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母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 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 合作探究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 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湖南人。

谢新洲,男,博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主任。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培训部主任,是国内较早从事竞争情报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著名学者。

现任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郇玉峰,中国(香港)全人心理研究院院长、郑州全人心理研究院首席咨询专家、郑州市逻辑学会秘书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存在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分析师、心灵成长导师、EAP咨询专家。

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十余年,长期接受国内外优质专业培训,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经验。近年提出全人心理治疗的本土模式,创导“关系整合治疗模式”,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获得了卓越成效。

1 姓名是张思思。

2 张思思是现任的北京市及象声乐艺术学院院长,她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音乐评委、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等。

3 张思思在音乐教育领域拥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功底,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吴耀华

吴耀华,男,汉族,1959年2月生,南通市人。江苏省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教学名师。国家轻工行业协会、教育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高校教学督导团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南通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南通市委常委,民盟南通市委委员。

中文名:吴耀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1959年2月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代表作品:《园丁集》《春园》

职务: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及成就

吴耀华,男,汉族,1959年2月生于如皋,籍贯南通市。江苏省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教学名师。国家轻工行业协会、教育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高校教学督导团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南通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南通市委常委,民盟南通市委委员。

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研究生班。199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理论研究生班。

自幼酷爱美术,擅长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兼及现代装饰绘画。作品参加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多次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等专业机构组织的专业性画展亦获奖。在《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等学术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理论专著《中国画形式语言》与《现代装饰线描集》,于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吴耀华中国画作品集》,于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耀华画荷、兰》、《中国美术经典书系吴耀华卷》,主编著作26部,出版_材三部,业绩入《世界美术家传》等辞典。

艺术活动

2019年11月26日《绿野金韵——吴耀华中国画展》在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开幕。

2019年3月1日吴耀华新著《现代写意花鸟画画法研究》出版。

2016年3月9日《绿野心韵——吴耀华中国画作品展》在江苏省国画院开幕。

2015年4月18日于南通书画网举办《好春之途——吴耀华教授婺源写生作品展》,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高校教学范图》教材两套。

2014年7月《光明日报》专题介绍。9月于南通博物苑主持举办《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三十年院庆展览”》,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相应画集。于哈尔滨参加《同心共绘中国梦——大象·风范,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美术报艺术节《水墨中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3年5月率团赴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等地学术考察。作品《憧憬》获江苏省教育厅《时代风华·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所设唯一奖项),10月于中国美术馆参加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海艺境——南通百年图像与墨迹”展览,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狼山景区民博园主持举办《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意大利、美国学术考察汇报展览》,参加美术报艺术节《国风·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美术表现·中国画》。

2012年5月于南通博物苑主持举办南通大学百年校庆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展览,7月参加“五洲国际·江海墨韵—南通书画名家作品提名展览”,9月参加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西部讲学活动,10月于南通博物苑举办“笔砚心潭——吴耀华画展”,《美术报》特刊介绍。

2010年赴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考察。参加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西部讲学活动,参加“当代江苏”中国画邀请展。

2009年2月10日至28日于常熟美术馆举办《吴耀华中国画展》

2008年系列中国画作品参加“水墨精神”中国画提名展。

2007年系列中国画作品参加黑龙江省美协《状态·距离,南北中国画名家作品交流展》。

2006年中国画《风动荷花满园香》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被收藏。

2005年中国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参加中国美术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际画展》。

2004年作品《园丁集》参加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优秀作品奖。中国画《春园》参加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现代·都市水墨画展”并获优秀奖。

2003年中国画《绿雾》参加江苏省文化厅“七彩·江苏省中国画大展”。赴欧洲五国考察。

2001年元旦举办个人中国画展,作品赴日本参加中日第五回水墨交流展览。

2000年中国画《清夏》参加国土资源部·中国美协“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奖赛”。

1999年作品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江苏省优秀作品奖。

1998年中国画《初秋》参加江苏省文化厅首届江苏省美术节。

1996年中国画《山光》参加江苏省美术家协会《96·江苏省青年美展》。

1995年中国画作品参加汉城国际青年美术作品展。

1991年中国画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获江苏建党七十周年优秀作品奖

1988年中国画《露气》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花鸟画展览》优秀奖;

1984年中国画作品《建设者与领导者》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职工美术作品展览》。

1980年中国画作品《希望》参加南京广州青年美展。

人物文章

当代中国画的诗性之路/文吴耀华

中国文化发展的特质要求我们以有效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模式,在保持民族性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解决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当代性问题。由于尚未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识系统,全面地甄别现实理论和方法,需要经历相当的时间推移与作品更叠。此时,艺术心智的审美定位成为对现代生活进行本质把握的首要。

艺术评论

吴耀华的中国画

陈履生: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有人说吴耀华是喜欢折腾的人。

准确地说,吴耀华是喜欢折腾画的人,他这个人还算安稳。

说吴耀华喜欢折腾画,是因为他一直都不满足于某种固定的风格,也不喜欢在已有成就的安乐椅上厮守一生,因此,他不断变化着自己的艺术面貌。

199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现代装饰线描集》,那时他对线的热衷,是在追求理性的氛围中,为各种线的结构关系而绞尽脑汁,他在寻求装饰性的语言与其形式和风格。

200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理论专著《中国画形式语言》,书中洋溢的是对中国画艺术本体的探索意趣和认识,大量的中国画插图表明了其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理解已经达到应有的高度。

吴耀华则是以中国画没骨写意的方式表达现代都市和大学校园生活的情调,画面几乎没有了装饰性的语言,而是进入到传统笔墨的现代情趣之中,比较注重笔墨在语言形式上的运用。他画面中表达的情调正是当下都市生活中的一种接近于世俗的审美感觉,或许,这也是他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在点击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所特有的那种心理感受。他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在窗前、镜中、书房、椅边,或伺弄花草,或梳理秀发,形象妩媚而迷蒙,娇柔而怅惘。有点脂粉气息,但又不是精雕细刻、极尽渲染的那种。其画中的笔墨关系则是在表达这种诗意化的感觉。

看得出,吴耀华在试图逆转文人画的那种书卷气,但又不舍弃与文人画之间的一种链接。

他以饱含自我感受的风格图像展现新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又在各种语言关系中传达自己在形式上的一种追求。

状态尤可贵——关于吴耀华和他的水墨创作

周京新:江苏省美协主席、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我与吴耀华是老同学,自他1982年夏天从南艺毕业之后还是常常见面,知道他在工作的同时一直在坚持画画。

这本画集里收集了吴耀华的部分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出他心中所关注和力求表现的内容。他的寄托十分明确,那就是画自己动心的东西。在艺术生活体验方面吴耀华是很敏感的,他很在意自己的绘画创作取向,乐于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寄托定位在水墨写意的语言格局间。无论是作人物还是山水、花鸟,只要是自己感动的,与自己的性情相近相通,就会成为他抒发写意情怀的对象。久而久之,来自大学教育和日常治学所形成的人文境界追求,便成了他艺术创作的资源,这也是支撑他绘画创作的一种可贵的艺术状态。

吴耀华的艺术状态是真切的。借助自己对水墨写意语言的认识,坚守自己崇尚的文化精神,踏实地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画里表现自己关注的现实生活我想,他一定很惬意。

眼下,由于各种信息流通和更迭的速度日益快捷,许多画家身不由己地将自我状态的节奏不断加快,以便跟上时尚潮流,这样的状态往往与浮躁为伍,不是个好现象。我觉得一个画家最应该在乎的就是自己的艺术状态,即便是面对各种潮流与诱惑的干扰,也必须对此有清醒和准确的把握,否则对自己不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里,画家们多数都争着置身于风口浪尖,追逐名利,倒是相对地封闭自己,让自己保持比较纯净和独立的艺术状态是难得的。我始终认为,画家要有相对封闭自己的意识,那是对良好艺术状态的刻意保护;对创作个性追求的努力坚守;对自我精神境界的切实养育。艺术状态出了问题,创作过程就会杂质丛生,生活体验与感悟就往往务虚;艺术语言的提炼就往往粗燥;个性精神的表现就往往苍白任何一种杂质过多的状态都是画家最致命的麻烦。

艺术作品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首先在于有良好的艺术状态,使精神与技术达到完美的融合。我赞赏纯净的艺术状态,从不认为火爆就是成功,许多艺术成就卓著的前辈始终淡泊名利,没有大红大紫,但他们是我敬仰的高山。把自己的品味修养好,把自己的艺术状态保持好,艺术追求才有可能走向真善美的境界。吴耀华在追求纯净的艺术状态是值得肯定的,我期待他坚持下去,让自己和自己的创作不断进益。

笔墨诗情出吴家——吴耀华水墨之趣散论

顾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艺术作品总呈现不同之趣,从而使得艺术的天地如此缤纷多彩。艺术家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视角,选择各自擅长的手法,表现着属于自己的趣味;我们的观众在接受中,感悟着这不同的趣味,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审美中的愉悦。艺术史因此也就成了艺术家创作与民众接受的趣味史。

一、艺术的三种趣味

无论何一门类的艺术,它总要呈现出三种趣味倾向,这是缘于艺术家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之故。在我们生存的奇妙空间里,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对象。首先是物质层面,我们可以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耳去听,用鼻去嗅。艺术家在感受这一层面时,他们力求接近对象本身,尽可能将感觉真实地表现出来,中国画写实性作品,正是这一趣味之体现。画家们以自己纯熟的技巧,让你在一种再现的真实中,感受我们所处世界的亲切,从而使您体味出那谨严、精细与体察入微的理解方式。有时我们也将这种对象的方式称之为“传物之美”。然而,这个世界并非如此简单,在这物质之外,它还有着让我们得以呈现主体意识的精神世界,这正是人类的特别之处。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进一步感受,便有了精神上的感应,进而获得情感的升华,他们便努力以作品将这种精神趣味呈现出来。正如元代画家倪瓒所言:“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这不求视觉真实的草草逸笔,正是艺术家精神的一种传承,而它又通过形象载体的勾合,让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共鸣。这类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借助于艺术家的才情,体察出大千世界格外的迷人之处,这迷人不是缘于对象的美,而是隐于图式被宣泄出的精神魅力。所以,我们将这一趣味名之曰:“抒我之情”。后来艺术家走得更远,他们在精神层面之外,还在探索着更为奇妙的对象,于是有了后现代意味的观众艺术。这一趣味便是前卫艺术家们常挂之于口的“表达观念”了。从此,艺术的三种趣味得以并存,艺术们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视角的差异,各自选择着适合于自己的表现趣味,艺术的多元正是来自于这一各领风骚的局面。

二、自古吴氏多煽情

在中国艺术史上,吴氏一门艺术有着偶然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为画面的煽情倾向,这是个十分耐人寻味的话题,说不定其中还真有些血脉的渊源。画家之祖吴道子,张彦远评曰:“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历代名画记》卷一)其才情,其奔放之笔墨成画史之绝唱。元代画家吴镇为“元四家”中最为豪放者,这不仅表现在他喜于用湿墨以表现山水趣味的丰富变化,其草书所透视出的煽情趣味,是元代画家中少有的。只不过作为南方文人,其趣味倾向因受地域审美文化的影响,总表现为“适度”而已。近代海上大家吴昌硕,笔墨最煽情,传统笔墨的文人趣味与当下世俗情叠后而成的视觉图像,将那掩埋于画家内心的冲动抖露出来,趣味与情感是直呈画面的。吴耀华的笔墨与画面趣味虽已远离这些先辈,但那善于以水墨传达情感的偏嗜,却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星火赓续的现象,反映了吴氏一门风格承传的现实。

三、吴生造景亦言情

毫无疑问,吴耀华的画面形象显示出他表现各种题材的能力,但无论哪种题材,他即是在设境造景,更是在传情达意,画面给我们的视觉感悟是煽情的。

吴耀华山水画,重于表现自然之崇高与伟岸,我们流连其画前,颇有些高山抑止之感。这一情趣的塑造显示出他驾驭画面的独特能力。首先在构图上,吴耀华选择窄长的画面,将山水之势给拉长,采用远离古人的截面形式,予以特写,将山和人的空间拉近,让我们有种直面山川的感觉,山水因此也有了高远之感。画面山形起伏是单纯的,但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不仅不单调,反而显得几许纯粹之美。吴耀华山水笔墨追求凝重感,这似乎更贴近北方山石的形貌,沂蒙山岳的厚实与博大,在凝重中显示出它特殊的魅力,给我们所构成的情感冲击是直凸凸的。在他的画面中,为显示山体形块,有意弱化了线的作用,笔墨形态多以面为之,但线的弱化并不等于笔的虚出,相反,那并置而成的面形体块,正是其游动而凝炼之笔的转化,这山水便活跃起来。这是自然山水之真景,更是画家之真情,非有真切的体察而不能为之。

吴耀华的花鸟与山水相比,似乎将笔墨的灵动放在了第一位意义之上。我们知道花鸟之美重在趣味的捕捉,那一枝折梅,半片落叶,一束百合,同样可以传达一种至美之境。由此,画家情感的直泄更多地选择花鸟这一载体。吴耀华的花鸟正是如此,他禀承传统审美之趣,选择了荷之纯净的图像学意义,反复对之讴歌,或横披,或立轴,或斗方;或勾勒点染,或被擦泼墨,画面形象这时已显得并不重要了,画家情感的转呈,在点、线、画的轨迹中构成视觉上的冲击。读吴耀华的花鸟画,有种过瘾的感觉,情调之中似乎有些复古的意味,而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延续不断的文化折射,反映了江南文人统摄华夏的文化现实。

吴耀华的人物画,善于设署情境,他总是将他设计的人物放人特定的环境之中。《清夏》系列,他将人物置于凉爽的清荷池中,让人有着怡悦神情之感,《采莲图》则表现为一种情节,实际只是将其要刻划的重点——人物,置于事件之中,使我们有了玩味的可能;《香水百合》又将人物放入画家选定的特殊场景,都市的感觉似乎无须摩天大楼与喧闹的街景也能充分体现在我们面前,这正是画家高明之处。

在造型上,吴耀华的人物画较多现代气息。传统人物画十分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划,而且这种刻画常常是借助于对对象的五官神情的表现来实现的,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从魏晋顾恺之至唐代吴道子、张萱、周防,历五代顾闳中、周文矩,宋之李公麟,明清之肖像画,无不在这一传统中游移,并臻佳境。文人士大夫涉入人物画之后,在表现这种内在情调上开始注重人物体态所显示出的趣味来,如明代唐寅仕女画《秋风纨扇图》,陈洪绶《屈子行吟图》等,这人物活动的情景便显得十分之重要。吴耀华的人物画似乎更受后一种传统的影响,笔墨所触已全然不是古人的手法了,这可能缘于画家置身所处皆现代都市气息之故,那鲜活的人物形貌与内心状态,对画家的感受是真切的,它不同于山水、花鸟,时过而境迁。即并《采莲图》的题材与手法全以古人为师,但其趣味已决不同于古人了,《香水百合》则更是地道的现代生活的写照,三位女子的摩登现代感,其神情的迷茫与举止的闲适,非现代生活而不能供养。我们从人物形象中所获得的美感,已非传统文人所渴求之娇弱与妖媚了,更多的是处于现代时空中的女性雅韵,和那充满朝气的自主与活力。

吴耀华的人物画笔墨也不同于他的山水与花鸟画,他的人物重在以笔墨造型,而较少去过份玩味笔墨本身的趣味,这也是画家明智之举。人物画重形态与情节的表现,这不同于花鸟,人们观赏人物画作品,首先品评的是人物神情及情境设置,如果过分在笔墨上用力,势必侩偏移画面之重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吴耀华以意态笔墨构筑着画面形象,这一笔墨恰当地融人在整幅作品的情调之中。

四、情趣背后

吴耀华中国画作品以一个“情”字将其串连,虽然在表现中他根据立意的需要,选择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画面夺眼处,仍在渲染一种趣味。那么,在这种情趣背后是否还有着某种条件的支持?这十分值得我们探讨。

作为长期执教于高校的专业教师,教学是吴耀华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只是个“业余”创作者。这为吴耀华在中国画创作上提供了两种明显的优势:其一,他并不需要为完成主题性或任务性创作而去画画,画画是他心之所动,是他专业纯熟的一种外化,这就决定了他在画面中过多追求的是那发自内心的情趣。这一情趣或来自于他对自然与生活的体认,或来自于他教学过程中灵感的触发。但无论来路如何,都是那样的天真与纯粹;其二,是题材的丰富性,这是教师的优势,也经他们的职业特点。他要从教,因而任何题材都不能回避,尤其是师范院校,众多题材的接触与表现都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教师应当有能力给予的。无疑,吴耀华在这方面做得极好。然而,题材的丰富,似乎又有着正反双重价值。从反面看,它使操作者浅尝辄止,蜻蜒点水,不能深入,因而也就难成气候,也少出精品;从正面看,正是题材的不同,丰富了创作者对生活的全面理解,题材在重于表现情趣的艺术家手中,它仅仅是个借体。画史上,任何有大成就的画家,无不都是驾驭各种题材的高手。吴耀华虽然不能说他已经有着怎样的特别之处,但也许正是因为他体会到这一益处,才如此不加选择地任意表现。

当然,在这情趣表现的背后,更重要的还是画家的学养以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吴耀华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学院传统的正规教育使他的创作始终有着规矩方园的“约束”,而恰恰是这一“约束”,任他放情笔墨之间而总体保持着一定的“度”。生活的感受缘于他一贯的多情,吴耀华不仅是位十分健谈的人,而且他对周边所见所闻,总有着参予的热情,这便造就了他于事善思考的好习惯。这种学养与生活感受,铸就出他那特殊趣味的中国画作品。

吴耀华水墨之趣,是其能力的展示,是其心灵的写照,更是我们接受者得以品评的佳作。虽然在表现中还有待于吴耀华进一步去拓展的空间,就“业余”的性质而言,他已经做得很好,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对之有过分的苛求,艺术的百花园始终应该缤纷多彩的,吴耀华塑造的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同样摇曳多姿,同样飘逸出清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97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