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有适应、交流、预警、引导、表达、自我调节功能。
1、适应、交流功能。
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的变化,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情绪可以通过语言、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形式来传递信息,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
2、预警、引导功能。
情绪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威胁,以便我们及时采取行动避免风险或捍卫我们自己。情绪可以引导我们对某些事物和行为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以便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行动。
3、表达、自我调节功能。
情绪能够表达我们的内心感受,让他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想法和需求;情绪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自我调节,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压力和挫折,维持心理健康。
情绪简介:
情绪是人类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人们在面对各种事物、情境和人际交往时产生的心理反应。情绪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思想、情感体验、躯体反应和行为动作。
情绪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影响的心理状态,涉及到愉悦、悲伤、恐惧、愤怒等多种情感体验。不同的情绪会引起人体生理和神经反应,例如血流分配的改变、神经激活等。这些生理反应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表达和行为反应。
情绪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情绪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但它不仅影响了个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情境中的协调和适应。适当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沟通和合作,保持心理健康和稳定的精神状态。
罗伊适应模式中,适应方式包括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互相依赖。
适应模式由美国护理理论家罗伊提出,是罗伊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约翰逊的行为系统模式、赫尔森的适应理论、席尔的压力与应激理论、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以及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形成。
罗伊适应模式深入探讨了人的适应机制、适应方式和适应过程。罗伊认为人是一个整体适应系统,人的生命过程是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不断适应的过程;护理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地适应性反应和提高人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罗伊的适应模式基本内容有:
一、刺激(stimuli)
罗伊认为刺激是能激发个体反应的任何信息、物质或能量单位。刺激可来自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外界刺激根据其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以下三种:
1、主要刺激(focal stimuli):当即面对的,需要立即应对的刺激;
2、相关刺激(contextual stimuli):诱因性刺激,可观察,可测量到的;
3、固有刺激(residual stimuli):有一定关系,但不易观察到、测量到的。
二、适应水平(adaptive level)
一个人面对刺激时,能否输出适应反应,取决于其适应水平。个体所能承受或应对的刺激的范围和强度构成个体的适应水平。如刺激在人的适应区内,则适应系统将输出适应性反应;如刺激在人的适应区外,则输出无效反应。
三、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
应对机制是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面对刺激时的内部控制过程。罗伊认为某些应对机制是先天的,也有的为后天学习获得。人的内在应对机制包括:
1、生理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分泌渠道的调节来发挥作用;
2、认知调节:主要通过认知-情感渠道的调节来发挥作用。
四、适应方式(adaptive mode)
适应方式是个体对刺激通过调节者和认知者进行控制的结果,是机体应对机制的具体适应活动和表现形式,又称为效应器(effector),分表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生理功能;
2、自我概念;
3、角色功能;
4、相互依赖功能。
五、输出(output)
根据罗伊的适应系统模式,内外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个体后,个体通过调节与控制所最终产生的行为是系统的输出部分。
输出的结果分为两种形式:适应性反应和无效反应。适应性反应有利于促进人的完整性,无效反应则不利于维持人的完整性,容易导致疾病。人对变化能否适应取决于输入的刺激和人的适应水平的综合效应。
对
感觉统合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博士艾尔丝于1969年提出的。所谓感觉统合,就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籍着这种持续不断的感觉统合过程,大脑的分工愈来愈精细,功能愈来愈好,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愈来愈强。 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的协调、手眼协调、注意力、情绪的稳定及从事目的性活动,进一步发展到高级的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等。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
一、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的一种缺陷。对于有大多数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其原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 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和环境的影响①早产或剖腹产;②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③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④缺少同伴群体;⑤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⑥过早进行认知教育;⑦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等。
感觉统合不良和失调主要表现为:①容易分心;②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③冲动,不易使自己平静; ④自我概念差,易出现行为问题;⑤对感觉的刺激反应低下或过度;⑥社会交往能力不佳,情绪不稳定 ;⑦动作笨拙,粗心;⑧肌张力不足,姿势不佳;⑨注意转移困难 ;⑩言语、语言发展迟缓 。感觉统合失调,有时可能很隐匿,尤其在儿童中容易把问题归咎于其它的原因。如“他固执,懒惰”,或“他不愿做”,或“她被宠坏了,怕羞,娇气”。
二、感觉统合的原理
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感觉通道是皮肤的触觉、前庭感觉和本体感受。感觉统合训练强调“统合”,实现大脑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并且通过训练,形成适应性行为从而使机体在大脑中形成适当的反应模式。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
前庭平衡觉是指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保持身体的平衡。
运动觉(深感觉)是指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
一般儿童,在两岁之前基本是生活在形象思维即右脑半球的时间里,两岁以后左脑半球才开始慢慢发育。在左脑半球定型(6岁)之前,语言中枢尚未成熟,几乎全部是右脑半球为中心观察、分析事物,因此应该尽早训练开发幼儿右脑半球。若此期不施于有关训练,让幼儿放任自流地度过这一重要时期,幼儿的右脑发育必然会变得迟钝,甚至荒废,对左脑半球功能的发展和发挥也将产生不可弥补的消极影响。
三、感觉统合的作用
综合起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功能。脑部一方面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下达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对 各种感觉信息做综合处理。如果各种感觉信息传入和传出的通道畅通,整体协调得当,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利用这些纷繁的感觉刺激来形成认知、动作等各种适应性活动。
2、 检索功能。输入人脑的感觉刺激是非常多的,人脑在意识水平上不可能对此都做出反应,感觉统合把各种信息中最有用、最重要的那部分从中检索出来,以供脑使用。
3、 综合功能。感觉是局部的、分散的,而外部世界常常是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人的感觉统合的功能便把各种感觉综合,形成整体。
4、 保健功能。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统合很好,他就能很好地适应内外环境,人就会产生胜任、满足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感觉。
四、感觉统合训练内容
感觉统合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等刺激的活动。训练中指导儿童参与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儿童能力的挑战,要求他们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新设计的活动逐渐增加对儿童的要求,使他们有组织的反应和更成熟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而非指导儿童如何作反应。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感觉系统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
感觉统合训练过程几乎总是让儿童感到愉快,对儿童来说,训练就是玩,成人也可以这样认为。但训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训练中有老师或训练人员的指导,儿童不可能在没有指导的游戏中取得效果。设计一个游戏气氛不只是为了愉快,而是让儿童更愿意参与,从而他们从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为儿童获得一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这样一个训练。
常用感觉统合训练教具有滑板车、平衡台、大笼球、羊角球、球池、单杠、溜滑梯、吊床、秋千、刷子、海绵、吊缆摇篮、网缆、平衡吊缆、跳床、圆木马吊缆等等很多游戏方法(具体操作小金就省略了)。
五、感觉统合训练的一般目标
1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
2帮助儿童抑制和/或调节感觉信息;
3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作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 :如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六、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1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而不是压力;
2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3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作出 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
4 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情绪适应不是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适应是心理学术语。对情绪进行积极的调节,或根据人的情绪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某种合适的情境,使情绪获得较好的适应性。即对情绪和环境的关系进行某种调整,使之互相适合。情绪智力是行为术语,简称情商,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罗威(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伊尔(Mayer)提出的。它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所以情绪适应不是情绪智力的概念。
问题一:什么是“适应性分析”? 个人看法是适应程度、能力分析吧。合不合适,接不接得上轨之类的。
问题二:适应性考试是什么 5分 模拟中考
问题三:适应是什么意思 词目: 适合 拼音:shì yìng 英文:adapt 词义:当环境(客观条件或需要)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骸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是可遗传的。 例句:我们的计划必须改变,以适应新的形势
问题四:系统适应性是什么意思 简单点就是2000,xp,vista,win7,win8,win2003,win2008,其他操作系统
都可以用,稳定,报错 就叫适应性好
问题五:什么是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者有哪些特征? 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距离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距离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习是通过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与适应性学习系统进行交互活动来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它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行为的个人化与学习行为的个人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学习群体的结构,把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置于一个更为个人化的情景之中。这种学习具备如下主要特征:
(1)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CAI软件等)可以适应各种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进行不同的组合,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与个别特征相适应;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在网上探索及与他人协同学习的过程。
(2)学生采用主动的学习方式,他们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学习过程受本人支配,对他自己的学习全部负责。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建议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规划教学目标,学习的辅导和咨询,教学资源组织和编译,学习环境的创设与维护。
(3)建构知识:学生通过在适应性学习环境中的探索和交互来建构自己和知识,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不是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或操练与练习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探索和交互时,不仅要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要进行元认知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强调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以个别化、人性化为核心特征,对个别学生来说,他的学习过程完全是个性化的,包括学习的进程,探索知识空间的路径,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信息等等。适应性学习中,学生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其个性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得以充分的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环境中的提示和反馈进行自主评价和自主选择,而不是由学习环境来控制),而不是一个完全同步的群体中没有个性中的一分子,我们可以通俗的说,学生所学得的知识和能力是自己定做的产品,而不是教学工业生产线印制众多相同的产品。
(5)学习必须得到快速的反馈,包括从指导教师和学习同伴之间的反馈。适应性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它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学习,它需要学习环境中有组织良好的反馈系统,以帮助学生作出自主决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所学的知,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相互之间的协作,对情感、态度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6)需要高级的数字化技术及智能技术的支持。适应性学习对学习环境和要求可归纳为: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良好的适应性、敏感的反馈系统、便捷快速的通信,这必然要求在学习环境广泛应用多媒体、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高新技术。
问题六:什么叫做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最早源于加涅(美国),他在《教学设计原理》中认为,“适应性教学这一术语通常指恒定地监控着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变换教学内容的材料和管理系统”。在今天,适应性教学是指让在成就动机、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先前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众多学习者达到共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适应性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
问题七:什么叫结构适应性 就是结构能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不会产生过大变形而让使用者觉得不安全
问题八:适应性考试是什么? 4月份中还是末的时候的考试,现在目测比中考更重要了。考了之后可以保送学校,不用参加中考
问题九:什么叫适应性原则如何具体体现这一原则 指决策体制内部机构的设置和权限的划分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而应当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客观要求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做到稳定性与机动性相统一的原则。
问题十:适应是什么?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 友谊是什么? 适应是悬崖峭壁上顽强生长的小草。
友谊是困难时向你伸出的援手,是成功时祝福你的话语,是离别时紧紧的拥抱,是久别后问候的声音。
护理学概论名词解释 心理适应 社会适应 代偿性适应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ion)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由于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因此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人们通常能采取适当的策略,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
人类可以通过语言、风俗、法律及社会制度等的控制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其方式有适合、革新、 、退缩和反抗5种类型。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当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往往通过文饰作用、认同作用、代替作用、投射作用、压抑作用和反向作用等,使个人与社会取得良好的适应。长期社会适应不良的个体,由于其观念及行为不能为他人所接受,与社会相隔离,久之会产生精神病态。
由于残障的存在或他人的社会偏见,特殊儿童往往会出现社会适应困难,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或缺陷。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这个名词的解释
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专用名词解释
1 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2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3 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 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4 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5 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参考网站:360doc/content/13/1016/09/6017453_321786651shtml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100字以内的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均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适当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
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