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性是指凡事都要依靠别人,缺乏自立和处理的一种心理倾向。那么,造成孩子依赖性的原因你知道吗如何让孩子克服依赖性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吧!
造成孩子依赖性的原因你知道吗
1、 孩子处于过分爱护的包围之中,往往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2、 一些孩子利用依赖性作为一种表现自己价值或者引起别人注意的手段。“妈妈帮我一下,我看不懂这本书。”他们的请求远远高于他们实际需要的帮助。
3、 当父母屈服于孩子的哀求,或担心孩子玩的时间太长而耽误了学习,于是满足孩子要求陪着他做作业时,你可能会铸成大错,导致孩子依赖性的产生。
4、 孩子的依赖性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管理不严的结果。
依赖性的危害:
依赖性这一不良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发展下去危害很大,可能产生以下两种不良后果:一种依赖性较强的人性格柔弱,属于缺乏自主型。遇事不能独立思考,没有主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要别人为他拿主意。另一种依赖性较强的人属于缺乏自信型。生活中总是感到事事不如别人,对周围的事物颇为敏感,甚至可能由于某些微不足道的羞辱而成为自卑的人。
如何让孩子克服依赖性
1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自己动手做的食物味道更美,自己动手摘的果子更甜,自己动手洗的衣服更香,人们都有这样子的感觉,凡是自己动手的东西必定比他人动手做出来的更好。这就是收获的感觉,心里充满了喜悦。同样的道理,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让他们品尝到收获的喜悦和乐趣,远比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得好。正因为是自己动手的,孩子也特殊地珍惜,如自己动手摘果子,无论摘多摘少,孩子都会吃得津津有味,家里四处摆着的水果他们未必吃。自己动手有助于孩子克服平时凡事依赖父母的坏习惯,从而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2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有些父母总是埋怨自家的孩子这也不懂,那也不会,别人家的孩子却听话懂事,什么都会。父母在埋怨的同时有没有想一想孩子之所以这样和自己有没有关系呢别人家的孩子肯定也不是生来就会的,而是从小父母帮他们养成的好习惯。因此,父母在埋怨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同时,请您从小帮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多种好习惯,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独立性而不依赖于父母。
3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孩子需要成长,需要独立,需要面对问题,这样他们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给孩子独立的机会,给孩子需要思考的问题,放手让他们去成长,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 教育 方式。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先站在一旁,观察孩子是如何面对的如果他们想都不想就高声呼喊父母,那你就在一边藏起来,让他们找不到,看看他们会怎么处理他们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之下也会自己动手。如果孩子还没发现问题,你就冲上去解决了,那孩子如何有机会独立呢
4不做封建包办父母
封建社会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没有任何公平和自由可言,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包括孩子长大以后的婚姻都是父母包括。在这样子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没有自己思想和生活,只能什么都任由父母摆布,也就形成了孩子对父母的过于依赖。如今封建社会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包办式教育却还有不少存在,如果您还在包办式教育那就请多思考一下吧!
依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持续而特别深远的心理连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时期的经历,对于之后的行为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根据依恋理论, 早期的依恋模式是建立在婴儿期和养育者的关系 。安全感是父母能提供给孩子的重要人生基础。
数千项科学研究证明, 有安全感的孩子大部分都会蓬勃发展,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复原力 ,更勇于探索周围的世界,更容易成长为健康快乐的成年人。
依恋类型的特点
❶ 婴幼儿只与少数密切照看Ta的人产生依恋 ,比如父母、祖父母或者比较专业的照看孩子人员。和照顾自己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是宝宝的本能,因为这些人会保护Ta。
宝宝建立依恋关系的人不仅限于喂母乳的妈妈,即使很少喂他们的人,比如 爸爸、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孩子也可以与之建立依恋关系 。但是,宝宝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宝宝和其他成年人(比如爷爷奶奶)建立了依恋关系,也并不会影响宝宝和父母之间特殊的依恋关系。
❷ 当孩子处于脆弱状态时,依恋需求突出 。比如,孩子在疲倦、生病或者受到惊吓、感到孤独的时候,Ta的依恋需求会特别明显。对于依恋的需求,宝宝不是时刻都特别突出,比如宝宝在很熟悉没有压力的环境中,Ta知道爸爸妈妈就在身边,感觉很舒服,Ta对手上的玩具或者对做游戏更感兴趣,这个时候孩子对依恋的需求就没那么明显。
但是,当孩子不舒服的时候,或者Ta觉得不安全的时候,比如在一个陌生环境中,或者受到惊吓、害怕的时候,Ta的依恋需求就特别突出,这个时候家长及时给孩子支持和安抚就很重要。
❸ 依恋需求得到满足(照顾者及时回应,支持和理解),孩子获得安全感
孩子需要我们及时的回应,支持和理解Ta。当孩子依恋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会知道我的家长,是可以信任的,Ta 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对于早期的婴幼儿,家长要及时快速给孩子回应。如果宝宝哭了,我们不要让Ta就那么哭着,而要马上快速回应,这是向孩子表明自己是安全和被爱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用拥抱的方式来轻轻摇晃,或者轻声的说话都可以促进宝宝的依恋。
当你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也会回应你。你会发现,安抚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孩子希望能够靠近你。孩子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你很兴奋的跟你打招呼,其实就是在跟你建立依恋关系。
❹ 安全型依恋不等于「过度依赖」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我如果对孩子太过于关注,会让孩子变得过度依赖。其实在婴幼儿时期(两三岁), 你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依恋关系能够预测孩子长大后,Ta的适应能力,亲密关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如果早期的时候把基础打好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会更自信,更独立。反而是有些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因为不确定我的父母能不能及时的回应, 总是很担心妈妈在哪里,反而会变得更粘人、缺乏自信,并且依赖性会很强 。
典型的依恋标志性场景
分离焦虑(6月龄)
宝宝半岁左右,开始认生了。因为宝宝会对妈妈或者其他主要照料者(比如奶奶)产生持续性的依恋,Ta 不愿意分离,害怕分离。随着宝宝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主要抚养人的依恋,但 由于没有时间观念,宝宝对妈妈或者主要抚养人的离开没有时间上的认知 。所以,即使是任何短暂的离开,宝宝都会表现得很焦虑。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以前谁抱都可以,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是现在特别粘妈妈,当照料者离开时,宝宝会表现得 焦躁不安 ,产生 分离焦虑 。这个阶段,你会觉得有点麻烦很棘手,但其实是孩子社会和情绪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 恰恰是宝宝有安全感的表现 ,说明宝宝信赖妈妈, 把妈妈当成安全感的来源 。
随着孩子认知发展日益成熟,婴儿期的分离焦虑会得到缓解。但是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或者进入小学,Ta 要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又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
陌生人恐惧(8-11月龄)
特别是当宝宝受到惊吓,或者感到脆弱时,依恋需求会特别明显,更需要从妈妈这里寻求帮助。比如,一个八个月左右的宝宝,正处在陌生人恐惧的阶段,宝宝能够明确区分哪些人是让 Ta 安心的,哪些人需要谨慎对待。
当陌生人试着和宝宝互动时,宝宝不信任这个人,于是Ta就会转头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如果家长不理解宝宝的发展规律,可能会觉得宝宝的这个行为不好,于是会拒绝宝宝去依靠,并要宝宝跟陌生人打招呼。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和孩子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
那么,好的做法是怎样的呢?比如图中的这个妈妈,她发现宝宝对陌生人既好奇,还有一些担心和害怕。于是妈妈在宝宝靠近陌生人时,稳稳的抱住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平静以后,她微笑着鼓励孩子,给孩子及时的安慰回应,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很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宝宝逐渐建立自我价值和自信心。
孩子的依恋类型知多少?
刚才给大家介绍了 什么是安全感 ,以及 几个典型的依恋标志性场景,那么孩子和家长的 依恋关系有哪几种呢?
在一岁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宝宝都会跟主要的照料者形成依恋。但 依恋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有的宝宝觉得更有安全感些, 相信照料者(通常是爸爸妈妈)是可靠的 ,会给自己提供有效的支持;另一些宝宝则 显得焦虑 , 对爸爸妈妈缺乏信心 。
「 我的宝宝是安全型依恋吗 ?」这是很多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怎样测试依恋质量呢?来看一看典型的依恋实验,这个实验叫做「 陌生情境实验 」(strange situation)。
心理学家让宝宝跟妈妈经历一次短暂的分离,跟陌生人待在一个房间里,之后妈妈重新跟宝宝重聚。根据宝宝对妈妈的反应,将孩子的依恋类型划分为两种: 安全型依恋 和 不安全型依恋 (包括回避型、焦虑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宝宝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安全型依恋
研究人员发现,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孩子,妈妈在场的时候 Ta 会毫无障碍地积极探索周围的环境,偶尔,也会和妈妈有眼神上的交流。回到妈妈身边抱一抱,然后又重新去玩玩具。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表现出不安,有可能会哭泣想要找回妈妈,等妈妈重新回来之后,孩子会马上去寻求关注安抚。但是 这个安抚很短暂,很快宝宝的情绪就会恢复正常 ,可以继续玩耍了。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进入一个复杂的新环境时, 依恋和探索的需求平衡不断发生变化 ,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跟随孩子的速度。不要去催促孩子,及时给孩子回应和鼓励,让孩子感觉安全之后,他会慢慢的去探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依恋
根据陌生情境实验,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不安全型的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 :在实验中,这种孩子是不在乎妈妈存在或不存在的,Ta 表现得很冷漠。有的时候呢,也误认为孩子很平静。妈妈离开或回来的时候,这些孩子都没有什么反应,就自己玩自己的。这些孩子看起来虽然很独立,但其实Ta 的内心是有很大的压力的,表面的冷漠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当依恋对象离开的时候,有研究者测量这些孩子的心率,发现各项生理指标,都表明 他们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 , 只是压抑着不表现出来。他们认为哭泣没用,只会带来痛苦,而不会让自己得到任何安慰。 因为父母平时常常忽略或者控制他,于是孩子自己就干脆放弃了。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 :完全无法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妈妈在的时候他总担心妈妈会离开。妈妈离开之前,他就非常警觉,妈妈离开之后呢,Ta 会表现得非常苦恼,反抗情绪很严重。任何一次很短暂的离开,都会让孩子出现大喊大叫的情况。
但是当妈妈回来以后, 他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他既渴望被安抚又害怕被拒绝, 就会表现出反抗和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比如抱ta时,ta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让Ta 重新回去做游戏,去玩玩具又很不容易,宝宝会不停的看母亲。
这种矛盾型的孩子是怎么产生?父母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态度不太一致。有的时候特别特别的关心,有的时候又很冷漠,孩子就不确定父母是什么态度,从而形成很矛盾的依恋关系。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 :是兼具回避型和矛盾性两类的特征。这种孩子混乱没有目标,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父母不仅没有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还给孩子造成恐慌,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生活是危险的,这样宝宝会陷入到茫然慌乱中。
本来孩子的先天预设是受到惊吓时,要让父母来保护我,但 如果父母也是危险源,孩子就会卡在我到底应该靠近,还是避开父母的矛盾冲突之中 。
研究发现,被虐待的孩子容易出现这种混乱型依恋,另外,特别贫困的家庭或者有精神疾病、药物滥用等类似这种压力源下的家庭,会养育出混乱型依恋的孩子。
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形成这种安全型依恋呢?
❶ 敏感回应
首先我们对孩子的敏感回应特别重要。 什么是敏感回应?是指家长能够亲近孩子,用热情而合作的方式去和孩子互动。对孩子的需要和信号,能够及时地作出恰当的回应。 比如孩子哭闹时,你知道如何有效地安抚孩子。研究表明,父母的敏感性,对于安全型依恋关系是非常强的预测因子。
敏感的家长,能够对孩子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反应。敏感的父母对孩子行为所隐含的信号,能够感知和准确的解释。父母能够意识到哪些?包括两方面: 首先对信号的敏感 。敏感的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很小的信号,可能是表情、声音或者孩子的某个动作。不敏感的家长,只能发现孩子特别明显的社交信号,有时候没办法理解孩子的需求。
其次,对信号的解读 。特别是对于孩子早期语言能力弱的时候,能不能准确解读孩子的信号,这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关注,有些不太敏感的家长会用自己的感受来解读孩子信号,比如,一个不太愿意照顾孩子的妈妈,她可能会觉得孩子哭闹就是孩子累了,该睡觉了;或者孩子吃饭速度很慢,孩子已经吃饱了,而不考虑其他的因素。甚至,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是在和他对着干,用扭曲的方式解读孩子的行为。
有的妈妈非常清楚孩子的行为,以及让孩子情绪不好的原因。但是妈妈没办法从孩子角度去看待,就可能会笑话孩子或者不理解孩子,比如孩子看到陌生人很紧张,明知道孩子现在是害怕的,但是我觉得孩子的行为很幼稚,于是去嘲笑甚至批评孩子,这种回应做得不够好。
敏感父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及时做出恰当的回应,比如一个妈妈看到孩子嘴巴在动,并且有些烦躁,她会意识到孩子肚子饿了。但是过一会儿很快就要吃饭了,妈妈就给孩子就拿一些小零食垫垫肚子和孩子做游戏,等待一会儿吃饭。如果是不敏感的父母,可能孩子已经饿了、累了、烦躁了,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还在和孩子继续做游戏,那么孩子状态就会非常不好。
最后是合作 。孩子大一些后,我们对孩子信号做出反应的时候,会在孩子的意愿和让 Ta 安全舒适之间,做出一个权衡。有时候我们会以孩子好为借口,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或者以妈妈的方便为主,按照自己想法来做出反应,做出决策。孩子已经大一些,Ta 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这样做出决策,孩子心里是不情愿的。有时候我们对孩子信号的过度解读或者反应,可能也会让孩子不舒服。
因此,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更好的方式是像孩子表示, 我们之间是合作式的关系,共同参与做决定。 在这种互动中,敏感的家长就会承认孩子的愿望。但是,我们也不是无条件的答应孩子,而是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如果Ta 的决定、想法是不合理的,家长要引导把不合理的意愿做出改变,同时还要热情地鼓励孩子尝试合理的行为。
要注意敏感恰当的反应,不代表完全顺从孩子的意愿,还是需要恰当的引导。总之, 我们要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育儿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和自己意愿不相符的事情,家长需要能够接纳和承受挫折,尽量尊重孩子。
❷ 考虑孩子的感受
除此之外,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性依恋,还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Ta 的情绪,通过共情来理解孩子。比如,宝宝很努力地搭了几层积木,不小心全倒了,孩子很伤心。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点儿事儿,别哭了,重新开始!但是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辛苦一上午的努力成果被毁了,你的最初反应是什么? 即使一个成年人面对挫折,也是有情绪的,更别提发育中的孩子。
我们可以 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身体接触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同时向孩子传达我理解你很难受,我可以帮助你一起去应对 。对于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谈论难受的体验,比如孩子正在医院打针,很多孩子打针的过程中都会哭,你会如何去安慰孩子?
图中这个妈妈,给孩子带了很喜欢绘本一起读,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打针还是很痛,孩子还是大声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妈妈就抱着孩子轻声地安慰,告诉宝宝正在做什么事情,表达自己也很理解孩子的感受。这个妈妈就能很敏感的判断孩子不同阶段的需求,并且能够灵活做出回应,后面妈妈还亲吻孩子的脸,然后抱着孩子去安慰她的情绪,通过身体接触和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难受的情绪。
❸ 父母自身状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父母的自身状态。 养育孩子父母的状态是很重要的,父母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的幸福感会影响孩子的依恋模式 。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压力比较小的家长,孩子更有能够形成安全型的依恋。相反,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处在焦虑、抑郁的状态,就很难给孩子一个敏感的照看。如果父母自己对自己都无暇顾及,更别提能够照顾到孩子很敏感微小的情绪信号了。所以,要提醒大家,父母自身的状态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的性格对于孩子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的分类为,完美型父母、责罚型父母、替代型父母、预防型父母。每一种类型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所呈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这种行为模式也会呈现在孩子的性格上面。所以父母认清自己的问题,然后不断的成长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那孩子的性格也不会差的太多,这就是身教大于言教。
其中代替型父母呈现的状态:溺爱、错爱、占有、代替行为、控制、不放心、没有安全感孩子呈现的状态:害怕、懦弱、犹豫不决、自卑、没责任感、不懂感恩、依赖性强。
很多父母都是代替型的父母,尤其是长辈带孩子的情况,大多长辈因为爱孩子,所以多半都是代替型的家长。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特别的依赖。
还有一个原因,2000年以后的孩子,大多都有独立自主的潜藏能量,也就是说,独立自主这个事情呢,是他们需要用一生来面对的心理魔咒,那现在又这么多代替型的父母呢,就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所以说,我们要把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相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成自己大写的模样,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想要成为的模样。
——————————————————————————————
关注公众号:童画界亲子体验营。做卓越父母给娃一个多彩童年。
我是兮妈梓桐
幼儿园早就已经开学,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园门口看到孩子和家长恋恋不舍的场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岁之后,对家长的依恋却越来越严重,早晨不让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变成了“大腿挂件”恨不得时刻都挂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离开就会哭闹不停。
帮忙带娃的老人会和父母说“白天在家的时候表现的挺正常的,为什么父母一回来反而变得寸步不离了呢?”
其实这样黏着父母,就说明孩子对父母有了分离焦虑,但也正是这样才说明了孩子正在朝着社会化行为模式转变。孩子在婴儿时期还不懂得依恋,随着他们年龄增加,逐渐才会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然后是对父母亲双方的依恋。
一旦孩子与父母分开就会哭闹或者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们才能停止,这表明孩子已经有了情感和自我的意识发展,是一种心理发展健康的标准。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那段时间,孩子的依恋会越来越严重,只要父母远离自己一会或者是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就会惊慌,严重的则是会大声哭泣。
这个时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时候,不过父母不能任由孩子的依恋无限度的发展,因为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会去幼儿园,无法适应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生活。而且孩子将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的话,就不能发展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失去了对周围环境探索的兴趣,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孩子依恋父母除了生理需求,想要父母喂奶,换尿布之外,还有一种是因为情感需求导致的,他们需要父母对自己拥抱来产生安全感。
依恋大部分源自于对生存的需求,但是会逐渐演变成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或者是喜欢玩耍的话,他们对大人的依恋就会比较弱。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儿童对人们的依恋心是发展儿童个性极端必需的。如果儿童没有这种依恋心,就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体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缩现象,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生,并影响到儿童的爱好和意志。”
所以说,儿童依赖妈妈或者TA的抚养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依恋情节。
还有的孩子从出生就经常和父母分离,家长需要外出工作,没有办法一整天都陪孩子在一起,这样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很没有安全感,他们独立性其实很强但是心理无法忍受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搬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一样也会造成内心不安全感增多,对父母的依恋心也比较强。
孩子经常遭受冷漠的对待,比如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需求,经常延迟对孩子的满足时间,放任孩子自己在一旁玩耍哭闹,自己玩手机。孩子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中就会形成对家长很强的依赖感。
面对孩子依恋感很强的情况,父母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孩子这种离开父母就哭闹的现象,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要找到他们哭闹原因的源头。
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是上幼儿园之前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长时间父母的陪伴,所以尽管父母白天需要上班,但是晚上回家之后还是要多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在休假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带着孩子出去玩,这样能够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还能帮助孩子适应社交和其他人交流,让孩子多增长一些见识。
如果父母离开也要和孩子说明,自己是暂时离开,还是会回来的,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不要用玩具或者是视频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偷偷溜走,这样会增加孩子不能忍受分离的痛苦。
每一次与孩子分离之前都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总是缠着父母也要多抱抱和亲亲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的爱,平时和以多做一些游戏来模拟父母上班活着离开的场景。
让孩子知道父母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能总是一直陪伴着孩子,但是爱从不减少,如果孩子是因为要达到一些目的而缠着父母的话,家长可以考虑适当的满足他们,并且与孩子约定好,满足了要求之后要乖乖的不哭闹。
不要给孩子造成一个误区,认为父母就是应该围着自己转的,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品格,多带他们探索世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多孩子之所以喜欢缠着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感兴趣的事,一旦孩子能够沉迷某样东西的话,他们就不会总是缠着父母了。
如果孩子总是靠依赖他人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感的话,那么他们将来在学校,社交和控制情绪上都会出问题,而且对智力开发也有一定的阻碍。
因此家长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的戒除孩子对自己的依恋,不要让他们对父母的黏人程度超出限制,家长不能事事都满足孩子甚至是包办他们的一切。
很多家长很享受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喜欢孩子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要询问父母,有的孩子胆小到对不熟悉的人说话之前也要先看看父母,家长点头他们才说话。
其实这就是一种过分依恋的心理状态了,这样的孩子独立性很差而且不自信,家长要学会让孩子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多放手让孩子勇敢去尝试,自己和小伙伴玩耍,还有的孩子从小是由祖辈看顾长大的。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依恋情绪,因为祖辈往往都比较溺爱孩子,父母如果有精力有时间最好还是多将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这样能够控制溺爱孩子的程度。
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离不开父母,可是却又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约束。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孩子都非常依赖父母,期待父母能够给予更多帮助,可是他们又非常嫌弃父母管束太多,期待能拥有更多自由。这部分人群从几岁到几十岁都有,他们真的还没有长大。
只有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是无私的,这一点孩子心知肚明。我儿子已经四岁了,我们在相处当中,他总是特别的依赖我。他希望我能让他看电视,希望我能给他买玩具,希望我能陪他一起玩耍,希望我能每分每秒陪在他身边。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孩子来讲,父母或许就是全部的生活。
可我有个朋友已经30岁了,他工作还不错,薪资收入也不低,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过攒钱意识,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习惯性的向父母求助。已经工作了将近10年,前几天放假到医院做了个小手术,一万多块钱都拿不出来,还是找父母拿的钱。
这其实就能说明一个道理,每一个孩子都期待父母能帮自己一辈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从来都没有减少过。
很多孩子既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又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束。这其实就是很多孩子一边依赖父母,一边又嫌弃父母的原因。拿我儿子来举例,他总是喜欢我能陪在他身边,可是他又特别嫌弃我对他的约束,因为我不允许他看电视超过两个小时,不允许他随便吃零食,也不允许光脚在地上走。
我那个朋友也同样如此,虽然有问题时已经习惯了向父母求助,可是他却非常讨厌父母的催婚,非常嫌弃父母没完没了的电话。
我想这就是还没有真正长大的孩子所拥有的共性,他们还没有能力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还是在于孩子的方式生活。
在现实生活当中,一边依赖父母,一边嫌弃父母的孩子实在是太多,小到几岁,大到几十岁,在这部分人心中,父母永远都不会老去,他们永远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可时间不会给任何人留情,每个人都会慢慢老去。
每个人都可以以孩子的方式生活,可父母却不可能照顾你一辈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