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1898119-197591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字仁,号子恺。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的儿子丰华瞻为父亲作传《丰子恺小传》。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孩子们》,书籍《我的苦学经验》深受读者喜欢。丰子恺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别名:丰润、丰仁、婴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出生日期:1898119逝世日期:1975915职业:散文家,教育家,漫画家毕业院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主要成就:他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代表作品:《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
著作书目
著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丰子恺儿童漫画选》《护生画集》等。
《子恺漫画》1926,开明。
《子恺画集》1927,开明。
《西洋美术史》1928,开明。
《缘缘堂随笔》(散文集)1931,开明;增订本,1957,人文。
《子恺小品集》1933,上海开华书局。
《随笔二十篇》1934,天马。
《艺术趣味》(散文集)1934,开明。
《绘画与文学》(论文集)1934,开明。
《近代艺术纲要》(论文)1934,中华。
《车厢社会》(散文集)1935,良友。
《艺术丛话》(论文集)1935,良友。
《丰子恺创作选》(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书店。
《艺术漫谈》1936,上海人间书屋。
《缘缘堂再笔》(散文集)1937,开明。
《漫画阿Q正传》1939,开明。
《子恺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图书馆。
《艺术修养基础》(论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
《画中有诗》(诗配画)1943,桂林文光书店。
《教师日记》(日记体散文集)1944,重庆崇德书店。
《艺术与人生》(论文集)1944.1,桂林民友书店。
《古诗新画》(子恺漫画全集之一)1945,开明。
《儿童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二)l945,开明。
《学生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三)1945,开明。
《民间相》(子恺漫画全集之四)1945,开明。
《都市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五)1945,开明。
《战时相》(子恺漫画全集之六)1945,开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小钞票历险记》(童话)1947,上海万叶书店。
《子恺漫画选》1955.11,人民美术出版社。
《子恺漫画全集》1962.11,香港岭南出版社。
《缘缘堂集外遗文》明川编,1979,香港问学社。
《丰子恺散文选集》1982,上海文艺。
《缘缘堂随笔集》1983,浙江文艺。
《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全10册)20109,海豚出版社。
《手指》(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下册)
《竹影》 (鲁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
翻译书目 《苦闷的象征》(理论集)日本厨川白村著,1925,商务。
《艺术概论》日本黑田鹏信著,1928,开明。
《初恋》(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31,开明。
《自杀俱乐部》(长篇小说)英国史蒂文生著,1932,开明。
《猎人笔记》俄国屠格涅夫著,1953,文生。
《源氏物语》(长篇小说)日本紫式部著,1987,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同《唐诗》《红楼梦》等书列为亚洲十大值得收藏的书目。世界上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紫式部也被评为全球五大伟人之一。
《不如归》日本德富芦花著,2010,上海译文出版社
音乐论著 《音乐的常识》
《音乐入门》
《近世十大音乐家》
《孩子们的音乐》
艺术传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一、先让学生看利用多媒体结合轻松音乐来导入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课题,了解画家创作激情。
二、带着问题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画。
1、什么是中国画
2、中国画有那些类型
3、你了解中国山水画有多少
三、国画,又称“中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四、了解中国画是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五、中国画有那些类型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六、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七、山水画的组成包括:
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八、19世纪以后
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九、鉴赏中国画的角度:
1、画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
2、画面的意象、色彩、意境。
3、表达的主题思想。
4、以及绘画技法。
十、以傅抱石、关山月合作作品为例,让学生来分析:
《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中国画;随后将本人曾经在太行山写生回来创作的作品《观景》谈一我在画画时的感受,这样有利于中国画的理解。1、画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画面的意象、色彩、意境。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绘画技法,鉴赏中国画的各个角度。
十一、作业:
请回家后在报纸或杂志找一幅中国画,分析与理解你对中国画的认识。
2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一>-故事导赏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在这我为大家准备了齐白石大师的两则幽默故事:先讲《看你横行到几时》。
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一下满堂宾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 ——“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故事讲到这,哪位同学齐白石大师这字画的意思
生:借螃蟹横着走来讽刺大特务头子。
师:接下来我再讲一个《不倒翁》的故事。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师:那幅不倒翁画就是这幅(课件展示)。
(学生们听完故事和看了画都笑了)
二>新课学习:
1、质疑、思考: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这个幽默故事大家都听明白了,知道国画大师是如何与敌人做心理战的。大师能用字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呢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写文章、唱歌,动作表演、儿歌或诗歌)。
2、开启创编
师:还记得我们在音乐课中学习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吗现在我们来创编动作,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示熟悉的物体,让其他同学猜
(学生用手在身体两则做鸟飞的动作;用双掌叠起做鸭嘴;模仿踢足球、跳绳等)
3、出示课题:《小桥、流水、森林》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肢体语言分别表现小桥、流水、森林所组成的景物。
(学生个人或小组自由做动作)
4、开启其它艺术形式
师:我们学过不少古诗和歌曲,是否记得有关描写小桥、流水、森林的歌曲或诗歌。
生:上学期音乐书中《两只小山羊》歌曲中就有小桥和流水。
师:对,《两只小山羊》是我们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的童话故事表演,那请大家现在同桌间一起再来边唱边表演。
(学生非常兴奋,边唱边用手在头顶做羊角表演两只小山羊过桥)。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不错,个个都是个优秀的小演员。哪位同学能记起有描写小桥、流水或森林的古诗或儿歌
生:曾几写的《三衢道中》。
师:那大家一起诵读此诗。
(生齐朗读)
师:(竖起大拇指)好极了,学校若举行班集体朗读比赛,我们班一定能拿一等奖,希望以后多积累些古诗或美文佳句。
(学生又踊跃举手回答)
师:今天我们的古诗朗读到此为止,什么时候我们可利用班会课举行班级朗读比赛。
5、范例欣赏——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前面同学们听了国画大师齐白的幽默故事,现在我们来欣赏他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不过请大家带着问题来欣赏:画面上看不见青蛙,为何不把作品的名称改为其他的假如要你来修改这幅作品,你会作何改动
生1:画只大青蛙。
生2:题目改成勇敢的小蝌蚪。
师:这幅画表达了什么内容
生1:小蝌蚪找妈妈,在寻找妈妈的声间。
生2:小蝌蚪听到妈妈的呼唤,一起赶回家。
师:这幅画的题目是《蛙声十里出山泉》,你能感觉听到蛙声吗画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了这些感觉
生1:能,画面上有蝌蚪,有蝌蚪就应该有青蛙。
生2:能,小蝌蚪是青蛙妈妈的孩子,青蛙妈妈是不会丢下自己的孩子的,应该守护在她的身边。
师:这些同学太富有想象力了。那么请问你们喜欢这幅画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吗
生1:我喜欢,画面让我看到了奔流不息的小河。
生2:我喜欢画面中活泼可爱的小蝌蚪。
6、简介《蛙声十里出水泉》的背景。
师:我给同学们讲讲这幅的来历。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
7、播放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指导欣赏希施金(俄罗斯)的《森林的早晨》,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家、画家如何用音乐或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
8、质疑、思考
师:在音乐中你感受到森林中有什么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好像有鸟的叫声。
生2:我似乎看到有好多人在森林中跳舞。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实在虚得很。琴棋书画这些事,在古时候可是所谓的“士大夫的玩艺儿”,至少也得是“书香门第”才有机会玩弄。象我们这种层次的人,又处在这样的时代,不管从主观的身份还是客观的环境,恐怕都不够资格去品玩这样风雅的娱乐,甚至连谈论都让人觉得有些奢侈。
按照字面上的意义,琴棋书画四个字所包含的意义十分广泛。可是,自从这四个字被连在一起并冠之以“雅人四好”这样的美名以后,它们就有了特定的对象和意蕴,成了旧时“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们修身所必备的技艺。而到了现在这样的新社会,它们的格调自然也就十分的高古。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有很多事物,单一的拿出来原是极普通的一件东西,但如果把同样极普通的几件事物混到一起,那境界立刻就会变得有些非凡起来。象这种例子,除出这里所提的“琴棋书画”以外,还比方说“风花雪月”,比方说“长河落日”,比方说“春江花月夜”,比方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我自幼生性粗劣,有些不务正业,年少时所喜所玩的全是些花鸟鱼虫之类的勾当,属于玩物丧志一类。虽然这里面也同样有花,但是这就好比一汪清泉,把它倒入酒缸它就会变美酒,而倒入茅坑却只能变成臭水。这个“花”字也是一样的道理,倘若它与风月相伴,不必说那真实的场景是多么的缱绻与旖旎,光是看写在纸上的文字就已经美不胜收的了。但是,假如它不幸与鱼虫为伍,虽说有时也能得到一个“趣”字,但前面总还得加上一个“野”字,而与“雅”字却早已无缘了。
这样说起来,让人很有一点咬字的嫌疑,但咬字有时候也不一定全是坏事。比方说,如果我们把琴棋书画这四个字从“雅人四好”这件极华丽的袍子里解脱出来,单单从字面上来谈论,那么即使象我这样的俗人,恐怕也可以厚着脸皮说一声:“不就是琴棋书画么?想当年我也曾经玩弄过的!”
然而,“雅人四好”这件袍子毕竟已经悬在那里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而我所玩弄过的那些劳什子玩意儿倘若拿到它的面前来谈论,实在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
“四好”中的琴,本指古琴,位列四好之首,向来被视为高雅的化身,是旧时文人所必备的技艺。象这般光听着它的名字就已经极高古的“圣人之器”,不要说在音律的学问上有多么的深奥,仅仅从仪式的讲究上来说,就不是平常俗人所能做得到的。倘若果真按照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说法,弹琴不仅要身心俱正,体态尊重,并且还要事先“净手焚香”的,普通人对于一件乐器哪里可能会虔敬到如此的程度呢?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吧,现在弹古琴的人实在很少了。在我所认识的人们里,尽管有一些原本也是衷情于艺术的,家中也各自备有一两件乐器,如古筝、二胡、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平常时节雅兴发作的时候,也能弹奏吹拉几曲,可会弹古琴的几乎一个也没有。其实,象古筝二胡钢琴之类,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都算得上古典高雅了,在弹奏的技艺上也不能说不难。它们之所以能让人乐于接受,可能就是因为多少都还带着一点平民化,而不象古琴那么高高在上,更不至于弹奏之前需要“净手焚香”。
我与琴的缘分来得很晚,经历的时间也极短,说实话,不但没有什么值得表述的情节,并且很有些羞于示人。古琴钢琴之类的自然与我无缘的,与我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缘分的所谓琴却是一支小小的口琴。
初中毕业以后,我曾经在一所不太像学校的技校里坐过两年。凡是到这个学校里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父母的疼爱,舍不得初中毕业就叫他去做工,于是千方百计寻得一个学校,一来可以让孩子多坐两年,再“关大”一点;二来么,终究也可以混到一张高中的文凭,虽然那文凭不怎么值钱,但有总比没有好。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对于读书是不怎么讲究的,讲究的只是玩。我们在那所学校里可以无忧无虑地玩,因为没有了升学和考试的心理压力,只等两年后带着那张毕业证书回家去。
于是我们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玩。当时有一种很文雅又很时尚的玩法就是开联欢会。起初时只自己班级里开,后来与别的班级合着开,再后来全校开——我们那所学校当时只有三个班级,因此组织一下是很方便的——而到最后来,发展到去附近的学校里拉认识的人来一起开。
有一次,一个另外学校里来的男同学在我们学校的联欢会上表演了一曲笛子,吹的曲子记得好象是《月亮走我也走》。他吹得很好,很顺,中间没有一个哑音,更没有断音。我们往常已经办过好几次联欢会了,所表演的节目无非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或霹雳舞,却从来没人演过乐器的,所以那个外校的同学自然出尽了风头。自从那一次以后,我们学校里就起了一阵风,许多人都对乐器发生了兴趣。可是,在学校里玩乐器不能太铺张,因为贵了买不起,大了带着不方便,最理想的有两种,一种自然是笛子,另外一种就是口琴。
吹笛子是很难的,不会的人不要说吹曲子,连响也不会响。我们那里有一句话,叫作“千日胡琴万日箫,三日翎花嗒嗒叫”。箫就是笛——我们那里是箫笛不分的,横竖都叫箫——翎花就是唢呐。这句话虽然很夸张,箫就算再难也决不至于要二三十年才学得会,但也足以证明它的难度了。
对于难的东西,我向来是害怕的,所以从一开始就不敢吹笛子,想想还是吹口琴吧,至少口琴发声总不成问题。原本也打算自己去买一支口琴的,但由于嘴太馋,总不肯舍下零食而花那八块钱,所以一直拖着没有买,只听着别人一下课就呜呜喇喇地吹。后来,有一个学姐不知怎的不想吹了,于是把口琴连着几页简谱都借给了我,我因此而省下了八块钱。
普通的口琴看着很简单,半尺来长,象一把梳子,上下两排琴孔,分高中低三个音区。吹奏时,把嘴对着琴孔含住琴,一边呼气吸气,一边按着简谱用手左右移动,变化的声音就连绵地出来了。移动口琴的位置来对准相应的琴孔全凭感觉,不象别的乐器那般有严格的指法,但这并不是说吹奏口琴毫无奥妙。
一开始学吹的曲子是《万水千山总是情》,差不多所有同学都是从这一首曲子开始学的。我大概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可以把《万水千山总是情》从头吹到脚了,但我自己感觉我吹出来的曲子跟别人吹的很不一样。别的同学吹奏时都是满口含琴,因为这样可以吹出不同的音色来。根据他们的经验,如果同时含住多个琴孔,却只让一个孔发音,用舌头抵住其余的孔,吹的时候,按照一定的节奏点动舌头,用这种方法吹出来的曲子,就有了伴奏的节拍,特别好听。可是我自始至终都只能用嘴唇尖尖地嘬着一两个琴孔,吹出来的声音不光很单调,要是吹得慢的话,还带着一点“哭的腔调”。我也曾按同学们的经验做过试验,结果不仅吹不出节拍来,反倒把琴孔里灌得满是口水,连单音也吹不出来了。
我总共只学会了三首曲子,除了《万水千山总是情》以外,还有两首分别是《十五的月亮》和《妈妈的吻》。我做事向来只图个新鲜,学会了这三首曲子后,自以为凭我的水平要想上台表演,恐怕再怎么练习也决计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多练也没什么意思。况且口琴也不是自己的,虽然学姐并没有来催还,可别人的东西长久占着总也不太妥当,于是我抽空把那支口琴仔细清洗了一遍后,还给了学姐。
读书毕业后,我几乎没有再吹过口琴。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曾想把那三首曲子在心里温习一遍,但除出《万水千山》还能勉强把简谱从头哼到尾,《妈妈的吻》只记得一个开头,而《十五的月亮》却连一个音符也想不起来了。
“四好”中的“棋”本指围棋。我根本不会下围棋,到现在也不知道什么叫“飞、跳、冲、断”,什么叫“星小目、错小目、无忧角”。我在棋类当中曾经玩过军棋、中国象棋、飞行棋、弹子跳棋,这些棋在小学里上体育课的时候就有了,除出中国象棋以外,都没有什么大的奥妙。
中国象棋原本也属于高雅娱乐,很具有修养性,无奈我们当时都不会下整盘对阵的全局棋,于是只好下半张头的翻翻棋。把三十二个棋子混乱后,字面朝下密密地排列在半张棋盘上,然后一个一个地翻过来,按照将、士、相、车、马、炮、兵的大小顺序相互厮杀。当中的兵排行最小,原本毫无用处,可是它却反过来可以杀将,于是作用也就格外的大了。
下这样的象棋几乎根本没有技术性,完全凭运气,有时实在还很气人。比如好不容易翻出一个大将来,可偏偏旁边就是对方的小兵,大将毫无建树就被那小兵给灭了,你说气人不气人?所以多数时候,我们宁愿下飞行棋和弹子跳棋,也不愿意下这种半张头的象棋。
后来,有一个同学不知从那里学到了用象棋下五子棋,这可比翻翻棋有趣得多了,因为下五子棋多少总还得动一点脑筋的,于是我们就用象棋来下五子棋。另外有一个在电视上看见过下围棋的同学说,这其实就是围棋的下法,只是棋子少了一点而已。我们根本不知道中间的原委,也就把他的话当了真,一直以为五子棋就是围棋的下法了。
围棋其实有很多专用的名词,专业上叫作术语,象上面所提到的“飞、跳、冲、断”,“星小目、错小目、无忧角”等等。我之所以能说出这么些名词来,其实都是从网上查询来的,只知道名字而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不过在众多的名词中,我知道有一个叫做“天元”的,那是围棋棋盘上正中心的那个星位。这个名字是我技校里的一个老师教给我的,其中还闹过一个让人汗颜的笑话。
高二年级时,物理老师是新来的,大学刚毕业,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他喜欢下围棋。有一次午饭后,他问我会不会下围棋,我一直以为围棋就是五子棋,就说:“围棋么?会下的。”于是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里去下棋。他的房间里有一张小方桌,桌上摊着尼龙棋布,棋布上压着两盒棋子。我进去后,随手拿了一盒就坐在靠外的凳子上。老师也坐下了,看了看我的棋盒,说:“你执黑,你先行。”
我也不多想,先行就先行吧,便按照往常五子棋的下法,把第一粒子摆到棋盘正中心的星位上。没想到我此手一出,老师大吃一惊,倒抽了一口冷气,惊疑地喊道:“怎么?你第一手居然点天元!这是有心要让我是不是?”
我有些不解地看了他一眼,轻描淡写似地答道:“不是让你,我以前都是这样下的。”
“嘶……乖乖,第一手点天元,就是聂卫平也不敢下这样的棋啊!”
我不知深浅,把一粒棋子捏在手里轻轻摸着,说:“聂卫平不敢下的棋,我未必就不敢下啊。”
老师听了这么狂妄的话,越发地惊惧了,抬头看我一眼,很心虚地把第一粒白子摆到他右下角的星位上。我也没见过象他这样的下法,心里也很不解,但没有说什么,只在紧贴着“天元”的地方摆下了第二粒黑子,老师则紧接着占了左下角的星位。接下去我一直在中心地带连直线,老师一直皱着眉头在外围抢星位。等到他抢下四个星位时,又轮到我了,此时我已五子成直线,便收了五子,并且吃了他的一粒子。这时候,老师忽然哈哈大笑起来,简直笑得有点停不下来的样子,一边笑,一边用右手的食指不停地朝我点着,好一会儿才停下来了,说:“哈哈哈,我还以为你是怎么了不得的高手呢,原来你根本不会下围棋,你把五子棋当成围棋下了,哈哈哈……”
这一回轮到我惊疑了,就问:“五子棋不就是围棋么?”
老师也不回答我,只把盘面上的棋子各自放回棋盒里,还是忍不住笑似地说:“用下五子棋的方法下围棋,果真聂卫平碰上了也会被你吓倒的,哈哈哈,真笑死人了!”我这才知道原来五子棋与围棋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好在当时就我们两个人,并没有别的人在场,要不然这丑可出得大了。
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学会下围棋,但有时却常常回想起这个丢人的笑话来。想想当初那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的疯话,实在可算得是对“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的最好的注解了。
我的关于书和画的故事,远没有琴和棋来得精彩。这两件事其实可以并在一起说,不是有一句话叫作“书画不分家”么!
书是指书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写字写成艺术。“艺术”这两个字,真可谓高远得很,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书法这种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对于写字,向来是没有艺术上的要求的。不过,我读书的时候,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之间,每个星期当中却有三节二十分钟的写字练习课,练的是毛笔字。通常的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抄下一首五言的古诗,我们在下面对着黑板自己写,不讲究什么笔法和书体。写完后当作作业交上去,老师便用红笔在上面挑几个相对较好的画圈圈。这样的练字方法,尽管不可能在“艺术”上练出什么成就和心得来,但作用多少也有一点,至少对于笔墨纸砚不会显得十分生疏。
我奶奶虽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却很识得几个字,对于毛笔字也较为看重。她年纪大了后信了佛,常常去参加附近寺庙举办的法事,倘若遇上的菩萨开光,则必定会花五角钱,向庙里买一支“开光笔”。开光笔是点过菩萨眼的,按照古时候的说法,读书人用开光笔写字,不但字很容易写好,并且学业也会步步上升,极有“金榜题名”的希望。
这种开光笔我曾用过不少,算起来至少一个学期一支吧,可是到头来,字依旧写得很不出色,至于“金榜题名”更是无从谈起了,连上个两年制的技校还得走求人的路子。好在在我们这个时代,毛笔字几乎已经失去它的实用价值了,唯一还有上场的机会就要数过年时写春联,但现在农村里贴春联的人家也很少了。我们家倒是每年还会在中门上贴一副短联,内容年年都一样,无非“辞旧岁年年有余,迎新年岁岁平安”。乡村人家么,旧岁能有积余,新年能保平安,这已是最好的愿望了,别的也不敢多求。这对联每年都是我自己写的,在书体上自然毫无章法,仅能让人认出字迹、看懂意思罢了。每年都千篇一律地写这样一副对联,仅凭着这一点极“实用的心计”也就不难想象,写联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什么好字来的。
其实,我真真自觉地感过兴趣的,要算画图画,那是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简直有点着迷。但我画的图画并不是“四好”里的中国画,究竟算什么画,我也说不出来,或许可以称它为“乱画”吧,因为画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记忆当中,我曾经画过寿星献桃、哪吒闹海,画过杨柳燕子、荷叶蜻蜓,画过喜鹊登梅、仙鹤古松,画过龙凤呈祥、森林虎啸,画过青山落日、乱石兰花……画画的方法一律是对着样图用铅笔在一张十六开的白纸上描好影子,然后着上各种颜色。颜色用的是粉饼似的水彩,文具店里有卖的,也不贵。
我那时画画只是照原图模仿样子,不管什么类型的画都是一样的画法,完全没有要领,画成后也只是一个模型而已,其实是称不上画的。但当时确实画得很认真,很细心,甚至还装模作样地题了款,实际却很搞笑,往往是西式的年份,中式的月份。不过这当中也懂得了一个季节中三个月令的不同的叫法,其中春秋冬三季中各个月份依次为孟、仲、季,只有夏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初夏或者首夏。另外,印章是个大问题,不能办到,于是自作聪明,用红色的圆珠笔在题款下面画一个印章的样子来冒充。
为了保存这些画,我还专门去买了一个讲义夹,每画好一张画,等水彩干了后,就很仔细地收藏在夹子里,几年下来,倒也有很不小的一本册子了。闲来无事的时候,常常把册子翻开来“自我欣赏”一番,有时也拿出来示人炫耀,也曾因之而得到过一些夸赞,于是乎内心里就很有一点得意。
这一本画册我一直保存了好多年。后来因为家中房子翻修,搬东西的时候我在外打工,不在家,大概那讲义夹混在一堆破旧的书纸当中,被当成废品给卖掉了。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人生总是这样矛盾。爱情我争不来,是我的它一定不会走,不是我的我不去强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爱情,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活。 可我已不是风花雪月的年纪却做着清风明月的梦,面对现实总让人这般无奈。 参加工作相遇的第一眼,我记住了他,他记住了我。 我和他的相遇,是10年前的事情。当时我们都是单身,可是我们擦肩而过,错失缘分。 我们同一年参加工作,相遇的第一眼,我记住了他,他记住了我。他回头一望的眼神永远定格在了我20岁的秋天的早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可是那时我们都太年轻,也没有交流的机会,就这样匆匆擦肩而过了。 多年以前那个秋天的早晨,两颗年轻的心曾经同时跳动。那时候我想这世间必有一个人,会和我不离不弃荣辱与共,当时我以为那个人是追我多年的老公。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像两条并行的铁轨,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在同一个地方,心中隐隐约约有种淡淡的牵挂,轻淡如烟。 我有我的生活,他有他的生活,我们并肩前行,可是却似乎永远无法交错。于是我知道他结婚了,有孩子了,我为他叹息。 为了结婚,我随便交待了自己的婚姻。我和老公结婚了,有了孩子。我们在不同的部门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但每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是那么亲切,我们有种可以闻到彼此气息的感觉。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各自的8年时光,8年前那个清晨的那个眼神,已经化为梦境,留在了我的少女时代。 8年前深埋我心底的情愫刹那间复苏,那种感情左右了我。 我不知道算不算缘分,多年后上苍安排了我们这次难解的相逢———我们成了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 他是个优秀的男人,来我们单位的第一天,他穿了一件银灰色的西装,配一件浅蓝色衬衫,有淡淡的中国画的竹子水印花纹,感觉很特别。 他有渊博的知识,强烈的个性不流于凡俗。8年前深埋我心底的情愫刹那间复苏,那种感情左右了我的理智,控制了我的大脑,强烈地爆发了。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中我们交流的机会多了起来。我发现他面对我也非常欣喜,我们之间心有灵犀,彼此的欣赏都不再掩饰。我知道他不爱他的妻子,而我生活也貌似幸福,但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却从未停止。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有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定然毫不犹豫地选他。 终于有一天,短信中他说:我知道有个人在等我就像我在等她一样……于是,那层纸被捅破,我们不顾一切地享受起爱情。 一切都那么美好。我们都感觉彼此就是对方所需要的,此生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围绕彼此完成才可以。于是,我们需要理所当然地在一起。可是我们都有家庭,我们错失了8年,8年的时间岁月会留下多么厚重的沉淀,一切都不再轻松。 感情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你若勇敢爱了就要勇敢分,只是我不能那么洒脱。 情网密织,我是那条逃脱不了的游鱼,我欢笑着自投罗网,心中却充满了感伤,现在到我这样的年纪该是给父母多一点孝心的时候了,可我却要让他们操心。 他曾给我发过一则短信说:“当你准备奉献爱的时候,有人已不能接受,甚至已不在人世。沧桑之后,蓦然回首,我发现错失了最好,亏欠了很多,请容许我能说那一个字,我已不能再错过四季。” 我们的爱情本该在春天发芽,秋天结果。可是造化弄人,我们错失了季节,我们的爱在秋天里发了芽,它注定要经受风霜,遭遇严寒。 我渴望,我和他能够搭起一座温棚,用柔情做架,用激情做骨,用我们的后半辈子当做塑料膜,守护我们迟来的爱情。 有人说过,那些不曾经历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就的茶叶只能在生活的表面漂浮着,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浮沉,才会有那沁人的清香。 每当回忆起我们那些一同度过的时光,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心底就不由泛起缕缕茶香。 假如后来我不曾遇到他,假如他没调到我们办公室与我成为“零距离”同事,那么我们并行的双轨就不会交会,我们的生活不会出轨那么,我们可能会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辈子;那么,我也就不会收获这份刻骨铭心的浪漫爱情。 感谢生活,感谢生命,我的耳边响起一首歌:有一个人曾让我知道,寄生于世上原是那么好,他的一双臂弯让我没苦恼。 那段日子,我内心太矛盾了。家庭、婚姻、孩子、父母公婆、亲朋好友,闲言碎语,道德界限……我感觉我掉入了生活的漩涡,这个漩涡里有太大的压力,我无法自己。许多时候我想放弃,我们都没有自由身。 这个时候他总是鼓励我:难道放弃比坚持更容易吗?冒天下之大不韪,追求真爱又怎能因噎而废食呢,我真的很用心很单纯地涉足了爱情,他也一样可以放弃所有只要我们可以在一起,可是生活总是不能尽如人意。 沧桑之后,蓦然回首,我发现错失了最好,我不能再错过四季。 8年情愫终爆发只是太迟了美文2 我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也许,思念不需结果,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是不是能给思念一份证书,证明曾经它曾存在过?—— 席慕容 浮生若梦,梦过嫣然,记忆里的缕缕惆怅,淹没在时光中。邂逅的美丽,终有一天黯然陨灭,却还是忆起了那段情愫。有爱却不敢说,沉默成为了其借口,于是,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时光荏苒,那般的思念与痴迷,却成了青春的烙印,最美的年华里,有过那么一个人。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听到歌曲中的这句话,我的眼睛热热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那个人如今在何方,是否安好?好久不见了,纵使今生不再相遇,但愿,来生能不期而遇,也不用再有这般青春遗憾。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开始?结局似乎已经早已设好,或许,青涩的爱,注定没有结局,只是青春的插曲而已。 那个懵懂的自己,选择沉默,执着地等待,最终思念的伤痕越陷越深。有时候,执着是一种负担,放弃是一种解脱。踏上了这条路,彷徨失措,想停却停不下,驮着重担,行走在青春里的惘然,看不到远处的彼岸。 那次的相遇,结成了数年的情愫。那个黄昏,微雨撒落,撑着一把伞,蹒跚走过,在不远处,我看到了一个年少的背影。 朦胧中,我依稀地看到他的脸庞,从此,那份安静、那个眼神深深进入脑海里。某个时候,一场遇见,一场美好。 只是在多次相遇后,渐渐发现,这场邂逅不会有开始更不会有结束。如果人生是是条单行线,我们最终还是朝着反方向走去。 无声无息地,涌进我的心底,他仍是走进了我的世界里。诚然,简单地喜欢,不需要什么理由。相逢今生,若爱,便愿对方安然一生。只是,在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里,我不想留下太多遗憾。 我等待着,不甘心,只需要一句话,就心满意足了。喜欢一个人,不管对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喜欢对方给予的感觉,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不经意的眼神。 默默地寻找那熟悉的背影,相遇时却觉得是如此的陌生。有时,躲在一个角落,偷偷看着他的背影,即使在远处也觉得很忐忑。渐渐地,这成了一种习惯,也让自己觉得有点卑微。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如果我们还会相遇,我依然是看着他离开吗?我可能会驻足,只会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喜欢过。默默看着远去的背影,那时的我,心里早已下起了泪雨。 时过境迁,我们不再在同一个城市了,杳无音讯。我以为,不用因为相遇而日日默念,夜晚里思念着睡不着,晨曦里想起了心很痛。事与愿违,想起了他,孤独与寂寞填满了自己的世界。 我想不明白,为何还要被一个人左右了自己的心情?或许,我从一开始就应该停止了这个单人旅程,多少次暗示着,要放手了,却发现心更痛了。有些时候,明知道结局却还是想停也停不下。 像往昔那样,看一些伤感美文,听一些忧伤歌曲,寻找心灵的共鸣,以为在安抚心灵,得到一丝安慰,却不知,这些只会让自己无法自拔。 一个人的世界里,静静地坐着,看着周围的一切,生活如此精彩,却似乎不属于我的。我闭上双眼,想到那些相遇的场景,邂逅仅残留了一地的心殇。 有时候不是不懂,只是自己太固执了,矜持了那么久,究竟为了什么啊?还是因为遗憾太深了? 终于,在风潇雨晦的夜晚里,我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不顾风雨冲出去。 走到十字路口,我惊惶地看着来往的人群车马, 该往哪里走,我的人生该怎么前行?真的累了,我躲在一个角落里,仰望着天空,任凭雨水的打落,肆无忌惮地流泪。 原来天空那么空阔,只是我的世界为何如此狭窄?一味地固执,却是在伤害自己,仅是在作茧自缚。待在原地伤心,将永远看不到远方的风景。 有人说,如果爱了,却爱在不对的时间,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无言的走远,又能有什么选择?是的,我别无选择。总以为这份痴情很重,很深,当走过一段青春后,我会告诉自己,是时候卸下这份情。 有人说,不是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也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让人牵挂。或许,我们只是擦肩而过,缘分那么浅,非情深为何?思念的终是过去的记忆,忆起流年里有过这样的一个人,足矣,梦兮怿然。 有人说,错过的就当是路过吧,没有交集的美,仅是心空的幻影,遗忘是最好的怀念。终是路过,生命无法承载太多的负荷,请忘记那段曾经放弃原来自己的时光吧。怀念青春里的美好,那么,遗憾也是美。 不必太过逞强了,伤心便坦畅,注定是无望的悲局,就选择适当的放手吧。爱若卑微,便不再是爱。 爱,无法拥有,泪,停不止。活在这个世界里,不得不承认,现实是残酷的,过于沉迷爱情的欢与殇,最终会与生活的步伐脱轨了。 释然,不再爱了,只是把他放在心里的某个角落而已。凝眸着远方,继续我的人生路,去寻找生活的精彩。 时间淡化了记忆,情随事迁,偶有想起那些相遇的画面,只是不再是如此悲痛,青春里,我曾那么痴情,傻傻的爱一个人,其实是挺美好的。 我们只是逢上过客,不会再有曾经的相遇,不再看到彼此的身影 ,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只是路人甲乙。撷起曾经,整理思绪,把关于他的所有一切,积淀在记忆的河床里。若安在他方,便有蓝天晴空。 白驹过隙, 那份情,那份爱,最终会飘然而逝的。伫立在岁月河流的岸边,倚望两岸旖旎的风景,听着一季又一季花开的声音。 沐浴着晨曦的光辉,期盼着夕阳的余晖,但愿,那时的我,转身时不再仅是茕茕孑立的身影,踽踽独行。
一,完全能。证据:很多大师是自学成为大师的,比如齐白石一开始是雕花木匠,自学而成大师。
事实上书画这个东西,钻进去以后,它会迫使你去追寻很多东西,文学上的、造型上的、笔墨上的、形式上的、章法上的等等。你可能是想自学,又自学很不正规,会误入岐途是吧?就像武侠小学里的同学,炼功夫没有好师傅自已瞎炼走火入魔呵呵,是这样吗?不用担心这个,在追求的过程中,你会不断的较正你的方向,而且学习书画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都是有益身心的,不存在走火入魔。还有就是不正规恰恰是优势,因为艺术的魅力恰恰就在于那点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
建议你多看看书画史,了解书画发展的脉络的同时,了解一下书画家的成长史,你会发现好多都是自学,而且到了高处都是自学。或换一个说法,师造化,向自然万物人世学习。
但在下也提醒一下呵呵,这条路并不那么轻松,有很多很多东西要学,学到师造化那种融会贯通的境界,并不简单,需要花大力气,所以必须立下大愿才行。相信自已,不言放弃,我想是学习应有的心态。
二,如何自学。书法就是练习基本笔法,临贴。所谓的体会原贴的精神,入贴然后出贴,说白了就是临贴分阶段,一呢就是学像原贴,里面不要有你个人的一点点因素,就是力求写像,然后才能体会原贴的精神,学通了以后加进去自已的一点点因素,这就是出贴。但这个过程相当慢,时间相当长,但非常有效。怎么缩短这个过程呢,个人认为现在的美学理论可以让你很快的了解书法的美学本质,可以多看一些试试,但临贴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只能为辅。国画嘛,有范本,《芥子园画谱》。自学国画,个人认为,造型能力和章法把握应放在第一位,笔墨放在第二位,因为大师笔墨都很有个性,共性的东西就是造型和章法,这些东西通了,自已的优势笔墨也有一些了,不必总是留连在笔墨上,那样很不利于水平的提高和以后空间的提升。另外,现在网络这个东西太好,有非常非常多的大师的视频,还有,可以看看。比如王成喜现场画梅花,你跟着学岂不是相当于找着一个强有力的手把手教你的师傅?可以一边学点,一点临点,一边写点生,一边创作点,很累很需要点追求心,但几年下来,也就有点小成了。
这两样东西,个人认为都是一辈子的事,也很值得一辈子追求,真心希望你能学进去。
这两样东西,都能在你坚难困苦的时候安慰你,在你失魂落魄的时候鼓励你,但你没钱的时候它甚至不能换回一碗牛肉面。
但你始终相信,这些两样东西带给你的,是一种用别墅宝马来换你都不愿换的东西,是茫茫宇宙中幸运的你邂逅的幸运。。。。。。。。我话太多了呵呵
《竹影》教案
安徽省广德县独山中学 吴昊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采用“感知一品读一迁移—小结”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板书:
童真童趣
画竹影
艺术体验
读——品——想——结
一、 导语
有些同学看到我,可能会在心里说,这个老师怎么长得这么小巧啊?我的回答是:因为我还保留了一颗童心,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自然有关孩子有关艺术的课文《竹影》。
二、 、初读课文
a) 有多少同学阅读过这篇文章?请这位没有读过的同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到底是写什么的,是写景的吗?是写人的吗?还是写事的?为什么要以竹影为题呢?
b) 由于这是篇自读课文,需要同学们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这一课文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扫读等,只要是自己喜欢,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做下标记,并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产生了共鸣的地方,作下标记,可以划线,可以作批注,简要地记录下你读书时的情感体验。读完了,我还想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简单的概括。
c)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中说话最精练最简短的同学来概括这篇文章。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来评价一下吧,你认为怎么概括才又简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呢?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 品味文章
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一个苹果只剩下半个。而一种思想两个人分,一种思想会变成两种。现在请同学们将你读到的记下的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划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注。他们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 文章对孩子们的活动写得很有童趣很真实:
如:弟弟发现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冒出烟气?这样的问题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略去了转向了别处,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评,做事三分钟热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2、 一些句子很生动,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景物。
略见教参
3、 爸爸很会引导。经过爸爸的引导,你了解了哪些绘画的知识?
(1)爸爸没有批评他们在水门汀上画画,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爸爸和他们一起画画。
(2)爸爸在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时候,打了个比方,“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讲授二者的区别:西洋画注重写实,画人则要按解剖学来画,画景要画出立体感,而中国画则不讲究这些,画人,则张扬人物的特点,画景则山水重重叠叠,象是飞机中所见的,而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想到哪画到哪。而且很多中国画只有寥寥数笔,却传达出画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画更讲究形式,画出的画和照片一模一样,而中国画讲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样,只突出主题)
(1) 爸爸在讲中国画时,没有用专业的术语,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竹画也是中国画的要点:讲究画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2) 请绘画最好的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竹影,大家按课文中的标准评价。
4、你还在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五、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善于小结。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的所想的小结在作业中。
作业一: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课的收获。再分项写出从内容上、思想上、写法上的体会。
作业二:课后自己进行一次艺术上的创造,将自己的创造的过程、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字数300左右。
六.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运用了:读——品——想——结的方法,自己学习了这篇散文。以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本上的自读课文、课外书上的美文。至于文中的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如作家作品介绍,词语解释等,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资料,互相交流。最后,引用一下丰子恺在《艺术三昧》中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一、《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二、《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仅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