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

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第1张

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

在对于爱情的研究中,依恋理论影响深远。心理学家将人们分为不同的依恋类型,认为它们是从我们婴儿时和父母的相处中发展出来的,并由此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重要他人间通过亲密互动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联结(陈英和, 《发展心理学》, P320)。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以上是笔者收集并整理而来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体验,涵盖了对他人的情感依恋、关心、欣赏、赞赏和亲密程度。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不仅涉及到个人的情感和心理,也涉及到文化、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

爱情的特征包括:激情、依恋、亲密、忠诚、信任和承诺等。激情是爱情的起点,激情带来的是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的感觉,这种强烈的感受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活着。依恋是爱情的基础,人们在恋爱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依赖性和互相依靠的感觉。亲密是爱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亲密,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建立更加牢固的情感联系。忠诚和信任是爱情的重要方面,他们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进而使感情更加持久。承诺是爱情的高度体现,通过承诺,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承诺和坚定决心,进而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

总之,爱情是人类内心最深刻、最神秘的感情之一,它可以让人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同时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失落和伤痛。爱情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但是它的核心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人们真正体验和理解爱情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感情生活,让自己和对方都能够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需要有关

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词语解释:

  1、“依恋”用在名词前面多表示“留恋”、“舍不得走开 ”等意思,如“依恋家乡的山山水水”。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吕)不韦谓异人曰:‘华阳夫人乃楚女,殿下既为之子,须用楚服入见,以表依恋之意。’”

  2、用在名词后面则表示“依靠”、“依赖”、“珍惜”等,如“看得出,他对那份工作是多么依恋”。

  3、用于爱情,表示有好感,有些留恋的感觉。 

  4、依恋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5、依恋不是喜欢,但依恋是从喜欢开始!

男女彼此的依恋有如下的类型,假定一个婚姻要持续六十年,那么也许各种方式在某一时段都可能成为男女依恋关系维持的主旋律。那么,你和他都要选择和培养你们共同喜欢的依恋方式,来为婚姻保险。

1身体的依赖

  女性柔美的身体与充沛的性爱容易激发一个青春男子的深度依恋,同样,男子的多情与体贴也会让女性流连忘返。这样的依恋又被称为“荷尔蒙依赖”,即男女分泌的激素刺激着双方的快感。心理学认为皮肤的厮磨与肢体缠结极易引发深层的依恋,人的深层记忆是身体记忆,远比语言、思想、观念的记忆深刻。这样的记忆无须解释和赋义,它是双方心灵无防御的、不引发价值冲突的交融与移入。如果达成深沉的身体依恋,一生都会对其他人的情爱索然无味。

  2恋母(恋父)的依恋

  这样的依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满足,这也是司空见惯的婚后行为。父性强的男人会把妻子弱化为女儿,母性强的女人会把丈夫惯成孩子。不过,这样的关系给情爱关系增添了亲情的成分。亲情的维系远比爱情维系的时间要长久,这是血缘的力量,这种力量里面有高度无批判的认同。当婚姻关系摇摆在恋父与恋母的关系中时,婚姻就比较丰富多彩了。3

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心理学家布伦南等人(Brennan & Shaver, 1995)根据依恋风格理论,提出一个成年人爱情依恋风格模型。依恋风格理论认为,人类普遍具有与特定个体形成亲密而持久关系的强烈愿望。这种欲望从童年时期开始发展,这一时期,婴儿与一名或多名成年人形成强烈的依恋关系。依恋(attachment)指婴儿对特定个体的积极反应,其最大功能就是能够提供一种安全感。所有婴儿都对最初照顾他们的人(主要是母亲)怀有依恋,但依恋的性质却并不相同。玛丽(Mary Ainsworth,1973年)等人按照婴儿和母亲之间形成的某种特定关系,确定了三种主要的依恋风格: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安全型(secure)指父母积极回应婴儿的需求时发展出来的依恋风格;回避型(avoidant)指当父母不回应婴儿的需求甚至拒绝时形成的依恋风格;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主要指照顾者十分焦虑,对婴儿的需要反应不定,有时回应其需求,有时却不在身边,或者态度粗暴时形成的依恋风格。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情感依恋能力将伴随人的一生。

布伦南在此基础之上,确立了成年人的爱情依恋风格模型。他认为早期依恋体验对成年人以何种方式维系亲密关系会产生重大影响。成年人的依恋风格也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焦虑型三大类。

安全型。安全型风格的成年人自幼与母亲形成一种稳定的依恋关系。母亲在十分关爱孩子的同时,鼓励他面对这个世界,学会如何适应、探索和改造外部环境。在这一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发展出爱与被爱两种能力,不仅有能力去爱,而且能够享受其他人对他的爱,容易和恋人形成稳定的关系。安全型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容易和他人接近、乐观且开朗的人。他很少担心被抛弃,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回避型。回避型成年人由于自幼缺乏母爱,所以未能发展出一种对他人的信任。他们长大成人后,对来自另一个人的爱很不适应,不愿和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免受到伤害。他们通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依恋需要,认为恋爱的失败对生活影响不大,更专注于工作。在形容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时,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情绪上的起伏、嫉妒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此外,他们用来描述父母的词语通常都是负性的,往往不等把事情弄清楚就开始发怒、产生敌意并拒绝亲密关系。在与恋人相处时,很少感到亲密与幸福。他对自己的伴侣并不坦诚,更容易陷入相对短暂的性关系中。布伦南认为,这种风格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嫉妒心和难以排解的社交焦虑有关。

焦虑·矛盾型。具有焦虑·矛盾性倾向的成年人自幼与抚养者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和缺乏稳定性的关系。母亲对他忽冷忽热、变幻无常。他无法确定如何才能赢得母亲的爱。此种类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焦虑感,既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担心伴侣不会回应自己的爱,不会和自己在一起。他们形容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为完全占有、希望有爱的回应、情绪上的起伏和强烈的性吸引。此外,回避型成年人还具有强烈的嫉妒心。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种想独占对方的嫉妒心理。但这牵涉到一个度的问题,凡事都有限度,一旦超出限度,嫉妒就会演变为侵犯行为。例如,偷看恋人手机内的短消息或者查他存储在手机内的电话号码等行为,显然已经超过妒忌的范围,构成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三种依恋风格在成人中的比例分别为安全型56%、逃避型25%、焦虑·矛盾型19%。成年人爱情依恋风格研究表明:亲密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早期的依恋体验,而非当事者双方的主观努力。它的命运往往在关系还未确立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

有些人把焦虑型和矛盾型分开了。

(内容源自心理咨询讲师王林齐课程资料整理,仅为个人学习使用)

依恋探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个人发展的关系。在关系和个人发展上,我们更专注于哪一个是因人而异的。

非常重要。

依恋理论之父BOWLBY提出人的依恋是具有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

———— 选自 David jWallin 《Attachment in Psychotherapy》

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就是人类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会有吃饭和繁衍等基本生理需求,同样依恋也如此。在远古时代,因为个人的力量非常弱小,大家需要联合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一块儿去抵御野兽、获取食物,个体在人群里会觉得安全、舒服,而少数独来独往的人很容易死掉,因此群居者的基因得以保存下来,所以依恋也是一种生物本能需要,即使有人会选择不婚,也只是没有走入一段在法律上承认的关系。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受过挫折的人,如果选择再也不进入任何关系的话,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择偶观,比如颜值高、学历高、经济条件相当等,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理想型和真正找到的人往往不大一样呢?因为我们总是会喜欢上特定的人,这就是与我们的依恋机制相关。依恋表现在我们的性格、相处方式、成长经历等方面。

如:《流星花园》中杉菜和道明寺的相爱就有一定的心理基础。

道明寺的特点:情绪不稳定、暴躁、积极主动的追求杉菜;

杉菜的特点:固执、倔强、冷淡,总是逃避道明寺的追求。

这就是因为她们有着不同的依恋机制。

注释:

焦虑程度 :对伴侣的爱意和恋爱关系,所秉持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如《奇葩说》的辩题,你会不顾一切和伴侣去大城市吗?焦虑程度更高的人往往会选择去)

回避程度 :你对亲密关系的舒适程度。(和伴侣的亲密关系近一点让你舒服,还是远一点有更多个人空间好呢?)

存在于我们的大脑

职责:追踪和监测我们依恋对象的安全性和存在感

内部逻辑:

科学基础奉上:社交线索实验(将三种依恋风格的人集中起来,同时观看屏幕上人脸的情绪变化,感觉到变化的人拍下按钮。最后统计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做出的反应速度。焦虑型反应最快,非常敏感,安全型次之,回避型最慢。但是回避型在注意力分散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如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回答,反应速度却变快了,这说明回避型在没有太多理性压抑自己时,会自然流露出对他人的需求)

(1)焦  虑  型

举例:

●日常相处——如伴侣长时间不回复信息

●焦虑依恋风格——过度敏感(看中关系,忽略个人发展)。

●依恋机制激活——对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都不想理我了,不行我得联系上对方,和对方拉近关系,要不然我俩凉了咋办!需要伴侣表明他别无二心,关系绝对可靠。

这种亲密关系受到一点威胁就会影响情绪。过度敏感,想马上做出行为表现,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但是仔细想一下,我们每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都会有类似反应。

●防御策略——伴侣在脑中挥之不去,习惯只记得对方优点(我不能让对方离开我)。高估、崇拜伴侣,坚信“非他不可”,不开心也不放手(除了对方之外,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不开心也不能放手,不能放弃好男人),除非重新产生联系,焦虑感才会消失。

这样的人很容易变成情感劣势者,总在受伤后习惯为对方找借口。

●防御行为——1 频繁联系对方 (为了让焦虑感消失);2 计分策略 (计算对方多长时间没理我,打了多少个电话。一般人有焦虑感时也会有这个反应);3 退缩行为 (再等你有什么用,你都不会理我,于是害怕了,很受伤,出现退缩行为);4 故意表现出敌意 ,或假装忙碌、欺骗(如果对方回复了,焦虑型不会马上表现出内心的快乐,而是表现出与心理相反的反应,比如说我已经不想你了,咱俩分了吧,以分手为威胁,很多女生习惯这种方法。),让对方吃醋(这男生追了我好几年呢,以为是无意说的,其实是想让对方吃醋),想以退为进(说了分手对方还是追我,那才是真爱。)

如道明寺经常联系不上杉菜,就觉得杉菜不在意自己,不喜欢自己,而不会想杉菜有可能在忙,于是情绪激动,忍不住回忆和杉菜的往事,觉得杉菜很可爱很特别,认为自己别无选择,于是继续疯狂联系,终于见到对方后又会故意表示出高冷、敌意的态度,所以两人总是以欢喜冤家的状态相处。

(2) 回避型

●日常生活——相亲中的相处

●回避依恋风格——压抑感受与需求(把关系和个人发展相对立)。

●依恋机制激活和防御策略—— 1混淆“自我依靠”与真正独立。 表现的冷淡,拒人于千里之外。我要避免自己沉溺于感情,感情会耽误了自己更好的独立与发展。认为还是单身好,时间宝贵应该专注于工作(其实是害怕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会过于沉溺,会变成难以摆脱感情的焦虑型,即使内心渴望关系,还是选择压抑)

真正的独立是我需要这段关系,但是我也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在关系中有清晰的心理界限;

2 以偏概全 。伴侣总是很普通。习惯于看对方缺点多于优点,相处以指责、贬低为主。3 平淡即无聊 。感情处于激情期时无法控制自我,当感情归于平淡时,自我回归控制,又想要回避感情,所以习惯给自己找借口来挑伴侣的错,说平淡即是无聊,想推拒伴侣。

●激活行为——1 不表达明确的态度。 拒绝和伴侣约会、沟通,认为人不能太感情。(晚婚、恐婚、不婚)保持神秘来捍卫自己的独立(永远不说自己的秘密,有时只是小事,只是通过保留秘密认为给自己心理留空间,认为这样就是和对方没有那么好);2 只看到对方缺点而看不到对方优点 。认为自己和谁都处不好;3 不可能的恋爱 。理想型偶像、婚外恋,无法真正在一起,沉迷于远距离关系;4 发展顺利时,突然拉远关系 。顺利时反而难过,故意拉远距离;5 抗拒身体接触 。虽然心理上渴望亲密,却又想要时时刻刻保持距离。

杉菜收到表白时第一反应是拒绝,压抑自己,感觉私人空间被占用。对方都是缺点,喜欢不可能在一起的花泽类,知道花泽类心里喜欢别人,还是被吸引。但是当杉菜有机会和花泽类谈恋爱时,却反而不喜欢了,对方越靠近越是逃。

(3) 安全型

●安全依恋风格——接纳感受与需求,认为关系和个人发展都很重要。

●依恋机制激活和缓冲策略——1 倾向选择令自己愉悦的伴侣 (不喜欢相爱相杀);2 相信世界上能和自己幸福在一起的潜在伴侣有很多 ;3 将伴侣的幸福视为己任 ;4 不会一味外归因或者内归因 。

●缓冲行为——1 调整心态,解决冲突。 让自己情绪平稳后再去解决问题,让对方舒服也让自己舒服;2 期待有效沟通 ;3 拒绝使用感情把戏 。我是什么样就怎么样,不会拐弯抹角,不会PUA,直接表达需求,欺骗、压榨的成分少;4 容易宽恕他人 ;5 不抗拒亲密,也不刻意划界限 ;6 能接受身体和情感的合二为一。

更多是后天养成的。奉上科学基础:陌生情境实验

注释:1父母在讨论自己的依恋体验方式时和婴儿在情境试验中表现出的依恋具有不可否认的相似性。因此我们推断: 父母的状态对婴儿的安全感,以及后期成人依恋的形成有着很强烈的影响。 2。影响人不一定是父母,任何直接抚养人都成立,因为0-1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建立的关系并不是自己和父母,而是世界对自己的态度,父母象征的是世界,孩子区分不出抚养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孩子记不住,但是会进入潜意识。

接下来详细的说一下抚养人是怎样影响孩子依恋风格形成的。

(1)焦虑型依恋的养成

注释:1婴儿自立能力很弱,需要通过哭的方式传递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果母亲对孩子的哭不敏感,总是延迟满足,婴儿便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知道哭有没有用,对母亲没有信任感,也不相信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

2尝过母亲在时的甜头,有奶喝,有拥抱,当母亲不在时就什么都没有了,恐惧自己的死亡,所以无法接受母亲离开,非常重视母亲是否在场,以至于把自己过得开不开心归因于母亲在不在场,不发展自己能力,认为发展自己的能力有什么用呢,我去探索有什么用,我能不能活下去都在母亲的一念之差,她愿不愿意满足我,会不会离开我,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有没有安全感都在于你在不在我身边,而不是靠我自己的努力。

(2)回避型依恋养成

注释:1婴儿认为哭基本没作用,只能靠自己;

2知道别人无法帮助自己,所以只靠自己的时候,就不管情绪,感情,只一心努力工作,看起来满足上进,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为了适应别人对自己的毫不在意。

(3)安全型依恋养成

注释:母亲在儿童 需要的时候 给予关怀与安慰,敏感,接纳,婴儿认为是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母亲的关注的,“我需要的时候世界就会给我”

(4)矛盾性混乱型

注释:父母即是安全基地,又是危险来源,是靠近还是远离呢?

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想想自己的依恋风格吧。

依恋风格就像十二星座对人的描述一样,没有好坏之分,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只是不同的风格会有些伤害行为需要改善,所以 需要改变的不是依恋类型,而是相应的有害的防御行为 。

注释:因为依恋风格的改变是很难的,依恋风格是和家人相处了十几年形成的结果,不仅是形成时间过长,而且需要个人觉悟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改变才有可能。如焦虑型女孩在家中做全职太太,如果不去独立赚钱,不改变生活状态,就很难改变依恋类型。

怎样重塑依恋风格?

接纳自己的依恋风格,从依恋机制入手,减少防御行为,接下来进行分别讲解:

(1)焦虑型依恋重塑

注释:1焦虑型对感情的需求度很大,那就去找一个和自己同样需求很大的伴侣,不要和回避型的人相处了,即不要和明知不合适的人相处,否则只会越来越怀疑自己。(对焦虑型的人来说,很容易被回避型的人所吸引,就像道明寺会被杉菜吸引。因为回避型的人和你拉近了距离后就忽然想回避,拉远后又想回来,容易给焦虑型人较大的情绪波动,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大,感觉强烈,会误以为为爱痛苦,情绪波动大就是真爱,而不认为在一起开心才是爱。)

那么怎样辨别回避型依恋型人呢?

●不给你明确信息:对你的案首,以及对你们未来的承诺

●一直对理想恋情抱有幻想,非常渴望遇见一个“完美”恋人

●忽视你的快乐,抱怨你太敏感、太粘人、太矫情,嫌弃你提出的要求太麻烦,从而置之不理

●对你向法官一样铁面无私,不在意你传达的信息

2 如果发现自己的伴侣就是回避型该怎么办呢?制定防御机制记录表:

(2)回避型依恋重塑

注释:1回避型保持理性的时候潜意识就会和对方拉远关系,所以别专注工作,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才会放下心房;2用学习一项新技能等不太亲密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3化解冲突五原则:

基于对方的幸福着想;

坚持关注问题本身,就事论事,避免冲突扩大(不要一吵架就说你人不行);

愿意包容对方;有效沟通双方的感受和需求。

(3)安全型如何更好的谈恋爱

积极回应;不要过多干预;及时鼓励;识别自己的情绪:维持自己的安全思维模式(不要被焦虑或回避型带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27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