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擅长表达情感的人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不擅长表达情感的人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第1张

  人们习惯性的把性格分为两类,即外向和内向,虽然细细划分的话还可以分出好几类,但就不在此处展开了。不擅长表达情感,该划分到内向这一类吧,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擅长表达情感,我也是其中之一。

  怎样处理人际关系,逻辑链是这样的,你的位置在哪里,你本身的性格如何,你现在的人际关系如何,你希望你的人际关系变成哪一种状态。人首先得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决定好最终变成谁。

           

  面对这种情况,想要改善这种情况的,第一件事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寻找处理方法,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记得很久之前读过一本书,叫《定位》不过讲的是关于在企业中工作中如何定位,但我觉得不管是工作还是人际交往,这之间都有共通之处。你得先找到你自己,才能开始找到属于你的道路,才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你的位置在哪里?这需要你自己思考,有些人天生就比较能吸引目光,也喜欢做人群中的焦点,有些人喜欢低调一些,务实做人,务实做人,有些人不喜前台镁光灯,只喜欢在幕后默默指挥,有些人喜欢随波逐流,水往哪里流都无所谓,有些人喜欢被关注,有些人不喜欢被关注,有些人喜欢照顾别人,有些人只喜欢做自己。

                                                   

  人际关系说复杂也简单,说简单也复杂。我始终相信物以类聚,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相应的吸引什么样的人。当然,你也可以假装成什么样的人,然后吸引到相对应的人。但是,这个过程你会不会很辛苦,这个不好说,得具体看人。就像我这种话少,不擅长表达情感,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跟你聊几个小时,说真的,很累。我曾试过假装成这样的人,去融入到相应的圈子,最终只是无尽的消耗掉自己的能量。

  所以说,本身的性格也需要做相应的考虑,如果这些改变并不是特别消耗你的能量,是在你仍可接受的范围内,那么是可以尝试去改变的。

  但是反过来讲,不擅长表达情感并不等于人际关系就会很差,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相处久了总会了解你的为人,并不用太担心因为不擅长表达情感而导致人际关系差。

        

  思考自身现在的人际关系,若是满意的,那么继续保持就好,若是不满意的,则要进行适当改善。那么首先要考虑为什么不满意,如果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是哪里不满意,自己揣测完之后要去验证,单纯猜测而不验证的话,很可能会偏离航道,对处理人际关系百害而无一利。有时候,简单直接的说明比旁敲侧击的打听得到的答案要真实得多。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喜欢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才能真正获得快乐,真正获得想要的生活。

一、人际关系分类:

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

日常生活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路人关系

工作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

二、人际情感分类:

1孤岛型:心灵处于完全的封闭、退缩状态,紧紧关闭心门及感觉,如同置身于一个孤岛之上,冷漠的对人对己,非常的孤独,内心处于寂寞、匮乏的状态。

2仪式型:在人际里表现为寒暄、问候及固定仪式的状态。仅限于表浅的人际接触。如在电梯里遇见认识的人,只是点头微笑问好而已。若有人随口问你一句:最近好吗?你正好心情糟透了,告诉他你很痛苦,并痛苦失声,你猜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对方一定会吓坏了!为什么?因为对方的问候并不是真的要关心你,只是随便问问罢了,何必当真?

3社交型。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每个人只谈及与自己的角色有关的内容,完全不触及内心的情感。如隔壁邻居大妈们在聊天时,只谈谁家的媳妇孝顺、孙子可爱;这样的一种社交状态,维持着彼此的关系不至于疏远,却很难有再进一步的进展。

4嗜好型。因着共同的兴趣、梦想、嗜好而在一起交流,比如游泳、爬山、跳舞、蹦极、读书、画画、娱乐等,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人的心灵处于较开放的状态,对彼此的心理有极大的满足和滋养。嗜好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琴棋书画或赌博等。

5心理游戏型。比如,恋爱中的一个男孩对女孩在晚上约会后分手说,明早你是希望我推醒你还是叫醒你?又比如,你的朋友总是向你哭诉说她的男朋友对她不好,她不想和他好了,问你她该怎么办?你看她一脸痛苦的表情,就帮她出主意,建议她干脆分手好了,可你一建议她,她又说她有多么爱他、离不开他。再过几天,她又会来找你抱怨又重复上一次的过程,弄得你拿她没办法,满心的好意频频受挫。以上的两个例子中的男孩和女孩都是在玩心理游戏。玩心理游戏的过程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的滋养程度大约有三四十分。可是,玩心理游戏的人常常活在虚幻的世界里,他们不能简单、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采用所谓暧昧、迂回的方式沟通。心理游戏一面让他的内心得到滋养,一面又勾起他生命的原始创伤,使其他的心灵再度受伤,如同饮鸩止渴般自欺欺人,并错过与人之间的深刻接触。

6亲密关系型。久别故乡的游子在见到母亲的那一个片刻,所有的压力与忧愁刹那间便烟消云散;身陷情网的男女恋人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能除却对方心头的烦恼与不快。实际上,真正能丰盈与提升我们生命品质的营养元素是亲密关系。它包括父母双亲、男女爱人、兄弟姐妹、及一切至亲好友,涵盖你的一切亲情、爱情与友情。情出于真,真生出亲。亲密关系是人心灵的润滑剂,是生命丰富与成长的维他命。从小在缺少亲密氛围下成长的人,比较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难以创造温馨、和悦、宁静的心灵状态,在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乃至人际关系上将会遭遇更大的障碍及挫折,生命的小溪时常处于干涸、断流的状态。建设亲密关系的能力不仅需要你用心,还得提升你四项基本的素养及能力:觉察力、表达力、同理力、信赖力。具备这四种能力的人,有望在他的生命里营造温暖、轻松的情愫。亲密关系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提升我们生命的能量,生活在亲密状态下的男人和女人是俱足人生里的一切智慧与勇气的人,他们有能力去传承及分享爱与生命的智慧,让自己真实的并快乐的活着。

三、人际关系配合类型:

1主从型: 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被支配或服从的地位。

属于这种关系的的夫妇在共同生活中,一方会感到一定压力,但不会轻易离婚

2合作型: 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彼此能默契配合和互相忍让。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

人们希望与他人结成这种关系,但是研究表型,合作型关系更适合做好朋友,夫妇能够和睦相处,但容易感到单调乏味。

3竞争型关系: 令人兴奋又令人精疲力竭的不安宁的关系,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竭尽全力争取胜利。

4主从—竞争型: 这是一种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双方在相互作用时,有时呈现为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有时则呈现为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不断的变化使双方不得安宁、无所适从。

在这种混合型的关系中,常常包含了主从和竞争型中最不好的特点。这种关系的结局常常是在他们忍无可忍时,不得不中断他们的联系。

5.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系中双方能够和谐共处,即使有些摩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

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6.竞争—合作型: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

这种关系类型最适合朋友之间,而对夫妻关系来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7主从—合作—竞争型: 混合型的人际关系。

属于这种关系的双方,往往陷入困境,因为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同时具有主从、合作、竞争三大类人际关系的特点,所以他们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比其他类型的关系要多。

8无规则型: 这种类型的人际关系较为少见。特点是双方毫无规则,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只要外界对他们施加一种外力,就会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

熟悉对人际吸引会产生巨大影响,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又称单纯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增进喜欢需要有一个最佳水平的曝光频率,这依赖于个体和情境差异。

2、接近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来往,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

第二,接近性也与相似性有关。

第三,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似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

第四,根据认识失调理论,人们努力维持态度间的和谐一致以平衡、无冲突的方式组织他们的喜欢和不喜欢。

3、相似

我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相似性是另一个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人际吸引效应。

如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兴趣;共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身地;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共同的身体特征等。

对于相似效应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第一,与我们观点相似的人使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一种社会性证实。

第二,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认为个体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持自己对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喜欢或不喜欢来达到。

第三,对于在重要问题上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

第四,最后一种解释是根据期望—效价理论得出的,即人们有意见选择在态度和社会欢迎性上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伙伴。

4、互补

交往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

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主要发生在交往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之间。如一个支配型的男人娶一个依赖型的妻子,一个喜欢控制人的泼辣女人与一个被动型不愿做决定的、沉默的男人结为夫妇。

还有一种与互补性相似的现象是补偿作用,当别人所拥有的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时候,我们会增加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而自己又失去拿高学历的机会,因此尤其看重高学历的朋友。

五、人际风格

类型1  分析型 

有的人在决策的过程中果断性非常的弱,感情流露也非常的少,说话非常罗嗦,问了许多细节仍然不做决定,这样的人属于分析型的人。

类型2  和蔼型 

还有一类,他的感情流露很多,喜怒哀乐都会流露出来,这样的一个人我们管他叫做和蔼型的人,他总是微笑着去看着你,但是他说话很慢,表达的也很慢。

类型3  表达型 

这类人感情外露,做事非常的果断、直接,热情、有幽默感、活跃、动作非常的多,而且非常地夸张,他在说话的过程中,往往会借助一些动作来表达他的意思,这样的人是表达型的人。

类型4  支配型 

这类人感情不外露,但是做事非常的果断,总喜欢指挥你,命令你,我们管这样的人叫做支配型的人。

六、人际关系的五个层次(约翰麦克斯韦尔)

中心问题:多数人都能把他们在人生中的成功或失败追溯到关系中

第一个层次:准备,是否准备好开始一个人际关系

透视镜原则: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决定我们怎样看别人

镜子法则:我们检测的第一个人,必须是自己

痛苦法则,伤害别人能够伤害别人,但也容易被他们伤害

锤子法则:永远不要用铁锤去打人们头上的苍蝇

电梯法则: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能够提升别人,也能够打击别人

第二个层次:建立连接,是否愿意专注于别人

大画面原则:这个世界的所有人口,是由人们组成的,除了一个小小的例外,就是自己

交换法则:我们必须把我们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而不是把人们放在门的位置上

学习原则: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力教会我们一些东西

魅力原则:人们对那些对他们感兴趣的人感兴趣

10分原则:最大程度的信任别人,通常能够把人们最好的发挥出来

对峙原则:在与人们对峙以前,必须要关心他们。除非你关心他们,否则不要和他们对峙

第三个层次:信任,是否能够建立相互信任

河床原则:信任是任何人际关系的基础

情形原则:永远不要让某一个情形比人际关系更重要

鲍勃原则:当鲍勃(任何普通人)和人们关系不好的时候,通常是鲍勃问题所在

可亲近原则:轻松对待自己,才能令别人轻松对待我们

狐狸洞原则:当你准备作战的时候,要为你的朋友挖一个足够大的洞

第四个层次:投资,是否愿意投资在他人身上

园丁法则:所有人际关系都要培养

101%法则:找出我们同意的1%,然后给予它100%的关注

耐心法则:和别人一起旅行,总是比独自旅行慢

庆祝法则:人际交往真正的考验,不是当我们的朋友失败时,我们对他如何忠诚,而是当他们成功时,我们多激动

更高道路法则:当我们对待人们,比他们对待我们更好的时候,我们会达到更高层次

第五个层次:回报,是否能够建立双赢关系

反弹原则: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在帮助自己

右倾原则:当什么都相同的时候,人们会和他们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当什么都不同的时候,人们还是会和他们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合作原则:共同工作会增加共赢的机会

满意原则:在美妙的人际关系中,共同相处的喜乐,就已经足够。

建议:

让人们知道你需要他们

1人们需要被他人需要 2人们需要知道他们被需要3人们想要知道,他们能帮上忙

创造回忆,并且经常回忆它们

1发挥主动性,使事情发生2安排出创造回忆所需的时间3计划 即将发生的事情4寻找方法,来使事情发生5分享经历,一切经历美好的回忆6纪念品7重温回忆

根据一个人的外表来对待他,你会令他更糟糕

把一个人看成已经达成他有潜力成为的样子,你就会令他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对你的朋友隐瞒秘密,你就会失去他

帮助人们做他们自己独立无法做到的事情

1介绍人们认识他们自己无法认识的人2带人们去他们自己无法去的地方3给予他们自己无法取得的机会4和人们分享他们没有的主意

1接受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个事实2通过问问题,找出打开他们内心的钥匙3建立共同点

通过别人已经达成的成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想法。但是要了解他们的内心,就必须知道他们梦想成为什么

了解别人的痛苦,就能了解他的内心

能给人们带来喜乐的东西,通常就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当别人让你了解他们的价值观时,你就进入了他们内心最神圣的角落

一旦发现打开别人内心的钥匙,一定要用诚信来拧这把钥匙;绝对不要拧断这把钥匙。

七、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

1 象征性交往理论

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 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

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2场合交往理论

交往中的个体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景,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场合交往轮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重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我们是有参考价值的。然而,它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景简单化,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过分夸大了情境、场合的作用。

3自我呈现论

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暴露问题。(1)这个理论人为人际交往在于交往者,借助于自己的言语行动向对方述说有关自己的事情。(2)这个理论强调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3)这个理论认为人在交往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4)这个理论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谋划的气氛。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人际反应特质理论

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成为人际反应特质。人们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人际特质,由此构成了不同群体的发展水平。

1人际反应特质理论

每一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只是有些人表现的明显,有些人表现的不明显而已。这种需要是与他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一共有三种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分别是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不仅区分了人际需要需求的三种类型,而且把人际关系的取向划分为两种,2主动型和被动型。

舒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对人际关系实际的了解,有助于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激励理论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应怎样激励人,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问题,并形成了诸多关于激励的理论,这些理论均是对人际关系理论的贡献,成为人际激励理论。

1需要理论

需要理论着力研究激励的原因,以及激励作用的因素等具体内容。其中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观点有四,(1)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2)需要的激励处于一种动态水平。(3)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的。(4)每个人都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和自我实现七种需要。

从这个理论中,以集体的角度去看,领导的能力和集体凝聚力同样也是从不完整的低级阶段开始逐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但不管领导的能力处在哪一阶段,都必须有一个能使之产生支力的强烈的需求体系。微弱的需要只能产生微弱的动力,强烈的需要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微弱的动力只能产生贫弱的领导力。不断地实现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  强大的集体凝聚力需要成员能够相互理解,亲密交往(亲和需求),认为自己的存在对别的成员是一种帮助(自尊的需求),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自我实现需求)等。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更喜欢我行我素(生理需求),工作安逸(安全需求)。而这样一个低级需求强烈的集体往往是一盘散沙,不会有多大的凝聚力。

2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及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这个理论在人际关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只有自觉的评价自己努力的结果,预测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对需要实现的目标作出主观评价,才能提高其激励水平,主动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公平理论

讨论社会比较中个人所做的贡献与其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平衡。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培养。

按照公平理论,投入和产出均具有很多具体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各人投入的具体形式不尽相同,即不同个体在年龄、性别、所受教育、经验、技能、资历、职务、努力程度、对组织的忠诚度不可能完全相。如我有的是高学历,而你有的是资历。那么是高学历重要还是资历重要呢况且,经验、努力程度、忠诚等因素实在难于比较,即使是学历也有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年代之分,同样会引起认识上的分歧。

在工作中,人们的公平感首先取决于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人们之所以希望得到报酬,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如果所得报酬能满足这种需要,则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人们就会感到公平。否则不能发挥激励作用,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如某人在组织里的投入产出比尽管与别人的相当,但因为其家庭负担重,薪酬水平甚至不能养活家人(不能满足需要),他依然感到强烈的不公平。而另外一些人则由于负担轻,薪酬水平已经足够满足需要,自然感到公平。

其次,人们的公平感还取决于期望值。人们在加盟新组织或接受一项新任务(新工作) 时,总有一定的预期,期望自己的投入能得到一定的产出。在以后影响人们公平感的也可能是这种期望值的大小,而不是通过对比得来的相对值。如果实际得到的报酬等于预期得到的报酬时,员工就感到公平;如果实际得到的报酬大于或小于预期得到的报酬时,员工就感到不公平。

整理自网络

可以说情感对人际的交往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付出的是真情实意,那么你得到的回报也自然是丰厚的,所以说,如果你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去对待对方。那么对方回报你的也应该是同样的情感。

首先,我们要采用拖延话术,稳住勒索者。

当勒索者首次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不再立马回应。也就是说,不立马答应或者拒绝。相反地,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思考一下对策。我们采用的拖延的话术可以是:“我现在还不能做决定”、“请给我一点时间想想”、“这个事情比较重要,我要思考好了再回答你”等等。

在拖延的这段时间内,不是说双方就这样干耗着,而是我们私底下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个事情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维护自己的立场。那需要我们做什么呢?

我们要一边跟勒索者周旋,一边旁观者的心态来观察一下。看看勒索者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我们是不是可以满足?如果满足了,对我们是否有损害?看看我们没有立马妥协的情况下,勒索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仔细感受我们内心的想法,我们的情绪是愤怒还是焦虑,是挫败还是怨恨?

把这些所有我们可以联想到的情景和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并且在以后的实践中反复这样观察、联想、问答。只有不断的这样观察,分析以及思考总结,我们才能认清情感勒索的真相,才能看清楚勒索者言行背后的真实目的,不会被他们的打击吓到,不会被错误的认知带偏,不会因为他们的否定而怀疑自我。从而为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也只有内心足够有底气,在反抗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更加的决绝。

通过拖延话术建设好牢固的心理防线之后,接着到了第二步,利用非防御性沟通的技巧,明确表明我们维护自己立场的决心。

所谓的非防御性沟通,是说要以温和的口吻回答勒索者的要求。这样做,是为了不激化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攻击我们的人格、扭曲事实。

比如,“你绝对没错”,这是最没有防御性的回答。即便我们面对的勒索者毫不讲理,一定记住这句回答,并且经常练习使用,它在任何阶段的情感勒索中对任何人都有效果。

好了,当我们稳住了勒索者的情绪之后,马上利用非防御性方式宣布我们自己的决定,并明确表明我们拥护自己立场的决心。

当然,这个阶段,勒索者会采用各种手段试图瓦解我们的决心,他们可能会再三的提出要求,也可能开始贬低我们鄙视我们,甚至是用威胁的言行逼迫我们。不管对方对我们的决定有什么反应,绝不退缩。想要抗住这个过程,第一步的拖延话术的功课我们就得做足,不仅要看透勒索者的本质,看穿他们的真实意图,还要守住正确的认知,不被他们的言语迷惑。只有第一步的基础打牢了,这一步才能顺利的挺过去。

如果,非防御性的沟通方法没有成功的阻止情感勒索的发生,或者说沟通的过程不是那么顺利,让彼此陷入了僵局,那么我们就到了摆脱情感勒索的最后一步了,利用反击策略,彻底摆脱勒索者的进攻。

反击策略包括两个方法,一个是化敌为友法,另一个是条件交换法。

什么叫化敌为友法呢?就是说在我们互不相让的情况下,不妨放低姿态,邀请对方跟我们一起解决问题。可以先谈谈其他事情,转移话题,避免矛盾加深;再找机会进一步的沟通,协商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书中有个案例,妻子太粘人,每次丈夫想要出差的时候,妻子便大哭大闹,不准他离开。为这个事,丈夫经常陷入左右为难的痛苦中。后来,丈夫虽然还是坚持了自己出差的立场,但是他换了一种方式跟妻子沟通。问妻子,他该怎么做,才能帮她消除那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妻子回答,带她一起出差就可以了。就这样,情感勒索立马解除。

化敌为友的方法之所以比较奏效,因为按照人的本性来说,一旦有人参与了我们的决策过程,便会很努力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我们邀请勒索者参与进来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不是我们的拒绝而是接纳。所以,更愿意跟我们敞开心扉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一起决策,便容易做出理智的决定。

同样的,条件交换法对解除情感那勒索也非常奏效。

这是因为,互换条件的方式,把改变的压力分散到两个人身上了。没有人愿意每次都是自己妥协,而条件交换的方式会让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赢家。既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还有必要相互攻击和指责吗?再说了,如果对方不答应跟我们互换条件,我们也可以理所当然的拒绝他们的条件,这样勒索者也没有办法了。

比如,当你的同事又跟平常一样,找你帮忙的时候,滥好人的特性让你无法开口拒绝,但是你也可以对她提出一个要求,如果她不答应你的提议,你就拒绝帮她。只要鼓起勇气多尝试反抗,慢慢的,你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

所以说,条件交换法如果使用得当,要么双方都会有共赢的感觉,要么我们也不会继续被勒索。总而言之,无论哪种结果,都相当于彻底终结了情感那勒索。

好了,看到这里,相信你对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不管在现实生活中你扮演的是职场人士还是父母,亦或是儿女,只要涉及到人际交往,就可能潜伏着情感勒索。或许你在夫妻关系中是勒索者,而到同事那里,却成为了被勒索者。

不过,没必要把情感勒索想的那么可怕,并不是说一旦产生情感勒索,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意味着破裂了。无论我们在一段关系中处于什么地位,都要积极反思自己的言行,只要我们努力化解,一切都还有挽救的余地。希望你能够彻底摆脱情感勒索的困扰,重拾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幸福感。

一、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需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人际关系的好坏,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喜欢、亲近或愿意交铁的情绪反血,人们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反之,就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绪反应,心理距离就会加大。因此,需要的满足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

二、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

人际关系是人们借助于交往,努力消除陌生,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交往是人们实现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人们交流信息、消除生疏、加深了解、获得肯定或否定体验的途径。不仅如此,交往的频率还是人际交往亲疏的调节器。

一般说来,交往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越向纵深发展,交往频率越低,人际关系越趋于淡化,当交往完全不存在时,原有的实际意义上的人际关系也会成为名义上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以情感为纽带。

人际关系总是带有鲜明的情绪和情感色彩,是以情感为纽带表现出来的。人们相处中呈现出来的满意、愉快或疏远、冷漠的情绪状态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基本评价指标。人际关系所具有的情绪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可以直接观察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征

(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2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