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名家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老舍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景物描写关键是你所“看”到的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一、 定 要与 移 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 定点 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教科:《抄描写景物的句段》教学设计教科:《抄描写景物的句段》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1.展开话题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游览了祖国的一些风景名胜,如庐山、日月潭、黄果树瀑布欣赏了美丽迷人的风光,使我们对祖国有了新的认识。·教科:《摘抄描写景物的句段》教学设计教科:《摘抄描写景物的句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积累描写优美的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2、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
《李白诗三首》是语文版高一必修课文,下面是高一语文课《李白诗三首》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依据注解和工具书做好预习,弄懂各首诗的意思。
二、可用质疑答疑的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突破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鉴赏。
三、要加强诵读指导,在吟诵中领会诗的意境。
四、介绍清楚诗人的简要生平、思想和诗作的写作背景。
五、前两首可精读,后一首略读。
[教学目的]
一、通过品评李白的诗歌,初步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通过晶评李白的诗歌,初步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一、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分析《蜀道难》的写作特点,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天宝年间,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他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是怀着“游说万程苦不早”的心情,“仰天大芙出门去”的。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同时李白的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招致权贵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天宝三载,他终被赐金还乡,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 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离开长安后,曾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第二年,李白借故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权贵彻底决裂的态度。
二、内容简说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屑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全诗共3段。
第1段,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姥山的高峻,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由此引出“梦游”的主题。
第2段,记“梦游”的经过,先略叙从镜湖到剡溪的行程;接着写登山途中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轻快情调;然后着重描写山上景物的突然变化和仙界的突然出现,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在惊心动魄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最后写诗人梦醒之后怅然如有所失的心情。
第3段,是诗人给朋友们“留别”的话,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慨叹,并点明全诗的主旨。
三、探究解疑
1亦真亦幻的天姥山
问题: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辉煌的图画。作者是怎样描绘天姥山的
(1)诗人写天姥,为何开篇却要谈瀛洲然而海客传说的瀛洲“信难求”,因而“或可睹”的天姥就成了强烈的诱惑。采用了衬托手法,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同样写五岳、赤诚和天台,也是为了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然而与我国五大名山--五岳相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仍是小巫见大巫之别,天台山亦是闻名遐迩。诗人却运用了“连”“横”“拔”“掩”等一系列动词,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将诗人心中的天姥山衬托得雄峻巍峨,进一步表现诗人神游天姥的愿望。
(2)诗人描写天姥山更着眼于梦境,梦境中的天姥山诗人如何描绘
诗人写梦境着力于写仙境,仙境才是他的向往。写仙境先用“列缺霹雳,岳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极言声势之大;再用“青冥浩荡”“日月照耀”极言仙人出场的场面之奇。这段文字绘声绘色,绮丽变幻,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2意境的体现
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梦中之景,诗人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描写梦境,其作用是什么
探究:
(1)如何认识这个梦境
诗人以天姥山为梦游对象。“云霞明灭或可睹”告诉人们诗人描绘的是真实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梦中的仙境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向梦中寻找:“一夜飞度镜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诗人借梦中之景描绘自己的理想:“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景象何其壮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多么扑朔迷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多么惊心动魄!写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让人心醉神迷。这里,真实的山,虚幻的梦,都是为诗人表现理想之境服务的。
(2)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诗人描绘的神话之境愈是奇特瑰丽,就愈能表现其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热切,就愈让人感到离现实生活的遥远及诗人梦醒之后失落感的深切,从而对人们的感染力就愈强。
3诗人思想性格的体现
问题:古人说“诗言志”,那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性格
探究:
(1)“世间行乐亦如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流露出的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一位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并且才华横溢的浪漫热情诗人,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壮志难酬,始终抑郁不平,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如果梦境是诗人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曲折表达,那么这句话就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对自由的追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性格。“留别”既有给朋友的“留赠”,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作别”之意。
在封建社会君临天下,把蔑视一切人的尊严看作理所当然的情况下,多少人屈身权贵,湮没无闻,李白反抗了,并且表现出了决绝的态度,向封建统治者投去了一瞥蔑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喊出,那异乎常人的傲岸不屈性格,正体现了这位诗人的伟大之处。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同样写五岳、赤诚和天台,也是为了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然而与我国五大名山--五岳相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仍是小巫见大巫之别,天台山亦是闻名遐迩。诗人却运用了“连”“横”“拔”“掩”等一系列动词,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将诗人心中的天姥山衬托得雄峻巍峨,进一步表现诗人神游天姥的愿望。
(2)诗人描写天姥山更着眼于梦境,梦境中的天姥山诗人如何描绘
诗人写梦境着力于写仙境,仙境才是他的向往。写仙境先用“列缺霹雳,岳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极言声势之大;再用“青冥浩荡”“日月照耀”极言仙人出场的场面之奇。这段文字绘声绘色,绮丽变幻,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2意境的体现
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梦中之景,诗人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描写梦境,其作用是什么
探究:
(1)如何认识这个梦境
诗人以天姥山为梦游对象。“云霞明灭或可睹”告诉人们诗人描绘的是真实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梦中的仙境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向梦中寻找:“一夜飞度镜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诗人借梦中之景描绘自己的理想:“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景象何其壮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多么扑朔迷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多么惊心动魄!写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让人心醉神迷。这里,真实的山,虚幻的梦,都是为诗人表现理想之境服务的。
(2)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诗人描绘的神话之境愈是奇特瑰丽,就愈能表现其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热切,就愈让人感到离现实生活的遥远及诗人梦醒之后失落感的深切,从而对人们的感染力就愈强。
3诗人思想性格的体现
问题:古人说“诗言志”,那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性格
探究:
(1)“世间行乐亦如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流露出的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一位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并且才华横溢的浪漫热情诗人,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壮志难酬,始终抑郁不平,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如果梦境是诗人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曲折表达,那么这句话就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对自由的追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性格。“留别”既有给朋友的“留赠”,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作别”之意。
在封建社会君临天下,把蔑视一切人的尊严看作理所当然的情况下,多少人屈身权贵,湮没无闻,李白反抗了,并且表现出了决绝的态度,向封建统治者投去了一瞥蔑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喊出,那异乎常人的傲岸不屈性格,正体现了这位诗人的伟大之处。
蜀道难(一课时)
一、总体感悟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体,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途的艰难,并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势,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荡涤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恣肆,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内容简说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全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人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第1段,从自古以来,秦、蜀之间交通的险阻说起,继续引用神话传说,给蜀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为了表现山的高危,诗人选用了黄鹤、猿猱这些善飞、善攀援的动物以及人们攀登青泥岭的感受来衬托。
第2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越是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沉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切的境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了绝壁之险。接下来,由静转动,以一组飞湍、瀑流、悬崖、转石的快镜头,再配以万壑雷鸣的声响,惊险万状,令人胆寒。对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3段,风云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然后引出政治上形势的描写。在大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的不乏其人。诗人化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莫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两句,点出了主旨:仕途如此崎岖危险,还是及早抽身吧。结局呼应开篇,反复咏叹,主题更加鲜明,表达的感情更加沉重。
三、拓展写作
目的:通过拓展写作,了解诗人变幻莫测的笔法、浪漫主义的诗情、奇幻莫测的想象和夸张等艺术手法,以及借此手法表现出的诗人的才情和不羁的性格。
1以“一个悲壮的传说”为题,结合注释内容,试将写蜀道来历的11句诗扩写成现代叙事诗。
2将描写山势高峻的8句诗译成现代诗歌,准确表达诗意,注意韵律。
3根据“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的意境描写,为**纪录片《蜀道》写一段解说词。
示例(括号中为设想的纪录片的“画面”):
(远景:起伏山峦,接天连峰)现在,我们进入蜀道最为惊险的一段路程。
(特写:绝壁悬崖,枯松倒挂)拔地而起的绝壁之上,一株株古老的苍松扎根悬崖、昂首向天。经历多少风霜雨雪,饱看数十代人间沧桑,如今还显得青苍郁翠,生机盎然。它无疑是生生个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景:急流、瀑布、悬崖)湍急的水流波浪翻滚,汹涌的瀑布奔腾而下,瀑布汇入水流,猛烈轰击山崖,发出声声巨响。
(近景:江流、转石、轰响)江流冲入峡谷,卷走巨大石块,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特写:栈道)这是连飞乌也难逾越的天险。然而,就在这高山峡谷之间,我们的祖先开凿了一条通道。悬崖凿孔,绝壁架桩,铺上木板,安装护栏,就成了一条窄窄的路--栈道。就是这条栈道,遗落下秦将军司马错的青铜长枪,见证过汉谋臣张子房的妙技锦囊,挥洒了蜀丞相诸葛亮的无奈涕泪,镌刻着唐诗人杜工部的满腹忧伤……
(远景:公路、大桥、火车)如今,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已成为历史的回声。但是,栈道标示的中华民族的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却有着永不磨灭的历史文化意义。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课下完成)
一、教学设计
以本诗及《将进酒》等李白的代表诗作,进行对诗人李白思想性格及其诗歌风格的研究性学习。
二、选题参考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
2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3对李白某一篇诗歌的主题思想探究
(其他内容不限)
三、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与李白所处的时代有关的历史史料。
3较为广泛地阅读李白的诗歌作品,查阅李白的传记。
4网上查阅,结成合作小组,分别进行收集整理。
(其他方法不限)
四、参考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
汪静之《李白研究》
林庚《诗人李白》
王运熙《李白研究》
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古代文学家传记》
《唐诗别裁》
《唐宋诗醇》
(其他参考书不限)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
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八、利用古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早恋现象皆皆是!君不见校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怀孕几个月居然不知道。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篇一:《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 ]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 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诵读。
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自由练读。——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悟意、生情。)
四、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 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 出示春、夏、冬诗 ]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五、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 “枝”、“记”,学生认读。[ 出示田字格 ]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写。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山行》,把古诗读通,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出示《山行》 ]
2、小老师教生字
3、比赛读
4、齐读诗句
四、师生研读
1、边读诗边想象,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是什么?在书本上找出个词来(爱)
2、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石径,他最爱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爱这里的霜叶?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坐”。
一片枫叶是火红的,那一树的枫叶像什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一棵的枫叶让你感觉到美,那满山的枫叶让你感觉到什么?我们再来把诗的最后两句读一读。
3、学习第一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人家看起来怎么样的?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仿佛听到人们的欢歌笑语。把我们的感觉溶入进去读一读。
五、诵读激情
1、整首诗哪一处的景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这么美的景假如能把它读好就更美了。(范读——个别读——配乐朗读)
3、学生背诵——配乐朗诵
六、课外拓展
1、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除了用诗歌来赞美秋天之外还用什么语言来赞美秋天的美景呢?
2、交流收集的资料
3、师出示文章,师生共读。[出示课外资料]
七、书写练习
1、书写生字“于、枫。”
2、完成“我会填”
篇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
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个别读——正音——齐读
(2)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 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 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
1、背背课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诗歌。
a) 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教师补充
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
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1、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2、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三、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3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3、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四、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作业: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向家长讲述诗仙的故事。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在同学之间相互之间传说诗仙的故事。
篇三:《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引入情境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出示:《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
2、介绍背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出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见长。他一生做官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出示:《回乡偶书》。
二、质疑点引,明确目标
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出示:偶,偶然的意思;书是写;偶书,是偶然间写下的诗。
诗题是什么意思?出示:诗人回到故乡,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
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
出示:古诗自由读,读准字音。
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给大家示范示范?
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谁来读读整首诗?
我们一齐读读。
四、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班很多同学小时候就会背了。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
老师考你们一个生字,出示: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出示: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谁能给它找找朋友?出示:扩词
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给大家提提醒。
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出示:贺知章)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出示:?)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
你从哪里知道的?出示:第1、2行诗。
①理解诗意。
同学们,诗句中有两对反义词,能找出来吗?出示:少小----老大离----回
贺知章十岁的时候,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还在京城当官了呢。在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70多年呀!谁来读读第一行诗。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②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吗?
什么叫“鬓毛衰”?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
可是什么却依旧没有改变?什么叫乡音?“乡”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
你们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在杭州的萧山,这可是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⑤谁来说说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谁能把出示: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
⑥指导朗读。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出示: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出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7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
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还要回来呢?出示: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
(2)是客:学习第3、4行。
既然贺知章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流。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 还可以从插图中看出示:插图——骑马,有行李,是客人。
七十多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他当做客人,笑着问:“这位客人,你从哪儿来呀?”诗中哪两行说的是这个意思?
谁来说说这两行诗的诗意?
出示:何你是怎样记的?
出示: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猜猜他们在说什么?(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他们还会问什么?
瞧,这群孩子多天真呀!他们怎么能理解贺爷爷终于回到家乡的激动与感慨呢。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朗读并背诵全诗。点击课件
1、出示:全诗你喜欢怎么来读这首诗?(分大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对
读,学生领读,齐读。)
2、带感情读。
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是激动的,还是悲哀的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是高兴的,激动的,忧伤的,悲哀的,感慨的读法)
指名读。
3、唱诗。古代的很多诗词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我们也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播放:诗歌读唱
2、贺知章老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有着无限感慨。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这种复杂的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远在他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回到了在梦中出现了千百遍的故乡,再背诵。
六、拓展。
1、释题:出示:诗题回到家乡,遇到了这件事,他心里很有感想,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2、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后还看到了许多事情,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来年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他再提笔写下第二首诗:
出示:回乡偶书二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自由读,齐读。
3、后来,村子里为了纪念他,将他回乡后为村子修建的一座桥改名为“思家桥”,把村子改名为“知章村”,当地的小学命名为“贺知章小学”,这些名字一直延用到现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萧山寻找贺爷爷的历史足迹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描写诗人思念家乡的,我们以前也学过想念家乡的诗,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书写指导。
出示:何、音指导书写。
八、作业超市。课件出示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思 乡 贺知章
客 少小 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游子 老大 回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古时候会吟诗的人叫“秀才”,“秀才”很了不起哦,人们都会尊重他们。你们中间有秀才吗?今天,我要先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是今天的秀才。
怎么考呢?做游戏!
2、出示:牧童骑黄牛,( )。 ( ),早有蜻蜓立上头。 谁知盘中餐,(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举头望明月,( )。 看谁最聪明,能说出每行诗的上一句或下一句?
二、知诗人
1、读完最后这句诗,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哪一位诗人来?出示:李白
2、认识李白吗?他是谁呀?谁能介绍一下李白?
三、晓背景。
1、除了李白,今天我们还有认识另一个人——(出示:汪伦),怎么才能记住这个“汪”字?你能用这个字说出哪些词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