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一个督导的工作坊上,讨论过一个案例。大致是一个女性常常陷入远距离、不可能的恋爱之中;万般艰难地离开了一个虐待她的男朋友,她又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新朋友变成不断批评和指责她的人。其中更有一个细节,她热爱SM(施虐-被虐)的性游戏。她描述说,只有当她的身体感受到疼痛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全身心地被爱。
SM的名字是由奥地利作家 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来命名的,他们通过羞辱和虐待来达到性高潮。故事中的女性追根溯源到她的早年生活,她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每一次“被爱的感受”都和“痛苦感”紧紧相连。
“我从未得到过没有痛苦的爱。我以为痛苦才是爱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有一种被学术上称为受虐性格(masochistic character)的人: 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其伴随的潜意识愿望是:以自己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
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 (Self-defea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
先讲讲学术上的。自虐者有一种奇异的、一种被动的、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大多是从成年的早期开始,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个人可能会对享受、愉悦感避之不及(躲着好事走),却常被让他们深感痛苦的事情或者人际关系所深深吸引;同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其他人来帮助自己:
曾经的诊断标准是这么定义的(在DSM-IV的时候被剔除了,但是还是挺有道理的……):
在多种选择面前,专门挑选那种会令自己失望的人、或者(注定失败)事情。哪怕是更好的选择就放在眼前;
努力使得别人的帮助都变成徒劳;
好事发生的时候(比如说有成就),Ta的反应是觉得沮丧、愧疚或者搞出点什么行为来,让自己感到痛苦
有意激怒他人,或者有意使别人拒绝自己,而后自己感到受伤、挫败、或者被羞辱 (比如在公共场合开自己伴侣的不恰当玩笑,伴侣很愤怒,然后自己觉得很受伤)
拒绝享乐、或者很不愿意承认自己挺高兴的(尽管自己是值得享受,也有能力享受)
把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搞砸,尽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的。(比如说帮别人写论文,自己的却怎么也写不出来)。
对于对自己好的人,毫无兴趣或者干脆拒绝别人。
别人没对Ta有要求,Ta不请自来地为了他人过度自我牺牲。
需注意的是:以上这些行为不是在身体、性、或者心理上被施虐时候做出的反应;不是在抑郁状态下的非正常反应。
人们自虐的两种方式
关系自虐
常见的是:不计代价地维持情感依恋关系,需要通过和人的关系来界定自我。
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牺牲我自己,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我怎样的痛苦割肉都可以,求求你不要离开我,求求你喜欢我。只有你不离开我,我才觉得自己是存在的。
道德自虐
更普遍低存在于内摄型人格的个体,他们认为自己的自尊感,是由“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来建构的。只有我足够隐忍,吃了足够的苦头,牺牲得足够惨烈,我才觉得自己是个“值得被爱的好人”。
(想想看,我国的电视剧里面,塑造的“大嫂”、“中国好媳妇”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形象:就算我被你们排挤抛弃了,就算你们全家对我冷眼漠视,我也要舍弃我好容易迎来的新生活,不管我的儿女,不管我的工作,忍辱负重给恶意欺负我的婆婆养老送终。)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会自虐?
荣格学派认为,自虐这件事情在人类发展史上由来以久。极端的群体行为中,人类原始崇拜的背面就是“自虐”。将对方理想化,将自己贬入泥土,祈求对方的怜悯、观照和拯救。
而心理学家Gabriel和Beratis则认为自虐和早年的创伤有关。Cooper认为,人们发展出受虐的模式,是为了修复自己早年在自恋形成期所遭遇的创伤记忆。在人长大的过程中,由于这种自恋的损伤会对人的精神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自恋的病理性会愈加显现。
Dorpat的研究说,自虐型人格多有这些经历:
他们都曾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
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
儿童常感到要为父母负责(角色反转)
都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
有抑郁的家族史
在这些状况下,儿童会逐渐习得痛苦是为获得亲密关系而付出的代价;更有很多人形成受虐人格,是因为在早年经历中曾因受磨难而受过嘉奖。比如你流血流泪坚持下来了一场超越你能力的马拉松(而别的小朋友都去玩游戏了),被大肆表彰和赞扬;你咽下吐沫饿着肚子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了已经饱饱的妹妹,被家人称赞“好懂事的小朋友!”。
并不是其中的“坚持”和“忍让”不值得赞扬,而是儿童理应被教育先懂得照顾好自己,再照顾他人。帮助他人,不应建立在(丧心病狂地)牺牲和伤害自我的基础之上。
而有研究发现,儿童期遭受虐待的女孩倾向于发展出自虐行为,而受虐的男孩则更倾向于对攻击者产生认同,而变成施虐者。小男孩更会效仿攻击者,而女孩们则更倾向于在受虐过程中形成“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性格”,以躯体受虐来赢得道德的胜利——弱者屡试不爽的武器。
而精神分析中所说的“自虐”并不意味着“热爱痛苦”。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事情变得更好。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对于痛苦的承受和隐忍,终于获得他人的同情和赞赏,事情慢慢好起来。
“自虐”不一定是病态的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自虐”不一定是病态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它是我们的生存策略。
比如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之中,父母常要为了孩子舍弃自己的利益。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也充满着“孔融让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故事。我们被教导、被榜样,应牺牲自己去保全他人。
这对于个体来讲是挫败的,但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它却为了集体和社会的繁衍和存在做出了贡献。
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任何人都会在特定的情况下表现出自虐的特质。比如说,为了完成工作你舍弃了老婆孩子;当你要去上班的时候,女儿哭得撕心裂肺(超过了她平均伤心的范围),并且威胁你说她要把自己的玩具扔掉。
“自虐”本身有时候是我们用来存活和生存的一个工具。
自虐者的特点
然而,实际上自虐型人格更容易不计风险地冲动行动。为了得到亲密感,他们预期一定会有痛苦发生,而被动地这么等待,不如自己来掌握这个过程。让痛苦来得更早一些。而相比抑郁者,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活跃能够使他们暂时抵消抑郁的感受。
Reki认为他们擅长于:
挑衅(provocation)别等了,快来虐我,我要向你证明我承受得了
姑息(appeasement)我已经在受苦了,不要再来惩罚我
示弱(exhibitionism)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
内疚转移(deflection of guilt)都是你,让我变成现在这样!
其实以上这些形式我们都会使用。比如说在公司做报告前,先说我做的不好;你做错了事情,你满脸泪水地和老师说:真的,我太差了,你惩罚我吧。我们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常用自虐策略来保全自己。这是健康的(小聪明)啦!
但是自虐者,当你想要帮助他们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风暴一般地无助感。当他们向你哭诉他们是多么地可怜,你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你发现他们并不真的在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更关注道德上谁高谁低(当然全是别人的错)。
他们需要自己永远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并不真的打算改变自己的痛苦。“我害怕如果我不痛苦了,不再因为你而遭受折磨,我就失去了被你爱的理由。”
自虐者的关系模式
值得提出的是,对于自虐者,早年的创伤体验并没有严重到让他们丧失被爱的希望。他们的信念是:尽管自己遭到抛弃,但是如果自己遭受的苦难足够深重,还是有可能有机会得到一些关爱。
你可以折磨我,但不要抛弃我。只要能充分地让大家觉得我需要同情和关心,我就不会被你全然的情感遗弃。
请你不要离开我,如果你离开,我就会伤害我自己。
放弃“拯救幻想”,提供真正的帮助
当你和自虐者相处的时候,你的“拯救幻想”会被激活。他那么可怜,那么善良,又那么无助。你忍不住想要帮助他。你想要倾尽全力去帮助他。
但其实这只是个陷阱。现实层面的帮助对于他们是个威胁,甚至如果现实生活中一切都好起来了,那么他还是否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这令他们恐惧。同时你强化了Ta不为自己承担责任的行为模式:当我伤害我自己,你就会额外地来照顾我。
自虐者真正需要什么?
一个会照顾自己的榜样。当你拒绝他,并告诉他:我已经提供了我能够提供的帮助,我现在必须回家休息了(我需要照顾好我自己)。你向他传递的信息是:我是个值得被尊重的人,你也一样。我不会因为你虐待自己,而给你更多的观照。
鼓励他为自己承担责任。问他:“你是如何把自己弄到这个地步的?” 让他们意识到,不总是环境和他人的错误;他持续不断展现的“无助感”,也不是获得被爱的唯一方式;
接纳他们的“自私”。你愿意和那个会照顾自己,不被他人情绪左右,懂得照顾自己需求的他相处(他不会因为照顾自己而被抛弃,亦不会因为伤害自己而得到更多关注)。
承认他们感受到的痛苦,但并不为他的处境感到焦虑。表达你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但除非他开始对自己的状况有所行动,你并不会像一个万能的拯救者一样,替他去行动。他需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被训练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在专业、私密的关系中,处理这其中隐藏的深深创伤。
自虐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自残是一种变态心理。
自残或者说自虐的人之所以自残或者说自虐,是因为这个人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他渴望求得直接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常态的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结果,复杂理性为实现个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只好返求于内,
求助理性典范,以一种自残或者说自虐的非同寻常的变相发泄的特殊方式,在现实中求安慰。这,就是自残或者说自虐的机制。由于在自残或者说自虐行为中,潜意识的愿望及其衍生物不能按常态进行到底,
而只能以一种自残或者说自虐的扭曲方式突围而出,在不符合社会道德与习惯要求的非自然的行为中,求得有限的满足。由此可见,自残或者说自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扰乱甚至歪曲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实属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种适应异常的机制。
自残的行为和人的性格无关,任何性格的人都有可能自残。
自残的原因:
1、发展异化
每个人都存在着创造毁灭欲,GOPLA在解释自残行为的时候是通过发展需求这层面的。
发展受阻的结果就是另类改变。这是通过毁灭来实现精神能量的释放。
2、断绝期望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
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可以说绝望)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较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也为了斩断这些来源。
3、焦虑转嫁
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扩展资料
自残心理控制方法:
1、自我安慰法
当一个人遇有不幸或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出一种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如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或寻找的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
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当人们遇到情绪问题时,经常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2、交往调节法
某些不良情绪常常是由人际关系矛盾和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因此,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有了烦恼时,能主动地找亲朋好友交往、谈心,比一个人独处胡思乱想、自怨自艾要好得多。因此,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找合适的人谈一谈,具有缓和、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人际交往还有助于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增强自己战胜不良情绪的信心和勇气,能更理智地去对待不良情绪。
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小孩有自残倾向怎么办?孩子的自残行为有哪些表现呢?
一、有自残倾向的人怎么办
1、有自残倾向的人怎么办
解决方法有很多但是没有几个可以真真实在的奏效有用,而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个可以和他们聊上几句话,不被他们反感可以使他们平静下来的人,去与他们一点点交流,当他们的倾述者,不要太心急直奔主题那样会更快的暴露你的目的,同样在与他们交流的同时也别太在意他们的不说话,而他们交流的人尽量多与他们接触,多自己去观察出一些他们的事情。
不论与他们交流的是亲生父母还是心理医生或是朋友,都要用对他们零理解的思想态度来面对他们,尽量不要自以为很了解他们,而从从那时开始就是一场竞争赛,一场与死神的争夺战,从想解决他们的“病”开始,慢慢接触的便会是他们敞开心扉。
2、自残的形式
对于很多女性,长发也被认为是肢体的重要部分。而在对于感情重大打击,或者还有一种压力的促使下,她们很可能就以头发作为突破口,不断的拔自己的头发,从而得到一种思想上的慰藉或心灵是的“解压”。
3、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易致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个体而言,学生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与青少年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青少年希望能得到社会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其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社会经验尚不成熟,这种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是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另外,与个体自身的性格特点也存在一定关系。例如,自身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或者对外界事物过度敏感,多疑,凡事追求完美,嫉妒心强等等,这类性格的学生往往不能恰当的处理人际关系,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个体感情的纠葛和性方面的困扰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部分原因。
除了个人因素外,环境因素同样对青少年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提高成绩是他们的长期目标。老师的期许、父母的希望、同学们私下的竞争,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生活当中,庸人自扰的人很多,也有不在少数人为了追求那份外在的美丽,躺倒在美容院的手术台上,拿自己的五官开刀;更有一些人,为了缓解压力、发泄不满,狠心地伤害自己。所以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虐情感,只不过有些人会付诸行动,而有些人则不会。
自虐型人格的人同样也希望得到关爱,所以他们会采取自虐的方式来换取他人的关心和爱。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虐行为同时也出于一种报复心理,通过伤害自己使他人感到愧疚,从而达到报复他们的目的。
自虐的人一般会采取3种自我攻击方式:一是直接式,自己采用直接快速的方式伤害自己,二是间接式,即通过攻击他人来获得强度更大的报复虐待;三是恶性循环式自虐,使自己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即使痛苦也不改变。
自虐的人通过伤害自己,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和爱,并且享受自虐的过程,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但自虐行为本身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不仅会对自虐者身体造成伤害,对其心理健康和身边他人的情感也会造成伤害,如果自虐暂时能够达到目的,长期发展下去,自虐者的行为方式和程度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如果发现身边人有自虐行为,一定要引起重视,避免酿成悲剧。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有比较极端的行为```
会在自我摧残中解压``从中解除心中的愤懑!
就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以折磨自己的身体来得到发泄,做出种种虐待自己的事情,就是自虐,有这种倾向的行为就叫做自虐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