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结婚后.该为对方付出哪些?

夫妻结婚后.该为对方付出哪些?,第1张

要有一份自己的生活。给对方也给自己留个自由的空间。记住老公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我和老公结婚的第一天,我就对他说:“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个人了,所以以后你不在我身边,我不会问你在干什么,同样你也不要问我,因为你记住,你在干什么,我就在干什么!”我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所以我有很多朋友。当老公工作忙,不能陪我的时候,我要不就在家里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要不就和朋友出去玩儿(因为老公在家就一定要陪老公)。对我来说,老公应酬,出差,我就是一种解放,可以和朋友出去好好玩儿了,甚至可以玩到很晚。比如泡酒吧,跳舞,吃饭。我很少在老公应酬的时候,给他打电话,除非是特别晚,他没有打电话回家,我给他电话也是问他大概什么时间回家。路上注意什么的。他出差,一般是下飞机给家里报个平安,然后我基本上就不给他电话,因为也忙着和朋友在一起呢。相反,他到是对我很紧张,出差很晚了,他会给我电话,问我干什么呢。我就说你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呀。他就说,那我就放心了。 2.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要知道靠人养活,仰人鼻息。要和自己的伴侣共同前进,如果差距大,就很难沟通了。 我是个个性要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人。我对工作的态度是,不做则以,要做就做到最好。因为我不管什么工作都非常热爱,我把工作当作是一种爱好。因此我对工作永远有一种热情,不怕苦,不怕累。我不喜欢混日子,我觉得那是对我生命的浪费。因此我的工作也在良性循环中运行着。职位不断提升,工资不断增加。不靠老公,我也是个经济独立的女人。正因为这样,我老公特佩服我,欣赏我。他工作中的困难也常和我讨论,我也给他提过很多可操作实施的建议。因此他特别以我为骄傲。因为我知道,夫妻在相爱,如果思想差距,世界观差距,修养差距越来越大,那么爱情婚姻的危机也就越来越大了 3. 要努力保持自己的魅力,神秘感。 很多不幸福的婚姻和恋爱,都是因为双方一旦进入这个状态,就开始要求对方什么都要向自己开放,坦白,不允许对方有隐私。这样一来,双方就不再有神秘感了,没有了神秘感,双方的吸引力就会急速下降。很多女人都说,为什么男人一旦拥有了自己,就不像以前那样爱自己了,那就是因为你不再神秘,他没有想探寻你的愿望了。所以他就要开发新的神秘目标了。网恋为什么吸引人?就是因为虚幻,神秘。所以做女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感。 首先,不要因为爱对方,就过度限制对方。给他空间的同时,你才能拥有自己保持神秘的空间。比如,你不要查看对方的手机,不要查看对方的聊天纪录,那都是你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你想看的话,要动脑子。比如,你可以让你的朋友定时给你发短信,特别是在你老公在家的时候,然后你看完,不要主动告诉他是谁,他要问,你就说,有人给你发短信,我可从来没有问过,如果你想知道,那咱们两个交换。如果你想知道他聊天的情况,那你就开始聊天,然后勾起他的好奇心。当然你做这些要有个度。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外表,谈吐,和身体。要爱惜自己,自己漂亮,不但男人喜欢,自己也有自信不是吗?所以,女人一定要让自己保持美丽。很多结婚的女人,不再打扮自己,特别是生了孩子,就邋遢的一踏糊涂。身材无限制的膨胀。这样其实是对自己的作为女人的不尊重。 要注意锻炼,化适当的妆,穿合体的衣服。一个穿这睡裤满街走的女人,她的老公能不想往别那些穿着得特的女人吗?身材发胖,通过锻炼绝对可以瘦下来。而且还有肌肉,皮肤也很紧,有弹性。所以不要找理由说,没有钱,没有时间。在床上做仰卧起坐,不用花钱,需要的是坚持。说话不要太冲,女人不要说脏话。看着好像很爽快,其实很不雅。抽烟喝酒对女人是最大的伤害,不但容易起皱纹,皮肤老化快,而且容易有口臭。年轻的女孩子可能觉得抽烟的样子很酷,可是你想你和人家一说话,口腔奇臭,人家都躲不急。所以女人要有用香水和嚼口香糖的习惯。 我每周去健身房3次,每次1~2小时,我比老公大点,也是40多岁了,但是我保持的身材很好。身上没有一点赘肉,腹部,上臂,大腿还有少许的肌肉,因此穿什么衣服都很好看。 关键是皮肤很紧,乳房没有下垂,屁股以前是平的,现在通过锻炼是翘的,自己都对自己很满意了。还有就是我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这样就可以减少面部的皱纹。保持良好的心态,开朗,健康的心理。不化浓妆,不纹眼线。但会涂颜色和我肤色,衣服配得口红。 我从来不查老公的手机,老公手机响,我就叫他。除非他让我帮他接,我也是礼貌的和对方说,他现在不方便接电话,您是愿意留言还是一会儿打过来。不管对方是男女,我都这样对待。即使是女的,我也从不问他,是谁。不过,如果我的电话,是男的,我也不告诉他。我知道他很好奇,特想知道是什么人,我就不告诉他。如果他问我,我就说,女的给你的电话,我可从来不问。他要说,我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我就说,我也是。他要说,那你说,我就说,那你先说。反正我就是和他打太极拳。还有,就是我要办什么事情,如果和他没关系,我从来不和他说,自己就去做了。他总说,我和你结婚这么多年,总是搞不懂你,你的各种想法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说,对了,搞懂了就麻烦了。你就对我继续钻研吧。就是别太累着了 4. 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要善待公婆。做个好家庭主妇 不是常说吗?要想拴住男人的心,就要照顾好男人的胃,好像是这个意思吧?从来不觉得女人不会做饭是什么好事情。相反,女人不会做饭,除非男人心甘情愿的做,否则矛盾就会发生。 我爸爸做饭特好吃,我小时候特别爱吃我爸爸做的饭,我爸爸就对我说,我教你,这样将来你长大了,不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饭菜,因为我10岁开始学做饭。而且我特别喜欢做饭。我老公和我结婚的时候,我曾经骗他说我不会做饭,结果他因为爱我,自己开始学,可是他做的实在是太难吃了,因此,我就开始露了一两手,这一下,就直到永远了。不过由于我喜欢做饭,我把做饭当成玩儿,而且还给老公讲的头头是道,结果弄得老公也开始对做饭产生了兴趣。我们经常是在外面吃个什么好吃的,然后回家就切磋,人家是怎么做的。自己做。很好玩儿的事情。这样做饭就不是什么抱怨的事情了,相反我们经常抢着做。然后互相挤兑对方的水平。 我孩子小的时候我婆婆从农村来到我家,我们一处就是6年。我婆婆是个非常好的农村妇女,别看不识字,特别通情达理。所以我和婆婆处得非常好。我对她妈长妈短,她帮我带孩子,我从心里感激,一下班,我就做饭,然后替婆婆,晚上为了让婆婆睡个好觉,孩子我自己带着睡,由于孩子小,晚上要喂奶什么的,所以我晚上基本睡不好。婆婆因为每天早上醒得早,就悄悄把孩子抱到她的房间,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儿。我相信婆媳关系是将心比心的。正因为我对婆婆好。她的所有首饰都是我给买的。(当时,我自己都没有)。所以我老公对我特别感激,我婆婆也非常爱我。我婆婆后来因为年龄大了,想家乡,就要回去,结果她走的时候,我心情特别不好的大哭了一场。弄得婆婆也哭了半天。 6. 做个勾人的好老婆 在夫妻生活中,我认为性占有很大的成分。我对老公说,我是性导向的老婆。如果我的性生活不满意了,估计我的婚姻也就维持不了了。所谓性导向是,我重视夫妻之间的性吸引。比如,我从不在老公面前裸体走来走去。因为裸体偶尔可以产生刺激,多次就是刺激下降。其实穿性感睡衣,不裸体更有诱惑性。只要你保持一个良好曲线的身材,最适合穿性感睡衣。 我认为黑色,军绿,湖蓝,淡粉都是很性感的颜色。我从来不会拿性来作为对老公的要挟。我觉得性是一个双方都感觉美好的行为,是不能用来交换的。而且即使我和老公吵架了,如果老公想要,我也不拒绝,并积极配合,这样两个人的隔阂也就很快消除了。在床上,尽量满足老公的所有要求。不要把性作为完成任务。如果当作娱乐,两个人都会觉得满足。很多男人有外遇,就是在自己的伴侣身上得不到满足。觉得和外遇才放得开。和自己老婆放不开。怕有损自己在老婆心目中的高大形象。那么做老婆的就要自己好好想想,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老公放开呢。首先要自己放开。还有,就是我从来不要求老公关灯做爱。因为我觉得,男人本来是视觉动物。只有开灯他才能看到我幸福的表情,才能心理得到作男人的满足。如果关灯了,跟盲人就差不多了。两个人都没有意思。那叫性交,不叫做爱。夫妻性生活不能太程式化,总是不是睡觉前,就是早晨。这样也降低了夫妻生活的乐趣。只要有感觉了,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做女人,要让老公永远对你有性趣,就要知道几个重要因素。身材,性感睡衣,体香,口腔不能有异味,还有身体的清洁。当然技术也是不能少的。为了自己的爱人,去学习这个技术没有什么可丢人的。还有很多女人怀孕和有孩子以后,就忽视老公的性要求,是大错特错了。怀孕期间照样可以做爱。我怀孕的时候,把做爱说成是让老公代表我,去看看孩子。其实如果姿势正确没有任何妨碍。 有一点就是,不要忘了打扮自己的丈夫。如果丈夫的衬衫领子脏了还在穿,只能说明媳妇懒,这是男人的不幸。

良知”是海灵格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和洞见,在海灵格的不同著作中,有一些不同的定位和表达,但共同的表述是:

1个人和系统层面的良知都与“归属”、“平衡”、“秩序”紧密相关,共同构成系统动力;

2这两个层面的良知都有局限性,会导致各种常见的冲突;

3系统中的良知冲突未及时解决会引起系统内的牵连纠葛;

4超越于个人与系统良知之上,有“灵性”层面的大爱,是最终的冲突解决之道。

新书第五章是“良知”,比较精简,很多没有展开。下面三天主要结合老版《谁在我家》、《在爱中升华》、升级版《谁在我家》一起分别介绍个人良知、集体(系统)良知和灵性(良知)三个层面。

老版《谁在我家》第一部分标题是“亲密关系中的现象学”,这里的“现象学”实际上并不是像《爱的序位》和《心灵活泉》的第一章一样讲的现象学方法,而是讲“通过现象学方法获取的亲密关系中关于‘良知’的洞见”。

就是说,这个“清白或愧疚”、“好或坏”,并不对应善与恶,而是对应于某个关系或群体中个人的一致性或背离性,或者如果非要说善恶也是基于每个人个人良知的“自定义”而非更高层面的公共道德。经常能看到“带着好的良知去做坏事,带着坏的良知去做好事”。所以, “个人良知”可以理解为因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忠诚意识产生的清白或愧疚、好与坏的感觉,与道德上的善恶无关。

个人良知来自三种需求

在老版中特别提到“ 这三个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行为 ”:“良知在满足我们一个需求的同时,会禁止另一个需求;在另一个情况下被禁止的需求,它却可能允许我们得到满足”。需求的冲突会导致良知的冲突。书里举的例子是母亲因儿子为违反规矩罚单独玩一小时,但因为爱又可能在惩罚上打折扣。这里有秩序与归属的需求之间的冲突。我们还经常看到伴侣关系中,有不平衡感,但为了维护婚姻关系,一方忍气吞声受委屈,这也是平衡需求与另外两种需求之间存在冲突。升级版中一句带过“基本上,这三个需求是一致的”,但也指出平衡需求过于强烈时与归属需求间可能产生矛盾。

个人所处的不同关系和团体、系统中,也有不同的良知标准。 **《小偷家族》就是一个在不同系统间个人良知冲突的演绎。日常我们常见的还有,家庭中如果父母关系有问题和冲突,对父母双方的爱和忠诚会让孩子承担良知上的冲突;对家庭和对工作的付出的冲突;跟朋友在“三观”上的冲突;个人在主文化环境与亚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等等。

“良知维护着连接,依赖强化着连接”。归属感维护着连接的同时,也产生负面的作用:

归属感带着局限性、操控性:

个体不仅有归属的需求,也会有各个层面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成就的需求,如果一味依赖这份集体归属,个人势必要做出其他方面的自我牺牲,牺牲的程度取决于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内在一致度、集体的包容性、个体的适应性等。例如谋生的工作不能满足个人志趣就是常见的冲突,一些工作组织会利用单向的指令限制员工的岗位选择、利用物质奖赏等手段鼓励顺从性,员工出于生存的需要,只能放弃个人的追求,保住饭碗。只有依赖性没那么强的个人可能保持在集体里的特立独行或者选择离开,但一般难以做到在集体中获得足够的认同。

归属感还驱动着排除异己:

这种因强烈归属的自我保护产生的对外排斥和冲突也经常见到。近年屡屡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更是极端,肇事者无不顶着正义的名义,宁愿以身殉教、与无辜者同归于尽。

升级版这节最后用“棋手”隐喻良知间的博弈不断重复,总是要到无路可走、争出输赢,而双方都是各自阵营的“大师”。

升级版提到施与受平衡会产生“对公平与复仇的需求”,强烈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个体为此而放弃对归属资格的需求”。下面更多从海老的其他书中就这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做些补充。

1 施与受平衡需求是引起愧疚和清白的良知的基本动力。

2 为了维持施与受中的“清白感”,人们往往采取三种模式

“在关系中人们相互交换方面,为了维持和得到清白无辜的感觉,人们往往采取三种模式:禁欲、帮助、全数交换”:

第一种人“袖手旁观的观察者”: “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谢,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此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这种“清白”让他们成为旁观者,也“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经常“消极挣扎”(老版《谁在我家》)。“许多有忧郁症的人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首先他们拒绝接受来自父亲或母亲(或者两方)的给予,然后将这种态度逐渐扩展至其他关系中,最终拒绝这个世界给予的一切美好事物”(《在爱中升华》,此书中将此类标为“自我设限”)。

第二种人是“助人者综合症患者”: “宁可维持自己的权力感,也不愿意看到那些付出的人们对自己说三道四。他们会这么想:‘让你感到欠了我的情,好过让我欠你的情“。“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那只不过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象,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他们常常是孤独、痛苦不堪的。(《在爱中升华》中将此类标为“帮助者症候群”)

第三种人就是“充分交换者”: 这是“最美好”的“经验清白”的方式(《谁在我家》)——“完全的付出和接受,通过大量的付出和接受的交换,达到心满意足的感觉”(《在爱中升华》)。如此一来,关系能保持施与受的动态平衡。

这三类模式、三类人,真是很现实的归纳。很多人大概能从中找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这也触动到我个人。在一些关系中,我多少存在着“不愿麻烦人”,“宁愿你欠我、不要我欠你”这样的心态;对于自己抵触或反感的人,内心更有“反正我也不需要你”、“你给不了我需要的”、“我不care跟你的关系”这样的声音;在面对不平衡、不公正的对待时,我的态度也是“我一直忍着,我没有对不起你”,其实也是同样的将自己置于清白的优越位置。这些表现可能不算极端的和广泛的第一类或第二类,但并没有达到第三类健康状态。觉察到了自己的反应模式偏差,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内在,放下偏执的“清白感”而追求和谐关系中的“满足感”。

3 特殊的平衡(《在爱中升华》中标记此类为“传递”)

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平衡,存在于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老师主要是付出者,孩子和学生主要是接受者。接受者可以把爱再付出给下一代或者其他人。取代双方之间的平衡,这种特殊的平衡是通过传递到下代或延伸到另外的系统获得的。

4 在感激、爱与行动中取得平衡

一是伴随着爱“表达感激”

感激“是平衡付出与接受的另一种方法”,是“爱的一种形式”。“我们千万不要随便表达感激之情,去逃避一些可能和应该付出的东西。但是,某些时候这是惟一适合方式。例如,对于残疾人、重病的人、垂死的人,有时在爱人之间也需要这样”。

感激来自平衡的需要,也来自“最基本的爱”的驱动(《在爱中升华》中译为“原始之爱”)。“这种爱,像感激之情一样,伴随着付出和接受被表现出来”。“怀着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不仅肯定彼此之间的付出,同时也肯定我们彼此双方是一个整体”。

诚恳的感激之情还可以减少“把从天而降的好运看做是威胁”而产生的“焦虑不安”、避免自我设限去接受命运的馈赠。两本老书都举到两位在战争中幸存也是童年时朋友的战士在休战回家后的不同人生态度,一位谦恭地接受了命运的恩典、真正获得丰盛满足的生命,一位整日吹嘘自己的英雄事迹、醉生梦死地消沉。

二是在“行动”中求平衡

“当罪恶感及清白感的交流具体化后,就成为行动上的付出与接受”。这种交换是动态的,当达到静态平衡的时候,关系就可能结束或者启动另一阶段的平衡。

这里仍是强调前面谈过的在递增的正交换(相互给予)和递减的负交换(相互伤害和剥夺)中取得动态的平衡,强调行动。

5 受伤与失落时经验“清白”的模式

当关系中出现亏欠和不满、加害与受害时,“双方亦需重新建立施与受的平衡;受害人有伸张正义的权利,而加害人有补偿的责任”。(《在爱中升华》)

老版《谁在我家》和《在爱中升华》两本书举了同一个例子:妻子因初婚时丈夫开着他们的新车陪他父母六个星期而将她撇在一边埋怨了丈夫20年,朋友告诉丈夫让她妻子提一些要求或者做一些对丈夫惩罚性的事情求得平衡。

通常,受害者用三种方式经验清白感,其中只有第三种是成熟的、建设性的:

一是“虚假的无助”: 受害人没有要求得到公正的对待,无法或决定不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即不利用这个可能性有所行动。这种情况下,往往这种潜在的愤怒会转移给其他人,让其他人代替受害者们采取行动。常见的有一种“双重转移”现象:儿孙们体验到前辈在关系中压抑的愤怒,并将这种愤怒转移到其他无辜的对象。这种转移是后面要讲到的“系统良知”的作用。

二是“幼稚的宽恕”: 受害者为了掩盖冲突或者推迟冲突的到来,选择了宽恕,这样破坏性会更大。受害者要求补偿是权利也是义务,肇事者有承担后果、加以补偿的义务,同时也是获得解脱的权利。

三是建设性的和解: 这要求受害者提出要求时不要走极端,也要求他们接受肇事者的适当补偿,这是真诚的宽恕和建设性的和解。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1——家排发展概述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2——现象学方法、序位法则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3——家庭中的序位、家排中的现象学补充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4——伴侣关系(一)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5——伴侣关系(二)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6——伴侣关系(三)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7——伴侣关系(四)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8——堕胎

结婚伴侣,一定要找和自己三观契合的人,如果彼此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相差甚远,那么,即便有夫妻情,也没有相伴一生的缘分。

在夫妻感情中,必须要有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心理,才能相守长久。倘若只有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而对方还认为是理所应当,这就很容易滋生夫妻矛盾。

而女人在婚姻中,也一定要做好维护自己的权益,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冠上“恶人”的名号。

故事

一位读者朋友在后台留言说,她和老公是相亲认识的,两人谈了一段时间的恋爱,才结的婚,相对来说感情还不错。

结婚的时候,可能正沉浸在热恋中,她也没有觉得老公,以及婆家的其他人有什么问题。结婚之后,她和老公就一直在外地打工,至今都很少回老家。

孩子出生以后,婆婆说身体不好,带不了孩子,这位朋友就把孩子送到娘家,让自己母亲抚养,她继续和老公在外地打工。

但没过两年,小姑子的孩子出生之后,却是她婆婆帮着带的,她这时候也知道婆婆是不想帮她带孩子,但没有说什么,因为她不经常在家,一年半载回去几天,定然不会和婆婆闹矛盾。

她娘家的情况挺不错的,父母身体也都很好,她娘家妈还说了,谁带都一样,只要不耽误女儿女婿挣钱就行。

而她老公家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婆婆帮着小姑子带孩子,可小姑子两口子并没有工作,也没有上进心。

夫妻两人把孩子丢在娘家,在婆家依靠父母的钱生活。房子是有,但不挣钱就没饭吃,如果不是公婆贴补他们,两个人根本就生活不下去。

近几年,小姑子的公婆也相继离世,给他们留下来的只有房子,之前的那些存款,几乎被小姑子和她老公挥霍的差不多了。

但这位读者朋友的老公,知道妹妹的日子不好过时,就跟她商量说,每个月拿他们的钱,给小姑子2000做生活费。

她和老公在外地打工,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大概能挣个一万块钱左右,但是他们的钱都存着想要买房子。就连他们自己的孩子,基本上都花她娘家妈的钱,他们两口子也很节约,结婚10年,老公从来没有给她买过一份礼物。

说实话,老公突然说让他们拿钱去养活小姑子夫妻两人,她是很难接受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日子要过,还要买房子,本来钱就会很紧张,如果在无条件去支持别人,他们买房的计划就要推迟。

这位朋友说,一开始不同意老公给小姑子钱,但是老公跟她吵了很多天,说就那么一个妹妹,看不得妹妹受苦。她跟老公说,可以劝小姑子和妹夫也出去找工作上班,不能只在家里坐吃山空。

但是,她老公说,小姑子结婚以后有人家两口子的活法,他们不能干涉,只是没有钱了,他们给点钱帮他们渡过难关就好。

这位读者朋友当时的想法太善良,她只想着尽量不跟老公闹矛盾,能帮就帮帮小姑子,而且,老公跟她说只是暂时帮忙,又不是一直都要给钱,她糊里糊涂就同意了。

可是,老公一个月给小姑子2000块钱,这一给就没完没了,每个月只要发工资,老公就准时给小姑子打钱,已经给了一年多了。

只不过,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小姑子每个月拿了他们2000块钱,还在众多亲朋好友面前,说她这个嫂子多不好。还说每个月的2000块钱,都是她哥偷偷攒下来的生活费,悄悄给自己的,因为她嫂子不让给。

婆家的亲戚当然都向着小姑子,而且,一个比一个不讲理,不管他们给小姑子的钱,是不是应该的,这些亲戚都认为她这个做嫂子的太可恶。

过年回老家的时候,亲戚们围一圈,都在教育她,应该对小姑子好,不该把钱看得那么重,说钱是身外之物,只有亲情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一个月那2000块钱,就伤了和亲人之间的情分。

她说:“结婚10年,老公一个月给小姑子2000做“好人”,我成了众口之“恶”。”她都快冤枉死了,明明是她同意让老公给的,最后却落个恶名。

她跟老公说,如果这件事不说清楚,他们的婚姻就到此结束,她以为自己说一句威胁的话,老公就会去亲戚面前解释,帮她洗清“冤屈”。

殊不知,老公根本不在意她说什么,顺着她的话就说:“离就离,我又不是找不到媳妇,非你不可。”

看到这位读者朋友的留言,我都替她愤怒,她是有多倒霉,这辈子才会遇到这么个“人渣”。不过,她后来说已经在商讨离婚的事情了。

与其和一个三观不一致,路数不同的人在一起,生不完气,还不如及时止损,早一点解脱,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不是说男人不好,是个别的男人,真的很渣,不是出轨,就是向着自己家人,和老婆作对,要知道,结婚后,男人应该和自己的老婆站在一边。

当然,并不是说男人就不该和自己家人走得近,而是要看情况而定。比如,像文中所说的情况,男人应该要拎得清一个重点。

小姑子和妹夫不是因为生活遇到了困难,而是他们自己就不去努力,只是依赖别人,且不说每个月给的钱多少,主要是这个忙不能帮。

心理学家海灵格说:“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兄妹之间相互帮助,理所应当,但,救急不救穷这个道理,应该要明白。一个人穷,是因为不上进,不努力,才导致的,那么,你能救得了他们一时,却不能救一辈子。

而且,夫妻结婚后,理应一条心,女人如果理解和包容男人,而男人也应该疼爱女人,不是任由自己的老婆跟着你,受尽委屈,却无动于衷。

只知道对自己家人好,不关心老婆的男人,女人嫁给他,也是吃苦的命,你辛辛苦苦挣钱,他拿去贴补家人,最后,你还出力不讨好,这样的日子,何必继续。

女人在婚姻中,不要太软弱,面对自己的权益,一定要强势维护,有些人是不值得你对他们好的。只要自己独立,就有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底气。

文|丹思心舞

在老版《谁在我家》中,海灵格定义了“系统良知”,是“无形的”、“隐藏在爱中的和谐的法则”,“家族群体的良知”就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良知。《在爱中升华》及升级版《谁在我家》中将之称为“集体良知”。以下未特别标注来源的引用,均来自升级版《谁在我家》)

就个人感受而言,个体良知是明显的清白或愧疚感受;而集体良知是深藏不露的潜意识,但它起着更强有力的作用,对个人及家族成员产生无形的影响。《在爱中升华》中称之为一种“本能”。

对应于个人良知的归属、平衡、序位需求,集体良知也包括这三个方面的需求,但是在系统整个层面作用,不受个人意识左右,集体良知的需求基础是更强有力的法则要求。

当家庭中有成员被剥夺了归属的权利,集体良知就会产生作用,导致一些牵连纠葛,

总之,“集体良知作用的目的,就是要恢复群体的完整性”。(《在爱中升华》)

个人良知对于平衡的满足是通过施与受双方的互动,而家族良知对平衡的满足是将“对先辈的不公平由无辜的后辈重复”。

这里所讲的“疗愈”只是集体良知的“企图”,新书明确指出“它会导致一种负面的、盲目的平衡,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这一部分其实在新书的第二章“序位”已经详细阐述:家族里按先来后到,一般伴侣关系优于亲子关系,再婚家庭之前的孩子优先于新的伴侣关系,等等。这章便简单带过。

正因为系统良知会将先辈的僭越牵连到后辈的代表上进行补偿,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种家族良知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就可以让一个人从这个命运中解脱出来”。

新书举了一个案说明这种系统良知运作下的牵连纠葛:案主的曾祖母的第一任丈夫在27岁当年年底死于斑疹伤寒,他的死与曾祖母当时就与第二任丈夫(案主的曾祖父)有染有关,甚至有被谋杀的嫌疑。案主的曾祖父后来遇难去世,留下了27岁的儿子;27年后同一天,曾祖父的孙子也以同样的方式遇难去世,而另一个孙子在27岁时失踪;一个曾孙(案主辈)也在27岁年底完全精神失常、并于曾祖母第二任结婚纪念日自缢,留下怀孕的妻子,跟曾祖母第一任丈夫死时一样。自缢男人的儿子也到了27岁(距离曾祖母的第一任丈夫死亡整整127年),也在年底的时候表现出疯狂的自杀冲动,案主带他参拜了父亲的坟墓。几个月后,案主本人也感到了无法抵抗的自杀冲动,找到海灵格后,在引导下,想象自己站在曾祖母的第一任丈夫面前注视、鞠躬,告诉他心里有他的位置,并表达了他的尊敬和请求。这样就获得了解脱,“谦卑地从中抽身”。“这就得到一个平衡,它给所有人带来认可和安宁”。

联系:

两者都是基于归属、平衡与序位的需求;

集体良知从整体上维护三种需求,个人良知在三种需求上对应、受制于集体良知;

两者都有局限,个人、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不同集体之间都可能产生良知冲突。

区别:

两者在 不同层面 运作,集体良知高于个人良知并更强有力;

两者的 运作方式 不同,集体良知隐形而个人良知显化运作;

两者的 作用范围 不同,集体良知可能作用到其他的集体成员代表上;

两者的 作用效果 不同,集体良知只导致负面和盲目的平衡。

在第六章“纠缠”,海灵格还会展现更多命运中的牵连纠葛,都是集体良知的作用。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1——家排发展概述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2——现象学方法、序位法则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3——家庭中的序位、家排中的现象学补充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4——伴侣关系(一)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5——伴侣关系(二)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6——伴侣关系(三)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7——伴侣关系(四)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8——堕胎

海灵格拙作小串联9——个人良知

梦想中的幸福生活,逐渐变成日常的锅碗瓢盆和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她感觉自己每天笼罩在做不完的家务活儿、带孩子和维系家族情感关系的阴影之下。

每次朋友们喊她去爬山,她其实挺想去的,但一没时间,二没精力。

看着朋友圈里老友们站在山顶迎风呐喊的视频,小晴的内心除了羡慕,还有些许失落。

翻看着以前自己的朋友圈,一阵委屈又涌上心头。

她觉得,自己怎么走着走着,就走丢了呢……

在生活中,像小晴这样的“贤妻良母”不在少数。

一个女性结婚之后,会多出一些新的身份,比如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婆婆的媳妇等。

她们想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于是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这些身份的经营里。

时间是厨房的、是小孩的、是老公的、是拖把的……

但其实并不是很多女性不想有自己的时间和领地,只是时不时冒出的声音总在鞭打着她们。

比如,当丈夫下班、孩子放学后,家里没有烧好饭时,面对丈夫的责怪,你自己的内心也会出现“我很失职”的批判声。

当闺蜜叫自己出去逛街,但看着在家的孩子,你就会觉得把孩子丢给其他人照顾,自己却出去玩,内心很愧疚。

仿佛不为丈夫和孩子牺牲时间,就会对不起家人;

如果要单独为自己留出时间,就会产生愧疚感。

每一个身份带来的新关系,固然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经营。

但很多女性会忽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所有的关系中,应尽责任和自我牺牲有时只相差一层薄纱。

如果迷失在各种身份认同中,就看不清这层纱,困在付出和牺牲的黑洞。

02

失去自我的女性,都被困在了哪里?

在很多的社会声音里,我们总听到有人对女性说:

“结婚了就要以家庭为重;

生小孩了就要以小孩为重;

当妈了要有当妈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了社会学家多纳斯对23个后悔成为母亲的女性进行的采访。

其中有个受访者说:

“当妈后,那是一种恼人的负担。一切都得照孩子的日程来。一天二十四小时里,总会想到她,想到对她的责任,就像挥之不去的背景噪音。

我再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自由。时间有限,我的资源也有限。我用尽所有力气跟她在一起,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做不了。”

照顾孩子,似乎比起工作来说,是件更折腾人的事情。

因为工作可以有计划和安排,但照顾孩子却要随时待命,这种不确定和随机性会耗费我们的心力,让我们不敢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只敢在安全距离等待候命。

为什么我们面对家庭,总是会下意识牺牲自己的时间领地,让一些外在关系成为内在的负担呢?

很有可能,并不是因为孩子或婚姻本身,而是因为我们都掉进了3个误区,才在失去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

误区1:在各种身份认同中找价值感,却忘了最重要的身份是做自己。

每个人都是在各种关系中成长的,做好每个身份的本分,这无可厚非。

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外付出,只有从别人的认可中才能获得滋养,就会容易迷失在各种身份认同中,把自己弄丢了。

如德芬老师说的那样:“要常常回到自己的家看一看。”

我们的眼光总盯在外面,质问自己今天是否尽到了妈妈的职责?明天是否能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后天能否讨到婆婆欢心,做个称职的媳妇……

不断向外寻求肯定,只会让自己的时间在各种身份中被消耗、被占据,最终丢了属于你的领地。

误区2:神化了“妈妈”的身份。

妈妈,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角色。但随着社会对妈妈这个身份的歌颂声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很多女性在成为妈妈之后,仿佛就自动戴上了一个重重的外壳。

这个外壳让她不顾自己的身心需求,一旦听到孩子有什么要求,就有求必应;一旦孩子和自己放在一杆秤上,重心就会自动偏向孩子。

这种信念,让越来越多的女性陷入育儿困境、婚姻困局,仿佛被束缚了一般,无法以自己的想法为主导。

误区3:丢失了自己的边界。

曾经,有一对结婚30年坚持AA制的夫妻上了热搜。他们婚后,和大多数夫妻都不一样,每件东西谁买的都分的很清楚,连鸡蛋都会标记。

这样的婚姻,引起了很多争议。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对彼此边界感很强的夫妻,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想吃就吃,想买就买,不用考虑太多。

这打破了很多人所认为的亲密的“夫妻模样”。

我们并不鼓吹夫妻之间都要建立这样的边界,分得如此清楚。只是,在所有的婚姻里,不论你们再相爱、再亲密,都不能丢失掉属于你自己的边界。

结婚了,你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在那个空间里你可以拒绝周末一定要回家陪婆婆,做好媳妇的任务、你可以拒绝24小时围着孩子转的任务、你可以拒绝丈夫让你每天收拾家庭、打扫卫生的任务。

当你允许自己有空间,也会对另一半的空间保持尊重和不干涉,这是双赢。

只是,当我们困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限制性信念中,就难免会忘记——经营好自己的领地,才是生活幸福来源的重中之重。

03

修正误区,去寻找属于你的“私人空间”

作家苏童曾说过:“一个人幸运的前提,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改变走出误区,为自己争取属于自己的时间领地。

首先,去尊重自己的内在感受。

不论你选择在哪个身份中去付出更多的时间,前提都应该是你在享受这件事,并且这个时间是很滋养你的。

你可以问问自己,当你沉浸在这个身份中的时候,你的内在是否能感受到了尊重和滋养?

比如,你很享受给老公做饭,在家照顾孩子的时间,并且在付出的时候,你的内心没有委屈、不满和抱怨,而是觉得很开心,那么这份时间你可以继续保留。

反之,当你在为家庭、为孩子付出时间的时候,总会产生非常消耗、疲倦的感受,那么你就要去寻找让你自在的“私人空间”,给你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在《女性的觉醒》一书中写道:

“只有首先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忠实于他人的感受,才会扭转局面,开始成长。”

当你拥有了让自己享受的“私人空间”,这对你的婚姻生活来说,也是一个获得双赢的举措。

其次,在各种关系中保持边界感。

海灵格大师说:“分清界限是关系设定的一部分,而不是对关系的质疑。”

因此,我们要学会为关系设界,当有人随意侵占你的时间,我们要有勇气开口说“不”,捍卫自己的“领地”。

同时,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要越界过度干涉家人的课题。

把属于老公的时间还给老公,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把自己的时间留给自己,给彼此足够的成长空间。

最后,不要孤军奋战,成为家庭的牺牲者。

很多时候,女人在家庭中丢失了自己的时间领地,和我们养成的“单打独斗”的模式有关。

凡是都喜欢自己扛,灯泡坏了自己换、孩子放学了自己没时间都请假去接、大事小事都习惯了操心,渐渐的,家里的“老公”也变成了摆设。

其实,在很多个你觉得心累的时候,都可以试着去寻求伴侣的帮助。

比如,在你想要和闺蜜出门旅游的时候,可以对老公提出自己的需求;

在你看到家里乱糟糟的时候,也可以不做跟在后面收拾的人,而是对伴侣说出自己的感受,共同解决。

在家庭里,有牺牲者,就必然会存在放纵者。

所以,试着抹除你的“牺牲心态”,建立起双方都要负责和承担的视角,在婚姻关系里,你才既能跳双人舞,又能跳好属于你自己的单人舞步。

亲爱的,愿我们在关系里,都能多一些自在随顺,少一点消耗和牺牲,拥有自己的时间领地。

结婚就是为了性需求吗

结婚就是为了性需求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激情消减之后能否重燃就看双方残存的爱了,伴侣时候我们生活一辈子的对象,下面来了解一下结婚就是为了性需求吗?大家一定要知道的知识。

结婚就是为了性需求吗1

没谁会为了性而结婚

恋爱中的两个人最终选择结婚,肯定不仅仅因为性,还会因为双方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而想要和对方展开一段美好的婚姻。有时候有些人可能对男人有些误解,觉得他们是下半身动物,肯定是为了性而结婚。这种观点太极端,可以说对男性有些偏见。

别说男人,就是女人也不可能只是为了性而结婚。如果只是为了性,那大可不必结婚,毕竟大家都知道结婚就是两个人复杂生活的开始,需要花费很多很多的钱来维持。所以说在婚姻这个框架里,没有谁会为了性而选择和对方结婚。

这种男人从来不会为了性而活

两个人由恋爱逐渐走入婚姻的殿堂时,最开始的新婚时期肯定都是很甜蜜的,性也是双方必不可少的环节。毕竟性对于双方婚后生活和谐来说起到不少的作用,能够促进一段好的婚姻。但是性也只是婚后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谁结婚后还只会将焦点关注到性上。因为结婚后俩人生活的展开逼迫着夫妻二人不仅仅只是关注性这方面。尤其是结婚时间久了之后,房贷、车贷、育儿等费用接踵而来,对于性的关注会更少。

有人对1000对夫妻生活进行了观察,发现其实男性不会仅仅为了性而活。有的男性可能会更加注重性,但是有一种男人是从来都不会只为了性而活。那就是具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这类男人知道自己的肩上有很多的责任,因此他们并不会把焦点关注在性上,只为性而活。

具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

其实我们随便想想都可以明白,具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是不可能只会为了性而活的,从这个形容词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类男人对家庭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俩人结婚了,意味着衣食住行、社会交际、繁衍下一代等等的事情的到来,而这些都是需要很多的钱。因此,具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很多时候都在为这些方面而努力,为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而不断地付出。

在现代社会,有时候男性所要肩负的责任很重,大家对男性的期望一般也是赚钱养家。一个具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肩负着房贷、车贷、育儿、赡养父母等等的费用,所以他们会很努力地工作。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这类男人都是不敢多歇息的,毕竟家庭需要支出。很可能自己一旦休息,家庭就维持不下去。

所以说,他们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来维持家庭生活,他们会将人生中拼搏的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来投入无限的工作中。这么说来,那些刚开始觉得男人就是为了性而结婚的人现在还是会这样觉得?很明显,大家应该改下观。

现在,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房贷、车贷、育儿等费用都很高。首先房贷这方面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无论在什么地方,想要住上好的房子肯定是需要很大一笔费用的。而且俩人结婚不可能不想要房子的,相反地会为买房而努力。其次,俩人结婚后很多时候都是需要一辆车的,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

由此一来,生活就会负担上车贷。还有就是结婚后有了小孩了,产检、生育、奶粉、纸尿片等等的费用接踵而来。而且还有俩人一起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等这些物质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费用也是很多的……看到这些生活中都是需要钱的方面,你应该就会明白为什么具有责任感的男人从来不会为了性而活。

结婚就是为了性需求吗2

爱不是婚姻唯一重要的因素

爱情无疑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是在爱情的影响下,人的所有实际功能都会发生深刻变化,包括感受力、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等。在爱情的作用下人会不自主的去美化认识过程,使之变得更加灿烂和多姿多彩,同时也削弱人理解周围世界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爱情就像一团甜蜜的雾,不光遮蔽你的眼睛,有时候还蒙蔽你的心灵。海灵格大师说,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如果你只因为爱而结婚,你将会后悔,因为那种有趣的游戏很快会消失。婚姻是一种理性的结合,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婚姻是心灵的,是为了更深的友谊和更深的亲密,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灵的默契,是你需要一个非常亲密的`人的陪伴,对这个人你的心灵可以完全的敞开。爱隐含在婚姻之内,但并非唯一的重要的因素。有许多男女婚前爱的如胶似漆,而婚后却很难生活在一起,是因为,婚前双方都把注意力和情感能量倾注在相互欣赏上,进入婚姻后,一旦开始关注自我,却发现心与心之间有一堵厚厚的墙横亘在其中无法穿越。如果你把爱作为婚姻的唯一基础,那么爱也就成了婚姻的坟墓。

婚姻的根本不是性

性是婚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婚姻的根本不是性,婚姻的选择也不是性的安排。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时期对异性有很强的欲望和渴求,这种本能的冲动绝不是选择婚姻的理由。由欲望和渴求所产生的激情浪漫的爱是病态的,那是因为你不断地积累着性爱的能量,当你遇到一个人或一个机会的时候,这种性爱就会被泛滥地投射出来,于是,那个平凡的女人好像一下子成了天使,那个平凡的男人好像一下子成了神,你似乎认为找到了你一生的知音,其实不然,当性爱的激情像洪水一样慢慢退却后,你恢复了正常,你会觉得自己上当了被骗了,你发现原来她不是仙女,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他不是神,是一个平凡的男人。这不是婚姻骗了你,是你自己骗了你自己。

婚姻是一种很深的心灵交融

现实生活中,很多婚姻的不幸正是缺乏那种很深的心灵交融,于是人们便到婚姻外去寻找肉体的交融,在肉体的交融中获得短暂的征服感、依恋感、存在感,而之后呢,内在的空虚依然存在,此时,由婚姻而引发的情感的纠缠、物质的争夺、家庭的艰难解体等等,这些恰恰成为内在空虚的填充物。据权威机构调查,离婚后再婚成功率非常低,也正说明这个问题。因为个人没有得到成长,心灵没有默契,婚姻的重复也只能是痛苦的翻版。

婚姻需要深刻的自我觉知。心理大师海灵格说,只有在一个非常病态的社会里,浪漫的爱才可以产生婚姻。如果没有浪漫的爱、冲动的性,婚姻就会在一个更深的层面来完成。这个更深的层面就是自我觉知。这种觉知不是身体的需要,而是心灵的需要,惟有如此,爱才能达到它的最高峰——婚姻。

在更深的层面,两个人的关系是互为镜子的关系,一个“从你能看到我”的关系,两个人不是你和我的彼此,而是可以用“我们”来一起成长,而婚姻就是一种“无我”的训练,是两个心灵默契交融的美妙事件。它不是一个情感现象,也不是一个性的伙伴,更不是两个经济体的联合,而是两个心灵的默契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够自由的飞翔。海灵格大师这样描述了那种感觉:当你开始感觉跟某个女人或某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伟大的音乐,犹如天籁之音,那种来自彼岸的音乐穿透一切扑面而来,交相辉映,直到心底,只有到这个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婚姻。

婚姻是心灵的自由。从更深的层面组成的婚姻,但它不是一个制度,更不是一个枷锁,它意味着两个人决定要生活在一起,处于绝对自由之中。婚姻不是占有,是给予对方更多的自由,婚姻的核心是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是接纳对方与自己相同的部分,包容对方与自己不同的部分。就象两个圆,相同的一半契合在一起,不同的一半是独立的自己。相同的部分因为相同而自由,不同的部分因为得到包容和尊重而自由。心灵的默契才是婚姻最深层的基础,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爱、性、财富才能在婚姻中变得更加靓丽和富足。

婚姻中不一样的男女。在婚姻关系中,男人需要鼓舞和启发。他们的自我非常强大,只有回到家里才可以放下防卫。男人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的女人,希望建立一个可以获得温暖、补充能量的港湾。女人需要安全和保护,她们崇尚男人的领袖气质,当女人认为可以在这个男人身上得到安全和保护时,她才能付出自己最大的尊重和温柔。这是在婚姻关系里男人和女人的最大不同。大自然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就象创造了山和水一样,有区别才有互相的需要和给予,才有互相的依赖和独立,才有互相的契合和自由。

结婚就是为了性需求吗3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婚姻不只靠性来维持,但是幸福的婚姻一定要有和谐的性关系,否则就一定不够幸福。

婚姻的意义是满足夫妻双方心理和生理需求,其中心理需求是情感上的关爱、支持,生理需求则是性和生育,所以性是婚姻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夫妻双方在性生活方面保持和谐,是维持婚姻幸福的重要因素。曾经有性关系专家说,如果你忽然感觉你的配偶莫名的对你有很多抱怨和指责,那么请留意一下,你们近期的性生活是否没有让对方满足。可见,性对于夫妻间的关系有多重要。

古语有云:夫妻吵架,床头吵架床尾和,就是暗指婚姻中夫妻性生活对夫妻感情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男性会更容易表现出对性有直接、主动的欲求,女性则会相对被动和含蓄,甚至一些女性会觉得性是见不得人、让人不齿的事,于是就连对丈夫的性要求也觉得不能接受。特别是生育了子女后,很多女性被照顾孩子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加无暇顾及丈夫的“性趣”。久而久之,丈夫必然会因此不满,影响夫妻关系中互动的状态和情绪,他心里的怨气一定会迁延到生活中的其它事情当中,那么夫妻关系也必然因此受到负面的影响。有些时候女性可能会很无辜的抱怨不知道为什么丈夫会有那么多不满意,其实这背后他压抑了多少未被满足的性欲你根本不知道。

如果你的丈夫会把他对性的不满告诉你,说明他还愿意向你表达他的感受,他当你是妻子,当你是他的性 伴 侣,才会跟你说。如果你会因此感觉他把你看作是包 夜的**,那真是太委屈他了。难不成他不对你说而对其他人说你才觉得正常?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他的性需求已经有了其它途径解决,这种局面难道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性需求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都是最原始的生物性的本能,需要被承认、被尊重。重视你的伴侣对性生活的感受,这一点很重要!不幸福的婚姻有各不相同,但幸福的婚姻一定是有甜蜜、缠绵的性关系。与您的伴侣达成性的和谐,必将为您开启全新的婚姻感受。祝你性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28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