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第1张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是建设和谐教育、造就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所谓“和谐班集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协调的人际关系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而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关键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科学管理。一个团结和谐的班集体,要以熏陶、感染、凝聚、激励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志、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地发展。班主任工作就是要让与班集体相关的人建立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让班级事务有条不紊的开展;让每个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关键词:班主任人格魅力师爱集体舆论一、和谐班级对班主任自身的要求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班级工作的主要操作者。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班主任长期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班主任老师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主导因素。班主任的学识水平、师德修养、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艺术和方法等,对建立和谐班级起着决定性作用。1、“魅力”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师使用强制手段要尽可能地少,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古人感叹日:“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素质,既要当好“言传”知识的“经师”,又要当好“身教”的“人师”。只有当班主任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时,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2.“爱”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基础。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得深沉、持久,学生得到班主任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对班主任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一样,你对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喊:“我尊重你!”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绝不会回答:“我爱你!”。可见,师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如何更好地体现出师爱呢具体地说,表现在“尊重、关怀、理解”三个词上。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才会与学生有交流的平台。再而,古人云:“关心如日”,我们常闻学生说:“理解万岁”!确实,关怀、理解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催化剂和桥梁,班主任要多方面关怀和理解学生。一个班集体有了互相尊重的基础,在充满关怀、理解和信赖的气氛中一定是和谐的。3、“欣赏”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前提。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班主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要有一颗欣赏学生的心,对学生怀有深厚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体会到温暖激励之情,其心自然受到鼓舞,上进心必然更加强烈,就会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共同推进班级建设。4.“信任”是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要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信任学生,班主任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如此一来,学生会从班主任的信任和期待中受到激励而不断进取。二、实施和谐的手段1、以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人、以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它不是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好比是“由成千上万条溪流汇合成的江河”。这就是说,集体不是一般群体,集体一旦形成,具有比各个成员相加更大的力量。要使这个集体真正和谐,发挥其力量,靠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主义精神,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目标聚合为集体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目标,从而强有力地支撑起班集体这座大厦。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开展集体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多种内容多样形式的集体活动,并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的情趣,造成融洽向上的集体心理气氛,从而催化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自觉性。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控制个人或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积极的、正确的舆论能起到明辨是非、祛邪扶正、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错误的舆论则会起到混淆是非、涣散人心、毒化风气的不良作用。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并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培育和引导正确的积极的集体舆论。最终使班级具有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在正确的舆论面前,集体成员会自觉地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从而促进每个成员健康成长。2、以和谐的人际关系陶冶人在一个班集体里,由于种种原因,集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难免产生种种磨擦、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难免出现种种不协调不和谐的情况。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和研究集体成员之间思想上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心理上的隔阂,尽快地加以调整,力求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分歧和隔阂,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首先,要广开交往渠道,促进人际交流。交往和交流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交往与交流,才能促进思想与感情的接近、沟通与理解,才能进一步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其次,要优化人际关系准则,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培养学生的爱心、热心、善心、责任心,乃是班集体建设中的迫切任务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集体活动和积极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引导集体成员自觉克服消极的个性行为,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使各自的心理需求和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和发展各自的智力和能力优势。教学生学会关心,让他们心中有他人、有集体。3、以干部的核心作用团结人一个班集体中,必须有一部分热爱集体工作又有较强工作能力、自身素质较好、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学生组成班干部队伍,形成集体的核心。通过他们团结、带动其他集体成员,沟通信息,协调动作,开展集体工作。但要注意避免出现总是让一部分人去管理、支配另一部分人的情况,要通过干部的核心作用,吸引和带动所有集体成员积极愉快地参加集体活动,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集体的荣辱与个人息息相关,从而自觉地产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4、在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搭设“桥梁”任课老师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之一,和谐班级的构建离不开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但一方面由于任课老师与学生的课余接触相对较少,因而对学生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另一方面由于任课老师不行使班级日常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职责,部分自律性欠佳的学生往往会对任课老师布置的任务、提出的要求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让任课老师了解本班学生,让学生接受和配合任课老师,班主任这条“沟通桥梁”至关重要。班主任应及时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与任课老师通气,同时也应积极配合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在得到了任课老师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的前提下,也只有在学生尊重、敬爱他们所有老师的前提下,班级建设才会蒸蒸日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不断提高。结语:和谐班集体实现的具体形式不是千遍一律的,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应根据具体的环境和学生的特点来体现和实施。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共同发展的基础,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员,是班级与学校之间,各班级之间,班级与家庭和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关键人物,是建立一个和谐班级的奠基人。也就是说,一个和谐班集体的构建关键在于班主任老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领和管理。

答案:C

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 /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食物空气)、安全(稳定、免于恐惧)、爱和归属(情感联系、隶属团体)、尊重(受到他人的尊重和高评价)、自我实现(实现理想)。前四种是[缺失需要],后一种是[成长需要]。实现自我理想属于生长性需要(成长需要)。

群体心理具有四个特征:

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当然,每个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要相对低一些,而小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相对要高一些。

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但是,归属意识里面有个自愿感和被迫感的问题。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是自愿的归属意识,而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则不确定,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个人的优势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可能对归属于该群体产生被迫感。这是一种和被迫感并存的归属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该成员首先考虑的不是我应该为群体做些什么,而是考虑我归属于这个群体了,群体应该为我负责。所以同样是归属意识,自愿的归属增强凝聚,而被迫的归属增强离散。

由于认同群体,归属于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都有或深、或浅、或强、或弱的整体意识,即意识到群体有其群体的整体性。但是这种整体意识程度不同,行为表现不同。一般说来,整体意识越强,维护群体的意识也越强,行为具有和群体其他成员的一致性;反之,整体意识越弱,维护群体的意识也越弱,行为具有或强或弱的独立性。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正因为整体意识强,所以在发现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有害于整体时采取反对态度,和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不一致;正因为整体意识弱,所以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和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所以整体意识和行为一致是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但不是同一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把行为独立性强的人等同于没有整体意识或整体意识不强。

除家庭外,工作群体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工作群体的目的是生产和协作,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群体的心理特点:

(1)工作群体不是以情感,而是靠群体目标来维系的,每个成员的目标和群体目标是一致的。没有群体目标,就不可能组成工作群体。在工作群体中,人际关系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它对工作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密切,成员工作就愉快。工作效率就高;而人际关系紧张,就容易使成员协作失调,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干扰目标的实现。

(2)工作群体的等级体系和权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往往是由组织规定的。能力强,威信高,就容易被任命为群体的领导者,居群体的最高地位。然而,这种体系和权力是可以变化的,它完全排除了家庭的那种固定性。

(3)工作群体是个人或多或少地自愿加入的,并不是天然规定的。正因为如此,如果个体在工作群体中感到人际关系良好。心情愉快,工作富有挑战性,各种需要能得到满足,并且能获得较高的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继续参加这个群体。相反,他就有可能脱离这个群体,而去参加其他的群体。总之,工作群体对人的吸引不如家庭那么大,归属感也不如家庭那么强烈。人们之所以加入这一群体,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它带有强烈的动机性。

(4)工作群体的互动远不如家庭那么深刻。工作群体中成员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工作和生产中。人们在互动中,往往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部暴露出来,所以,这种互动是浅薄的,对人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总之,工作群体的互动,由于情感投入的比较少,所以只能是一种表面性的,它很少深入到更深的层次。

集体成员是由符合社会利益而又具有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联结起来的。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首先,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为集体是指摆脱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人们的共同体。

其次,集体是为了达到社会所赞同的目的的人们联合体。它通过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共同目的把人们联结在一起,正是这一点,把集体同其他类型的群体区别开来。

第三,集体通过共同活动的过程直接把人们联系起来了。在集体中,个人之间的联系是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劳动内容为中介的。

第四,集体具有完整性。即集体是共同活动的系统,它具有自己的组织、职能和分工,有一定的领导和管理机构。、

第五,集体能保证个人精神需要的满足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个性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集体有别于其他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集体对达到有社会意义目的的指向性。即社会所规定的目的和集体所提倡的目的,可以被其成员所接受,并转化为每个成员的目的,同时努力达到社会、集体、个人目的的一致。当然。这种指向性并非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宣传和教育。

2集体的团结性。集体团结性,表示着集体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和知、情、意上的统一。这种统一,首先是建立在组织统一的基础上,其中价值定向的统一,是这种团结性的指标之一。但这种团结性必须要与达到社会意义目的的指向性相结合,只有如此,才具有集体的意义。

3在集体成员的业务交往范围内,集体主义的相互关系占主导地位,而在个人交往的范围内,则是人道主义的相互关系占主导地位。

4集体主义的自我组织性。即集体的决定,在于达到集体的目的和捍卫集体的利益。这种自我组织性是自觉的,并非外力压迫所致。

个体与群体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每个个体都以个体而存在,同时又以群体中的成员而存在。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而个体又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它要受到群体的制约。

个体之间以各种社会关系为纽带,组成各种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原始群、氏族、部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阶层、党派、政治团体,不同的机构、部门、单位的个体,不同的身份、职业以至不同的年龄、性别,等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群体。

每一个体可以成为多种群体的成员。同一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总是具有若干共同点,如进行某种共同的活动,或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和要求,或受着某种共同的组织形式的约束。

扩展资料

尽管群体之间在类型、大小、性质、规模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所有群体都有下面几个特征:

首先,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群体目标与利益。任何一个群体必须具有群体目标,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群体内每一个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并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通常,群体的目标是单个个体无法独自实现的。

其次,各个成员都具有群体意识。群体中每个成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并与他们相互影响,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情感,群体成员之间经常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群体的成员资格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自我感觉。几个人或更多人集合在一起,若彼此在心理上没有多大联系,那么这几个人就称不上是群体,只能把这几个人说成是一堆人或一群人。

再次,各成员之间能够密切协作和配合:即群体内部要有群体分工,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即群体分工。例如,一个公司群体有董事长、总经理、供销、技术、宣传等分工,做到各司其职。

最后,群体要满足各成员的归属感需要。这是个体自觉归属于所属群体的一种情感,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的目标为准则,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群体

-个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02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