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扬眉女子,孤傲灵魂

李清照:扬眉女子,孤傲灵魂,第1张

如果说人生像一盒巧克力,那么李清照一开始取出的那一块一定是最甜的。

她的起点太高: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王氏的祖父是状元王拱辰。

官宦世家,名门闺秀,这在古代是何等的幸运!她有机会饱读诗书,接触文学艺术。 文艺这东西,在以“有用无用”为标准看世界的人那里,确实属于无用之物。但是对心灵的熏染、气质的培养,却是一生一世的。

李清照的童年一定是受宠溺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老东坡那开阔的胸襟豪放的情怀必将影响到他,所以,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儿,李格非是高看着的。

李清照的诗文在少女时代就有外传,想必也是这位老父亲的功劳。我们常常在生活里看到有一种霸气逼人的男人,一旦生了女儿,好像变了人似的,整个成为“公主控”。女儿的一点一滴都忍不住想让整个世界知道。李格非固然不会如此过火,但身为才子父亲,对于女儿的才气产生骄傲的心理是难免的,甚至借在同僚面前显摆一下来获取心理的优越感。

所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是名动京华,一首《如梦令》一出,整个洛阳纸贵。整个汴京都知道“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

少时被有智慧的人宠溺长大的人,往往是以自信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的。她不缺爱,她知道欲望的东西是可以被满足的,所以敢于直视自己的欲望,不被世俗所囿,关键时刻,听取内心的声音。

李清照第一次面对自己的欲望是从那次“和羞走”开始的:

在那个晚春季节,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羞少女李清照在花园里荡秋千。汗水湿透了衣裙,鞋子也荡掉了,头发上的金钗也散落了。在这个最青春活泼动人的时刻,遇见了他——客。

人生若只如初见,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恍然乱了神——和羞走。

但砰砰砰的心跳声平静下来,又忍不住倚在门边回头偷看那个俊美的男子。偷看的眼神扫过去的一刹那,他的眼神正好撞了过来。于是,连忙折过一枝已开谢的青梅遮住脸,佯装只是在嗅。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个客人一定是李清照后来的丈夫当时的太学士赵明诚。

想那赵明诚也是懂得情趣的人。他对父亲说:“老爸啊,我做了一个梦,醒来只记得这几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哎呀,这梦做得也太含蓄了。幸亏身为宰相的老爸赵挺之悟性更高:这几句可不就是“词女之夫”嘛,整个京城堪当才女之称的可不就是李清照一人?

一桩美满的姻缘就因此被成就了。

李清照爱情的前半段是幸福的。

她在一首词《减字木兰花》中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意思是让郎君看看:是我好看还是花好看啊?

这句话就是现代版“你爱不爱我”的译文。古人不轻言说爱,但求爱的心理千年来却是相通的。李清照能娇羞问“我美还是花美?”,一方面是出自对自己美貌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确信“你爱着我,而我,就是要让你说出来”。

也曾有过家庭纷纷扰扰之困:李清照的父亲被打成元祐党人,贬到蛮荒之地。李清照请身握重权的公爹为父亲求情,公爹不肯。李清照愤而写诗挖苦:“炙手可热心可寒”。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挖苦自己的公公,真的佩服李清照的勇气。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李清照此时和丈夫的关系一定是牢固的,如果赵明诚只是“父亲的好儿子”,李清照倒是要顾及一下此言的后果。

李清照自由率真的性格可见一斑,其实一生爱美爱自由的李清照心里始终活跃着道家的思想。她的号“易安居士”就是源于陶渊明“依南窗以自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意思。

在1108年,24岁的李清照和赵明诚返归青州故里。从此,这两位学者隐居田园,收集金石书画,真的挺羡慕赵明诚这样的官二代,完全实现了财务自由。在青州有父亲建成的高楼别墅居住,喜欢金石文物可以四处搜罗购置,他和李清照搜集的金石书画古物文物塞满了十间库房,比起今天一个县级的博物馆了。

青灯一盏、双影映壁,志趣相投的世界里只有相知的快乐。 两人一直过着如同新婚般的生活。在赵明诚去外地搜罗金石的时候,李清照倍加思念,那首传诵很广的《一剪梅》就出自此时: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两人常玩“猜书斗茶”的游戏。以是否猜中书页来决定饮茶的先后。想一想在夜色初罩大地的傍晚,两人猜一猜某个故事在书中的某一页,猜中了即举杯大笑。那些小儿女的情趣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愈加浓厚与升华。

好的夫妻,爱到最后,爱的都是灵魂。

谈起李清照和赵明诚, 人们往往记住的都是这一段甜蜜,然后失明性地忽视了他们爱情的后一段的苦涩。

这一段是从哪里而起呢?

或许是从李清照没有生育能力开始?

或许是从赵明诚重出江湖开始?

在青州隐居10之后,赵明诚厌倦了隐居生活,又走上了一条仕途大道。盘根错节的官场资源让赵明诚一下子就坐到了莱州太守的位置上,随着官场的得意,赵明诚身边还多了一位二太太。

虽说在古代这也属于平常事,遇上个大度的夫人即便丈夫不提也会主动帮丈夫纳妾的,就像苏东坡纳了夫人王润之的丫鬟王朝云一样。

但是, 想想看,李清照也不是做那贤妻良母的料。她是一个如同林黛玉一样性情高傲的女人,焉能容得下爱的背叛与分享?

赵明诚管不了这些,古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携带着新夫人去赴任了。

耿耿长夜,孤凄宅院,留下的是茕茕孑立的李清照!比孤影更让人心痛的是爱的背离!

不知道过了多少辗转难眠的日子,不知道人比黄花瘦了几遭,耐不住那思念的苦、寂寞的苦,李清照在赵明诚出仕一年后,起身看望为官的太守大人赵明诚。

几多辗转颠簸后,李清照来到了莱州。

赵明诚对这个夫人的到来猝不及防,来不及考虑就安排到了书房。于是,和在青州相同的夜晚出现了:一盏孤灯、一屋书籍、一行泪。

和情感疏远相统一的是人的变化。那个致力于学术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场酬唱的粗鄙俗吏。李清照又一次毫不客气地写诗说: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

人最怕的是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人的样子。很不幸,赵明诚在官场上没能免俗。

赵明诚任期没有结束,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了。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这时赵明诚又被调任京城建康的知府,在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夜晚,城内发生叛乱,此时,身为太守的赵明诚把人性中的那点胆小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居然缒城而逃。

想那赵明诚还是有良知有底线有操守的读书人,只是实在抵挡不住对死的恐惧,所以有这样的偷生行为。事情过后,他也悔,他也恨,特别是面对李清照的时候,他懂得这个女人会以什么样的眼光看他。当年娶李清照是爱她的才华,今日这才华却变成了沉甸甸的压力。

缒城事件发生的第二年,赵明诚得急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6岁。

46岁,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相对尴尬的年龄。有许多人会觉得,到了这个年龄了还谈什么爱?要什么爱?

李清照很被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所诟病的一点就是“晚节不保”。节是什么?节是你只要一个男人订婚了,哪怕一天床没上,你也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也就是说你的生命附属于另外一个人,你从来没有自己。

李清照是没有自我的人吗?

显然不是,她的自我意识比谁都强;她过往的经历、她的才情、她的人格追求注定了她在做自己,谁也夺不走她的独立人格。

所以,46岁的李清照选择了再嫁之路。

一定是有风言风语的,今天46岁的王菲再爱谢霆锋都变成了许多人手舞道德大旗讨伐的对象,何况在理学盛行的宋代?如果李清照拖了一双儿女,穷苦潦倒或许会被某些人理解:为了生活,低一下头也是可以的。不过也未必,因为王宝钏寒窑18年是男性社会为女子们立下的一个标杆, 他们宁愿王宝钏们在寒窑里冻死,也不肯让她走出寒窑寻找温暖。

李清照偏不。她爱赵明诚是事实,但也未必爱到你人都死了,我心也陪你死亡。 李清照对生命、对自然、对爱、对人生永远保持着鲜活的感受力,这让她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李清照的前半生毕竟太顺利了。她衣食无忧、足不染尘,手上没有烟火气。 她是活在自然里、活在书本上、活在大堂画上的女子,对人性的恶还没有足够的体察。

所以,她没明白张汝舟找她,一方面是贪图她的盛名和社会关系,多少男人希望依附着裙带关系向上爬啊?另一方面又是贪图她的金石书画这些财,大家可以计算一下,十个仓库的金石文物价值有几何?

张汝舟对李清照极尽“好”,这好里藏了那么多见不得人的东西。“爱情保卫战”中的涂磊劝电视机的女性说:“不要看男人追你时候的好,那个好是手段,追到你是目的。也就是说好是有所求的。”

想想李清照那时也是累了。站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在逃亡的路上:带着她视之如命的一车又一车的金石文物,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山一重水一重,水迢迢路遥遥,途中又遇金兵焚掠,随手携带的几箱文物又被盗贼盗走。

乱世中,每个人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当感觉到一个人的生命像一枚秋叶一样随风飘零之时,那种孤苦感不安定感就愈加强烈。此时,张汝舟就是有点滴的关怀都让人感觉弥足可贵。她急于安置一下自己零碎不堪的心灵。

张汝舟很得意自己的如意算盘,却从结婚的第一天就发现在财产支配上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张汝舟心里是这样想的:“你嫁给了我,你就是我的人,你的一切都是我的。”在李清照那里,“这是前夫所托,舍命都不能丢的东西。”当两个人的对话不在同一平面的时候,张汝舟立刻撕去温情脉脉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用“家暴”来填补自己欲壑难填的心灵。

李清照到这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认识过这个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清照是何等心性高洁,性格又是何等的刚烈!但那个年代从来没有离婚一说,为了摆脱这个人渣,李清照走上了鱼死网破之路。

先前在无意之中,得意忘形的张汝舟曾对李清照说出他的官职是作弊得来的。李清照就用这一点以“欺君之罪”把张汝舟送进了监狱,然而以宋朝的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什么原因女人都要坐两年监狱。天朝真是什么奇葩事都有!还是朝中有人好做事,李清照在监狱里只待了九天就被家人“捞”了出来,结束了和张汝舟这一段不到两个月的婚姻!

当历史读至这一段的时候,我真为李清照击掌叫好!不苟且、不隐忍、不含混、不拖泥带水,不把自己置身于四顾渺茫的孤绝境地!几千年的天朝大国少见这样的扬眉女子!

但焉能不痛?尤其当雁字回首、当薄雾浓云、当风住尘香花已尽、当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时候,只有百无聊赖地坐着,凄凄惨惨戚戚,听任那阶前冷雨,点滴到天明。

直到那首千古第一悲情之词《声声慢》横空出世,李清照的艺术人生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

李清照无疑是孤独的:她不幸生活在一个男性话语主宰社会的时代。无论在男性世界还是女性世界里,她都是孤立的。

灵魂寻觅另一颗灵魂而不得,李清照一生都陷入在没有旅伴的漂泊途中。

李清照垂老之年,膝下无子女,有友带一10多岁的小女孩来家中玩。女孩甚是灵动。李清照自愿为师,欲授其生平所学,岂料那个孙氏小女说了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李清照当真是倒抽了一口凉气,一生自负瞬间碎了一地。很多年后,那个我还是很喜欢的诗人陆游在为这个小女孩写墓志铭中云:“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言辞之中对孙氏女子所说之话颇有欣赏。

我本以为,李清照遇到陆游这样的人,会和他一杯豪饮,诗酒话英雄。看来,女儿身是原罪,李清照是生活在主流的男性世界和卑微的女性世界中的第三种人。

李清照的孤独,超越了感时伤春,超越了春花秋月,超越了个人爱情,他有着更开豁的胸襟和世界。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铮铮之音是弱女子所能挥毫写下的吗?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站在海边,李清照随着海风鼓起的是向上飞扬的气势。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撒东山一杯土。”这是国仇家恨,忧民之痛!

……

李清照是那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之人:在漂泊流亡的人生岁月里,她铮铮傲骨立世;在日常细碎生活中,她感悟着“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这世间有多少人陷入孤独之中,但李清照的孤独与众不同。

李清照的孤独里有着一份孤傲,是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她的孤独是源于智慧,源于高处不胜寒,是强者的孤独。

她的孤独又源于个性,铮铮硬骨不肯屈,她用血泪之作抒写真情大义!

她站在天山顶上,四顾渺茫,云里梦里只能让灵魂飞翔。

当上天赐予她超人才华的同时,也给予了她注定孤独的命运。

不知这是幸还是不幸?

人生在世,谁的人生能够永远横亘在高山之顶呢?

李清照的后半生,陷入在深深的泥淖中,从国仇家恨到遭遇人渣,事事不顺,可是那些打不垮她的,终将让她更加坚强。

她整理《易安词》,在词作中找到慰藉心灵的力量;她编撰《金石录》,在学术的天地里觅得一份自由;她上书言政,以一个女子之身关心国家兴亡。

她也追求个人的幸福,虽然失败了,但是她迅速地跳出不幸婚姻,这份独立与勇敢让今天多少女性望尘莫及。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只要足够坚强,所有走过的曲折里,都藏着你优秀的模样。

如同一颗孤星,她的诗词,她的美丽,她的傲骨,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赵普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因为他没有读过任何书,肚子里也没有墨水,宋太祖赵匡胤建议他多读书。赵普虚心接受了宋太祖的建议,每次回家都闭门苦读。最后他家收拾他家,才发现整个房间只有一本书《论语》。原来赵普反复看了这本书,所以赵普被称为统治天下一半的宰相。

赵普是个小官吏。与其他公务员相比,他的知识要差得多。然而,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他让宋太祖成为了开国功臣。宋太祖思来想去,最后选赵普做了宰相。

有一次,宋太祖要考赵普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赵普,你觉得世界上最大的东西是什么?

赵普突然被点名,再次听到这个问题,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心想,应该说父母最大,还是说坐在宝座上的皇帝最大?

唉,正当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时,宋太祖又问了: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任何东西都大?

赵普低声说,天啊!真匆忙!这是不公平的!

丁!赵普灵光一闪,我刚才在想什么?正义,是的,正义!然后,赵普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回答宋太祖:世界上最大的事情是自然!

宋太祖一听,拍手称好!是啊!是啊!完全正确!世界上每个人都必须服从真理,即使是我的皇帝也不例外。哈哈!

宋太祖很高兴,但他和赵普很痛苦,他几乎一口气站不起来。赵普抹了一把看似冷汗的额头,从心底里感叹:一个宰相都难做到!

朝鲜又有一个官职空缺,宋太祖让朝臣推荐合适的人。结果赵普去了三个折子位置,推荐的人都是同一个人,而且宋太祖是个超级无敌讨厌的人,这让宋太祖很恼火。最后,宋太祖把赵普的存折撕碎,扔到赵普面前,给了赵普一个大大的警告。宋太祖想,他这么生赵普的气,赵普应该不敢违抗他。结果赵普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他真的可以打皇帝的脸。

第四次录入存折时,赵普没有写新的存折。他把被宋太祖撕碎的存折重新组合起来,第四次寄到宋太祖。

宋太祖无奈地叹了口气,召见赵普,问他:你不怕死吗?只是,我看看你推荐的这个人有多棒!宋太宗最终任命了赵普推荐的人。

这样,宋太祖和赵普的关系就相当深厚了。事实上,早在宋太祖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他就和赵普是很好的朋友。当宋太祖成为皇帝后,赵普不怕得罪宋太祖。他经常指出宋太祖在与他交往过程中暴露出的缺点,并建议宋太祖改正。宋太祖一生中最著名、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就是赵普的参与,即黄袍加身和一杯酒放兵权。只有真正为宋太祖着想的人才会这样为他打算!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编辑本段]政治家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

[编辑本段]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编辑本段]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中国宋辽金时期文学流派及其特色:

  1二刘

  北宋文学家刘敞、刘攽兄弟的并称。刘敞善制诏,刘攽则通史学,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影响更大。诗作方面,刘敞诗较为呆板,刘攽诗则较为工练。“二刘”博学多才,为文敏赡,世人注目。

  

  2二安

  宋词人辛弃疾、李清照的并称。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故称。“二安”分别是宋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在宋词创作上都有突出的地位。辛词大都抒写抗敌报国的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揭露和批判,慷慨悲壮,笔力雄健,风格豪放。李词前期多写闺情及悠闲生活,后期则有辞乡别土、国破家亡的悲伤,语言清丽,含蓄深沉。

  

  3二晏

  宋初的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皆以词名,世称“二晏”,或称“大小晏”。他们的词上承南唐遗风,但没有俗艳轻薄,在词作的发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大晏是以从容淡雅之笔写生平富贵之态,小晏则是以凄婉低徊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

  

  4二窗

  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周密。吴文英号梦窗,词集为《梦窗词》;周密号草窗,词集为《草窗词》,后人论词常以“二窗”并称。“二窗”深受南宋末衰靡词风影响,多咏物、应酬之作,很少接触社会现实,但却讲究字句工丽,音调和谐。两人词风又各有特点:吴词晦涩、琐屑;周词凄楚、沉重。吴文英的词作较为丰富,影响也大;周密身处宋、元之际,晚年篇什也有国破城春之哀,但多散失。

  

  5九僧

  北宋初诗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等九人的并称。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国朝浮屠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九僧”不满西昆体,彼此唱和,互相影响,形成一股势力。其诗大多精思锤炼,不象杨亿辈浮华艳丽。但九人皆推崇晚唐贾岛、姚合,追求清苦、幽僻的格调,所写又大多是日常生活琐事,多寒峻色彩,成就与影响都很小。

  

  6晏欧

  北宋词人晏殊和欧阳修的并称。二人词作多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表现男女恋情,符合宋词幽隐深约的传统审美风格。

  

  7 三苏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三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条:“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都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散文风格雄健流畅,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和“唐宋十大家”之中。

  8元佑体

  指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元祐体,苏黄陈诸公。”但他们的诗风并不相同。其中黄庭坚、陈师道的诗作集中反映了江西派诗歌特点,而苏轼的诗作却别具风格。

  

  9中兴四大诗人

  指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又称四人又合称“尤杨范陆”。四人诗歌有反映民生疾苦、批判屈节投降之作,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又能摆脱早年所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风格清闲明丽,流畅豪放。其中,陆游成就最大,推为南渡诗人之冠。尤袤作品多已散佚。杨万里和范成大都写过不少具有爱国思想和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四人中,尤诗平淡隽永,杨诗坦率自然,范诗清闲温润,陆诗激壮悲凉。

  

  10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并称。四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而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有此称。“四灵”反对江西诗派,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其山水诗,思想平平,而语言却自然圆熟,风格清闲淡远,写景不露斧凿痕迹,较能纠正江西派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四灵”中,赵师秀成就较大。

  

  11苏门六君子

  指北宋苏轼门下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秦观、李廌六人。但“六君子”文学见解并不一致,作品成就和风格也不相同。黄庭坚等五人以诗词为主,李廌则以文见长,成就和影响在“六君子”中最小。后有《苏门六君子文粹》传世。参见“苏门四学士“条。

  

  12苏门四学士

  指北宋苏轼门下四个文学家。《宋史•文苑•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四学士”并没有继承苏轼的艺术风格,各人艺术成就和风格也不相同。秦观以词著称;张耒以诗见长;黄庭坚诗、词在当时都有大名,在宋文坛上有很大影响;晁补之原以散文受知于苏轼,后写诗词,皆无出色的作品。其中,秦观的词和张耒的诗成就较为突出。秦词以写情见长,又有身世之感,属婉约一派。张诗对社会矛盾有所反映,风格平易舒坦,同黄庭坚的搜奇抉怪的作风大不相同。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12苏辛

  指宋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苏、辛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题材,冲破音律束缚,在宋词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明王世贞《艺 卮言》:“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二人词风豪迈奔放,纵横慷慨。苏词于豪放中含有旷达、飘逸及超尘绝俗的幻想和人生如梦的虚无色彩;辛词在豪放中却含有悲歌慷慨、热情横溢的爱国激情,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13苏梅

  指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苏、梅竭力反对西昆体浮艳萎弱的诗风,写有一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的诗篇,为北宋前期现实主义诗人的突出代表。

  

  14苏黄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黄庭坚。后人论诗,常以“苏黄”并举。苏轼诗显示了北宋诗歌革新成就;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则影响整个宋代诗坛。以苏黄为代表的元祐体风靡一时。但二人诗歌又有不同:苏诗题材广泛,风格清闲谊健,气象阔大;黄诗内容狭窄,风格生新瘦硬,气象森严。

  

  15欧苏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苏轼的并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自欧阳修开创,由苏轼完成。其散文明白晓畅,平易近人,为后世散文家们所学习和效法。但两人文风又各有特色。明杨慎《丹铅录•欧苏之文》条评曰:“欧阳公之文,粹如金玉,苏公之文,浩如江河。”

  

  16欧梅

  北宋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的并称。欧、梅以平畅诗风矫西昆体靡丽之习,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诗多直接描写社会生活,现实意义较强;又都不尚声律,以文为诗,有散文化、议论倾向。

  

  17周柳

  宋词人柳永、周邦彦的并称。两人皆精于音律,多制长调,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有相近之处,故后人常以两人并举。但柳词较为通俗,周词则以典雅为宗。

  

  18周姜

  宋词人周邦彦、姜夔的并称。两人皆精于音律,善自创新调,被后人视为两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19姜张

  指南宋词人姜夔和张炎。张炎论词,推崇姜夔,加以两人都讲究格律声韵,词风相近,故被后人并称为“姜张”。

  

  20豪放词派

  宋词派。以其词风飘逸豪放而得名。苏轼开创,辛弃疾完成;同派词人还有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高、刘过、刘克庄等。苏轼不满艳丽衰弱的词风,认为词与诗有同样的表现手法和社会功能,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进词里,达到“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使词人从“樽前”、“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人生。苏轼又“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苏轼的词论和实践为豪放派奠定了基础。自此,词即分为以他为首的豪放和以柳永为首的婉约两大派。至南宋,辛弃疾、陆游等人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提出“以文为词”,词的内容和范围更加扩大,形成了以辛弃疾为首的“辛词派”。豪放派词作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婉约派广阔、深刻,格调高昂、健康。但也有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的流露。

  

  21月泉吟社

  宋亡后遗民组织的诗社。浙江浦人吴渭,宋末曾任义乌县令,入元后隐居吴溪,创立“月泉吟社”,延请乡里遗民谢翱等主持社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春,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赋五、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征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评选出二百八十名诗友,并将前六十名之诗汇集为一卷刊行,名曰《月泉吟社诗》。入选诗的作者都用假名而将真名另注于下。如将第一名“连文凤”改称“罗公福”等。吴渭写有一卷《月泉吟社》,记载此事本末,附于诗集之后。《月泉吟社诗》语句和平温厚,没有警拔之词,却多隐含追怀宋室之意。

  

  22婉约词派

  宋词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他们认为“词变艳科”,“诗庄而词媚”。词作大多写情愁别绪及个人际遇,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格调,辞藻色彩,风格清婉绚丽,故称婉约词派。这一词派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23一祖三宗

  元代方回论诗排斥西昆体,推崇江西派,认为杜甫是唐诗之冠,推为一祖;北宋黄庭坚、陈师道和南宋陈与义都师法杜甫,推为三宗。黄庭坚等三人都是江西诗派主要作家,崇奉杜甫,却持论偏狭,诗作大多题材狭窄。陈与义不拘于江西派成规,一些反映两宋间动乱之作,伤时抚事,苍凉悲壮,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确有似杜甫之处。黄庭坚、陈师道也有受真情实境激发所作之篇,清新流畅,并无奇险古怪、乏情寡味之感。

  

  24大晟词派

  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7)创立大晟府,并以周帮彦为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在“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同派者还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大晟词派产生于北宋末上层社会,作品多称颂帝德、歌咏太平,描写风花景色,感叹人生如梦;内容空虚,感情颓伤,却极力锻炼字句,协和音调,整饬格律、详加铺叙;开了姜夔、吴文英形式主义词风的先河。大晟词人中也有一些旅愁、怀古和写景之作,反映出北宋衰亡时期某些文人学士的精神面貌,语言典雅、含蓄,词风清疏、明快;他们还整理了一些在当时流传、但尚未定型的古调,并创作了许多慢曲、引、近、犯等新调,成为后人填词的规范。

  

  25山谷体

  指北宋黄庭坚(号山谷)的诗风。又称庭坚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山谷体”。黄庭坚反对晚唐和西昆体的侈靡诗风,诗学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为诗避熟就生,著意创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化俗为雅,以故为新,形成了其痩硬奇拗的独特诗风,影响了一大批作家,以至形成江西诗派。直至明清,仍有人模仿其诗。

  

  26王荆公体

  指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的绝句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王荆公体”,王安石罢相隐居后,生活与心情的改变,引起其诗风的变化,由早年的直赋其事,不假安排,转而为注重艺术的锤炼,语句的精工。尤其是写景咏物小诗,修辞巧妙,精于对偶,刻画入微,意境清新。且含蓄深婉,闲雅冲淡,给人以从容不迫之感。有些小诗还往往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徐俯等诗家对王安石晚年诗皆推崇备至。

  

  27东坡体

  指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诗歌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东坡体”。苏轼的诗,题材广泛。其寄志抒情诗,取材新颖,视野开阔,格调健朗。写景之作,色彩鲜明,气势飞腾,刻画入微,摇曳生姿。苏轼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雄健之笔写景抒怀,境界阔大。其尤长于古体与七言歌行,体情状物,即事述理,诗思深厚。东坡体一直享有盛誉,不仅“苏门六君子”受其影响,金代还曾掀起“苏诗运动”。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钱谦益、宋荦、查慎行等,都十分推崇苏诗。

  

  28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并称。四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而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有此称。“四灵”反对江西诗派,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其山水诗,思想平平,而语言却自然圆熟,风格清闲淡远,写景不露斧凿痕迹,较能纠正江西派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四灵”中,赵师秀成就较大。

  

  29白体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注:北宋末年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说:“国初沿袭五代之馀,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则认为:“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除开盛度诗名不著可以不论,蔡、严二人都认为宋初诗坛上有两个流派。方回首次提出宋初诗坛上实有三体,很有眼光。参看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0西昆体

  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不但《无题》、《阙题》一类诗直接模拟李商隐诗,而且《汉武》、《明皇》等作也是脱胎于李的咏史诗注:例如杨亿的《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钱惟演的《无题》(绛楼初分麝气浓)便是同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一首的,详参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西昆集中诗体多为近体,七律即占有十分之六,也体现出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然而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严重的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至于模仿得不很成功的诗更是雕缋满眼而支离破碎。而且西昆体诗人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所以虽然风行一时而终难在文学史长河中得以自立。至真宗天禧年间,就有伶人扮演成李商隐而身穿破烂衣服,讽刺西昆诗人说:“吾为诸馆职挦扯至此!”(刘分攵《中山诗话》)可见这种专事模仿的诗风不久就被人看作是剽窃了。

  由于《西昆酬唱集》中有些诗篇含有讥刺时政的意向,特别是杨、刘等人写的一组《宣曲》诗被指责为影射真宗朝的掖庭之事,所以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即下诏指责其“浮艳”诗风,时距《西昆酬唱集》的成书还不到一年。但是真宗下诏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振作诗风,而诏书对西昆体的指责也并未切中要害,所以西昆体并没有因此即告衰歇注: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君谟以诗寄欧公,公答云:‘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可见西昆诸子不仅倾动一时,而且其影响直到欧阳修的时代仍未泯灭。

  西昆体衰歇的真正原因是其自身的两个致命弱点,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带有这些缺点的诗风虽然也能风行一时,但它所取得的成就肯定难以超越前人的藩篱,所以绝不能承担起在唐诗之外另辟艺术新境的历史任务。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由于宋初诗人在艺术上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还没有树立创建一代诗风与唐诗争雄的信心,所以他们未能取法乎上,以李白、杜甫为典范,而只能先以白居易等中晚唐诗人为学习对象。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1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洲简长(沃洲山在浙江新昌)、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东宇昭、峨眉怀古。 现今九僧的说法,主要源自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他们尤重五律,时有精警断句。另相传进士许洞会“九僧”赋诗,“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欧阳修《六一诗话》)

  

  32后山体

  宋诗风格流派之一。具体指北宋陈师道(号 后山 居士)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后山体”。陈师道推崇杜诗,为诗讲究章法、用字,对杜诗遣词造句、格律推求有所吸收。其诗得杜甫沉郁之气,写离别之情,穷愁之态,多有真意。且用字谨严,思致深厚,朴质流畅,脉络分明,自成一格,为后人所推许。

  

  33江西诗派

  宋诗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兴、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稿荷,合二十五人以为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黄庭坚为江西人,故有江西诗派之称,但其中并不都是江西人。黄庭坚等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代杜甫、韩愈、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无一字无来历”,倡导“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所作大多意境狭窄,又追求奇崛,善作拗体,往往失于晦涩,遭人非议。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34江湖派

  南宋诗派。书商陈起刊行《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收九十余诗人作品,后遂称这些诗人为江湖派。江湖诗人都为科考落第文士,政治不得志,浪迹江湖,彼此唱和。他们并无统一明确的文学主张。如不满江西派,却又有人学它的文风;不满“四灵”,但也有受其影响。所作或为博得时人赏识,或为求赏于名门大宅,成就不高。其中也有人不受江西派束缚而继承陆游传统。少数诗作,讽刺时事,反映民生疾苦,颇有激情和气势,主要作者是刘克庄、戴复古、方岳、姜夔、刘过等。

  

  35杨诚斋体

  指南宋杨万里(号诚斋)的诗歌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杨诚斋体”。杨万里诗多描写田园山川的自然风光,以写景咏物见长。一景一物,略加点缀,往往意趣盎然,融进其对自然景色的真挚热爱,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逼真。即兴之作,多吸收口语、俚语、谣谚入诗,锻炼出自然清新、活泼通脱的语言风格,创作出新颖别致的意境。作诗善用“活法”,且想象丰富,构思新巧,形象具体而鲜明,又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他所创作的“诚斋体”,在当时独树一帜,一反江西诗派生硬冷涩之弊,曾产生很大影响。

  

  36辛派

  南宋豪放词派;辛弃疾为首,故名。唱和者有陆游、刘过、陈亮、韩元吉、杨炎正等;刘克庄、刘辰翁则是此派的后劲词人。辛派产生于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时期,词人们以激昂慷慨之词反对和议,主张抗战,充满胜利的信心,表现出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又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突破传统束缚;且喜用长调,少用小令,不事雕琢,语言激郁流畅,内容广阔,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因民族矛盾日渐加深,辛派人数增加,影响扩大,成为南宋最大的词派。至清代,陈维崧 、蒋士铨等人仍以辛派词作为学习的典范。

  

  37宋初三体

  宋初诗坛上的三种流派。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送罗寿可诗序》说:“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这就是所谓的“三体”。白体诗派以王禹偁为代表;“晚唐体”诗派以“九僧”、寇准、林逋、魏野等人较为著名;“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代表。直至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兴起,苏轼等人推波助澜,此三体才逐渐消歇。

  

  38陈简斋体

  指南宋陈与义(号简斋居士)的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陈简斋体”。陈与义推崇黄庭坚、陈师道,重视句法,以诗句凝练,曾为朱熹所称赏。其咏物之作,重神似而轻形似,虽质朴无华却情韵横生,意态宛然。用典较少,语句明净,音调响亮,形象也较为丰满。尤其是南渡之后,为诗力图在内容上有所开拓,由描述个人情趣转而为抒写家国之恨。诗风也由江西末流的沉挚清苦而变为沉郁苍凉,时常以雄阔壮丽之景,寄寓悲凉激越之情,有老杜笔意,逐渐突破黄、陈瘦硬诗风而自成一体。

  

  39邵康节体

  指北宋邵雍(卒谥康节)的诗歌风格。邵雍强调以安于本性为满足的“自得”,力图摆脱“清累”,追求扫除情感蔽障、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其诗往往“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本”。其诗以实坦为主,自成一体,故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称之为邵康节体。但其借诗谈理,而忽略艺术形象的创作,曾遭人指评。

  

  40易安体

  指南宋词人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的词风。李清照生当北宋末年、南宋之初,前期词作,主要描写闺情、离愁,风格清丽妍媚。后期词,往往是国仇家难与写景状物相交织,多悲慨凄伤之情。以词感时,扩大了词的境界。其词深受李煜、晏殊、欧阳修、秦观诸家影响,善于融情入物,笔法委婉细腻,创造出了清丽雅洁的意境。且擅长白描,又能熟练地运用口语,形成通俗晓畅、通脱自然的语言风格。又其词比兴手法交互运用,含蓄蕴藉,富于弦外之音。且声调优美,和谐妥帖。以其在艺术上的别具风致,被辛弃疾等推为“易安体”。

  

  41格律派

  南宋词派。代表作家为姜夔、吴文英、张炎、史达祖、周密、王沂孙等。格律派继承北宋周邦彦偏重形式格律的词风,创作上讲求辞句的雅正工丽,音律的协和精密。格律派作家都精通音律,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创作,善于自创新腔,把宋词的格律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使词更加谨严圆熟。在词史上,格律派被作为词坛正宗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直到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仍奉姜夔、张炎为宗主。

  

  42韩海苏潮

  指唐古文家韩愈、宋古文家苏轼的散文风格特点。明杨慎《丹铅总录》:“李耆评之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渊,苏如潮。”

  

  

春天絮语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昨日下午天气阴霾,按照过往的经验应该是下着绵绵春雨;古言说,“春雨贵如油”这两天全国各地都是干旱急报。人们渴望着一场春雨绵绵,润湿那天气干涸的大地,给那春播下着及时雨,刚刚离开的冬天雪没来,今年春季第一场雨却悄然而至。正如人生里有些不期而遇的美好,总在你淡忘时,在你不存在希翼时也许会悄然而至。

早上下到楼梯间门口时,才蓦然发觉,昨夜里下了一场雨。地上湿渌渌的,天空中依然洒着细细的雨点,有些凉凉的湿气扑面而来,凉爽的天空夹杂着春的气息。今年春天的第一场和风细雨就这样悄然而至。也许是在我昨夜不曾察觉的睡梦里。

一年之际在于春;万元复始。人们出户外透透气,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春意盎然,我沿着平常早出的路线,向江边的防洪墙上走来,清凉空气扑面而至。由于寒冬停止了晨练,近有一月之余了。相隔长时间没有来到这里,对日新月异变化生疏了些,顺着广宽的利民路向西所见去年下半年刚刚才拆迁完的江埂旁;那些破烂不堪陈旧房屋已经荡然无存,按规划滨江大道二段的初见成效,一条毛石路基呈现在面前。我漫不经心地上了防洪墙,沿着江埂的栽种大小不一的柳树行行,根根柳条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柔嫩的枝条渐渐绽出新芽儿,细小的两个瓣儿,黄中透绿,在料峭的寒风中让人感到丝丝暖意。还有枝条垂挂在路中间,撩来撩去。那招摇过市,引起路人的注意,向人们报春来了。

细柳仿佛轻声细语地对人们说;我开始冬眠经过休整苏醒了,显露出青春活力,嫩芽也悄悄开始发青了。青枝挂头,枝条上冒着小小的细细绒绒苞蕾,那柳梢儿越抽越长,越长越绿,软软的,绵绵的,婀娜多姿,意气风发,荡漾在微风中,仿佛刚刚出浴的少女的长发,把春天的原野装扮得格外靓丽。“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树在春风中飘飘洒洒。柳枝绒苞顺风荡漾,轻轻抚着脸宠上我人们逗着乐。提醒人们早春二月的到来。尽情地享受着那和煦的春风,带来了清新扑面的絮语。

柳树它有着无比的适应性,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它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当纷纷扬扬的柳絮在春风里轻盈舞动着和大地轻轻接吻,经过一番“云雨”后,便孕育出细嫩的芽芽,几年之后长成小树。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芙蓉如面柳如眉”。更有那“无心插柳柳成荫”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细柳枝条绒绒,似如青春美貌女子善歌善舞摆弄的裙子,撒落于广袤原野的怀抱里。

春天絮语

见物思情不禁想起了我老家门前池塘边的柳树,池塘四面就有三面是柳树环抱,一头仰卧在池塘的水面上,庞杂毛根深深扎在池塘旁土地上,也有一些则赤条条毛根露出马脚伸长在池塘沿边的水面旁。每当在这个时节,从树杆上,透出的青枝细柳,万条垂下绿丝绦,条条挂在池塘水面上。微风吹拂,左右摇摆,垂下枝头的柳絮,逗乐着漂浮在水上的大小小鸭子,鸭子在那柳树下游荡,还不时地轻声絮语和柳条聊天斗斗乐,鸭子总是伸长着颈子,天生好吃地张开了那扁扁长嘴,馋涎欲滴的舌头向柳条添来添去。想一口吃下柳絮开着的黄绿色的花,漂浮水面的鸭子始终得不到口中。互相争夺战的鸭子叽叽喳喳吵闹不息。得也有的是睡熟一般。单只鸭子沉思不语,显得沉思,两只鸭子躲开一旁呱呱不息,互聊情感。大部分还是在细柳的陪伴下悠悠自得尽心地玩耍。

早春二月细柳长势总是那么整齐划一,使人联想到

[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在防洪墙上站立了好半天,在细细的小雨绵绵,春风吹又生;江边的垂柳青青,俏丽枝条在江上的微风吹拂之下,在面前摇曳。随看着江上的船只,穿梭于黄金水道繁忙,一幅早春图画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风景这边独好。春满人间这样的情景交融的遐思。更使人们对美好春天的企盼。呼唤着春天的来到!

我爱春天,我爱看周围生物欣欣向荣的景象,爱听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和鸟儿叽叽喳喳的唱歌声,爱嗅各种植物的清香。

转眼间,春天终于回来了,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给大地披上了绿装,撒下蒙蒙的细雨为大地轻轻地洗涤。我们来到郊外,到处的花草树木长出了嫩叶、嫩芽,开出了鲜花,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嫩草。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的景色真美啊!空气真清新,我爱这里的春天。”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偶尔用尾尖沾了一下水面,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河里的小鱼儿在绿波中嬉戏,不时嘴里还冒出几个泡泡,小鸭子在水面上欢快地游动。许多五颜六色的小蝴蝶在美丽的花头上站着,好象在赞美花朵的美丽。鲜艳的花引来的许许多多的蜜蜂,他们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上向大地展示着他们优美的舞姿,花儿陶醉了,也轻轻地舞动着。一阵清凉的微风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使我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那些带有淡**的柳丝被轻轻的微风吹过都不自觉地扭动着她那纤细的腰肢。

我爱春天,我爱看周围生物欣欣向荣的景象,爱听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和鸟儿叽叽喳喳的唱歌声,爱嗅各种植物的清香。

转眼间,春天终于回来了,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给大地披上了绿装,撒下蒙蒙的细雨为大地轻轻地洗涤。我们来到郊外,到处的花草树木长出了嫩叶、嫩芽,开出了鲜花,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嫩草。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的景色真美啊!空气真清新,我爱这里的春天。”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偶尔用尾尖沾了一下水面,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河里的小鱼儿在绿波中嬉戏,不时嘴里还冒出几个泡泡,小鸭子在水面上欢快地游动。许多五颜六色的小蝴蝶在美丽的花头上站着,好象在赞美花朵的美丽。鲜艳的花引来的许许多多的蜜蜂,他们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上向大地展示着他们优美的舞姿,花儿陶醉了,也轻轻地舞动着。一阵清凉的微风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使我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那些带有淡**的柳丝被轻轻的微风吹过都不自觉地扭动着她那纤细的腰肢。

处在春季盎然的环境中,我倍感心旷神怡。真想变成一只小鸟,飞到九霄云外俯视大地,痛痛快快地欣赏春天所创造的各种奇迹。春姑娘到来带给大地一片新的景象,到处都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到处都光彩夺目、鸟语花香,使我好像进入了仙境一样。

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 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 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 出优美的旋律。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地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他们竟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绿色的生命。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在悦目的色彩中,还有零星的枯黄,那是残冬留下的痕迹。你也许会叹息:“真是美中不足啊!”是的,望着那几茎折肢断臂、垂头丧气的小草,谁还会有好心境?可是,你不妨削去枯黄的冬衣,你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嘿!里面却是绿的!原来外表枯黄的小草也在孕育着,孕育着更美的春天。

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是春姑娘手中的彩笔勤奋地挥动着;是稚气的孩子们天真地打扮着;是被人们忽视的小草默默地孕育着。尽情地享受着春的色彩的怡悦的人们啊,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了什么?

描写春天的作文(1)

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在这一个温暖的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春天到了,各种绚丽的花朵都开放了,都是那么绚丽夺目。田里农民伯伯种的油料作物——油菜花也开了。金黄的油菜花,成了蝴蝶的天地,美丽的蝴蝶在金**的舞台上跳着柔和而优美的舞姿。它们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静静地停留在油菜花上。正是这样,给春天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油菜花的美丽,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劳动人民”——蜜蜂,蜜蜂总是不分昼夜地不辞辛劳地给油菜花授粉。偶尔一阵微风吹来,金黄的油菜花立刻涌起了高低起伏的“金浪花”。远远望去,实在令人美不胜收!

在春天里,动物们也从沉睡中醒来。小草开始发芽了,大地上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绿景象,就像一幅水彩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56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