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粘”妈妈分几个时期呢?

宝宝爱“粘”妈妈分几个时期呢?,第1张

最近在回复宝妈们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妈妈说,为什么孩子现在不太黏自己了?以前出门生离死别,梨花带雨,跟树獭一样抱着不下来,

可是现在出门、回家,宝宝只关注手里的玩具,压根对自己出门没有反应。其实,孩子的第一选择,肯定是希望和妈妈待在一起玩耍,一直依赖着妈妈的陪伴。如果妈妈总是无法满足自己的心愿,宝宝也会自己调整,慢慢与妈妈“疏离”。

最粘你的宝宝开始转型

我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小别离,比如第一次休完产假去上班,第一次把他送到奶奶家,第一次去旅行,第一次出差,孩子也从最开始的只要妈妈,变得开始适应和姥姥姥爷相处,并且有的时候与姥姥更加亲近。宝宝也在自己转型,自己调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所以到底如何可以让宝宝顺利度过依恋期,更爱妈妈。

宝宝的四个依恋期

美国心理学家将宝宝的依恋期分为了前依恋期、依恋期建立期、依恋期明确期、依恋期交互关系期。

01前依恋期:出生到2个月

宝宝用微笑、抓握、哭泣、凝视等方式与人交流接触,一旦得到回应,就会用微笑、全身动作来给予回应。不排斥周围的人,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可以立马识别妈妈的声音和气息。

02建立期:2个月-7个月

这个阶段和妈妈是最亲密的,开始对熟悉的人、陌生人、偶尔照料的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同时,渴望更多的身体抚摸和爱护。会发出信号,引起妈妈的关注。

03明确期:7个月-2岁

婴儿对照看者的依恋期越来越明显,若是分别,会变得难过,出现焦虑。除了用哭声抗议,还可能跟随或者爬到照看者身上,如果妈妈为长期照看者,宝宝们会将妈妈作为安全保护伞,获得情感支持。这段时间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期,如果照料者总是在身边陪伴,他们就会安心玩耍,不再孤独,不再哭闹。

04交互关系期:2岁以后宝宝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可以理解照料者的来去时间,并且明白或者预测他回来的时间,分离的抗拒也会有所下降。同时,宝宝们还会进一步与妈妈等照料者协商,来劝说他们离去的时间,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行动,并且可以察言观色,根据妈妈的反应来调节自己的哭闹程度。

如何提高亲密度

初为人母,尽管出现了很多的毛躁,但是却倍加珍惜与孩子紧密相连的时期。对于依恋期的芽芽,自己总是很纠结,一边享受着宝宝对自己的需求,一边却有希望芽芽快快长大,但是,如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度过依恋期。

01安慰理解 及时回应

3岁之前的宝宝,他们总会有一些小情绪和执拗的需求,妈妈们不要着急或者心烦,要及时回应宝宝的各种需求,积极地安慰和理解他们的言行,让宝宝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包容、慈爱、耐心,让他们在家庭的王国中感受更多的爱护、更多的安全感,让他们的内心得到更多的满足。

02正确发泄负面情绪

孩子拼不好积木、吃饭吃不到嘴里、和小伙伴们无法沟通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流露出负面情绪,孩子越小,越无法正确发泄情绪,爸爸妈妈们应该正确帮助他们疏导,通过不断地交流和互动让增加自己与孩子的亲密度。

03亲子时光 有效陪伴不管多忙,爸爸妈妈都要多与孩子互动,多和他们聊天,陪伴他们做游戏,宝宝们才会更喜欢你。

04积极表达 情感诉求

如果宝宝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则要和他们表达积极的情感诉求,告诉他们,我们很爱你,只是要去工作,回来就会继续陪你玩耍。如果宝宝恰恰这个时候想要自己玩耍,那么爸爸妈妈也不要过于执着,而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也可以试图和孩子撒娇商量,比如妈妈喜欢你,才想多和你在一起,才想带你出去玩一玩。这些回答都可以,用充满爱意的交流方式来拉近自己和孩子的距离,也可以做出正确的榜样,让宝宝也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05避免过度关注

适度的关爱可以让宝宝健康成长 ,但是过量的爱却是溺爱。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多鼓励宝宝去探究陌生的事物、陌生的环境,在必要时提供一些能帮助,让他们具有探索意识,更加勇敢、加强。建立一种良好积极的亲子关系。

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

个体分离期的表现:离开依恋对象会感到痛苦、持续地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因害怕离别而拒绝上学、工作。

1、离开依恋对象会感到痛苦

存在分离型心理障碍的人,在离开依恋对象时会感到痛苦。依恋对象包括父母或者其他家人,老师或者某位同学,还有恋人。以父母为例,当个体离开父母后就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并因此感到十分痛苦。

这种情况会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而不断加深,并且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直到父母重新回到身边,症状才会完全消失。在离开父母的期间内,个体的情绪是压抑的;直到父母重新回到身边,情绪才得到彻底的放松,通常的表现是见到父母后大哭一场。

2、持续地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存在分离型人格障碍的人,在离开依恋对象后会持续地担心自己受到伤害。以刚刚进入学校的儿童为例,他们在离开父母之后会担心被同学欺负。为了缓解内心的担忧,他们表现得过于拘谨,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愿意表现自己。可想而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远远低于其他人。

问题不在于他们不够聪明,而是他们的精力都放在如何避免受到伤害上去了。在一些少数成年人身上,也存在类似的病态依恋心理。在离开自己的同伴后,会担心自己受到伤害,但是过分依赖同伴会给对方造成困扰。

3、因害怕离别而拒绝上学、工作

存在分离型心理障碍的人,会因为害怕离开依恋对象而拒绝上学、工作或者独自去其他地方。有些儿童会表现厌学倾向,事实上他们讨厌一切父母不在身边的活动。少数成年人会因为害怕离开父母,而拒绝外出工作。

另外少数成年人会担心恋人离开自己,从而拒绝恋人上班或者过度掌控恋人的动态。他们应对分离的办法过于幼稚和简单,以至于不能够以更加成熟的方式处理问题。他们也从来不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问题,因而不会付出任何努力来克服问题。

关于婴儿的情绪

关于婴儿的情绪,情绪和情感是每个人都会有,也会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对婴儿适应生存有着特别的意义。婴儿虽小照样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下面来看看关于婴儿的情绪。

婴儿的情绪1

婴儿的情绪情感表现有哪些

1、2到3个月的时候,吃饱或者睡好之后都会笑;有人逗她的时候,她会全身都感觉很活跃;5到6个月的时候对新鲜玩具都会有欣快或者跃跃欲试的感觉;6到7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并且对陌生人开始有怯生情绪。

2、8到10个月的时候,对于分离就会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会越来越的强;12到16个月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可以达到高峰;18个月之后,这种情绪才会逐渐的开始减弱。

情绪情感对婴儿有什么意义

1、0到3岁的孩子会对照顾人很依赖,周围环境会对孩子情绪情感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譬如孩子在一个天天麻将声中长大,房间里天天烟雾妖娆,那么他长大后抽烟喝酒打牌会在他人生中首选,和爱因斯坦、牛顿一点关系都没有。

2、所以你假如要生孩子,健康的环境良好的修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时很有意义的。有些家里装潢的富丽堂皇,但是家里没有一个书柜,环境是给人一个好的生活,但是没有赋予文化的含义,哪些装潢显得苍白无力。

婴幼儿情绪的处理

1、留意自己对孩子成功或失败时的反应

简单说,孩子感到骄傲或自卑的程度,依父母对其成败反应而定。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时,予以有效的赞美,他会肯定自己的努力与收获,并再接再厉!如果孩子成功时,父母不理不睬,或只是空泛的应付“你很棒”、“好厉害”,孩子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不知未来方向为何。有时候还会因为父母空泛的赞美,害怕自己下次就“不棒”“不厉害”,而变得不想再尝试。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之际做出有效的赞美,具体描述孩子做到的事实,再加以归纳方向,孩子就会愿意朝目标前进。举例来说,孩子考了一百分,如果你说“你很聪明”,孩子固然高兴,但也许会害怕下一次考不到一百分就不聪明而患得患失。如果你说,“这次的考试你很努力复习,也都理解了,真的很棒!”对孩子而言,你赞美的是他的努力,一百分的意思也只是“全都努力理解了”,与他聪明与否无关,如此一来,他就会更愿意努力学习。

相反地,如果父母在孩子失败时予以支持鼓励,让孩子知道失败不是件不可逆的事情,只要继续下去或改正方向,父母都会支持;如果一遇失败就被责骂、讽刺、讥笑,那么孩子的反应从愤怒、羞耻到放弃都有可能。

2、留意自己对孩子犯错时的反应

孩子愧疚或羞耻的程度也依父母对违规犯错的反应而定,如果孩子弄坏玩具时,父母习惯性责骂孩子,也就是“对人不对事”,例如说“你这么坏,这么不听话!”时间一久,他就会相信这个“坏孩子”就是我!

如果父母换个方式“对事不对人”,说:“玩具坏了呀!那宝宝你接下来怎么做呢?”这样孩子产生的是一种“愧疚感”,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却可以去弥补,而不是“我是一个坏孩子”。又例如当父母在孩子成功堆叠积木时不予理睬,却在失败弄出声响时予以喝斥,那么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当然没有信心,也因此容易感到自卑。

3、了解情绪发展里程碑

复杂情绪对孩子未来怎么看待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长一定要花些心思来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而不光是聚焦在动作发展或认知发展上,更何况复杂情绪与周围环境极其相关。

情绪发展里程碑:

0-2个月:挫折、满足、渐渐有笑意、好奇,开始会自我安抚,比如吸吮奶嘴。

3-4个月:主动笑,渐渐因不如意而生气,好奇心增强而互动增多。

5-7个月:快乐、悲伤、生气、好奇、厌恶、害怕越来越明显,开始对陌生人焦虑。

8-9个月:以上情绪加大,焦虑感也加大,开始有分离焦虑,好恶感变得明显。

10-12个月:害怕的事物增多,开始会拒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挫折加重,开始主动寻求快乐。

12-18个月:分离焦虑明显,但更好奇探索、暴怒、快乐兴奋,主动寻求快乐。

18-24个月:上述情绪明显加剧,自我意识明显,成功时感到骄傲、失败时感动羞愧、羞耻、羡慕等。

24-36个月:基本情绪与复杂情绪都越发明显、好恶分明、可以同理安慰他人的情绪。

婴儿的情绪2

这些常见的婴幼儿情绪,该如何应对

常见情绪1:焦虑

在在幼儿5个月至1岁期间,就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现象,到了1~2岁则出现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焦虑”现象,只要一眼看不见父母,就会开始哭闹,并且感到不安,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发展现象。一般而言,在进入幼儿园1个月后,分离焦虑就会逐渐缓解,如果持 续太久还未见改善,父母就需带孩子就医评估。

专家建议:

造成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多半与幼儿生活环境以及亲子互动有关。一般来说,如果家长平日保护过度,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好,很少给他自己做的机会,就很容易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过重,自然很难与父母分开。另外,亲子互动过于缺乏也是分离焦虑的原因之一。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幼儿正是因为过度渴望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才出现比其他同龄孩子更为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父母应特别注意幼儿的情感需求,以免加重幼儿的分离焦虑。

如果幼儿的先天气质比较细腻、敏感,那么焦虑情况也可能比较严重,建议父母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教导幼儿,以免加剧焦虑现象。焦虑通常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分离焦虑、抗拒上学、特定畏惧症、社交恐惧症等,如果幼儿的焦虑情况已严重到影响与人正常互动,则建议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从医学角度来看,并不建议对6岁以下的幼儿实施药物治疗,心理疗法的成效反倒更为理想。具体方式可分2种,即“洪水法”和“逐步减敏法”。就“洪水法”来说,假如幼儿怕蛇,那么就让孩子一次性看见很多蛇,那么今后再看见一两只蛇的时候,他的恐惧感就会下降。

常见情绪2:耍赖

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都愿意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注意。不过,如果幼儿长期持续以这种行为来索取他希望获得的人、事、物,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懂如何利用正面方式去达到目的。

专家建议:

如果孩子一直持续利用“耍赖”这种负面方式寻求关注,那么父母首先应该自我检查一下,平时多留心亲子互动的过程,注意孩子是否出现了太多负面情绪, 以至于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寻求正面渠道来表达自身需求。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家长就要及时改变对孩子行为的回馈方式,避免只对孩子的负面行为表示关注。一旦孩子出现值得鼓励的行为,要马上给予足够的正面回馈。不论是纠正还是肯定,都要尽量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告知孩子,渐渐帮助孩子学到如何以正面方式获得别人关心。

当孩子出现耍赖情绪时,父母或老师不能坚持一贯的原则,反而与孩子妥协而满足他的无理要求,这更是造成幼儿长期耍赖的一大原因。父母一直没有对幼儿的耍赖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正好导致他持续使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

虽说幼儿的逻辑观念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他既然能够长时间地不停耍赖,那就说明他已经从单纯的回馈反应发展到自主行为阶段,也就是说他的耍赖是来自内心的自发行为,并不是主要由外因所触发。

要克服幼儿长期耍赖的弊病,家长可尝试用“忽略”的方式来处理,同时避免给予任何负面关注,直到幼儿停止无理取闹行为后,才给予正面关注并继续与之沟通,这就能让幼儿逐渐明白,用耍赖的方式并不能从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关注,于是耍赖情形便能慢慢改善。

常见情绪3:人来疯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从众行为,也就是孩子看到别人“疯”起来之后,自己很快就跟着“疯”起来。查究“人来疯”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幼儿有过在众人面前勇于表现自己的经历,而且因此获得不少正面关注,比如他人的'注意和称赞,久而久之,他就学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情感满足。

专家建议:

就幼儿的正常心理发展来看,到了2~3岁之后,基本都有表现自我的念头,以获取他人更多的认同。除非是特别严重的自我表现行为,一般都可看作是特殊心理发展阶段的正常行为,没必要太过担心。

不过,一旦发现幼儿的人来疯情绪特别严重或者“疯”的方式很不恰当时,建议立刻向幼儿说明,以引导幼儿建立正确认知观念。例如说话声音太大很容易影响到别人,所以最好控制一下。

请父母时刻牢记一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不成熟,所以不要对单纯说教的效果抱以太高的期待,不要认为“这次已经教育过了,孩子自然就会记住,下次就能改正”,而必须辅以实际的行为来处理。比如和幼儿事先约定好,下次再有客人来家里时,记得说话不要太大声,如果确实有明显改善,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情绪表现是传达自我想法的一种方式。当语言能力越来越进步、情绪控制也没有太大问题时,他们会渐渐懂得运用语言进行更有效的表达,情绪激动的情形也就随之减少。

婴儿的情绪3

婴儿的4种情绪

依恋

从7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出现了依恋亲近的人的依恋情绪。宝宝最喜欢和亲近的人接近,这样的接近会给宝宝带来舒服、愉快和安全的情绪。当亲人一旦要离开,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1岁之前的宝宝处于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和依恋建立期(2个月~1 2个月)。处于前依恋期的宝宝会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依恋建立期的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如妈妈用身体同宝宝进行接触,如抚摸、搂抱、摇晃等,宝宝感受到这些触觉和运动觉的刺激,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亲近的照看者需要暂时离开,那宝宝也能忍受,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

喜悦

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就会笑了,爸爸妈妈好开心呀!但其实,新生儿的笑容是生理性的反应,这种微笑是脑干部位的脑电波活动的信号,而并不是爸爸妈妈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孩子高兴的反应。从4~6周开始,宝宝的笑开始与他们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了。这时候的笑是生理情绪的体验,宝宝感到身体内部舒服了,他就会用笑来表达。奶奶碰碰宝宝的脸,爸爸轻轻地触摸宝宝的皮肤,或者是他听到了妈妈熟悉的声音等,都会引起宝宝愉快情绪的反应。

从2~7个月开始,宝宝的喜悦情绪出现了分化,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应。4个月时,宝宝对熟悉的人脸比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甚至只对亲近的人微笑。这时妈妈会发现,妈妈笑,宝宝也会有意识地笑,这是宝宝应答,性的微笑。慢慢地,生活环境中的事件开始能引起宝宝的微笑和大笑,妈妈用玩具来逗弄宝宝,或是爸爸轻轻地给宝宝呵痒,他会因为觉得好玩又有人陪伴而高兴地咯咯笑起来。

愤怒

愤怒,也是宝宝常见的情绪。宝宝愤怒的反应,往往是由剧烈到缓和,由直接到间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婴儿时期的愤怒不发则已,一发总是来势汹汹,不能抑制:两手摇动,两脚乱踢,满面涨红,大声哭叫。尤其是一些“聪明”的宝宝们,他们会因需要(饥饿、口渴、倦等)没有得到满足而将愤怒情绪转变为哭声,在他们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内,宝宝基本上就是靠哭声来向爸爸妈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不满。

恐惧

惧怕大约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发生。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父母要注意,孩子有的惧怕是习得的,如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孩子会有似乎是惊怕的反应,父母无需紧张地用夸张的言语和动作去保护孩子,只需要轻轻地抱住孩子,用言语给他解释那是什么声音,就可以了。另外,害怕陌生人正是这时期惧怕情绪的突出表现,随着成长,慢慢会有所改变。

今天,我们就重点描述一下三种不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以及混乱型依恋儿童的特点以及每一种不安全依恋所对应的养育者的特征。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是什么样子的,根据Ainsworth的研究,安全型的婴儿在他们能感到安全的时候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在感到不安全时,能很自然地从联接中寻求安慰;不管在与母亲分离时有多么难过,当他们与母亲再次联接得到安慰时,他们很容易就能恢复情绪而继续玩耍。

作为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她们能在婴儿哭泣时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在这过程中充满柔情和关怀,而且这些母亲只在婴儿希望被抱的时候才会这样做:由此看来,她们能够很顺畅地让自己配合婴儿的节奏,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强加给婴儿。这是一种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的状态,能够为婴儿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Main将此称之为早期的情感调谐。

接下来,我们重点描述三种不安全依恋。

回避型依恋。

在陌生情景实验中,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对于父母的暂时离开表现得漠不关心,无论父母离开还是回来,他们都好像无动于衷,仍然自顾自地探索着周围的环境。

然而,Ainsworth发现,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这种看似缺乏痛苦的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被误解的平静”,当测量这些孩子的心率时,会发现他们的心率和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发现父母离开时一样快,而且他们的皮质醇水平(这是一种主要的反映身体压力的荷尔蒙)在实验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接下来,Ainsworth发现,这些被评定为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她们会主动地拒绝婴儿发出的联接请求,同时这些母亲在看到孩子悲伤的时候,会出现退缩的行为。当回避型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他们不是紧紧贴着母亲,而是一副松软无力的样子。由此,研究者们总结出了一些对回避型婴儿其养育者抚养方式的标志:对情绪表达的抑制,对身体接触的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的粗鲁唐突。

根据上述发现,Ainsworth推断,回避型婴儿表面上的冷漠以及依恋行为的缺失,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种防御性的适应:对于这些婴儿来说,他们仿佛都认定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照顾的任何主动请求都毫无用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放弃了要求。这样,他们就回避了自己被拒绝的可能以及回避了自己因为无回应所产生的愤怒。

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婴儿的特点在于他们对于母亲深深的迷恋,当母亲在陌生情景实验中暂时离开时,他们就会处于一种淹没性的悲伤中,也失去了自由探索的能力。即使当母亲回来,他们的悲痛也无法缓解。即使母亲在场,他们也仿佛在寻找着一个缺失的母亲。

在矛盾型依恋的婴儿中,Ainsworth还甄别出了两种矛盾类型的婴儿:生气型的婴儿和被动型的婴儿。在和母亲重聚时,生气型的婴儿会在渴求母亲怀抱和拒绝母亲两种状态间大幅摇摆,当他们试图拒绝时,甚至会因此挣脱母亲甚至大发雷霆;而被动型的婴儿,只能胆怯并且含蓄地向母亲寻求安慰,好像他们完全被无助、悲痛所吞没。无论母亲在哪,他们都无法终止对母亲行踪的担忧。

Ainsworth发现,矛盾型婴儿的母亲对于这些婴儿来说,她们的可获得性是不经常拥有且无法预期的。她们虽然不会像回避型婴儿的母亲那样会对婴儿口头和身体上拒绝,但是她们会婴儿发出的信号十分不敏感。同时,这些母亲还在以一些微妙的方式阻碍着婴儿的独立自主——这或许解释了这些婴儿对探索行为的自我抑制。

对于矛盾型婴儿来说,其养育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了他们情绪上的可获得性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对于这些婴儿来说,只有以持续的、显而易见的方式(对于被动型婴儿来说,他们的胆怯和含蓄也是持续的)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不断地施加压力,才有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照顾。

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是最后才被发现的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具有隐匿性,其特点会间歇出现在其他不安全依恋类型之中,在Ainsworth开创性研究20年后,才被Mary Main发现。

在这个类型的婴儿中,当父母在场时,他们的表现让人难以捉摸。比如与妈妈重逢时,他们会躲开,僵直着一动不动甚至瘫软倒地,或者陷入一种茫然恍惚的状态。有些婴儿看到妈妈时,还会用手捂住张开的嘴(在灵长类动物受惊吓时会观察到这种姿态)。对于这些婴儿来说,依恋对象不但不能被体验为安全港,他们甚至还是危险的来源。

儿童的天生预设应该是受到惊吓后就逃向父母寻求庇护,但混乱型依恋的孩子往往却卡在寻求庇护和逃避这两个矛盾的冲动之间,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处境,依赖却又无处可逃,这种两难境地必然会导致混乱和迷失。

在一个有关父母虐待婴儿的研究中,在被父母虐待的群组中有82%的婴儿被鉴定为混乱型,而在控制组中,这个比例只有18%。由此可见,在高危家庭样本中,混乱型婴儿出现比率极高,这些家庭样本通常为:处于贫困、有精神疾病、物质滥用。

Mary Main提出,导致这些婴儿混乱的原因,不仅仅是婴儿与充满愤怒或虐待成性的父母互动,从中体验到恐惧;与其同时,这些婴儿的父母在与婴儿互动时自身也在受到惊吓,他们会对婴儿的反应产生恐惧,陷入退缩或者恍惚的状态。这也解释了一些非高危家庭也出现混乱型婴儿的原因:养育着因为某些原因经历创伤而成为解离的父母。

对于混乱型依恋的儿童来说,这是他们体验到“无法解决的恐惧”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崩解。

最后,对于儿童的后期成长来看,在生命早期得到善待的孩子,安全型依恋赋予了他们强大的心理复原力。相比之下,早期混乱型依恋儿童从早期开始便有很多危险心理指标,比如,边缘性的患者通常具有混乱型依恋的历史。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的危险因子比混乱型依恋要小很多,回避型依恋通常被认为与强迫、自恋等问题紧密相关,而矛盾型依恋则与后期歇斯底里以及表演性的问题有关联。

依恋是存在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一种强烈持久的感情联结。它像一根纽带,把婴幼儿与其父母等主要教养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依恋形成于婴儿6 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感到最大的愉快。

在婴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依恋对象使婴幼儿具有安全感。

安全依恋,婴幼儿形成的最好的依恋类型。对婴幼儿安全感的形成最为有利。安全感比较强的孩子,母亲在抚养过程中会为婴幼儿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不管是精神环境(和谐的夫妻关系,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等)还是物质环境(吃饱穿暖)都照顾的面面俱到,家长情绪也会影响到幼儿,家长会注意调整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还有一种就是婴幼儿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母亲离开或返回几乎没有 情感 反应。无论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 探索 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这种依恋来自于养育者的漫不经心,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不再把需要传达给母亲,形成焦虑—回避型依恋。

依恋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安全感的建立。

宝爸、宝妈们,为了宝宝 健康 快乐的成长,我们要努力给宝宝创设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你们准备好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0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