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第1张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二、情感与语言学习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三)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 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具有跨学科特点,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的内涵以及情感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表明,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三、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其次,情感不是课程的附属物,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再者,情感教学不仅体现于课程教学的内容,而且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 法。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老是板着面孔,会引起学生心情烦躁、紧张,影响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教学中,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以情感人,丝丝入扣,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创建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泗阳县卢集中学 王松

解惑平台:此目标让学生在已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通过独力思考,对历史事件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为实现此目标:一、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三、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善于选择,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四、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和内心选择,尊重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的权力,善于启迪,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案例:评价商鞅变法学习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后,组织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商鞅个人经历及变法的有关活动。同学阅读。生: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也可以说是历史上一场封建化运动。(展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组织辩论: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到商鞅变法的巨大阻力和当时斗争的激烈。)师:由此可知,商鞅实施变法的全过程,都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在艰难和波折中前进,最后导致了商鞅的个人悲剧。(分组讨论,然后同学举手发言)生:他“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封建制度。所以尽管他个人不幸,他的改革是成功的。生:商鞅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发展了小农私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所以说变法是成功的。(学生兴奋不已,争先恐后)生:我也认为是成功的。因这项政策是“富国富民”政策,它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能虎视东方,“倾邻国而雄诸侯”,为百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使秦朝走向辉煌。生:但“重农抑商”政策,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是他的失败之处。生:商鞅变法确实富国强兵,但商鞅得罪人太多。他不仅触犯旧贵族利益,遭顽固势力反对,他还制定严刑酷法,加重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使老百姓积怨甚多。特别是得罪太子(即后来的秦惠王),以致最后惹来杀身之祸,落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太失败了!看来他既聪明又愚蠢。(大家一脸愕然)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要达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目的,采用严刑峻法是法家的必然选择,这也反映了当时斗争的激烈。当然这对秦后来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评价一场变革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意犹未尽,继续举手,积极发言)生:“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新法未被废除,这表明商鞅能够与时俱进,他的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潮流,并赢得了民心。这是他的成功所在。(学生鼓掌,气氛热烈)生: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但摧残了文化。生:从当时看,值得肯定。因要更好地执行变法,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排斥儒家。(学生在兴奋中交流各自的做法)……师:归纳总结:商鞅变法触动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反对,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商鞅虽死,但变法取得巨大成功。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变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商鞅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应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案例点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开放课堂,让他们亲自体验、感悟历史,然后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作出正确的评判。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去内化知识,升华所得。这种交流与互动,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他们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在激情中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转变角色,走进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帮助者和同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36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