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觉得极度痛苦或是丧生了情感就自虐是为什么,正常吗?

只要觉得极度痛苦或是丧生了情感就自虐是为什么,正常吗?,第1张

你不必紧张,

这种类似的表现方式在当下已经趋于正常,

第一,

要先探讨一下这种表达习惯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第二,

找出解决方式。

总的来说,

根据你的描述,

大致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现在的症状可能是潜意识的思维惯性造成的!

一般情况下的你性格是孤僻冷漠的,

即便你的行为热烈开朗,

但那好像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

一般人都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可不幸的是,

你解决问题往往是将问题内化,

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体内积累。

如果是这样,

那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你不善表达的性格特点!

或许在每次自虐之后,

你应该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反思。

比如“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得到的答案继续问自己:

“还有什么?”

“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样一步步诱导自己就能走出来。

不过这样的思想重构对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是一次大崩塌,

可能过程痛苦,

但之后你便会发现,

一个崭新的自己,

一个可以真正接受阳光洗礼的那个人!

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像裴女士这样的患者,要不是因为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会向他人求救的。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患者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自虐是一种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主客同体的虐待,它属于自己制造痛苦自己接受的行为,即施虐的主体又是受虐的客体,受虐的客体同样是施虐的主体。

自虐按照人们接受的意愿来可以划分出主动型自虐和被动型自虐两种。主动型自虐是指受虐者心甘情愿地、主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自虐活动。被动型自虐是指自己被迫同意自己伤害自己的虐待行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自虐是在受虐者无意识地、非心甘情愿地或被逼迫胁从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虐行为。

扩展资料

流行“自虐”这个词是来自于明星名人们因自己谦虚的关系而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比如为**电视剧促销推广等做法。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

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虐自残”的,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患者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虐 (汉语词语)

我理解的精神自虐的,表现为喜欢看/想一些让自己难受到不行的东西。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有共鸣,很可能他们平时有一些被压抑的情绪没有发泄出来,当看到这些虐心故事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咦这么说又不太像自虐了。成因和上对应。多数情况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发泄方式,可能和原生家庭相处的方式有关。不是专业人士,粗浅说这么几点。忘记说解决了,我自己试过无数次从行为上解决(像戒掉所有坏习惯那样)。每次“非常想自虐”的时候逼自己躺床上坐椅子上不许动。有几次真的躲过了(由此可见这有时候有冲动成分在里面)。但是反反复复最终没有戒掉。我想这是有心理基础在的,还是要心药医,可以考虑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

在我们周围很多朋友都喜欢精神自虐,也就是遇到心情不顺的时候,常常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化解痛苦。那么这些人为什么喜欢自虐呢?我总结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1、当人们遇到一种痛苦无法排解的时候(如失去亲人、重大的打击等)常常会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化解这种痛苦,其实,这是用一种痛苦来替代或者在心里减轻另一种痛苦的方式。2、喜欢自虐的人往往是心地特善良的人,因为他不忍心伤害到任何人,所以就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释放这种精神压力。如果这些朋友懂得了怎样放下烦恼,那么就能改变这种自虐倾向,因为这种自虐对自身伤害太大了,长期自虐如何不苦恼?怎么能内分泌不紊乱?怎么会不得病呢?更会让你快速衰老啊!所以,这些朋友请尽快悟出这个道理,找出解决办法,其办法就是不执著于烦恼!主动放下烦恼!多看佛经吧!

   早年在一个督导的工作坊上,讨论过一个案例。大致是一个女性常常陷入远距离、不可能的恋爱之中;万般艰难地离开了一个虐待她的男朋友,她又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新朋友变成不断批评和指责她的人。其中更有一个细节,她热爱SM(施虐-被虐)的性游戏。她描述说,只有当她的身体感受到疼痛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全身心地被爱。

  SM的名字是由奥地利作家 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来命名的,他们通过羞辱和虐待来达到性高潮。故事中的女性追根溯源到她的早年生活,她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每一次“被爱的感受”都和“痛苦感”紧紧相连。

“我从未得到过没有痛苦的爱。我以为痛苦才是爱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有一种被学术上称为受虐性格(masochistic character)的人: 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其伴随的潜意识愿望是:以自己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

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 (Self-defea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

    先讲讲学术上的。自虐者有一种奇异的、一种被动的、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大多是从成年的早期开始,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个人可能会对享受、愉悦感避之不及(躲着好事走),却常被让他们深感痛苦的事情或者人际关系所深深吸引;同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其他人来帮助自己:

    曾经的诊断标准是这么定义的(在DSM-IV的时候被剔除了,但是还是挺有道理的……):

    在多种选择面前,专门挑选那种会令自己失望的人、或者(注定失败)事情。哪怕是更好的选择就放在眼前;

    努力使得别人的帮助都变成徒劳;

    好事发生的时候(比如说有成就),Ta的反应是觉得沮丧、愧疚或者搞出点什么行为来,让自己感到痛苦

    有意激怒他人,或者有意使别人拒绝自己,而后自己感到受伤、挫败、或者被羞辱 (比如在公共场合开自己伴侣的不恰当玩笑,伴侣很愤怒,然后自己觉得很受伤)

    拒绝享乐、或者很不愿意承认自己挺高兴的(尽管自己是值得享受,也有能力享受)

    把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搞砸,尽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的。(比如说帮别人写论文,自己的却怎么也写不出来)。

    对于对自己好的人,毫无兴趣或者干脆拒绝别人。

    别人没对Ta有要求,Ta不请自来地为了他人过度自我牺牲。

    需注意的是:以上这些行为不是在身体、性、或者心理上被施虐时候做出的反应;不是在抑郁状态下的非正常反应。

人们自虐的两种方式

    关系自虐

    常见的是:不计代价地维持情感依恋关系,需要通过和人的关系来界定自我。

    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牺牲我自己,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我怎样的痛苦割肉都可以,求求你不要离开我,求求你喜欢我。只有你不离开我,我才觉得自己是存在的。

    道德自虐

    更普遍低存在于内摄型人格的个体,他们认为自己的自尊感,是由“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来建构的。只有我足够隐忍,吃了足够的苦头,牺牲得足够惨烈,我才觉得自己是个“值得被爱的好人”。

(想想看,我国的电视剧里面,塑造的“大嫂”、“中国好媳妇”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形象:就算我被你们排挤抛弃了,就算你们全家对我冷眼漠视,我也要舍弃我好容易迎来的新生活,不管我的儿女,不管我的工作,忍辱负重给恶意欺负我的婆婆养老送终。)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会自虐?

    荣格学派认为,自虐这件事情在人类发展史上由来以久。极端的群体行为中,人类原始崇拜的背面就是“自虐”。将对方理想化,将自己贬入泥土,祈求对方的怜悯、观照和拯救。

    而心理学家Gabriel和Beratis则认为自虐和早年的创伤有关。Cooper认为,人们发展出受虐的模式,是为了修复自己早年在自恋形成期所遭遇的创伤记忆。在人长大的过程中,由于这种自恋的损伤会对人的精神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自恋的病理性会愈加显现。

Dorpat的研究说,自虐型人格多有这些经历:

  他们都曾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

  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

  儿童常感到要为父母负责(角色反转)

  都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

  有抑郁的家族史

    在这些状况下,儿童会逐渐习得痛苦是为获得亲密关系而付出的代价;更有很多人形成受虐人格,是因为在早年经历中曾因受磨难而受过嘉奖。比如你流血流泪坚持下来了一场超越你能力的马拉松(而别的小朋友都去玩游戏了),被大肆表彰和赞扬;你咽下吐沫饿着肚子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了已经饱饱的妹妹,被家人称赞“好懂事的小朋友!”。

    并不是其中的“坚持”和“忍让”不值得赞扬,而是儿童理应被教育先懂得照顾好自己,再照顾他人。帮助他人,不应建立在(丧心病狂地)牺牲和伤害自我的基础之上。

    而有研究发现,儿童期遭受虐待的女孩倾向于发展出自虐行为,而受虐的男孩则更倾向于对攻击者产生认同,而变成施虐者。小男孩更会效仿攻击者,而女孩们则更倾向于在受虐过程中形成“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性格”,以躯体受虐来赢得道德的胜利——弱者屡试不爽的武器。

    而精神分析中所说的“自虐”并不意味着“热爱痛苦”。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事情变得更好。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对于痛苦的承受和隐忍,终于获得他人的同情和赞赏,事情慢慢好起来。

“自虐”不一定是病态的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自虐”不一定是病态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它是我们的生存策略。

    比如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之中,父母常要为了孩子舍弃自己的利益。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也充满着“孔融让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故事。我们被教导、被榜样,应牺牲自己去保全他人。

    这对于个体来讲是挫败的,但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它却为了集体和社会的繁衍和存在做出了贡献。

    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任何人都会在特定的情况下表现出自虐的特质。比如说,为了完成工作你舍弃了老婆孩子;当你要去上班的时候,女儿哭得撕心裂肺(超过了她平均伤心的范围),并且威胁你说她要把自己的玩具扔掉。

    “自虐”本身有时候是我们用来存活和生存的一个工具。

自虐者的特点

    然而,实际上自虐型人格更容易不计风险地冲动行动。为了得到亲密感,他们预期一定会有痛苦发生,而被动地这么等待,不如自己来掌握这个过程。让痛苦来得更早一些。而相比抑郁者,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活跃能够使他们暂时抵消抑郁的感受。

Reki认为他们擅长于:

    挑衅(provocation)别等了,快来虐我,我要向你证明我承受得了

    姑息(appeasement)我已经在受苦了,不要再来惩罚我

    示弱(exhibitionism)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

    内疚转移(deflection of guilt)都是你,让我变成现在这样!

    其实以上这些形式我们都会使用。比如说在公司做报告前,先说我做的不好;你做错了事情,你满脸泪水地和老师说:真的,我太差了,你惩罚我吧。我们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常用自虐策略来保全自己。这是健康的(小聪明)啦!

    但是自虐者,当你想要帮助他们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风暴一般地无助感。当他们向你哭诉他们是多么地可怜,你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你发现他们并不真的在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更关注道德上谁高谁低(当然全是别人的错)。

    他们需要自己永远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并不真的打算改变自己的痛苦。“我害怕如果我不痛苦了,不再因为你而遭受折磨,我就失去了被你爱的理由。”

自虐者的关系模式

    值得提出的是,对于自虐者,早年的创伤体验并没有严重到让他们丧失被爱的希望。他们的信念是:尽管自己遭到抛弃,但是如果自己遭受的苦难足够深重,还是有可能有机会得到一些关爱。

    你可以折磨我,但不要抛弃我。只要能充分地让大家觉得我需要同情和关心,我就不会被你全然的情感遗弃。

    请你不要离开我,如果你离开,我就会伤害我自己。

    放弃“拯救幻想”,提供真正的帮助

    当你和自虐者相处的时候,你的“拯救幻想”会被激活。他那么可怜,那么善良,又那么无助。你忍不住想要帮助他。你想要倾尽全力去帮助他。

    但其实这只是个陷阱。现实层面的帮助对于他们是个威胁,甚至如果现实生活中一切都好起来了,那么他还是否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这令他们恐惧。同时你强化了Ta不为自己承担责任的行为模式:当我伤害我自己,你就会额外地来照顾我。

自虐者真正需要什么?

    一个会照顾自己的榜样。当你拒绝他,并告诉他:我已经提供了我能够提供的帮助,我现在必须回家休息了(我需要照顾好我自己)。你向他传递的信息是:我是个值得被尊重的人,你也一样。我不会因为你虐待自己,而给你更多的观照。

    鼓励他为自己承担责任。问他:“你是如何把自己弄到这个地步的?” 让他们意识到,不总是环境和他人的错误;他持续不断展现的“无助感”,也不是获得被爱的唯一方式;

    接纳他们的“自私”。你愿意和那个会照顾自己,不被他人情绪左右,懂得照顾自己需求的他相处(他不会因为照顾自己而被抛弃,亦不会因为伤害自己而得到更多关注)。

    承认他们感受到的痛苦,但并不为他的处境感到焦虑。表达你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但除非他开始对自己的状况有所行动,你并不会像一个万能的拯救者一样,替他去行动。他需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被训练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在专业、私密的关系中,处理这其中隐藏的深深创伤。

自虐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4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