面比较最容易挫败一个人的自信心。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噩梦,长大后“其他部门的业绩”又成了新问题。
一开始我们的颇有自信,也知道自己承受的底线,但在一次次的负面比较中,我们开始嫉妒、自我怀疑,不再确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于是,被情感勒索者继续操控。
以上三种手法的共同点在于,循环往复降低我们的自我认知,对自己不再自信,变成了他们的傀儡。
通过分析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和手段,我们懂得如何识别操控者的面孔,这是摆脱被操控的关键第一步。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让你愧疚,让你愤怒,让你自我怀疑有些人掩饰的很好,看上去是在纠正你的错误,帮助你成长,为了你好。
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形成这样的习惯和性格呢?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被操控者的成因,才能开启重建自信之旅。
稍加观察你会发现,情感勒索者不喜欢“输”,能在心理力量的角逐中“赢”,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情况严重的话,会无所不用其极,不达目的不罢休。
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1 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成因,通常一个自私的人,会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要求别人为他服务。
而这种性格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原因可以细分到下面将要谈到的第二种成因。
2 缺乏挫折教育
有些情感勒索者,从小没有尝到过“得不到”的滋味,长大后形成了“这都是我应得的”想法。原因在于,缺乏挫折教育。
例如,一个收入平平的女孩子,朋友圈却展现了中产家庭的生活状态。小时候向父母要钱,结婚后向丈夫要钱,满足自己买买买的欲望,不给就要离婚。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女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她,始终用物质来弥补,成家后,惯性使然,她依然要过顶配的生活,满足物质欲望和虚荣心。
父母让孩子得到想要的一切,并不是好事,缺乏“逆商”教育,让他们丧失了应对失望和挫折的能力,塑造出了情感勒索者。
3 好为人师
常说“我是为你好”的人,往往是自大而且喜欢掌控的人。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善于引经据典,什么专家说,什么著作说,总之,用尽一切办法把这件事美化成“真理”的样子,让你无法反驳。
嘴上说着“我是为你好”,其实是以满足自己为目的。
4 害怕被拒绝
每个人都喜欢被接纳的感觉。建议被采纳、要求被同意,这样的体验会让人自信。
“得不到”是无法接受的,被拒绝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会与他们心底最深的恐惧感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家庭没有给与足够的关心爱护,或者曾经的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
不难想象,永远想要得到更多的人,会想方设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操控者的行为模式。
5 无法接受失去
有得有失是人之常态,但是在情感勒索者眼里,“失去”也无法接受的。有人是因为好胜,另一些人是因为童年创伤。在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案例分析,看看这个“粘人的太太”是经历了什么。
艾伦除了上班,多离开半步,妻子朱莉就会崩溃。她的情绪爆发过程,每次都是这样:从无助难过、小声啜泣,到歇斯底里。每次都需要艾伦认真安抚才作罢。一方面,艾伦很开心,自己被需要,另一方面,他很苦恼,出差越来越频繁,妻子的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 于是他们去看了心理医生,原来在她初中毕业典礼前几天,她最爱的父亲突然去世,包括母亲在内的全家都崩溃了,朱莉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善后,从来没有公开掉过一滴眼泪。从此之后,她觉得任何一个深爱的人,都有可能毫无征兆的离开,长期在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度过。
所以,她变得非常粘人,无法接受丈夫不在自己眼前。再也不想被拒绝、被遗弃、被忽略。
有很多人对情感勒索无力招架:
“我这样做是不是太自私了?”“我该妥协多少才不会后悔?”“我太害怕失去了,要不再忍忍吧”
于是自己一步步退让,甚至失去底线。
一旦发生情感勒索,亲密关系中原本的“爱的互动”,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
看上去只是每次退了一小步,然而就像这句谚语所说,“不论是白蚁还是飓风,都可能毁掉一座房子”。
而在情感勒索中,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段人际关系,对被操控者来说,最严重的是打击了自信。从自我怀疑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度不断降低,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分析了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套路、成因,从识别他们的行为开始,重新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信心。
一旦认清了自己正在遭受情感勒索,就能从“被牵着鼻子走”的控制中,脱离开来,理性的看待这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分析操控者的行为模式,知己知彼,慢慢改善自己的处境,重新变成那个自信乐观自己。
来自:图虫创意,东方IC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