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儿童依恋类型及情绪发展的条件

简述学前儿童依恋类型及情绪发展的条件,第1张

学前儿童依恋类型及情绪发展的条件如下:

1、出生:婴儿情绪包括两种主要的唤醒状态:趋向愉快的刺激,以及回避不愉快的刺激。

2、2-3个月:婴儿表现出社交微笑,能对成人的面部表情做出反应。

3、3-5个月:当大人使劲逗孩子时,婴儿能用大笑来回应。婴儿把面部表情知觉为有组织的模式,能把声音和面部表情里传达的情绪匹配起来。

4、6-8个月:基本情绪的表达得到很好的组织,并随着环境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婴儿更频繁地、在更多的情境中愤怒。恐惧,尤其是怯生开始出现。对熟悉的养育者具有明显的依恋,出现了分离焦虑。婴儿把养育者当作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

5、8-12个月:理解他人情绪表达的能力提高,出现社交参照。婴儿对着惊奇、滑稽的表情大笑。

6、18-24个月: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情感,如羞愧、尴尬、内疚和自豪。表述感情的词汇迅速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婴儿开始知道,别人的情绪与他们自己的情绪可能不同。出现了最初的共情信号。

学前儿童依恋的作用:

1、首先,依恋关系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信霜离任感。在与亲密伴侣相处时,鉴争儿童会逐渐形成一个安全的内在工作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更加自信、有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2、其次,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攀晃泰。儿童在依恋关系中学习如何感知和处理情绪信息,通过互动和相互沟通,学会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开始建立自我身份感和独立性。

3、此外,依恋关系还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益。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关系可以减轻儿童应对压力的困难,并且可以降低患病率,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同时,依恋关系还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强心理健康。

焦虑依恋型修复策略

焦虑依恋型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依恋类型,其特点是对亲密关系特别渴求,但也容易对关系发生过度的担忧和忧虑。如果你也是焦虑依恋型,不要担心,下面为你介绍几个修复策略,帮助你平衡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

1、放下不必要的担忧

焦虑依恋型的人对亲密关系通常有很强烈的需求,但同时也容易对关系发生过度的担优和忧虑。放下不必要的担忧是重要的一步,不要随时检查对方是否给你回复信息,或者去揣测他的意图,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担忧,平衡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

2、寻找适合自己的交往关系

不要急于追求爱情,寻找适合自己的交往关系更为重要,焦虑依恋型的人往往对感情很敏感,但需要明白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在选择感情对象时,要慎重并寻找适合自己的人。

3、注重自我成长和提升

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注重自我成长和提升,可以让你更加独立自主,同时也更有吸引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信满满,这样在寻找感情对象时,也会更加有吸引力和魅力。

4、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焦虑依恋型的人往往不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这种情况则容易导致感情出现误解和问题。因此,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很重要的,不要用攻击的方式表达,而是用温柔和坦诚的方式,让对方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

5、找到适合自己的修复方式

焦虑依恋型的人往往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在遭遇伤害或者分手时,容易感到失落和痛苦。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修复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谈心、康复疗法、适度的锻炼等方式来帮助自己恢复。不要忽视自己的情感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自己恢复平衡。

上一次分享中提到临床工作 的角色 是促进整合,以帮助患者重新恢复健康发展,而 这通常是从情绪的发展开始的。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和患者情绪如何发展? 情感调节和依恋策略。

照看者对婴儿情感的反应品质,非常重要地决定了婴儿将采用哪一种性质的依恋策略作为主导策略——安全的或不安全的。

安全依恋策略中婴儿情感的体验。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照看者调谐的反应能够缓解婴儿的痛苦感,同时可以放大他的积极情绪。婴儿在这种依恋关系中体验到,这是一个自己的情绪在其中可以得到有效调节的环境。而后婴儿 记录 到内部的将会是一种本能的内脏感觉(躯体自我),那就是与他人的联接是放松的、舒适和愉悦感的来源(什么时间感受到过这种体验还是从来没有感受到过这种体验?)。同时被婴儿记录下来的还有关于自我的感觉——在全方位表达出自己的躯体和情绪体验以及需求时——自我是好的,是被爱的,被接纳的,是有能力的。

安全型依恋婴儿情感调节的过程及依恋策略的生物学基础

婴儿情感调节的过程是指婴儿通过一种“社交生物反馈”的方式,逐渐将最初自己不随意的情绪表达与照看者的反应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也就是,婴儿开始“知道”自己的情感能够唤起照看者的情感镜映反应。在安全型依恋的情境中,通过镜映反应,婴儿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事情:(1)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就是生成了有关自我和他人的积极感受;(2)自己可以影响到他人——这样就萌生了执行力或自我主动性的初步感觉;(3)逐步地,特定的情感引出特定的反应——这帮助婴儿开始分辨并最终命名自己的各种感受。在安全依恋关系中,个体学习有效地调节情感,这种学习不仅仅存在于儿童早期,而且贯穿一生(一个安全基地,留出空间,可以包纳自己的脆弱和无力)。

安全依恋模式就是Main所称的“原发依恋策略”。这种策略是进化的结果,是生物学上预定的程序。它使得婴儿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依恋对象的 情感调谐 (同频?)能够使婴儿在惊慌时,将依恋对象体验为安全港,或安全基地,从而使婴儿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

不安全依恋婴儿情感调节的过程和依恋的策略表现

当婴儿的情绪信号唤起了照看者调谐失误(不同频?)的反应,这种反应会打击婴儿寻求接近的天性以及自主性,那么原发依恋策略失效。婴儿调整他的依恋策略,来适应(不安全的)照看者特定的脆弱:婴儿发展出继发依恋策略,表现出依恋行为的 降低活性 或者 过度激活 。研究者把婴儿期的这种策略看作是心理防御的开端。它源于婴儿必然的努力,即使这种策略有时不管用,也要努力试图在最坏的情境中获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去适应依恋对象,后者自身的防御已经损害了他们互动地调节婴儿情感的能力。

回避型婴儿。 降低活性的策略可见于被分类为 回避型婴儿 ,也可以从心理状态被描述为冷漠型的成人身上看到。当父母对孩子与依恋相关的情感反应是厌恶性的,那么占主导地位的降低活性策略便会出现。孩子发出痛苦的信号以及寻求亲近的努力所唤起的是父母拒绝的和控制的反应。由于拒绝了孩子寻求亲近的努力,父母无法帮助孩子恢复情绪的平衡,或者父母的侵入性使得孩子感受到情绪的过度唤起。孩子无法在处理自己困难的感受上得到帮助——反而难上加难。为了在这种环境下尽可能保持最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学会了过度调节他们的感受及对感受的表达(压抑情感,比如不敢哭),并且跟自己想要与依恋对象联接的冲动保持距离。

一些强迫的、自恋的以及精神分裂样的患者,他们的情绪范围狭窄(?),对别人的情感信号或多或少会视而不见,而且他们平淡的反应看起来缺乏活力。这种回避、降低活性的策略反映出左脑加工偏向以及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采用这种策略的患者,他们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情绪、欲望及满足都处于未整合的状态。对亲密的回避,限制了他们在层感受,性的表达,健康的依赖以及信任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矛盾型婴儿。矛盾型婴儿的适应性策略是过度激活, 迷恋型心理状态的成人也是如此。

矛盾型婴儿的过度激活策略是围绕着寻求亲密组织的。为了适应父母对婴儿的情绪无法预期的,以及(或者)调谐失误的反应,孩子学会放大他们的情感来提高获取父母关注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关注的品质和数量通常都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也知道为了得到安慰,他们也许不得不始终维持对痛苦的高水平表达。简而言之,他们学会了将依恋行为系统长期保持在激活状态(小压力大反应)。

从采取过度激活策略的患者身上,我们可能看到的歇斯底里的或边缘的人格特点。他们知觉到(既往的和当前的)依恋对象无法获得,依恋对象的帮助只能通过自己最大程度地表现痛苦才能得到。对于这些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将依恋系统(?)保持在长期激活状态,这样就使自己处于高警觉状态中,更易于夸大现存的威胁——特别是被抛弃的危险。过度激活策略强化了个体的无助感,妨碍了将关于自我或他人的积极感受加以整合,至少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这些积极感受可能带来降低依恋系统活性的风险,而这是他们情绪上赖以生存的系统。其次,过度依赖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反而容易激发起他们原本无意识在千方百计要避免的被抛弃感。过度激活的防御也损害了关系中相互性的发展,损害了思考或行为上的自主性,当然也妨碍了情感调节。习惯性采取过度激活的策略,可能会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阈值,降低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皮层控制能力。这一点导致,迷恋型患者可能需要治疗师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反应,并提升他们通过理解进而来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混乱型婴儿和未解决型成人则在过度激活和降低活性策略之间摇摆。

混乱型依恋反映了一个受惊吓的婴儿本能地趋向吓人的父母寻求亲密这一适应策略的失败。未解决型成人学会了使用降低活性和过度激活两种策略,这些成人往往有与依恋对象相关的创伤经历,既唤起了他们 对亲密的回避, 同时又 唤起了被抛弃的恐惧 。这类患者受到矛盾冲动的折磨(害怕被攻击而回避他人,又害怕孤单而绝望转向他人),他们经常会体验到自己那些过于强大而且混乱的感受。这类患者明显的自我破坏行为,代表了他们过去和现在都试图尽可能自我保护,以对抗矛盾的冲突和淹没性的感受。治疗师所说的促进整合具有多重维度,包括整合创伤性体验和解离的情感,以及修复这些患者在自我和他人形象中的分裂。成功的整合有赖于创造日益深厚的安全依恋——安全港和安全基地的能力,这种安全依恋自身就成为患者的力量之源,去容忍,调整以及沟通以前难以承受的感受。

依恋对象对其子女心理发育的影响(也就是治疗师对患者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影响在于 情感镜映品质,在于通过传递共情性理解的反应来“容纳”孩子痛苦的能 力;在于应对的 能力; 在于对孩子正在形成有意图的 姿态 有觉 知。

安全型父母提供的镜映既是 随机应变 的,也是 做出标识 的。 非随机应变的镜映可能和回避型依恋以及体验的“假装”模式相 关,无标识的镜映则与迷恋型依恋以及心理等回模式相关。总 之,安全促生出安全,同时父母采用的防御性策略也会趋向 于传递给自己的子女。

从Main的观点来看,安全感的发展在于父母对子女需要的 情感表达的敏感反应,包括亲近的需求和自主性探索的需求。冷 漠型父母不鼓励孩子的依恋行为,或者迷恋型父母打击孩子的 自主性,都导致不安全的依恋。按照Main的说法,这种养育方 式情感上的逻辑在于,不安全的父母潜意识层面需要保持现存 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与他们童年时和父母在一起的体验 有关。(这种需求可以部分解释这样的矛盾,尽管我们中的许多 人对于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烦有微词,但我们往往复制了父母 养育方式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并非有意为之)。例如,婴儿眼 泪汪汪地恳求与父母的接触和联接时,冷漠型的父母可能会予 以忽视、拒绝,或者试图压制,因为这会激发出他们让焦虑唤起 的联想,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父母对自己反应不足的痛苦(?),虽然这 发生在他们的觉知之外。

父母和治疗师一样,都有潜力在情感调节和依恋之间,培养 出相互强化、协同增效的关系。父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孩子 的情绪信号进行调谐,就有多大可能对孩子的情绪需求进行有 效反应(或者通过缓解孩子的痛苦,或者让孩子看到父母也享受 他的愉悦)。这样做时,父母就加固了依恋纽带。随之而来的, 是孩子越来越把父母体验为安全港和安全基地,父母也变得越 来越能够帮助孩子,去获收、调节、分辨和使用自己的情绪体验。 在治疗中,治疗师和患者的关系也是如此。

依恋对象(父母或者治疗师或者其他人)帮助他们的”发展上受挫”的同伴(孩子、患者)逐步形成情感调节的模式,这些模式既塑造关系模式,也被关系模式新造。如果一个孩子能从表达感受中得到帮助,那么对于他而言,了解和表达出自已的感觉就会是舒服的,他会变得更善于了解和表达所感受的——相应的,这又是懂得如何拥有安全关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Schore这样定义依恋:一种“情绪的双向调节”,强调健康的发展取决于关系是否为孩子的情绪体验留出空间(比如孩子哭),并且帮助孩子明白这些情绪体验的意义一—或者,在心理治疗中,则是指患者的情绪体验。

谢谢题主的提问!

从问题本身上来说,因为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希望从对方的身上获取到有效的“保护”。

要从根本上解决依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现实!同时,把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整。因为,依恋很大部分的原因的造成,就是因为空闲的时间太多,而且大多数的人都会把空闲的事情用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比如,习惯性的玩手机,或者没事就打电话给对方,用嘘寒问暖的方式过度干预对方的生活。

简述下解决的办法:

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人格,而不是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完全依靠对方生活。比如,有自己的工作,加入不同的兴趣圈子,借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独立的收入,一个人有独立的经济支配权之后,这种踏实感比管控对方的钱要更有底气。这也是现在有部分人,丧失底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她们)完全靠别人来给予。

不断的学习,增值自己。因为,一个人有大量的时间学习,就能够把生活变得充实。说简单点,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依恋这个事情。

尽量避免一个人独处,独处的人,很容易产生依恋的情感。因为,无聊会是最大的致命武器。出去走走,散散步,呼吸外边的新鲜空气,也能让自己的整个人的状态保持活力。

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63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