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又称为足跟痛,是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足跟着力部分以团体为主要要表现的疾病。那你知道脚后跟痛是因为什么原因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脚后跟疼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
1骨刺引起足跟痛
骨刺引起的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往往通过X光片可观察到根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由于骨刺隆起可加重区域性软组织的摩擦、劳损,容易产生无菌性炎症,引起足跟疼痛,其疼痛的程度与区域性炎症反应的轻重有明显关系。
2脂肪垫萎缩引起足跟痛
人体的脚后跟部分布有脂肪,可形成一层稳妥的纤维垫,保护足跟骨质不被磨损。如果足底脂肪垫发生萎缩,其缓冲、防止摩擦的作用相对减弱,使区域性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3损伤引起足跟痛
足跟部的区域性外伤可引起疼痛,此类疼痛多有明确的外伤病史,如跟骨骨折、骨裂、跌打外伤等,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明显,肿胀和压痛,行走困难。
4劳损导致足跟痛
足底的肌肉腱膜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的作用。长期的行走、站立、过度的负重等,使足底筋膜、肌肉、韧带处于长期紧张状态,导致肌肉腱膜等造成劳损,进而可引起区域性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5产后足跟痛
产妇在月子期间,气血两虚,容易感受外界寒凉之气的侵袭。特别是足跟部,一旦受凉就容易出现足跟部疼痛。此类疼痛属中医理论中的虚证,多由肾虚所引起,常可因产后脚部受凉所致。
6小儿足跟痛
正常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出现足跟疼痛多为生长痛。主要是由于骨骼生长迅速比骨骼周围的组织快,四肢长骨周围神经、肌腱、肌肉生长相对较慢,因而产生牵拉痛。疼痛发作时可为孩子作区域性 、热敷或者在将足跟部垫高1厘米以减缓牵扯,帮助孩子减轻疼痛程度。
7穿鞋不当引起足跟痛
鞋子是引起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援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例如长期穿高跟鞋等,导致脚部力量集中于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区域性韧带的压力,进而可引起足跟疼痛。
怎么缓解脚后跟痛的方法
1坐姿
①座椅往后拉,调到最舒服的位置;
②脚顺着放到踏板上,后脚跟着地;
③膝盖不要歪曲或者伸太展,保持最舒服状态。
2穿鞋
鞋子不要太软,鞋垫一定要软,鞋垫不够软的可以买个矽胶的足跟垫;鞋子一定要舒服,运动鞋是首选。
3锻炼
根据自己脚疼的习惯,选择好合适的时间下车走走,活动活动。
具体如下:
①散步五六分钟。
②下车踮踮脚。
③慢慢扶著车身,甩甩脚。
④脱掉鞋子,自己 。
4护理
①去中药店买一些缓解肌肉酸痛的药泡脚。
②到修脚店去按按脚。
③到医院去做做理疗。
5常备药
如果没办法及时停车休整,可以在脚后跟贴上止痛膏药,或者喷点云南白药。
如果以上的方法对你都没有用!那么,建议去医院骨科拍个片,检查一下,是不是:
区域性骨质增生、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等足部疾病问题
跟腱炎与跟腱腱围炎属慢性损伤,初期在踝关节后下部有酸、胀或轻微的疼痛感,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变为持续性疼痛,特点是刚开始活动时疼痛感比较明显,活动开后明显减轻,而在休息以后病情又加重,常常由于这种有规律的疼痛,致使患者提踵和后蹬动作受限。
治疗方法
1,内服:消炎痛25mg 1天2次,强的松5mg 1天3次,维生素B6片20mg 1天3次。②中药内服:夏枯草20g,当归10g,川芎10g,黄筋藤15g鹿筋30g,银花20g,一枝黄花10g,茯苓20g,生米仁、独活、川牛膝各10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③上方药渣加葱白10枚、松针1把,桔叶10张,煎汤外洗并同时按摩患处,1天2次。
治疗7天,观察疗效,治疗期间避风、寒、湿、忌辛辣厚味,尽量减少行走,穿软底鞋。
先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等脚伤好了再去打球,如果去打球应该穿些鞋底软些的球鞋
1、可能是由于足底筋膜炎所导致的。由于超负荷压力的长期作用,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常长时间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商店等活动,连续走上几天,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炎。在其活动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疼痛以及异响、卡顿的情况。
2、可能存在平足症。患者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因素,导致足弓塌陷,之后在长距离行走的时候,就会突然出现脚掌的疼痛。
3、可能存在疲劳骨折。这种情况也是见于长距离行走的患者,由于过度活动导致跖骨的疲劳骨折,继而会突发疼痛。
4、可能由于周围神经的病变所引起。在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的时候就有可能刺激神经根,而导致脚掌部位的放射样疼痛。”
有很多疾病都会引起脚后跟痛,如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距跟关节炎都会引起脚后跟痛。下面是我给你介绍的脚后跟疼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脚后跟疼的原因
1、肝亏肾虚会导致脚后跟疼
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2、足底脂肪垫萎缩会导致脚后跟疼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3、慢性劳损会导致脚后跟疼
常年从事久立或体力工作,足部肌肉长期处于疲惫劳累状态,气血不足,瘀血阻滞,从而使骨骼获得营养受到阻碍,导致跟骨部受损,因而产生疼痛 ,比如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
4、外伤衍生会导致脚后跟疼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小心摔倒或挫伤,脚跟用力过度,损伤筋脉,致使气血不畅而引起跟部疼痛 ,比如跟腱炎。
5、气滞血瘀型会导致脚后跟疼
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6、风湿入侵会导致脚后跟疼
久居湿地,常涉水湿,使寒邪入侵机理,气血运行不畅,致卫阳不固,经气不利,日积月累,诱发脚跟疼痛。比如产后足跟痛。
如何预防和减轻脚后跟疼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使用海绵跟垫,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人们在平时生活上,要是总伴有了脚后跟疼痛的现象,必须要予以诊治,因为造成脚后跟疼痛的现象并不是一种疾病,在不确定之前,必须要积极予以正规的治疗 措施 ,才能保证身体上的疾病尽快的治疗好转的。
通过上文我们对脚后跟疼是咋回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日常生活中有这种现象的人也不少,所以一旦有发现这类问题的朋友们,应该及时去了医院查明原因,并早日对后脚跟疼这个问题进行治疗,我们也可以在每天用温水泡脚,有助于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功效。
脚后跟疼的类型
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因此,要保护好脚后跟,首先要挑选质量合格的鞋,特别是运动鞋;同时注意不要让脚过度疲劳。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货员,每天站立的时间较长,则可以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还可以采用一种“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后跟韧带的拉力,帮助韧带尽快恢复。 另外,现在认为一般是与跟部的骨内压增高有关系,现在有脚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采用一种钻孔减压的办法,但是有些并不是骨内压增高,现在中医说的肾虚的人,也会出现这个脚跟疼痛的现象,特别是有些女性,或者产后,或者有些比较长的体质比较差的人,容易出现脚后跟疼痛,这种疼痛中医说与肾虚有关。 介绍几则成功治疗“脚跟痛”的秘方: 1)取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 2)用肥猪肉,酒适量。肥猪肉切片,蘸热酒敷患处。 3)取复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1剂可用2日。 4)用威灵仙5--10克(捣碎)、陈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5--10分钟,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外用布绷带包扎。晚上休息时,可将患足放在热水袋上热敷。每2天换药1次。 5)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未,调拌白酒,外敷贴患处。 6)用白芍药30克、怀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钟后加入白酒及醋,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7日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 脚后跟疼的原因有很多种,平时注意保暖可以热敷或用热水泡脚,也可能是站的姿势不对引起的。如果站立时把身体的重心放在脚后跟上就会引起脚后跟疼。 建议去拍一张片子,如果拍片有增生,那么就是因为增生引起的疼痛,越来越痛,有可能骨刺增大吧。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 治疗方面: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你介绍一个成功治愈“脚后跟痛”的秘方: 用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3--5次后可见效。
脚后跟痛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运动员、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更易患此病。其表现通常是清晨下地的第一步疼痛厉害,活动几分钟后缓解。跟骨骨刺、足底脂肪垫萎缩、足底跖腱膜劳损等均可引起脚后跟痛,特别是在伴有高血脂、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影响微循环的疾病时,更易发生。
减少脚后跟痛,首先应尽量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要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其次,避免穿硬底的鞋子,鞋跟最好在2~3厘米厚,松紧要合脚。
温热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缓解脚后跟痛。比如将足部置于有加热作用的电暖气、电手炉等设备上,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尤其是用中草药熏蒸浸泡患足,也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消淤止痛的作用。
引起脚后跟疼的原因
5,其他引起脚跟疼的原因,比如急性损伤,局部软组织受伤,跟骨骨折,必然可能引起疼痛。比较少见的跟部无论是骨头还是软组织长肿瘤,包括良性、恶性肿瘤均可引起脚后跟疼。恶性肿瘤可能在很早就开始出现疼痛,良性肿瘤可能要长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疼痛,剩下再少见一些就是炎症,像感染性炎症或者非特异性炎症、结核等都可以引起脚跟疼痛。
足跟痛的处理方法
足跟痛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蹠面疼痛、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加重。
足跟疼康复方案
1踩网球
训练:2-3min/次,2-3次,间歇60s
要点:a 患侧足踩在网球上前后滚动
b 滚动速度要慢,足底有一定疼痛感
2拉伸比目鱼肌
训练:20-30s/次,3-5次,间歇15s
要点:a患侧脚面直立,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向前顶
b 全身放松,依靠身体重力拉伸腓肠肌
3滚压小腿三头肌
训练:1-2min/次,2-3次,间歇30s
要点:a 利用身体重力调整滚压的力度,滚压小腿内侧、外侧及后侧
b 患侧滚压时动作缓慢,有轻微的疼痛感
4足趾抓地练习
训练:45-60s/次,2-3次,间歇60s
要点:a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
b 患者足趾尽力抓地,足弓隆起并在末端保持
5单脚提踵
训练:12-15次/组,3-5组,间歇30s
要点:a 保持身体平衡,身体放松
b 患侧膝关节伸直,脚后跟尽量上抬
6脚尖站立行走
动作要点:用脚尖站立,每天行走5分钟,在行走时脚跟不能着地。也可以使用脚踏车赤足练习。
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虽然说一些不适症状是暂时性的,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失,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身体所产生的一些不适症状,往往都是传递出来的一种信号,代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存在异常的病理性因素。因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出现脚后跟疼这种不适,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脚后跟疼的发生并不是忍一忍就会好的,因为该疼痛不适症状很有可能代表以下 健康 问题的产生:
1、跟骨骨刺
老年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脚后跟疼的现象,就需要及时警惕到跟骨骨刺这种疾病的发生。跟骨骨刺的发生,主要是各种因素导致该部位的软骨受到了异常的磨损、破坏,使得骨头本身出现硬化、增生以及修补等改变。跟骨骨刺是自然的老化现象。
虽然说老年人是跟骨骨刺的主要发病人群,但是相关临床表明,现如今很多的年轻人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使得自身受到骨刺的危害,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
2、跟骨骨膜炎
脚后跟疼的发生,还有可能代表跟骨骨膜炎这种疾病的出现。跟骨骨膜炎的出现,主要是骨膜以及骨膜血管发生扩张、充血、水肿或者是骨膜下出血等病理性改变所造成。炎症性改变所引起的应力性骨膜损伤、化脓性细菌侵袭、骨膜增生等,都是促使跟骨骨膜炎出现的病因。
3、跟骨滑囊炎
跟骨滑囊炎也是引起脚后跟疼出现的病理性因素之一。跟骨滑囊炎就是指滑囊发生了急性,或者是慢性炎症性病变。长期、反复、持续的摩擦和压迫,是导致跟骨滑囊炎出现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们如果长期穿着不适宜自己的鞋子,那么受到跟骨滑囊炎危害的几率就会明显增加,自然就会出现脚后跟疼的状况。
4、跟骨骨骺炎
跟骨骨骺炎是跟骨部位的骨骺因为承受到反复的牵拉,使得该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性病变所造成,患者会出现局部水肿以及疼痛不适的症状。处于生长发育期阶段的青少年以及儿童,是跟骨骨骺炎的主要发病人群,而且身体过度肥胖以及运动量多的情况发生,受到跟骨骨骺炎危害的几率会增加。
及时查明引起脚后跟疼疼的根本原因,再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缓解或者是消除脚后跟疼的效果。
当人们长距离走路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脚底疼痛的情况。并且这种疼痛在早晨起来的时候加重,活动一会儿反而减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足跟痛。对于这个病来说,虽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迁延不愈。对于它的治疗有什么好的办法呢?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
足跟痛
足跟痛其实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它是脚后跟四周的韧带、筋膜、滑囊等组织受到反复的磨损,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从而出现脚后跟疼痛的症状。
这些疾病包括足底筋膜炎,跟骨刺,足底脂肪垫炎,滑囊炎,跟腱炎等。引起它们出现症状的原因其实都差不多,所以治疗起来也就一个样。
如何治疗足跟痛
1对于足跟痛的治疗,首先要休息,这是治疗它的基础。减少走路的距离和时间,减少负重,减轻体重,让脚后感得到足够的休息。
2脚后跟可以局部的热敷。这些包括泡脚,艾灸,烤灯等理疗方式。通过局部加热,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3冲击波治疗。这是目前新兴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冲击波在局部造成小的损伤,反而能加速它的修复。
4药物治疗。主要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比如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它们能减轻这种无菌性炎症,从而减轻症状。也可以外用扶他林,局部精准用药。效果好而副作用小。
5局部打封闭针治疗。如果疼痛比较明显,并且症状较重,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时候,可以局部封闭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见效比较快。
6对于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可以选择小针刀,甚至做开放手术。
这么预防它的发生
1穿的鞋子一定要宽松柔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于脚后跟的摩擦和压力。可有效地起到预防作用。
2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活动量,不可以因追求数量而多走路。
3平时保护脚后跟,防止不必要的外伤或冷刺激。
4可以加强脚部锻炼。增强脚后跟四周软组织的强度,增加抗病性。可以用脚趾抓毛巾,踩网球,拉伸脚底韧带等方式。
对于脚后跟疼痛的治疗,就是上面我所总结的这一切。希望这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我最近也是脚后跟疼,特别是早上起来脚后跟踩下去很痛,走走就好了,经医生拍片检查是足底筋膜炎,它常见的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医生的建议是:1 平时的鞋子最好是坡跟或者使用带有足弓支撑的鞋垫,可以均匀分散足底的压力。2 平时多做拉伸运动,比如在仰卧的情况下,用皮带把脚拉上去进行拉伸,两支脚轮流做,在拉伸感比较强的位置保持10秒。
也看到很多人分享说用脚底踩网球的方法来恢复。我现在每天在锻炼,希望尽快恢复!
有过,一年二次体检,没有大问题。就是缺钙。足跟疼过一段时间,买双底软点的鞋,继续走。慢慢就好,补钙还是食补,我现在好了。
1
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
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2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3
足底部筋膜炎
足底部筋膜炎引起的脚跟痛很常见。一般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足跟着地站立时,足跟出现疼痛。刚行走时疼痛加剧,走几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着步行距离或站立时间的增加,疼痛又会加剧。
4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5
跟骨后滑囊炎
一些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6
过度使用脚部
过度疲劳也会导致脚后跟痛,例如一些人逛街一逛就是一天,这样过度使用脚部很容易引起脚后跟痛,况且还有一些鞋子不合适的,更会加重这种疼痛。
脚后跟痛的原因有很多,不过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炎症”,这里的炎症指的是“无菌性炎症”。多见于慢性劳损、运动损伤等,有别于我们日常认识的细菌感染。
其实,脚后跟疼也是典型的经络不通症状。而且脚后跟与膀胱经、肾经相关,所以脚后跟的疼痛也代表着免疫系统和肾功能的问题。大家需要引起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