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油画的异同如下:
异:
1、中国画、油画从画面来看,前者用色简练,后者颜色极为丰富,所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感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画讲究留白,画面的空白处是画面的一部分,一片叶子,几株花蕊,就构成一幅画,但是留白也十分讲究,这和构图又有很大的关系。但油画,不仅颜色绚丽,而且画面是填满的,给人一种谨慎、厚重之感。
2、中国画和油画最大区别在于题款和题跋的有无。中国自古书画本同源,表明文字对于中国画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中国画中,题款和题跋对画面的内涵和意义远比画本身要高得多,有时是对画面的一种解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呈现一种和谐之美,可谓十分有趣。这在油画中是没有的。
3、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油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
4、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象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油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
同:
1、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但是任何绘画都有其相同之处。在内容方面,中西方都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表达。即使西方注重真实,但是在画面的思想上重视形神,与中国画不谋而合。无论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画面的形和神都是存在的。只不过表现出来,中国画是一种悠然中带着神韵,西方则是凝重中带着悠然。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根据最新的消息厦门方特新春灯会已经于22日晚举行亮灯仪式,而这时一个集闽台传统年俗、非遗文化于一体的活动,那么厦门方特新春灯会具体的活动持续到什么时候呢,都有哪些活动亮点。
2022厦门方特新春灯会开放时间:2022年1月22日至2月15日16:30-21:00注:1月31日闭园
门票价格:99元/人(以购票页面为准)
景区地址:厦门方特东方神画(同安区石浔南南1111号,中洲大桥附近)
2022年两岸灯会——方特新春夜游赏灯活动22日晚举行亮灯仪式,这一集闽台传统年俗、非遗文化于一体的活动,让选择留在厦门过年的两岸同胞都感受到留厦过年的温暖。
活动详情赏花灯
千姿百态的花灯在黑夜中光彩夺目,照亮每一位游子对家的思念
这座22米高的《宫灯王》大小灯具共计2022个,灯身上采用了国画里的孔雀、凤凰等中国传统花鸟元素,侧面上绘制了8个闽南著名历史人物,向大家展示了丰厚的闽南文化底蕴
百人华服巡游
古风传承,漫游花灯、一场古韵浓郁的国风之旅、一次穿越时空的完美邂逅
逛集市
穿着汉服、新衣在市集穿梭,掌柜热情吆喝,食客津津乐道
糖葫芦、糖炒栗子、糖画、棉花糖,轻轻尝一口,幸福也跟着融化在心里
民俗演艺享盛宴
盛世夜场,朝钟暮鼓,传统民俗,国潮快闪,看巅峰大秀,尽享视觉盛宴
今年,方特首次将“福文化”元素引入灯会。灯会相关负责人称,千百年来,两岸同胞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在喜庆的新春佳节更是“福文化”的生动演绎,园区内大大小小的“福”也将为活动增添亮色。
23组特色灯组,分别坐落于园区内的各个景点,错落有致。哪吒闹海、梁祝等将中华传统的故事融入其中,让灯光与造型联动;南瓜马车融入高科技人像互动模式,吸引许多孩子排队打卡,游园其中,无论是大人孩子都能在发现传统美的同时,找到乐趣。
已在厦门工作生活多年的厦门市台商协会青委会主委金于峰对记者表示,这里的气候和人物环境都很有亲切感,“厦门有相似的年味。”
金于峰表示,灯会中两岸元素很多,观赏时能时刻发现融合在其中的惊喜和巧思,设计得很用心,“氛围感十足”。
“在这里过年特别有感觉。”留厦务工人员小潘十分尽兴,她特意穿着汉服前来打卡,用相机留下美好的记忆,这才发了几张“剧透”照在朋友圈,就有朋友前来询问,“除夕时我就将这组照片发在朋友圈,这样即使不能回家过年,亲友们也能感受到我来自厦门的祝福”。
国画学·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思想
关于画形的问题,在两千二百多年前战国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论画说:“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汉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论画也说:“今夫图工好画鬼魅而憎图狗马者何也鬼魅不世出而狗马可日见也。”可见画形之难,所以后汉马援在《诫兄子严敦书》中说: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后汉书·张衡传·上疏论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中也记有:“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后汉王延寿《文选·鲁灵光殿赋》中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历代名画记》载晋陆机《士衡论画》说: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以上所列,不过就“形”而论画,还停留在绘画的初级阶段,至能得到画中真谛者,应在晋唐时期。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他提出“迁想妙得”,已从单纯写形上升到追求形体以外的美学思想。南北朝宋人王微在《叙画》中指出:“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他主张绘画要追求气势,并不是画地图。要据形而变通,这要靠用“心”来作画。《历代名画记》记唐代张璪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说出了国画的三昧。与他同时的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云:“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序》说:“伏闻古人云: ‘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
白居易强调“似”。他的《画记》云:“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主张“……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炳然,俨然,如出于图之前……”。张彦远《叙画之源流》引:《广雅》云:“画——类也。”《尔雅》云:“画——形也。”《说文》云:“画——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释名》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说:“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
苏轼名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提出要不要形似的问题。从这句话表面来看,在评画时只看像不像的见解似乎过于幼稚,如果再按前文所引他的一段话来对照,就能有深入的认识。他说:“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而宋代韩琦,却特别注意“逼真”,他说:“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安阳集钞渊鉴类函》)沈括的《梦溪笔谈》与他的看法不同:“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谢赫“六法”论中第三法为“应物象形”。古代画论皆主张“造化为师”或“师造化”。五代荆浩的《笔法记》中记述了他在太行山之洪谷见古松“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又说:“度物象而取其真。”他还说到:“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一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他说的有形病者,是能画出形,但季节性差,比例不对。这种病,原文为 “不可改图”,俞剑华编著的《中国画论类编》按语称“似应作尚可改图”。至于无形之病,画得物象全不对头,死画一张,不值一改。
北宋范宽,始师李成,又师荆浩。后来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也。”明代王履说: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莫是龙的《画说》指出:“画家以古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唐志契的《绘事微言》也强调:“凡学画者看真山真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
清人对师造化的论述更为深入,盛大士的《溪山卧游录》说:“诗画均有江山之助。若局促里门,踪迹不出百里外,天下名山大川之奇胜未经寓目,胸襟何由而开拓。”石涛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态”,达到 “物我交融”。金农画竹,“种竹无算”,“日夕对之写其面貌”(《冬心画竹题记》),“以竹为师”(《冬心续集》)。郑板桥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板桥题画竹》)
以上是关于写形及师造化的论述。师造化之目的在于追求形之似。历代画家在论述“似”时,又离不开“不似”。似与不似,意思虽然相反,但在古代画论中却关系密切,对立而统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元代倪云林说他自己的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明代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说:“……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沈颢在《画麈》中讲:“临摹古人,不在对摹,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
清代对此问题有更多的著述,如恽寿平的“不似求似”、石涛的“不似似之”、“不似之似似之”。郑板桥说得更具体:“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石涛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对上述问题,可用清代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沉》中的一段话来注解,他说:“画固所以象形,虽不可求之于象形之中,而当求之于象形之外。”
近代几位大师,对“似”与“不似”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陈衡恪在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中指出:“且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黄宾虹说:“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又说:“作者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第1句中国画是以“气”作为自己存在的特性,“气”构成了中国画的基础,而水与气之间天然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多重通道。由水化为气,既是自然的物理想象,又隐含着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变异;既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又代表着天人的合一。水作为对象和作为构成,都直接与中国画的气脉相通,使中国画最终有了一个气的格局。水在宣纸上干涸后,它身后留下的痕迹,构成了一种完全“透明”的绘画,一种与西画截然不同的水的空白的绘画。
第2句一张画纸,画得满满当当不留一点儿空白,是西洋油彩画。一张画纸,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是中国画。凡·高浓墨重彩成为惊艳传世之作,齐白石水墨丹青也是画界传奇。西方的热情,中国的素雅。一张五彩,映出的岂止山水草木?那其中,更有处世的方圆之道。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余白。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
第3句中国画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发展到今天,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使人觉得常画常新,常见常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妙不可言的中国味。那么,什么是中国画妙不可言的中国味呢?简而言之就是‘土’。中国画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艺术奇葩,蕴涵着中国人的信仰,智慧,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审美习惯等。
第4句浓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顺着一级一级从云端莫名延伸出来的石阶,缓缓地向上。周边是郁郁葱葱的不知名的小树,蜿蜒着身子,向有光的地方蹿着。山涧树叶掩映的地方,隐隐地透出古老而质朴的屋脚,还有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儿的间隙里散开,散开……远处,是黛色的长眉一样的山峦,云吞噬了它的脚,它却欣然任自己消失在梦似的烟云中。流水上的小桥,在雨后显出了清亮的灵动。如针的细雨缝补着大地的外套,却不经意地撩起了江面晶莹的欢笑。孤船里的人,只是静静地望着,望着水青色绸缎似的江面,还是那远方的山呢?这是纸上的画,也是我心中的景。
第5句中国画是以“气”作为自己存在的特性,“气”构成了中国画的基础,而水与气之间天然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多重通道。由水化为气,既是自然的物理想象,又隐含着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变异;既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又代表着天人的合一。水作为对象和作为构成,都直接与中国画的气脉相通,使中国画最终有了一个气的格局。水在宣纸上干涸后,它身后留下的痕迹,构成了一种完全“透明”的绘画,一种与西画截然不同的水的空白的绘画。
第6句细细品味画家的这幅巨型国画,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它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画面表现出来的“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的视觉形象,就是一幅画中各形式要素间有机联系形成的“一气贯通”、“浑然天成”的感觉。请看,画面中每一种景物都在动,云蒸霞蔚是动,旭日东升是动,山势挺拔是动,城市拔节是动,瀑布飞流是动,鸟语花香是动,但所有这些的“动”都在帮衬高架上动车的“动”。
第7句中国绘画历史悠远,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墨笔、线条为骨架,写实与表意相结合,强调画的意境与神韵,既简明大略又深邃悠远,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风采。而其中的线条则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它是表达物象结构的骨架,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最简练、最具概括性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第8句中国画,顾名思义,是中国的画,也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当然,我也以中国画为骄傲,当代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
第9句张老师运用一支行云流水的画笔,于水墨流动间,在传统的中国画里创造性地有机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元素,向世人显示了一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他大笔挥洒色彩,使他的水彩画又充满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画家又一次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理念——以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画水彩画,用水彩画的肌理技法充实中国画笔墨。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创新,也代表了水彩水墨的两相依存,更是张万琪身上显示出的一种独特的“野性”,形成自己的“张氏野派”。
第10句国画是我们老祖宗创造发明的,传承了数千年,从绘画材料、笔、墨、纸、砚,到绘画理论、技巧、审美观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宏大的、系统的、精妙的、甚至是超前的艺术体系。中国画要革新也只能在自身的艺术体系中寻求更完美,更适合画家个性的笔墨语言。
1、中国画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
2、四君子各有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3、岁寒三友:竹子与松树和梅花并称“岁寒三友”这“岁寒三友”各有千秋:松树“四季常青”;梅花“傲雪挺立”;竹子“宁折不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