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

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第1张

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在 教育 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农村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对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乡土 文化 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篇一

《解析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 要:农村幼儿园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农村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对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教育资源。

关键词:乡土教育资源;农村;幼儿园;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幼儿园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到其今后的成长。当前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学资源还很贫乏,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乡土教育资源就是指幼儿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生态、乡土地理、民风习俗、生产和生活 经验 等。具体来说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农村地区所特有的适合于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学的教学资源,农村幼儿阶段的乡土教育资源既包括人,同时也包括物。农村中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有很多,当前农村乡土教育资源潜力非常大,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对于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一)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农村幼儿教育与城市幼儿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从基础设施等角度来考虑虽然农村幼儿教育要远远弱于城市幼儿教育,但是农村乡土教育资源却是城市幼儿教育阶段所没有的。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实现孩子素质的综合发展,农村地区的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弥补传统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给孩子带来的不足,在某种角度来讲甚至能够学到城市孩子所学不到的东西。(二)增强孩子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方便地了解大自然,了解农村。这对于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二、农村的田野资源、动植物资源可以作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

农村乡土教育资源既包括人,同时也包括物。农村的孩子,他们接触频繁而广泛的是大自然,如野花、野草、各种树叶、果实、鸟儿、家禽、昆虫等等,农村的动植物就可以当做一部活教材而加以充分利用。春天可以带领孩子去农田里观察农民叔叔春耕、油菜花金黄一片、小草泛绿、柳条随风飘荡、蜜蜂嗡嗡叫、蝴蝶翩翩起舞;夏天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昆虫,如蜻蜓、蝴蝶、蝉、蚱蜢、等,教幼儿制作生物标本,供幼儿观察,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也可以在林间做一些小游戏增强孩子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利;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果实丰收的季节,带领孩子观察各种各样的水果、农作物成熟了,组织幼儿到田间拾漏掉的稻穗,带他们喂养 饲养 角的鸡鸭;冬天教幼儿观察冬季的特征,让幼儿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如帮小动物安家、参观玻璃暖房 种植 ,、观察大棚养殖,给树捆草绳等,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让孩子知道运动能使身体暖和,教育幼儿不要怕冷。每个季节都有自身的特点,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农村的田野、果园、菜地等是城市所没有的,充分发挥农村田野山林景观的优势对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充分利用乡村自然景观、乡土地理来进行教学活动

农村特有的土、石、沙、竹,这些自然而又富有本土气息的材料,扩充了教育内容,既让幼儿回归自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想像的空间。真正实现在生活中教,在游戏中学的目标。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水平,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魅力,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例如鼓励孩子们利用烂泥巴来做美工活动,孩子们通过尽情地摆弄,玩泥巴、挖洞能够获得不少的经验和乐趣。此外还可以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种子,怪石等都可以当做宝物对教室进行装饰,如用各色豆子贴出动物、植物,用树叶贴成蝴蝶,这样会使得教室更富有情调。农村田野、山坡、草地、小河、树林,这些都是进行活动的好地方,如:在草地上、树林中,让幼儿玩游戏;利用田埂让幼儿练习  平衡;利用小河让幼儿练习投掷;这些自然条件是锻炼幼儿的身体,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的好 方法 。更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景物组织幼儿进行写生活动,让幼儿随时在土地上画下自己所看见的,营造开放民主的教育气氛,给孩子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促使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创新探究。

四、邀请生产经验丰富的老人或者是家长参与教学活动

农村乡土教育资源中人是一项重要资源,在农村幼儿教育阶段必须要充分发挥的人的作用。所谓人的作用主要指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邀请农村中有名望的或者是劳作经验非常丰富的家长来进行讲解,例如让孩子们知道 清明 节有踏青、扫墓、放风筝、吃青团的习俗。 清明节 期间,组织幼儿扫墓活动,邀请农村中有名望的老人讲解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培养幼儿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踏青春游、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在每年 重阳节 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去村里的孤寡老人家里看一下,通过关心照顾孤寡老人的饮食起居能够让孩子充分领会到重阳节的意义。此外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组织幼儿观察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和农民叔叔一起摘玉米、挖红薯、捡花生,让孩子看、让孩子听、让孩子学、让孩子讨论、让孩子感知,既体验了生活一粒一饭来之不易又增加了对劳动者的感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幼儿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孩子的依靠性很强,所以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家里的劳务活动。

五、开发、利用周边的民间手工艺资源及民风民俗,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

《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民间手工艺资源如:剪纸、 编织 、插花、捏糖人、 泥塑 及 刺绣 、竹制玩具等能让小朋友感受 民俗文化 的魅力,感受家乡 传统文化 的丰富性,并且通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和游戏化让孩子亲身操作和实践,体验家乡人民的心灵手巧、智慧勤劳、善于创造和进取的民族精神,初步萌发爱家爱国的情感,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此外,家乡的风土人情颇多,传统节日带孩子上街观看民俗表演,如 元宵节 上街看花灯以及踩高跷、抬轿表演,带领孩子参观民间艺术展览,如:木偶、捏泥人、陶瓷、草编等。还可以带领孩子参观家乡名胜古迹,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并在做做玩玩中创造了美。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为幼儿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幼儿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气息与价值,从而开发幼儿的智能,启迪幼儿的智慧,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当前,农村幼儿园政府的经费投资严重不足,,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难点。在这背景下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探究有重要意义,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充分利用和开发乡土教育资源的优势,才能全面提升农村幼儿的综合素质,让农村幼儿园的工作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吴捷利用家乡特产资源,培养幼儿爱乡情感[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3]柯小卫陈鹤琴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凸显学校德育个性

桃溪镇中心小学 李宏平

2009年年底,我再次参加了校长工作室的培训。如果说第一次培训给我的感受更多的是欣喜的话,那第二次培训的感受更多的绝对是紧张。每一天的培训学习时间长、节奏快、内容多,加上自身的知识储备少,德育工作经验匮乏,着实让我感觉到不小的压力!当然,正是这样的培训,给了我们许多历练的机会和收获。聆听了学军小学、时代小学、和睦小学的德育工作介绍和杨老师的授课,对如何贴近实际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抓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多了一些思考。

我校坐落于桃溪镇陶村,陶村是武义南部山区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大村落,其乡土文化极其丰富,村内自然风光、名胜古迹、

先贤名人、风俗民情等各具特色。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丰富的乡土文化营养,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从而凸显学校德育个性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践。

一、诵读古典诗文,追寻名人足迹。据考证,学校所在地陶村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之一,村文化广场的壁画上镌刻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许多诗文。这些诗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1995年在北大的一场素质教育报告会上讲到了中国优秀传统,他将中国的人文精神归结到两点:一是爱国,一是有骨气。至于爱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说到有骨气,陶公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同样令人感动和钦佩。学校利用这一资源,积极开展陶渊明诗文诵读活动。陶渊明的诗文很多,我们选取那些文句浅显,具有积极教育意义作品,印制成册,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领略诗人作品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从中体会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二、探究民俗活动,弘扬地方文化。陶村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的发源地,昆曲在我们老一辈人中广为流传,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每逢传统节日,仍有不少的民间剧团活跃在乡间,可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有人对这些

令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戏曲艺术感兴趣。他们热衷于追星,对球星、歌星、演艺明星可以说崇拜得五体投地,因此,为了挽救昆曲艺术,也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领略家乡的艺术之花,学校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查、收集昆曲相关内容并进行交流。通过调查,学生了解昆曲辉煌的历史,以及曾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昆曲的文化内涵,分析没落的原因。陶村还有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有些中队辅导员带领队员走进社区,采访调查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的历史;有的请村里的老人讲述迎大蜡烛的传奇故事;有的结合劳科技作品制作活动,把大蜡烛的造型搬进课堂,请老艺人讲述大蜡烛的构造。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既了解了陶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又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学生拯救民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保护文化古迹,增强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那些流淌着记忆,延续着民风,传承着文脉的古祠、古庙、古寺、古戏台,都是记录与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坐落于陶村村东的延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距今已有1060年历史,是我国南方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建筑研究价值的元代建筑之一。我们把延福寺作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去参观,领略这一元代建筑的独特结构,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和高超技艺,激发学生研究历史文化的热情和自觉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感。村内还有邹氏宗祠、陶氏宗祠和郑氏宗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古建筑,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宗祠文化,体悟家族文化与个体生命的传递与繁衍,并懂得在借鉴和传承文化的过程学会去芜存精。

四、品味特色产品,激发爱乡之情。陶村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宣莲、高山云雾茶、板栗、高山四季豆等名优特产。宣莲是清朝贡品,为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每年7-8月,是荷花盛开的时间,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乡土资源,在秋学期组织“赏荷花,品宣莲”活动,既宣传了宣莲,确立品牌效应,而且也带动了家乡休闲旅游资源。我校还举行“夸特产,爱家乡”的系列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把收集到的家乡特产的资料制成手抄报,展示在各自的班级橱窗中;在“家乡特产博览会”上,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拿出特产,通过闻闻、摸摸、尝尝,调动队员多种感官,认识家乡的特产形、色、

味,然后派队员上来介绍特产,推销特产,不仅介绍了家乡特产的特点,而且讲述了特产形成的原因,家乡特产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对家乡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队员们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了许多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并为家乡特产精心设计广告,大力宣传家乡特产,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家乡特产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德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从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可以让他们的言谈举止,学养德行深深烙上地方文化的印记,从而凸显出我们学校的德育个性。

基于地域文化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初探论文

  一、地域文化融于德育教育的缘起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综合。华蓥山地跨巴蜀,横贯川渝,华蓥山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在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渝北区茨竹镇在挖掘华蓥山文化基础上,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杨家八盒、华蓥高腔、佛教文化等四大文化。目前,只有华蓥高腔搬进了课堂,其他文化的价值则被忽略。寨坪完小借鉴以往德育活动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基于华蓥山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诱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推进素质教育。

  二、地域文化融于德育教育的实践

 (一)依托华蓥山四大文化资源建德育基地

 在当地教育部门指导下,寨坪完小通过多方联动建立四个德育基地。依华蓥山地区“红岩”革命精神,在位于同仁村场镇的同仁革命活动联络点同仁老庙、位于华蓥村华蓥山游击队秘密活动点太平洞,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具有两百多年历史、成功申报市级非遗名录的华蓥高腔,以及成功申报区级非遗名录的藠头、青椒鱼传统工艺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依托素有“东朝华蓥,西朝峨眉”赞誉的华蓥山宝鼎佛教文化,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杨家八盒、龙腾四海武校、竹松湖体育健身公园建立武术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四大”德育基地的建设,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地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在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也成为了学生终身教育的'课堂。

 (二)依托四大德育基地开展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

 1依托红色文化德育基地,该校利用蕴藏在身边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参观一次红色革命活动遗迹,坚持每年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同仁革命活动联络点参观教育,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定期邀请该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到校讲王璞等人领导华蓥山武装起义以及幸常嘉、幸世伦等人在同仁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故事,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走一段红色革命小道,设计了“同仁完小——同仁老庙”徒步参观路线,让学生体验革命的艰辛;吃一顿游击队套餐,让学生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唱一首华蓥山歌,让学生振奋精神。通过体验式德育课程,让红色文化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能够让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升华。

 2依托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藠头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该校要求学生参与藠头加工制作,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去根除须、切块、入缸等操作,也鼓励学生将亲自制作的藠头带到学校给同学们品尝,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邀请青椒鱼传统工艺传承人“周老七”为学生展示青椒鱼制作方法及流程,亲口品尝青椒鱼传统手工艺美食,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之情。邀请华蓥高腔传承人王远召教授学生传唱华蓥高腔,组织学生参加该镇举办的华蓥山歌大赛,让学生在学习、感受和展示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通过体验式德育课程,学生的地域文化传承意识得到增强,自身素养得到提升,让学生对乡土文化充满情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和生活。

 3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该校将佛教文化与封建迷信区分开来,将佛教文化引入德育教学,发挥佛教文化在引导人心向善、提高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人向善,引导学生向善做人,从小树立崇德、向善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生平等,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尊师敬道、知孝心懂孝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恶存善,引导学生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为乐。

 4依托武术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该校开设了武术课,邀请王恒田教授杨家八盒,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龙腾四海武校锻炼身体,通过激发学生对武术的热爱,发扬武术运动中蕴含的尊师重道、坚韧笃实、讲礼守信等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地域文化融于德育教育的反思

 渝北区寨坪完小利用地域文化构建校本模式,将地域特色鲜明的华蓥山文化融入到学校德育教学,挖掘利用了本地德育资源,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做到了就地取材,用充满生活味道的乡土气息的材料来教育学生,实现农村小学德育的校本融合,使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但如何让教学计划更加合理、德育活动更具操作性和取得成效更明显等方面,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而且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调动家庭、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共同推进。

;

  乡土作文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它依托乡土文化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反过来,它对乡土文化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两者可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笔者近年进行乡土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

乡土作文教学离不开“乡土”二字,“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教师编写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乡土素材,学生写作也离不开乡土素材。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乡土”一以贯之。“乡土”是特定地域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特定地域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地说,是这个地方世世代代人们生活的积淀和延续。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无不涵括其中。它们有如甘霖,滋养和繁茂着乡土作文教学这棵新的绿化树。可以说,乡土文化就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有了源泉,乡土作文教学之树必然茁壮成长。例如,笔者近年在佛山南海任教,课余时间经过搜寻、走访、查阅等,整理了大量的佛山文化资源,编写出多册校本教材,涉及了佛山文化的诸多层面,如《带你游览佛山名胜》《带你触摸佛山文化》《南风古灶与佛山陶瓷》等等,这些校本教材激发了学生认识佛山、思考佛山的强烈兴趣,也成了他们在作文活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调查表明,学生最喜爱最积极参与的语文课程中,乡土作文课程遥居第一名。

二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乡土而乡土,仅仅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或观照,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歪曲。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而乡土,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笔者认为,乡土作文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语文教学形式与乡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并反过来对乡土文化进行投射和润泽的过程,而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以此为核心,乡土作文教学就必须高屋建瓴,拓宽视野,从长计议,而不能囿于作文教学的狭小时空中。这种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作文与育人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与润泽本土文化相结合。换言之,乡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起码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而乡土作文教学就成了贯通两者的真正桥梁。

三乡土作文教学的反射

乡土作文教学以乡土文化为源泉,以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为主旋律,它使学生在特定的地域内,占有丰富的作文养料,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因而能够写出一篇篇鲜活感人的佳作。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提升了,又会促使他们去追寻更高的目标,而每达到一个高度,他们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会像炽热的阳光一样,反射给乡土文化,具体表现如下。

(一)热爱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教学,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受到乡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文活动,其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其心灵不断得到陶冶。他们为家乡的美丽风光而陶醉,为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为家乡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变化而欣慰,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上已有的灿烂和辉煌,也期望着这片土地的明天会更美好。这正是乡土文化的魅力所在,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学生深受本土文化的滋养,岂能不热爱本土文化!

例如,笔者所辑录的高中学生的乡土作文,抒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异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对佛山美丽自然风光的歌咏,如《情满樵山》《千灯湖寻梦》等;(二)对佛山历史人物的崇敬,如《飞鸿的天空》《南海出了个詹天佑》等;(三)对佛山文化艺术的褒扬,如《武术与舞狮》《姐姐的粤剧情结》等;(四)对佛山民情风俗的喜爱,如《正月十五行通济》《爱吃年夜饭》等;(五)对佛山现实人事的赞美,如《记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曾经的贫困村》等;(六)对佛山美好未来的畅想,如《我看南海金融高新区》《广佛同城的畅想》等。

(二)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特质为目标,也以增强人们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意识为己任。两者可谓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在教师的感染和激励下,学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由热爱乡土文化,深入到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这是学生情感与人格升华的必然结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道理,学生对待乡土文化的态度,也是一个由学习到热爱再到保护传承的过程,爱之深则护之久,护之久则传之远。

笔者曾经就此话题组织学生上讨论课,讨论分类进行,总题目是:我为佛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些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谈做过的,有谈将要做的,已做的列举多多,未做的设想满满。比如,有同学成功说服村里人没有拆掉古祠堂和石牌坊,有同学把自己家制作西樵大饼的过程和方法拍录成光碟,有同学制止游客污染南海影视城的环境,有同学利用假期拜师学习舞狮子舞龙灯,还有同学建言村村设立村史馆等等,不一而足。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除要进行深入发掘、筛选整合外,还有进行信息储存和科学规划。在这方面,编写校本教材很有必要,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制作、刻录光碟、进行网络传播等,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乡土作文教学的润泽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乡土作文教学就长远目标来说,期望培养和造就对于乡土文化有所创新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保护者和传承者。因此,要使乡土文化的园地里成长出创新的大树,就要使土壤和树苗得到应有的润泽。对乡土文化进行“润泽”,这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此目标或许难以实现,但朝此目标迈进是完全可能的。

(一)培养创新思维,孕育文化新苗

乡土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式创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当然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期望在本土学生中孕育出文化新苗。例如,教师期望通过乡土作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对某些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重点栽培,这或许能孕育出未来的乡土文学家、民俗家、史学家等。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由于受到本土文化和中国乡土文学的双重滋养,在故乡潞河中学读高中时,就写出了取材于本土生活的成名作《青枝绿叶》。此后,他勤奋笔耕,著作甚丰,成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乡土作文教学正是期望培养出类似有潜质的学生,使他们在乡土文化领域里出类拔萃。笔者现在的高二学生中,有一位对乡土文学兴趣甚浓,且写作潜质甚佳,他已经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了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散文10多篇,他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中国乡土文学的90后代表。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这样的“硕果”只能是一种乐观的期待。因为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诸多因素。

(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学发展

乡土作文教学以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筛选整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来“润泽”着乡土文化,使乡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保护和传承,甚至得以发扬光大,这将反过来为乡土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乡土作文教学不断完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乡土作文教学的发展,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到了那时,乡土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乡土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创新元素的新成员了。

作为乡土作文教学的实践者和探究者,我们正在不懈地努力着和期待着。

聂长河,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本文编校:老 猛

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身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乡土之爱是自我与家庭、亲友、邻里之爱的延伸,也是社会、国家、世界和人类之爱的基础。从人生起点开始进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知识,融入乡土之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它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一、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

  1、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 当代中国的人口特色是独子化、少子化、大流动迁徙。中西部青壮年大量流入东部沿海城市务工,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进城。教育公平化制度大力推行,学前教育不受户籍制度限制,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据2010年人口普查,在浙江省温州市912万人常住人口中,来自市外的流入人口284万人,其中省外流入272万人,以江西、贵州、安徽、湖北、四川为多。省外户籍的学前儿童占全市学前儿童的四分之一。全市少数民族种类51个、人数3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19万人,土家族、苗族取代畲族、回族,成为全市两大少数民族。

  2、崇洋媚外思潮冲击着本土文化 全球化和开放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国际文化的学习交流正在加速前进。一方面是人们感叹小孩子都不会说方言了,另一方面是英语教育如火如荼,以国际品牌加盟的英语早教班每小时收费150-300元,洋节、洋快餐遍地开花,与孩子们频频亲密接触,这些导致了部分家长不知不觉地将乡土文化丢弃了。

  3、农业及农耕文明的衰落 传统乡土文化基于对土地的热爱,人们讴歌着“大地是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种地不挣钱,种地脏、累、穷,社会缺乏对农民这个传统职业的尊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仅是儿童的问题,很多家长、教师也是如此。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现代城市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家长忙于工作、事业,栖息大自然的诗意浪漫的文化生活氛围不浓,城市一些居住小区缺乏地域环境特色,缺乏社区群体生活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凝聚力。

  二、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学家都提倡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最初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费希特对民族主义教育的觉醒与倡导。早期乡土教育受自然主义的影响,主要是以儿童生活的直观对象——家乡故土为空间认识出发点,引导儿童了解生存的周边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20世纪以来,随着乡土意义的深化与扩展,乡土教育延为民族整体性文化教育。美国教育家村威认为,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写道,人类在出生后,有人类特有的“精神胚胎”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非常喜爱,不管那里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也会感觉到从其他地方无法找到快乐。”“心理的这种吸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今天,我们必须把儿童看作联系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明水平的纽带。婴儿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如果我们想引入新的思想,改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在自然特征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必须以儿童作为工具,成年人则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就必须借助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新文化运动以来,陈独秀、费孝通、徐特立等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乡土教育和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程”、“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都是乡土教育思想的光辉展现。潘光旦先生看来,造成国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爱国之道,始于一乡;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天下。正视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辨析乡土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继往开来、传承发扬前辈教育学家的理论思想,积极探索实践“土得掉渣”的新课程。

  三、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

  乡土教育从娃娃抓起,必须是一种包含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模式,除了培养乡土意识之外,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以下整理几点笔者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 幼儿园可以按照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的时序,结合地方传统美食、节日活动,构建有韵律节奏的乡土文化教育。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春季开园时,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设计制作元宵花灯,装饰教学楼。清明节时,让孩子们捣绵菜,动手做

  清明饼。端午节,学唱《龙舟竞渡》的歌曲,学习敲鼓打锣等民间乐器,用五色线编织彩蛋袋子、粽子状的香囊。除了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还可以教一些应时的古代诗词或者方言童谣、民歌,如乐清民歌《对鸟》、温州童谣《叮叮当》。

个人情感对创作乡土油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乡土油画通常表现的是画家所熟悉且亲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画家对于自己所处文化环境以及身临其境的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情感理解和感知,都会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创作思路、创作风格和创作主题。

首先,个人情感对于乡土油画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重要的影响。画家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感知,会更加熟悉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而在创作中更加自如地运用当地特有的色彩、形式和语言表现出来。

其次,个人情感也会影响乡土油画的表现主题和表现风格。画家对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入感知和理解会引导他们选择更加本土化的主题和内容,例如农村风貌、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这些主题和内容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同时,画家的情感也会体现在表现风格上,例如画面色调、笔法运用、构图等方面,这些元素往往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画家对于所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个人情感对于乡土油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画家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还深刻影响着乡土油画的表现主题和表现风格,从而传递着画家对于自己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深刻情感和认识。

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脚下的土地、了解自己生活的空间及群体,从而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情感,明确自己生活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向景洪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提出《挖掘乡土文化开发农村学校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一课题,已得到专家组的审批、立项。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应试教育自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应试教育,把教育的真正活力和生命力全部都抹杀了,学生成了分数和考试的奴隶,对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知之甚少,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了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能导致民族的危机,更严重的是会导致人自身存在的危机。

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认为:基础教育应立足本土,来源生活,如果只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将成为缺乏生活联系的无根教育。民间参与乡土教材编写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探讨,讨论这个问题对国民的基本素质、情感、文化、价值的养成都有重大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课题—《挖掘乡土文化开发农村学校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及应用将对我乡孩子乃至全民自身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乡土文化的概念: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乡土教材的概念:乡土教材是指国家统编教材以外的所有教材。它是各地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外,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乡土教材的内容往往涵盖当地的历史革沿、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族风情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等。

乡土教材的特点:(1)乡土性特点:乡土教材应有浓郁的“乡土味”、“乡土气息”,选材的范围应集中在本乡本土范围之内,鲜明地突出当地独特的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概况。乡土性特色还表现在能充分运用乡土素材生动贴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时代性特点:乡土教材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色。在反映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等人文、社会状况时要采用最新的资料,使之具有时代气息。特别应充分反映出近十余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当地社会面貌的变化,并通过展示当地未来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来反映出时代特征。(3)实践性特点:乡土教材必须具有引导学生投身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功能。乡土教材的课文不必一览无遗的叙述,而应留有一定的余地要求学生对乡土地理、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观察和调查,由此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作业的设计更应体现出实践活动的要求。(4)可读性特点:乡土教材可有相当部分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或阅读,文字编辑和图像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到可读性,以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学习的兴趣。(5)实用性特点:考虑到乡土文化教育能更好地为当地建设服务,教材应有较强的实用性。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渗透一些生产劳动知识,传授一些有用的技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建设中能发挥一些作用。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为我们的下一代整理一份完整、详实、涵盖家乡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等发展的《知识读本》,并将其应用在地方课程教学之中,使本土化、民主化的教育在学校课堂中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2、让孩子们认识脚下的土地、了解自己生活的空间及群体。

3、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情感,明确自己生活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

4、为勐旺乡全民素质的发展夯实基础。

四、研究的内容

第一: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革沿。主要向孩子们介绍家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历史发展情况。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建立学生和家乡的情感认同。

第二:介绍三大民族(瑶族、基诺族、傣族)的宗教信仰、节庆及婚嫁丧葬习俗。增加孩子对家乡的感情,因为孩子的思维主要是感性思维。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找到自信和未来。

第三:家乡的自然资源。通过图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家乡的美丽、丰富的物产。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现有的动植物资源,教育孩子们从我做起保护资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热爱家乡,为家乡而行动。让学生通过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保护的愿望和观念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

五、研究的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事实,教育为主”的原则。

3、身体力行,深入基层,收集最详实的资料,整理最真实详细的知识读本,丰厚孩子学习与发展的羽翼。

六、研究对象

我乡的三大民族(瑶族、基诺族、傣族)群众。

七、课题研究组机构及职责

(一)研究组机构

课题组组长—吴记伟

副组长——邹文学岩腊纪光冰

各民族文化研究小组

傣族文化组:组长:岩腊成员:玉丙叫

瑶族文化组:组长:彭忠成员:盘波

基诺族文化组:组长:石知保

成员:李保生、叶定妹、叶春花

资料编辑组:组长:纪光冰

成员:黄晨、李连梅、杨梅珍

(二)研究组成员职责

1、组长:起草课题《申报书》、《实施方案》,组织全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

2、副组长:协助组长监督、调控,并带领各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

3、各民族文化研究小组:按照总体实施步骤,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收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按规定时间段上交课题负责人。

4、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发布。

八、研究起止时间

2011年3月—2013年10月

九、研究方法及操作途径

1、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行动研究,个案分析。研究实行分层操作,将文本知识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是研究结果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2、操作途径为:

(1)深入基层走访调查,收集与勐旺三大民族有关的资料。

(2)整理、影像、实物、文字等。

(3)结合地方教育教学实际编辑地方教材。

(4)建立博客,发布图文信息。

十、研究步骤

具体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2011年10—2012年3月:对勐旺乡地理位置、人文情况、民族人口布局、文化历史革沿等进行摸底调查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3年3月:1、深入调查、收集瑶族在勐旺乡的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生活习性,婚嫁、节庆、丧葬习俗以及信仰等资料。2、深入调查、收集傣族在勐旺乡的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生活习性,婚嫁、节庆、丧葬习俗以及信仰等资料。3、深入调查、收集基诺族在勐旺乡的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生活习性,婚嫁、节庆、丧葬习俗以及信仰等资料

第三阶段:2013年3月—10月:1、研究勐旺乡三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对勐旺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方向。2、整理三大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字、影像资料。3、网站发布课题组各种研究资料、信息。4、撰编教材。

十一、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

1、编辑乡土教材

2、网站发布开题研究资料,展示勐旺少数民族资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55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