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画家们的个人心理与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客观物象联结,达到情与景合一的境界,这个创作过程是观察、感受、表达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情感融入,是创作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山水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对于创作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情感的融入,对于改变绘画僵化模式,让作品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符号有重要作用。
1山水画创作中色彩与情感分析
山水画中颜色的使用一方面和“儒道释”“五行说”有一定关联,使山水画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墨色与水的效果运用以及画面“留白”的处理也从另一方面也给了山水画另一种面貌。王维的“破墨”山水画一直有很多人推崇,他的作品体现着水墨的魅力,蕴含着禅意与诗意,表现着超然的人生情感。“随类赋彩”也要求着在创作赋色时要注意情感因素,不是完完全全真是地描摹客观物像的颜色,而是要融合画家的内心情感和创作经历以及创作设想融汇后形成的理想的画面效果。
2山水画创作中构图与情感分析
构图要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把画面中安排的东西很好地组织起来,尤其是安排好位置和前后穿插关系和整体与前后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想法。在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达到画面的和谐与均衡。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中讲究画面中各种客观物象的连续性与气势贯通,通过物象的联系把整幅画的气息贯通起来的和谐的表现。山水画中不关用笔墨达到和谐,用印和提款也有着相同的效果,例如八大山人的提款和篆刻都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这都是为了他的主观情感表现服务。
3山水画创作中皴法与情感分析
皴法是不同时期的山水画家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多个人特色,贺天健先生曾说:“中国画艺传统的山水画,是以山石的皴法美为主要艺能,除掉这个表现,便不是山水画,而是一种风景画”[3]。皴法能在细节上表达作者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皴法可以形成不同的效果,也代表着不同画家的审美和个人情感的不同表述,也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很多作品都会注重使用不同的笔法,例如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山水的“空勾无皴”、荆浩的勾和皴结合使用等,都能在山水画创作上表现情感的方式,也能让欣赏者感
4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深层理解
创作中情感的缺乏,其实与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和表现方式有着必然联系,大自然是鲜活的,任何的植物、树木、水流、云朵、空气等等这些元素都是运动着的并且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创作的时候是否只是单纯地描摹物象,而不是仔细观察物象在空间中远近高低的不同姿态,再经过思考,融汇自身的情感和经历、经验,最终再落实在笔上。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原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
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二、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山水花鸟画的特点。画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颜色的,都是静止的,不会有任何活动,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这首诗写得相当恰切,也较有趣。
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画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刘熙载谈到此书时说:“此书如也。喜欢学习,喜欢才干,喜欢抱负,总之,喜欢男人。”说绘画像人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但在画家刘华一先生身上,“绘画像人”这个词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文化崇尚含蓄,而绘画也是以宿命和隐逸的感觉为基础的,绘画山水充满隐逸;画梅、画竹是为了表达恒常的感觉,无论是山水还是梅、竹,都成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的载体,其中一部分是有意的,另一部分是现代艺术心理学分析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刘华益抛弃了传统山川中的山川瀑布,却只爱上了枯木寒林,这与李应秋、范华的原始神灵差不多,但表达方式却与古人不同。
华谊先生喜欢用刚健柔美的线条,变化有质感的染料,浓密交错的墨点描绘寒林,这些都是小三、宁河、徐静、程明的形象。作品中,老树干粗犷,秋劲阴沉,卷曲坚实;新苗刚健,劲向上;雪石水岸和低山坡脚清新、挺拔、野性十足,一群风度翩翩的绅士,处处表达着他们崇高高尚的人生观。从这个角度看,华谊偏爱雪寒林是经过一定考虑后的选择。作为一个画家,他能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而华谊的画非常清晰。
在画面的处理上,华谊并不是一味的浑浊。随着书法和篆刻的不断深入和坚持,线条已成为华谊的明显优势,并不断扩大,而翰林在题材上也是线条的最佳载体《华谊》的构图不局限于传统的透视或三段式风格,而是巧妙地嫁接了西方油画的透视。
这样,他的作品不仅以书法为基调,而且具有现代感,从这些方面来看,华谊画非常聪明。对于一个勤奋、执着、全面、聪慧、善于思考的画家来说,未来只需要岁月的沉淀,他就能华丽转身,日臻完美。天才早熟晚来,祝华谊先生!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墨、笔、纸为主要材料,注重意境的表现和笔墨的技巧。下面将对中国画进行描述,从题材、风格、笔墨和意境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画的题材多样,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中,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壮丽和自然之美。花鸟画则以花鸟为对象,注重对生命力和美感的表达。人物画则通过对人物形态、神态和气质的描绘,展现出人物的内在世界和情感。
中国画在风格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它强调笔墨的韵味和线条的流畅,注重形神兼备和虚实结合。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常常运用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写意手法,追求意境的表达和观者的想象空间。同时,中国画还注重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变化,通过干、湿、浓、淡的处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的笔墨是其核心要素之一。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出形象的立体感和质感。而笔则是表现手法的关键,中国画常用的笔有毛笔、宣纸、绢等。毛笔是中国画的主要绘画工具,它柔韧度高,可以通过不同的笔锋和笔触来表现各种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宣纸和绢则是中国画的主要绘画媒介,它们具有良好的吸墨性和透明度,适合于墨色的表达和传承。
中国画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意境和审美情趣。它通过笔墨的运用和形象的表达,引发观者的联想和共鸣。中国画注重的是形与神的结合,追求的是意境的抒发和情感的传递。在观赏中国画时,观者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去感受画家的创作意图,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通。
总之,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题材、风格、笔墨和意境,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邃。通过对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的表现,通过对线条、墨色的运用,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意境,吸引着无数观者的目光和心灵。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如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写意画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西方现代绘画注重主观、表现,情感,在强调绘画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心情感上两者颇有相似之处;
2、用中锋侧锋逆锋表达;
中国写意画中所谓的“画由心生”是指写意画的笔墨用色,出神入化,状物抒情,变化万千的笔墨倾诉了创作主体-画家的思想,情怀和感受;
3、运用色彩表情达意,不同的色彩感觉饱含画家不同的情感;
不同情感、情绪下画家用色的每一格细节变迭都紧扣着画家的心理活动。这种笔墨用色的情感表达是在两个层面上得以实现的。
扩展资料:
中国画写意画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传唐代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落墨法"。
宋代文同兴"四君子"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浓墨浅色,陈白阳重写实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韵;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写意画代已进入全盛时期,经八大山人,石涛,李鱓,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汪亚尘的弟子汪德祖,安平义君等并,李苦禅,朱宣咸,李可染,范曾等发扬光大,如今写意画已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画法。
-写意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