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根痛是什么原因?哪些疾病会导致脚后根痛?

脚后根痛是什么原因?哪些疾病会导致脚后根痛?,第1张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脚痛的症状,有的时候是因为生理性的原因,有的时候是因为病理性的原因,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导致的,就要注意及时治疗缓解,不然也可能影响到脚后跟的骨骼等等。那么,脚后根痛是什么原因?哪些疾病会导致脚后根痛?

1、脚后跟骨裂

脚后跟受到太大的压力、震荡时,易发生骨裂而引起疼痛。此时通常还会伴有肿胀,不能沾地行走。

2、跖腱膜炎

跖腱膜炎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的作用。长时间的行走、过度负重,都会引起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而疼痛。

特点:疼痛多发生于足跟的足底内侧面,不伴有远端放射痛及感觉异常。有近侧或远侧放射痛、麻木或感觉异常。

3、足底筋膜炎

由于足底筋膜过度受压引起的。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足底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足弓痛及足跟骨刺。跖筋膜炎患者通常在组里侧(跟骨与足弓之间的部分)受伤。

特点: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导致的疼痛特点为搏动性、灼热、刺痛性。

4、跟垫痛

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年轻时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人到老年,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特点: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足跟痛以足跟肿胀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

5、跟腱周围炎

跟腱附着部位的腱周围组织,因外伤或慢性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

特点:晚期由于周围组织增生粘连,患者跟腱粗大、有压痛,但痛点不集中,手感小腿三头肌发僵、紧张。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肌束,此处多有明显压痛。

6、跟腱炎

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导致的。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如果及时的治疗,跟腱炎很快就能恢复。如果放任可能会引起持续的疼痛或引发跟腱断裂,病变恶化后,肌腱会肿大,出现结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修复损伤。

特点: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可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

7、跟骨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特点:局部皮色正常或潮红,温度略增高,触痛明显。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会在跟腱上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

8、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X线片显示,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而脚后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与骨刺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9、脚后跟痛的原因

1、骨刺引起足跟痛

骨刺引起的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往往通过X光片可观察到根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由于骨刺隆起可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摩擦、劳损,容易产生无菌性炎症,引起足跟疼痛,其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明显关系。

2、脂肪垫萎缩引起足跟痛

人体的脚后跟部分布有脂肪,可形成一层稳妥的纤维垫,保护足跟骨质不被磨损。如果足底脂肪垫发生萎缩,其缓冲、防止摩擦的作用相对减弱,使局部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3、损伤引起足跟痛

足跟部的局部外伤可引起疼痛,此类疼痛多有明确的外伤病史,如跟骨骨折、骨裂、跌打外伤等,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明显,肿胀和压痛,行走困难。

4、劳损导致足跟痛

足底的肌肉腱膜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的作用。长期的行走、站立、过度的负重等,使足底筋膜、肌肉、韧带处于长期紧张状态,导致肌肉腱膜等造成劳损,进而可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5、产后足跟痛

产妇在月子期间,气血两虚,容易感受外界寒凉之气的侵袭。特别是足跟部,一旦受凉就容易出现足跟部疼痛。此类疼痛属中医理论中的虚证,多由肾虚所引起,常可因产后脚部受凉所致。

6、小儿足跟痛

正常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出现足跟疼痛多为生长痛。主要是由于骨骼生长迅速比骨骼周围的组织快,四肢长骨周围神经、肌腱、肌肉生长相对较慢,因而产生牵拉痛。疼痛发作时可为孩子作局部按摩、热敷或者在将足跟部垫高1厘米以减缓牵扯,帮助孩子减轻疼痛程度。

7、穿鞋不当引起足跟痛

鞋子是引起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例如长期穿高跟鞋等,导致脚部力量集中于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局部韧带的压力,进而可引起足跟疼痛。

导致不协调性超负荷。

跟腱断裂,可能是这两种机制综合作用引起。在血管稀少区,反复的微小创伤导致肌腱的炎性修复过程不能及时完成,当再次承受较大的机械应力时就会断裂。

①形态上:跟腱自上而下逐渐变窄增厚,跟骨结节上方2~6cm最窄,此处最薄弱

②血供上:跟腱营养动脉造影显示,下段区域血供相对较少

③跟腱中的血管数随 年龄 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④长期慢性牵拉 劳损: 产生跟腱炎、腱周炎,跟腱组织变脆,影响跟腱血供 

⑤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皮质醇类激素局部使用

①Thompson挤压试验:俯卧位是,在小腿最大圆周的远端挤压腓肠肌,观察踝关节有无跖屈。若无运动,或者运动很弱,可以诊断。

②Matles检查:俯卧位主动屈膝90°,造成腓肠肌短缩。如果足在中立位或者轻微背伸,则可能有跟腱断裂。可以参考,但不能决定。

③Brein针刺检查:在跟腱近端经皮刺入针头,被动活动足踝,若针头随之运动,则说明跟腱是连续的。否则认为是断裂的。

④超声和MR都是明确诊断,非常好的检查方式。

总体上分为:开放式、有限切开、经皮微创缝合。急性跟腱断裂和慢性跟腱断裂的修复方式有所差异,分开阐述。

①所有急性跟腱断裂的患者, 保守治疗 都是一种选择;是所有。

②急性跟腱断裂,可以采用筋膜翻转,跖肌、腓骨短肌腱,进行增强修复;但是证据表明,其治疗结果并不优于简单的“端--端”缝合;

③相对禁忌症:

不可控制的内科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皮肤、软组织条件不好;周围血管疾病;老年(大于65岁)及肥胖患者。

是跟腱修复的“金标准”:再断率低、重返运动率高、并发症率低,尤其适合运动员。

美观、创伤小;并发症:再发断裂(8%)、腓肠神经损伤(19%)。

主要是  Ma-Grififfth术式:可采用局麻。

步骤如下:

1局麻或腰麻或全麻后;在跟腱断端凹陷处,近端25cm,两侧各做一个小切口;使用止血钳分离皮肤、皮下、及腱鞘膜;

2使用直针穿0号不可吸收线,从外侧水平穿过肌腱至内侧切口;

3使用直针交叉穿过跟腱后,从断端远侧穿出皮肤;使用刀片扩大穿出点。

4换上弯针,弯针由上述穿出点进入,并从远端跟腱的一半位置处穿出;

此时,应该拉紧近端缝线

5扩大穿出点后,分离皮下及腱鞘;回穿入穿出点;

6扩大穿出点后使用弯针穿至近端;

7在踝关节马蹄位打结;

马蹄位是:马蹄图示看,应该是跖屈位。

第一个4周:术后即可,跖屈20度固定;不能负重;

第二个4周:更换为低跟的马蹄位短腿管型石膏;可耐受负重

第三个4周:去除石膏,做足尖--足跟站立位练习,逐渐恢复中立位;

第四个4周:继续做4周的跟腱牵伸练习。

特点:

1跟腱断裂超过一周以后,断端之间有许多纤维组织增生,如不治疗,则会造成跟腱延长,后期跳高无力;

2损伤在3月之内,清创之后缺损小于3cm,则可以直接修复;此种情况少见;

3超过3月,且缺损大于3cm的,则需要其他技术重建。如:局部肌腱转位(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短肌、跖肌)可以桥接缺损、组织加强(V-Y成形、腓肠肌肌膜翻转技术)、合成材料或者同种异体材料。

症状体征

小腿后方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腱向下合并成为一粗而十分坚强的肌腱,称为跟腱止于跟骨结结构方,主要功能是跖屈踝关节,维持踝挂节的平衡及跑跳,行走,跟腱内侧有跖肌腱伴行向下,由于跖肌肌腹很小,故收缩力较弱。

在受伤时,可听到跟腱断裂的响声,立即出现跟部疼痛、肿胀、淤斑、行走无力,不能提跟,检查可在跟腱断裂处扪到压痛及凹陷,空虚感,部分损伤者伤后功能障碍不明显,以至当做软组织损伤治疗。超声波检查可探到跟腱损伤的部位,类型。

当跟腱出现断裂时,可引发一系列症状。例如:跟腱自发性断裂,常发生于30~50岁的运动人群,一般在运动时发生,发部位包括跟腱--跟骨连接处、跟腱--肌腹连接处及肌腱自身组织,位于肌腱止点以上3~4cm的薄弱处,并常发生在单侧肢体。断裂发生时,患者常感到跟部被人打了一棍或踢了一脚,基本上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但立即出现患足不能垫脚站立和跛行的症状。跟腱外伤性断裂,多由切割伤或刀砍伤所致,皮肤伤口和跟腱断裂在同一平面,且断端较整齐。伤口处疼痛明显,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问题一:最近说脚后跟疼痛,会是什么原因 脚后跟疼的主要有原因有三个: 1、 炎症:跟腱炎、筋膜炎、滑囊炎、风湿性关节炎; 2、 温度的变更,忽冷忽热影响血液循环不好,像产后脚后跟痛,以及冬天脚冻的疼; 3、 创伤:骨折,韧带、跟腱拉伤等情况 这些都能造成你的脚后跟疼的原因,而足跟筋膜炎(也称为跟骨骨膜炎)占80%的比例,所以说脚后跟疼的真正原因,十有八九是跟骨筋膜炎

问题二:脚后跟底部疼是什么原因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

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

2: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

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两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

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达100%

问题三:脚后跟疼一般是什么病,咋引起的呢 脚跟疼痛多和以下几种疾病有关:

1、足底腱膜炎:足底腱膜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的作用。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其部位常常集中于跟骨结节腱膜起点处。

2、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过度受压引起的。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足底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足弓痛及足跟骨刺。跖筋膜炎患者通常在组里侧(跟骨与足弓之间的部分)受伤。跖筋膜炎患者的疼痛通常在早上下床后的第一步或长时间休息后再迈步的时候。

3、跟垫痛: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人到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4、跟腱腱围炎:跟腱附着部位的腱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患者跟腱粗大、有压痛。

5、跟腱炎:因为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导致的,例如打篮球。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如果得到及时的治疗,跟腱炎的恢复时间一般很短。但如果放任不治疗,跟腱炎可能会引起持续的疼痛或引发跟腱断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能需要 进行手术治疗来修复损伤。

6、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7、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X线片显示,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但不是所有足跟痛都是因为足跟骨刺 但足跟骨刺一定会引起足跟痛。

除以上几种常见疾病外,跟骨骨折也可能引起脚跟疼痛,所以大家在出现脚跟疼痛症状后,要立即就医,在查明病因以后再对症治疗。此外,女性在怀孕期也可能出现脚跟疼痛情况,这和体重增加有关,只要多注意休息,用“足跟骨方世医帖”进行治疗。

问题四:脚后跟疼的原因有哪些呢? (1)脚跟痛是因为脚跟长期承受重物负担

以致造成脚跟部位的疼痛。脚跟痛之所以会造成许多人的困扰,主要原因是疼痛的部位是在我们每天日常生活活动一定要使用到的部位―脚底。因此,这个疾病也好发在每天需长时间站著或走路、跑跳等不同工作或职业的人,例如老师、美发理容业、工厂作业员、军人、田径及球类订T、外科医师等。

(2)腰椎型脚后跟疼痛

许多人脚后跟疼痛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腰骶部的马尾神经受到第4、第5根腰椎退行病变变形后(即骨质增生)引起了压迫R20;“窜痛”,从而导致下肢不适的。初期表现就是整个后脚跟底板疼,严重的还会伴有半个臀部凉、无知觉,大腿外侧麻、小腿麻等症状。

(3)外伤型脚后跟疼痛

在走路时,足跟踩着硬物或足跟部着地过猛等,都可导致足跟部的组织损伤,引起疼痛,这也是常见的脚后跟疼痛原因。

(4)骨刺型脚后跟疼痛

当跟骨骨刺(骨质增生)形成时,反复挤压和 可造成局部炎症反应,诱发足跟痛。跟骨骨刺并不是引起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

(5)慢病型脚后跟疼痛

由多种慢型疾病也可能引起足跟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士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常见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骨滑膜炎、跟腱滑膜炎、跟骨脂肪垫变性等症。

脚后跟疼患者日常锻炼和护理

1收缩运动,脚后跟疼患者可以面对墙壁站立,双手扶墙以保持平衡,然后踮起双脚脚尖,再放下,反复练习。

2脚趾仰卧起坐,这可以强健脚底的肌肉组织。脚后跟疼怎么办,坐姿或卧姿都可以。

3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脚部卫生习惯,每日要用温水洗脚,保持其清洁和良好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有助于脚部的健康。

4日常保养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建议患者还是用中药膏,足跟gu坊世医帖。

问题五:左脚后跟上边痛是什么原因 那里是肾部反射区,一般没事可能是休息不够所导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46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