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问题

医学问题,第1张

1、骨质缘何会增生?

骨质增生症是一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疑难杂症,如颈椎病、腰椎病、增生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尤其是肥胖的女性居多,5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增生发生率为98%,主要表现为负重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跟骨)疼痛、僵硬、酸胀,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可因风寒、久立、远行、爬楼、上坡而诱发或加剧,休息后能缓解,但易复发。增生的骨刺压迫血管神经,可导致头晕、头痛、下肢剧痛、行走困难、甚至瘫痪。骨质增生症已成为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疑难杂症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的化学成分也在发生变化,其滑动性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软骨面出现软化或破裂,软骨变薄或部分脱落,软骨面边缘出现增生,慢慢地骨化形成骨刺,压迫周围的组织器官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现代医学对骨质增生症的治疗仍局限于手术治疗为主,由于手术费用高,疗效又难以保证,患者多年老体弱多病,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一般人不愿接受,而以激素、消炎痛为主的保守治疗只能一时缓解疼痛而已,停药即发。

祖国传统医药独辟蹊径治疗骨质增生症,效果显著。中医认为骨质增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尤其是肾精亏虚,肝血不足,骨失所养而发生退行性变。在骨质增生的发生过程中,不仅骨胳本身在变化,其周围软组织亦同时进行代偿性改变,这种改变不断调整因骨质增生而带来的不平衡状态,使被刺激的神经血管、脊髓有可能争取到一定时间代偿修复,并改善其功能。

骨质增生的速度是缓慢的,而软组织的恢复能力是很快的,中医学就是通过补肾滋肝、舒筋活血、消炎止痛来进一步缩短代偿过程,这样即使骨质增生仍在发展的情况下,亦可能获得临床症状的治愈。而关节腔有积液的患者不可使用热敷,因热敷会加重滑膜的炎症。现代医学早已证实,关节腔内温度上升可引起滑膜胶元酶致关节软骨分解,使症状加重。

减少关节活动量,可有效地减少复发,患者应避免强力劳动,临床治愈后应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等滋肝补肾药物,常收到满意效果。

2、骨质增生与体育锻炼

骨质增生,医学上称为骨质退行性病变,俗称长"骨刺"。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发生老化,最常见的疾病是腰椎长骨刺,医学上称为肥大性脊椎炎或腰椎骨关节病,于是中老年人常出现程度不同的慢性腰痛。此外有的患者还伴有一侧或双侧臀部大小腿后外侧明显的麻木,走一段路,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症状好转。还有中老年人的颈背与颈臂疼痛,有时疼痛沿上肢一侧向手指放射。或小指发麻如触电感,当头转动到某一部位时,疼痛会明显的加重,而离开此位置时,疼痛会明显缓解,有时病人诉说有"长期落枕感",这也是由颈椎的骨质增生所致的。

中年以后,骨质逐渐退化,首先是软骨软化,加上骨长期承担重力和活动,椎骨的边缘呈现出乳头状突起以及发生椎骨变扁平、椎间盘失去水分而萎缩等变化。椎骨边缘的乳头性突起即为"骨刺"。这些骨刺若刺激椎间孔内的脊神经根就产生上述骨质增生的临床症状。一般来讲,人在30岁以后开始就有骨质增生这种变化,当超过50岁,这种变化就已很明显。但也有很多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这大多数人是与经常运动和体育锻炼有关。

运动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的其它各系统如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活动都有促进作用。因此,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不运动的人,肌肉血液供血不足,往往造成肌肉营养缺乏而萎缩,力量减退,肌内的弹性下降,而且容易发生损伤。经常运动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能使骨变得粗壮,而瘫痪和长期卧床的病人,骨质变得蔬松,肌肉无力而萎缩。

运动和体育锻炼对关节肌肉有明显的好处:1、经常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功能,能使机体各部获得充足的营养。2、经常运动使各关节保持较大的活动范围,关节软骨受力而均匀,不致于软化。相反不坚持运动的人,关节软骨受力局限而加重破坏,易造成关节炎。3、经常坚持运动,使肌肉、韧带强而有力,可以稳固关节,加强骨的坚固性。4、经常运动,可以使关节内不断分泌滑液,滑液对关节有营养作用,可以推迟其老化。

此外,经常运动,不仅有利于改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而且对精神有良好作用,还可以控制体重。

3、骨质增生都需治疗吗?

骨质增生就是指正常骨、关节的边缘多长了些骨头,俗称骨刺,多见于4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的、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颈椎和腰椎,下肢的髂关节和膝关节等。

产生骨质增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脊柱是因为椎间盘变性成遭受慢性劳损,造成椎体间的不稳定,椎间的韧带反复牵拉,使其在椎骨的附着部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机化钙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关节则是由于反复的慢性损伤、关节退行变化,关节边缘韧带附着部的牵拉、出血,逐渐机化骨化而成为骨刺。

骨质增生的形成存在着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动,使局部的应力得到平衡,有利于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这要看骨刺生长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质增生压迫了脊髓和神经或者造成管道的狭窄,即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瘫痪。

如何正确对待骨质增生,什么情况下要进行治理,这是许多中老年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在照X光片后发现有骨质增生后,心理负担很重,心情十分紧张,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首先,骨质增生是一个骨关节生理退行性变化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中老年都会出现,犹如人老了眼睛会"老花"一样,不能一概认为是一种疾患;其次,就大多数人而言,有骨质增生不等于有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进行治疗;第三,骨质增生产压迫症状轻的可以进行适当休息、理疗、封闭及服药来缓解。有些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疗等,些并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过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驱风祛湿的药理作用而消除症状的。只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重的极少数病人,才需要通过医生的认真诊断,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

4、"骨刺"能否被"消化"

在门诊或病房,经常有病人拿着X光片询问医生,有无能消去"骨刺"的良药秘方。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骨刺"。坚硬的骨骼,是充满生命的力的骨组织,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一边不停地老化,一边不停地生长,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进入老年期,这种代谢平衡发生变化,老化的速度大于生长的速度。因此,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骼的硬度和强度下降。显而易见,这对支撑、负重和活动等功能不利。为此,机体便自动进行代偿,以数量的增多来弥补质量的下降,在靠近关节处有少量骨质增生。同时,由于长期磨损,光滑的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发生龟裂,甚至剥落。软骨受到破坏后,其骨质也会自动进行增生以图修复。因此,一些负重关节如颈椎、腰椎、髋关节、膝关节附近的骨质增生比较明显。

增生的骨赘通常在骨骼的两端四周同时存在,但投影在平面的X光片,可能表现为基底宽、尖端细的粗刺形状。为了描述方便,即称为"骨刺"。许多专家指出,这个名称还不够妥当,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容易引起病人的误解,似乎骨端有象钢钉、竹刺之类的东西,引起了疼痛的症状。

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在老年人是普遍现象。但在少数人身上,还存在疼痛症状,有的引起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积液、肿胀。颈、腰椎的骨质增长和韧带退变增厚,可能造成神经受压,是颈椎病、腰椎退变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原因。但经长期观察,骨质增生和各种症状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

既然少数骨质增生的确能引起症状,就需要治疗。于是,各种药片、针剂和治疗仪器便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它们能够将增生的骨质(即X光片上表现出来的"骨刺")消掉。原因很简单,经化验测定,增生的骨质和人体原有的骨骼结构相似,成份相同。如果真能将增生的骨赘"消"去或"化"掉,那么,人体所有骨骼岂不是同时也"消化"掉了。

不过,在这里有必要指出,那些药物和治疗仪器虽不能将增生的骨赘消去,却并非毫无作用。这是由于其中活血化瘀、行痹通络、抗炎镇痛等药物抑制了骨质增生,同时伴有的骨关节炎病理过程。有的药物还能延缓、遏制骨质增生的发展。对于那些骨质增生很厉害,造成神经受压、关节活动不良等严重症状的,可以施行手术治疗。

5、足跟痛就是长骨刺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由于没有明显外伤,特别是中老年人,自认为是骨质增生,长了骨刺很是担心。

那么,足跟痛是不是长了骨刺呢?在从足部一侧拍摄的X线片上,足后侧跟骨下面的骨面基本上是圆钝光滑的,如出现有突向前侧的尖骨影,称为跟骨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是由于附着于跟骨下面的腱膜与肌肉长期收缩刺激,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有骨刺的人不一定足跟痛,足跟痛的人也不一定有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也不成正比。跟骨骨刺仅仅是X线上所见,因为对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切除骨刺后只有少数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遗留足跟痛,另外,有时手术后,骨刺重新生长,甚至原状复发。所以,绝大数跟骨骨刺并无疼痛,极少数骨刺可以引起疼痛,这可能由于骨刺生长的方向斜向前下方,长时间行走、站立时,足跟挤压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形成滑囊,滑囊发炎可致疼痛。

足跟痛又称跟骨痛或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病所致,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常见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等,跟骨骨刺不是足跟痛的常见原因。因此,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6、老年人为何易长骨刺

隔别邻居王大伯今年68岁,身体挺结实的,走起路来像小旋风一样,可最近却常感到足后跟疼痛。前天,他在儿子的陪同下到医院作了X线拍片检查,结果发现患有跟骨刺。那么,什么叫骨刺?人老了为何易长骨刺呢?

骨刺在医学上称为骨质增生,多发生在腰椎、颈椎、膝关节、跟骨等活动及磨损较多的部位。骨刺发生后多数人可无任何症状,但若压迫了周围的组织,如神经、脊髓、肌腱、肌肉时,常出现局部酸痛、关节活动受限、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有些患者则表现为头痛、头昏、脖子发硬、视物不清、大小便异常等。这种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有人统计,45—60岁的人发生率为74%,80岁以上者发生率为90%,由此可见,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人老了为何易长骨刺呢?这是因为人体在活动时往往会过分牵拉附着在椎体骨边缘上的韧带和小关节突上的关节囊,由于经常不断地牵拉,反复刺激那里的骨膜,就会引起椎体边缘及小关节骨质增生。这种增生是椎骨在韧带、关节囊附着的地方形成的一突起,在X线片上显示其外形尖锐,有点像"刺"。而且这种骨刺的形状又有点像凸起的嘴唇,比原来的椎体肥大,所以也叫唇样增生或脊椎肥大。当骨刺长在颈椎压迫了邻近的神经,脊髓或椎动脉等组织,引起颈项、上肢以至全身的种种症状,我们就称之为颈椎病。长在跟骨上的骨刺,为跟骨刺。

长了骨刺怎么办呢?对于骨刺的治疗,一般认为除极少数骨刺压迫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需要手术切除外,绝大多数病人都应采取非手术治疗。首先要避免和减轻病变部位的过度劳累。可经常进行缓性而柔和的肌肉伸屈锻炼,以增强肌肉的弹性使酸痛麻木等不适感觉减轻或消失。其次,在症状发作时要适当休息,同时进行热疗、推拿、按摩或局部疼点封闭等治疗,以减轻疼痛。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可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用于治疗骨刺有一定疗效。第三,在整个康复治疗措施中,药物治疗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手段。常用的药物有骨刺片、硫酸软骨素A、复方软骨素片、复方丹参片、维生素E等。对疼痛症状明显者,可给予止痛镇静药,如芬必得、安定等。有麻木症状者,可选择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ATP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辅助治疗。

7、腰椎骨质增生是病吗?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X线检查方法的普通应用,发现腰椎骨质增生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有的老年同志,本来就经常出现腰痛,被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便认为是患了"不治之症",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担心治不好会引起瘫痪,还有的四处求医问药,希望能找到根治消除腰椎骨质增生的办法。

我们知道,脊柱在整个运动系统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体的任何活动和姿势的完成,都与脊柱有关,而腰椎在整个脊柱中活动度最大,伸屈和侧弯都较自如,腰椎的负重能力也较大,活动和负重产生的应力长期反复作用于腰椎,则可出现腰椎骨的代偿机能的自然反应——腰椎骨质增生(骨刺)。其解剖组织学变化是腰椎椎体骨关节边缘关节面及骨突出处部位骨小梁数量增多,骨密度增高,并无任何病理改变。实质增大了关节的负重面,腰椎间骨关节稳定性得以加强,可起到减轻或避免腰椎遭受新的损伤的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大多数腰椎骨质增生与病人临床症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腰痛轻重与增生程度不成正比。有的人增生明显却毫无腰痛,而另一些人骨质增生不多,但腰痛症状却很突出,许多"腰椎骨质增生"病人经治疗后腰痛消失,但复查X线仍可见到骨刺依然存在。只有极少数病人因骨质增生位置特殊,造成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或造成椎管狭窄并引起临床上相应的症状,在此特定条件下腰椎骨质增生才属于病理性的,一般需手术治疗。

实际上,中老年人腰痛原因较为复杂,且因人而异,尤其是那些被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又较长时间治疗无效的病人,更是应该到医院去,通过医生用现代先进的理化检查,找到腰痛真正原因,才能"根治"腰痛。假如把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都轻意归属于腰椎骨质增生,并以此定论,就会使自己长时间遭受病痛的拆磨,除多付出经济代价外,有时还会失去早期发现其它疾病或失去有效治疗的良好的机会。

8、骨刺能否通过不断活动磨小磨没?

当一个人患了骨质增生发生了"骨刺"时,总有些人告诉他,你多活动骨刺就磨没了!甚至患者说,某大医院一位骨科医生也告诫他:"骨刺别怕,你只要每天不断活动骨刺就没了!"这种提法显然是错误的,正是这种荒谬的认识,延误和加剧了许多患者的病情。

为什么说这种观点不正确呢?因为骨关节某部位如果受力超出骨、软骨所能承受的适应强度,则引起骨质增生而形成骨刺。其实骨质增生是人体对超过骨关节承受能力的力并使之均匀分布,降低受力强度的一种反应方式,骨关节受力超出可适应强度越大,骨质增生就越快越严重。所以根据"骨刺"的形成这一机理可知,想通过增加活动强度磨去"骨刺"的想法,必将事与愿违,只能增加已经超过骨关节所能承受作用的强度,势必促进其增大发展,而不会磨去"骨刺",尤其在下肢关节更是如此。一般来说,当骨关节承受力已超过适应强度形成"骨刺"时,倘若设法使其受力强度降至适应强度之下的话,却可起到使"骨刺"发生疏松、增生停止,症状减轻的作用。

那么,骨质增生的患者就不能活动了吗?事实也并非如此。骨质增生患者除了进行相应的治疗,为了防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和关节的强硬,也需要进行不使关节增加负重和受力的轻柔活动。这种活动纯属在不增加骨关节负重和作用力下,来锻炼肌肉和保持增进关节运动功能。因此,这种运动是一种特殊方式下的轻柔肌肉收缩性关节运动。

9、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

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是中老人的骨与关节衰老的一种表现,但骨质增生决非由骨质疏松所致。而是由于人体的骨与关节特别是负重大、活动多的膝和脊柱等部位,经过常年累月的磨损,关节软骨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变得粗糙,同时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肌腱也因劳损而出血。机体对这种慢性磨损要进行修复,其修复的方式就是增生即骨刺。

骨质疏松的本质是指骨量减少而言。它是由于遗传、激素和营养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复杂结果。钙和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不适当地服用糖皮质激素(即强的松等)、吸烟、酗酒以及长期卧床等都可引起骨质疏松。所以说,骨质疏松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由几种不同原因造成的。比如性激素是人体骨的合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女性在绝经以后,由于女性激素分泌减少了或停止,则严重地影响了骨的合成。实际人类骨量的减少或丢失,从30—40岁就开始了,中老年人丢失的更快。

尽管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一种骨质老化现象。但绝非发生于所有中老年人,而是与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经常参加体力劳动、户外活动多或以新鲜素食为主的中老年人发生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就少。而经常吸烟、酗酒或长期卧床不起或较少参加户外活动者发生率就高。

体内的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体组织,随着生命的存在,始终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而钙和磷又是骨的主要成份。一般情况下以骨盐的形式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从而维持了骨和牙齿中的硬度。钙和磷的极小一部分存在于血液和肌肉等软组织中,其含量保持一个适当的比值,从而维持了骨的健康。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于其各脏器也和骨关节一样发生老化,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和唾液腺分泌减少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其对钙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时骨骼中的钙就会释放出来,以保持钙的正平衡状态。因此可以这样讲,骨质疏松的实质是指骨内钙的游离和减少。所以适量补钙对防治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是有益的,补钙不能治疗骨质增生。

在日常膳食中,富含钙的食品有:乳类,虾皮、海带、豆制品以及绿色疏菜等。但在选用疏菜时要采取适当措施除去妨碍钙吸收利用的草酸等因素。例如菠菜,可先用开水焯后,使部分草酸先溶于水再炒。

对于老年人,许多学者认为每日应摄入钙1000毫无,绝经后的妇女每日应摄入1200—1400毫克钙,才能满足身体对钙的需要。若膳食中的钙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可考虑补充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钙剂有乳酸钙、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以及活性钙等,每日量为500毫克至1500毫克。

尽管引起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的原因较多,但结果却是一样的。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足,则骨骼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养而紧固有力",所以对中老年人要以"补肾",以治本才能达到健骨的目的。常用的中草药有女贞子、枸杞、山药、补骨脂、黄芪、茯苓等。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虎潜丸、壮腰健肾丸等,常服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10、骨质增生都需治疗吗?

骨质增生就是指正常骨、关节的边缘多长了些骨头,俗称骨刺,多见于4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的、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颈椎和腰椎,下肢的髂关节和膝关节等。

产生骨质增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脊柱是因为椎间盘变性或遭受慢性劳损,造成椎体间的不稳定,椎间的韧带反复牵拉,使其在椎骨的附着部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机化、钙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关节则是由于反复的慢性损伤、关节退行变化,关节边缘韧带附着部的牵拉、出血,逐渐机化、骨化而成为骨刺。

骨质增生的形成存在着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动,使局部的应力得到平衡,有利于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这要看骨刺生长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质增生压迫了脊髓和神经或者造成管道的狭窄,即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瘫痪。

如何正确对待骨质增生,什么情况下要进行治理,这是许多中老年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在照X光片后发现有骨质增生后,心理负担很重,心情十分紧张,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首先,骨质增生是一个骨关节生理退行性变化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中老年都会出现,犹如人老了眼睛会"老花"一样,不能一概认为是一种疾患;其次,就大多数人而言,有骨质增生不等于有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进行治疗;第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轻的可以进行适当休息、理疗、封闭及服药来缓解。有些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疗等,并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过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驱风祛湿的药理作用而消除症状的。只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重的极少数病人,才需要通过医生的认真诊断,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

11、慢性腰腿痛与腰椎骨质增生

憗拫人到中年容易患慢性腰腿痛,接受X线检查后往往都发现有腰椎骨质增生,于是乎"腰椎骨质增生"成了人们统称腰痛的一种病名,其实从医学的角度讲,这是欠准确的。

"骨质增生"并不是一种病的名称,而是很多种退变性疾病中的一种病理变化,它的病理学意义是表示人体骨组织开始退变、老化。这种病理变化有时会造成压迫症状,但更多的是并不直接引起症状(如单纯的椎体前缘唇样增生),有的病人甚至是从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实际上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程度不的一腰椎骨质增生,这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增生退变和神经受压所致。当然,骨质增生也是我们诊断疾病的重要观察指标,如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会发生腰椎骨关节病,腰椎后缘的骨质增生会发生椎管狭窄等等。

那么,引起慢性腰腿痛症状的疾病有哪些呢?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变性、破裂突出后压迫神经根,引起患侧的腰痛且向同侧下肢放射至小腿,轻则下肢活动受限,重则会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CT及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突出部位和程度,该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发病后必须接受严格、规范的保守治疗,若效果不佳则应行手术摘除。

椎管狭窄症 本病好发于四十至五十岁的男性。因脊柱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膨出、椎板及黄韧带增生变厚、硬膜外脂肪变性等使椎管前后径及侧陷窝变窄,压迫马尾及神经根产生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腿痛,尤其在行走时加剧,略蹲或稍坐后缓解(即间歇性跛行)。初发及症状较轻时可以行卧床、牵引、按摩、理疗及药物等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而症状严重者宜行手术治疗。

椎弓根崩解与脊柱滑脱 由于脊柱在发育过程中的缺陷,使椎弓根峡部形成先天性骨不连。因椎体与椎板失去骨性联系,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维持解剖结构,故可出现脊柱滑脱,即椎体骨之间发生移位,此时可压迫神经,周围软组织亦容易发生劳损,此症多见于第五腰椎,左右斜位的X光片可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腿痛,劳累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当滑脱严重,产生神经根和马尾受压时,应行手术减压植骨或行内固定术。

此外,引起慢性腰腿痛较常见的疾病还有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水平骶骨等。总之,有慢性腰腿痛的患者应该到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同时学习一点健康卫生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以利于疾病的自我保健、预防及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髀关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髀关穴的定位 45 取法 46 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髀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主治病症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5 人体部位名·髀关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髀关 1 拼音

bì guān

2 英文参考

Bìguān ST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bìgu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髀关: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1]

4 经穴名·髀关

穴位 髀关 汉语拼音 Biguan 罗马拼音 Pikuan 美国英译名 Thigh Pass 各

号 中国 ST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E31 富耶氏 E31 德国 M31 英国 S31 美国 St31

髀关为经穴名(Bìguān ST30)。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髀指大腿,关即机关(此指髋关节),穴在大腿髋关节附近,故名髀关[1]。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4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

42 穴名解

髀指大腿,关即机关(此指髋关节),穴在大腿髋关节附近,故名髀关[1]。

通内达外之处为关。髀,指股部及下肢。膝上大骨为髀,上端为杵,接柱髀枢,下端为槌,连接于胻骨,穴当二者交关之处。穴在髀股前方,膝上1尺2寸处。其经气由小腹斜走髀股外侧,乃由小腹之阴,达于股前之阳也。凡属经络之气,当阴侧与阳侧互通之处,不论横通斜通,多称关,称门,即阴阳交关之意。[2]

43 所属部位

大腿[3]

44 髀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髀关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4][5]。

髀关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取穴[1]。

髀关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类经图翼》)[6]。

另说髀关“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乙经》,“伏兔后,骻骨横纹中”(《医学入门》);“约伏兔后一寸许”(《循经考穴编》广注)[6]。

髀关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髀关穴的位置

髀关[1]

髀关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髀关穴的位置(肌肉)

髀关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45 取法

髀关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取穴[1]。

仰卧位,于髂前上棘至髌骨底外缘连线与臀横纹延伸线之交点处取穴;或屈髋时,平会阴,当缝匠肌外侧凹陷处取穴[7]。

仰卧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与承扶穴(膀胱经)相对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屈股,大腿前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和会阴相平的连线交点处即是[8]。

46 穴位解剖

髀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骨直肌、股外侧肌。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分布著股外侧皮神经。皮肤由腰丛的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股外侧静脉及旋髂浅静脉,阔筋膜,包裹阔筋膜张肌,此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由股神经支配。两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静脉。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股直肌→股外侧肌[1]。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股外侧肌[5]。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上神经、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分布[5]。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通过[6]。

47 髀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髀关有疏经活络的作用[1]。

髀关有强腰膝,通经络的作用。

髀关穴治腰痛膝寒、足麻不仁、小腹引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牵引下行之力也。与用牛膝、大黄等药,治阳亢充血头痛,意同。用针与用药,可以互参。[2]

48 主治病症

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5]。

髀关主治股、膝等疾患:如腰腿疼痛、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等[1]。

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等[1]。

髀关主治腰、髋、股、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6]。

髀关穴主治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7]。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

其它:腹股沟淋巴结炎。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直刺08~12寸[5]。

一般直刺10~15寸[1][6]。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传导至膝部[7]。

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可向股外侧部扩散,以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斜刺20~30寸,针尖向上,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髋部,以治髋关节痛。

针尖向内,使股前部酸胀,并向膝关节处放散,以治下肢疾患。

49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0 配伍

髀关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痹。

髀关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

髀关配环跳、伏兔、足三里,治下肢痿痹[7]。

髀关配风市、伏兔,治股外侧皮神经炎[7]。

411 特效

用力按揉髀关5分钟,可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膝寒、股内筋急不得屈伸等症[8]。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筋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备急千金要方》: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5 人体部位名·髀关

“萎”应该是这个“痿”,痿是指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痹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如果是下肢的“痿”与“痹”的话就是两者症状兼有!

1 膝关的准确位置图

屈膝,在膝骨内上髁后下方,当阴陵泉后1寸处为膝关穴。

2 膝关穴正确取穴

仰卧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内侧,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上髁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处取穴。

3 膝关穴穴位解剖

在胫骨内上髁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层有胫后动脉;布有绯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4 膝关穴功效作用

膝关穴位于膝关节附近,实处正值两腿骨相交之关节,穴位足厥阴肝经脉气所发,有散寒除湿,通利关节之效,作用于 治疗风寒湿邪或湿热之邪壅滞关节,局部经气阻滞,气血运行障碍所致的膝膑肿痛,屈伸不利,下肢痿痹。此外,肝脉循咽喉,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一、足阳明经络

 (一)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頞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 髀 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 跗 ,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 跗 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二)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 牖 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贲 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汗出, 鼽 衄,口 喎 ,唇 胗 ,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 膺 、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 跗 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三)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

 (四)主治概要

 本经 腧 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第二节 足阳明 腧 穴

 足阳明胃经 腧 穴共45穴,左右90穴。

 1、承泣 (ST1)

 [定位]正坐或仰靠,仰卧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1)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 瞤 动。

 (2)口眼 喎 斜,面肌痉挛。

 [刺灸法]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

 2、四白 (ST2)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在面 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静脉和神经穿出。

 [主治] (1)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 瞤 动。

 (2)口眼 喎 斜。

 (3)头面疼痛。

 [配伍](1)配丰隆、太白、太冲,有涤痰通络,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翳,眼睑 瞤 动,青光眼。

 (2)配颊车、攒竹、太阳,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3)配涌泉、大 杼 ,有滋阴潜阳的作用,主治头痛目 眩 。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常用本穴治疗角膜炎、近视、夜盲、角膜白斑、结膜瘙痒、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副鼻窦炎、头痛目 眩 、胆道蛔虫等病。本穴也是耳鼻喉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3、巨 髎 (ST3)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外,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主治] (1)口眼 喎 斜眼睑 瞤 动

 (2)鼻衄,齿痛,面痛。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现代研究]有报道表明,取巨 髎 透眶下神经孔,进行甲状腺针麻手术,成功率99%,优良率925%,一级率占62%,比用合谷加扶突或合谷加内关针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组的镇痛效果明显提高。

 4、地仓 (ST4)地仓挟吻四分近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 (1)口眼 喎 斜,口角 瞤 动,唇缓不收

 (2)齿痛,流泪。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5、大迎 (ST5)

 [定位]正坐微仰头,或仰卧。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1)牙关紧闭,齿痛,颊肿,面肿。

 (2)口 喎 ,面瘫,唇吻 瞤 动。

 [刺灸法]直刺02~03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可灸。

 6、颊车 (ST6)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1)口眼 喎 斜,面肌痉挛。

 (2)齿痛,颊肿,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5~07寸;可灸。

 7、下关 (ST7) 下关耳前颧弓下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耳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1)牙关紧闭,下颌疼痛,齿痛,面痛。

 (2)口眼 喎 斜。

 (3)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8、头维 (ST8) 头维神庭旁四五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头侧面,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1)头痛。

 (2)目 眩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 瞤 动,视物不明。

 [刺灸法]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

 9、人迎 (ST9)

 [定位]仰靠或仰卧。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1)咽喉肿痛。

 (2)饮食难下。

 (3)高血压,头痛 眩 晕。

 (4)胸满喘息。

 (5) 瘿 气。 瘰 疬 。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不宜灸。

 10、水突 (ST10)

 [定位]仰靠位或仰卧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主治](1)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

 (2)咽喉肿痛。

 (3)呃逆。

 (4) 瘰 疬 , 瘿 瘤。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11、气舍 (ST11)

 [定位]仰靠或仰卧。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1)咽喉肿痛。

 (2)喘息,呃逆。

 (3)颈项强痛。

 (4) 瘿 气, 瘰 疬 。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12、缺盆 (ST12)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1)咳嗽,气喘。

 (2)缺盆中痛,咽喉肿痛。

 (3) 瘰 疬 。

 [刺灸法]直刺02~04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可灸

 13、气户 (ST13)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14、库房 (ST14)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15、屋翳 (ST15)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1)咳嗽,气逆,咳唾脓血,胸胁胀满。

 (2)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3)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6、 膺 窗 (ST16)

 [定位]在胸部当第三流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

 (2)乳 痈 。

 [刺灸法]直刺02~04寸,或向任脉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17、乳中 (ST17)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正中线4寸

 [刺灸法]不针不灸,只作胸部取穴定位标准。

 18、乳根 (ST18)

 [定位]仰卧。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1)乳 痈 ,乳少。

 (2)胸痛。

 (3)咳嗽。

 (4)呃逆。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9、不容 (ST19)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呕吐,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05~08;可灸。

 20、承满 (ST20)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吐血。

 (2)腹胀,肠鸣。

 (3)胁下坚满。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21、梁门 (ST21)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胃痛,呕吐, 食欲不振。

 (2)腹胀,大便 溏 薄。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22、关门 (ST22)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

 (2)水肿。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3、太乙 (ST23)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

 [主治](1)腹痛,腹胀。

 (2)心烦。

 (3)癫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4、滑肉门 (ST24)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1)呕吐,腹胀,腹泻。

 (2)癫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5、天枢 (ST25)大肠募穴 天枢脐旁二寸间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1)腹痛,腹胀,肠鸣泄泻, 痢 疾,便秘,肠 痈 。

 (2)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08~12寸。孕妇不灸

 26、外陵 (ST26)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腹痛。

 (2)疝气。

 (3)痛经。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7、大巨 (ST27)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小腹胀满,小便不利。

 (2)遗精,早 泄。

 (3)惊悸不眠。

 (4)疝气。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8、水道 (ST28)

 [定位] 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小腹胀满,腹痛。

 (2)痛经。

 (3)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9、归来 (ST29)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少腹疼痛。

 (2)闭经,痛经,白带,阴挺,茎中痛,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0、气冲 (ST30)

 [定位]仰卧。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少腹痛,腹股沟疼痛。

 (2)疝气,外阴肿痛阴痉中痛,阳痿 。

 [刺灸法]直刺08~12寸;不宜灸(《针灸甲乙经》说:“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不得息。

 31、 髀 关 (ST31)

 [定位]仰卧,伸下肢。在大腿前面,当 髂 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1) 髀 股痿痹,下肢不遂。

 (2)腰腿疼痛,腹痛。

 (3)筋急拘挛,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32、伏兔 (ST32)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大腿前面,当 髂 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1)腰膝冷痛。

 (2)下肢麻痹。

 (3)疝气,脚气。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33、阴市 (ST33)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大腿前面。当 髂 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主治](1)膝关节痛。

 (2)下肢屈伸不利,腰痛,下肢不遂。

 (3)寒疝。

 (4)腹胀,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34、粱丘 (ST34)梁丘膝上二寸记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屈膝,在大腿前面,当 髂 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的连线上,髌骨外缘上2寸。

 [主治](1)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2)下肢不遂。

 (3)胃痛,乳 痈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5、犊鼻 (ST35)膝髌陷中犊鼻存

 [定位]正坐屈膝约90°。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1)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2)脚气。

 [刺灸法]稍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2寸;可灸。

 36、足三里 (ST34)合穴 膝下三寸三里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1)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 痢 疾, 疳 积。

 (2)中风,下肢痿痹,下肢不遂。

 (3)癫狂,脚气,水肿。

 (4)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5)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刺灸法]直刺05~15寸;可灸。

 37、上巨虚 (ST37)大肠下合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1)腹痛,腹胀, 痢 疾,便秘,肠 痈 。

 (2)中风瘫痪,下肢痿痹。

 (3)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38、条口 (ST38) 膝下八寸条口位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1)下肢痿痹,下肢冷痛。

 (2)肩臂不得举。

 (3)脘腹疼痛。

 (4) 跗 肿,转筋。

 [刺灸法]直刺05~09寸;可灸。

 39、下巨虚 (ST39)小肠下合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1)小腹痛,腰背痛引睾丸。

 (2)下肢痿痹。

 (3)乳 痈 。

 (4)泄泻,大便脓血。

 [刺灸法]直刺05~09寸;可灸。

 40、丰隆 (ST40)络穴 髁 上八寸丰隆量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1)痰多。

 (2)哮喘,胸痛,头痛,咽喉肿痛。

 (3)下肢痿痹。

 (4)呕吐,便秘。

 (5)癫狂痫证。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41、解溪 (ST41)经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 腱 与趾长伸肌 腱 之间。

 [主治](1)下肢痿痹,脚背肿痛。

 (2)头痛, 眩 晕,面赤目赤。

 (3)癫狂。

 (4)腹胀,便秘,胃热 谵 语。

 [刺灸法]直刺04~06寸;可灸。

 42、冲阳 (ST42)原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 腱 与趾长伸肌 腱 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1)口眼 喎 斜,面肿,齿痛。

 (2)癫狂痫。

 (3)胃痛。

 (4)足痿无力。

 [刺灸法]避开动脉,

 直刺02~03寸;可灸。

 43、陷谷 (ST43)输穴

 [定位]仰卧或坐位,平放足底。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1)面目浮肿,目赤肿痛;热病。

 (2)肠鸣腹泻。

 (3)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4、内庭 (ST44)荥穴 内庭次趾外间陷

 [定位]仰卧或坐位,平放足底。在足背,当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1)齿痛,口 喎 ,喉痹,鼻衄。

 (2)腹痛,腹胀, 痢 疾,泄泻。

 (3)胃痛吐酸。

 (4)足背肿痛。

 (5)热病。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45、厉兑 (ST45)井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1)面肿,口 喎 ,齿痛,鼻衄。

 (2)胸腹胀满。

 (3)热病。

 (4)多梦,癫狂。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可灸。

;

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腿,人的腿就好比树的根,根好树才能活着,腿好人才能健康!

一、凡是得癌的人,都是小腿经络不畅通

但是小腿经络不畅通不一定是癌症,但一定是疑难杂症。比如牛皮癣,白癜风,鱼鳞病,强制性脊椎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女士宫寒,痛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厚,月经量少等症状都与小腿经络不畅通有很直接的关系。

二、通过腿部形状与赘肉观察症状。

1、当腿肚子较大,脚腕特细的为家族史糖尿症状,当糖尿症状即将出现的时候腿部会出现酸,麻,胀的症三状。 

2、当腿肚子与脚腕一块粗下来,说明家族史血糖症状。 

3、当脚腕特别粗的为家族史三高症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4、当腿腕内侧出现赘肉说明乳腺与妇科的问题,因为腿腕内侧是肝经所走的部位,肝经是有乳腺主妇科,所以腿腕内侧长赘肉代表妇科或乳腺问题。请关注拔罐圈,各种中医绝技都在这里。

5、腿部膝眼长赘肉,说明膝关节出现问题了,一般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上楼困难等。

6、腹股沟出现肉肉,不仅会引起大腿部内侧赘肉还会引起女士的盆腔积液。

7、大腿外侧出现赘肉说明胆经出现於堵,肝胆相表里,会引起女士火气旺。

人体的肝、胆、脾、胃、肾、膀胱六条经络都在腿部运行。拉筋可以疏通腿部的经脉,让经脉中的毒素顺利排出。

肝经:可疏泄一切情志抑郁,疏泄人体一切废物积滞。

胆经:具有清理人体一切痰湿淤毒、生理废物的功能。

脾经:脾经不畅容易湿重疲倦,全身困重,四肢无力,并沿经脉所过大腿、膝、足趾肿胀、麻痹、怕冷。

胃经: 从头走足,如有不畅,久积化火,容易发高烧、出汗、前头痛、咽喉痛、牙痛、下肢风湿关节痛等沿经脉所过的疾病。

肾经: 藏精,司气化,主骨,生髓。肾经以元气濡养五脏六腑推动气血正常运行,抵抗外邪,延寿。精力不足找肾经。

膀胱经: 是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颈肩腰背找膀胱经。

膀胱经有问题,整个经脉所过的头项、背腰、下肢都会僵硬酸痛,屈伸不利。

如果说毒素的积累是致病的根源,那么毒素的排除就是健康的根基,那我们该如何更好的排毒呢

为消除体内毒素,许多人寄希望于药物,但身体在排出毒素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药毒”!在毒素和疾病的侵扰之下,他们每天生活在焦虑之中,而焦虑也是一种无形的毒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75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