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小时候天资并不出色,据记载,有一天夜晚,他在背一篇文章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个盗贼,曾国藩苦读许久,这篇短短的文章就拿不下,这个盗贼在屋檐下也等得不耐烦了,听了几遍他都会背了,屋中这个笨小孩还在哪里支支吾吾的读,于是便现身将这篇文章背了一遍,临走时还挖苦曾国藩,说你这么愚笨还背什么书,别白费功夫了。
曾国藩在28岁做了一个小京官之后,觉得自己出人头地了,便带着父亲来到北京小住,没想到,父亲呆了几天就回家了,回家后立马给他写了一封家书,给他提出了一个忠告: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看后十分惭愧,他想起自己在北京做官的这段日子,每天到一群朋友家中蹭吃蹭喝,整日聊天、看戏、下棋、还常去青楼,甚至还伙同朋友去调戏别人的小小妾,他在日记中写到,自己禽兽不如。
曾国藩脾气还比较大,自认为才学高,为人无礼傲慢,屡次和别人吵架打架,这就是30岁前的曾国藩,比我们普通人都有所不足,但是后来为什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曾国藩毕竟从小饱读诗书,他是一个有自己理想的人,京城的这种生活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暗自发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于是就去请教高人,他拜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师倭仁,倭人告诉他可以每天写日记,通过这种方式,如实的记录下自己每天的不足,另外是要他坚守住自己的内心,敬畏知识,慎独,一定要控制住自己。
曾国藩是一个执行力强的人,写日记被他坚持了几十年,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非常大的改变,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自从立志以来,已经过了五十天了,还是没有改掉一条毛病,一切还是同刚开始一样。”后来倭仁的老师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才彻底的让曾国藩脱胎换骨。这个字就是“静”唐鉴告诉他说:“君子若不静,反省是疏浅的,都是浮在表面上,心一直要静,这个功夫才最是要紧。”人静不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虚的,只有静下来才能够做出彻底的改变。
听了唐鉴的指点,曾国藩面貌一新。他怎么做的呢?一是他每天必定抽时间出来静坐。二是遇到突发事情,一定要先守住自己的心神。一百多年前的经验,对今天的我们同样适用。每天忙着刷朋友圈,忙着跑圈子,心中虽有想法,但天天走原路,同样是浮躁。但只要能够像曾国藩,守住自己的心神,胸中自有主见,必定会有惊人的成长。
公元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之后便向朝廷报喜,奏折中写道:“城破之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曾国藩便将功劳全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左宗棠听闻,也上了一道奏折,称大批难民外涌,洪天贵福没死,夹杂在难民之中,逃往太平军将领黄文金所占领的湖州府城。准备以幼主的名义,召集太平军的余众;另起炉灶,再次举起反清的大旗。让人不解的是,这两人同为湘军大佬,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竟然没有过交流,而是各自上书实在是令人不解。
这两份差距甚大的奏折让同治帝面前,使得同治对曾国藩十分不满。曾国藩随后上书反驳左宗棠,坚持洪天贵福已死。之后左宗棠痛斥曾国藩此举是欺君之罪。就这样来来回回,争论不休。
“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绝交以后,彼此不通书问。”曾国藩幕僚薛福成记载道。自此事件之后,二人便是绝交。尽管后来事实证明,洪天贵福确实成功外逃,曾国藩被确证“谎报军情”,但从此之后二人便不再来往。
如果放在藩镇割据时代,左宗棠此举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在君权高度集中的清朝,这种做法实在是没有必要。此外曾国藩与左宗棠原本就交往甚密。曾国藩创建湘军之时,就与左宗棠有过来往,之后左宗棠成为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又向咸丰举荐了左宗棠,以平太平天国之乱。此后的左宗棠平步青云,官至封疆大吏。
“宗棠向喜与国藩争,国藩尝礼下之”,虽二人屡屡出现争执,左宗棠对有知遇之恩的曾国藩都是执弟子之礼。二人可谓是亦师亦友。既然如此,左宗棠胆敢主动交恶曾国藩?忘恩负义之骂名可不是一般人能背负得起的。
当今也有人对于二人绝交给予高度评价,左宗棠和曾国藩此番绝交事件,绝非为了争功。而是为了自保。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朝中流传“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虽有些过于赞誉,但也反映出当时的背景。当时曾国藩拥40万湘军。湘军中出任督抚的二十三人,拥有着清朝军力的半壁江山。但经过如此,一支湘军并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实力。朝廷自然对其有所防备。在天京被曾国藩拿下之后,满蒙八旗部队就一直在京城守卫,监视湘军的一举一动,怕的就是曾国藩调转枪头,直指满清。从清初到清末之前,凡是手握重兵之汉人,皆无一个能够安然无恙。即使曾国藩无反叛之心,但在此情况下,朝廷只要不傻就会剥夺其军权或者将其除掉。而曾国藩左宗棠两人同为湘军大佬,两个人如穿一条裤子,只会加深皇帝的怀疑。而二人闹翻,湘军从内部分裂,这将是朝廷最愿意看到的。
事实正面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虽然主动交出兵权,仍然居晚清四大功臣之首,左宗棠继续做他的封疆大吏。对于三者而言,这将会是最好的结局。此外,曾国藩死后,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女婿聂仲芳都得到左宗棠的非同一般的照顾,倘若二人真的是恩断义绝,此举也未免说不过去了吧。
由此可见,左宗棠曾国藩这一番“绝交”,极有可能是两人合演的一出大戏,谋略之高实在实在是让人佩服。不过遗憾的是,曾国藩虽交出兵权,但向来骁勇的湘军,在满清的统治下似乎慢慢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抗击外来侵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年少的我们,似乎有用不完的勇气。
可以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而奋不顾身。
长大以后,才发现,成年人的世界,多的是委曲求全。
偶尔,你或许会问自己,这样的人生是否意味着平庸和失败?
是否只有直面惨淡的人生,才是真的勇士?
我想,做人不可无傲骨,这话无可厚非。
但学会低头,不是丢了傲骨,而是多了一种风骨。
01 低头,是为了看清自己
2020年,注定是惨淡的一年。
疫情到来,让原本努力奔小康的人们,忽然间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
生活随意洒落的一粒灰,落在人的头上,就成了需要咬牙翻越的大山。
就连光鲜靓丽的明星们,也无法把生活过得行云流水。
前些天,台湾歌手 李佳薇兼职售楼** 的报道,让网友不禁唏嘘:每份职业的背后,都有说不出的叹息。
曾经的她,是《超级星光大道》的冠军,萧敬腾、林宥嘉都是从这里出道。
她曾凭借一首《煎熬》火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2015年,她踢馆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3》,被封为“铁肺女王”。
实力能打、履历光鲜的一个歌手,原本应该在舞台上享受灯光和掌声。
恍惚间,她摇身一变,成了迎来送往、点头哈腰的售楼**,这样的落差,让粉丝和看客们都难以接受。
媒体在报道这些事时,总显得那么刻薄。
沦落、落魄等词拼命往她身上加,仿佛抓住了一个从云端跌落泥潭的典范。
在众人围观看戏时,她自己发文回应,2020年太难,转行是为了谋生,但理想从没放弃理想。
我想,当她决定弯腰低头时,她已经看清了自己。
当歌手的体面,谁都想要。但转身当销售的勇气,不是谁都拥有。
如果不是有着对生活和唱歌的热爱,她也没有低头的决心。
“你可以嘲笑我,但是你不能嘲笑我为理想付出的努力”。
低头,在别人看来,是丢了尊严;在自己看来,是看清自己的处境后,勇敢的回应。
《王阳明全集》中,王阳明有一句诗: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一个人的成败,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我们的心。
学会低头,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才能走好脚下的路。
02 低头,是为了提升自己
疫情减少了人们的出行,也减少了人们的收入。
不知道是否也减少了你对工作的抱怨和对领导的不满。
我们总能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却无法接受领导对工作更高的要求。
我们总觉得工作环境糟糕,遇人不淑,却没有“吾日三省乎吾身”的自觉。
现在的职场是这样,古代的职场也是这样,当年的曾国藩,也有这样的苦恼。
曾国藩进京做官时,完全适应不了当时的官场环境。他几乎能和任何一个官员吵架,也敢和皇上对着干。
他曾给皇上写了一个很要命的奏折《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主要给皇上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条是见小不见大,说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第二条是他批评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第三条是他批评皇帝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
他写这奏折,就是豁出去了,不成功便成仁。皇上被他气得头痛,大臣们纷纷抵制他,他处在了被孤立的境地。
曾国藩说, 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 。等到他的父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就开始研读老子的著作。
“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
读到此处,曾国藩才幡然醒悟,不是官员们不好相处,而是自己之前锋芒太露了。
刚者易折,上善若水。
曾国藩守孝三年,每天读书、写作,反省自己。见人,和和气气;说话,谦逊有加。
等到再一次被皇上提拔,重新为官时,官员们对于他的改变,无不称奇。
后来人们评价他说, 曾国藩为人宽厚,不忍 期 之 。他的谦虚,让人都不忍心欺负他。
低头不代表认输,而是放下姿态,反省自己,提升自己。
昂首向前,或许能让你锋芒万丈,但适时的低头,更能让你谦逊豁达,走得更远。
03 低头,是为了成全自己
“成大事者,能忍所不能。干大事者,忍人所不忍。”
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才能做成常人所不能做成的事。
《康熙微服私访记》拍摄时,张国立还只是个小演员。
一场夜戏在一个小山村拍摄,但嘈杂的拍戏声,打扰了村民们的休息,一大群人跑出来围住片场,不允许再拍。
工作人员和村民沟通,却迟迟无法达成一致,场面十分尴尬。
眼看工作无法进行,拍戏进度要被耽误时,张国立突然走到群众面前,扑通一声跪在乡亲们的面前。
在所有人的目瞪口呆中,他跪着地道:“各位乡亲,打扰了,实在不好意思。我们的戏很快就会拍完,请大家理解理解,继续让我们拍吧!”
说完以后,还磕了一个头。
村民们哪受过如此大礼,反倒不好意思,相继散去了,拍摄得以继续进行。
最后,拍摄如期完成,而他也因着在剧中扮演的康熙皇帝,夺得金鹰节最佳男演员,红遍大江南北。
人生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适时的低头,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智慧。
剑拔弩张,永远都是两败俱伤,倒不如在一开始,就选择低头放下。
韩信低头,受胯下之辱,楚汉相争,助刘邦一统大业。
勾践低头,择卧薪尝胆,厚积薄发,三千越甲终吞吴。
学会低头,是一种成全自己的能力。
04 低头,才有以后的抬头。
**《哈利·波特与密室》中邓布利多对哈利说: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是的,生活给了我们打击,也同样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力。
生活,总会以不同的方式与你为敌,如果战胜不了,何不用一种自洽的方式,与生活握手言和。
真的勇士,有直面惨淡的人生勇气,也要有“为五斗米折腰”的韧性。
低一低头,可能前进的速度会慢,但看清了脚下的路,坚定走下去就好了。
低头,不过都是为了更好地抬头过日子。
曾国藩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方法非常巧妙,精明。但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读书的时候就很笨。他十几岁就开始以秀才的身份参加考试,直到43岁才考取。他前前后后考了17次,最后头发都花白了,就为了中个秀才。
30岁之前,他基本上是个平庸的人。
起初,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有点像他父亲。前六次考试都不及格,直到第七次才设法拿到奖学金。为什么说“舍不得”?因为他排名倒数第二。
关于曾国藩的才能,当时有很多讨论。在给一些亲友的信中,我的左友经常评论曾国藩,说曾国藩“缺人才”、“人才太少”、“人才太少”、“所有的士兵都是笨蛋”。他的学生李鸿章当面说他“儒慢”,做事太慢。
30岁之前,曾国藩的性格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他到北京做官后,每天花很多时间到处应酬、喝酒、聊天、看戏、下棋。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如此之少,以至于他经常坐不住。有一次,翰林院放假40天。假期结束时,曾国藩在日记里做了一个自我总结,讲述了自己这四十天来所做的事情。除了写几封家信,我什么也没做,就这样混过去了。
他傲慢,没有教养,脾气暴躁,和别人发生过几次严重的冲突。来自家乡的北京官员郑小山就是其中之一。这两个人因为吃饭时意见不一,吵了一架。我骂了所有的脏话,甚至还“问候”了双方的亲戚。后来曾国藩觉得很后悔,说自己的行为太侮辱人了。
所以,在30岁之前,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平庸的人。在我们后来的印象中,曾国藩与人格完美的圣人差距很大。
简单来说,他是通过写日记开始学习成为圣人的。他还在日记里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征服的下限,每天读十页历史,每天下午茶后讲一页,第二天练作文。有了日记这个工具,曾国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十岁那年,我深刻反省,成了圣人。
曾国藩为什么能脱胎换骨,苦练内功?这也与他正式访问北京密切相关。曾国藩在北京见过很多大学者,深受感动。同时,曾国藩做官后,没有写八股文的压力,开始有时间悠闲地学习一些知识。在当时,学者研究理学是必要的。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律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志向。所以到了30岁,曾国藩觉得自己不能像以前30岁时那样相处了。他必须重生,翻开新的一页,学着成为一个圣人。
曾国藩是怎么学会做圣人的?总之,他从写日记开始就学会了做一个圣人。他用工整的小字体来反映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尤其是挑出那些不符合圣人标准的。他还在日记里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征服的下限,每天读十页历史,每天下午茶后讲一页,第二天练作文。有了日记这个工具,曾国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后,曾国藩立刻想起了与郑小山的斗争。虽然在这场斗争中两人都有问题,但要想改过自新,就必须求助于别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你想改过自新,你必须抓紧时间。于是曾国藩立即去郑小山家拜访并道歉。郑小山也很感动,留曾国藩吃饭。于是他们又和好了。
曾国藩曾说“不想得清官之名”,就是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清官。他的清正廉洁,遵循官场的规则和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他和官场的矛盾,帮助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做一些大事。曾国藩是典型的清官,内清外浊,里圆外圆。
有困难的仆人不愿意跟随他。
总的来说,关于曾国藩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曾国藩是一个真诚的人还是一个虚伪的人。很多人说曾国藩是一个真诚的君子和圣人,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伪君子和老谋深算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升官发财。一个人的收入和支出是生活中非常隐秘的一面。了解了这方面,通常就可以定义这个人的真实性了。
湘乡曾文学里有一本关于曾国藩21年前道光的书,因为曾国藩的心很细。任北京官期间,经济拮据,曾国藩不得不天天记账。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可以看出曾国藩一生经济收支的基本脉络。
我来说说曾国藩在北京为官期间的经济状况。道光二十年,曾国藩中了进士,被皇帝授予“七品国子监”官职。这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处级以上的研究员。他经常会见各部首长,有时会见皇帝,还经常为国家起草一些文章。但他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穷。例如,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的仆人陈升与他的主人发生了争吵。主人和仆人吵架是常有的事,但吵完架后,陈升收拾行李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官员家爬一根高高的树枝。为什么?因为曾国藩生活水平太低,经常拖欠工资,伙食也不好。所以曾国藩被这件事刺激很大,于是写了一首傲奴诗,说“我胸中无钱,生命中有许多情欲,但我知道傲奴已离我而去。”。手里没钱,仆人看不起自己,比自己还嚣张。你为什么这么穷?这是因为清朝的低工资制度。
以清代一两银子能买多少米来算,今天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元人民币,曾国藩的年薪现在大概是24000人民币。如果这点钱在今天的北京一个漂泊者都很难,何况曾国藩和他的已婚子女。当时北京官员的开支是多少?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支出458元219分,财政赤字333元254分。
咸丰十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曾国藩此时的收入如何?第五十五秒,他是个京官。但这只是名义工资。清朝总督的主要收入是开支,通俗地说就是灰色收入。省级官员平均年收入182万元,折合人民币3600万元。如果曾国藩的收入真的有那么高,他可能是清朝收入最高的人之一。曾国藩收入大增的时候,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
曾国藩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首先,在衣着方面,曾国藩不仅朴素,而且邋遢。这种印象得到了外国人的证实。同样是这两年,炮兵队队长戈登在安庆见到了曾国藩。戈登的随行人员写了一本回忆录,提到了那次会面。这些外国人惊奇地发现两江总督身上有旧衣服、皱巴巴的衣服和油渍,也就是吃饭时不小心掉下来的油渍。曾国藩做巡抚时为什么不注重衣着?原因很简单,因为曾国藩是两江最大的官。他没有上级要见,来见他的都是下级,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
内清外浊的非典型官员
曾国藩的材料里有一份有趣的作业清单,是他给总督府的女士们看的。因为太守府不允许曾国藩雇佣太多的仆人,人手不够,曾国藩要求妻子们自力更生,自己做家务。同样是这七年,曾国藩给女儿和儿媳定下了作息时间。每天早饭后要做配菜、点心、酒糊,这叫菜。早上纺花或亚麻叫衣服。午饭后做刺绣之类的精细活。晚上要做鞋,很辛苦。所以总督府的女士们从早上睁眼到晚上休息几乎不能休息。巡抚府有这样一家,相信清朝也没有第二家了。那时候,每天晚上,在南京的巡抚府里,曾国藩在看公务,后宫的人在点灯织毛衣。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感人的一幅画面。这是曾国藩诚实的表现。
同时,他也有“浑浊”[S2/]
侧面。曾国藩也边吃边喝。同治十年,曾国藩赴苏州视察工作,日常多为应酬。临行前还为苏州官员摆了两桌酒席。这种方式和晚清任何一个官员都是一样的。与此同时,曾国藩在晚年送冰块和木炭给庆云,带来了几千银子。
曾国藩最大的一次官场应酬发生在同治七年,因为这一年他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进京拜见慈禧太后和皇帝。出了北京,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给北京的官员送笔是不敬的,那就是离别礼。花了一万四千两银子,也没觉得自己很有钱。和别人比,钱不多。
总结曾国藩一生的经济收支,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清官。一方面,他问心无愧,没有往口袋里放一分钱。另一方面,他的“清”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官方做法。不像哈利,他清晰可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国家规定不能拿任何钱。国家做不到的,根本不做。我觉得这样的清官就是一个不会干实事的装门面的清官。官员到了这种程度,就成了官场上的公敌,大家都不认识你了。因为你明显暗示别人不干净,你在官场没有朋友,你没有实力养活自己。
曾国藩有一句话,“不想得清官之名”,也就是说,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清官。他的清正廉洁,遵循着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和官场的矛盾,帮助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了各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做了一些大事。所以我觉得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清官,里清外浊,里圆外圆。
懂风水,但不要独占墓地[/s2/]
曾国藩善于会见陌生人。每次遇到陌生人,他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先和你说话,让你坐在一个座位上,从上到下看你,看你几分钟,然后再说话。这个习惯挺吓人的,但曾国藩自己认为这是他鉴别人才的一种方式。
何况曾国藩也懂得算计。他出去打仗,每次遇到军事优柔寡断,都要开《易经》自己算。这样的记录在他的日记里有15条之多。曾国藩也相信做梦和风水。
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理学中,鬼神和风水是重要的一部分。曾国藩是理学家,所以迷信鬼神,研究风水。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光明正大的事情。
既然知道了风水,曾国藩就不能对自己将来下葬的风水地点给予任何考虑。曾国藩晚年有个朋友叫冯树堂,很会查风水。晚年,他主动告诉曾国藩,要去湖南给曾国藩找墓地。曾国藩高兴地答应了。冯树堂回湖南后,给曾国藩选了一个好地方,住了半年多。这个地方在湘乡的东台山。冯树堂给曾国藩写信,说东台山的风水真好。如果将来曾国藩葬在这个地方,就可以保证后人会出举人和进士。没想到曾国藩回信说,我不能拿这块地。因为这块地这么好,关系到一个县的文化交通。如果我把它埋在这里,湘乡县城的文化交通就被我以前的家族占据了,阻碍了别人文化交通的繁荣。我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你可以为我选择另一块土地。这样不好,只要你能保佑我的儿孙。于是曾国藩死了,葬在另一个地方。即使在风水和迷信上,曾国藩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
人这一生,多为别人留有余地,也就是为自己的将来留有余地,为彼此情意的未来留有一线生机。
1话不要说死
俗话说:“话到嘴边留三分”。
亲戚家二姐夫,依仗自己有钱 ,说话从来强势,语不惊人死不休。家里有钱,说话从来不想着,未来如何面对!
开车走亲去他妻子的娘家,大热的夏天,一直坐在墙根,等着锁了门,还没有回来的丈母娘。
弟媳好心好意喊着二姐夫,想让他去弟弟家凉快,他偏不去,还口出狂言:“我就不去你家,我去别人家也不去你家”。
弟媳不和他一般见识,只能无奈大笑“姐夫 这话总有一天,会自己收回去的”
果不其然,弟媳家儿子闺女,结婚。他无言以对,不知道怎么上门!
做人说话,真是不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也许不久的某一天,后悔的就是自己。
2事不做绝
有钱没钱,事情都不要做绝!不给自己回环的余地。
邻居有钱的老两口,但凡一吵架就大包小包运走,立刻离开没钱老实点的小儿子,投奔吃公粮的大儿子。
几次三番还户口转走,以为再也不用回来农村,可以逍遥自在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可惜好景不长,大儿子所在的单位不景气,大儿媳霸道,强势,又不讲理。
俩老两口又只好乖乖回去,临死还是小儿子看护照顾。
人这一辈子,不知道哪一个儿女能够养老,也不知道,最困难的时候,有谁能够帮助到自己,所以不要鄙视没钱的,也不要嫌弃老实人,而做事做绝!自己回头惭愧不已。
3情不断尽
人情世故,来往疏密,都是人们之间交往的必然。
“来而不往非礼也”。亲戚 ,朋友邻居有来有往 ,不断了联系,才叫熟悉!有事无事感情维系,你给我的我收着,我给你的你留着!可是如果扯断了,来往的线,就扯断了情意,再无切合的良机。
同学的家庭不是很好,孩子多负担重,日子过得不富裕!但是孩子优秀,同学只能鼎力支撑!
他婆家哥哥有钱,孩子少 ,没有儿子!平时没少仗势欺人,话里话外的挤兑同学,那一天她打来电话说,有一件事拿不定主意,想让我帮忙看看!
她说:“自从孩子考上大学以后,婆家哥像变了一个人,对大人孩子都开始好了起来”。
我为她高兴!终于熬出来了,孩子们争气!
她又说:“那个哥表示,非常想帮他们一把,愿意给老大出上大学的生活费”。同学在那边说着,开始抽泣:“一点都不想要他们的钱,不想用!”
我理解她的心情!她为了养大几个孩子,真的承受了太多婆家人的委屈和欺负!
沉吟良久,等同学情绪好转,我慢慢的和她分析:“既然他真心愿意出这一份钱,1说明他有了道歉的意思,你的委屈没有白受。
2他也有了想弥补增进兄弟情分的心,你家老公和孩子和他,毕竟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血浓于水!我觉得,这是你们和好的最好机会,不可能一直这样生份,这样散离。”
同学采纳了我的建议,后来两家人其乐融融至今!情意无价,给别人一次帮助的机会,亦是留给自己,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宽阔,人与人之间越有感情!
人这一辈子,林林总总的经历,都不容易,我们都是生活的学习者,走着走着也会犯错,也会有些许的误会,所以为人要宽容, 话不要说满,做事不要不留活路,情意当需珍惜,以待将来相聚,继续!
先人曾国藩的智慧确实惊人,原来他老人家早已在日常里, 给了我们精湛的指引。以此教导我们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2022328 晴
“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
自我管理最关键之处在于:每天写日记。
1不连贯,不能坚持;
2把日记写成了流水账;
3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不能做到;
1诚敬的心态对待写日记,把写日记当做每日必做的要事;
2日记中规定的一定要做到。
3要抓住细节,反思一整天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活动,从细节处改变自己;
4“痛自警醒”,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深刻反省。
5借助外力监督自己。 “走艮峰前辈处,送日课册,求其箴砭” 。 每隔一段时间把日记送到朋友处传阅,请求每个人点评。
每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自己监督自己也存在盲点,有了亲朋好友、老师监督自己的言行,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师友夹持”,就不容易偷懒了。
6日记不必过长,每日两三百字记录自己的言行思 即可。
1戒烟。 在写日记的第十一天,曾国藩发誓戒烟。
2戒掉所有缺点。
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有恒为作圣之基”。
“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
3“夜不出门”
4不与人吵架
五、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六、值得收藏的句子
1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2
曾国藩是晚清的名臣重臣,对于他少有人会陌生。
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后来也是一直带领湘军不断的走向壮大,这支队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出名的,这支队伍大部分成员都是农民出身,打仗很勇猛,而且这里还有一支水师的力量,让人很意外,这身为读书人的曾国藩居然还会练兵。之所以说曾国藩是读书人是因为他就是秀才出身,靠自己的文学一步步考取的功名,曾苦读诗书,不是征战沙场的军人。
对曾国藩最大的了解是他的《曾国藩家书》里面频频出现他从哪个好朋友那里借了多少钱,说明他这个人为官还是很清廉的,不是个肚子全是肥油的贪官。
也频频出现给家里寄了多少钱,寄了什么什么东西,可以看出他虽身在京城做官,但是很惦念自己的家乡,很挂机家中的亲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时常让家里拿出钱财来救济自己的同乡,劝告自己的父亲要多多的扶持乡里,这个特别难的,从古至今从来名听说过谁嫌弃过自己钱多,能用自己的剩余救济别人也是不多,这是一种温暖的情怀,让人为之动容。
他的家属每一封都是含情脉脉,大事不多,多是对家人的各种劝解和叮嘱,他很关心兄弟的学习,时常训教他们如何读书,甚至邻里吵架的小事他都关心。曾国藩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虽不在家中,但是在书信里觉得他和所有的家人都十分亲切。
他很爱惜人才,广泛结交有才能的好友,家乡的读书人到京城考试他也是尽力照顾,处处有长者风范。
他本身也很有才能,写了《治学论道之经》等很多著名的书籍,官至两江总督,为洋务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世人对他的评价从来都是分了两极的,有人觉得他很好,是名副其实的爱国能臣,有的人说他杀人如麻,是个用善良伪装的刽子手。
我们说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确实是杀死了不计其数的人,手上有鲜血。他不是反对人民,而是解决战事,诉求和平的不得已。不是说杀死了人民就是反对人民,哪个皇帝经历朝代更替不会双手沾血,难道他们都反对人民吗?不能因为此时就将人一竿子打死。
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当时的百姓确实有骂他卖国贼,但骂声并不代表真理,很多事情的原因都是错综复杂的。看一个人保持清醒是很重要的。
人总会有两面,完全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科学的。我觉得评价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辩证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好人,但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