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情感引导法使孩子性格温润如玉?

如何使用情感引导法使孩子性格温润如玉?,第1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句烂大街的话想必大家都听过,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有更多的父母为教育孩子费尽心血却适得其反,人人都希望自家有个乖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但为什么这样的孩子老是别人家的?

楼下的住户真的很闹腾,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场“家族大战”,晚上10点,常常看见妈妈被关在门外,哐当当的敲门声和嘶声力竭地喊他家小孩出来开门的声音此起彼伏,时间过去了很久……,却一直不见小孩应答一声。

作为邻居,这位妈妈经常向我抱怨起她的孩子,我家小孩老是胡作非为、不爱上学、就爱打游戏,我和他爸做点小生意特别忙,晚上10点才收摊回家,真是愁人,想尽了一切办法教育他,却一点作用都不起。有一次我听过最夸张的是说,不给玩手机,就不吃饭,扬言从阳台上跳下去!

这样的小霸王放到家里就是一磅裹着爱的炸弹,爱而不得。不光是面对父母甚至整个世界,孩子的脸上写满了三个字——别碰我!

孩子生下来就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原生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渐渐让孩子带上了或好或坏的标签。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哭,做父母的立马将其搂在怀里,含情脉脉的摇到外婆桥,孩子一天天长大,如果我们还是用这种哭了就讨好他的方式去被动满足他,那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会埋下,只要我哭,我就能得到一切的思维模式。小时候,可能他需要的是一杯奶、一个玩具,但等他长大或者成年后可能要的是钱、房子或者奢侈品等等。

别玩这些没用的好吗?

作为父母,大家有没有对自家孩子吼过这句“别玩这些没用的好吗?”,下一句是,“你怎么能这么不听话,快去写作业!”。尽管父母很用力的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有几个孩子真的去写作业了,可能在你离开他的书桌后,抱起手机在偷偷打游戏。

不好好吃饭,不给看动画片?

小孩大多有挑食、吃饭让大人追着跑的毛病,也许,你又对他说,不好好吃饭,不给看动画片,这句警告可能一开始会很有用,但它不是长久之计,没有人喜欢威胁和警告,小孩有的是时间和大人拖延,而父母都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好忙于工作。当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的时候该怎么办?思考一下,不好好吃饭和看动画片这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

题做不对不许睡觉?

放学后6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是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间,有些父母恨不得抓心挠墙,背了50遍的乘法口诀还是记不住,简单的口算题还是一算就错,自己都恨不得钻到孩子的脑子里去教,结果却是孩子痛苦,自己更加痛苦却看不到一点效果。这时你又对孩子说,题做不对不许睡觉!这简直就是不吃饭不给看动画片的翻版!

以上列举的四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在美国作家金伯利·布莱恩2011年出版的书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中,布莱恩向大家介绍了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工具—— 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就是沟通,建立情感词汇 。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低估他沟通的能力,研究发现,如果妈妈温柔的对孩子讲话,即便他听不懂内容但能记住妈妈温柔表情和动作,这对一张还是白纸的孩子来说是新的认知建立,所以,首先我们把说话的声音和语调慢下来,学会温柔是第一点。

情感引导的具象化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大量关于情感的词汇,比如什么叫开心、快乐、生气、难过、沮丧等等。在孩子一到两岁的时候我们大多数父母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星星、太阳、汽车等等一些能看到的名词,而情感类的词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我们如何传递给孩子呢?方法是引导。

比如在孩子看小猪佩奇的时候,每集结尾佩奇一家基本都在哈哈大笑,这时你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你觉得佩奇这会儿的感受是什么?结合回答引导孩子思考,并且告诉他,佩奇是开心的,此时已经给出开心的定义,类似都可以通过具象化给出情感词汇的定义,这是帮助孩子在感受他人的过程。

正视孩子的感受,提出具体要求 。 比如,有一个很重要的公众活动,怎么能让孩子有礼貌的参加,中途不哭也不闹呢我们必须告诉他原则和具体要求,而不只是简单的说,要乖、听话之类的词!比如:见到客人要有礼貌、不能大喊大叫、不能到处乱跑等等。不要只说一遍要重复沟通,出门前说一遍、路上说一遍、到了之后再说一遍。实际上这也是引导、谈判的过程。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内心感受 。 当孩子出现情绪、闹腾的时候,蹲下来对孩子说,爸爸理解你的感受,你要怎么样才开心呢?安稳他的心情引导他朝正确的路上走,并且不断肯定他、赞美他、鼓励他。

总结起来就是,父母要对孩子的情感进行确认,告诉孩子:

怎么做是对的+反应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怎么做+表扬孩子做得好, 心理学研究发现, 培养一个人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他做对的时候表扬他而不是做错的时候指责他。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贿赂;别玩这些没用的,这是感受忽视;不给看动画片,这是威胁 ;不让睡觉,这是体罚 ,不要再用这些老套的方法教育孩子了,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乐观的成长,无论是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还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父母做出耐心、正确的情感引导,每一个错误的方法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灵的盲点,这些盲点将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和社会行为能力。

让我们的孩子变成温润如玉的小天使吧!

上一章学完了情感引导的四个常见误区,再次明确一下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1、情感引导不仅会帮助你的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掌握了丰富的情感词汇的孩子会比较少耍脾气或者用行为来发泄情绪。情感引导会让他们学会忍耐,同时还能提高他们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在学校里学习会更专心,也学得更轻松。

3、可以促进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在你的引导️,孩子将学到宝贵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去照顾别人的情绪。

知道了情感引导的重要性,父母具体该如何做呢?本章列出了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一、播下合作的种子

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事先知道要求是怎样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合作。

比如全家打算外出聚餐,出门前你可以先提醒孩子:“我们现在要带你去饭店吃晚餐,也就是说我们要坐在包厢里安安静静地吃饭,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吼大叫。”

二、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观察的目的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你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观察他在什么情况下易烦躁、吵闹或沮丧?孩子的个性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事情最让他不满?这些诱因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改变。

三、聆听——先听后说

聆听的能力是情感引导的关键。听年幼的孩子说话和听成人有所不同,你需要同时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去关注他。

你甚至可能需要蹲下来和他的视线齐平,以便能直接和他进行眼神的交流,让他知道你确实在专心致志地关注着他。良好的聆听不仅要注意孩子孩子所说的话,也包括观察他的肢体语言。

四、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让他情绪激动的状况时,或者在他表现不好时,他最需要你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无论在何种下,你作为情感引导者的责任都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你的孩子因有人对他恶语相向而哭鼻子时,你可以承认并接受他的情绪:“我知道你在生气,你需要妈妈/爸爸的帮助吗?”

这样说可帮助孩子扩充情感词汇量,他很快会记住,内心的这种感觉原来叫生气。父母应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其他孩子听,但绝不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在另一个孩子身上。

五、同情

同情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让家长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后再作出恰当的反应。

同情的力量是惊人的。面对正在经历消极情绪的孩子,如果你能换位思考,而不是轻视或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消极情绪会更快地消失。

近日,一个“三岁童模被亲妈狠狠脚踢”的视频,惹怒了众网友,之后妈妈进行了道歉,却不真诚,她根本没有意识到打孩子是不对的,还说自己只是轻轻的。

在“打是亲,骂是爱”的面具后,只有儿童能感受到那是狰狞,是恐怖。打骂是教育中最坏的办法,曾经我无数次被父亲挨打,成绩考差了打,不乖了打,不顺他意了打,每次都是恶脸加棍棒。我害怕,恐惧,胆小,自卑,即使他对我再好,也已经没有用了。到现在,我做梦都会梦到父亲责骂我的情景。无数次想自杀,是日记陪伴着我,走过了那一段黑暗的时光。

有了孩子后,我的情绪是复杂的。想给他最好的爱,却也改不了暴躁的脾气,有时候会被他的调皮惹毛,对他大吼大叫。每一次的学习,能让我离吼叫越来越远,直至消失。我尝试用玩游戏的方式来和他相处。这一方法真的奏效,我很欣慰我能接受到如此多的育儿知识,不仅让我隐藏的暴脾气无处可寻,还让我感受到了育儿的快乐。

情绪是个永恒的话题。在这里,我要引出一个关键词:情感引导。情感引导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他的情绪,进而减少发脾气的现象。同时让孩子学会忍耐,学会面对逆境,等走上社会后能同样尊重别人的感受,成为好的父母。

那么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呢?下面我举我们家儿子洗澡的例子来说明。

我们家儿子现在四岁零三个月,他还是会对一些事情说不,不行,比如洗澡。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这么不喜欢洗澡,每次到了洗澡的时候他都拒绝。我开始威胁他:如果你不洗澡妈妈就不跟你睡了,我可不想跟一个臭臭的人睡觉。他当然不会答应,随即又玩去了。

作为成年人,有时候都无法忍受突如其来的改变,更何况孩子呢。首先,我们要播下种子。比如白天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告诉他,今天晚上睡觉前你要洗澡。你能不能在我叫你去洗澡的时候,自己主动进卫生间呢?这永远是防止对立的第一步,事先提醒会减少孩子的抵触。这时可能他还会拒绝,反问:“为什么我不能不洗澡就去睡觉呢?”我们可以给孩子解释说:“我们只有干干净净才能不生病,所以我们要洗澡,尤其是我们在外面玩的时候会把身体弄的很脏,所以必须洗澡。”这样回答就够了,至少你认真聆听了孩子的意见,也回答了他的问题。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共情的方法:我知道,有时候把自己弄的脏兮兮的很好玩,就像我们去郊游的时候。虽然那样做很有趣,但我们不能每天都那样做,所以今晚你必须去洗澡。

到了晚上,我们要提前对孩子进行观察和判断。比如当他玩的正开心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命令他洗澡。我们可以提前半个小时给他做个提醒,时间差不多了让他做个选择:你是带着玩具去洗澡还是不带玩具,这样会让他感觉拥有了一部分的权力或者能够参与决策。前提是,白天玩耍弄脏了,晚上是肯定要洗澡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同情,然后提供两个选择或者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永远记住,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除了洗澡这样必须做的事情外,对于分享,其实主动权还是在孩子手里。这时候,家长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比如问孩子:“那你看咱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就叫做分享!”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

情感引导的方法是更加关注孩子自己的感受,让他知道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和意义。家长不是评判他的裁判,而是一个真心的交流对象。“你一定可以的”“你还可以更好”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更加失去兴趣,因为这简直就是责怪。

正确的方法比如:你现在的这种感觉就叫做成就感,怎么样,很开心吧!”“你刚才的表现叫做有毅力,有毅力是很重要的哦!”“你这件艺术作品真漂亮,我可以收藏它吗?”“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呢?”……

孩子们从体验中学习。他们就像尚且湿软的水泥,所听到的每字每句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怎能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听话呢?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任何时候都愿意理解、倾听、帮助孩子成长。无论他一岁,三岁,十四岁,还是二十岁。真正无条件的爱,意味着你不会忽略父母这份最重要的工作,愿意为之学习和改变。

我从来不认同“闲了棍子,惯了孩子”的原则。我深信暴力的父亲只会教出暴力的儿子,不要对孩子动粗。他们需要的是爱和鼓励,他们需要的是可敬可爱的父亲,而不是让他们胆战心惊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一个好榜样。

1、当孩子感到愤怒的时候,家长要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的时候鼓励他大声说出来,并尽可能的说出原因。

2、要帮助孩子找到愤怒的原因,孩子有时候需要成人的提示,来回想自己生气的理由。

3、禁止孩子发怒时打人。一旦出现孩子打人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给予立即的纠正惩罚。

4、鼓励孩子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心理愿望,而不是用委屈或者抱怨的消极态度。

5、为孩子做一个榜样,家长自身一定要有个好的行为和举止,让孩子去模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老师,所以家长的一举一动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当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的时候,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将当时情绪反应作出适当的应对措施,比方说恐惧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安慰。在孩子悲伤哭泣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度的去干预,可以静静的陪伴和体谅,也可以拥抱一下。

上一篇说到,父母要教孩子体会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帮助构建孩子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使亲子沟通更高效。

问题是,怎么教呢?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作者给出了她的答案——情感引导。

所谓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具体来说就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作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例如孩子摔倒了,我们一般会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立马抱起来,一边心疼的摸摸摔到的地方,一边问疼不疼,甚至还要打那个撞到孩子的地板或桌角;另一种是笑着到孩子身边,告诉他不疼,没事的,宝贝最勇敢了。

如果作者看到了,她恐怕要说,这两种做法都不对。前者关心了孩子生理的疼痛,但是没有关注孩子的情感,同时无形中教导孩子外部归因的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今后出现问题总是找外部理由;后者则直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明明疼啊,妈妈为什么跟我说不疼?孩子可能会理解为“疼和害怕是不该去关注的”,最后习得性忽略感受。

那正确的做法是怎么样的呢?

可以到孩子身边,问他疼不疼,摔倒害不害怕,需不需要帮助。如果查看孩子没有摔伤,也没有哭,可以告诉他,摔倒了也不哭,这种行为就叫勇敢,宝贝你很勇敢,真棒!

如果孩子哭了,先帮助他起来,抱抱他,询问是不是摔疼了,吓到了,告诉他妈妈/爸爸在这里。稍后可以一起查看有没有伤口,跟他讲讲要怎么样处理伤口,适当转移注意力,等他完全平复下来之后,仍然可以教他什么是勇敢。

分析一下,上述处理方式基本抓住了两个关键点:

一、体察情感并无条件接纳

站到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并帮他说出来,让他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相应的情绪反应就会大大降低。

无条件接纳不是接纳要求,是接纳情感。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大都不擅长接纳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孩子疼了,怕了,生气了,难过了,就是真的有这些感受,不要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不要生气,先给他玩一会儿”,也许我们本意是安慰,但在孩子听来,这些都是在否定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其实,在接纳孩子感情时,他的情绪就已经平复大半,这时,家长再引导他正视自己的情绪,解决问题,孩子就能慢慢学会正确的处理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和感情,特别是1~2岁的学步儿,更是会用“试误法”来学习“如果我…,会发生什么”,比如他们会把沙子倒到其他小朋友头发里。所以,在教导这些年龄段的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分享等社会性行为时,要理解他们的“无知”,并非出于故意。同时,父母不能抱着一教就会、会了就不会忘的期待,多次、反复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看到上面的内容,有的妈妈可能会疑惑了:完了,连孩子摔倒了怎么扶都有讲究,怕不是又在贩卖焦虑,我!好!难!呀!

我起初也有这种困扰,但很快又打消了顾虑:我们学习这些知识和方法,是为了减少犯错,能在已有的经验上做得更好,而不是要求自己做的完美无缺。如果已经有了不对的做法,那我们争取慢慢调整,但不必为了自己的每一次不恰当回应自责。如果真的很在意,那就去跟孩子道歉,说明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下次怎么做。

毕竟,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才是一切方法的落脚点。

昨天我们讲了对于2到3岁的孩子,打孩子是最不明智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会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还会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家长常用的暂停活动法也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2到3岁的孩子还不理解暂停活动法的意义,父母应该以谈心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打不得处罚不得那当孩子发脾气时怎么办?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发脾气是正常的发育现象。其次孩子在发脾气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发脾气时,一定不要当众管教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羞耻和愤怒。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带到一边,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自己的感受的,然后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于他,充分体谅孩子的情绪。

说完2到3岁的宝宝该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对4到7岁的孩子,家长该怎么运用情感引导式教育。

4到7岁的孩子

4到7岁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控能力,也适应了身边的环境并开始显现出真正的个性来。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父母,主要的任务就是根据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来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

如果说孩子在3岁之前哭泣,父母会觉得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不是很好,哭泣可能是他们表达需求的最好方式。但对于4到7岁的孩子父母来说,如果这时候孩子再动不动就哭,那就是软弱和没有自制力的标志。

但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哭泣也是很正常、很健康的行为。在孩子痛哭一场后,会更容易和父母诉说自己的心情。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哭泣,那就相当于丧失了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大好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9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