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焦虑症

什么是焦虑症,第1张

焦虑症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焦虑症”,过去称为焦虑性神经症,随着诊断分类的变迁,现在包含“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两种形式,以广泛性和持续性紧张担忧以及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等。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不同

焦虑症和抑郁症,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焦虑症是对可能或即将发生事情的紧张、担忧,常伴有心慌、手抖与惶恐不安等表现,属于情绪障碍的范畴。

抑郁症则是以显著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与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表现,持续2周以上,但总体呈发作性病程,属于心境(情感)障碍。

2

焦虑症有哪些表现

焦虑障碍主要涵盖三种疾病:

广泛性焦虑:主要表现为莫名地担忧、紧张、惶恐不安,伴有心慌、胸闷、出汗、手抖、烦躁不安等躯体或行为症状,还可表现为消化系统的腹胀、腹泻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尿急、男性阳痿、女性月经不调等。

惊恐发作:患者突然发生强烈不适,可有胸闷、呼吸不顺畅或濒死感。

社交焦虑: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往往还伴随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

3

中医对焦虑症的认识

中医的“惊悸”“奔豚”“郁证”等与现代医学的焦虑症关系密切,此外,部分病症如不寐、健忘、灯笼病等的中医文献记载,也存在与焦虑症类似的描述。

其主要病机为肝郁化火及心肾不交,此外,心胆气虚、痰火内扰、心脾两虚等也是常见病机。

4

焦虑症的治疗

轻度和部分重度焦虑患者,可通过自我调节改善,不一定需要接受治疗,而另一部分中度与所有重度患者,则必须进行系统治疗。

目前焦虑症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手段: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其中中医药可发挥明显优势作用,一是根据不同辨证分型,通过整体调理,改善躯体症状与情绪症状;二是对于服用西药治疗的患者,在起到协同治疗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减轻或消除治疗产生的副作用。

其特色疗法包括针灸、按摩、拔罐等,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出现焦虑症状如何缓解

当出现焦虑症状时,可首先自行放松,最简单的是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或正念放松技术。

临近过年,不少人患上“春节焦虑症”,听听专家有何建议~

医生名片

焦虑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一种情绪,可是当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过长的时候,就得注意是否患上了焦虑症。一般认为人群中焦虑症患者比例约 2%-7%,部分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显示为约 10%。不过,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去寻求帮助。那么判断是否患上焦虑症的依据是什么呢?哪些人容易患焦虑?我是不是得了焦虑症?试问下自己下面几个问题:(1)你是否常为一些一般人不会焦虑的事而担心?(2)你是否不能控制地去担心?(3)你是否常为事情焦虑和担心,但那却又找不到解决办法?(4)你是否常担心一些很坏的事情会发生在你或身旁的人身上?(5)你是否在安逸、平静、平稳的生活中也经常担心?如果上述多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是」的话,你可能需要去咨询一下你的医生,或者与你信任的人共同商议你面临的困难。什么是焦虑?焦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反应,是人们预期会出现危险或困难时的一种情绪体验。当我们做出可能会出现危险或困难的判断时,它有助于我们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准备状态。适度的焦虑可能使人提高警觉,有利于我们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正常的焦虑情绪是人类成长的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又会造成负面影响。焦虑症的三大症状1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多数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症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2躯体不适症状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3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焦虑症的类型1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突然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2慢性焦虑,又称普遍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还伴有颤动等运动性不安,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3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的恐怖)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的,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是不会引起焦虑的。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有一位患者就是害怕坐地铁或者公交车,只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她就会焦虑发作,极其痛苦,为了避免焦虑发作,她就打出租车上下班,因为坐出租车她就没事。哪些人容易患焦虑症患焦虑症的女性大约为男性的 2 倍。有一些性格特质的人可能更容易焦虑,如好胜、完美主义、自卑倾向、过度自我关注、道德责任感强、控制欲强等。另外,儿童和青少年在面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些事或物时,可能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如儿童期的分离性焦虑,青少年面对异性时的焦虑。但绝大多数困扰都能随着长大或向父母朋友倾诉而消失或得到解决。有少数人也可能会因为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因素而发展为焦虑症。为什么会得焦虑症?焦虑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个性特点、不良生活事件、躯体疾病等因素相关。遗传: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指向具体的遗传因素。同时,即使没有遗传背景的人在一定程度压力下也会产生焦虑。环境:某些情况下,焦虑可以是明显的原因引起的,当问题消失时,焦虑也随之消失。生活经历:生活上的重大转变可能使人焦虑,一般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境况的扭转而好转,如怀孕、失业或搬家。毒品:毒品如安非他明,迷幻剂或摇头丸都可令人感到焦虑。咖啡因也可能使人紧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欲望便会有焦虑。现实世界往往与人们的期望存在差距,而焦虑水平的高低便取决于其「欲望」的满足程度。如何缓解焦虑?深呼吸尝试缓慢、温和的深呼吸。吸气和呼气的同时各默念 4 下,维持 4 分钟或更长,看看心情能否平静。肌肉松弛法通过训练身体肌肉松弛,可帮助放松身体和情绪,尝试按顺序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依次收缩和放松肌肉。意象松弛法也有人称之为「白日梦」,通过自由想象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可以想象一副宁静的村庄暮色图,或虚构的宁静而舒适的场景,也可以是真实而安全的地方。总之,想象内容随心而发。想象过程带来的感受比画面本身更为重要。

1、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常常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担心患有不可救药的严重疾病,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这种异常焦虑,属精神病的一种表现。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审判过程中以及服刑改造过程中都会伴有焦虑情况出现,严重者也可造成情绪、情感障碍。

2、在临床上,焦虑症属于神经症的一种,在临床上主要包括精神焦虑,躯体焦虑,运动焦虑等内容。精神焦虑是患者没有明显诱因的出现坐立不安,心烦意乱,担心紧张,害怕,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而一旦引发躯体焦虑,患者往往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气促。出现了患者的心慌,心悸,气短,心跳加快,尿频尿急,手抖,出汗的症状,而且患者为此而来回走动,有无目的的小动作,这些都是焦虑症的核心的症状。

焦虑是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紧张、忧虑、不安或害怕。当人们感到面临的压力或情境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就可能出现焦虑。焦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从轻微的担忧、烦恼到严重的强迫症、惊恐发作等等。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工作、学习、社交、健康、金钱等多种方面。焦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失眠、抑郁、身体疾病等等。如果你感觉自己或他人正在经历焦虑相关问题,请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焦虑型依恋有两种:焦虑—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

焦虑—反抗型依恋的意思是:这类型的儿童每当监护人将要离开时情绪波动很大,表现出苦恼与反抗,但是当监护人回来时他的态度又很矛盾,既寻求接触但同时又产生反抗。所以,这种类型又时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10%~15%。

焦虑—回避型依恋的意思是:这类型的儿童依赖性并不高,对其主要监护人,或者说与可能和其构成依赖关系的另一个体并不产生高度的情感体验,但这很有可能是儿童回避行为反应的一种表现,其内心很有可能有依赖的需要和倾向,这类儿童约占20%。如母亲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扩展资料:

依恋理论的起源和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 M.Ainsworth) 创设的“陌生情境”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安全型依恋,二是回避型依恋,三是反抗型依恋。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依恋理论

——焦虑—反抗型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

当我对生活现状无能为力,觉得自己没法改变,从而焦虑。

焦虑感是一种情绪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出现。当面对生命安全、具体的表现与所遭遇的危及情况有关。随着事件得到妥善的解决,焦虑感情绪也会随之解除。如果焦虑状态长期存在,而且没有客观的原因则是病理性焦虑。

首先焦虑感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性格特点。同样的遭遇,有些人表现得很淡定,而有些人却坐立不安非常焦虑。焦虑的发生与个人性格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性格越敏感的人越容易焦虑。神经症人格者心理素质比较差,即使是非常小的刺激,也容易出现焦虑情,对任何的抚慰都感到敏感。容易焦虑的人性格方面有自卑、胆小、缺乏自信、过度谨慎等特点。

还有就是环境。除了性格因素,环境也是焦虑感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时,由于个人的行为习惯无法适合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焦虑感情绪。任何人在面对不良生活事件时,都会出现焦虑感情绪,有的人可以自行调节,有些人却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无法自拔。升学压力、工作压力、重大疾病等都是造成焦虑情感绪的外界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13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