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这5种精神操控,远离情感虐待!

识别这5种精神操控,远离情感虐待!,第1张

南方周末的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自发文后,就惊爆了朋友圈,引发了新一波的婚恋恐慌。

许多女孩发现,遇人不淑,原来不仅伤心,还有可能要命。

其实,不是爱情会伤人,而是有太多以爱为名的人渣们,利用女性的善,人性的弱,操纵感情,玩弄女人,抽筋剥皮,谋求私利。

所以,想要爱情之路走的平顺,认出这群披着羊皮的狼,看穿他们常玩的技俩,非常重要。

首先,理解什么是操纵?

所谓操纵, 是指一个控制欲强的人,试图通过间接策略,改变另一个人的感觉,信仰和行为,用欺骗、胁迫甚至伤害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操纵与许多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成瘾、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等。

但并不是所有操纵者,都是源于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一个操纵者,最终的目的是谋求财富,那他就是故意操纵者,而如果控制欲只限于情侣之间的变态互动,不涉及利益诈骗,那么这只能表明操纵者本身,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

研究心理操控的咨询师,乔治·西蒙博士认为: 心理操纵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男人会利用感情,女人会利用情感。

也就是说,男人通过玩弄感情来达到目的,所以,他们会看到女人对羞耻的敏感,这种羞耻包含,被视为一个不好的人,对伴侣不忠的女人,不再圣洁的女性。男人利用女人在这方面的羞耻敏感,作为控制女人的武器。

这些特性,在包丽的案例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渣男仅仅抓住她不是处女这一点,就能动用心理催眠和耻辱暗示,让她经受羞耻心的折磨,自觉低人一等。

而女人们,她们通常利用情感,用受伤或示弱的方式,试图软化和动摇伴侣,唤起男性的关注和呵护,以达到控制自己处境,掌握伴侣行动的目的。

因此,一定程度上来看,心理操纵,无论男女都有可能会用,只是利用方式不同,动机不同而已。

对于那些无意操纵者而言,他们的操纵行为,是一种内心投射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是如此认为的,所以,他们会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并通过过分的防御性机制,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转移问题的焦点,造成对伴侣的情感伤害。

在这样的操纵者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如履薄冰,没有任何安全感,但这种操纵者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出于恶意,而是因为深层次的情绪失调,加之应对亲密关系的技能不足,导致他们通过攻击,而不是拥抱,通过指责而不是认同,通过伤害而不是呵护,来将自身的不满和困惑,投射在另一半身边。

比如包丽的男友,他对女友的伤害,不是源于对利益的追逐和骗取,而是自身人格缺陷施于的。

遇到这样的男人,他会将内心的不满足,永远投射在女孩身上,让对方不堪重负,直至抑郁自杀。

雷尼·希尔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对这种操纵者的憎恶和同情:

其实,无论是无意操纵,还是有意操纵,对于被害者而言,差别都不太大,要么伤心,要么伤钱,要么伤心又伤钱。

如果你担心自己被操纵,检查一下对方使用的策略,通过观察对方的手段和作为,就能简单判断对方是否在操纵你。

操纵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负面操纵: 操纵者通过持续的批评、诋毁、羞辱、社会排斥、敌对威胁等手段,对被操纵者进行心理操控。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那些深陷家暴漩涡中,而无法逃离和自救的女人们,她们即便身体自由,心灵却被家暴者禁锢和控制,因为她们无论做什么,都被视为不合格,总是被批评,久而久之,这种洗脑会内化为自我认知,使得她们自觉远离人群,自认为被打是合理的。

积极操纵: 操纵者通过虚假的友谊,虚伪的奉承,以及无法兑现的承诺,满足被操纵者的虚荣心,实现对操控对象的掌控。

这一点在家庭关系中,很常见,比如日剧《坡道上的家》,丈夫不断通过积极暗示,让妻子以为自己很擅长处理家务活,又通过消极暗示,迫使妻子远离工作,长此以往,妻子只能被丈夫束缚于家庭之内,而无法实现个人追求。

欺骗和阴谋: 操纵者擅长撒谎,谙熟人性,用欺骗的方式,制造借口,指责和逃避自己的责任,以达到压榨控制另一方的目的。

莎士比亚在著作《奥赛罗》中,将这种心理操纵术,运用到了极致。里面的坏人,通过含沙射影和巧妙的环境安排,诱使奥赛罗产生怀疑,然后相信妻子的不忠。同时,操纵者也利用奥赛罗天性里的不安全感,让他陷入非理性的嫉妒和愤怒,如此,不用自己动手,就完成了一场杀戮。

战略无助: 操纵者扮演弱者,利用人性的善良,引诱对方释放同情心,做出让步,进而走进操纵者的陷进,实现长期情感操控。

这可以说是PUV高手们,常常会用的一种套路,打造一个弱者的人设,制造一个痛苦的过往,扮演一个深沉的角色,激发女人的同情心和母性,让女人自愿为他沉沦,奉献,掏心掏肺。

敌意和虐待: 操纵者以欺凌,恐吓,身体和精神,以及情感的虐待,实现对被操纵对象身心的碾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典型的例子是,那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们,她们在经历极度的恐怖,遭受严重的身心虐待之后,开始认同虐待者,并自愿受其驱使,无怨无悔。

这种操纵的心理学原理是:操纵者先给对方制造极大的压力和焦虑,然后突然释放这种压力,经历了突然的情绪波动之后,被操纵者痛苦解除,个人的防御机制也随之崩塌,因此容易做出不理性的举动。

在人类操纵历史上,煤气灯效应,是心理操纵的极致运用。

这个词,源于1944年的**《煤气灯》,在这部**中,一个丈夫为了彻底击溃妻子,试图让她质疑所眼见的现实,从而相信自己疯了。

煤气灯效应, 是一种持续操纵和洗脑的形式,会导致受害者怀疑自己,最终失去自己的感知、身份和自我价值感

因为操控者,通过持续的诽谤性陈述和指控,公然的谎言或夸大事实,让受害者质疑自己判断的正确性、自我感觉、对现实的感知以及情感的有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煤气点燃会导致受害者,失去信任自己记忆、经历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理智。

比如电视剧《辣妈正传》中,杂志社的领导李木子,在发现丈夫和一个女人暧昧不清时,通过偷偷转移东西和篡改事实,让丈夫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从而身心俱疲,而她当初就是通过这一招,击溃竞争对手的。

在我们这个充斥着虚假信息、另类事实、分裂和自恋的当代社会,煤气灯效应,经常被用在商业、政治、媒体、工作场所和个人关系中。

煤气灯是一种心理暴力。

它遵循的准则是:如果你经常重复一个谎言,它就会被接受为真理。

所以,操纵者最初需要构建一个慢性谎言,通过持续输出,来洗脑、攻击、贬低、和剥夺受害者的权力。

煤气灯效应中的操纵者,被称为是打火机。

打火机所发出的一切指控,不是建立在事实、证据、客观性的基础上,而是恶意的诽谤,但是日久天长,这种诽谤会内化为受害者的自我认知。

比如北大女孩包丽,最初面对男友关于非处女的攻击,还会反驳,为自己辩解,时间一长,男友每天将非处女,作为女性不洁的象征时,会让她因为自我内化,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长久心理战,在这场战役中,打火机会压制受害者的异议,引发受害者的不安全情结,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产生困惑,焦虑,羞愧。

比如一个出生农村的女孩,在一种普遍重男轻女的环境中,她一直认为自己比弟弟差很多,哪怕她遭受了很多来自父母的情感虐待,也依然陷入一种对家人的负罪情绪中,直到多年后逃离家庭,才慢慢恢复自信。

而且,除了持久,煤气灯效应的关键策略是,打火机会时刻保持攻击状态,一旦受害者有所反驳,就会招致加倍的控诉,以绝对的控制权,主宰着受害者。

部分运用煤气灯效应的操纵者,还会在战略上,将受害者从亲朋身边孤立出来,运用煽动性的策略,如[我们对他们]、[分而治之]、[孤立和控制]、[敌人无处不在]和[我是你唯一的希望]等,将受害者永久攥着手心里。

虽然操纵很可怕,但心理操纵却无所不在。

我们所热爱的权谋剧,宫斗剧,那些胜利者们,往往就是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实现心理操纵,完成谋害和杀戮。

而在当今商业时代,心理操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营销。

营销是基于人性洞察,所延展的具有欺骗性,蛊惑性和操纵性的商业行为,这种认知已经达成共识,但是高级的营销,总是巧妙的让人心甘情愿被算计。

所以,当营销避无可避时,营销界有个新的理论出现: 消费者有责任自我教育,他们有责任做出更好的购买决定。

这种情况,像极了我们当下的现状。

当PUV大行其道时,很多人希望法律可以有效制裁,但遗憾的是,除非涉及金钱诈骗,大部分心理操纵者们,给受害者带来的身心伤害,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法律惩罚。

比如包丽案中,即便她的男友对她实施了,显而易见的煤气灯操纵,但她的自杀行为都是自发的,法律如果制裁,才会显得不合法,因为没有可以贯彻执行的具体标准,就会让法律丧失权威和公平性,且显得没有正常边界。

所以,就像营销具有合法性一样,法律无法界定的心理操纵,情感虐待,也需要来自当事人的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拯救。

因为,心理操纵无处不在。

有一句名言是,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会如何利用你,看看那些离你最近的人。

你最亲密的朋友,家人,孩子,都有可能是操纵者。

你的父母,会利用你的孝心和负疚心,操纵你的情感和生活,甚至事业选择。

你的孩子,会利用你的责任心和对她深切的爱,通过哭闹,自我伤害,不断逼迫你就范。

可以说,操纵是一种生存机制,以应对充满挑战或竞争的环境,尤其是当一个人缺乏相对权力和控制力时,病理性的操纵,就会经常在家庭和两性关系中出现。

而且,我们的整个社会规范,都是鼓励狡猾、诡计多端、讨价还价、利用人类弱点、倡导马基雅维利式的自私,崇拜权谋胜利者的,这种情况下,心理操纵无处不在,个人避无可避。

只是,有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自我保护的竞争本能,无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剥削和压榨,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心理操纵变成了精神虐待,情感伤害。

所以,比起谴责,你最实际的做法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强大却不会操纵他人,伤害他人的人。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被操纵,但操纵者们在实施心理操纵之前,其实是有选择性的。

心理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擅长心理操纵的人,通常会把目标对准,具有某些特定人格特质的人,比如:

讨好型人格,极度渴望被喜欢被认可

自卑型人格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依赖性人格的人,即便痛苦也害怕分离

天真,无知,幼稚,缺乏社会经验的人

害怕愤怒,悲伤和其他负面情绪的人

从小在父母严格管控中长大的孩子

极度孤独,以至于缺乏警惕性的人

冲动,贪婪,唯物主义或追求财富声名的人

当遭遇操控者时,我们一方面需要识别对方的操纵策略,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努力,走出心理操纵。

因为,你越早察觉,越早逃离,就越容易逃出去。

具体来说,受害者可以坚持以下策略:

1识别问题。无论操纵者说什么,做什么,你都需要识别出,对方真正想要什么;

2从歪曲中找出真相。这很困难,但是当你产生疑问时,可以通过写日记,以及和第三者聊天的方式,更加客观中立的去看待处境。

3进行精神锻炼,鼓励思维方式的拓展。当遭遇不公时,不妨跳出来,和自己保持距离,客观看待眼前问题,分析处境。

4给自己放弃的权利,允许自己糟糕。他们说你不好,你不一定非要证明自己,以求得到认可,你可以选择放弃,达不到某个人的标准,并不一定是你的问题。

5允许自己感受所有的感受,同时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所有感受。当你产生不适情绪时,你可以追踪自己的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也可以简单粗暴的解决,比如说,既然这段关系让我不开心,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又有什么重要呢,反正不开心的关系,我不要。

最后,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大致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伤害别人;

一类是以别人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被伤害;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做一个,不主动伤害别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

最近上映的外国影片我就看了《美女与野兽》,就来说说这部**好了……

当然,我喜欢它更多是因为我脑洞大开自己脑补了一出戏……

摘要:一个花季美少女,为救其父,为城堡野兽所囚禁,最后却竟然爱上了野兽,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财富的魅力,我将为你揭晓——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的无悔之路。

1 讲故事:美女与野兽

在很久以前的法国乡下小镇村庄,有一个人见人爱的村花——贝儿(然而并不是,只是个大人们不太喜欢的姑娘)。

她喜欢看书,已经把村子里的图书室(只有几本书不能叫图书馆吧)的书都看完了,图书室的管理员觉得她可以再看一遍。她有一个霸道的追求者壮汉加斯顿,他深受其他村姑的喜欢,但是他并不喜欢能够轻易得到的,而是觉得这个拒绝了他的贝儿才是最特别最好的。

她的爸爸莫里斯是个“发明家”,当然,实际上可能只是个“开锁匠”,他精神状态不太好,所以村里人对他指指点点,甚至也让贝儿不被村民所接受。有一次她在用爸爸发明的洗衣桶洗衣服的时候,就因为教小萝莉读书识字而被惩罚,扔掉了衣服……

她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但是生活该怎么样呢?

这天她正在家门口无所事事,她的爸爸莫里斯的座驾小白马独自跑回来了,但是爸爸却不在马上。贝儿意识到爸爸可能出了意外了,于是坐上白马去找爸爸。

随着白马的带领。贝儿来到了森林深处一座巨大的城堡,这座城堡传来了爸爸的声音,贝儿听着声音,一步步上楼,居然看到了自己的爸爸被囚禁在塔顶的监狱里。

但是莫里斯并不想见到女儿的到来,他让贝儿快跑,逃离这座古怪的城堡。不要让城堡的野兽主人发现。

然而,已经太迟了,怪兽男主出现了。贝儿被吓了一跳。

原来,莫里斯因为心心念念贝儿喜欢玫瑰,所以想要摘古堡门口的玫瑰,但是被野兽男主发现,被野兽男主惩罚,监禁在塔楼上监狱。

为了救出爸爸,贝儿假装跟爸爸告别,将爸爸推出监狱,而留下了自己。

面容可怖的野兽男主,在看到贝儿这样为自己的爸爸,也同意放走了莫里斯,但是她就必须留下了。

这座古怪的城堡,让贝儿感到恐惧害怕,特别是恐怖的野兽男主,就连笑容也让人觉得可怕。更不要说他不时咆哮呵斥贝儿,动不动就扔东西,连敲门都可能一副要拆迁办拆房子的模样。反倒是当他想要笑给贝儿看的时候,显得十分可笑。

还好,这座城堡有些古怪的仆人。古董钟先生、烛台先生、茶壶太太、羽毛掸子太太……他们为了帮助野兽男主找到女朋友,摆脱“单身怪”的命运,可谓是不留余力啊。给贝儿准备吃的,给她穿新衣衫,给她逗笑搞怪办宴会…

也因为他们,贝儿知道了野兽男主原来也是很帅气的小伙子(虽然是通过一副被划过的油画),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霸道男主开口就是:这图书馆给你了),有各种各样的古董财宝,还有多座塔楼(只是有一座她不得入内),更知道了野兽男主从小也跟她一样失去了妈妈……

不过,依旧无法改变贝儿被困在城堡这座监狱的事实。

所以,当他们告诫贝儿不要去塔楼里的时候,她反而去了塔楼,发现了野兽男主的秘密,一朵即将枯萎的玫瑰花。就在她即将触碰她一直喜爱的玫瑰花之时。

可怕的野兽男主再次出现,一把将她推倒,大声咆哮女主:不许动我的玫瑰。(感觉小王子走错片场)

愤怒的野兽男主在怒气之下,差点就想打死贝儿了。还好,他最后放走了贝儿。

没想到,野兽男主居然就这么放走她!

贝儿骑着她家的白马(不要问为什么莫里斯不骑马回家),从城堡回去的路上,在丛林里遇到了一群狼,狼群狼视眈眈、步步紧逼,眼见贝儿就要被追上,成为饿狼口下的粮食……

千钧一发之际,野兽男主化身大英雄出现,救下了女主,打散了狼群,最后依靠着“野兽吼”,吓得狼群四散逃跑。而他也因为被狼群抓伤而不支倒地。

眼看着前方没有了障碍,贝儿可以骑着马回家了。

就在此时,对野兽男主的恐惧害怕终于成为对男主的同情,贝儿没有走,反而让野兽男主骑着她的白马回城堡了。

然后贝儿开始照顾野兽男主,跟他一起生活。

开始一起看书、一起散步、一起打雪仗、一起跳舞…

(此招请勿模仿,如果没有城堡,你很可能会获得“失去女朋友”技能)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 心理学:斯德哥尔摩症

斯德哥尔摩症:又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从童话故事里跳脱出来,我们来说说美女爱上野兽背后的心理学吧。

在现实中也曾经发生这样的例子,被监禁的人质,最后反而跟施害者产生感情,顺从、帮助施害者。

最著名的莫过于这个综合症名称的由来事例。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抢劫瑞典斯德哥尔摩内一家信贷银行,并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与警方僵持了130个小时后,歹徒最终投降。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曾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多加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的态度。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其中一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一位劫匪,并和他订了婚。还有一位人质居然在全世界为绑架者筹款,建立了为绑架者辩护的基金会。

3美女与野兽男主之间,究竟是怎么产生爱情的呢?

野兽男主生活在森林的深处,可以安心地实施自己的“脱单计划”。并且周边有天然的屏障——森林、狼群,可避免外界的大肆打扰。

男主自身有其独特优势,如城堡(比有房还牛13),有美女喜欢的藏书无数,有各类古董家具财宝、与美女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早年丧母),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各种类型的仆人),有足以控制美女的暴力等……

就故事情节来看,野兽男主将美女囚禁于笼子,制造一个隔离环境,以自身的恐怖形象,让美女产生恐惧心理。

一方面加强绝望,当美女企图通过结绳梯逃跑时,断绝逃跑的希望。一方面又让仆人去帮助美女,避免了美女做出由于绝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也展示了自己的优势,与美女的共同爱好、相似经历,让美女降低对自己的恐惧心理,甚至产生了同情心……

再通过“英雄救美”这样的行为,让美女产生感激心理,帮助自己……

最后,野兽男主再通过与美女相处,让美女产生爱情……

当然,这种行为我们是模仿不来的,不说没有城堡没有财富没有仆人,单单非法拘禁就得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真怀疑野兽男主是不是类似巴甫洛夫一类的心理学家,还亲身参与了自己的实验……

冲动性障碍人格

其实里面的主人公都有心理疾病的。

美知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开朗但优柔寡断

小武是性爱恐惧症

瑠可是心理跨性别者

绘理是都市恐怖症

这部剧的演员我都好喜欢的~但是看了之后心情很郁闷啊。。

至于第二个问题嘛。。大概就是想警告瑠可吧,男女有别,男的比较厉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46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