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很悲伤却哭不出来?

为什么明明很悲伤却哭不出来?,第1张

为什么明明很伤心/高兴,自己却感觉像个无事的第三者,怎么也难过/高兴不起来?

在心理学上这叫 情感隔离

人的感受力减弱会导致感知外界的能力变得迟钝,同时也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

所谓自我价值感是指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给他人带来好处。

若一个人长期忽略自己,不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导致感受力离自己越来越远,就会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自我价值感就会越来越低,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任丽在《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里指出, 情感隔离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人们将不愉快的事实、想法或情感隔离在意识之外,避免引起尴尬、焦虑或痛苦。

情感隔离作为人类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生、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等需要情感隔离,以保持冷静和理性判断。

比如中国人会用“走了”“去了”等一类字眼代替“死”,这也是一种情感隔离,避免刺激人们的神经、导致情绪崩溃。

我们在遭遇痛苦的事情时常常会主动隔离这种痛苦。比如在孩子父母吵架时,孩子因害怕被打而忍住眼泪。

情感隔离有时与反向形成配合使用。比如明明被父母嫌弃和打骂,却一边隔离掉这些痛苦和愤怒,一边讨好父母(反向形成),自己却经常感到极其孤独,与他人无法建立真实的联结,乏味、无趣、麻木。

长期情感隔离会让人变得情感淡漠、麻木而没有情感。情感隔离既隔离了痛苦,也隔离了快乐,丧失感受快乐的能力。

重度情感隔离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太在意,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这种隔离如同身上罩着一个玻璃罩,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感觉不到,仿佛丧失了触觉、听觉、视觉和嗅觉。

实际上这些被隔离的情感并未消失,会借着另一个出口转移。 比如,男人在单位受了老板的气,敢怒不敢言,回到家里,把气撒到老婆身上,老婆把气到孩子身上,孩子把气撒到小猫小狗身上。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 踢猫效应 ”。

另外,一些长期情感隔离的人,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正是情感通过身体表达了出来。

总之,习惯采用情感隔离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会把自己当作工具人,内心绝望而孤独。

作者任丽在书里给出了改变情感隔离的方法。

当情感隔离影响到你的身心健康时,我们就需要做出调整,考虑情感隔离的利弊,比如:

我是否可以与人建立情感联结?

我在情感隔离时完成了什么重大的事项?

情感隔离是否会影响我的人际关系?我是否很难让别人走进我的内心,也很难走进别人的内心?

我是否有些莫名的躯体反应,这和压力与人际关系是否有关联?

……

脆弱虽然不完美,但是本该悲伤的时候假装坚强会让你感到更累,不如接纳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面对真实的自己,让自己得以喘息。

情绪的触发总是伴随着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没有被满足,我们的情感也有了表达的出口。你拥有了另一种处理情感的方式,这令你有了更多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当你的情感得到释放和满足,便能够灵活地运用情感隔离,提高自己的适应性,达到身心和谐与统一。

感觉自己有时候就很冷血。

对那些可怜的人可能会有一丝的同情,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所谓,世界上可怜的人太多了,然后就无所谓啦。反而可怜的小猫小狗更让我愿意帮助,可能他们不会说话,更不会觉得会被他们反咬一口吧。

对亲人(家人还好),其他亲戚就一般般,没有任何共情的感觉,他们的各种遭遇也只有一丝丝感觉吧。记得我奶奶做手术的时候,我就问我爸,为啥这么多人都在外面等着,浪费时间,而且还假作关心。我爸当时就说了我一顿,说的什么忘了,大概就是不懂得亲情之类的。

对其他人,其实我更多在乎的好像是利益的平衡,利益不平衡了,关系就会破裂一点。我总是防备心很重,想的可多,把别人想的也很坏。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挺自私的,但是又觉得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就觉得还好。可能也是给自己找理由吧,有时候想到大家都是自私的,就会原谅一些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也会原谅自己对别人做的事情。

冷血就冷血吧,无所谓,我感觉什么都无所谓了,除了健康吧(生了一场病,就领悟到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其实,说实话,我也挺害怕被别人觉得自己冷血的,所以大多数,我内心毫无感觉,却不得不去。(我看上面有人回答说冷血的话就不要让其他人有期待啥的)其实吧,我并没有想让别人有啥期待,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时候做了啥,别人竟然会对我有期待。而且,说实话别人的期待让我很难受。我的初衷是不想让别人看出我冷血,说我冷血,但我也不想装作热情,热心之类。做事我是有个度的。

想到什么写什么好了,可能有点跑题。前一阵子,遇到一个可喜欢我的人,可是她的喜欢吓到我了,我立刻就分手了。因为我觉得我是个挺坏的人,一直在阴暗里这种吧,我知道自己的本质与劣性。所以看到那样一腔的喜欢我特别害怕,我觉得坑害不起她,为什么会觉得是坑害她这个词咧,我也不知道,就分手了。

其实分手后自己反而觉得很放松,有时候又有点后悔,可是长痛不如短痛,我怕以后我会伤那个人更深,我自己无所谓啦,我感觉现在很少有事情能伤到我了所以啊,还是自己吧,自己也挺好的。

感觉我这种人,不配拥有那些。自己就挺好的,和那样的自己相处,抱着这样的自己,一步一步继续走着这场人生。

情感隔离,并不是人格,而是一种心理防御。

也就说,普通人在产生应激反应的时候,经常会用理智压抑情绪的方式,来隔离感情。

它虽然能隔离掉不好的事情,但代价也很大,如果长期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就会形成回避机制。

不光回避型依恋,经常使用情感隔离这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作为普通人,在面对人生中重大事故,也容易用这种防御,防止自己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重度隔离以后,感觉就是

1、没有任何喜欢的东西、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

2丧失了爱一个人的能力

3感觉被一个透明的罩子罩了起来,能看见外面的一切,却感受不到

4感受不到开心,只剩难过和绝望。现在连绝望都没了,只有受到很大的刺激,才会有一闪而过的感受。

5没有任何情感,行尸走肉的活着,那怕是很在意的人死别,也没有任何悲伤,但身体本能的发冷

6只剩下了本能,麻木出了新境界,偶尔哭一哭,却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

哭。那种感觉就是一个自己站在对面,平静的看着另一个自己

7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懒得出门,懒得动弹

8有种做梦的不真实感(个别时候怀疑自己在梦里)

9记忆力下降的厉害,记不住任何事,以前发生的事几乎全忘(你能记住在梦里发生了什么吗)

回避型依恋”与“回避型人格”两种也是不同的。

很多人把精神分析中的回避型人格(以及DSM-5上的回避型人格障碍) 跟 依恋理论中的回避型依恋混为一谈了,甚至还造出了“回避型依恋人格”这样不伦不类的词。

二者完全是两个维度。

回避型人格,怕的是“不如人”或“被人瞧不起”,所以回避可能对自己做出低评价的人与场合。

回避型依恋,回避的是亲密关系,是怕自己的自主权被伴侣妨碍。

因为名字过于相似,所以导致很多人傻傻分不清。

甚至,还有一些心理学从业者,也没有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对于回避型吐槽的话题,不用多想,指的一定是回避型依恋。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一个爱的人给推开。

而回避型人格,则是不愿意与人打交道。

害羞跟别人交往,喜欢宅在家里。

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不存在把爱的人推开这样的行为。

相反,会特别依恋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家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56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