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谈话的氛围,一个愉快的氛围让孩子愿意放下戒备,轻松进入话题。
家长抛出话题,问孩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孩子的回答即使过激,过偏你都不能生气,要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并且要肯定孩子“这个事情你有这样的看法,比你的同龄人要进步很多!你有这样的想法不奇怪!”,然后把你要纠正的内容说出来。
这样的氛围讲话,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理解、认可。所以对你纠偏的话也不会反感抵制,而是会停下来反思。
如果孩子说出来的话你一时还反驳不了。也不要不好意思更不能恼羞成怒!而是诚恳地说,你说的这句话我不太赞同,让我先想想,以后再回复你。要勇敢承认家长也不是万能的。
总结一下,引导孩子情感,第一要有好的氛围;第二,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理解、认可;第三,不要觉得被孩子问倒了丢人,家长不是万能的。一个勇于承认自己不完美的家长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首次提出了“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概念,是一种奠定父母和孩子一生亲密关系的长期有效的教育方式。
那么,情感引导式教育究竟是怎样一种教育方式呢?
所谓的 情感引导式教育 ,不是通过吼叫和威胁来迫使孩子听话,而是 指父母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建立起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同时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情感引导常见的 误区 有以下四个:1严格控制和过度放任都不对;2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3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手段;4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这也是父母们经常采用的具有短期效果的教育方式,但长远来看,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而,在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时要避免以上四个误区,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阶段性发展。、
现在借用书中的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情感引导式教育。
妈妈正在跟好朋友打电话,而孩子们在旁边来回奔跑,还发出尖锐又刺耳的叫声。这时,妈妈们通常会对孩子们大声吼到:“都给我安静下来,没看到我在打电话吗?不许再跑了,都给我出去!”这样做,确实能立竿见影,但是孩子却被吼得一愣一愣,只知道妈妈很生气,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还觉得很愤怒和委屈。
那同样的场景,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呢?
情感引导型妈妈会先做一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对孩子们说:“亲爱的,看来大家今天的心情都不错嘛—— 一个个跑得跟小火车似的,屋里到处都是东西,妈妈担心你们会摔倒。而且,妈妈现在在打电话,你们这样会吵到妈妈的。所以妈妈希望你们能去外面跑或者安静一会,玩会玩具。”这么说的话,孩子不仅能知道他们现在是因为高兴所以跑来跑去,同时也知道妈妈的担心。另外,也能意识到这个行为会给妈妈造成困扰,所以我可以出去外面跑或者安静地玩会玩具。
启示: 作为妈妈,我希望自己学会用情感引导式教育,来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来帮助孩子认识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作为教师,我们同样可以试着用情感引导式教育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帮助学生认识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较少其不良行为。
上一章学完了情感引导的四个常见误区,再次明确一下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1、情感引导不仅会帮助你的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掌握了丰富的情感词汇的孩子会比较少耍脾气或者用行为来发泄情绪。情感引导会让他们学会忍耐,同时还能提高他们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在学校里学习会更专心,也学得更轻松。
3、可以促进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在你的引导️,孩子将学到宝贵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去照顾别人的情绪。
知道了情感引导的重要性,父母具体该如何做呢?本章列出了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一、播下合作的种子
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事先知道要求是怎样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合作。
比如全家打算外出聚餐,出门前你可以先提醒孩子:“我们现在要带你去饭店吃晚餐,也就是说我们要坐在包厢里安安静静地吃饭,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吼大叫。”
二、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观察的目的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你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观察他在什么情况下易烦躁、吵闹或沮丧?孩子的个性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事情最让他不满?这些诱因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改变。
三、聆听——先听后说
聆听的能力是情感引导的关键。听年幼的孩子说话和听成人有所不同,你需要同时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去关注他。
你甚至可能需要蹲下来和他的视线齐平,以便能直接和他进行眼神的交流,让他知道你确实在专心致志地关注着他。良好的聆听不仅要注意孩子孩子所说的话,也包括观察他的肢体语言。
四、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让他情绪激动的状况时,或者在他表现不好时,他最需要你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无论在何种下,你作为情感引导者的责任都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你的孩子因有人对他恶语相向而哭鼻子时,你可以承认并接受他的情绪:“我知道你在生气,你需要妈妈/爸爸的帮助吗?”
这样说可帮助孩子扩充情感词汇量,他很快会记住,内心的这种感觉原来叫生气。父母应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其他孩子听,但绝不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在另一个孩子身上。
五、同情
同情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让家长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后再作出恰当的反应。
同情的力量是惊人的。面对正在经历消极情绪的孩子,如果你能换位思考,而不是轻视或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消极情绪会更快地消失。
上一篇说到,父母要教孩子体会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帮助构建孩子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使亲子沟通更高效。
问题是,怎么教呢?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作者给出了她的答案——情感引导。
所谓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具体来说就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作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例如孩子摔倒了,我们一般会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立马抱起来,一边心疼的摸摸摔到的地方,一边问疼不疼,甚至还要打那个撞到孩子的地板或桌角;另一种是笑着到孩子身边,告诉他不疼,没事的,宝贝最勇敢了。
如果作者看到了,她恐怕要说,这两种做法都不对。前者关心了孩子生理的疼痛,但是没有关注孩子的情感,同时无形中教导孩子外部归因的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今后出现问题总是找外部理由;后者则直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明明疼啊,妈妈为什么跟我说不疼?孩子可能会理解为“疼和害怕是不该去关注的”,最后习得性忽略感受。
那正确的做法是怎么样的呢?
可以到孩子身边,问他疼不疼,摔倒害不害怕,需不需要帮助。如果查看孩子没有摔伤,也没有哭,可以告诉他,摔倒了也不哭,这种行为就叫勇敢,宝贝你很勇敢,真棒!
如果孩子哭了,先帮助他起来,抱抱他,询问是不是摔疼了,吓到了,告诉他妈妈/爸爸在这里。稍后可以一起查看有没有伤口,跟他讲讲要怎么样处理伤口,适当转移注意力,等他完全平复下来之后,仍然可以教他什么是勇敢。
分析一下,上述处理方式基本抓住了两个关键点:
一、体察情感并无条件接纳
站到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并帮他说出来,让他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相应的情绪反应就会大大降低。
无条件接纳不是接纳要求,是接纳情感。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大都不擅长接纳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孩子疼了,怕了,生气了,难过了,就是真的有这些感受,不要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不要生气,先给他玩一会儿”,也许我们本意是安慰,但在孩子听来,这些都是在否定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其实,在接纳孩子感情时,他的情绪就已经平复大半,这时,家长再引导他正视自己的情绪,解决问题,孩子就能慢慢学会正确的处理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和感情,特别是1~2岁的学步儿,更是会用“试误法”来学习“如果我…,会发生什么”,比如他们会把沙子倒到其他小朋友头发里。所以,在教导这些年龄段的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分享等社会性行为时,要理解他们的“无知”,并非出于故意。同时,父母不能抱着一教就会、会了就不会忘的期待,多次、反复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看到上面的内容,有的妈妈可能会疑惑了:完了,连孩子摔倒了怎么扶都有讲究,怕不是又在贩卖焦虑,我!好!难!呀!
我起初也有这种困扰,但很快又打消了顾虑:我们学习这些知识和方法,是为了减少犯错,能在已有的经验上做得更好,而不是要求自己做的完美无缺。如果已经有了不对的做法,那我们争取慢慢调整,但不必为了自己的每一次不恰当回应自责。如果真的很在意,那就去跟孩子道歉,说明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下次怎么做。
毕竟,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才是一切方法的落脚点。
一、情感引导的本质:
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它不是教你如何培养天才,如何开发潜能,它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情商,我想,这才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什么是认知情感:
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从小你就得教会孩子什么是喜怒哀乐,什么是生气、悲伤、痛苦、欢乐,其实我们更多教他们的知识是1+1=2
如何表达自我:
允许和鼓励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受任何的压抑和否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哭了,就让他大声哭出来,孩子笑了,就大声笑吧!
二、 情感引导的六个关键步骤:
1、提前播种
提前和孩子说下你的具体要求,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怎样做是对的,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这样更有利于合作。
比如,晚上要带孩子出去吃饭,那早上就可以提醒他,去餐厅吃饭要注意礼貌,不可以大喊乱跑,不能摔盘子,不能拍桌子,这些可以做到吗?在去的路上,再次提醒吃饭的要求。进入饭店再说一次,马上吃饭啦,还记得我们之前的约定吗?
2、观察和判断
当然,提前播种未必一切就能如你所愿,孩子未必就会听你的指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是孩子,所以,接下来你要时刻关注你孩子的行为。比如什么情况下他容易烦躁,吵闹,什么事情让他很不开心,他马上就要失控了。
多观察孩子的需求,很多不乖的行为,可能就是饿了、渴了、累了、热了或者过度兴奋了。
孩子玩的时候,遇到难题,一定要陪他一起玩,观察他,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和帮助。
3、用心倾听
倾听之前,你必须要保持冷静,可以先深呼吸几口,于年幼的孩子说话,聆听方式有所不同,你一定要蹲下来,看着他,目光平视,让他感觉到你确实很用心听他说话。总之先听后说,不要心不在焉、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能力,不要再一边玩手机,一边和他漫不经心的对话。
4、同情,理解孩子的感受
同情的力量是惊人的。
特别是孩子经历消极情绪的时候,这时你不能轻视他的感受,或者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当孩子坐下了半小时很不耐烦了,要情绪控制,要回家,要去超市买冰淇淋,大哭大闹的时候,你要承认接受他的情绪,并对孩子说出你的同情心: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你很委屈,你现在很难过,你很累,妈妈也和你一样,现在很累了。
千万要这样说,让孩子感觉到你重视他,理解和尊重他的内心感受。
那么这种消极的情绪很快消失后,他才会打开心扉慢慢和你交流。
我们工作中也一样,加班累的半死,一点加班费都没有,老板看到还不满意,一张口就是破口大骂,谁受得了呢。
5、引导解决方案,设定限度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根据发生的事情,你要反馈给孩子,你这个行为是否正确、错在哪里。
我们不能严格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但也不能放任自由,该坚持的规则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我们也可以用商量的语气,放一部分权利给孩子,给出几个选择,引导孩子思考,并一起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再过10分钟,我们就可以出去了,你可以再坚持一下吗?
如果不舒服,你可以站起来走动走动,或者妈妈陪你出去,在旁边的走廊走一走,或者我们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或者你说怎么样才好呢?
给出2-3个解决方案,缓解孩子的不愉快,转移她的注意力。
6、确认和反馈
当孩子发现你尊重理解他,他也会顺其自然的理解你,按照你的意思来做, 当孩子做对了,这个时候,你要及时对孩子刚才的行为给予积极正面的认可。
例如:你刚才的这个行为,就叫耐心,你做的很棒!借此机会,让孩子学习新的词汇,新的东西。孩子作对的时候,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告诉他这样是对的,坚持这样做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后,可以询问孩子的感受,下一次怎么做?
以上就是情感引导的六个步骤。
情感引导,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方法,有时候情感引导也会失效,但是你只要能够投入50%的努力,其结果总是会积极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试问,如果孩子不喜欢你,讨厌你,不想和你说话,那还谈什么成功,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呢?
情感引导是一种非常人性化,温柔却极其有效的教育方式。它会教你如何与孩子良性沟通,和谐的相处,更有效的解决家庭矛盾。
情感引导的核心,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我认为就是:爱、表达、尊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句烂大街的话想必大家都听过,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有更多的父母为教育孩子费尽心血却适得其反,人人都希望自家有个乖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但为什么这样的孩子老是别人家的?
楼下的住户真的很闹腾,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场“家族大战”,晚上10点,常常看见妈妈被关在门外,哐当当的敲门声和嘶声力竭地喊他家小孩出来开门的声音此起彼伏,时间过去了很久……,却一直不见小孩应答一声。
作为邻居,这位妈妈经常向我抱怨起她的孩子,我家小孩老是胡作非为、不爱上学、就爱打游戏,我和他爸做点小生意特别忙,晚上10点才收摊回家,真是愁人,想尽了一切办法教育他,却一点作用都不起。有一次我听过最夸张的是说,不给玩手机,就不吃饭,扬言从阳台上跳下去!
这样的小霸王放到家里就是一磅裹着爱的炸弹,爱而不得。不光是面对父母甚至整个世界,孩子的脸上写满了三个字——别碰我!
孩子生下来就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原生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渐渐让孩子带上了或好或坏的标签。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哭,做父母的立马将其搂在怀里,含情脉脉的摇到外婆桥,孩子一天天长大,如果我们还是用这种哭了就讨好他的方式去被动满足他,那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会埋下,只要我哭,我就能得到一切的思维模式。小时候,可能他需要的是一杯奶、一个玩具,但等他长大或者成年后可能要的是钱、房子或者奢侈品等等。
别玩这些没用的好吗?
作为父母,大家有没有对自家孩子吼过这句“别玩这些没用的好吗?”,下一句是,“你怎么能这么不听话,快去写作业!”。尽管父母很用力的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有几个孩子真的去写作业了,可能在你离开他的书桌后,抱起手机在偷偷打游戏。
不好好吃饭,不给看动画片?
小孩大多有挑食、吃饭让大人追着跑的毛病,也许,你又对他说,不好好吃饭,不给看动画片,这句警告可能一开始会很有用,但它不是长久之计,没有人喜欢威胁和警告,小孩有的是时间和大人拖延,而父母都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好忙于工作。当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的时候该怎么办?思考一下,不好好吃饭和看动画片这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
题做不对不许睡觉?
放学后6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是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间,有些父母恨不得抓心挠墙,背了50遍的乘法口诀还是记不住,简单的口算题还是一算就错,自己都恨不得钻到孩子的脑子里去教,结果却是孩子痛苦,自己更加痛苦却看不到一点效果。这时你又对孩子说,题做不对不许睡觉!这简直就是不吃饭不给看动画片的翻版!
以上列举的四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在美国作家金伯利·布莱恩2011年出版的书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中,布莱恩向大家介绍了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工具—— 情感引导 。
情感引导就是沟通,建立情感词汇 。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低估他沟通的能力,研究发现,如果妈妈温柔的对孩子讲话,即便他听不懂内容但能记住妈妈温柔表情和动作,这对一张还是白纸的孩子来说是新的认知建立,所以,首先我们把说话的声音和语调慢下来,学会温柔是第一点。
情感引导的具象化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大量关于情感的词汇,比如什么叫开心、快乐、生气、难过、沮丧等等。在孩子一到两岁的时候我们大多数父母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星星、太阳、汽车等等一些能看到的名词,而情感类的词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我们如何传递给孩子呢?方法是引导。
比如在孩子看小猪佩奇的时候,每集结尾佩奇一家基本都在哈哈大笑,这时你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你觉得佩奇这会儿的感受是什么?结合回答引导孩子思考,并且告诉他,佩奇是开心的,此时已经给出开心的定义,类似都可以通过具象化给出情感词汇的定义,这是帮助孩子在感受他人的过程。
正视孩子的感受,提出具体要求 。 比如,有一个很重要的公众活动,怎么能让孩子有礼貌的参加,中途不哭也不闹呢我们必须告诉他原则和具体要求,而不只是简单的说,要乖、听话之类的词!比如:见到客人要有礼貌、不能大喊大叫、不能到处乱跑等等。不要只说一遍要重复沟通,出门前说一遍、路上说一遍、到了之后再说一遍。实际上这也是引导、谈判的过程。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内心感受 。 当孩子出现情绪、闹腾的时候,蹲下来对孩子说,爸爸理解你的感受,你要怎么样才开心呢?安稳他的心情引导他朝正确的路上走,并且不断肯定他、赞美他、鼓励他。
总结起来就是,父母要对孩子的情感进行确认,告诉孩子:
怎么做是对的+反应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怎么做+表扬孩子做得好, 心理学研究发现, 培养一个人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他做对的时候表扬他而不是做错的时候指责他。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贿赂;别玩这些没用的,这是感受忽视;不给看动画片,这是威胁 ;不让睡觉,这是体罚 ,不要再用这些老套的方法教育孩子了,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乐观的成长,无论是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还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父母做出耐心、正确的情感引导,每一个错误的方法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灵的盲点,这些盲点将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和社会行为能力。
让我们的孩子变成温润如玉的小天使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