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的内容

《道德情操论》的内容,第1张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其宗旨就是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多么的重要!

目录:

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

第一篇 适当感

第一章 同情

第二章 相濡以沫的快乐

第三章 我们的感情与别人是否一致能帮助我们判断其恰当性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可敬的美德

第二篇 合适得体的各类

第一章 源于身体的种种

第二章 源于思维定势的

第三章 不友好的

第四章 友好的

第五章 自私的

第三篇 人们在判断 是否恰当是对顺境和逆境的考虑,及为什么情况不同会造成同情心的差异

第一章 虽然我们同情悲伤一般要强于同情快乐,但它仍然远逊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 野心的起源以及等级的分别

第三章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对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 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第一章 我们应当奖赏任何理应受到感谢的行为,同样应当惩罚任何理应得到怨恨的行为

第二章 合乎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对象

第三章 如果我们不赞成行善者的义举,就难以同情受益者的感激;反之,如果我们同意施暴者的动机,就根本不会同情受害者的愤怒

第四章 简要回顾前几章的内容

第五章 试析人们对优点和缺点的判断力

第二篇 正义与仁慈

第一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正义和悔恨的感觉

第三章 这种天赋结构的效用

第三篇 涉及行为的优点和缺点时,命运对人类感情的影响

第一章 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命运影响所及的范围

第三章 这种情感不规律性的根本原因

第三卷 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以及责任感

第一章 自我认同和不认同的原则

第二章 对赞扬以及值得赞扬的品质的热爱,对谴责以及值得谴责的品质的畏惧

第三章 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自我欺骗的天性,以及普遍原则的起源和作用

第五章 被视为上帝的法则的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

第六章 责任感何时应该成为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何时应该与其它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第四卷 有用性对赞许感的意义

第一章 所有艺术品的美感都源于其有用性,并且拥有最广泛的影响力

第二章 人的品格与行为之美皆从有用性而来,以及这种美的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发自内心的赞成

第五卷 关于习惯和风尚对道德赞许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习惯和风尚对于我们关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习俗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有关美德的品质

第一篇 个人的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兼论审慎

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质可能对别人的幸福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我们的天性根据何种次序来关注个人

第二章 我们的天性和善心对社群的关注次序

第三章 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 自我克制

第四篇 结论

cachebaidu/cword=%A1%B6%3B%B5%C0%B5%C2%3B%C7%E9%B2%D9%3B%C2%DB%3B%A1%B7&url=%3Ablog%2Eeastmoney%2E/jing/5384%2E&b=19&a=16&user=baidu

 道德心理学来源于西方心理学,具有高度的经验性和综合性,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交叉学科。道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道德认知的研究、道德情感的研究和道德行为理论的研究三方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道德心理学理论浅述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心理学理论浅述论文篇一

 《道德心理学理论综述》

 [摘要]道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道德认知的研究、道德情感的研究和道德行为理论的研究三方面。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柯尔伯格的三阶段六水平理论为道德认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艾森伯格从亲社会的独特视角研究了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理论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良知理论和移情理论是该领域的重要理论:道德行为理论的研究主要探讨道德的心理机制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关键词]道德心理理论;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作者简介]刘亚娟,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江苏苏州,215123;吴荣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江苏苏州,215123

 道德心理是指人类道德言行的心理状态、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凡是涉及道德问题的心理现象都属于道德心理的范畴。人类对道德心理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国外最早可追溯到休谟和达尔文,国内最早可追溯到荀子和孟子。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道德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算起,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道德心理学理论发展到今天有很多理论出现。道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成分组成。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道德心理学理论进行论述,旨在为道德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争论的平台。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的发展是道德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心理学家、道德学家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而且形成了很多有体系的理论,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一)皮亚杰的三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前道德阶段(0~5岁)。此时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对道德的概念还很模糊。第二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8岁)。此阶段儿童对道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但也只是认为道德即规范和规则,遵守规范和规则便是符合道德的,反之就是违反道德的,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动机,因此他又称此阶段是道德现实主义;此时的道德就是服从权威。第三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8岁以后)。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体验到了规范之外的东西,如责任、公正、动机等,因此皮亚杰又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此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本质区别就是儿童逐渐形成了“良心”,对道德的认知和判断已经升华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皮亚杰是第一个提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人,也是第一个应用实证的方法对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人,这是其最大的贡献。但由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是从属于他对一般人类认识发展问题的研究的,因而他不可能对儿童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型理论

 柯尔伯格在1980年提出了他最新的、最全面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他认为,道德发展经历三水平六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规则中的是非善恶观念十分敏感,依据行为的实际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否道德。这一水平分两个阶段。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本阶段的人是自我中心的,所谓对就是绝对服从权威而避免惩罚的,他不考虑他人的动机和利益,把自己的观点和权威观点混淆。阶段二:相对的快乐主义道德定向阶段。所谓对就是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利益,他能把自己的、权威的、和别人的利益及观点区别开来。水平二:习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认为规则是正确的,有维护秩序的内在愿望,行为价值是以遵循规则的秩序为依据的。阶段三: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与他人维持良好关系的观点。阶段四: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时人把社会观点与人际关系或动机相区别,依据自身在社会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人际关系。水平三:后习俗水平。此时个体认为道德决策不仅取决于原则、利益、动机,还必须为社会所赞同,社会是按公平和仁慈来运作的。阶段五: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本阶段人采纳的是一种超越的社会观点,理性的个体意识到权利和价值优于社会依附和契约的观点。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人真正懂得了道德本质,将用于社会治理的普遍伦理内化为一种道德的崇高境界。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道德的发展做了系统的研究,其理论源于皮亚杰但又发展并超越了皮亚杰,他整合了传统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在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外他还进行追踪研究,不仅有对美国本土被试的追踪研究,还有对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的跨文化的追踪研究,这使得他的研究更具普遍性。

 (三)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

 艾森伯格对道德心理的研究是从亲社会道德情景方面开始的,她认为“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之间作出选择”,也就是说个人利益和需要帮助的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艾森伯格认为儿童亲社会道德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一:自我关注的享乐主义推理;阶段二: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三:赞许和人际赞许的定型取向推理;阶段四:包含有两个小阶段,即自我投射的移情推理阶段和过度阶段;阶段五:深度内化推理。

 艾森伯格开辟了道德研究的一个新的通道,即从亲社会道德方面做了理论研究,弥补了前人单一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弥补了柯尔伯格从道德禁令方面研究的不足。但是她的研究多是通过对儿童的口头报告分析得到的,可靠性值得置疑。另外她的研究因为是在亲社会的情景下进行的,所以难以在一般情景下推广。

 二、道德情感理论

 道德情感是个体对社会道德现象是否符合自身的道德知识经验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主体有意识的评价性的心理反应。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可表述为:心理激动—分析评价一形成定势。

 (一)孟子的道德情感理论

 孟子认为,凡人皆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的“心”首先含有情感之义。恻隐之心,一般表现为同情心,羞恶之心表现为一种羞耻感与憎恨之情,辞让之心表现为一种宽容大度之情,是非之心更多表现为对善恶的情感认同与拒斥。有鉴于此,朱熹认为,孟子“所谓四端者,皆情也”。“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在善恶分析中,不仅有

 理性的分辨,而且有情感的认同:好善恶恶已不单纯是理性判断,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接受或拒斥。正是德性所蕴含的情感之维,从一个方面构成了向善的内在动因,并为知转化为行提供了一个过渡平台。

 孟子对最基本的人性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对道德情感的朦胧的描述,这些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道德情感中最基本的四种。人只有形成了这些情感,才会去做道德的事情。

 (二)王阳明的理论

 王阳明主张“无心则无身”,强调道德主体的情感品格;主张“心外无善”,注重道德行为的情感驱动;主张“致极良知”,开发道德自律的情感机制,由此形成了他系统的道德情感理论。王阳明注重内心体验,强调精神生活优越于知识性活动;强调直觉,而不是分析;强调人的情感本质。

 王阳明在宋明理学繁盛时期提出的道德情感理论,是理论界的一朵奇葩,改变了中国当时理性研究独占鳌头的局面。他的“心外无善”是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即道德已经内化到人心中,做事只需随“心”。此心是道德化了的,它有自己的原则。“致极良知”是指在个体心中已形成了良知,道德情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

 (三)霍夫曼的移情理论

 霍夫曼的道德情感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移情。他认为,移情在道德情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提出了移情的四种水平,即普遍移情、自我中心的移情、对另外个体的移情和超越情景的移情。霍夫曼还解释了内疚在移情性苦恼中的作用,并将它与惩罚的焦虑和弗洛伊德的内疚做了区分。另外还试图确定移情和道德原则的关系,认为移情情感的唤起可以激活道德原则。 霍夫曼的研究解释了移情的产生和发展,阐释了内疚和移情情感的关系以及移情与道德原则的关系。他第一次对道德情感理论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研究,然而,他没有解释儿童如何学会在对他人的关心和自私自利动机之间平衡。

 三、道德行为理论

 道德行为是在个体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基础上,自由选择后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是说,道德行为包含两个基本含义:一是面对利益时的道德冲突;二是面对冲突时的道德选择。

 有道德冲突才有道德行为的选择问题,道德冲突的大小同所选择的道德行为价值是成正比的,道德冲突越大,所选择的善的行为价值就越高。

 道德行为过程一般分为发动、进行和终结三个基本阶段。与此相适应,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可分为道德心理的激活、道德心理持续和道德心理平衡三个过程。在道德境遇的外在诱因和道德情感的内在驱动下,道德行为被激活,而道德行为是一个持续的活动,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行为的持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行为完成以后,道德冲突解除,道德动机得到了实现,此时道德心理重新平衡,道德行为终结。因此也可以说,道德行为是解决个体内心冲突、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了道德行为成分,他认为道德行为是习得的,儿童的道德行为是观察学习和模仿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儿童会模仿社会榜样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但是这种只强调模仿学习的理论,使得道德行为好似失去了主体的能动性。而道德行为是由个体内心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识发动的。不过社会学习理论对道德行为的形成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操作过程,这点是道德行为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

 道德行为是道德心理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它不仅和道德认知有关,还和道德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前提,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道德行为。另外道德行为还和环境因素、个人目标等外界因素有关。目前中外对道德行为的理论研究还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观点水平上,很少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出现,这是道德心理理论研究的空缺。

 综观中外对道德心理的研究,道德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特别是对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研究。另外我们不应该仅停留在研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水平上,还应该进一步对这三个维度细分,应该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目前对三者关系的研究仅仅是一些简单的阐述,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模型。道德心理是很复杂的,它不仅与个体有关,还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道德心理的研究还要与社会环境相联系。总之,道德心理学理论研究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道德心理学理论浅述论文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个体已经学会的自律,能从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依据已经内化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则行事,而不是根据本能和快乐原则办事。这也可以说是自我控制的最高级表现形式。

大部分都希望负责人的做事,把自己看作,同时也希望被别人看作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我们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培养是非常需要重视的。

道德发展与社会,学校,家庭密切相关,什么是道德发展呢?心理学家认为:“道德发展就是指设计是非。对错判断标准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达到这一的水平。

道德发展是自控力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道德发展成熟的人之所以愿意遵从社会规则并不是因为他们期望获得报酬或者害怕受到惩罚。而是因为他们最终内化了自己所学到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则,他们能够自愿地遵守这些道德观念和这些规则。

社会学家实验证明:内化即从外空行为向内部标准和原则所控制的行为的转变,是通向道德成熟道路上的最重要的标志。

道德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不同的道德发展理论只是强调了道德的不同成分,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类道德发展的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情感成分即道德情感:他们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够遵照道德原则去行动,是为了体验自豪感,成就感以及积极的情感,避免内疚和羞愧的消极情感。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即道德认知:儿童愿意遵守社会道德发展对事情的是非判断的变化,是随着儿童的成熟而发生变化的。

社会学理论认为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观察儿童是怎样学会抵制诱惑,抑制说谎,偷窃与欺骗这些违反道德规则的行为。

我们不能看出道德具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情感或者情绪的部分,包括对正确和错误的理解感受。内疚感或对别人感受的关心。激发道德和行为的情感。

2认知成分,其核心是我们获得是非概念以及行为决策的方式方法。

3行为成分,它反映了当我们面对说谎,欺骗或者违反了其他道德行为时的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以及行动。

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

一、道德情感,激发孩子的内疚感与同情心

弗洛伊德说:“内疚感和想要避免内疚感的期望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弗洛伊德提出:“超我人格的道德分支,超我包括理想,自我和良心。”

1理想自我在孩子的行为达到了父母要求的标准时,会通过传达自豪和个人价值感来奖励孩子。所以良心在孩子的行为中不被父母认可,孩子的内心会感受到一种内疚和无价值感,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惩罚。

孩子为了避免这样的内疚感,自我控制就替代了父母的控制。这充分说明了道德发展最重要的积极感感是同情心,最消极的情感是内疚感。

2内疚和羞愧都是次级情绪中的自我评价情绪。内疚的儿童可能会关心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别人的后果,羞愧则更多的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基于对他人的关心。

比如:两个小朋友打架了,一个小朋友把另外一个小朋友的脸抓伤了,过后会后悔。这就体现出来小朋友的内疚,等到道歉的时候会有一点不好意思,体现了羞愧。

3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自我道德情绪评价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父母对于孩子做出了违反常规或者道德的行为的态度,都可能让孩子感到羞愧或内疚,或者两者都有。

如果父母对孩子违反常规的行为只是训斥,或者打骂,制止了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有可能感觉到的只有羞愧,如果父母不仅批评错误,还指出了原因,后果让孩子明白了错在哪里,那么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内疚,或者你就和徐会同时出现。

二、道德认知,实现孩子从外部控制到内部自我控制即自律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中提到:儿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角色承担技能或者说认知的发展,二是重要的社会经验,如与同伴的平等交往。

道德认知是指会在判断各种行为的对错时的思维。也是认知发展与社会经验,有助于增进儿童对社会的规则,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的理解,从而将这些社会规则吸收为自己为人处事的行为标准。

1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权威,不要让孩子只能服从。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的所有的话都是在下命令,那么孩子将会一直停留在外部管理之中,很难进入到学会自律的阶段。

比如说,孩子正看看电视,妈妈说:“不许看了,在看电视,今天就不让你出去玩了。”这样孩子只是在服从妈妈的命令,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我应该关掉电视了。所以还是属于外部管理,如果能妈妈说:“再过五分钟关掉电视,我们该出去玩了!”这样在孩子心里是有一个规划,到五分钟的时候,想我现在该进行下一项了,他自己会主动的关掉电视,从而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律性。

2经常与孩子讨论道德话题。

现在的网络电视都非常的发,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一些涉及到社会规范,道德原则,法律法规的话题,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在其中可以学会明辨是非,知道孰劣输错,同时教会孩子如何沉着的面对问题,并且保护好自己。

3道德行为,增强孩子自控力,学会抵制诱惑

道德行为主要是指人们面对诱惑时的实际行为能力。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在没有外部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个体能否抵制违反道德规则的行为。

1及时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

当孩子的行为达到了父母的要求或者达到了父母的期望,要给予肯定表扬,并且说明表扬的原因,让孩子加深印象,牢牢记住这样做是对的。

2及时制止孩子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当父母发现了孩子违反道德行为规范时,要立即制止,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打骂和训斥孩子。一定要唤起们们的内疚感与羞愧,在讲道理的过程中,让孩子意识到这种为为课可耻性以及会给别人带来的后果。

3经常给孩子贴上道德的标签

如果父母经常会给孩子贴上一些道德的标签,比如“诚实的,善良的,有责任感的等等”,这些标签可以帮助孩子的道德自我概念,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加强孩子内疚或者自责的感受。从而激发内化的自我控制发展能力。

讨论中首先涉及道德教育与学校现行德育内容的关系。我国多年来在学校中主张广义的德育,认为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又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就是关于道德行为和道德信仰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扩大德育涵盖面,容易削弱德育的效果。因为个人品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政治觉悟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明确、心理的发展各属于人的不同层面,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如果将它们一概纳入德育学科,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教育,势必削弱教育效果。同时,我国在学校教育中使用“大德育”概念,也不利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对话、互补共长,建议对“德育”即道德教育的内涵作出明确界定。就学校教育中现行的大德育内容而言,道德教育也具有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基础地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李雨村研究员认为,需要高度认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才能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学校教育中严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真正地认识德育包括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功能。文件中和讲话中的认识并不等于对该问题的真正认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真正解决认识问题,其次才是学校和教师的教学问题。只要真正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操作环节上解决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问题就容易得多。

  研讨会在充分肯定学校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所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天津42中学刘春老师认为,当前各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单纯用学习成绩衡量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重德育灌输轻德育实践的现象。道德教育中忽视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过程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导致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甚至出现双重道德人格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此外。还存在着社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的严重现象。

  天津商业大学范书生教授认为,大力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是学校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和重点。道德养成教育虽然不是现行德育中的全部,但却是德育的根基。德育的本质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为根本的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中心环节,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人的道德结构的发展就是在掌握和运用道德认知、培养和重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检验德育过程成效的最终结果。离开养成教育,德育便会脱离社会与生活的实际而流于空泛的形式。

 天津大学刘彦生教授认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方法较为简单陈旧。只强调理性知识,没有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密切结合;习惯于外在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和情感作用。习惯于德育要求的一刀切,忽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机械、呆板的德育,由于未能尊重和顾及个体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往往造成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甚至多重道德人格的现象。需要研究和借鉴中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经验,用以加强和改进当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些理念和方法。应当在尊重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关注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主体的体验教育;重视人格培育与提升。

  天津科技大学刘阳认为,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应当充分注意道德教育模式的科学应用并建立起实效反馈机制。国内关于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得时间较短,导致对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过程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道德教育实践中要科学地应用道德教育模式,处理好某些认识和实践问题,包括需要透彻了解道德教育模式与受教育者各自的特点;坚持多种模式的兼顾性与某种模式重复性的统一;坚持道德教育模式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模式科学应用过程中的实效反馈机制。科学的处理道德教育模式应用过程中的环节,将成为调整与改进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天津师范大学仲崇盛则提出,要高度重视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社会道德环境,以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阻碍进一步发展,甚至破坏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假、恶、丑的问题,或者说一些其他问题和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假、恶、丑问题。真、善、美永远需要社会重申和张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74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